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散文精选读后感
林语堂作品读后感

林语堂作品读后感最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一些作品,心里像是被春风吹过,留下了一片清新和舒畅。
林语堂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友在跟你聊天,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词句,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架势。
读他的书,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那里有平凡人的喜怒哀乐,有对生活细腻而真实的感受。
在他的作品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人物的刻画。
那些人物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豪杰,而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就比如说《京华烟云》里的姚木兰,她不是那种美得惊天动地、聪明得无人能及的女子,但她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思考,都让我觉得那么亲切,就好像是隔壁家的大姐。
她会为了家庭琐事烦恼,会在爱情面前犹豫,也会为了自己的信念坚持到底。
林语堂先生把她的内心世界一点点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女子。
还有他笔下的那些生活场景,简直细致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
比如在描述一个庭院的时候,他会告诉你院子里的花开到了第几朵,阳光是怎么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的,地上的蚂蚁又是怎么忙碌地搬运着食物。
这些细节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个时代生活的想象之门。
记得有一次,我正读着他写的关于一个小镇集市的段落。
他详细地描述了集市上的喧闹声,卖货郎的吆喝声,讨价还价的声音,还有各种食物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说那热气腾腾的包子刚出笼,白花花的蒸汽直往上冒,带着面粉和肉馅的香味儿,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还有那卖糖葫芦的,红彤彤的糖葫芦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糖浆裹得厚厚的,咬一口,“嘎嘣”一声,又酸又甜。
他甚至写到了地上的石板路,因为常年被人踩踏,有些地方已经变得光滑,下雨天还会积起一小滩水。
我读着读着,仿佛自己就置身于那个热闹的集市之中,身边的人来人往,一切都是那么生动鲜活。
林语堂先生对于生活的态度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从不刻意去追求什么高大上的东西,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和乐趣。
他说生活就像一杯茶,要慢慢品味才能尝出其中的滋味。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林语堂散文的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

林语堂散文的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林语堂的范文篇1《林语堂散文》读起来叫人爱不释手,轻松幽默的话语紧紧吸引着我,常常一人放声大笑,笑过之后一阵轻松。
我想,如果人们常读这样的文章,精神状态一定会很健康而能从容面对生活。
林先生明明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却说“论理莽原社诸先生既非正人君子又非当代名流,当然有与我合作之可能。
”林先生幽默、机智,“道理渗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随手摘录部分,“今日小学生无不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实在是我们可以自负的。
无论这五千年中是怎么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确确被我们混过去了。
一个国家能混过上下五千年,无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普普通通,平平实实的语言包含着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文章来了解林先生,他说自己是:“行尊孔、孟,思从老、庄。
”说文学反映人生,来了一段比喻:“比方照相,有人为照相而照相,有人是为饭碗而照相。
为照相而照相是素人,是真得照相之趣,为饭碗而照相,是照相家,是照他人老婆的相来养自己的老婆。
”“军阀不来骂文人,早有文人自相骂。
文人不敢骂武人,所以自相骂以出气,这与向来妓女骂妓女,因为不敢骂嫖客一样道理。
”“现在的学者最要紧的就是他们的脸孔,倘是他们从三层楼滚到楼底下,翻起来时,头一样想到是拿起手镜照一照看他的假胡须还在乎?金牙齿没掉么?雪花膏未涂污乎?至于骨头折断与否,似在其次。
学者只知道尊严,因为要尊严,所以有时骨头不能不折断。
”林语堂散文的读后感范文篇2虽然说《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但是我都一直未曾拜读过他的文学作品。
我这是第一次认真地拜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
在老师布置我们阅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后,我有在网上搜索他的文章,也在其中看过《生活的艺术》和《武则天传》。
不过因为《生活的艺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看不怎么懂,所以我也就放弃了阅读这篇文章。
至于《武则天传》是由于时间不足也就没有细看了。
所以我就看了下林语堂先生所写的散文。
读林语堂散文有感

读林语堂散文有感导语: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
这是林语堂散文中常有的况味。
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林语堂散文作品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林雨堂散文读后感范文【1】聪明系与糊涂相对面言。
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
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
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亦绝顶聪明语也。
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
中国人为世界最聪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证。
能发明麻将牌戏及九龙圈者,大概可称为聪明的民族。
中国留学生每在欧美大学考试,名列前茅,是一明证。
或谓此系由于天择,实非确论,盖留学者未必皆出类拔萃之辈,出洋多由家庭关系而已。
以中国农工与西方同级者相比,亦不见弱于西方民族。
此尚系题外问题。
惟中国人之聪明有西方所绝不可及而最足称异者,即以聪明抹杀聪明之聪明。
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
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
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
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
然聪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盖老猾巨奸之哲学无疑。
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
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
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此种道理,自亦有其佳处。
世上进化,诚不易言。
熙熙攘攘,果何为者。
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以求一心之安。
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则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
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亦极精微之道也。
惟吾恐中国人虽聪明,善装糊涂,而终反为此种聪明所误。
林语堂散文 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之《论读书》静水微啊今年寒假的冬天异常的寒冷,于是每每于阳台晒晒太阳,信手翻阅《林语堂散文》,至《论读书》,不禁又有拍案、会心微笑、鼓掌大笑的冲动。
大师果然就是大师呀!读后有点滴心得,赘述如下。
一、自由地读书,持怀疑态度地读大师说:“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
”这些情态基本同样适用于今天哪?!指责国人以读书为名取利禄之实,但能撼得动教育体制的力量在哪儿?这令大师不齿的现实,同样在今天也遍地开花呵?是不是读书本来就分很多种,只有等自己的人生奋斗到一定高度时候,才有资格进入下阶段的读?果然,大师接下来说,“今日所谈,非指学堂中的读书”嘘^果然!大师提醒学子不要读死书,要透过文字看本质,持怀疑态度做学问。
大师说的读书是自由读书。
大师说:“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
”人极容易钻牛角尖,但读了一点书,会开了一点窍,发现前面的路还很宽,何必每每自寻烦恼,换个角度看问题,并不是天塌地陷的危难,乐观的活才是正理。
二、读书须求气质相合大师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若读得书是适合自己口味的书,那么此种读书必定是会影响人的谈吐及思维方式的,有兴致地读,必定有所收获;为卖弄而浅薄地强读,必定食古不化。
这就是所谓的“读书须求气质相合。
”大师说:“读书必以气质相近,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
找到师法对象,全心投入、气质浸润。
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心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三、读书要顺其自然大师说:“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
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
【最新推荐】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3篇-精选word文档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3篇读了《人生不过如此》后,我有了很多感受。
现在,很多人活得很累,过得不快乐。
其实快乐来之于健康的心灵!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欢迎阅读!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一)无独有偶。
二十一世纪初叶,人心的浮杂,与百年前的五四时期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样一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必然有很多东西被暂时遗忘或遗弃,有人遂惊呼:“文学死了!”孤独的现代人无所适从。
小孩们将目光投向论坛投向网络游戏,投向超女超男。
女人们将目光投向韩剧,投向争端不休的宫庭戏。
读书人则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一个世纪前,投向众多大家名师的不朽经典,以求内心的平和、人性的滋长。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林语堂经典散文集《人生不过如此》就是滋养性灵的一册好书。
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线条式地刻录出其不平常的人生轨迹与思想历程,读来令人眼前一亮。
“五四”时期,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们既有东方的机智又有西方的思辩,时代赋予他们古朴的性灵与现代的奔放。
他们的作品,以经典的姿态被一再地翻英流传,长盛不衰。
尤其是那年代的一些优秀散文作品,更是跨越了语言和时代的界限,迸发出瑰丽无限的生命力。
少年时,我们曾沉浸于徐志摩的华艳、朱自清的清幽、郁达夫的沉郁、鲁迅的锋利;中老年时,却更喜欢林语堂的闲适、周作人的冲淡,当你对官场商场职场情场人场冲突厌倦了,读到林语堂们的文章,恰如喧嚣急驰的列车上偶遇久违的儿时故旧,不能不心生感怀与亲切。
林语堂主张:“文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
他的散文皆讲究冲淡,讲究自然,无华章丽句,亦无官样道德,多推心置腹,多娓娓闲谈,有静气养心之效,怡情拾趣之功。
林语堂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

林语堂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语堂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欢迎大家分享。
林语堂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题记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
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
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
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保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面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得让人心疼。
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他并没有因此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份洒脱和坦然让“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
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于是毅然拿出自己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
苏东坡在自己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己兼济天下的初心。
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民主精神”的斗士。
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书中收录
了他对生活、艺术、文学、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细腻的
文字和深刻的见解,林语堂先生向读者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和对艺术的热爱。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
林语堂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
深刻的思考,揭示了生活中的美好和艺术的力量。
他告诉我们,生
活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富足。
他
提倡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用心去体味艺术的魅力,让生活充满诗意和情趣。
此外,林语堂先生对教育的观点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认为
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格魅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灌输
知识。
他主张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的过
程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教育
有了新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让我对生活和艺术有了
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思考。
林语堂先生的文字充
满智慧和温暖,让我深受感动。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艺术,也更加关注教育的重要性。
感谢林语堂先生为我们带来这样一部珍贵的作品。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本(四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本《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
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
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
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
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
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分页标题#e#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
“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
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
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
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本(二)《我与地坛》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散文作品,作者是中国著名散文家林语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散文精选读后感
最近有些忙,所以没有花很多时间去翻阅中长篇小说,生怕读到精彩之处而不得不放下,待再得空捧起书时,却又找不到之前的感觉了。
但没想到,这却让我发现了一本好书——《林语堂散文精选》。
其实这本书已被我束之高阁许久了,之前不读它是因为初翻时觉得它半文言半白话,还夹杂着英文,太深奥,大概比较枯燥;现在读这本书是因为其中的文章都很简短,每日抽取零星的时间就能看上几篇。
没想到重拾此书细心一读,竟让我有了如获至宝的感觉。
读林语堂的散文,就如同在和一位睿智的老者对话,话语半俗半雅,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语调诙谐幽默,杂谈
古今中外,引经据典潇洒自如;言谈之中让人愉悦却又耐人寻味,细细体味之后更让人收益颇多。
读散文集,我喜欢凭着感觉随手翻阅,《论读书》是我翻看的第一篇文章,因为我很想知道这位文学泰斗是如何看待读书的。
读过此文,顿时令我“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
“读书须先知味。
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
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
”,一个人找到那本“对味”的书,将会使他“心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
读书全部的主旨,是读出自己的性灵来。
”……这些文字以一个智者、长者的身份向我娓娓道来,叙说着读书的心得、方法、经验和意义,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让我知
道了该怎么读书,如何选书。
以前只知道读有名气的书,读上榜的书,读畅销的书,殊不知很多书其实并不适合自己,常常硬着头皮强读苦读,其结果也只是落得个“消化不良”。
但现在我知道了,作为读者的我们,应该要寻找和自己“对味”的作品和作家。
《秋天的况味》是一篇虽不长,却很美的文章。
人们提到秋,往往会想到悲凉、凄惶、萧瑟、肃杀,而林语堂先生却品味到秋的另一番况味,他由一些细小的事物入手,进而谈到秋天的意味,谈到秋的独到,谈到秋的成熟,谈到秋林的古气磅礴之象。
林语堂先生心中的诗意、禅意,以及他自由闲适的心境,不经意间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深深地吸引着我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享受的同时也有所悟。
人的一生也会经历春夏秋冬,当秋来临的时候,我们不应落寞、凄凉,而应在过去的积淀中厚积薄发,尽显磅礴,尽享收获。
幽默小品《做文与做人》,读之让人身心得以愉悦,性情亦得以陶冶,文中“做文可,做人亦可,做文人不可”,让人在一笑之间看到了林老的自嘲与洒脱。
《孤崖一枝花》中的一句“花只有一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
”让我反复咀嚼、品味,花如此,我们人更应该如此,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应该像孤崖上的那枝花一样,不管处境是多么的艰难、绝望,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绽放生命的色彩。
《中国人之德性》是一篇剖析中国人道德与品性的文章,文章以睿智的语言将国人的性格、理想、情趣、追求娓娓道出,同时又与西方人进行了客观的比较。
《林语堂散文精选》中还有很多文章,比如《读书与风趣》、《生命的享受》、《生活的享受》等等,都堪称经典之作,值得我们去认真阅读。
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大师,是中国使用“幽默”一词的第一人,其所作的具有独特格调的散文小品,更是幽默中显闲适,平淡中见深长,是一份难得的艺术佳作,一席丰盛的阅读盛宴,值得我们去品尝,去知味,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