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趣》林语堂解析

合集下载

高二课文《论趣》实用!

高二课文《论趣》实用!
▪ 二、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
▪ 这“趣”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 然景物有天趣。”“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 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 三、在教育、读书上要有“趣”。
▪ “青年人读书,最难是动了灵机,能够知趣。”“必也废 寝忘餐,而后有成。要废寝忘餐,就单靠这趣字。”
3. “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 趣”。
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谈趣:
▪ 一、在求知上要有“趣”。
▪ “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 得来。”这“趣”是与“名、利、色、权”无关的。作者 认为这“趣”可以与“好奇心”沟通,“所有科学的进步, 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哥伦布发现新大 陆,科学家发现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求知趣味使然 的。”
引用传说转入议论道出对人生 的看法:名利权色是人所追求的 普遍现象。再说到自己对人生境 界和艺术境界的追求,回归到话 题:人生乐趣莫如趣。
2.在作者看来,“趣”是什么?作者又是 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趣”的?(从文中找 到相应语句)
1.“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
行为动机,叫做趣。”
2.“人生快事莫如趣”,
▪ 梁启超认为:“趣味是活的原动力。趣 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
▪ 法国罗丹则说:“艺术也是趣味。”这 都告诉我们,生活包括文学艺术离不开 趣味。
开学第一天
▪ 开学第一天,上课了半天,老师还没有来,
学生们翘首以望。他来了,却带着鼓鼓的一个包。 登上讲台,打开他的包,里面装的却是带壳的花 生。他把花生分送给学生,课堂变成了茶馆。接 下来他开始讲吃花生的道理:“吃花生必吃带壳 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 花生米愈有味道。”接着,他转了话题:“花生 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 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 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 幸甚,三生有幸。”学生们哄堂大笑,于是教室 里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然后,他宣布下课,夹 起皮包飘然而去。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4周《论趣》教案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4周《论趣》教案

第4周《论趣》教案偶然的事。

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

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

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

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

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

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

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与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

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醮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⑥有河总是有树。

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

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

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

它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

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

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论趣》课文解读

《论趣》课文解读

《论趣》课文解读《论趣》课文解读《论趣》课文解读一、林语堂简介: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二、词语:扈(hù)从手足胼胝(piánzhī)摩顶放踵(zhǒng)鞠躬尽瘁利禄熏心癖嗜索然寡味掮(qián)客术词解: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了。

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通脱自喜:通达脱俗,自己高兴。

掮客术: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技术。

三、课文研讨:《论趣》,林语堂散文集《无所不谈合集》中的一篇精品。

(一)思想内容:1、题目《论趣》中的“趣”怎样解释?——兴趣。

“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

”有的地方作“趣味”解,如天趣、物趣、人趣等。

2、“通脱自喜”、“适可而止”是什么意思?什么心态?——大度乐观,在物质待遇上知足长乐。

是一种积极、洒脱、无功利的心态。

3、“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中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什么意思?——知道是这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

《论趣》

《论趣》

人性化乞讨
四、联想,拓展,思考……
品林语堂的趣,你是否领悟到什么?
做一个有趣的人
*怎么说一样的话*
有一次,马克· 吐温应邀赴 宴。席间,他对一位夫人说: “您太漂亮了,夫人。” 不 料,那夫人却说:“可是, 很遗憾,我却不能用同样的 话来回答您。” 头脑机敏、言辞犀利的马 克· 吐温笑着说: •“这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论趣
林语堂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趣”的感悟。

林语堂文章写的很散,常 常是拉拉扯扯,纵笔真书。有 的有主旨,有的没有主旨,只 有一个谈话范围。读他的文章, 就像海中拾贝,不在乎把握全 篇,将那些散落各处的好东西 收拾起来就够了。
字音:
扈(hù)从 手足胼胝(piánzhī) 摩 顶放踵(zhǒng) 掮(qián)客术
词解:
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了。形 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通脱自喜:通达脱俗,自己高兴。 掮客术: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 的技术。
3、抽烟斗的人不会和太太吵架。理由很简单,他 不可能一面抽烟斗,一面大声咆哮。一个聪明的 妻子在看到丈夫即将发脾气时,会立刻把烟斗塞 在丈夫的嘴里说: 「算了吧!」这个方法屡试不爽。太太也许发生不了 作用,但烟斗却永不失败。 4、食人族和文明人有什么区別呢?区別在于食人族 杀死敌人后就把他们吃掉,而文明人却在杀死敌 人后把他们埋在坟里,为他们插上十字架祈祷。這 不是在暴戾上更加了几分愚昧吗?
(一)结构:
通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1—3)用故事导入, 写出古今一般人和圣人贤人有目的的行 为动机。 ——第二部分:(4—7)谈区别于名利 的另一种人生境界——趣。
(二)研读课文

《论趣》说课稿

《论趣》说课稿

《论趣》说课一、说教材《论趣》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上的一篇课文。

作者是学界之鸿儒林语堂先生。

他一生博览群书,雅俗共赏,以擅长写幽默小品而独树一帜。

本文是他创作的系列幽默小品之一。

文章层层铺垫,最后直指主题:人生快事莫如趣。

并在论趣的同时,强调了人的灵性即自然本性的流露的重要性。

文中讽刺了那些追逐名利之人,对机械教育的方式很是不满,在清淡自然的文字的谈吐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智者的风度。

这篇文章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旁征博引,潇洒自在,意趣横生。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趣”的含义。

2.感知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3.体会文章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趣”的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以读书为趣的良好习惯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趣”的含义,并能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2.了解林语堂及其写作风格。

教学难点:对作者人生态度的把握。

四、说教学方法提问法朗读法讨论法五、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要想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许多方式,阅读其作品就是一个比较便捷的途径。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作家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老师从他的作品中摘录了一些语句,看看大家能否透过这些语言看出这位作家的风格。

(幻灯片展示)文章可幽默,做事要认真。

绅士的演讲,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再有个法国的情妇。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认识。

总结: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这位作家性格幽默、随性闲适、富有哲思、严谨治学……这个人就是——林语堂。

他的作品让人读来唇齿生香,沁人心脾。

他也是个性情中人,有个性,不板滞,出语惊人,极为幽默。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论趣》一文,进一步感受他的写作风格及人生追求。

二、阅读。

1.跳读,把握文章大意。

教师:下面请大家各自朗读《论趣》这篇文章,不懂的地方用笔勾画出来,力求读懂文章的大部分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论趣》林语堂解析

《论趣》林语堂解析

到“趣”,是否偏离题意?
参考:不偏离题意。 原因:1、虽未言“趣”,然而却是由“趣 事”引入议论,道出对人生活动动机的看法。 2、为下文界定“趣”的概念作好铺 垫,明确之间的区别。 补充了解:林语堂文章写的很散,常常是拉拉扯扯 , 纵笔真书.有的有主旨,有的没有主旨,只有一个谈话 范围。这里要点在散而不破,杂而不芜,漫而不长. 郁 达夫因而说中学生若取范本,还是叶绍钧那种”脚踏 实地造次不苟”的散文为宜.
Ⅱ 从第二部分中找出“趣”的定义,并 说说如何理解。 •“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 为动机,叫做趣。” 理解:知道它是这样却不知道它为什么是 这样,意思是目的性不强。
Ⅲ 第二部分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 论“趣”的?
1、在做学问上要有“趣”;
2、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 3、在教育、读书上,要能“知趣”。
归纳主题
主旨句:人生快事莫如趣。
《论趣》这篇散文,站在“通脱自喜”、 “适可而止”的人生高度,从求知、启发 心智、读书三个方面,解读了人生的 “趣”,主张我们去寻此“趣”,加强思 想文化修养。
——课内
•林语堂的散文富有哲理性、知识性和趣 味性,请从课文中画出,并做具体分析。
示例: 我看见只有两条船。 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
赏析:这个说法我们不能不佩服它的精妙, 南北来往的船舶,熙熙攘攘众生,无不为 了这名,这利。借助故事的形式,将世相 概括得如此恰当,既叫人恍然大悟,又叫 人拍案叫绝。
文段1 大禹治水,手足胼胝,三过其门而不入, 不见得是为名为利吧。墨子摩顶放踵,而 利天下,就显然不为名利。 赏析:这段话信手拈来如顺手推舟,却打 捞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让人回味无穷, 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岸,墨子摩 顶放踵而利天下的兼爱,无不让人敬仰。 这简单的一句话饱含知识渊博,文化的厚 重,让人获益匪浅。

《论趣》 课件

《论趣》 课件

林语堂同时指出,文章的起承转合等等, 循文思自然的波浪涌现而成------自 成其曲折崭然之美,不是明堂大庙营造 法尺所可以绳范的东西。
二、认认这些字这些词
• • • • • • 船舶(bó) 扈(hù)从 胼胝(pián zhī) 摩顶放踵(zhǒng) 商贾(gǔ) 蒙昧(mèi) 癖嗜(pǐshì) 掮(qián)客术 熙熙攘攘(xī xī rǎng rǎng) 鞠躬尽瘁(cuì ) 利禄熏(xūn )心
他还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 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 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 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林语堂于1940年、1950年和1975年三度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此外,林语堂是著名的幽默大师,他生性 幽默,他的风度,他倡导的文学风格与他的创 作,都具有幽默的特点,每次演讲也是妙语迭 出,常常赢得满堂喝彩。正如他自己所说,其 一生“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他的性格中充满了东方民族的睿智和机警,又 具有自然逍遥、无拘无束的精神。
(一)课内巩固
BC
(二)课外拓展 • 15.(1)人的面部。(2)人的面子(情面)。 • (3)“有脸者”指有权势的人,“无脸者”指无权势 的人。 • 16.人人舍弃面子,维护国家的法制,依法治理,国家 自然会富强。 • 17.(1)害己;(2)害人;(3)害国 • (回答本题要先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第一段的前半部 分点明主旨,从“譬如坐汽车”开始分层论述。“譬如 坐汽车”以下至结尾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害 人”“害己”“害国”)
文段4 据里考克说,剑桥的教育就是这样的,导师一 礼拜请你到他家谈学问。就是靠一只烟斗, 一直向你冒烟,冒到把你的灵魂冒出火来。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意思。

论趣学案

论趣学案

学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高二级语文科第三单元第九课《论趣》【指导语】林语堂先生的《论趣》是一篇议论性较强的散文,文质兼美。

文章中关于“趣”的论见,正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具有活力与精神的内在要素。

梳理、发掘出“趣”的思想内涵,对今天倡导学习者灵气、智慧、幽默等的品质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趣”的含义;体会林语堂散文知识性、哲理性、幽默性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把握文章基调,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趣”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启发我们对人生之趣的认识能力。

【重点难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趣”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自主学习】一、知识梳理。

1、作者简介: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福建龙溪人,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贫穷的牧师家庭。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早年留学国外,先后获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及德国入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期间多写杂文,并研究语言。

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他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他还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

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林语堂于1940年、1950年和1975年三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2、林语堂的散文特点:林语堂文章写的很散,常常是拉拉扯扯,纵笔真书。

有的有主旨,有的没有主旨,只有一个谈话范围。

-----读他的文章,就像海中拾贝,不在乎把握全篇,将那些散落各处的好东西收拾起来就够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趣”,是否偏离题意?
参考:不偏离题意。 原因:1、虽未言“趣”,然而却是由“趣 事”引入议论,道出对人生活动动机的看法。 2、为下文界定“趣”的概念作好铺 垫,明确之间的区别。 补充了解:林语堂文章写的很散,常常是拉拉扯扯 , 纵笔真书.有的有主旨,有的没有主旨,只有一个谈话 范围。这里要点在散而不破,杂而不芜,漫而不长. 郁 达夫因而说中学生若取范本,还是叶绍钧那种”脚踏 实地造次不苟”的散文为宜.
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 林玉堂,福建龙溪人,著名幽默大师。 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小说家。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挚爱故国不泥古,乐享生活不流俗。” 可谓是林语堂一生为人治学的真实写 照。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风格。 2、能自行分析文章的结构及主旨。 3、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4、重点把握其散文语言的幽默性。
Ⅱ 从第二部分中找出“趣”的定义,并 说说如何理解。 •“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 为动机,叫做趣。” 理解:知道它是这样却不知道它为什么是 这样,意思是目的性不强。
Ⅲ 第二部分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 论“趣”的?
1、在做学问上要有“趣”;
2、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 3、在教育、读书上,要能“知趣”。
1、船舶 2、扈从 3、胼胝 4、摩顶放踵
bó hù pián
大船 随从
zhī 趼(jiǎn)子
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形容不辞 劳苦,不顾身体。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钱财和爵禄迷住了心窍。 穷尽天下一切道理。 超出凡人,达到圣人境界。造诣深。 pǐshì 癖好,嗜好 qián 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 佣金的人。也常喻指投机者。
文段4
据里考克说,剑桥的教育就是这样的,导师一礼 拜请你到他家谈学问。就是靠一只烟斗,一直向 你冒烟,冒到把你的灵魂冒出火来。与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意思。 赏析:作者将导师和学生的谈话说得妙趣横生, 我们不难想象,拿着这烟斗,喷着冒烟,这导师 是如何拷问这学生的。其中因不明而怒,无知而 怯,明而悦,悟而喜,种种滋味随这个特别的 “冒”字浮现而出。
——课外拓展
傅红雪:“林语堂随笔写作中的幽默乃一家之长, 他不会用笑话引别人发笑,而是在生活中捕捉有幽 默感的事物透出哲理,并使人会心一笑。”
林语堂“幽默性”的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生活气息浓厚 2、知识性强 3、哲理性强
5、熙熙攘攘 6、鞠躬尽瘁 7、利禄熏心 8、穷理至尽 9、超凡入圣 10、癖嗜 11、掮客
——理结构
•根据以下结构划分提示用一句话概括 各部分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自然段) 由乾隆游江南的故事诙谐地道出人生 一切活动动机在于名、利、色、权。
第二部分(4~7自然段)
从各个方面谈“趣”。
Ⅰ 标题为“论趣”,而第一部分并未提
赏析:这个说法我们不能不佩服它的精妙, 南北来往的船舶,熙熙攘攘众生,无不为 了这名,这利。借助故事的形式,将世相 概括得如此恰当,既叫人恍然大悟,又叫 人拍案叫绝。
文段1 大禹治水,手足胼胝,三过其门而不入, 不见得是为名为利吧。墨子摩顶放踵,而 利天下,就显然不为名利。 赏析:这段话信手拈来如顺手推舟,却打 捞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让人回味无穷, 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岸,墨子摩 顶放踵而利天下的兼爱,无不让人敬仰。 这简单的一句话饱含知识渊博,文化的厚 重,让人获益匪浅。
文段2 我看见至少有四条船叫做名、利、色、权。 世上熙熙攘攘为这四事。 赏析:作者显然比乾隆的扈从概括得更准 确,顺水推舟地将世上困扰人心的事实巧 妙而诙谐地说了出来,自然而有趣,我们 读着有味,品着有理,嚼着有趣。
文段3
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顾凝远 论画,就是以天趣、物趣、人趣包括一切。能够 潇洒出群,静观宇宙人生,知趣了才可以画画。 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是 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赏析:作者对趣的阐释就像是智者喝茶品人生, 淡定从容,而让人顿悟。顾凝远论画讲究兴致, “当兴致未来,腕不能运时”不能作画,林语堂 随手采摘的这朵历史浪花就非常恰当而将趣字讲 深,讲透,讲明,让人信服。
归纳主题
主旨句:人生快事莫如趣。
《论趣》这篇散文,站在“通脱自喜”、 “适可而止”的人生高度,从求知、启发 心智、读书三个方面,解读了人生的 “趣”,主张我们去寻此“趣”,加强思 想文化修养。
——课内
•林语堂的散文富有哲理性、知识性和趣 味性,请从课文中画出,并做具体分析。
示例: 我看见只有两条船。 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