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土壤分类理论、方法概述

合集下载

土的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

土的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

土的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土壤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但不容忽视的自然资源,对于土地的利用和保护,首先需要对土壤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壤的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包括土的成因和形成条件、土的粒度成分、土的工程性质、土的力学性质以及土的开挖难易程度。

1. 按照土的成因和形成条件分类土壤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候、地形、母质等。

根据不同的成因和形成条件,可将土壤分为残积土、沉积土、火山灰和冰积土等。

残积土是由岩石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壳或堆积物,其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垂直层次和粒度变化。

沉积土是由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土壤,包括各种沉积岩石、沉积物和沉积矿产等。

火山灰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屑和火山玻璃等物质组成,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冰积土则是由于冰川作用形成的土壤,其特点是具有独特的冰川磨光面和漂石。

2. 按照土的粒度成分分类土壤的粒度成分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矿物质颗粒的组合。

根据土壤中不同粒径的比例,可将土壤分为粘土、砂土、砾石土和泥炭土等。

粘土是由高岭石等粘性矿物组成的细小颗粒,具有高粘结性和吸附性。

砂土是由石英等矿物组成的较粗颗粒,具有较高的透气性和透水性。

砾石土是由较大粒径的砾石、卵石和碎石等组成的土壤,具有较好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泥炭土是含有大量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具有较高的持水能力和肥力。

3. 按照土的工程性质分类土壤的工程性质是指土壤在工程应用中的特点,主要包括颗粒级配、含水率、密度、压缩性、抗剪强度等。

根据这些工程性质,可将土壤分为粉质土、淤泥土、粘性土和砂土等。

粉质土是一种颗粒细小、结构较为松散的土壤,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但承载能力较低。

淤泥土是一种含有大量有机质、较为软弱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压缩性和较低的强度。

粘性土是一种具有高粘结性和高度均匀性的土壤,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砂土则是一种颗粒粗大、结构较为松散的土壤,具有较高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但承载能力较低。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4章 土壤分类及土壤野外制图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4章 土壤分类及土壤野外制图

第四章土壤分类及土壤野外制图引言本章的注意任务是运用土壤分类理论和野外调查技术,认识调查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特性,找出它们的分布规律,确定相应的分类系统。

在此基础上,应用所学的野外测绘技术和制图原理,通过完成调查地区的各种制图任务,熟悉并掌握各类土壤草图和有关基础图件的测制过程及其编图技术,为调查地区的土壤利用改良规划等提供科学资料。

第一节几种主要土壤分类体系简述引言土壤分类与土壤制图是紧密相连的两个学科分支,一方面土壤分类是土壤野外制图的基础,一幅土壤图本身就是该区土壤分类单元的平面分布规律的体现;另一方面,土壤野外制图也是发展土壤分类的基础。

因此,在土壤调查中对土壤分类给予较高重视。

土壤是由无数个体(单个土体)组成的复杂的群体系统,土壤个体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土壤分类就是选择土壤的某些性质作为区分标准,按照它们反映出来的特性及彼此之间的相似和分异性,将土壤群体中的个体进行分类或归类,归纳整理出一个系统,使其能够比较客观地揭示土壤发生发展的规律性。

然而,由于各学派土壤科学工作者对土壤认识的观点不同,虽然是对同一个土壤客体,但归纳综合的原则、方法、方案也就不同。

目前还没有世界统一的土壤分类系统。

当前国际上土壤分类主要有:俄罗斯的土壤发生学分类、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FAO/UNESCO)、以及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和由这一组织发展为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其中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影响越来越大。

无论是哪一种土壤分类制度,共同的识别方法程序都是通过野外景观记载分析,对单个土体剖面形态描述,室内比土评土,再经过样品化验等程序来完成的。

一、美国土壤诊断分类体系195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以G.D.史密斯为首的土壤科学家着手建立新的定量化的土壤分类系统。

这个分类系统经过一系列的草案,在广泛征求国际同行意见,反复试用修改后,于1975年正式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一书。

土壤四分法

土壤四分法

土壤四分法土壤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资源之一,它承载着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以及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土壤的特性和功能,人们发展了许多分类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土壤四分法。

土壤四分法将土壤按照其成分和特性进行了归类,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土壤的工具和框架。

一、土壤四分法的基本概念土壤四分法是将土壤按照其组成成分和特性进行分类的方法。

它将土壤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每个部分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对土壤的性质和肥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矿物质:矿物质是土壤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由各种矿物质颗粒组成。

这些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对土壤的通透性、保水性和肥力等方面产生影响。

矿物质还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对土壤的肥力和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相对较不稳定的部分,主要由植物和动物的残体、分泌物和代谢产物等有机物质组成。

有机质在土壤中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和肥力。

有机质还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土壤可以吸附和保持水分,供给植物的需求。

水分对土壤的渗透性、保水性和导热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管理土壤中的水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对土壤的呼吸和有机物质分解等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空气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氧气,促进根系的呼吸和养分吸收。

合理管理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可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和透气性,促进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发育。

二、土壤四分法的作用和意义土壤四分法提供了一种系统和综合的分类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通过了解土壤四分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土壤的质量和肥力,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土壤四分法还可以为土壤修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可持续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发展。

三、对于土壤四分法的理解和观点土壤四分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土壤分类方法,对于土壤研究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发生学分类

土壤发生学分类

土壤发生学分类土壤发生学分类是土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对土壤形成、演化和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壤的性质和功能。

土壤发生学分类主要是根据土壤的形成因素、发育过程和特征来进行分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土壤发生学分类的相关内容。

一、根据土壤形成因素进行分类1.气候型土壤: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型土壤是根据气候条件对土壤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气候型土壤又可分为热带土壤、温带土壤和寒带土壤等不同类型。

2.植被型土壤:植被是土壤形成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植被类型会对土壤的形成和特性产生影响。

植被型土壤可以分为森林土壤、草地土壤、荒漠土壤等不同类型。

3.地形型土壤:地形是土壤形成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形型土壤是根据地形特征对土壤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地形型土壤可以分为山地土壤、平原土壤、河岸土壤等不同类型。

二、根据土壤发育过程进行分类1.原生土壤:指在原始状态下没有受到过明显干扰和改变的土壤,通常具有较好的土壤结构和肥力。

2.次生土壤: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下发生了明显变化和演化的土壤,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和土壤退化现象。

三、根据土壤特征进行分类1.有机质含量: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可以根据有机质含量的不同分为有机质富集土壤和有机质贫瘠土壤等类型。

2.颗粒组成:土壤的颗粒组成对土壤的结构和透气性具有重要影响,土壤可以根据颗粒组成的不同分为砂土、壤土、粘土等类型。

3.PH值:土壤的PH值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作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土壤可以根据PH值的不同分为酸性土壤、碱性土壤和中性土壤等类型。

土壤发生学分类是研究土壤形成和演化规律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土壤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的性质和功能,为土壤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本文介绍的土壤发生学分类内容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增进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相关标准和方法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相关标准和方法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相关标准和方法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指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性质特征和功能,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于土壤研究和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

土壤系统分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壤的性质和功能,为土壤科学的发展和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主要包括土壤形成过程分类、土壤性质和功能分类、土壤类群划分和命名等方面。

1. 土壤形成过程分类土壤形成过程分类是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发育时期的差异来进行分类的。

主要包括准稳定土壤、发育土壤和黄漠区土壤。

准稳定土壤主要指具有初步发育特征的土壤,发育程度较低;发育土壤主要指经过了一定发育时期,形态和结构发育较完善的土壤;黄漠区土壤主要指特殊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如沙地和沙丘地区的土壤。

2. 土壤性质和功能分类土壤性质和功能分类是根据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以及土壤的功能特点来进行分类的。

主要包括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性、养分含量、保水性和保肥性等方面。

例如,根据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类为有机质贫瘠土壤、有机质中等土壤和有机质丰富土壤;根据土壤酸碱性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为酸性土壤、中性土壤和碱性土壤等。

3. 土壤类群划分和命名土壤类群是土壤系统分类的最小单位,是根据土壤性质和功能特点进行划分的。

常见的土壤类群有红壤、黄壤、土壤、黄褐土、砂土、粘土、沙壤土、黏壤土等。

中国的土壤类群划分和命名主要是根据土壤形态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功能进行的分类,以保证土壤类群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为了准确划分土壤类群,中国土壤学会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方法,包括土壤物理性质测试、土壤化学性质测试和土壤生物性质测试等。

例如,对于土壤物理性质测试,可以通过测定土壤质地、密度、孔隙度等指标来确定土壤的类群;对于土壤化学性质测试,可以通过测定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来划分土壤的类群;对于土壤生物性质测试,可以通过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等指标来确定土壤的类群。

4、第四章土地类型学理论

4、第四章土地类型学理论

四、土地分级系统
(一)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
(二)土地分级单位的相互关系 (三)土地分级单位与区划分级单位的关系
(二)土地分级单位的相互关系
土地分级级别越高其内部差异性越明显 相、限区和地方这三个不同级别的土地单位 在综合自然特征一致性以及内部复杂程度等方面 存在着差异。除了相这一级内部结构较为简单一 致以外,随着级别提高,土地单位内部复杂程度 逐渐增加,差异性逐渐明显。 土地分级单位的自然要素特征比较表
分级
分类
分等
三、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
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 小地貌分异 小气候分异 小水文分异 地方性的土质岩性分异
四、土地分级系统
(一)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
(二)土地分级单位的相互关系 (三)土地分级单位与区划分级单位的关系
(一)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
土地分级一般采用三级系统,即划分出三个基本 的土地分级单位。 我国主要是沿用原苏联的土地分级系统。
(一)土地自然分类系统
(4)分类的级别愈低,其分类标志的共同性愈多 以相的分类为例


相种:相同的相种其地形面、水流格局、土质、土 壤变种和植被群丛具有一致性。 相属:再按各相种水文特征的相似性把它们归纳为 两个相属 相科:又按地形的相似性把相属归纳为相科
(一)土地自然分类系统
(5)编制分类系统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土地自然分类系统
(6)各级分类单位的分类依据不一 A.相的分类
用顺序法列出的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鼎 湖山沟床河床相的分类 系统。 相种:相同的相种其地 形面、水流格局、土质、 土壤变种和植被群丛具 有一致性,其改造利用 方向与途径也大体相同。
相种的划分视具体情况而考虑各组成要素的某些主要特征。 本例侧重于相的水文要素和地形要素归纳为相种 相属:再按各相种水文特征的相似性把它们归纳为两个相属 相科:又按地形的相似性把相属归纳为相科 总之,在相这一级土地单位中划分出了一个土地类型系列

第四章 土壤分类理论、方法概述

第四章 土壤分类理论、方法概述
➢ 代表国家:前苏联、越南、缅甸和东欧的一些国家
土壤发生学分类理论基础是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学说。
土壤随成土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成土因素中的气候有分布规 律,故产生的土壤亦具有地理分布规律。因此,土壤分类应 以土壤形成与演化的地理环境作为主要依据。
现代土壤发生学分类强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 个因子的结合。
2、亚纲:根据成土过程中土壤水分与温度的差异将土
纲划为不同的亚纲。铁铝土纲分为湿热铁铝土和湿暖铁铝 土两个亚纲。
3、土类:分类基本单元,是在一定综合自然条件或人为
因素下,经过一个主导或几个附加次要成土过程,具有 一定相似发生层次。划分依据:
地带性土壤类型与生物、气候条件吻合;非地带性土壤 类型受母质性质、潜水位高低的影响。
分类的成果,在理论上反映土壤科学发展水平,在实践 中为农业生产服务。
二、世界土壤分类简介
土壤分类因其发生、属性的研究而不同,迄今为止国际 上尚没有统一的分类体系。
(一)土壤发生学分类 1、理论依据
➢ 观点: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与地理景观之间的发生联系,
以成土因素和其对土壤发生的影响为土壤分类的 理论基础,结合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土壤分 类的依据。(依据地理分布规律性)
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分类系统(1988)属发生学分类。南 京土壤所组织了1991年《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属诊断分类。
二、中国土壤的地理发生学分类
土壤学会拟订的《全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及 二次普查后汇总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88)是我国土壤 发生学分类的典范。
(一)分类的原则
➢ 发生学原则:以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及土壤属性为基本 分类依据,把土壤作为历史自然体进行分类。
➢ 统一性原则:将耕种土壤与自然土壤统一分类,揭示其 发生上的联系与演变规律。

第四章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第四章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十)潜育化过程 是指土体中发生的还原 过程,形成潜育层,此 层次呈蓝灰色,又称灰 蓝层。
(十一)富铝化过程 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 程,形成网纹层,又称富铁 铝化过程。如红壤形成中具 有此成土过程。
(十二)草甸化过程
是指土壤表层的草甸有机质聚集过程和受地下水影 响的下部土层的潴育化过程以及底层的潜育化过程的重 叠过程。
4. 具有一定的理化属性和肥力特征及改良利用 方向。
(四)亚类 亚类是土类范围内的进一步细分,反映主导成土过程
以外其他附加的成土过程。 (五)土属 土属为中级分类单元。主要根据成土母质的成因、
岩性及区域水分条件等地方性因素的差异进行划分。 (六)土种 土种是土壤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它处于一定的景观
(十三)熟化过程
是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等 措施,改造土壤的土体构型,减弱或消除土壤中存在的 障碍因素,协调土体水、肥、气、热等,使土壤肥力向 有利于作物生长方向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为人类定向 培育土壤的过程。可分为旱耕熟化和水耕熟化。
某一土壤类型的形成经常由一个主要成土过程和几个辅 助过程共同作用完成。
2. 统一性原则 土壤是统一的整体。耕作土壤是在自然土壤
基础上,经过垦殖、耕作、改良、培肥而形成的, 土壤分类应把耕作土壤与自然土壤纳入统一分类 系统。
3. 规程化原则 为确保土壤普查同级成果及逐级成果间的可
比性和可汇总性,土壤分类系统坚持规程化。
二、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
(一)土纲 土纲为最高级土壤分类级别,反映了土壤不同发 育阶段中,土壤物质移动累积所引起的重大属性 的差异,是土壤重大属性的差异和土类属性的共 性的归纳和概括。
(二)有机质积聚过程 是指在各种植被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发生学分类理论基础是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学说。
土壤随成土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成土因素中的气候有分布规
律,故产生的土壤亦具有地理分布规律。因此,土壤分类应 以土壤形成与演化的地理环境作为主要依据。
现代土壤发生学分类强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
个因子的结合。
2、代表分类体系——前苏联土壤分类
二、中国土壤的地理发生学分类
土壤学会拟订的《全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及 二次普查后汇总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88)是我国土壤 发生学分类的典范。
(一)分类的原则
发生学原则:以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及土壤属性为基本
分类依据,把土壤作为历史自然体进行分类。
统一性原则:将耕种土壤与自然土壤统一分类,揭示其
图04-15 非地带性土壤 (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7)
图04-16 高山土壤 (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7)
薄层铁磐层:黑色、暗红色的硬磐,由铁、锰及有机
质胶结而成,2-10cm
雏形层:蚀变层,沙性物质为主体
氧化层:风化度高,富含低价阳离子的粘粒和氧化物
硬磐:硅胶结层
脆磐:湿时破碎
漂白层:粘粒和氧化铁漂洗,SiO2残留,灰化过程
钙积层:15cm以上,15%的CaCO3
石膏层:15cm以上,5%以上的CaSO4· 2H2O
(2)美国土壤诊断分类的优缺点
优点: ①分类指标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主,利于观测与度量。 ②分类的属性的数据库建设,为自动分类提供了可能。 ③采用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拼缀命名,简明扼要,易理解。
缺点: ①分类指标过于繁琐,且某些高级单位概括过广,如淋溶 土的淋溶过程的物质差异较大;干旱土包含钙积土、发 育程度低的土壤及盐分引起的生理干旱土等。 ②美国土壤分类未重视耕作土。 ③土系未反映根系生长,且土系间缺乏联系。 ④诊断层、诊断特性的定义和划分还有争议的地方。
4、亚类:土类内根据不同发育阶段与不同土类间的过渡,

进一步划分所得。 褐土分为淋溶褐土和石灰性褐土 主要成土过程中附加的次要成土过程,盐土和草甸土间的 过渡类型:草甸盐土亚类和盐化草甸土亚类。
5、土属:土属是土类内由于地方性因素导致的区域性差异
a) 成土母质型:残积、洪积、冲积母质;酸性、基性母岩风
第四章
土壤分类理论、方法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土壤分类是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
一定的分类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尤其是土壤地理学和
发生学发展水平的标志。
土壤分类是土壤调查和制图的基础和工具,是合理利用
土壤资源、发挥土壤生产潜力,进行土地评价和土地利 用规划,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是国内外土壤科学信息 交流的重要媒介。
3、土类:亚纲的续分,根据反映主要成土过程强 度或次要成土因素的土壤性质差异来划分。 4、亚类:土类的辅助级别,根据是否偏离土类中 心,是否具有附加过程的特性及是否具有母质残留特性 划分。 5、土族:基层分类单元,是在亚类范围内反映与 土壤利用管理有关的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明显分异的续分 单元。 6、土系:最低级别的基层分类单元。
亚类名称为在土类名称前加形容词构成;
土属名称从土种中概括选择;
土种和变种名称从当地土壤俗名中提炼而得。
土纲
亚纲
土类
中国土壤分类
系统(二次普 查后1988年 出版): 共分12个土纲、 27个亚纲、 60个土类、 234个亚类。
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进展(诊断分类)
1985年我国开始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
石化钙积层:石灰胶结
石化石膏层:石膏胶结
积盐层:15cm以上,富含易溶性次生盐类
含硫层:pH值在3.5以下,有黄钾铁钒黄斑
2、诊断特性
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性质,它可 以是诊断层中的性质,也可以是非诊断层的性质。 一般,土壤水分状况和土壤温度状况是常用的诊断特性。
3、诊断现象
在性质上已发生明显变化,不能完全满足诊断层或诊断 特性所规定的条件。
(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系统与各级分类依据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共分6级,土纲、亚纲、土类、 亚类、土族、土系。 1、土纲:最高级分类单元,根据反映主要成土过 程的诊断层或诊断特征划分。(教材183页) (1)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产生的性质划分; (2)根据影响主要成土过程的母质性质划分; 2、亚纲:土纲的辅助分类单元,根据同一土纲内, 成土过程中主导因素的差异划分。如硅铝土分为常湿润 硅铝土、湿润硅铝土、半干润硅铝土和滞水硅铝土。
按发生亚类代表性剖面的土壤类型参比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编 制,2003,06,17)
图04-8 热带雨林及南亚热带常绿林地区的土壤 (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7)
图04-9 中亚热带常绿林地区的土壤 (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7)
图04-10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林及暖温带阔叶林地区的土壤 (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7)
(二)土壤诊断学分类——属美国首创
1、理论依据
观点:分类依据的具体指标是可以直接感知和定量测
量的土壤属性,划分的标志是诊断层和诊断特 性。 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
的土层。
诊断特性:能够鉴别土壤类型,并有定量指标的土壤性质。 代表国家:世界上有45个国家直接使用美国土壤分类系 统,80个国家做为第一和第二分类方案, FAO/UNESCO采用。
Ochric 淡薄(淡色)
<18
或<10
Anthropic人为表层:P2O5,磷肥使用造成磷的累积。 Plaggen 草垫表层:人造表层厚度>50cm
(2)诊断表下层及其他层次(B层)
淀积粘化层
高岭层
耕作淀积层
碱化层:棱柱状或柱状结构的淀积粘化层,交换性钠离子 在15%以上。
腐殖质淀积层:B层腐殖质积累 灰化淀积层:活性无定形物质沉淀,有机质和铝
2、亚纲:根据成土过程中土壤水分与温度的差异将土
纲划为不同的亚纲。铁铝土纲分为湿热铁铝土和湿暖铁铝土 两个亚纲。
3、土类:分类基本单元,是在一定综合自然条件或人为
因素下,经过一个主导或几个附加次要成土过程,具有 一定相似发生层次。划分依据:

地带性土壤类型与生物、气候条件吻合;非地带性土壤 类型受母质性质、潜水位高低的影响。
发生上的联系与演变规律。
(二)分类系统与分类依据
二次普查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采用土纲、亚纲、土类、 亚类、土属、土种、变种7级分类,以土类和土种为基本分类 单元。
1、土纲:根据土类间的发生联系与性状上的的共性概
括为土纲,全国分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 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盐碱土、人为土、 高山土等12个土纲。
在自然或人为作用下,具有一定特征的成土过程:灰化 过程或潜育化过程、粘化过程、富铝化过程、熟化过程 每一个土类具有独特的剖面形态及相应属性,尤其具有 鉴定土壤类型的诊断层,灰化层、粘化层、潜育层等



同一土类内,具有相似的肥力特征和改良利用方向与途 径,如红壤的酸性、盐碱土的盐基离子含量、褐土的干 旱问题等。
2、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美国土壤的诊断分类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制订,1975年 正式出版《土壤系统分类》一书。成为国际土壤分类历史上
又一次巨大变革的起始。
(1)分类单元及划分原则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壤按照土纲、亚纲、土类、亚
类、土族及土系等划分6级。
图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与母岩风化、土壤发育相互关系图式
前苏联的土壤分类为地理发生学分类,以伊万诺娃1976年 出版的《苏联土壤分类》为代表。 (1)分类的基本原则
以土壤发生学为理论基础,以土壤形成条件、过程、和属 性(土壤形态和微形态特征、土壤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矿 物生物特征等)相结合为分类依据。
(2)分类单元 分类系统共分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变种、土 系、土相等8级。
7、变种:土种内根据某些性状的差异,如表土的质地变
化;表土层下次要的质地层次出现;质地层次厚度或层 位变异等。
(三)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分类的命名系统
采用分级命名与连续命名相结合的方式
土纲、土类可单独命名,亚纲、亚类、土属、土种 变种则采用连续命名法。
亚纲名称为在土纲名称前加形容词;
土类名称以习惯名称为主;
分类的成果,在理论上反映土壤科学发展水平,在实践
中为农业生产服务。
二、世界土壤分类简介
土壤分类因其发生、属性的研究而不同,迄今为止国际 上尚没有统一的分类体系。
(一)土壤发生学分类
1、理论依据
观点: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与地理景观之间的发生联系, 以成土因素和其对土壤发生的影响为土壤分类的 理论基础,结合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土壤分 类的依据。(依据地理分布规律性) 代表国家:前苏联、越南、缅甸和东欧的一些国家
图04-11 暖温带灌丛森林及中温带阔叶林地区的土壤 (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7)
图04-12 中温带湿润地区的土壤 (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7)
图04-13 中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与半干旱草原地区的土壤 (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7)
图04-14 温带干旱荒漠化草原与草原化荒漠地区的土壤 (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7)
1999年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 方法 实
践》专著
(一)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
(1)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土壤分类的基本依据; (2)以土壤发生学理论为指导; (3)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4)充分注意中国土壤特色。
(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拟定的诊断土层和诊断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