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页眉可删)《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

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

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1、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

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

(2)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进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文关怀,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

(2)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的理解。

(2)从文化背景的角度理解和欣赏诗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两首诗歌的详细解读和分析。

(2)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教学PPT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查阅诗歌相关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两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外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诗歌学习:(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解释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

(3)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欣赏与评价:(1)引导学生从文化背景的角度理解和欣赏诗歌。

(2)学生进行诗歌欣赏的写作练习,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学习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透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完美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一、作者简介: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资料,并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五、布置作业外国诗两首教案(二):【课文分析】《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蚰蚰》一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述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

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1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选取诗歌1.《The Road Not Taken》两条分叉的路口,就像婚礼上的两条道路。

每个人都要面对选择,这个抉择很有可能改变原本的生活轨迹。

2.《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这首诗歌是晚上在农场的一角的事情,作者发现树林里的积雪在黑暗中变得那么深邃而具有吸引力,而他们的马匹则听见他的召唤犹豫不前。

这时作者意识到他的开车时间必须到达目的地,最后跟自己说服道:「可我还有远远的路途要走,所以我必须离开」。

二、教学目标1. 学习诗歌的意义、语调和韵律。

2.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了解诗歌中蕴藏的情感和思想。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练习思辨。

4.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策略1. 想象互动策略:认知教学间接策略可有效激发及激励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认识诗歌元素:了解诗歌的元素,如韵脚、韵律、节奏和元音等,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

3. 认知困惑策略:对学生可能感到困惑和不明白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

四、教学流程阶段一:导入老师让学生掌握元音(a e i o u)的发音,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以下两句句子:The cat sat on the mat.The dog ran in the fog.同学一个一个模仿朗读老师板书上的两句诗。

要求同学不但发出声音,而且尽可能使各个元音发音正确。

阶段二:教学展开开始探究第一首诗《The Road Not Taken》。

教师朗读全诗后,让学生集思广益,提出诗中的一些难懂的内容和概念,以促进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

然后老师以线上互动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意象感知活动,讲解课文,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构成和主旨。

学生跟读整首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并理解作者的创作心情和背景。

接下来探究第二首诗《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2)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了解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2)运用感悟、想象和联想等方法,体验诗歌的美感;(3)学会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艺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2)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包容性;(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了解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2)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艺术;(3)运用感悟、想象和联想等方法,体验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方法1.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讨问题,激发学生兴趣;2.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3. 比较教学法: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4. 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3. 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4. 感悟与欣赏:(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感悟、想象和联想等方法,体验诗歌的美感。

5.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异同;(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学生抄写并背诵两首诗歌;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

课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

课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外国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通过阅读和分析两首外国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文化差异,拓宽国际视野。

1.2 教学内容课文《外国诗两首》的阅读与理解。

诗歌的主题分析与文化背景介绍。

诗歌表达技巧的探讨与实践。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主题、文化背景和表达技巧。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创作实践法: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展示并互相评价。

2.2 教学手段教科书:《外国诗两首》及相关辅助材料。

多媒体教学: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黑板与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结构和重要知识点。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外国诗歌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外国诗两首》,教师提问检查理解。

3. 主题分析:讲解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差异。

4. 表达技巧探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比喻、象征等。

5. 创作实践:学生分组创作自己的诗歌,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3.2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5分钟)阅读理解(15分钟)主题分析(20分钟)表达技巧探讨(15分钟)创作实践(1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创作中的表现,包括诗意、创意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创作,提供建设性反馈。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教科书:《外国诗两首》及相关辅助材料。

多媒体教学资源:诗歌的朗读录音、相关图片和视频。

网络资源:外国诗歌的相关网站和在线文章。

《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2)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的语言特色、意象和表达技巧;(3)了解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培养创新思维;(3)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增进对文学艺术的热爱;(2)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拓宽国际视野;(3)培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情怀,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2)分析并欣赏诗歌的语言特色、意象和表达技巧;(3)了解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的理解;(2)诗歌创作背景和文化差异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2)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读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主题和表达技巧;(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分享和讲解。

4. 诗歌解析:(1)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解析;(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两首诗歌;2.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歌的对比分析文章;3. 推荐一位自己喜欢的外国诗人,并简要介绍其创作风格。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2. 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展现创新思维;3. 学生对外国诗歌产生浓厚兴趣,拓宽国际视野;4. 注意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人文素养。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外国诗二首》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两首经典的外国诗篇:英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路不拾遗》和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哦,白昼》。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深入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首外国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2. 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讲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3. 诗歌朗读:带领学生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例题讲解: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以《路不拾遗》为例,讲解如何鉴赏诗歌。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哦,白昼》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寓意和审美价值。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歌、作者及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两首诗的韵律特点、表现手法及鉴赏要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路不拾遗》和《哦,白昼》的异同点。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具有鲜明的韵律特点,表现手法独特。

不同点:《路不拾遗》以叙事为主,寓意深刻;《哦,白昼》以抒情为主,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2.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后查找其他外国诗歌,尝试进行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两首外国诗,让学生了解了外国诗歌的魅力,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延伸,阅读更多外国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两首
教案示例一教学过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关于作者: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词解词: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二、学习本诗思考: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关于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

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

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

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伫立()涉足()萋萋()诱人()幽寂()人迹()二、解词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
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思考: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

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1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