外国诗二首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页眉可删)《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
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
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1、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
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
《外国诗两首》情境性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情境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品析重点词语,展开想象,理解诗歌大意。
2.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体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及其现实意义。
3.通过类比联想训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作者如何借助常见事物表达情感和哲理。
(难点)4.通过对比阅读,探索托物言志类诗歌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活动一[学习目标]品析重点词语,展开想象,理解诗歌大意。
[方法指导]通过对比阅读,分析重点词句,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流程]活动一:出示情境:诗歌形式优美,内容隽永。
今天我们要通过《外国诗两首》的学习完成一项任务一一编辑诗集。
这本诗集共分为三个部分:外国名家部分,中国名家部分,学生原创部分。
【生】朗诵课文,展示两位诗人的生平简介和诗歌创作背景。
【师】布置任务:阅读两首诗歌的不同版本,决定应该将哪一版本收录在诗集中。
【任务引导】比较角度:1.语言美。
2.韵律美。
3.画面美。
【生】对比品析,生生讨论,得出结论。
活动二[学习目标]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体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及其现实意义。
[方法指导]通过撰写推荐词的方式,品悟诗歌中的哲理。
[教学流程]【师】出示任务:为这两首诗歌撰写一段推荐词。
【任务引导】推荐词的内容包含以下内容:1.结合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解读诗歌哲理。
2.结合生活实际写出推荐的理由。
【生】撰写推荐词,小组赏读、修改。
活动三[学习目标]通过对比阅读,探索托物言志类诗歌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方法指导]通过对比,发现诗歌手法的不同。
[教学流程]【师】出示任务:对比两首诗的异同,为第一部分命制小标题。
【任务引导】1.填写对比表格。
2.根据两首诗歌共同点完成标题命制。
【师】带领学生重点体会托物言志诗的写法。
【生】完成表格填写及标题命制。
第二课时活动一[学习目标]通过类比联想训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作者如何借助常见事物表达情感和哲理。
[方法指导]通过类比联想的方法,体会作者如何借助常见事物表达情感和哲理。
《外国诗二首》听课记录(教学设计)及听课评议

请带着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用忧伤低沉的语调、稍慢的语速,再把诗歌朗读一遍。
(三)析形象
1、默读思考
(1)选择的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诱人,美丽)
(2)未选择的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未知,有想象空间)
2、思考:
(1)诗中“路”有什么深刻含义?(表层自然之路深层人生之路)
两首诗风格不同,选材不同,立意不同,写法也不同,所以李老师就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设计了朗读诗歌、感悟情怀、赏析语言、作用人生四步,每一步在教学手段都有创新。读的环节,她根据诗歌的风格特点和情感,创造性地设置了三种朗读方法,特别是谈心对话式、内心独白式朗读,既实现了朗读的目的,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知晓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怀。在对情感的深入挖掘上,李老师采用的访谈式教学,将读与写融为一体,而且问题设置层层推进,由表及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最主要的是,避免了老师一言堂式的枯燥说理。在赏析语言环节,将两种不同翻译版本拿来对比阅读,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体悟诗歌语言的妙处。
功夫在诗外
——《外国诗二首》听课感想
第一初中侯宏东
4月20日上午,听了宿州市宿城第一初级中学李艳老师所授《外国诗二首》(两个课时),现将听课记录及感想记述新课
展示普希金图片,教师激情阐述《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俄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导入。
二、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出示四组对比语句,教师示范赏析了第一句组句子。
(四)与人生对话——美句用起来
1、把好诗送给自己。根据提示,背诵诗歌。
2、把好诗送给未来。诵读普希金《给婴儿》《致恰达耶夫》《致大海》三首诗歌片段。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本教案主要围绕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两首》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外国文学,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本节课的具体教案安排: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外国诗两首》的作者及背景;2. 理解《外国诗两首》的主题与意境;3. 掌握《外国诗两首》的基本语言特点与修辞手法;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 难点: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外国诗两首》的背景及作者,引发学生对这两首诗歌的兴趣;2. 学习《外国诗两首》第一首诗,呈现诗歌全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第一首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4.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总结,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5. 学习《外国诗两首》第二首诗,同样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6. 分组讨论:再次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二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7.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8. 总结与展望: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1. 教学资源:教材《外国诗两首》、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资料等;2.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将对《外国诗两首》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这堂课中收获知识,感受文学之美。
《外国诗二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了解并理解两首外国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诗歌一:《夜》
1. 作者:泰戈尔
2. 内容概述:诗人在夜晚的时候感受到了生命的深沉和宇宙的广袤,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命运的无常。
3. 背景知识:泰戈尔是印度闻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宗教和哲学的思考,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4. 分析诗歌:请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抒情和哲理,思考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二、诗歌二:《风筝》
1. 作者:哈桑
2. 内容概述:诗人通过风筝的比喻,表达了对自由和幸福的倾慕,同时也反映了人生中的挣扎和追求。
3. 背景知识:哈桑是一位摩登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深受年轻读者的喜爱。
4. 分析诗歌:请学生分析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思考诗人对自由和幸福的理解,以及他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
综合训练:
1. 请学生分组讨论以上两首诗歌的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探讨诗人的创作意图和风格特点。
2. 请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朗诵,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解读,展示文学鉴赏能力。
3. 请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写一篇读后感,总结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拓展延伸:
1. 邀请学生选取其他外国诗歌进行钻研和分析,拓展文学视野和知识面。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鼓励他们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3.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和人文素养。
第20课《外国诗二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0课《外国诗二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外国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3.体会普希金的人生态度和弗罗斯特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2.体会普希金的人生态度和弗罗斯特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文体知识哲理诗哲理诗是表现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它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睿智思索和深刻体察的结果。
哲理诗往往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以生动的语言来描写鲜明的形象,以精彩的议论来揭示人生感悟、社会哲理,促人联想,启人心扉。
哲理诗一般篇幅短小精悍,内容含蓄隽永,意境深远。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新课导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
可现实生活总喜欢和我们开各种不大不小的玩笑,将我们推入一个又一个迷魂阵中。
假如有一天,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仔细聆听这位伟大诗人的谆谆教诲吧!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19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是“生活的百科全书”。
他的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充分反映了渴望自由、反对沙皇专制的思想。
2.背景链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
这首诗写于诗人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
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二、整体感知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因为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初中语文_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深刻理解诗歌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3.借这两首诗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教学重点】1、朗读诗歌2、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想表达的人生理解。
【教学设想】1.介绍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2.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3.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课前大屏幕上显示一首小诗《我曾经爱过你》,学生读一读,进而引出作者普希金。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二、新课教材资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
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30年12月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doc

《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知识导学作家作品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叶赛宁(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
1916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
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并结婚。
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
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
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
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
整体感知《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赞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夜》这首小诗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布局谋篇《蝈蝈与蛐蛐》全文只有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1~8行):写蝈蝈的乐音使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第二层(9~15行):写蛐蛐的歌儿使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
《夜》全文共4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描写了夜的静谧。
第二部分(第2节):写静谧夜色中的溪水与月光。
第三部分(第3节):进一步写月光下美丽的大自然。
第四部分(第4节):再次写夜的静谧与月色的美好,造成诗的节奏美与旋律美。
写作特点《蝈蝈与蛐蛐》以少胜多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季节的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情感
四、理解诗意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首先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坚信这一切一定会过去的,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其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生的经历与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每一种经历与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尤其是在逆境中磨砺,更是一种宝贵而亲切的精神财富,更能锻炼生活的勇士,更能铸造精彩的人生。
3.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
五、感悟诗情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
教学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激趣导入
他是俄国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他一生创作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他在多种文学体裁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绩,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是借助具体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手法。
四、感悟哲理
同学们,学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一旦选定了道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五、比较异同
今天学的两首诗都是对人生的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语气亲切自然,给人以启示。《未选择的路》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具体的形象阐释哲理,写得含蓄。
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一种呢?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背诵吧!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节奏,把握情感。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岔路伫立---作出选择---难回旧地---回顾反思
三、品读探究
1.诗中描绘了两条路,根据1、2小节,说说这两条路各有什么特点?
(抓住关键词句)
明确:第一条:“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平坦、笔直、通畅
第二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幽深僻静、人迹罕至
明确: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我将轻轻叹息将往事回顾”等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另一条路的留恋和对放弃的不舍。
这是我们一般人都有的心理过程,说明正确选择的重要。体现了选择的不可逆性、严肃性。
4.诗中的路仅仅就是指自然界的路吗?
2.作者做出选择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久久伫立”、“极目望去”。理解“伫立”和“极目”,体会诗人决策的艰难。还有“可惜”一词也可以看出这种决策的勇气和痛苦。
这说明了任何选择都需慎重,任何选择都很艰难。
3.诗人这么慎重地做出决定选择了小路,选择之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表现?
猜猜他是谁?他就是诗人普希金。
二、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1825年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普希金在流放期间为邻居家的小女孩写的,题在她的纪念册上。
《未选择的路》
一、激趣导入
他是美国农民诗人,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
他38岁时决定不再做老师,改行做了诗人。
他曾4次赢得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
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猜猜他是谁?他就是诗人弗朗斯特。
《外国诗二首》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名称
外国诗二首
适用年级
七
适用类型
自读课文
知识点来源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外国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通过对比,了解两首诗写作特点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关键词句,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2.通过对比,了解两首诗写作特点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