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中英文影评电影情节索引
推手英语影评

Although much of “Pushing Hands” is surprisingly lighthearted and sometimes quite funny in the early going ons (Martha’s real estate friend, we learn, was a Maoist who converted to Capitalist), it does get a bit deep and melodramatic toward the end (Mr. Chu ends up in jail!). The sequence where Mr. Chu finds himself working as a dishwasher in a Chinatown restaurant is both heartbreaking and satisfying. In it, Mr. Chu refuses to leave the restaurant after he’s been fired for being a slow worker, and what follows is one man’s titanic struggle to reclaim his self-respect against the world. It’s probably the movie’s best sequence, followed by a tearjerker inside a city jail between father and son.
推手影评

寻找文化的平衡点———从画面元素看《推手》《推手》作为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之一,是他的早期电影。
通过讲述家庭琐事来向观众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开放文化之间的鸿沟。
影片讲述的是一为年过七旬的朱老先生被留学美国的博士生儿子接到了美国安享晚年因为与儿媳玛莎语言障碍,无法沟通,甚至经常由于各种生活习惯与文娱方式不同而引发家庭冲突,导致儿子经常左右为难,最终在朱老选择在儿子为其外租的公寓里,安度余年。
中西文化冲突的题材并不是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题材,然而李安凭着对日常琐事惊人敏锐的观察把握,继而转化为富有张力的画面,把非常普通的事情叙述得一波三折。
一、镜头:以小见大李安在开篇十五分钟内用一组镜头,记录了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把文化差异和家庭矛盾刻画得入木三分。
服饰上,朱老身着对襟衫,脚穿布鞋,他的身上浓缩着让人非常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
而儿媳玛莎则是爆炸式发型,身穿衬衫牛仔裤,典型的美国青年人的打扮;饮食上,中国人喜欢“油腻”的食品,而美国人在饮食中喜欢“清淡”,朱老对玛莎不吃肉,很不理解,而玛莎看到朱老津津有味地吃着肥肉,她展露出的表情是不可思议;娱乐活动上,老朱打坐、练字、打太极、凝望窗外,这是东方老人的气定神闲;玛莎在电脑前抓头挠耳、偶尔打字、换衣外出跑步,这是西方妇女的紊乱和烦躁不安;思想上,朱老抱住刚洗完澡的小孙子喜滋滋地直说朱家有人传宗接代了,这是受中国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宗法制的影响。
而作为历史只有二百多年的美国人玛莎来说,觉得很是不可理喻。
影片通过细节刻画出代表性极强的人物,朱老先生处处散发着一种中国的纯朴、传统的古韵,而儿媳玛莎则是一位奋斗于电脑前的小说家,热衷于各种充满想象的故事。
影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中西文化的差异,镜头大都着力于一些细致入微的生活小事上,通过这些小事情、小场景渲染矛盾冲突来升华主题,让矛盾始终贯穿影片,深入人心。
李安能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引渡到社会问题,告诉人们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合谐,社会才会和谐。
《推手》电影英文中西文化对比

BRIEF INTRODUCTION
Brief introduction of "Pushing Hands" 推手电影简介
.
1 电影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Around an immigrant of American families, "Pushing Hands“ tells a story that reflects the difference about culture and lif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DIFFERENCE IN DIET CULTURE
.
2 餐饮文化差异
DIFFERENCE IN DIET CULTU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we can see a very interesting scene. Grandfather is eating rice hoiding a bowl with chopsticks.There is rice , vegetables and meat in the bowl. Daughter-in-law just eats a plate of vegetable salad and a piece of barbecue. We can find that the difference in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电影讨论一系列的家庭移民美国的故事,展示了中国传统 文化和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
.
2 餐饮文化差异
DIFFERENCE IN DIET CULTU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diet culture
《推手》影评

《推手》影评汉语1003 15 蒋丽敏《推手》是台湾导演李安拍摄的一部家庭题材的影片,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第一篇。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部喜剧,而我却觉得这是一部不是喜剧的“喜剧”。
该片讲述了一个初到美国想与儿子安度晚年的老人在美国的辛酸历程。
通过一个移民美国家庭发生的故事,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探讨了众多移民美国的中国家庭所共同面临的文化隔阂问题。
该片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到父辈与我们这一代人的差距以及情感危机。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类也在不断地进步,但随着这种发展与进步,有些事物却像一道无可逾越的鸿沟般,横亘在两代人中间,让我们与长辈渐行渐远。
一位从小练习太极拳的朱老先生被在美国当电脑工程师的儿子从中国内地接到美国后,与美国媳妇玛莎在语言、生活方式上产生诸多矛盾,老父的固执,儿子的忙碌,媳妇的洋观念三者格格不入,凑在一个屋檐下,就成就了一个国际家庭的独特故事,应验了一句古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片中的老父朱老先生严而不威,年老孤独,原本想在儿子的家中安度晚年,畅享天伦之乐,却不料不仅在儿子的新家略显多余,还成为儿子和儿媳争执的导火索。
文化差异竟然可以让翁媳彼此难以相容:媳妇写书,父亲听戏,媳妇无法忍受而送父耳机;父亲和媳妇划分时间轮流教育小孩;吃饭插嘴矛盾;至父亲将媳逼出胃伤送院,终于矛盾激化。
其间种种看似父媳明争,实乃中美文化差异。
“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从前那些苦日子我们都能相亲相爱,美国这么好的物质条件却容不下我在你家!”在家庭矛盾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朱老先生终于决定留书出走,他走的这么悄无声息,没有惊动任何一个人。
或许这也是一种绝望,在努力融入儿子的家庭却未果之后,这个年逾七十的老人终于决定放弃了,他要用自己的忍让与退步成全儿子一个和美而平静的家庭。
成全自己的儿子,只要儿子幸福一切都好,这又是中国的典型的爱子之心。
或许只有中国的父母会为孩子操心一辈子,从出生到自己死去,孩子始终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为孩子,他们可以抛弃一切。
《推手》影评

石河子大学公共选修课结课论文论文题目:观《推手》谈中西方文化英文题目:Talk abou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because of “Pushing Hands”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汉英翻译院(系):机电学院(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学号:2014509313姓名:经春胜指导教师:崔建强完成日期: 2016年4月 22 日观《推手》谈中西方文化《推手》是一部充分反应中西方文化的电影,并且还表现出了当中西方文化相遇时所产生的文化矛盾。
电影中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做了一个充分的对比,在对比中产生了鲜明的文化差异。
电影《推手》其实不仅仅反应中西方文化不能够相容的情况,从侧面反应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体现了所谓的文化交融,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容易。
先介绍一下《推手》中的主要人物吧!主要是朱老爷子和美国儿媳妇玛莎之间的文化矛盾。
朱老爷子在晚年被儿子晓生接到美国安享晚年,玛莎是晓生的美国媳妇,她也是一个作家。
她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赚取稿费。
晓生是一个在美国奋斗的年轻人,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在美国安享晚年。
小杰米是片中所表现的最无辜的人物了。
朱老先生希望孙子学习中国文化,玛莎则希望小杰米学习美国文化。
就此,悲惨的小杰米就有了“美国时间”和“中文时间”。
其实也就是学习美国知识和中国文化的时间。
陈老太是和朱老先生境遇相符的中国老人,在女儿家生活。
因为两人都是单身,所以朱老先生经常喜欢在陈老太面前表现自己,也就是对陈老太产生了好感。
但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含蓄,所以朱老先生没有表现的那么明显。
朱老先生是国内有名的太极拳手,精通太极拳,喜欢书法。
被晓生接到美国后在一个华人学校教太极拳。
但是在家里的时候,事情的发展却没有那么顺利。
老朱一次偶然的走失让晓生对玛莎大发脾气,老朱被警察送回来之后,晓生为了回到以前正常的生活,便决定利用老朱和陈太太之间的好感,故意撮合父亲和陈太太,以便让老朱搬出去住。
李安电影《推手》影评

电影《推手》影评李安的处女作《推手》,尽管这部影片没有大经费的制作,也没有《色戒》教科书式的拍摄技巧,但无可厚非的是这部良心的剧作胜在了他的剧本和演员。
这部影片中,参演的演员并不多,但主要演员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
除此之外,剧本延伸至今的主题,一直受到人们热议的中西文化间的交流和差异的话题,是为《推手》赢来名声的更大的原因。
在影片的开始,我们可以看到身着经典蓝色中式衣裤的中国老人闲暇地在家中活动筋骨,打着太极,打着坐;而打扮时髦的美国媳妇则坐在电脑前飞快地敲打着键盘,无意识的眼神中流露出无意的不满。
尽管影片的开始,两位主人公就一同出现在“家”中,但微妙的是导演的镜头并没有让他们处在同一空间里,不同角度的构图和画面,在两人之间营造起无形的距离感,再加上近乎七分钟的无声的沉默,影片的最先开始就已经将两位主人公的距离和矛盾显现出来了,而这距离和矛盾的背后正是中美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朱师傅,是李安在影片中塑造的中国文化的化身。
身为北京太极拳教授的朱师傅,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因退休而接受儿子的请求来到美国享受儿孙之福;但尽管满腹中华学问,到了异国的朱师傅也只是“文盲”般的存在。
玛莎,当代美国文化的代言人,独立、追求平等、注重隐私、享受物质是她典型形象的标签。
首先,不会英语的朱师傅与美国儿媳妇玛莎之间交流存在着难以跨越的语言障碍,语言中包含着文化,没有语言的交流就没有文化的沟通;而语言作为象征符号,是“洋葱”文化最外层、最显而易见的部分,是在跨文化交流中最简单便捷的交际工具。
但就在“无声的语言”背景下李安将朱师傅与玛莎的文化冲突表现推向极致。
两人无论在饮食观、家庭观、隐私观、教育观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但无法沟通的情况下,两人也因没办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想法而感到不适和烦恼,这样的“文化休克”心理一直在双方发生的冲突中有所表现。
最明显的就是,玛莎患有胃病,朱师傅试图用太极的手法为她诊治时,玛莎因为怀疑不能放松自己而导致治疗失误,病情加重,而后再当朱师傅想要帮她医治牙疼时,玛莎慌忙躲避开了。
《推手》影评

《推手》影评作为李安导演“家庭三部曲”系列之一的电影《推手》,奠定李安导演的处女作,同时也奠定了其在台湾新生代导演的地位。
虽出品于1991年,但至今仍受到热情关注和高度赞扬,散发着巨大的艺术作品热量。
《推手》是一部家庭题材的喜剧,围绕着一个移居美国家庭发生的故事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表现了东西方之间在文化和生活之间的矛盾,在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发人深省,令人们不禁地赞叹影片拍得是相当成功。
影片主要是围绕“矛盾”展开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导演选材的角度非常之独特,他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表现中西方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冲突。
中西方的差异本身涉及到各个领域,而他把人们的视线牵引到一个“中西合璧”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家庭中,以点动带动面,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思想,用小镜头、小事情来反映大问题,让矛盾贯穿影片的始终,深入人心,让我们感受到将文化差异浓缩到那么小的一个情景之中时符合中国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
影片是在无声的十分钟对比展开的,一位散发着中国纯朴、传统古韵的朱老先生在一间昏暗的房子里缓缓地摆手抬足,心无旁骛地练着太极,而在他的身后是一位金发碧眼的年轻儿媳作家,正对着电脑烦躁的敲打着;在这没有多余声音的十分钟内展现出的是一幅幅对比的画面:老人的“油腻”食物与儿媳的“清淡”食物;老人的笔墨纸砚与儿媳的电脑;老人的室内太极与儿媳的户外晨跑……这是一组组极不协调的画面,严重反映出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视而不见,没有了言语的打搅,一切细节都变得那么意味深长。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是一个思想开放,生活味道都充满年轻活力味道的国度,这些年轻人怀揣着属于他们自己的“American Dream”(美国梦)在这片“黄金土地”上寻找自己的财富,而那些富裕的物质也许只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内心的空虚会陪伴他们走进自己的灰色坟墓。
片中精通中国文化的太极宗师朱老先生在退休后来到留学在美国的电脑博士生儿子家中,希望能够安度晚年,因为不懂英文而与儿媳之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让本应该是两个世界里的人生活在一间小小的房屋里,他们之间难免经常会引发家庭冲突,老人也曾主动去学习那种对他而言简直要命的“另类语言”,由于年龄的缘故让他在失败后没有再继续坚持学习下去;作为作家的儿媳需要一个极其安静的环境来创作,因为公公的到来扰乱了她原本静谧的生活,让她无法静心地去创作,而又迫于社会的压力,让她对公公产生了厌恶的感觉。
推手-中英文影评+电影情节索引

推手-----影评《推手》是李安执导的第一部影片。
李安是现在少有的文人型的导演,他出生于台湾,后于美国学习电影。
这种背景决定了其思想中的双重性。
一方面,由于自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
另一方面,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又使他的西方的思想文化有着较深层次的了解。
当然,当这两种根源与载体都不尽相同的文化碰撞在一起时,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
如今,也有许多与李安有着相同背景的人关注这种矛盾,并选择用电影这种方式来对其进行探讨。
李安的电影较之其他则更为突出,原因就在于他对这种矛盾的分析与理解并未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戏剧化冲突,而是深入探讨这两种文化的根源,进而变为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一些问题,也就是说,他的电影都有着一个十分巧妙的主题。
我们都知道,主题是一部影片的灵魂,起着主导整部影片方向的作用。
一部没有主题的影片,不论其导演的功力多么深厚,拍摄的技巧多么娴熟。
最终也不过是一堆镜头的结合体而已。
一个好的主题不但要挖掘的有深度,还要通过精彩而有力度的戏剧化冲突来表现,这才是尽显一名导演功力的地方。
让人高兴的是,从《推手》开始,到后来的《喜宴》、《饮食男女》等影片中,我们能发现,李安对这个问题的驾驭已经越来越驾轻就熟了。
一名优秀的导演必定是一位优秀的故事讲述者。
本片的故事就讲述的恰到好处。
它主要讲述了一位大陆的退休老人朱先生来到美国,在儿子家养老。
父亲、儿子、美国儿媳及混血的孙子同住在一栋房子里,矛盾和冲突在这个家庭的内部展开。
主人公朱先生是一位太极拳大师。
在武学精神上,他追求着道家炼神还虚的境界。
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渴望着三代同堂、其乐融融的世俗快乐。
他从北京搬到美国,本来是想安度晚年,可是语言、思维、生活习惯的不同却让他和儿媳玛莎长期处于一种冷漠、隔绝的状态中。
他们之间不能相互理解,还要依照这伦理纲常的关系恪守着基本的礼仪。
影片在处理这一对矛盾时,并没有按照一般的方式,例如语言等方面的冲突来表达,而是运用纯熟的电影语言,来为观众展示其中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手-----影评《推手》是李安执导的第一部影片。
李安是现在少有的文人型的导演,他出生于台湾,后于美国学习电影。
这种背景决定了其思想中的双重性。
一方面,由于自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
另一方面,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又使他的西方的思想文化有着较深层次的了解。
当然,当这两种根源与载体都不尽相同的文化碰撞在一起时,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
如今,也有许多与李安有着相同背景的人关注这种矛盾,并选择用电影这种方式来对其进行探讨。
李安的电影较之其他则更为突出,原因就在于他对这种矛盾的分析与理解并未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戏剧化冲突,而是深入探讨这两种文化的根源,进而变为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一些问题,也就是说,他的电影都有着一个十分巧妙的主题。
我们都知道,主题是一部影片的灵魂,起着主导整部影片方向的作用。
一部没有主题的影片,不论其导演的功力多么深厚,拍摄的技巧多么娴熟。
最终也不过是一堆镜头的结合体而已。
一个好的主题不但要挖掘的有深度,还要通过精彩而有力度的戏剧化冲突来表现,这才是尽显一名导演功力的地方。
让人高兴的是,从《推手》开始,到后来的《喜宴》、《饮食男女》等影片中,我们能发现,李安对这个问题的驾驭已经越来越驾轻就熟了。
一名优秀的导演必定是一位优秀的故事讲述者。
本片的故事就讲述的恰到好处。
它主要讲述了一位大陆的退休老人朱先生来到美国,在儿子家养老。
父亲、儿子、美国儿媳及混血的孙子同住在一栋房子里,矛盾和冲突在这个家庭的内部展开。
主人公朱先生是一位太极拳大师。
在武学精神上,他追求着道家炼神还虚的境界。
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渴望着三代同堂、其乐融融的世俗快乐。
他从北京搬到美国,本来是想安度晚年,可是语言、思维、生活习惯的不同却让他和儿媳玛莎长期处于一种冷漠、隔绝的状态中。
他们之间不能相互理解,还要依照这伦理纲常的关系恪守着基本的礼仪。
影片在处理这一对矛盾时,并没有按照一般的方式,例如语言等方面的冲突来表达,而是运用纯熟的电影语言,来为观众展示其中的画面。
在本片中,父亲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与整个家庭的矛盾也不可能永远隐而不发。
在影片进行到大约30分钟左右时,矛盾爆发了。
具体情节是:儿媳由于没有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书评而导致胃抽筋,父亲为其用气功治疗,结果反使儿媳胃出血而住院。
可以说,这段情节是全片的转折点,导演的这种安排也不是随意为之的。
当父亲要为儿媳治疗时,儿媳是不相信他的,比如她在疼痛之余还不忘记问丈夫:“他(指父亲)行吗?”。
再加上影片之前的铺垫,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她在抗拒,自然也包括父亲对她的的治疗。
而父亲为什么在明知道儿媳在抗拒他时,仍执意为其治疗呢,这就引出了本片深层的主题,亦是父亲自身内部的矛盾。
我们都知道,“推手”是太极拳中的动作,使关于如何化解力量的招式。
其关键就在于掌握平衡。
太极拳深受道家文化渲染,讲究“圆化直发、不顶不丢、舍己从人”。
这种思想的来源,便是道家中“无为”的思想。
这种无为并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指对待事物都要尊重它客观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才尽可能的实施自己的力量。
亦可称为“天人合一”。
父亲作为一名太极拳教授,在拳术上已臻完美。
相应的,他对太极拳所根源的道家思想,也应该有着极为透彻的理解。
可遗憾的是,他只单纯的将这种思想运用在拳术上,没有将其作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那么,他对道家思想的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
而且由于缺乏内心的积累,他的拳术也只能是表面的,达不到“炼神还虚”的境界。
与此同时,他却渴望着那种传统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模式,而这正是儒家思想反映在家庭上的具体表现。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是中国社会中两种重要的指导思想。
而自古以来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尊崇的儒家思想,长久以来作为唯一的正统思想,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
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讲究秩序,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社会中,它强调统治者的权威;在家庭中,父亲便作为统治者的象征,担当起领导家庭的责任(尽管有时这种领导是不合理且无根据的)。
倘如有人违反这种秩序,就会被视为异类,成为众矢之的。
与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思想在中国的地位要轻得多。
原因在于它那种“万物皆自然”、尊重事物自身规律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
可是在当今社会,秩序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薄弱,道家思想已经渐为大众所接受,其所蕴含的不盲从于秩序,敢于质疑权威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父亲身为太极拳教授,这即为“道”,而他的所作所为,又带着“儒”的色彩。
道与儒共存于一个个体内,便产生了本片所反映的最根本的矛盾----儒与道的冲突。
而这个矛盾则构成了影片的中心。
当然,有了矛盾的出现,接下来的自然是矛盾的解决。
在本片中,这个矛盾的解决来自于父亲的顿悟。
这发生在影片的后15分钟处:父亲因对儿子产生不满而离家出走,在与警察发生冲突后被捕入狱。
儿子来狱中探望,此时饱经沧桑的父亲说了一句:“炼神还虚难啊!”。
这也构成了本片的第二个转折点。
所谓炼神还虚是太极拳中的一个层次。
太极拳共有三个层次,而这炼神还虚就是最难的一层,它是将有形化为无形,将有为化为无为,亦是道家思想的精髓。
父亲由于在开始时并没有真正将道家思想融入自身,因此才会说出自己只能将拳法练到前两个层次。
而在一情节中,父亲在经历种种波折后,终于明白了“出世”与“入道”之间的联系,学会了主动的放手,完成了对自身矛盾的解决。
此时,这个故事才讲述完毕。
但是,只是故事讲得好,并不能成为构成好的影片的全部。
电影之所以有他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运用多种视听手段,来为其服务。
最终使故事与电影技巧达到最完美的统一。
在这方面,《推手》同样作的十分优秀。
下面就以本片的前十分钟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
此处,导演为我们展示了父亲与儿媳日常生活的几个画面。
父亲练功,儿媳写作。
乍看之下,两人的行为都很正常。
可就在这个偌大的空间内,两人之间竟然没有交流,气氛长时间处于静谧状态。
两人的第一次对话,是父亲误把锡箔纸放在微波炉中,引起爆炸后儿媳对他的告诫。
影片在表达这种不正常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
从人物所处的环境来看,父亲所处的环境是开放(客厅中),并且与之相对应的镜头也是移动的。
父亲以练习太极拳的方式出场,此时的镜头首先横移,继而向下拉,最后出现一个叠画。
并且镜头运动的速度与父亲打拳的速度也是一致的,这都构成了一种沉稳、淡定的气氛。
相反地,儿媳所处的环境是封闭的(把自己窝在椅子里)。
她的出场也很特别,镜头中首先出现的是电脑屏幕,继而是手,最后才是脸。
此时,镜头是固定的,让人觉得单调,呆板。
从声音上看,父亲的出场,伴随着婉转的音乐,显得从容不迫;儿媳的出场则是伴随着一阵阵机械的键盘敲击声,让人烦躁。
再从颜色上看,父亲的颜色基本为蓝色,这从他的穿着和房间内的布置都能看得出来;儿媳的基本颜色为红色。
这两种颜色在画面上形成视觉冲击,反映出了两者的不同。
最后,导演在剪辑这场戏时,使父亲与儿媳的镜头交替着出现,这就更加强了其中的对比性。
除此之外,导演在其他方面的设计也别具匠心。
例如,镜头在摄录二人时,多是从门框中取景,表达了人物心中的封闭与束缚。
在一个小全景中,父亲与儿媳分别站在两个窗前,中间则是一堵墙,这也说明了两人之间互不交流、沟通的现状。
在光的运用上,采取了非写实的手法,即带有人物的主观感情。
如父亲的房间本应光线充足,但由于儿媳对父亲的厌烦,从她的角度看去,父亲的房间便是阴暗一片。
诸如此类的种种技法,都为影片增添了色彩,提高了“故事”的“可读性”,为影片的成功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
李安在本片中,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家庭从原有结构,到解构,再到重构的过程。
首先,这个家庭是以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模式出现的。
父亲-----儿子、儿媳----孙子构成了这个家庭的主线。
之后,父亲与儿媳在家庭的理解上出现分歧:儿媳认为,家庭是由夫妻双方构成的。
夫与妻作为平等的个体,共同构成一个家庭,这其中并不存在谁隶属于谁的问题。
可是在父亲的观念中,家庭中应以父亲为绝对的权威,其次才是儿子与儿媳,最后为孙。
关系应是层层递进且不能颠倒的。
于是,父亲出走,原有家庭解体。
再之后,父亲搬出单过,家庭完成重构。
关于这一点,本片的结局可能稍显无奈,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悲剧结尾。
父亲是这部影片的中心人物,他的身上体现了本片的主题。
本片所要呈现的,就是他如何发现并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
最后,父亲终于解决了自身的儒与道之争,这完全是值得高兴的:父亲找到了自己的根源。
所以,如果仅凭借父亲离开了原来的家庭,而认为父亲是失败的,视野就过于狭窄了。
《推手》作为李安执导的第一部长片,其中虽然有许多幼稚之处,但李安一向被人所称道的人文关怀在片中已初露锋芒。
其后的影片虽然表达的主题不尽相同,但都融入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由衷地希望,李安能够继续在不损害其艺术内涵的同时,拍出兼顾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电影,继续他的“文人之旅”。
推手---情节xx当年李安没有电影可拍的时候,他就呆在家里给老婆做饭做菜,闲暇时,完成了三个剧本:《喜宴》、《推手》、《饮食男女》。
后来李安自己拍成了电影,一举成名。
大陆有两个导演与他类似,一个是王全安,大学毕业后埋头自己写了四年的剧本,后来拍出了著名的《图雅的婚事》;另一个是李阳,自编自导了《盲井》、《盲山》。
他们三人的电影作品都深深地感动过我。
郎雄在《推手》中扮演了一位落寞而孤独的老父亲——朱老。
儿子在美国成家立业,朱老从中国移民到美国和儿子一家居住。
没想到,因为中美文化差异,却生出了很多事端,朱老和儿子一家只好在生活的漩涡中选择进退,犹如太极拳里的推手一般,化解矛盾,放开心境,继续生活。
一影片第一场,身为太极拳大师的朱老在屋内习武,可在画面景深处却出现了一个美国女人,两人同住一室,彼此却不讲话,没有语言沟通。
这是这么回事?朱老练毛笔字,美国女人用电脑写作,他俩之间是什么关系,观众内心打了个问号?李安在这里玩了一个小小的把戏,他没有明确两人是公媳关系,却生动地营造出一种充满乐趣的场景,两个异国人同处一室所起的化学作用,使这段戏即使没有语言,也韵味无穷。
二接下来的段落是家庭戏,吃饭、教育孩子,都是些琐事,但经李安之手,却有点石成金之效,使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兴致盎然。
究其原因,是他拿准了中美文化的冲突点,加以扼要的展现出来,饭桌上,老婆在谈买房子的事情,爸爸则在说中国饮食文化、美国卡通暴力,儿子作为他俩语言交流唯一的桥梁却没有起到沟通的作用,他武断地打破了交流的可能,三者之间微妙的矛盾冲突隐藏其间,蓄势待发,儿子像夹心饼干的尴尬为未来的冲突升级打下伏笔。
在这里,我们看到语言在陌生环境里的无助和尴尬,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
故事的走向必然是以打破当下的平静生活状态为叙事动力,完成导演对中美文化差异的最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