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文献综述的意义与目的

文献综述的意义与目的

文献综述的意义与目的文献综述是指对所讨论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和鉴别,并对其所取得的讨论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进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所以文献综述又可叫文献综合评述。

文献综述作为一种元讨论,应揭示讨论文献生发的规律历史生态,呈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的讨论文献之间的关联性。

胜利的文献综述是批判性的或解释性的,它不仅具有“述性”,更具有“综性”,即是描述与解释、观赏与批判、继承与进展的有机统一,绝不是简洁的排列和积累。

1、文献综述具有何种学术意义作为一种详细而特别的元讨论,文献综述是学术讨论乃至学术创新的基石,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比巨人看得更远”。

学术首先要学会“述”,即要在自己关怀的问题上,知道前人已经积累的学问,叙述别人已经取得的成果。

也就是说,做学问或学术就是先“照着说”,然后再“接着说”;即使我们最终要达到“六经注我”的境界,但也要从“我注六经”开头。

学术讨论具有历史继承性,整体上是螺旋式向前推动的,是后浪推前浪或前浪带后浪式的,若能踏着前人的脚印向前挺进,或踩着巨人的臂膀向上攀登,不仅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而且可以关心我们攀得更高、看得更远。

与此相反,假如无视或忽视前人的讨论成果,那么原地踏步或绕圈子势所难免,甚或重复前人的讨论,把前人早已取得的成果当作自己的发觉和创新。

对学术讨论而言,重温前人所做的讨论,可以使讨论者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讨论什么、可以讨论什么。

批判性文献综述犹如清晰的讨论地图,它关心讨论者总结以前的讨论信息,指导讨论者以后的讨论路线,推动讨论或学问向更深层次进展。

有了批判性文献综述,讨论者不必自称专家或闻名学者,也会被认为了解所讨论领域的主要观点和争辩相关学科领域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以及本课题讨论的进展状貌,还可以证明自己的课题讨论是必要的、理性的和有根基的。

从世界范围看,大凡胜利的学者都特别重视文献综述,也精于文献综述。

为了今日的讨论,也为了将来的讨论,对过去所作的讨论再作一些讨论,是不行或缺的。

文献综述前言万能模板

文献综述前言万能模板

文献综述前言万能模板文献综述的主要构成文献综述一般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安排,结论(述评)以及相关的参考文献。

常见的框架如下:(1)研究背景-研究现状-评述-参考文献(2)前言-研究现状及主要观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参考文献(3)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观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参考文献一、研究背景(字数在200到300字为宜)研究背景应明确研究问题,并简要论证研究该问题的原因。

背景可以从理论或现实层面论证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可供利用的论证资料包括各种调查统计资料、已有文献、相关政策等。

举例(仅做参考):国家逐步重视×××,使得×××快速发展,但在由于×××情况下,使得×××的×××方面有待提高。

在国内宏观政策、规划方面,×××是一个遵循科学方法和依据的助人服务过程,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助人过程则需要×××这一关键环节;在具体的×××的运行方面,缺少第三方的专业评估组织,这些都制约着我国×××朝着专业性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把握,对我国×××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二、研究现状研究现状是文献综述的主体,叙述某一时期某一学科领域的现状、水平及成就。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步:概括、分析、整合回顾。

第一步是概括。

对所选文献的研究重点,研究手段及研究结论先进行概括。

第二步是分析。

对文献进行分析,提炼出这些文献研究中所做的贡献、影响、优点与不足。

第三步是整合回顾。

对文献进行整合,找出现阶段研究方法(方向)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方向及思路。

三大件中的文献综述格式

三大件中的文献综述格式

三大件中的文献综述格式
三大件中的文献综述通常采用的格式包括引言、文献综述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
在引言部分,需要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引出文献综述的主题和目的。

引言部分应该包括对研究领域的概述,研究的动机和目的,以及本文献综述的结构安排等内容。

2. 文献综述主体部分:
在文献综述的主体部分,需要系统地综合和分析相关文献,可以根据研究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分类和组织。

首先,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按时间顺序、主题分类、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组织。

然后,对每一部分进行详细的综合和分析,包括对文献的内容、研究方法、结论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总结,同时还需要指出不同文献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 结论部分:
在结论部分,需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和展望。

同时,还可以对文献综述的整体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强调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三大件中的文献综述格式要求清晰、逻辑严谨,需要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同时还需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献综述法

文献综述法

文献综述法引言。

文献综述法是一种系统性的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综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和提出建议。

文献综述法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法的定义、特点、步骤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介绍,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发。

一、文献综述法的定义。

文献综述法是指研究者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综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

它是一种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整理和总结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文献综述法的特点。

1.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是一种系统性的研究方法,需要对已有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2.综合性,文献综述法能够对已有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和提出建议。

3.理论性,文献综述法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某一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4.实践性,文献综述法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某一领域的实践经验和问题,为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文献综述法的步骤。

1.确定研究目的和范围,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目的和范围,明确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2.文献搜集和筛选,然后需要对已有文献进行搜集和筛选,找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

3.文献阅读和整理,接下来需要对已有文献进行阅读和整理,梳理出文献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4.文献分析和综合,然后需要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和综合,找出文献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5.撰写文献综述,最后需要撰写文献综述,总结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和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四、文献综述法的应用。

文献综述法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是什么意思

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是什么意思

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是什么意思引言在进行学术研究或者科研项目时,开题报告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用于对所要进行的研究或项目的目的、内容以及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而作为开题报告的一部分,文献综述则是对已有研究成果和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回顾的过程。

本文将对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进行深入探讨,并解释其意义和作用。

文献综述的定义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是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相关书籍、刊物等文献资料的系统检索、筛选、整理和分析,以获取当前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

文献综述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基础,帮助他们了解和把握当前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文献综述的意义和作用1.阐明研究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可以帮助研究者在开题报告中明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研究者能够清晰地描述自己的研究在学术领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2.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基础:文献综述为研究者提供了有关该领域前沿知识和理论基础的全面了解。

这有助于研究者在设计研究方案和方法时有条不紊,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质量和效率。

3.揭示研究现状和问题: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者可以了解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这有助于研究者在开题报告中准确描述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并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与前人研究的关联性和创新点。

4.引导研究思路和方法选择:文献综述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选择。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比较,研究者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设计和方法,确定自己研究的合适路径和方法。

文献综述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文献综述时,研究者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研究领域和范围:在开始综述前,首先明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这有助于筛选和检索相关文献。

2.检索和筛选文献:根据研究目标和关键词,通过图书馆、学术数据库、搜索引擎等途径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

然后根据文献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进行初步筛选,选取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文献。

(完整版)文献综述的范文

(完整版)文献综述的范文

文献综述的范文导读:本文是关于文献综述的范文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篇一:关于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序言伴随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更加开放,竞争日益激烈。

相关领域(产业)不同程度、有条件、分步骤地放宽市场准入,大批外资企业涌入我国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竞争力是市场竞争的产物。

我国走市场竞争的道路不过20 来年,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伴随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深入,有关企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愈发重要。

企业竞争力研究对企业良性成长壮大至关重要,也是培育与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迄今为止,国内外众多学者和相关组织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颇多,从不同的角度和假设前提出发,在研究对象、评价方法等方面重塑竞争力内涵,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及体系,分析企业的优劣势,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本文浏览、搜集有限的文献资料,通过综合、归纳、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求达到引导论文写作的目的。

二、关于竞争力的不同定义从目前看,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定义)各式各样,众说纷纭。

研究方法、内容及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刘晓斌在《零售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分析》一文里通过综合能力论、生命论、功能论、状态论、机制论、素质论这不同研究角度和假设前提下的六方面得出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初步概念可以简单明了地归纳为:零售企业竞争力是零售企业在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包括在服务、品牌和市场营销体现出来的外显竞争力,在经营能力、信息技术体现出来的内在竞争力,以及在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核心竞争力。

贾玉花在《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一文中通过美国《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报告》,世界经济论坛(WEF)1985 、1994 年《关于竞争力的报告》和日欧学者的比较研究等对企业竞争力归纳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配置或创造企业资源,在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方面所形成的比较能力。

这一概念体现了以下特征:①企业竞争力最终体现在持续生存和发展能力上,即体现在企业的目标上。

国内外文献综述 顺序

国内外文献综述 顺序

国内外文献综述顺序
国内外文献综述是指对某一特定研究领域内已有的相关文献进
行搜集、整理、分析和总结,以便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进行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

在进行国内外文献综述时,一般可
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1. 确定研究主题和范围,首先明确研究的主题和范围,明确自
己所要综述的研究领域,确定研究的具体目的和意义。

2. 收集相关文献,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的检索和
收集,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著、专利等,确保
文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3. 文献筛选和整理,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和整理,剔除与
研究主题无关或者重复的文献,整理出一份清晰、系统的文献目录。

4. 文献阅读和分析,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理
解文献中的研究内容、方法、结论等,找出文献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5. 撰写文献综述,根据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撰写文献综述,
包括综述的引言部分、研究现状的概述、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等内容。

6. 审阅和修改,对撰写的文献综述进行审阅和修改,确保文献综述的逻辑性、连贯性和准确性。

7. 完善参考文献,在文献综述中完善参考文献的引用,确保引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总之,进行国内外文献综述需要系统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撰写相关文献,以全面、客观地反映特定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文献综述的内容及格式要求标准

文献综述的内容及格式要求标准

文献综述的内容及格式要求标准牛顿说过:如果我能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前人肩上的缘故。

对于创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来说,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献综述的内容及格式要求标准,欢迎参考~一、内容要求:文献综述是在研究选题确定后(或选题虽末最终确定,但至少已确定了比较具体的研究方向),并在大量搜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课题或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的综合*介绍,目的是理清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及尚存的研究空间,它既可以给研究者在充分借鉴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还可以帮助读者(或论文审阅者)明确本研究的新意所在。

因此,写好文献综述,对于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综述的结构一般由下列成份构成:1、标题。

文献综述的标题一般多是在论文选题的标题后(若选题尚未最终确定,也可以以研究方向为名)加“研究综述”或“文献综述”字样。

4、总结。

对上述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研究趋势及价值进行概括与评价。

此部分应着重点明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已有成果为自己的研究奠定了怎样的基础或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与尚存的研究空间(本课题已有研究中存在的空白或薄弱环节)。

5、参考文献。

要求列出的参考文献不少于10种,并按论文中的参考文献的格式将作者名、文献名、文献出处、时间等信息全面标示出来。

二、格式要求:1、字数要求:3000字以上。

2、打印格式:纸型—a4;单面打印;字号:标题--宋体三号,加粗。

作者及单位名—宋体四号。

正文--宋体小四号。

参考文献格式按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书写。

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厘米;行间距:1.5倍距离;字符距离:标准。

页码设置:居中。

3、排版格式:(示例)××××××××(选题)文献综述*班级作者指导老师××××××(正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综述语音分离问题源于著名的“鸡尾酒会效应”.即在复杂的混合声音中,人类能有效地选择并跟踪某一说话人的声音。

语音分离的研究在语音通信、声学目标检测、声音信号增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而将语音分离技术应用到智能机器人中。

让机器人具有智能的听觉,实现声源定位和分离,确定说话人个数,进行人机对话等方面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听觉场景分析(Auditory Scene Analysis,ASA)和盲源分离(Blind Source Separation,BSS)两类方法。

对于听觉场景分析的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人的听觉生理及心理特性出发,研究人在声音识别过程中的规律.即听觉场景分析;另一种是利用对人听觉感知的研究成果建立模型.对模型进行数学分析并用计算机来实现它。

这是计算听觉场景分析(ComputationalAudit0珂Scene Analysis,CASA)所要研究的内容。

而盲源分离是指在源信号、传输通道特性未知的情况下.仅由观测信号和源信号的一些先验知识(如概率密度)来估计出源信号各个分量的过程。

盲源分离的独立分量分析方法首先是由Comon提出的。

它是基于神经网络和统计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前沿领域。

该技术在通信、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语音分离、图像处理、阵列信号处理以及通用信号分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已有的盲分离算法大致归纳为三类。

在第一类方法中,信号经过变换后,使不同信号分量之间的相依性(Dependency)最小化。

这类方法称为独立分量分析,由Pierre Comon于1994年提出。

当信号之间的独立性采用不同的准则测度时,即得到不同的算法。

第二类方法是用非线性传递函数对输出进行变换,使得输出分布包含在一个有限的超立方体中,然后熵的最大化将迫使输出分量可能在超立方体中均匀散布。

这类方法称为熵最大化,是由Bell和Sejnowski于1995年提出的。

熵最大化最终也得到信号分量独立性的类似测度。

第三类方法为非线性主分量分析.由Oja和Karhunen等人于1994年提出,它是线性主分量分析方法的推广。

目前,前两类方法已逐渐趋于成熟。

对于第三类方法的研究也已初步开展起来。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语音分离的角度看,盲分离算法的研究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盲分离理论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学者们主要研究了平稳信号的瞬时盲分离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这时大家开始关注语音这一类非平稳信号的瞬时盲分离。

第三个阶段是从本世纪初至今,学者们开始研究卷积混合模型的语音信号分离。

通常认为盲分离的研究是由 Jutten 和Herault最先提出的。

他们提出了一种基于Hebb 学习规则的并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这种模型能对独立信号混合而成的信号进行盲分离,这一算法后来被称为“H-J”算法,标志着研究盲信号分离的开端。

1993年Cardoso 用基于高阶累积量张量的代数方法推导出了联合近似特征矩阵对角化算法(JADE)。

1994 年由Comon第一次提出了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Analysis, ICA)的概念,并指出了其与盲分离的本质是相同的。

到1995 年,以Amari为代表的研究小组对盲分离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Bell 和Sejnowski也于同年提出基于熵最大化的信息最大化算法(Infomax),其能较好的解决语音和音乐信号的瞬时线性盲分离问题。

1996 年,Cardoso 等人提出了ICA 算法中“相对梯度”、“等变化性”和有关稳定性及分离精度等重要思想和方法。

同年Pearlmutter在ICA 中引入以最大似然准则的目标函数。

1997 年,Amari 和Yang 等用自然梯度方法[完善了Infomax 算法,提高了算法的有效性和收敛速度,证明其基本原理与Cichocki 的算法以及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联系密切。

2000 年,Lee 等人在继承Bell&Sejnowski 基本算法体系的基础上,结合Amari 等提出的“自然梯度”和最大似然估计法,将Infomax 算法加以推广,从而可以有效实现对具有超高斯和亚高斯分布的混合信号的分离。

Hyvärinen 和Oja 等人根据统计学中峭度的概念和信息论中负熵的定义,提出了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快速算法FastICA。

从不同出发点研究得出的不同的ICA 算法,经证明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都可以纳入基于信息论方法的BSS 问题的同一框架。

以上的盲信号分离方法都是基于瞬时混合模型的,这些方法相对成熟。

但是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些瞬时混合模型已经无法在实际环境中应用。

比如在实际的语音环境如“鸡尾酒会”中,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经过障碍物的反射和衍射,从麦克风或传感器接收到的信号不再是简单的瞬时混合信号,而是源信号在尺度和时延上经过缩放的卷积信号。

因此近几年学者们开始关注卷积混合模型以应对许多实际的应用,如实际环境中的语音信号盲分离。

对于卷积混合信号的盲分离,可以简单的分为时域和频域两种研究方法。

对于时域方法,在1991 年就有Platt 等人将“H-J”算法推广到具有时延和卷积混合的情况。

1994 年Yellin 等人推出了基于高阶累计量和高阶谱的多通道盲反卷积算法。

1995 年Jutten 等人利用四阶累计量给出了卷积混合信号盲分离的自适应训练方法。

1996 年Tokkola将Infomax 算法推广到更广泛的情况,使其能盲分离具有时延的源的混合信号。

1997 年Amari 等人把最小互信息量和最大嫡等方法推广到卷积混合的情况。

这些时域方法往往需要巨大的计算量,收敛效果也不是很好,因此很难进行实际应用,学者们对其研究较少。

1998 年以后,学者们开始关注卷积混合盲信号的频域分离方法,因为频域算法运算时间短且易于在实际中实现,可以利用比较成熟的瞬时盲分离算法,研究价值较大,所以各样的算法也发展起来。

1998 年,Smaragdis将卷积信号用傅立叶变换变换到频域,然后用扩展的Infomax 算法进行各个频点的瞬时盲分离,再将整个频域的分离结果变换到时域,其开创了频域分离模型,也取得了一定的分离效果。

但是在之后的研究中逐渐发现这一类频域方法存在普遍难以解决并影响分离效果的问题,即幅值不确定性(scaling)和次序不确定性(permutation)。

不确定性是瞬时混合分离的固有问题,但对于时域信号而言分离结果并不受到其严重的影响。

比如说我们不太关心语音在盲分离的分离结果中输出的顺序;更进一步说,语音信号幅度的放大和缩小是可以接受或易于调整的,我们最关心的信息是语音信号的波形模式而不是大小。

因此不确定性在瞬时混合盲分离中没有显得很重要。

但在卷积混合盲分离的频域解法中,由于每个频率段的分离结果输出次序是不确定的,因此在完成每个频率段的盲分离后,直接对各个频率段的分离结果进行逆傅立叶变换,不能保证每个输出通道对应于同一个源信号的成分,很可能混有另外的信号分量;另外频域信号的幅值大小也非常重要,因为信号的大小反映了源信号的各频率成分的能量大小,所以也是需要考虑的,否则会导致信号的谱变形。

于是在卷积混合盲分离的频域解法中,学者们就着重进行对不确定性的研究。

对于幅值不确定性,大部分频域算法都是采用信号归一化,这样做主要目的是为控制信号的能量大小,不至于使得算法因信号大小不受控制而不收敛,也有利于保持各个频率点的分离矩阵的数值大小不会差异太大,从而保证时域的解卷积滤波器矩阵尽量准确。

本文对此不作深究,直接采用信号归一化解决。

而相比幅值不确定性,对次序不确定性的研究更多,因为其更难解决。

通常把解决次序不定的方法称为频率对准或次序对准(permutation alignment),目前大多数文献还只是讨论两个源信号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次序对准。

在早期如2000 年,Anemueller 等人提出了利用分离信号的相关系数来进行次序对准,其后又有基于Kullback-Leibler(KL)距离或者互累积量的方法被提出来,它们利用同一信号的相关性强、KL 距离小、互累积量不为零,而不同信号相关性弱、KL 距离大、互累积量为零的特点,通过比较上述参数,将每个频率段的输出调整至同一通道对应着同一源信号,但并不保证顺序与源信号的顺序相同。

这类方法总的来说根据利用两种特性:一是频域内同一个语音信号相邻频率段的谱的包络相关,这是源于信号的物理特性,二是利用频域内不同信号之间是不相关或者独立的特性,这是源于时域的空间独立特性在频域内同样有效。

而这一类利用反映信号相关性参数的次序对准算法其缺点是鲁棒性差,如果在某一个频率点顺序调整错误,那么就会影响下一个频率点的对准,而且其计算量也颇大。

另外一些学者如Parra,Araki,Sawada 等人在2001 至2005 年发表的论文中采用波达估计的几何方法来进行次序对准。

这种方法通过设置合适的声场环境,充分利用已知几何信息来估计源信号的方向,从而进行次序对准。

可以说是人为的给“盲”分离添加一些辅助先验信息以更好进行次序对准。

波达估计的几何方法优点在于其鲁棒性好,能单独解决每个频率点上的次序不确定问题,而不是像相关性参数法中相邻两个频率点是互相联系的,如果一个出现问题,将导致剩下频率点出现错误。

但是其缺点一是对声场的几何环境设置要求较高,实际应用的话会增加硬件成本;二是其准确度不高,而且在一些频点上源信号的方向角度无法求得。

还有一些学者从混合滤波器的长度和所加窗长之间的矛盾关系入手来解决次序不确定问题。

由于这类方法受影响因素过多,新近文献中多数不采用该方法,因此本文不对此方法进行过多讨论。

总的看来,国外学者近年来一直在研究卷积混合盲分离频域解法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瞬时盲分离的复数域算法;二是不确定性。

不断有新的模型和算法被提出来,涌现了大量关于ICA/BSS 的论文、会议和专题报告。

尤其是自从1999 年在法国举办的第一届ICA 国际会议以来,接下来分别在芬兰、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几乎逐年都有专门的国际会议。

国内信号处理界紧跟国际盲信号处理的研究动态,各个学校与研究机构在基本理论算法研究的同时更加偏重于应用上的研究,其内容上也覆盖了盲分离的各个方面。

相继有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清华大学张贤达教授于1996 年的书中介绍了有关盲信号处理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算法,其后相关研究逐渐多起来,近两年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了相关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之中。

何振亚等人基于infomax 算法,将其推广到了非线性的情况。

刘琚、冯大政等人结合神经网络和信息论原理提出了相应的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