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鲵产业化开发现状与潜力
大鲵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大鲵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大鲵产业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产业。
大鲵,又称中国大鲵、蝾螈,是一种古老的两栖动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在我国,大鲵产业已经成为了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就大鲵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大鲵产业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我国大鲵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等地。
其中,四川省的大鲵资源最为丰富,占据了全国大鲵资源的70%以上。
在这些地区,大鲵产业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大鲵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对大鲵的重视,大鲵产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大鲵的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逐渐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同时,大鲵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大鲵产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
再次,大鲵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
大鲵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还为当地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税收收入。
同时,大鲵产品的销售也为农民增加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可以说,大鲵产业的发展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大鲵产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大鲵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大鲵资源的保护问题、养殖技术的提升、产品质量的保障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市场竞争激烈、行业标准不统一等也是大鲵产业发展中需要克服的难题。
总的来说,大鲵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将会继续加大对大鲵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大鲵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大鲵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大鲵产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大鲵行业分析报告_

大鲵行业分析报告_大鲵行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特色养殖业,随着污染和疾病等因素的增加,大鲵的肉和药材价值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但是,由于大鲵行业养殖门槛低、市场规模小、行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了行业规模较小、乱象丛生。
本文就大鲵行业的现状、问题、机遇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大鲵行业现状大鲵,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之一,被誉为“滇池明珠”,是云南省的一笔巨大财富。
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大鲵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大鲵产业链主要包括大鲵养殖、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其中,养殖是整个产业链的基础环节。
目前,大鲵养殖行业规模较小,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养殖门槛低:大鲵不要求极其专业的技术,在一般的环境和设备条件下也可以良好的生长。
因此,大鲵行业门槛相对较低,近年来养殖户数量不断增加。
2. 市场规模小:由于大鲵的养殖数量有限,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目前市场主要以民间贸易为主。
3. 行业标准不统一:大鲵养殖过程中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导致了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使得市场无法规范化发展。
以上几个特点表明,目前大鲵行业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二、大鲵行业问题1. 防疫难度大:大鲵由于生长缓慢、对外界环境较为敏感,容易受到病菌和污染的影响,而养殖户缺乏防疫知识和技能,导致大鲵死亡率较高。
2. 养殖设施backward:目前大鲵养殖多采用传统的泥池养殖方法,设施简陋、无法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有些地方甚至没有健全的生产设施。
3. 生态环境产业链破坏:大鲵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作为养殖品种的同时,养殖过程中一些地区存在非法采捕和破坏大鲵生境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产业链的长远发展造成了危害。
三、大鲵行业机遇1. 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健康、营养和美味的需求不断上升,大鲵的养殖和销售市场潜力巨大。
2024年大鲵养殖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大鲵养殖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巨鲵,是一种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
由于大鲵的肉质鲜美,养殖大鲵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农业产业。
本文将探讨大鲵养殖市场的发展现状。
养殖规模与产量大鲵的养殖规模主要集中在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大鲵养殖规模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其中,湖南省是大鲵养殖的主要产区,养殖规模占全国的大部分。
目前,湖南省的大鲵养殖场数量已超过100个,养殖面积超过1000亩。
总体而言,大鲵的养殖产量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产品市场需求大鲵的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被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同时,大鲵的鳄皮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在皮革制品行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由于市场对大鲵产品的需求增加,养殖户纷纷增加了养殖规模,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养殖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大鲵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不断探索新的养殖技术,以提高养殖效益。
其中,水质管理、饲料配方和疾病防控是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质管理和饲料配方,可以提高大鲵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此外,养殖户还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减少疫情对养殖场的影响。
政策与市场环境大鲵养殖市场的发展也受到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大鲵养殖的发展。
同时,市场对大鲵产品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大鲵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这些积极因素为大鲵养殖市场提供了有利发展的外部环境。
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尽管大鲵养殖市场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大鲵养殖的成本较高,需要投入较多资金。
其次,大鲵养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疾病爆发等。
此外,市场竞争激烈,养殖户需要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产品质量,以保持竞争力。
展望未来,大鲵养殖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养殖技术的不断创新,大鲵的养殖效益将继续提高。
同时,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大鲵产品市场的需求也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把大鲵养殖作为我市农民增收的新产业来发展

把大鲵养殖作为我市农民增收的新产业来发展大鲵,俗称娃娃鱼,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动物“活化石”之称。
它主要生长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山涧溪流之中,且以小鱼、小虾、青蛙等肉类动物为饵料,既是营养丰富的高档食品,又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我市地处秦巴山区,森林茂盛,溪流密布,是大鲵的重要栖息地,充分发挥这一特色资源优势,培育壮大大鲵产业,能够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一、我市做大做强大鲵产业的现实条件(一)具有大鲵养殖的适生环境。
我市拥有丰富的山涧溪流,境内共有大小溪流941条,河流密度为1.43千米/平方千米,水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野生大鲵资源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
根据大鲵生物学特征和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我市的9县1区均为野生大鲵适生区。
目前,我市宁陕、平利、汉滨、镇坪等少数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私营业主和农户已着手开展大鲵养殖。
(二)具有大鲵养殖的产业基础。
目前,我市已有6家注册公司正在进行大鲵的驯养繁殖,着手组织科研与酝酿深度开发;具备一定驯养繁殖能力的小规模养殖户60余家;在河边、沟边拦河、砌池建场,从事大鲵商品化养殖的农户达到200余户。
全市累计养殖大鲵近5万尾。
如宁陕县的达文、龙泉等三家大鲵驯养繁殖场,人工繁育与生态繁育大鲵技术,均已取得较大突破。
尤其是龙泉大鲵养殖场仅去年成功繁殖小鱼15700尾,为国内39家星级酒店提供商品鱼2000尾,平均每条获利2000元左右,去年盈利180万元,实现产值300万元。
目前,龙泉养殖场计划投资1亿元,园区征地60亩,规划年产幼苗5万尾,年养商品鱼2.7万公斤,年销售收入3.2亿元,实现利税2.3亿元,带动4个村400多农户从事大鲵商品化养殖,养殖规模达到3万尾。
汉滨区叶坪镇东河口村王凤军,将房前溪流改道修砌了12个仿生态养鱼池,从1994年开始从事大鲵养殖,现有种鱼70尾,通过几年的探索,有5对种鱼能繁殖,还有60尾待繁殖。
2003年开始繁苗成功,每年繁殖幼苗1200—1500尾,年收入超过2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215户,有98户按照仿生态模式养殖大鲵,现有种苗186尾,幼苗2100尾。
2024年大鲵养殖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大鲵养殖市场分析现状引言大鲵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
本文将对大鲵养殖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从消费需求、市场规模、竞争情况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消费需求近年来,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有所增加,大鲵作为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海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大鲵养殖产品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此外,大鲵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被认为有助于美容养颜,也提升了其市场需求。
市场规模大鲵养殖市场具有较广阔的潜力,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不断追求,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据统计,2019年中国大鲵养殖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养殖企业。
竞争情况大鲵养殖市场竞争激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质量:养殖企业需要注重产品质量,包括鲜活度、规格、滋味等方面的提升,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价格竞争:由于市场上存在着众多大鲵养殖企业,价格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企业需要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定价来增强市场竞争力。
3.品牌建设:一些知名养殖企业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发展趋势大鲵养殖市场存在一些发展趋势,值得关注:1.技术进步: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养殖成本得到降低,同时大鲵的养殖效益也随之提高。
2.持续创新:一些养殖企业开始注重产品创新,通过研发更多口味的大鲵产品,拓宽市场销售渠道。
3.市场拓展:大鲵养殖市场将不仅局限于一二线城市,也逐渐向三四线城市扩散,因此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结论大鲵养殖市场目前呈现较高的消费需求和潜力,但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局面。
通过注重产品质量、价格竞争以及品牌建设,养殖企业有望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
同时,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拓展,将为大鲵养殖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浅谈大鲵的产业化开发

贵州的 “ 八宝娃娃鱼” 湖南的 “ 、 天下第一鲜”等。 作为药用, 体 草纲目 在 》等药典中有记载, 介绍了
大蜕能 “ 治痴疾” “ 、 治斑疾”等,近年来的研究表 明,大鲸体内含金属硫蛋白 (M 能清除人体内自 ) T 由基和重金属离子, 预防重金属中毒; 表皮分泌的私 液含活性胶原蛋白, 能美容和预防老年痴呆和防治癌 症; 其血可生产特殊用途的白蛋白 产品,大鱿的食物 链是可生产出香烟工业、医药工业、化妆品工业、 饮 食品工业、生化工业大量需要的工业原料,是具很长 产业链的朝阳产业。同时, 大鳃生存栖息地均是青山 绿水,生态环境优美, 其栖息地是衡量环境好坏的一 个标志物,如江西建有 “ 大鲸旅游生态园” 。人们有 效的利用大貌主产商品,可发展成超大型产业,可创 造巨额利润。目 前国内外有关院校和研究单位正在深 人研究,其结果不断宣示,大鲸无论在人体保健和医
价为11 元爪 2 0 9。由 家禁止私自 于国 捕杀大鱿,目 前
国内尚无大鲸产品公开面对消费者。若按上述国家定 价作为出售价格销售给国内的宾馆、 饭店, 估计最终
面对消费者的价格至少在2以 2 0 元瓜 x卜 5 9。按最保
守的估计, 全国每省级城市选一家星级宾馆,沿海发
达城市按年消费2 吨、 0 中部省会城市按年消费5 吨、 其他省会城市按年消费0 5 吨商品大鲸计算, . 全国每
由于大鲸价值高, 一些不法分子对大鲸滥捕, 以 及人为破坏生态环境, 造成了其资源的损失。大鱿产 业化开发可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行为,在一定范围 内有效防止人类活动对自 然资源的破坏。产业化开发
中的人工繁殖苗种, 按照一定比例人工放流到原生态 区, 逐步恢复生态平衡, 贯彻落实我国关于 “ 加强资 源保护, 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保护野生动 物的方针。 1.3 建设新农村的主导产业 传统的农业养殖业因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 高投人低产出, 呈现出供大于求的不良 局面。大鳃产 业化开发可以组织农村农民从事大蜕商品鱼养殖, 产
2024年大鲵养殖市场分析报告

2024年大鲵养殖市场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针对大鲵养殖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市场规模、运作模式、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和解读。
通过对市场现状的分析和对市场发展的预测,为大鲵养殖行业的相关从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1. 引言大鲵(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是一种珍稀的两栖动物,被广泛用于观赏和研究目的。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增加,大鲵养殖市场逐渐崛起。
本文将对大鲵养殖市场的规模、运作模式及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
2. 市场规模目前,大鲵养殖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大鲵养殖产业市值已经超过X亿元,并且在未来几年内有望持续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大鲵作为珍稀种类的观赏品和研究对象,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3. 运作模式大鲵养殖市场采用多种运作模式,主要包括①传统养殖模式和②现代化养殖模式。
3.1 传统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主要是指适应于农村地区的自然养殖方式。
此模式下,大鲵主要利用自然水源进行养殖,采用人工饲养方式,费用较低,但生产效率不高,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
3.2 现代化养殖模式现代化养殖模式是指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大规模养殖的模式。
此模式下,大鲵养殖场建设科学化,利用先进的水处理和环境监测设备,提高养殖效率和产量。
然而,这种养殖模式需要较高的投资成本和专业技术,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养殖场。
4. 市场发展趋势大鲵养殖市场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
以下是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4.1 规模扩大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增加,大鲵养殖市场将会迎来规模的扩大。
预计未来几年内,市场规模将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
4.2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进步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大鲵养殖行业将加速向现代化养殖模式转型,通过引进先进的养殖设备和技术,提高养殖效率和产量。
4.3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养殖企业数量的增加,市场竞争也将逐渐加剧。
养殖场主需要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市场营销策略,以保持竞争优势。
大鲵养殖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报告

大鲵养殖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报告Market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Aquaculture Industr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for the Next Three to Five Years大鲵养殖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报告Introduction: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known as the "living fossil," is the largest amphibian in the world. It is highly valued for its medicinal and culinary properties in Chinese culture. As a result, the giant salamander aquaculture industry has gain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market status of the industry and provide insights into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for the next three to five years.Current Market Status:1. Growing Demand: The demand for giant salamander products, including meat, skin, and secretions, has been steadily increasing. The medicinal properties of the giant salamander have contributed to its populari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dditionally, the exotic taste of its meat has made it a delicacy in high-end restaurants.2. Limited Supply: The wild population of giant salamanders has declined significantly due to habitat loss and overexploitation. Therefore, the supply of wild-caught giant salamanders is insufficient to meet the increasing demand. This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ptive breeding programs to ensure a stable supply.3.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dvances in aquaculture technology have made it possible to breed giant salamanders in captivity successfully. These advancements have improved the survival rate and growth rate of captive-bred salamanders, making them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wild-caught specimens.4. Regulatory Environmen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conserving the giant salamanderand has implemented regulations to ensure sustainable aquaculture practices. These regulations aim to control the size and number of farms, as well as monitor the quality of the breeding stock.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1. Expansion of Aquaculture Farms: The number of giant salamander farms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in the next three to five years. With the growing demand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more entrepreneurs and investors are likely to enter the industry. This expansion will lead to increased production and a more stable supply of giant salamander products.2. Diversification of Product Offerings: In addition to meat and skin, there is a growing market for other giant salamander by-products, such as secretions for u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ourism-related activities. Aquaculture farms may explore these opportunities to further monetize their operations.3.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Practices: As the industry grows, there will be a greater emphasis on sustainable farming practices. This includes optimizing water and energy usage, reducing waste, and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farming techniques. Embracing sustainability will not only protect the species but also enhance the industry's reputation.4. International Market Expansion: Currently, the majority of giant salamander products are consumed domestically. However, there is potential for the industry to expand its reach to international markets. Exporting high-quality products to countries with a growing interest in exotic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ingredients could open up new avenues for growth.Conclusion:The giant salamander aquaculture industry in China is poised for significant growth in the next three to five years. With increasing dem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a regulatory environment that promotes sustainability, the industry is well-positioned to meet market needs. Expanding aquaculture farms, diversifying product offerings, adoptingsustainable practices, and exploring international markets will be key drivers of the industry's future development. By leveraging these trends, stakeholders can capitalize on the potential of this unique and valuable species while ensuring its long-term conservation.结论:中国的大鲵养殖行业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鲵产业化开发现状与潜力
1.贵定锦江娃娃鱼开发有限公司贵定551300;
2.贵阳学院产学研办公室贵阳550005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动物,是3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繁衍下来的一个珍稀物种,现为我国二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
由于其自然栖息地环境遭受严重,以及非法滥捕现象屡禁不止,野生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加之在自然界中,大鲵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而且受精卵的孵化期长达900小时左右,因此大鲵在自然界繁殖率极低。
野生种群已处于濒危状态。
开展大鲵的人工驯养繁殖,对实现生态保护和大鲵的种群繁衍显得极为迫切。
近十年来,国内大鲵的驯养繁殖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
其中,大鲵苗种繁殖方面,规模从小到大,出现了集约化工厂繁殖与仿生态繁殖并存的格局,我国大鲵人工繁殖种群已有一定规模和数量,有效的保护了物种的灭绝。
因为大鲵在科学研究、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等方面的潜力巨大,其物种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将培育一个较大的市场。
1、大鲵的药用和营养价值
早在李时珍药典名著《本草纲目》、以及《本草拾遗》等药典中即有:“治痴疾,治斑疾”等记载,表明大鲵入药,在提高人的智力、美容、益肤等方面有显著功效。
后经临床观察与不断实践证明,大鲵确有滋阴壮阳、补血行气之功效,对贫血、霍乱、痢疾、麻风、血经等具一定的疗效。
民间利用大鲵治疗烧伤、消化不良等的偏方应用甚为广泛。
所以大鲵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药用动物。
研究发现,大鲵营养价值高,而且全面,它富含17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还含有活性钙等生命必须物质,作为人的营养补给可列为上等珍品佳肴:从保健来看,大鲵含有50多种活性物质,其中突出的是肝脏中含有较多的金属硫蛋白,它能清除人体的有害“自由基”,能吸取结合有害的重金属离子排除体外,从而起到有效的“排毒”作用,它能有效改善人体的血液微循环,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多方面功效;从美容方面来看,大鲵皮肤含有较多的活性胶原蛋白,实验证明它对人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不产生排异性,尤其是排毒功能,可以在美容产品上进行开发,具有独特的竞争力与优势;从医学方面来看,新近发现大鲵的白色分泌物中,含有一种新的抗癌物质,中、美科学家正在联合开发之中;依据中医药学的原理,其药用价值更为广泛。
2、大鲵科学研究价值
与大鲵亲缘关系较近的的物种,国外仅有美国隐鳃鲵和日本山椒鲵呈零星分布,且体重较轻。
美国隐鳃鲵分布在美国东部,由于河流淤积、筑坝成湖、捕杀与
过度采集、水污染等原因,资源已经濒临灭绝;日本山椒鲵,主要分布在日本本州岛的南部和四国岛,被列为一级保护特种,是广岛最受威胁的物种之一,由于捕杀和河流水质污染等原因,资源也面临灭绝的危险,因此,就资源而言,中国大鲵处于绝对优势,它还是当今世界上尚存的从水生演变成陆生的较为典型的过渡动物,具有“活化石”之称,是由水生脊椎动物向陆生脊椎动物过渡的类群, 因此它是研究动物进化的好材料。
由于迁徙能力差且对水的依赖性强,地理上的空间隔离更利于大鲵形成独特的种群间遗传多样性, 因此是生物研究遗传多样性问题的一个好材料。
此外, 大鲵的性别决定方式较复杂,也是研究基因型和环境型性别决定的共同分子机制的好材料。
3、大鲵市场发展趋势
大鲵的市场前景无限广阔,蕴含着营养美食、保健、美容、医药、观赏、科学研究的巨大市场需求与无限商机,已逐步向多功能全方位利用的立体方向发展。
大鲵作为资源与商品,有着庞大的市场空间。
由于大部分人工繁殖技术关键环节没有突破,市场供应明显不足,供需矛盾日显突出而尖锐,市场价格与日攀升,大鲵价由70年代10元/公斤,到现在2000元/公斤,增长了200倍。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目前大鲵作为商品,市场只属于刚刚起步阶段。
据初步测算,以1%的人群每年平均仅消费500克计,国内商品大鲵的年食用需求量将超过6000吨;国外市场仅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口量计,年实际需求将超过800吨;加上宠物观赏,科研教学以及深加工,估计年需求量达200吨,市场潜力即可达到7000吨。
以800元/斤计算,可实现产值112亿元以上。
按每尾商品大鲵2500克计算,全国需求大鲵种苗280万尾/年,加上从物种保护与恢复生态平衡公益事业角度考虑,也需苗种80万尾/年,以每尾500元计,苗种产值4亿元。
两项共计360万尾,总产值116亿元。
以上数据仅限于国内当前市场估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外市场的开放,该消费的需求量将进一步攀升。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课题:黔科合重大专项字[2008]6018号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