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柳永

合集下载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_宋词鉴赏_宋_柳永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_宋词鉴赏_宋_柳永

鉴赏
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 词中表达了作者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薄暮时分,感叹 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这种他乡做客叹老悲秋 的主题,在封建时代文人中带有普遍意义。但作者在具 体抒情上,具有特色。
鉴赏
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 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之情。 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 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 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 的名篇。
鉴赏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实际上这是全词中心。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向自己发问, 流露出不得已而长留他乡的凄苦之情,回顾自己落魄 江湖,四处漂泊的经历。扪心自问究竟是为了什么原 因。问中带恨,发泄了被人曲意有家难归的深切的悲 哀。有问无答,因为诗人不愿回答。一个“叹”字所 传出的是千思百回的思绪,和回顾茫然的神态,准确 而又传神。
创作背景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 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其天性浪漫,极具音乐天赋,适 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开封歌楼妓馆林林总总, 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初入仕,竟 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 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 苦愤懑。《八声甘州》即此类词的代表作。其具体创 作时间未得确证。
注释
10 淹留:长期停留。 11 佳人:美女。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颙 (yóng)望:抬头凝望。颙,一作“长”。 12 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 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 13 争(zhēng):怎。处:这里表示时间。“倚栏杆处” 即“倚栏杆时”。 14 恁(nèn):如此。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凝, 表示一往情深,专注不已。

【2024版】高中语文课件:-语文版必修三《八声甘州》课件

【2024版】高中语文课件:-语文版必修三《八声甘州》课件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 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 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 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叹来年踪迹,何事苦淹 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 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苒 苒 物 华 休
是 处 红 衰 翠 减
唯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
归 思 难 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望 故 乡 渺 邈
不 忍 登 高 临 远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误 几 回 天 际 识 归 舟
想 佳 人 妆 楼
顒 望
争知我 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
二﹑ 《八声甘州》分析
❖ 词的上片:描绘登高所见的秋景,用层层铺叙的手法 写出了秋天的旷远﹑阴冷﹑凄寒和寂寥。
三、词的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 抒情的曲折、细腻、深婉
❖思考:
王国维说过:“昔人论 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见 《人间词话》)请谈谈《八声 甘州》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 发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先写雨景 再写雨后: 眼下(“当楼”)
近景(“是处”) 远景(“东流”) 景中融进了词人的愁思, 增添了词人的愁思。
❖ 词的下片:写游子思归。先写 自己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归思”),然后推想家乡 的佳人切盼自己的回归(“误 几回,天际识归舟”),最后 写对佳人的抚慰(“争知我”)
由现实—想象—现实,反映了 词人起伏翻腾的思绪。
八声甘州
柳永
一﹑作者简介
❖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 福建崇安人。年青时常出入歌楼酒馆,为歌伎乐 工填词写曲,因此为士大夫们所不耻。柳永是北 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人,以慢词声传一时,以至 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词多反映都 市繁荣景象和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善写“羈旅行 役”的离愁别恨。他以铺叙见长,善于用 通俗的语言传情状物,雅俗共赏。著 有《乐章集》。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柳永《⼋声⽢州》(对潇潇暮⾬洒江天)赏析⼋声⽢州北宋·柳永【原词】对潇潇暮⾬洒江天,⼀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语东流。

不忍登⾼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妆楼颙望,误⼏回,天际识归⾈。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注释】⼋声⽢州:简称《⽢州》,⼜名《潇潇⾬》《宴瑶池》,唐边塞曲。

据王灼《碧鸡漫志》卷三:“《⽢州》世不见,今‘仙吕调’有曲破,有⼋声慢,有令,⽽‘中吕调’有《象⼋声⽢州》,他宫调不见也。

凡⼤曲就本宫调制引、序、慢、近、令,盖度曲者常态。

若《象⼋声⽢州》,即是⽤其法于‘中吕调’。

”今所传《⼋声⽢州》,《乐章集》⼊“仙吕调”。

因全词共⼋韵,故称“⼋声”。

九⼗七字,前后⽚各四平韵。

亦有⾸句増⼀韵者。

唐⽞宗时为教坊⼤曲,后⽤为词调。

潇潇:象声词,⾬势急骤的落⾬之声。

霜风:晚秋的风。

凄紧:寒⽓劲疾逼⼈。

关河:旅途所经的关⼝和河道。

残照:落⽇的余辉。

是处:处处,到处。

红衰翠减:意谓花⽊凋零。

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杀⼈。

” 苒苒:通作“冉冉”,缓缓移动的样⼦,指光阴流逝。

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凋残。

⽆语:即指流⽔⽆情。

⾼蟾《秋⽇北固晚望》:“何事满江凋怅⽔,年年⽆语向东流。

”渺邈:遥远。

归思:思家的⼼情。

淹留:久留。

顒望:即举头凝望。

颙,头不转动的样⼦。

争:怎,怎么。

恁:如此,这样。

凝愁:愁思凝结不解。

【赏析】本词是柳永抒写羁旅之愁的名作。

在表现⼿法上,其情景分写,界限较分明。

上⽚写黄昏⾬后的秋景,于江天、关河之下,暮⾬、清秋、霜风、残照,成功地渲染出⼀个凄清苍莽的境界。

下⽚写游⼦思乡之情,波澜起伏,转折翻腾,有剥茧抽丝、回环往复之妙。

⽽结句倚阑凝愁,遥应词⾸,⼀切景物,都倚栏所见;⼀切归思,皆愁凝所思,具有⾸尾照应,结构严密的特点。

本词写离⼈愁绪,但调⼦苍凉激越,境界⾼远雄浑。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象阔⼤,被苏轼称为“唐⼈佳处,不过如此。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翻译赏析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翻译赏析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翻译赏析篇一:八声甘州今晚无聊,翻看柳永的词时,因他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而特意查了下这个曲牌的来历,居然真的和张掖有关。

百度关于曲牌《八声甘州》的出处就是:《八声甘州》缩写《甘州》。

就是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就是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名义,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后用做词牌。

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属于快词,双调九十七字,仄韵,以柳永词为正体。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淋江天》全词如下: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遇,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感叹年来踪迹,何事痛淹留?想佳人妆楼j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恨?曾经很喜欢古诗词的我,正好今夜有点小小的郁闷和无聊,而这样的时刻最适合拼凑酸文,不如就来一次无病呻吟附庸下风雅好了。

我也步这个韵仿一首《八声甘州》为善抒情,吧友们不讨厌也别投掷砖头哈,婆婆我人虽旧了还是可以很容易激动几滴……凭窗七度雪雨风霜,哪曾化心愁!看看东西南北,当街顾影,谁更心绪?也羡红妆富贵,也慕神仙游,怎奈红颜旧,又临清秋。

流年堪伤故事,莲子心中苦,谁可与求!怨反问杨春林,缘何不理会?待明天欢颜依旧,本楼主,轻步舞风流。

握别处,烟消云散,我且悠悠~许是流年不利?自12年春节过后至今,烦心事接二连三,让本欲抽身远遁的我总也不曾清静,更莫谈远离是非。

明明夜夜愁绪难消,还得天天笑脸示人,只觉得烦恼惆怅有自个担当就好,没必要让身边的人也跟着不愉快。

若非生计,秋歌我何苦如此愧疚?不过苦中作乐也已惯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也经历的多了,生离死别或别的本不该承受的悲伤也承受过了,还有什么能让我不能面对的呢?既然身在江湖,岂可不快意此生?悲也罢,晴也好,此去彼来,总存有破灭的时候。

上小了,还可以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只要我的眼睛还亮着,心还跳着,我便会笑着继续往前走……篇二:论文-雨霖铃品酒柳永婉约伤感之作――《雨霖铃》――诗人柳永的概述与《雨霖铃》的赏析在高中时就应经学过《雨霖铃》,作为男孩子本应喜欢豪迈雄浑的诗词,而为什么我会选择这首呢?原因原因有三点。

八声甘州(柳永)

八声甘州(柳永)

伤。那为什么还长年漂泊在外呢?
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 际识归舟。
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 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这是更深 • 设想佳人思念游子,登高盼归,转换角度,推 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 已及人,以侧笔渲染羁旅之苦。 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 “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望、误、识——传神 • 谢眺曾有诗句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 树。”柳永加上“误几回”,焦灼情感较原诗 传情,凝练真切地勾画出妻子的情感变化(盼夫 更强烈。 时的焦急—误认时的惊喜—觉察后的失望) • 温庭筠《梦江南》云:“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 洲。”也可以移来理解佳人长望之情状。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 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 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佳人, 正在妆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 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 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羁旅漂泊、抒发感慨。 秋色的萧瑟凄凉。 气势磅礴,境界开阔。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为对方设想自己,抒发怀人之情,以增
添一层曲折。
“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 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善于用“领字”生发句意: •“对”字领起,
•“渐”字承上启下。
•“望”字兴起思乡之情,
•又以“叹”字转到自身处境,
•最后从“想”字生发出对方,并对 照自己。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 起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以“对“字领 起,写清秋暮雨,清澈如洗。“潇潇”、“洒”不仅状秋 雨之动势,且描绘出秋雨之声。“洗”写秋雨之结果,无 不间接传达出一种笼罩全篇的凄凉的气氛,着力展开了一 幅雨后暮景图。 • 虽然雨后的黄昏天高气清,悲愁却随之袭上心头。

—柳永 《八声甘州》解读赏析

—柳永 《八声甘州》解读赏析

【原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一、前言苏轼当初写词的时候,是暗暗将柳永看作竞争对手的。

当他写好《江城子•密州出猎》,第一时间给朋友鲜于子骏写信,得意洋洋地宣称:“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柳永的词,在北宋时期广为流传,“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粉丝众多的苏轼自然也会关注同样粉丝众多的“写词歌王”柳永。

在柳永的词中,苏轼最为赞赏的就是这首《八声甘州》,苏轼曾说:“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著名古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也认为这首词,是柳永写“秋士易感”的内容写得最好的一首词,把兴象高远的秋士之感与怀人念远的儿女之情互相结合了起来。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柳永这首千古以来,众口交誉的词作——《八声甘州》。

二、鉴赏柳永虽然是著名的词人,但《宋史》并没有为他立传。

古籍关于柳永资料真伪难辨,王辉斌《柳永生平订正》一文认为,柳永生于987年,于1031年考中进士,他死后由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与陈朝请共同筹划安葬。

柳永结过婚,据康熙《崇安县志》卷七记载:柳永有子名涚,字温之,庆历六年登贾黯榜进士,官至著作郎。

关于柳永死后凄凉无比,由群妓合资安葬以及“吊柳会”,这些都是街谈巷议的以讹传讹。

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说,柳永终职于屯田员外郎,死在行旅中,归殡于润州僧寺。

当时王安礼担任润州太守,四处寻求柳永后人讯息,在没有找到的情形下,就自己出钱将他安葬了。

这首词的创作年代不详,但从词作内容来看,是柳永在羁旅落拓、登高思乡时写下的作品。

全词充满了失意之态,念远之情,情感悲慨,格调俊爽。

词的上片写凄清的秋景,泼洒出寒士的江湖落魄。

《八声甘州》赏析

《八声甘州》赏析

柳永,北宋婉约词派代表词人,早年屡次科考不中,遂出入青楼,流连于俗世歌舞之所,其词多以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于描写羁旅生活,自称“白衣卿相”。

而这首《八声甘州》是柳永的代表作,代表着其最高艺术成就,其中名句被苏东坡誉为“不减唐人高处”。

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来年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开头以一个“对”字总起,富于气势,似乎词人的目光要穿透天际,登高临远,望极天涯,一个“对”字将词人不甘的心情表现出来,后面两个动词“洒”和“洗”都表现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洒”字好像雨瓢泼而下,更与“对”字对应,两个动词一个自下而上,一个自上而下,这种无形的碰撞让全词都带上了一种悲壮的情绪。

而“洗”字更突出了雨的声音,更加气势磅礴。

其余如“潇潇”、“暮”、“清秋”更显一种“凉”意,一句话,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正是此句被苏东坡评为“不减唐人高处”,开头“渐”与“紧”对应,以一种动态的感官呈现,给人一种愈演愈烈的紧迫感。

紧接着一句“关河冷落”,让人不禁想起昔日的关河之景,而在这清冷的秋天,关河也退下戎装,入目一片荒凉,更突出了悲凉的感情。

然后跟着用一个“残照当楼”,雨后的残阳斜斜地照在词人所站的阁楼上,与开篇“对”相应,以和“暮雨”相同的角度而来,作者“对暮雨”、“对残阳”。

但不论暮雨还是残阳,都尽显悲凉之意,同时这句也领起了“关河”与“霜风”一同汇于词人一点,似乎全宇宙的悲气都扑面而来。

一个“残照当楼”境界全出,当之无愧于东坡的“不减唐人高处”。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视角由仰视变为俯视,前面两句话的悲壮与喧闹在这里转为细致和安静。

“是处”既表明空间,又暗含时间,此时此刻“红衰翠减”,无论原先景色多么美好,如今都是一片凋零之景,又暗暗与开篇的“清秋”相对应,这种联系贯穿全篇,将这个词作雕琢得浑然一体。

柳永诗词鉴赏《八声甘州》

柳永诗词鉴赏《八声甘州》

柳永诗词鉴赏《⼋声⽢州》柳永诗词鉴赏《⼋声⽢州》 《⼋声⽢州》既是词牌名也是曲牌名。

词牌《⼋声⽢州》⼜名《⽢州》、《潇潇⾬》、《宴瑶池》,是从唐教坊⼤曲《⽢州》截取⼀段改制的。

后⽤为词牌。

因全词前后⽚共⼋韵,故名⼋声,慢词。

与《⽢州遍》之曲破,《⽢州⼦》之令词不同。

《词语》以柳永词为正体。

曲牌《⼋声⽢州》南北曲均有此曲牌,属仙吕宫。

⼋声⽢州 柳永北宋词 对潇潇暮⾬洒江天,⼀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语东流。

不忍登⾼临远,望故乡渺,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妆楼凝望,误⼏回、天际识归⾈?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注释】 ①潇潇:⾬声急骤; ②关河:亲⼭河流; ③是处:到处; ④红翠衰减:花朵调零,绿叶枯萎。

李商隐《赠荷枪实弹花》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红衰翠减愁煞⼈”句。

⑤苒苒:渐渐地; ⑥物华休:美好的景致已不复存在; ⑦淹留:久留; ⑧(yóng):抬头; ⑨天际识归⾈:谢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云中辨江树。

” 误回天际识归⾈指多少次将远处来的船误认作是丈夫的归⾈,极写思情之深。

⑩恁:如此,这样。

【译⽂】 ⾯对着潇潇暮⾬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番⾬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郎。

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河冷清萧条,落⽇的余光照耀在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长江⽔,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登上⾼⼭下看远⽅,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上⼈回家的船。

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赏】 这⾸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体,通过描写旅⾏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情深。

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的⼀⾸,其中佳句“不减唐⼈⾼处”(苏东坡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一、教学目的了解柳永慢词的特点和风格2、学习本词情景交融和白描的手法二、学习要点:本词的艺术技巧三、教学安排:1、词的简介词:随唐时兴起的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乐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

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联系。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最短的只有十几个字,最长的不超过二百四十字,如《莺啼序》,有人按字数多少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曲)或一片,上下片的句式有完全相同的。

如《西湖》、《卜算子》等。

也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如《清平乐》、《沁园春》等。

凡是下片开头的字数平仄,句式与上片有不同的,叫“换头”,换头与不换头都是曲,乐曲的节奏变化决定的。

词从片数来分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几种。

单调不分片,多为小令,双调分二片,三叠分三片,四叠分四片。

从乐曲性质分,词调有令、引、慢、等,舒缓的乐曲叫“慢词”依慢词填的词叫慢词。

有的词调名下加慢“慢”字,如《木兰花慢》是由小令演化成的慢词。

柳永是慢词的奠基人,他开创了词的新局面,宋以前的词,主要是小令,柳永依慢词填词后,慢词才得发展。

柳永对词的贡献不反在于创意,而且在于创调。

他通晓音律。

(见作者介绍后部分)1、题解:《八声甘州》简称《甘州》,原为唐代边塞曲,后用为词调。

《词谱》说:“此调前后八韵,故名‘八声’,上下阙,九十七字,是慢词,上下个四平韵。

这首词写的是游子失意苦闷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羁游行役之苦)2、作者及背景介绍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

福建崇安人。

柳永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父祖两代都中举作官,在京城开封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养成了一种放荡的性格,整日与伶工歌妓为伍,写过一些风月歌词,自道是“白衣卿相”,据说柳永科场失意的主要原因是他生活浪费,不像一个正流文人。

他曾写过一收《鹤冲知》其中有一句话是“忍把浮名挨了浅斟低唱”。

后来应进士考试,到发榜的时候,宋仁宗勾掉了他的名字,说道:“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用浮名?且去填词!”以为他作官是不够格的,从此受到上层社会的白眼,而他则索性自称为“奉旨填词刘三变”,无所顾忌地去纵游娼馆酒楼,从而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创制的慢词风行天下,“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刘词。

到了五十岁左右,虽然该名柳永,考取进士,做了几任小官,但政治上可说是终身潦倒,了无成就。

他的生活境遇也相当困苦,死时还是一贫如洗,只得有伶工当时的平民、各妓凑钱办了丧事。

柳永毕生从事词的创作,所作词主要反映了当时的平民生活,透露着封建社会大部分知识分子在仕途失意后的悲愤和苦闷柳永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人,他在词的创意和词调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通晓音律,又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铺叙手法,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辉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

有《乐章集》1、范读2、分析讲解此词上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着意于凄冷秋景的渲染,借以表达词人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①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面对着傍晚潇潇的秋雨洒在秋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秋景变得格外晴朗。

“对”字领起,把词人自己形象写进画里。

潇潇,雨落之声洒,雨势江天,雨洒之广清秋,清凉的秋天“洗”字用的巧,不仅照应了“潇潇”而且点出了“洒”的效果,洗却尘土,天气格外晴朗。

原本“秋”是不能洗的。

词人意念上以为秋清皆因雨洗,使人更感形象真切,而雨后秋空清朗状,如在目前,故“洗清秋”构思新颖。

总:第一句写出秋雨的声势,时间,背景。

展现出一片凄冷、昏暗、迷茫、阔大的景色②渐霜风凄紧,关沙冷落,残照当楼渐,渐渐;霜风,下霜时节的风凄紧,凄冷而急剧关河,关塞,河防,这里指山河当楼,面对~一映照在楼上~(秋雨过后,傍晚江边)感到寒风渐冷渐急,放眼望去,山河一派沉寂荒凉,夕阳的余辉回照在游子眺望的搂头。

用“渐”字领起,突出渐冷渐紧的秋风,读时略作停顿,再读下面四字霜风(写感觉)极言秋风之凉凄紧突出其凄冷、紧迫、寒气袭人关沙冷落(写所见)――写关塞要津沉寂荒凉景色残照当楼――写落日余辉当楼回照,有凄凉之色这三句所写景色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大气磅礴。

点染出“无处不堪愁”的意境。

苏轼一向看不起柳永,然而对这三句却大加赞美,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这几句不仅形象解明,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是词中稀有的。

③“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木凋零苒苒,渐渐,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物华,美好的景物~:这里红花枯萎了,绿叶凋落了,时光苒苒而逝,美好的景物也渐渐衰减下去。

这两句写近景,即楼头所见衰、减、休,承前两句,描绘了在凄冷的秋风之下,花木万物凋零的凄凉景象,诗人此时的心情悲秋之感深入一层,万物都在无情的衰变,都无法抗拒大自然的法则,词人此时感触颇多,却没说明。

④唯有长江水,无语东留只有长江三水,默默无语的向东流去。

这两句原本高瞻《秋日北固望》的:何事满江惆怅水,年年无语向东流“惟有”将一切排开,言他物无可比拼,在诗人看来,只有浩渺无际的长江才是永恒的,不枯竭的,始终不衰的。

也只有他才能抗衡那使万物凋零的无情秋风。

用长江做唯一能抗衡秋风的景物,更突出物华之难驻了。

词人的满腹忧愁,用写长江的无语而隐下,这也是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长江无语是拟人手法,暗含词人的无限惆怅,并表示词人是目送长江东去,暗示远望,引起下片:下片:直抒思乡怀人的心情。

①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归思:想回乡的情绪收,止住~不忍心登高跳远,望着遥远的故乡,想回乡的念头难以抑制。

“不忍”领起,用反笔领起,仿佛耸起一个波澜,给文章增添了翻腾之势,表达更委婉深曲的感情。

登高临远:既总括上片写景,又容开下片抒情,登高临远本来是为想望故乡,“望”然却“故乡渺邈”,太远了,爱而不见,所闯入眼帘的,只不过是更加引起乡思的凄凉景物,如上片所描写的,当然要更强烈的触动乡思,故而说“归思难收”这就自然地产生了“不忍”的感情不忍与“望故乡”两句前乎后应,互为因果。

②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淹留,久留~:可叹自己近年来行踪无定,东飘西荡,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叹”字领起,由望乡转到自念。

怀乡之情虽如此迫切,但是自己近年来还是落魄江湖。

“何事”问句一提加重了语气,写出了千回百转的心思和回顾茫然的神态,自叹自问,满腹穷困潦倒的怨艾。

对内在的感情作了极生动的刻画,表达出“归也未能归,住也如何住”即“归思”和“淹留”之间的矛盾,舍有不尽难言之隐。

究竟为什么淹留,词人心中当然明白:从前的读书人在没有取得功名之前,要上京应考,在已经取得功名之后,当上了官,也要在他乡任职。

长期考不取,就或者在京城住下来,准备下届再考,或者四处游谒地方长官,以谋衣着。

这当中,是包含了许多生活经历中的酸甜苦辣的,所以这“一叹一问”既有对行踪无定,漂泊流离的感叹,又有对人生坎坷,仕途失意的悲呼,所有这一切心灵上的创伤和肉体上的折磨,难以诉诸言语,要说也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不如索性不说,因此用了隐约含蓄之笔,这比直抒胸臆,更加动人。

③想佳人,妆楼涌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涌(yóng)望:抬头凝望。

涌头,一说,本有思慕的意思误,错认几回,多少次~(词人)想象妻子会经常地在妆楼上痴痴地望着远处的归帆,而几次三番地误认为这船上载着他从远方回来的丈夫。

“想佳人”本是自己思归心切,却没有想到故乡的妻子在期盼自己。

用撇笔把自己的感情蕴藉而曲折地反映出来,借人映己,运实于虚,用此反折笔法,使境界较为宏阔,局势较为跌宕,情思更显得缠绵缱绻,悱恻动人。

“天际识归舟”本是谢眺诗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谢诗是实写江景,柳词则借其语为怀念自己的妻子创造了一个生动的形象。

而温庭云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颦殡频洲。

”这是“想佳人”两句的具体解释,柳永采谢、温诗句,加上“误”字传神传情,通俗精雅,显得分外委婉、深曲,真切感人。

④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争同“怎”恁(nèn),如此,这样凝愁,愁绪不解~他怎么会知道我现在倚栏远望的时候,是如此愁苦呢?“争知我”与上句“想佳人”两句对照。

由写对方回到写自己。

“倚栏杆”远回应篇首一切景象都是“倚栏”是所见,近回映下片起句“不忍~~难收”,一切归思都是“凝愁”中所起,首尾照应,呼应灵活。

“争知我”三句,是诗人默诉对方不知自己行役漂泊,欲归不归的苦衷。

在佳人多次的希望和失望中,肯定要埋怨在外面长期不归的人不想家。

因为有时连词人自己都感到“淹留”的茫然,所以“佳人”自然更难于理解了,她也许还认为丈夫乐而忘返呢,又怎么会知道我在倚栏远望是是如此愁苦呢?即是这三句的委曲的心情。

从写法上看,“想佳人”和“争知我”都很有特色本是自己望乡,怀人,思归,却从对面写“佳人”切盼自己回去。

本是自己倚栏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

“佳人”怀念自己,出于想象,本应虚写,却用“妆楼涌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具体的细节表达,仿佛实有其事,倚栏凝愁,本是实情,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则又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

这种设想对方,虚实相生的写法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委婉,深沉,跌宕多姿,达到感人至深的境地。

这种写法不自柳永开始,如韦庄的《浣溪纱》“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日凭栏杆,想君念我锦衾寒”,即是,杜甫的《月夜》更有“今夜(肤)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耳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但词层次更多,更曲折变化(单就这一点来说,不是比较这些作品的整个高下)梁启超对此很为称赞,以为其构成的两情相合的词境颇似温庭筠的《菩萨蛮》中“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两句,就是指词中所写自己与对方的情景,有如美女簪花以后,前后照镜,镜中形象重叠辉映。

主题:这首词通过对深秋暮雨中所见广寞、凄清的秋景描写,抒发了词人流落江湖,失意苦闷和思乡的心情。

这首词以:“登高临远”为线索。

艺术特色(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曲折、细腻、委婉)1、寓情于景,因景抒情。

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因景抒情,把景物离愁,恋情交织起来描写,水乳交融。

上片无论写霜风还是写关河残照,红、翠、物华都着意于凄冷的秋景的渲染,借以表达词人内心的忧愁和苦闷、悲凉。

因为秋天的景象最容易叩动穷途失路、去国离乡者的心弦。

这是以景见情。

下片则写远望秋景勾起的思乡怀人和对自身遭际的<a name=baidusnap0></a><B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伤感</B>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