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八声甘州教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八声甘州 精品教案

(完整版)八声甘州  精品教案

(完整版)八声甘州 精品教案1《八声甘州》教案教学目标:1、 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及“对写法”的抒情方法;2、 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羁旅思归之情;3、 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 体味视野开阔、意境高远雄浑的词句及“对写法"的抒情角度;2、 虚实相生的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歌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2、 词人表达感情的手法。

一、作者简介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

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二、译文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三、赏析词中表达了作者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薄暑时分,感叹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

这种他乡做客叹老悲秋的主题,在封建时代文人中带有普遍意义。

但作者在具体抒情上,具有特色。

词的上片写作者登高临远,景物描写中融注着悲凉之感。

一开头,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头两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用“对”字作领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

“洗"字生动真切,潜透出一种情心。

“潇"和“洒”字,用来形容暮雨,仿佛使人听到了雨声,看到了雨的动态。

接着写高处景象,连用三个排句:“渐霜风凄惨,关何冷落,残照妆楼。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一、教学目的1、了解柳永慢词的特点和风格2、学习本词情景交融和白描的手法二、学习要点:本词的艺术技巧三、教学安排:1、词的简介词:随唐时兴起的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乐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

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联系。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最短的只有十几个字,最长的不超过二百四十字,如《莺啼序》,有人按字数多少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曲)或一片,上下片的句式有完全相同的。

如《西湖》、《卜算子》等。

也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如《清平乐》、《沁园春》等。

凡是下片开头的字数平仄,句式与上片有不同的,叫“换头”,换头与不换头都是曲,乐曲的节奏变化决定的。

词从片数来分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几种。

单调不分片,多为小令,双调分二片,三叠分三片,四叠分四片。

从乐曲性质分,词调有令、引、慢、等,舒缓的乐曲叫“慢词”依慢词填的词叫慢词。

有的词调名下加慢“慢”字,如《木兰花慢》是由小令演化成的慢词。

柳永是慢词的奠基人,他开创了词的新局面,宋以前的词,主要是小令,柳永依慢词填词后,慢词才得发展。

柳永对词的贡献不反在于创意,而且在于创调。

他通晓音律。

(见作者介绍后部分)1、题解:《八声甘州》简称《甘州》,原为唐代边塞曲,后用为词调。

《词谱》说:“此调前后八韵,故名‘八声’,上下阙,九十七字,是慢词,上下个四平韵。

这首词写的是游子失意苦闷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羁游行役之苦)2、作者及背景介绍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

福建崇安人。

柳永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父祖两代都中举作官,在京城开封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养成了一种放荡的性格,整日与伶工歌妓为伍,写过一些风月歌词,自道是“白衣卿相”,据说柳永科场失意的主要原因是他生活浪费,不像一个正流文人。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教学要求1.1.教学目的:1.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2.了解慢词及柳词特点;3.了解作者在词史中的贡献。

1.2.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字耆卿;世称柳七、柳屯田;制作慢词;白描铺叙;《乐章集》。

2.内容提示这首词抒写了被萧瑟秋景所触发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曲折地透露出词人矛盾痛苦的内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封建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绪。

此词为双调。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写景层层铺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抒情细腻深婉,穿插想象,曲折有致。

作者生平:2.1.柳永生平:(按:柳永《宋史》无传)柳永(?-约1053),北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

有《乐章集》。

(《辞海》1989年版)2.2.柳永生平的其他资料:1.吴曾《能改斋漫录》: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

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低吟浅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吟,何要浮名!”景祐元年方及第。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艺苑雌黄》:柳三变……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

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

”上曰:“且去填词。

”由是不得志,日与擐子纵游倡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云:“奉旨填词柳三变。

”3.张舜民《画墁录》: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公府,晏公(按,即晏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

八声甘州柳永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声甘州柳永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1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要求1. 学生能够理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该诗的主题和篇章结构。

3. 学生能够掌握该诗的词语和句式。

4. 学生能够阅读和欣赏该诗,并能够准确地诵读、抒情。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八声甘州诗的背景,让学生理解柳永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也让学生熟悉了解唐诗宋词,了解文学的历史发展。

2. 词语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诗中难懂的词汇,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在文化背景中的含义。

例如:“甘州”是指陇西地区;“鴈門”是指今天的山西运城。

3. 篇章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了解诗的主题和篇章结构,同时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词语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到该诗是描绘了柳永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离愁别绪,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抒情艺术特点。

4. 诵读和欣赏教师指导学生规范地诵读诗歌,熟悉每一句词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欣赏诗歌,深刻地感受到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出中国文人内心的情感疏导。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 诗歌解读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该诗的阅读方法,如分析诗词的韵律和意蕴,让学生理解和领悟柳永的意境和情感。

2. 词语解析教师可以通过词语的解析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该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让学生研究“下龙飞”、“马蹄声碎”、“谁怜”等词,了解它们隐含的含义。

3. 生动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或图片等方式来讲解本诗,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柳永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4. 诗歌赏析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名家诵读或直接诵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情感特点,并对古代文人抒情艺术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 听讲和演示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之后可以通过自己的演讲和解析,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传达给学生。

2. 互动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诗歌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特点和表现情感的方式,甚至可以让学生讲解诗歌的主题和篇章结构。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精品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精品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疏通这首词的文意,体会词中所蕴涵的词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这首词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柳永作词的风格和特点。

3.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词。

4.鉴赏《八声甘州》。

5.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词人简介: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

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

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此外也有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山玩水等等。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

有《乐章集》。

与苏词风格对比: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相关材料:1.《望海潮》展示其铺陈特点。

形式上,柳永的词是慢词长调,多铺排、叙述。

他有浪漫的性格,还特别有音乐的才能。

他不能像李后主、冯延巳那样,把感情凝聚在一起,那么密那么浓地喷发。

2.《夜半乐》展示其志意追求与落空(叶嘉莹语)。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

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

叹后约、丁宁竟何据。

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

断鸿声远长天暮。

内容上,柳永把他志意的追求和落空结合进了外边高远的景物。

苏教版选修《八声甘州》教案

苏教版选修《八声甘州》教案

苏教版选修《八声甘州》教案一、导入1、甘州,地名,在今甘肃境内,此词是怀古之作。

2、作者介绍: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是北宋婉约派创始人物,宋仁宗时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作词崇尚铺叙,点染细腻,意境清隽,音律谐婉,语言精炼,对北宋慢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解读课文1、背景介绍:宋仁宗时,有柳屯田者,因恋酒贪色,未及第即游荡江湖,为著名的浪子。

后由名妓虫娘劝教,发奋读书。

经年复一试,词名大扬,遂被录取。

而柳永却抛下虫娘,去赴鹿鸣宴。

次年归时,虫娘已病逝。

柳永悲痛欲绝,遂作《雨霖铃》,又挥毫作词八阕,为永州八记之一。

2、学生齐读课文。

3、解读课文: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写何景?有何情?答:写暮雨洗清秋之景,带出悲秋情绪。

2)“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三句有何特色?答:残阳斜照,凄冷的秋霜带着逼人的寒气。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在雨后的玉宇澄澈的衬托下,更显得悲情四溢。

境界开阔,格调高远。

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这两句词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描写了处处凋残的红花翠叶和逐渐消逝的景物。

触景伤情,抒发别离之痛、飘泊之苦。

意境悲苦凄凉。

4)“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两句词寓情于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这两句词寓情于景,抒发了词人离乡背井、孤身漂泊的苦况之情。

以水无语东流寓情于景,抒发了词人离乡背井、孤身漂泊的苦况之情。

以水无语东流寓情于景以抒悲怀;以“无语”写“东流”,暗含去日苦多与别后思之情;“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悲怀;“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别情;“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飘泊之苦;总之此句抒发了词人离乡背井、孤身漂泊的苦况之情。

以水无语东流寓情于景以抒悲怀;以“无语”写“东流”,暗含去日苦多与别后思之情;“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悲怀;“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别情;“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飘泊之苦;总之此句抒发了词人离乡背井、孤身漂泊的苦况之情。

柳永_八声甘州教案

柳永_八声甘州教案

【教学课题】柳永·八声甘州【教学目标】1. 柳永写词善用铺叙,曲折委婉的特点。

2. 情景齐到,相兼相容的艺术特色。

3. 状物传情,纯用白描,造语自然而不雕琢的语言特点。

【教学要点】1. 理解词中抒发的主要是羁旅行役之苦。

2.铺叙白描,曲折委婉的文笔特点。

3. 情景齐到,相兼相容的艺术特色。

【教学用时】2课时【教学进程】一、作者介绍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

崇安(今属福建)人。

柳永出生后,其父宜先后在山东、广西、以及扬州等地为官,词人随父转徙四方。

柳宜在就为官时,是柳永一生中最为欢快的青少年时代。

他尽情享受烂漫多采的青春欢乐。

出身仕宦世家的柳永,为了觅取出路,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当时的社会风尚和耽于佚荡生活的个性,又使他留连于歌楼伎馆之间。

他精通音律,又擅辞章,民间歌女,“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他成了市井艺人演唱歌辞的作者,同时又是他们演唱技能的权威评判人,“一经品题,声价十倍”,不少歌儿舞女为他的“风流才调”所倾倒。

他的作品影响广泛,甚至西夏士人亦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在歌功颂德之风盛行的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朝廷地方纷纷称奏祥瑞四出,柳永(巫山一段云)组词中的几首,就是这时所作。

多半是应教坊乐工所请而作。

仁宗时期,柳永谱写过祝颂仁宗诞辰、欢庆元宵节日的大量歌词,然而,他创制的“淫冶讴歌之曲”,以及“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的浪漫情事,逐步流传到宫禁之中。

无圣四年(1026)秋,视为祥瑞的老人星出现,柳永应制为[醉蓬莱]曲作词,因某些字句触犯仁宗忌讳,被“掷之于地”。

加之柳永落第时所写的[鹤冲天]词,其中“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语句,更使仁宗不悦。

当柳永再次通过考试,“临轩发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后虽“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

’上曰:‘且去填词。

高中语文《八声甘州柳永》教案 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八声甘州柳永》教案 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

《八声甘州•柳永》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形象,以声传情。

2、赏析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词情。

教学重点体味形象,领会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朗读这首词课时1.5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翻开芬芳的唐诗宋词,目光抚摸着这些多情的文字,不禁思接千载,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次第浮现。

这时一个漂泊孤独的身影从历史的深巷中踽踽而出,他就是柳永。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他的《八声甘州》和他进行一次跨越千年的精神约会。

二、解题1、(多媒体投影)柳永简介,指一生朗读: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辞海》1989年版)2、柳永创作《八声甘州》的心路历程是什么?让学生默读(多媒体投影):柳永,与整个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其他文人一样,内心世界都有着许多的缠绵不展的愁情与羁旅的沉重足迹、曲折延婉的心灵之旅……当他还没有入世扬名之时,词人不得不告别自己的亲人,踏上漫漫的求宦之路,在转徙于各地的漂泊生活中,似蓬草一般的听凭命运的拨弄。

千山万水间,印下了他许多疲惫不堪的足迹,同时也留下了他无数沉重的诗行。

羁旅行役,是人生的一部大书,它给人以磨难与痛苦,也给人以阅历和深沉。

在漫漫的旅途中,悠悠的乡梦中,在沉沉的压抑中,才会有《八声甘州》,也才会有《八声甘州》的寥廓冷落与凄美怅惘。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1、让学生对照注解自由诵读疏通该词2、提问:如果给该词配背景音乐,选什么风格的音乐?为什么?明确:选凄惋忧郁、舒缓低沉的音乐,这与该词的意境相符。

3、教师配乐朗诵,背景音乐为中国民乐箫吹奏的《忆故人》4、教师出示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多媒体投影):写什么}思想内容——意境为什么写语言特色怎样写——艺术特色{艺术技巧5、让学生自由朗诵这首词,并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投影):(1)词的上片,下片各写了什么,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声甘州
[语文常识]
一柳永,中国词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二其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及下层市民生活,尤其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以铺叙见长,善用通俗语言传情状物。

精通音律,大量制作慢词,对我国词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分析]
一上片:状写登高所见之景。

1.开头两句,以“对”字领起,总写暮秋傍晚雨景,清冷凄凉的悲秋,为
铺叙景物抒发情思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2.接着三句,以“渐”字领起,具体写雨后暮景:秋风横扫关河,夕阳蚕
残照小楼的悲凉
3.跌到眼前物华衰飒的近景:花叶凋零、众芳摇落
4.再宕开一笔,推出所见长江远景:江水无语东流,喻愁绪深远。

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相生:雨是暮雨,风是霜风,日是残照,再加上关河冷落,红衰翠减,一派凄凉;眼前景物层层铺叙,游子羁旅他乡,失意惆怅的情感亦步步加深,秋景烘托着离愁,隐蓄着凄清落寞,万端感伤。

(思考题一、二)二下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1.“不忍”二字领起,直写思乡之情,是全篇的主旨所在。

2.补写思乡之意出自羁旅之苦
3.转换角度,推己及人,以侧笔渲染羁旅之苦。

4.再归结到自己,以“倚阑干”遥应开头,以一个“愁”字倒贯全篇,打
通情景。

[思考题]
一、二、上片写望中所见,融情入景,下片写望中所思,既景抒情。

在词的上片,词人以苍茫的暮色、萧萧的秋雨、凄紧的霜风、冷落的关河、西沉的落日、无语的流水、辽阔的江天等景色,为我们构成了一幅旷远、阴沉、凄寒、寂寥的图景,它寓含着主人公的愁思。

也增添着主人公的愁思。

特别是“无语东流”的长江水,它是萧瑟秋景中唯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但江水东流,游子却不能东归。

江水似也有情,为淹留异乡的游子黯然神伤,为秋天秋景、秋风秋雨的“无情”而默默无语。

表现了词人浓重的感伤情结。

三这是写景的句子,但“无语”二字又言外有意,景中寓情。

古人每用流水来比喻时间的流失,和美好事物的消逝。

江水本不能语,词人却故意责以“无语”,意思是时间悠悠,年华流逝,江水应为此而“语”,而感伤,如今却只是无语东流。

因此,写江水无语,看似无理,却是有情——它表现了词人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词人因长年飘零、一事无成所酝酿而生的青春不再、人生如寄的感伤情绪。

四词的下片,作者写了自己“归思难收”,为淹留异乡而自怨自叹,接着就转换角度,驰骋想象,写家乡的佳人正在妆楼痴望,并由此推想她必然在埋怨自己,最后又在佳人面前为自己辩白,归结到自己正在凭栏望乡,愁苦满怀。

如此由己及彼,由彼及己,由现实到想象,又由想象到现实,回环往复,曲折多变,反映了作者起伏翻腾的思绪,不仅写出了归思之切,相忆之深,也表现了自己对家中妻子的关心和知心,把深婉细腻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