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八声甘州》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柳永八声甘州详细解析

柳永八声甘州详细解析

柳永八声甘州详细解析【原创版】目录1.柳永八声甘州的背景和意义2.八声甘州的词牌特点3.柳永的写作风格和成就4.柳永八声甘州的艺术价值5.八声甘州的影响和传承正文柳永八声甘州详细解析柳永,北宋著名词人,被誉为“词坛破格的奇才”。

他的词作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善于运用俚词俗语,表现出真挚的感情。

柳永的词作中,以《八声甘州》最为著名,被誉为“绝艳之作”。

一、柳永八声甘州的背景和意义《八声甘州》是柳永创作的一首抒情长词,词牌名为“八声甘州”,取自唐代甘州边塞曲。

该词以潇潇暮雨洒江天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清秋景象。

词中表达了柳永对故乡的思念、对佳人的牵挂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寄托了词人无尽的离愁别绪。

二、八声甘州的词牌特点八声甘州词牌来源于唐代,原为边塞曲,具有豪放、激昂的特点。

后经过柳永等人的创作,逐渐演变为以描写离愁别绪、表现婉约柔情的词牌。

柳永的《八声甘州》以优美的词句、细腻的情感,使该词牌更具婉约柔美的风格。

三、柳永的写作风格和成就柳永的词作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善于运用俚词俗语,表现出真挚的感情。

他的词风优美、细腻、含蓄,以描写自然风光和表现人物感情见长。

柳永的词作,既有豪放激昂的边塞曲风,又有柔美婉约的江南水乡意蕴。

其中,《八声甘州》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绝艳之作”。

四、柳永八声甘州的艺术价值《八声甘州》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词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象描绘,如“潇潇暮雨洒江天”、“长江水无语东流”等,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其次,词中表现了词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对佳人的牵挂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情感价值。

最后,柳永的词句优美、细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五、八声甘州的影响和传承柳永的《八声甘州》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文人墨客对这首词赞誉有加。

同时,《八声甘州》也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传承。

八声甘州主要内容赏析

八声甘州主要内容赏析

八声甘州主要内容赏析八声甘州,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之一。

本文将从诗歌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和意义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的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八声甘州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以描写甘州(今甘肃省)的自然景色为主题,通过对甘州的山水、风物、人文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中通过对山的描绘,表现了山的高远、巍峨、险峻,以及山间的云雾缭绕、瀑布飞流等自然景观;通过对水的描绘,表现了水的清澈、湍急、潺潺流淌,以及江河湖海等水域的壮阔和神秘;同时,诗中还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表现了甘州人民的朴实、勤劳、豪迈和乐观。

整首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甘州的独特魅力和丰富风貌,使人仿佛置身于甘州的山水之间,感受到了那种宁静、神秘和壮美。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八声甘州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和对诗歌形式的精湛掌握。

首先,从诗的结构上看,八声甘州采用了八韵的七绝词牌,每一句都是七个字,每句都是对仗的。

这种严格的格律要求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练、优美,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其次,从诗的语言上看,八声甘州运用了大量的形象化的描写和比喻手法,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楚腰,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描写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再者,从诗的意境上看,八声甘州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抒情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宁静、神秘、壮美的意境,使人仿佛置身于甘州的山水之间,感受到了那种超然的境界和宁静的心灵。

最后,我们来谈谈八声甘州的意义。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境界的追求。

诗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楚腰,春风不度玉门关”等名句,不仅描绘了甘州的壮美风光,也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感慨。

八声甘州古诗词鉴赏

八声甘州古诗词鉴赏

八声甘州古诗词鉴赏
《八声甘州》是一首经典的古诗词,柳永的这首词以深秋萧瑟、凄凉的气氛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了深秋雨后的苍凉景象。

作者用“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来描述雨后的江天,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接着,作者又用“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来描写深秋的风寒和山河的冷清,进一步烘托出苍凉的气氛。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再用“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来描写凋零的红花和枯萎的翠叶,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生命力的衰退和时光的无情。

词的下片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和思归之情。

作者用“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让人感受到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接着,作者又用“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来描述自己的漂泊经历,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在这样的情感下,作者再用“想佳人、妆楼蹴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来描写思妇在楼上凝望远方,希望能看到丈夫归来的情景,让人感受到思妇的孤独和无奈。

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深秋雨后的景物描写和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同时,这首词也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哲理性,让人们感受到生命无常、时光无情,也让我们认识到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柳永《⼋声⽢州》(对潇潇暮⾬洒江天)赏析⼋声⽢州北宋·柳永【原词】对潇潇暮⾬洒江天,⼀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语东流。

不忍登⾼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妆楼颙望,误⼏回,天际识归⾈。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注释】⼋声⽢州:简称《⽢州》,⼜名《潇潇⾬》《宴瑶池》,唐边塞曲。

据王灼《碧鸡漫志》卷三:“《⽢州》世不见,今‘仙吕调’有曲破,有⼋声慢,有令,⽽‘中吕调’有《象⼋声⽢州》,他宫调不见也。

凡⼤曲就本宫调制引、序、慢、近、令,盖度曲者常态。

若《象⼋声⽢州》,即是⽤其法于‘中吕调’。

”今所传《⼋声⽢州》,《乐章集》⼊“仙吕调”。

因全词共⼋韵,故称“⼋声”。

九⼗七字,前后⽚各四平韵。

亦有⾸句増⼀韵者。

唐⽞宗时为教坊⼤曲,后⽤为词调。

潇潇:象声词,⾬势急骤的落⾬之声。

霜风:晚秋的风。

凄紧:寒⽓劲疾逼⼈。

关河:旅途所经的关⼝和河道。

残照:落⽇的余辉。

是处:处处,到处。

红衰翠减:意谓花⽊凋零。

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杀⼈。

” 苒苒:通作“冉冉”,缓缓移动的样⼦,指光阴流逝。

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凋残。

⽆语:即指流⽔⽆情。

⾼蟾《秋⽇北固晚望》:“何事满江凋怅⽔,年年⽆语向东流。

”渺邈:遥远。

归思:思家的⼼情。

淹留:久留。

顒望:即举头凝望。

颙,头不转动的样⼦。

争:怎,怎么。

恁:如此,这样。

凝愁:愁思凝结不解。

【赏析】本词是柳永抒写羁旅之愁的名作。

在表现⼿法上,其情景分写,界限较分明。

上⽚写黄昏⾬后的秋景,于江天、关河之下,暮⾬、清秋、霜风、残照,成功地渲染出⼀个凄清苍莽的境界。

下⽚写游⼦思乡之情,波澜起伏,转折翻腾,有剥茧抽丝、回环往复之妙。

⽽结句倚阑凝愁,遥应词⾸,⼀切景物,都倚栏所见;⼀切归思,皆愁凝所思,具有⾸尾照应,结构严密的特点。

本词写离⼈愁绪,但调⼦苍凉激越,境界⾼远雄浑。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象阔⼤,被苏轼称为“唐⼈佳处,不过如此。

柳永八声甘州详细解析

柳永八声甘州详细解析

柳永八声甘州详细解析
一、柳永简介及八声甘州的背景
柳永,原名永,字耆卿,北宋著名词人。

他的词作以婉约派风格著称,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八声甘州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词中绝品”。

这首词的背景是柳永在离开家乡谋求仕途的过程中,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八声甘州的词牌特点
八声甘州属于长调,共有八十二字。

其词牌特点是:第一句押平声韵,其余句子押仄声韵。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使得词句韵律优美,富有节奏感。

三、词句解析
柳永在八声甘州一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描绘了雨后江天的清新景象,奠定了整首词的基调。

又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形象地表现了离别之情,让人感受到离别时的凄凉。

四、情感意境分析
八声甘州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柳永离别故乡、亲人时的不舍和思念。

词中通过描绘雨后江天、霜风凄紧等景象,展现了离别时的凄凉心情。

同时,词人借酒消愁,抒发了无法回到故乡的无奈和忧伤。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令人感慨万千。

五、艺术价值与应用意义
八声甘州一词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它的词牌特点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词中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使得整首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最后,八声甘州表达了离别时的真挚情感,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可以启发人们在创作中如何更好地表达情感。

柳永的八声甘州背诵重点

柳永的八声甘州背诵重点

柳永的八声甘州背诵重点
【实用版】
目录
1.柳永及其代表作品《八声甘州》的简介
2.《八声甘州》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3.《八声甘州》的赏析
4.《八声甘州》背诵要点及方法
正文
柳永是北宋著名的词人,被誉为“词坛怪杰”,他的词作具有浓厚的个性和感情色彩,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深沉、婉约的情感著称。

他的代表作品《八声甘州》是一首描绘羁旅行役之苦,表达强烈思归情绪的词作,被誉为“写景、抒情为一体”的艺术佳作。

《八声甘州》的文学价值和影响深远。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旅途中的艰辛和思乡之情,展现了柳永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情感世界,对后世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八声甘州》也是柳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广泛传颂和背诵。

《八声甘州》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词的前两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以洗练、鲜明的语言描绘出秋日的景色,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次,词中运用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如“渐霜风”、“残照”、“长江水”等,增强了词的意境和深度。

再次,词的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展现了柳永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背诵《八声甘州》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熟读词的内容,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二是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音乐美;三是牢记词中的关键词和句式,以便在背诵时能够准确无误地表达词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背诵《八声甘州》也需要反复练习,通过多次诵读和记忆,逐渐掌握词的内容和形式,最终达到背诵的效果。

总之,《八声甘州》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柳永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八声甘州》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珍品。

这首词通过对甘州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借此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现实。

首先,词的开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识”,描绘了作者离开家乡后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柳永以笔墨勾勒出竹西这个美丽的地方,强调了家乡的美好,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

其次,词中的“桂林一枝,芙蓉又一村”,描绘了南国的美景。

这里不仅有桂林的山水,还有芙蓉的香气,展示了南方的风光。

这也反映了宋代时期文化的地域性,南方文化的繁荣和北方文化的衰落。

最后,词的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爱,并希望家乡的人们长命百岁,与自己共同欣赏美好的月光。

这种对家园和家人的真挚感情,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

总之,柳永的《八声甘州》通过对家乡的描绘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展示了宋代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地域性,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家人的爱。

- 1 -。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

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之情。

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作品原文: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⑴。

渐霜风凄紧⑵,关河冷落,残照当楼⑶。

是处红衰翠减⑷,苒苒物华休⑸。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⑹,归思难收⑺。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⑻。

想佳人⑼妆楼颙望,误几回⑽、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⑾,倚栏杆处,正恁凝愁⑿!作品注释:⑴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眼前的景象。

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凉。

潇潇,下雨声。

一说雨势急骤的样子。

一作“萧萧”,义同。

清秋,清冷的秋景。

⑵霜风:指秋风。

凄紧:凄凉紧迫。

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⑶残照:落日余光。

当,对。

⑷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

红,代指花。

翠,代指绿叶。

此句为借代用法。

⑸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

物华:美好的景物。

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⑹渺邈(miao3):远貌,渺茫遥远。

一作“渺渺”,义同。

⑺归思(旧读:sì,做心绪愁思讲):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⑻淹留:长期停留。

⑼佳人:美女。

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

颙(yóng)望:抬头凝望。

颙,一作“长”。

⑽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

语意出温庭钧《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

⑾争(zěn):怎。

处:这里表示时间。

“倚栏杆处”即“倚栏杆时”。

⑿恁(nèn):如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片纯写景,写全景这在慢词长调中是不多见的。

它取楼头放眼远望的角度,全方位地摄取镜头,画面开阔高远,秋情秋景融为一体,将古今才人失意之悲寄托于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衰谢销亡之中。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开篇用一去声字“对”领起,富于气势,发腔即已警动听众,如弹词开篇的一声拍板,戏剧人物出场前的亮嗓,又妙在体现了观景的角度,暗藏登楼凭栏远眺之意,为下片作伏笔。

“潇潇”表现雨势的急骤。

“暮雨”带有寒意,“洒江天”说明地点是在江头,暗伏以下“长江水”句。

词人本是登楼观景的,要在江天之际游目骋怀,即所谓“登高临远”,显然希望天高气爽,天色晴朗,可是突然下起了急雨,弥漫江天,又时值日暮天寒,一股凉意直逼词人而来,这就为全词悲秋伤别定下了基调。

“一番洗清秋”是“潇潇暮雨洒江天”的结果。

秋日傍晚,一阵骤雨,气候就更加清凉萧瑟了。

而这种景象也正与浪游他方的游子空虚、寂寞、忧伤、愁苦之情凑泊。

此句景中含情,亦景亦情。

“一番”固然是写观此番骤雨而雨也还会有“二番”“三番”。

一番秋雨一番寒,秋凉也是渐次为“清”了。

换句话说,一切美好的生命都是渐次衰败消亡了。

雨之急,暮之寒,“洒”和“洗”的态势,都蕴含着寒风。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便是东坡叹为不减唐人高处的名句,而一篇之警策端在于此。

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一切在外求仕、谋职、经商、售艺之人大都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园去了,只留下空寂的关山,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

这一切,强烈地激射出词人流落他乡的伤楚,孤单和愈益黯淡的情怀。

这第二韵不单苏东坡赞。

刘体仁《七烦堂词译》又比作《敕勒歌》意为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又极富情感色彩。

此际词人乃觉遍宇宙间悲哉之秋气,似乎一齐袭来,要他一人禁当!
既然雨过天晴,又有夕照当楼,那四处的残红败绿必然尽收眼底,故又引出第三韵。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是处”言处处,反映视野之开阔。

“红衰翠减”表现远望的感受,真切而又鲜明。

站在楼头看那红花衰谢,绿叶凋残的广阔地面。

在夕阳的映照下,只觉得红翠两种鲜嫩的颜色已经淡了许多。

这种强烈的视觉与暮雨、霜风、残照相联接,必然显现出自然界美好生命的衰残:“苒苒物华休”此乃不可把握的自然规律。

自然界如此,人世间又岂能例外,那美好的故乡,深情的佳人和自己蹉跎的青春年华,无一不苒苒逝去。

联想到此,自然悲从中来。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第四韵承上“休”字言一切生命都将衰亡,只有长江水仍旧日日夜夜奔流不止。

“长江水”本是无生命的,只因为它奔流不息,而觉其有了生命。

就此唯一的生命也竟感到孤独凄凉,失去了往日欢快的声容。

蓦然无语,似乎也在为自己生命的流逝而感到悲哀。

江水春夏上涨,波涛汹涌。

秋冬回落,涛声渐息。

词人将这种自然规律情感化,寓人生悲慨于江流变化之中。

下片纯系抒情,表现内心的矛盾苦闷:不忍登高临远又偏临远,不当淹留又已淹留,思念家园又下不了回家的决心。

千回百转,柔肠寸断。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暮雨,霜风、关河、残照均取登高的角度。

“登高临远”四字将上片景物收结无遗。

又无论登高还是临远,所引发的都是悲戚,岂止东流水有所不忍,那暮雨、霜风、关河、残照、物华、无一不令人触目伤心,故以“不忍“二字总括。

然而“不忍登高临远”又不停留在收结和总括前文上,还以居高之势,振臂一呼,唤出了故乡和佳人。

原来词人凭楼远眺,顺着
东流水的江水,望到了渺茫的前方,意在寻找他的故乡。

“不忍”一句与“望故乡”两句作一呼一应之势,将悲秋之慨引向伤离意绪。

意谓见万物衰竭固然有所不忍,望不见故乡,引动了归思,心情益发悲凉。

这就将“不忍”的情感扩展到一个新的领域。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流?”思乡心切必对浪迹江湖产生悔恨心理,故“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流?”柳永之流落江湖,萍踪浪迹是出于应考、谋职等原因,不得已而为之的,为何又是懊悔之心?原来并未达到目的,只是“客里光阴虚掷“罢了。

于事无益的“淹留”想来实在不值得。

但词人终究没有回家园,这又说明他仍旧在等待。

那冷落的山程水驿还不知要走到何时!那暮雨霜风还不知道要送走多少似水年华。

两句作反省自问的语气,深入揭示内心世界。

词人内心的矛盾怅惘是含蓄不尽的。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绣阁轻抛,沉萍难驻”(《夜半乐》),家庭的温暖与关河的风霜,本是相联系相对立的,悔恨浪游必与思念亲人相生相立,故由“叹”而到“想”,想到那些闺阁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她们梳洗打扮,在楼头极目眺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前,方才知道误认了。

如此再三再四,仍站在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这对于一个在外流浪的人来说,是多么值得珍惜!这两句纯出于想象,词人虚处实写,将佳人的深情动作刻画得细腻动人。

“凝”“识”“误”三字描述了她从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船的惊喜再到认清不是以后的懊丧的全过程。

词人由自己的思亲转到亲人的思己是深一层的写法。

意思是词人从自己和对方的两面交错来写见人见己通体明亮。

这种写法并不出自柳永。

杜甫写月夜思妻,又反过来写妻子思念自己,有“香雾云鬓里,清辉玉臂寒”(《月夜》)之句。

韦庄词“夜叶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浣溪沙》)也是由己及人。

不过柳词有更多层次和曲折。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然而词人毕竟是抒发自己怀乡思亲的悲愁。

故结拍仍需回到自身。

将“归思”之实与“归舟”之虚,“凝望”之切与“凝愁”之浓做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流落江湖有家不能归的深悲。

“争知我”以沉痛哀怨的语调,将对方期盼归人的苦情纳入自身的悲愁之中。

“倚栏杆处”照应开篇的“对”字和过片的“登高临远”。

“正恁凝愁”融合上下片词情,意谓凭栏观景思乡,无非凝聚着如此这般的愁苦,将全篇的情意一一唤醒。

写作特点:
纵观全词,非独结尾统摄全篇,上下片十八句无不经纬分明,丝丝入扣。

上片写景,下片言情,情景交织,以“对”字开篇,“登高临远”过片,“倚栏”落脚,又以倚栏凝愁照应江水无语,有如常山之蛇,关节响应,救首救尾。

柳词铺叙而不散浸,于此可见一般。

柳词本以柔婉见长,此词却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

“(郑文焯《与人论词遗札》)将志士悲慨与儿女柔情结合,体现刚柔相济的艺术美。

用单字去声作为句首领头字,也是一大特色,“对”“渐”“望”“叹”“误”等用于开篇与转折处,骨节灵通,强而有力,如点睛之龙破壁而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