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楚元王传(2)全文
【最新2019】文言文楚元王传 汉书阅读附答案翻译-推荐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文言文楚元王传汉书阅读附答案翻译楚元王传汉书阅读答案翻译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
好书,多材艺。
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
汉六年,立交为楚王。
既至楚,以穆、白、申为中大夫。
高后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遣子郢客与中公俱卒业。
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
文帝时,申公始为诗传,元王亦次之诗传。
元王甍,郢客嗣,是为夷王。
薨,子戊嗣。
景帝即位,封元王宠子富为休侯。
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耆酒,常为设醴。
及戊即位,常设,后忘设焉。
穆生退曰:“可以逝矣!”称疾卧。
申、白强起之曰:“独不念先王之德与?今王一旦失小礼,何足至此!”穆生曰: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遂谢病去。
申,白独留。
王戊稍淫暴,为薄太后服私奸,削东海、薛郡,乃与吴通谋。
二人谏,不听;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舂于市。
休侯使人谏,王曰:“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惧,乃与母太夫人奔京。
景帝三年,戊起兵应吴反。
汉绝吴楚粮道,吴王走,戊自杀。
既平吴楚,富等皆坐免侯,后闻其数谏,乃更封为红侯。
富于辟彊,亦好读诗,清静少欲,辟彊子德,修黄老术,有智略。
昭帝时,杂案上官氏、盖主事。
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计。
妻死,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
盖长公主孙谭遮德自言,德数责以公主起居无状,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光闻而恨之,复白召德。
岁余,与立宣帝。
宣帝五凤元年,德子向坐铸伪黄金,当伏法,德上书讼罪。
会薨,大鸿胪奏德失大臣体,不宜赐谥置嗣。
制曰:“赐谥缪侯,为置嗣。
”(节选自《汉书·楚元王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B.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C.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D.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名字之外,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如岳飞字鹏举,王绩字无功;古代对人称字,表尊重。
汉书·西域传(下)全文

汉书·西域传(下)全文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1),去长安八千九百里。
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
相,大禄,左右大将二人,侯三人,大将、都尉各一人,大监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骑君一人。
东至都护治所千七百二十一里,西至康居著内地五千里。
地莽平。
多雨,寒。
山多松樠(2)。
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
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
民刚恶,贪狼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
故服匈奴(3),后盛大,取羁属(4),不肯往朝会。
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
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悬渡),大月氏居其地。
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巨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1)昆弥:汉时乌孙王的名号。
亦作昆莫。
赤谷城:今中亚吉尔吉斯之伊什提克。
(2)樠:(m n):木名。
其心似松。
(3)故:谓旧时。
服:服属。
(4)取羁属:言才羁縻属之而已。
始张骞言乌孙本与大月氏共在敦煌间,今乌孙虽强大,可厚赂招,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与为昆弟,以制匈奴。
语在《张骞传》。
武帝即位,令骞资金币往(1)。
昆莫见骞如单于礼(2),骞大惭,谓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
昆莫起拜,其它如故。
(1)往:《翰苑注》引往下有赐字。
(2)如单于:言昆莫自比单于。
初,昆莫有十余子,中子大禄强(1),善将(2),将众万余骑别居。
大禄兄太子,太子有子曰岑陬(3)。
太子早死,谓昆莫曰:必以岑陬为太子。
昆莫哀许之。
大禄怒,乃收其昆弟,将众畔(叛),谋攻岑陬(4)。
昆莫与岑陬万余骑,令别居,昆莫亦自有万余骑以自备。
国分为三,大总羁属昆莫。
骞既致赐,谕指(旨)曰(5):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昆弟,共距(拒)匈奴,不足破也。
乌孙远汉,未知其大小,又近匈奴,服属日久,其大臣皆不欲徙。
昆莫年老国分,不能专制,乃发使送骞,因献马数十匹报谢。
其使见汉人众富厚,归其国,其国后乃益重汉。
《汉书—楚元王传—谏成帝营陵寝疏》“臣闻贤圣之君”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翻译

《汉书—楚元王传—谏成帝营陵寝疏》“臣闻贤圣之君”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西汉·刘向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
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
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
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
十有余年,越人发之。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
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
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
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
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
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
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司马迁《史记·楚元王世家》原文译文

司马迁《史记·楚元王世家》原文|译文《史记·楚元王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记述了西汉初年刘姓楚国和赵国的兴衰历史。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楚元王世家》原文作者:司马迁楚元王刘交者,高祖之同母少弟也,字游。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
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
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
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
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
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
”於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
而王次兄仲於代。
高祖六年,已禽楚王韩信於陈,乃以弟交为楚王,都彭城。
即位二十三年卒,子夷王郢立。
王戊立二十年,冬,坐为薄太后服私奸,削东海郡。
春,戊与吴王合谋反,其相张尚、太傅赵夷吾谏,不听。
戊则杀尚、夷吾,起兵与吴西攻梁,破棘壁。
至昌邑南,与汉将周亚夫战。
汉绝吴楚粮道,士卒饥,吴王走,楚王戊自杀,军遂降汉。
汉已平吴楚,孝景帝欲以德侯子续吴,以元王子礼续楚。
窦太后曰:“吴王,老人也,宜为宗室顺善。
今乃首率七国,纷乱天下,柰何续其後!”不许吴,许立楚後。
是时礼为汉宗正。
乃拜礼为楚王,奉元王宗庙,是为楚文王。
文王立三年卒,子安王道立。
安王二十二年卒,子襄王注立。
襄王立十四年卒,子王纯代立。
王纯立,地节二年,中人上书告楚王谋反,王自杀,国除,入汉为彭城郡。
赵王刘遂者,其父高祖中子,名友,谥曰“幽”。
幽王以忧死,故为“幽”。
高后王吕禄於赵,一岁而高后崩。
大臣诛诸吕吕禄等,乃立幽王子遂为赵王。
孝文帝即位二年,立遂弟辟彊,取赵之河间郡为河间王,为文王。
立十三年卒,子哀王福立。
一年卒,无子,绝後,国除,入于汉。
遂既王赵二十六年,孝景帝时坐晁错以適削赵王常山之郡。
吴楚反,赵王遂与合谋起兵。
其相建德、内史王悍谏,不听。
遂烧杀建德、王悍,发兵屯其西界,欲待吴与俱西。
文言文楚元王传 汉书阅读附答案翻译

文言文楚元王传汉书阅读附答案翻译楚元王传汉书阅读答案翻译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
好书,多材艺。
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
汉六年,立交为楚王。
既至楚,以穆、白、申为中大夫。
高后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遣子郢客与中公俱卒业。
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
文帝时,申公始为诗传,元王亦次之诗传。
元王甍,郢客嗣,是为夷王。
薨,子戊嗣。
景帝即位,封元王宠子富为休侯。
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耆酒,常为设醴。
及戊即位,常设,后忘设焉。
穆生退曰:“可以逝矣!”称疾卧。
申、白强起之曰:“独不念先王之德与?今王一旦失小礼,何足至此!”穆生曰: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遂谢病去。
申,白独留。
王戊稍淫暴,为薄太后服私奸,削东海、薛郡,乃与吴通谋。
二人谏,不听;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舂于市。
休侯使人谏,王曰:“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惧,乃与母太夫人奔京。
景帝三年,戊起兵应吴反。
汉绝吴楚粮道,吴王走,戊自杀。
既平吴楚,富等皆坐免侯,后闻其数谏,乃更封为红侯。
富于辟彊,亦好读诗,清静少欲,辟彊子德,修黄老术,有智略。
昭帝时,杂案上官氏、盖主事。
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计。
妻死,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
盖长公主孙谭遮德自言,德数责以公主起居无状,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光闻而恨之,复白召德。
岁余,与立宣帝。
宣帝五凤元年,德子向坐铸伪黄金,当伏法,德上书讼罪。
会薨,大鸿胪奏德失大臣体,不宜赐谥置嗣。
制曰:“赐谥缪侯,为置嗣。
”(节选自《汉书·楚元王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B.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C.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D.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名字之外,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如岳飞字鹏举,王绩字无功;古代对人称字,表尊重。
史记·楚元王世家全文

史记·楚元王世家全文李克刚戴孟姣译注原文和注释译文楚元王刘交者,高祖之同母少弟也①,字游。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②。
始高祖微时③,尝辟事④,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⑤。
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⑥,枥釜⑦,宾客以故去。
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
及高祖为帝,封昆弟⑧,而伯子独不封。
太上皇以为言⑨,高祖曰:某非忘封之地⑩,为其母不长者耳(11)。
于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12)。
而王次兄仲於代(13)。
[注释]①《》作同父,言同父,即言异母。
②蚤:同早。
③微:卑微,低下。
④辟:同避,逃避。
⑤巨嫂:长嫂,大嫂。
巨,大。
⑥详:通佯,假装。
⑦枥釜:刮锅边出声。
釜,锅。
⑧昆弟:兄弟。
⑨太上皇: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这里指刘邦的父亲。
⑩某:谦称。
(11)不长者:不象长辈的样子。
(12)羹颉侯:汉高祖七年封。
羹颉,羹尽之意。
(13)次兄:二哥,名喜,字仲。
其子刘濞,后改封吴王。
代:汉封国,在今河北省境,辖云中、雁门、代三郡五十三县,其都在今河北蔚县东北。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平定陈豨叛乱,立于恒(即后来的文帝)为代王,都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北)。
高祖六年①,已禽楚王韩信于陈②,乃以弟交为楚王,都彭城③。
即位二十三年卒,子夷王郢立④。
夷王四年卒,子王戊立。
[注释]①高祖六年:前201年。
②禽:同擒。
楚王韩信:即后来淮阴侯韩信。
③彭城:县名。
故城在今江苏省徐州市。
④郢:《汉书》作郢客。
王戊立二十年,冬,坐为薄太后服私*①,削东海郡②。
春,戊与吴王合谋反③,其相张尚、太傅赵夷吾谏,不听。
戊杀尚、夷吾,起兵与吴西攻梁④,破棘壁⑤。
至昌邑南⑥,与汉将周亚夫战⑦。
汉绝吴、楚粮道,士卒饥,吴王走,楚王戊自杀,军遂降汉。
[注释]①坐:因犯罪。
薄太后:汉高祖之姬,汉文帝之母。
服:服丧。
②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省郯城县北。
辖境相当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
③吴王:刘濞,刘邦次兄刘喜之子。
“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原文及翻译

“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原文及翻译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
好书,多材艺。
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
汉六年,立交为楚王。
既至楚,以穆、白、申为中大夫。
高后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遣子郢客与中公俱卒业。
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
文帝时,申公始为诗传,元王亦次之诗传。
元王甍,郢客嗣,是为夷王。
薨,子戊嗣。
景帝即位,封元王宠子富为休侯。
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耆酒,常为设醴。
及戊即位,常设,后忘设焉。
穆生退曰:“可以逝矣!”称疾卧。
申、白强起之曰:“独不念先王之德与?今王一旦失小礼,何足至此!”穆生曰: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遂谢病去。
申,白独留。
王戊稍淫暴,为薄太后服私奸,削东海、薛郡,乃与吴通谋。
二人谏,不听;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舂于市。
休侯使人谏,王曰:“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惧,乃与母太夫人奔京。
景帝三年,戊起兵应吴反。
汉绝吴楚粮道,吴王走,戊自杀。
既平吴楚,富等皆坐免侯,后闻其数谏,乃更封为红侯。
富于辟彊,亦好读诗,清静少欲,辟彊子德,修黄老术,有智略。
昭帝时,杂案上官氏、盖主事。
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计。
妻死,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
盖长公主孙谭遮德自言,德数责以公主起居无状,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光闻而恨之,复白召德。
岁余,与立宣帝。
宣帝五凤元年,德子向坐铸伪黄金,当伏法,德上书讼罪。
会薨,大鸿胪奏德失大臣体,不宜赐谥置嗣。
制曰:“赐谥缪侯,为置嗣。
”(节选自《汉书·楚元王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B.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 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C.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D.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名字之外,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如岳飞字鹏举,王绩字无功;古代对人称字,表尊重。
汉书·楚元王传(6)全文

汉书·楚元王传(6)全文(1)《斯于》:《诗经小雅》之篇名。
(2)鲁严公:即鲁庄公。
(3)后嗣再绝:鲁庄公后嗣子般、闵公皆杀死。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
及徙昌陵,增坤为高(1),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猝),功费大万百余。
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闵(悯)焉。
以死者为有知,发人之墓,其害多矣;若其无知,又安用大?谋之贤知(智)则不说(悦),以示众庶则苦之;若苟以说(悦)愚夫淫侈之人,又何为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垄),说(悦)愚夫之目,隆一时之观,违贤知(智)之心,亡(忘)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唯陛下上览明圣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仲尼之制,下观贤知(智)穆公、延陵、樗里、张释之之意。
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3);秦昭、始皇增山厚臧(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
初陵之模(4),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1)埤:下。
(2)物故:谓死。
流离:谓离开故土。
(3)则:榜样。
(4)模:规模。
书奏,上甚感向言,而不能从其计。
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1),逾礼制。
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
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2),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
及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
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
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
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
(1)赵、卫:指赵皇后、昭仪、卫婕好。
(2)孽:庶也。
嬖:爱也。
时上无继嗣,政由王氏出,灾异浸甚(1)。
向雅奇陈汤智谋(2),与相亲友,独谓汤曰:灾异如此,而外家日盛,其渐必危刘氏。
吾幸得同姓未属,累世蒙汉厚恩,身为宗室遗老,历事三主。
上以我先帝旧臣,每进见常加优礼,吾而不言,孰当言者(3)?向遂上封事极谏曰:(1)浸:渐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书·楚元王传(2)全文
(1)千里驹:言若骏马可致千里。
驹:小马。
(2)宗正丞:官名。
属宗正。
(3)杂治:言与他官共治。
刘泽:齐孝王之孙。
(4)大鸿胪丞:官名。
属大鸿胪。
(5)上官氏、盖主事:参考《外戚传》。
(6)知足:《老子》有知足不辱之说。
(7)自言:申诉盖主所坐事。
(8)无状:言无礼貌。
(9)望:怨望。
(10)承指(旨):谓承霍光之意旨。
(11)光闻而恨之:霍光以侍御史不知己意而恨之。
(12)地节:宣帝年号(前69 前60)。
德宽厚,好施生(1),每行京兆尹事,多所平反罪人。
家产过百万,则以振昆弟宾客食饮,曰:富,民之怨也。
立十一年,子向坐铸伪黄金,当伏法,德上书讼罪(2)。
会薨,大鸿胪奏德讼子罪,失大臣体,不宜赐谥置嗣。
制曰:赐谥缪侯,为置嗣。
传至孙庆忌,复为宗正太常。
薨,子岑嗣,为诸曹中郎将,列校尉,至太常。
薨,传子,至王莽败,乃绝。
(1)好施生:言好施恩惠而使生全。
(2)讼罪:指告发其子刘向之罪。
向字子政:本名更生。
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1)。
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2)。
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
更生以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张子侨等并进对(3),献赋颂凡数十篇。
上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
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而更生父德武帝时治淮南狱得其书。
更生幼而读诵,以为奇,献之,言黄金可成。
上令典尚方铸作事(4),费甚多,方不验。
上乃下更生吏,吏劾更生铸伪黄金,系当死。
更生兄阳城侯安民上书,入国户半(5),赎更生罪。
上亦奇其材,得逾冬减死论(6)。
会初立《穀梁春秋》,征更生受《穀梁》,讲论《五经》于石渠(7)。
复拜为郎中、给事黄门(8),迁散骑、谏大夫、给事中(9)。
(1)任:保任,保举。
辇郎:引御辇的官。
(2)谏大夫:官名。
掌议论,属光禄勋。
(3)王褒:以辞赋著名,著有《僮约》一篇。
张子
(4)尚方:官署名。
掌管供应制造帝王所用器物。
(5)入国户半:输入其封国户口之半数。
(6)逾冬减死论:狱冬处决,若过冬至春,乃宽大而减死罪。
(7)石渠:石渠阁,在未央大殿西北,收藏秘书。
(8)给事黄门:官名。
供职于黄门之中(宫中)。
(9)散骑:加官。
皇帝的骑从,无常职。
给事中:给事于殿中。
元帝初即位,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1),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2),皆领尚书事,甚见尊任。
更生年少于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
(3)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4),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
(5)望之、堪、更生议,欲白罢退之。
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
语在《望之传》。
其春地震(6),夏,客星见昂、卷舌间(7)。
上感悟,下
诏赐望之爵关内侯,奉朝请。
秋,征堪、向,欲以为谏大夫,恭、显白皆为中郎。
冬,地复震。
时恭、显、许、史子弟侍中诸曹,皆侧目于望之等,更生惧焉,乃使其外亲上变事(8),言:
(1)太傅:即太子太傅。
为辅导太子之官。
(2)少傅:即太子少傅。
为辅导太子之官。
位次于太傅。
诸吏:加官。
得举不怯。
(3)拾遗于左右:言纠正帝王的过失。
(4)许、史在位放纵:参考《外戚传》。
(5)弘恭、石显弄权:洋见《佞幸石显传》。
(6)其春:当是初元二年,参考《元帝纪》及《天文志》。
(7)客星:忽隐忽现之星。
昂、卷舌:两星名。
(8)变事:非常之事。
窃闻故前将军萧望之等,皆忠正无私,欲致大治,忤于贵戚尚书(1)。
今道路人闻望之等复进,以为且复见毁谗,必曰尝有过之臣不宜复用,是大不然。
臣闻春秋地震,为在位执政太盛也,不为三独夫动(2),亦已明矣。
且往者高皇帝时,季布有罪,至于夷灭,后赦以为将军,高后、孝文之间卒为名臣。
孝武帝时,兒宽有重罪系(3),按道侯韩说谏曰(4):前吾丘寿王死(5),陛下至今恨之;今杀宽,后将复大恨矣!上感其言,遂贳宽(6),复用之,位至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未有及宽者也。
又董仲舒坐私为灾异书,主父惬取奏之(8)。
下吏,罪至不道,幸蒙不诛,复为太中大夫,胶西相,以老病免归。
汉有所欲兴,常有诏问。
仲舒为世儒宗,定议有益天下。
孝宣皇帝时,夏侯胜坐诽谤系狱三年,免为庶人。
宣帝复用胜,至长信少府,太子太傅,名敢直言,天下美之。
若乃群臣,多此比类,难一二记。
有过之臣,无负国家,有益天下,此四臣者,足以观矣。
(1)忤:违逆。
(2)三独夫:暗指萧望之、周堪及刘向。
(3)兒宽:本书有其传。
(4)韩说(yu ):附见于本书《韩王信传》。
(5)吾丘寿王:本书有其传。
(6)贳:言缓恕其罪。
(7)董仲舒:西汉著名思想家。
本书有其传。
(8)主父偃:本书有其传。
(9)夏侯胜:本书有其传。
前弘恭奏望之等狱决,三月,地大震。
恭移病出(1),后复视事,天阴雨雪。
由是言之,地动殆为恭等。
(1)移病出:言以病移出官府。
即以病不视事。
臣愚以为宜退恭、显以章蔽善之罚(1),进望之等以通贤者之路。
如此,太平之门开,灾异之原塞矣。
(1)章:明。
书奏,恭、显疑其更生所为,白请考奸诈。
辞果服,遂逮更生系狱,下太傅韦玄成、谏大夫贡禹(1),与廷尉杂考(2)。
劾更生前为九卿,坐与望之、堪谋排车骑将军高、许、史氏侍中者,毁离亲戚,欲退去之,而独专权。
为臣不忠,幸不伏诛,复蒙恩征用,不悔前过,而教令人言变事,诬罔不道。
更生坐免为庶人。
而望之亦坐使子上书自冤前事(3),恭、显白令诣狱置对(4)。
望之自杀。
天子甚悼恨之,乃擢周堪为光禄勋,勘弟子张猛光禄大夫给事中(5),大见信任。
恭、显惮之,数槽毁焉。
更生见堪、猛在位,几(冀)己得复进(6),惧其倾危,乃上封事谏曰:
(1)韦玄成:本书有其传。
贡禹:本书有其传。
(2)杂考:共同查究。
(3)自冤:自诉冤屈。
(4)置对:立为对辞。
(5)张猛:张骞之孙,有俊才。
见本书《张骞传》。
(6)冀:希望。
臣前幸得以骨肉备九卿,奉法不谨,乃复蒙恩。
窃见灾异并起,天地失常,徵表为国(1)。
欲终不言,念忠臣虽在畎亩(2),犹不忘君,惓之义也(3)。
况重以骨肉之亲,又加以旧恩未报乎!欲竭愚诚,又恐越职,然惟二恩未报,忠臣之义,一杼愚意,退就农亩,死无所恨。
(1)徵:证。
(2)畎:田间小沟(广尺、深尺)。
畎亩:田间;民间。
(3)惓惓:同拳拳。
诚恳、深切之意。
臣闻舜命九官(1),济济相让,和之至也。
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
故萧《韶》九成(2),而凤皇来仪;击石拊石(3),百兽率舞。
四海之内,靡不和宁。
及至周文(4),开基西郊,杂遝众贤(5),罔不肃和,崇推让之风,以销分争之讼。
文王既没,周公思慕,歌咏文王之德,其《诗》曰:於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6)。
当此之时,武王、周公继政,朝臣和于内,万国欢于外,故尽得其欢心,以事其先祖。
其《诗》曰: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7)。
言四方皆以和来也。
诸侯和于下,天应报于上,故《周颂》曰降福穰穰(8),又曰饴(贻)我釐(来)(9)。
鳌(来)
始自天降。
此皆以和致和,获天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