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体制新模式初探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B.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
早年进入工程技术学院学习。执 政期间,实行改革,军事力量大大 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使 苏联历史性地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 国。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
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 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 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 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 两面性。
赫鲁晓夫的墓碑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 同意这种观点?
(掘墓)敢于向斯大林模式挑战,打开改革之门。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2014福建卷]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 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 15.69倍。这是
一定成效 没有突破
一定成效 没有突破
失控 解体
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
• 同:
• • •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②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都脱离苏联实际,都以失败而告终。
• 异: ①内容:
•
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则从所
有制和②商结品果经:济入手;
•
前者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
革,最③终失败导原致因苏:联解体;
•
前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
行小修小补,后者进行的是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课 堂 小结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20世纪以来苏联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成就 原因
①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方针政策:优先发展重工 业,追求高速度;具体措施:相继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 ;② 利用西 方经济危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③全国人民饱满的爱国热情。 局限 ①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 性 业落后; ②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历史 ①农、轻、重比例兼顾,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教训
考点一
政策 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工业 新经济政策
内容
贸易 分配
特点 积极 影响 消极
点拨1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1.国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背景 2.国内: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经济极端困难。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内容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 (平均主义)
斯 形成过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全盘集体化 大程 A.适应苏联建国初期经济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水平; 林 作 积 B.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模 用 极 C.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长期指令性计 式
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 景 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内 农业实行固定粮食税; 农业补贴缩减生产;部 容 部分扩大企业的经营自 分地控制企业的经营自 主权;实行自由贸易和 主权;整顿金融,建立 按劳分配。 社会福利制度对国民收 入再分配。 目 缓解经济困难和政治危 缓解经济、社会危机, 不 的 机,探索俄国的社会主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同 义建设道路 点 手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段
苏俄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苏(俄)联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知识梳理】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调整1918----1921)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战争爆发。
(3)苏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物资极度缺乏。
(4)布尔什维克党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目的:巩固苏维埃政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
(3)流通:取消商品贸易。
(4)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评价:功绩:在当时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弊端:①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引起工农群众不满;②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③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
1921—1928年后)(1)经济困难: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政权亟须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2)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暴动频发。
(3)苏俄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需要。
2、目的:(1)直接: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巩固苏维埃政权。
(2)根本: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
(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3)流通:允许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4、特点: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5、评价:(1)理论上:列宁找到了一条使小农占优势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实践上:受到广大工农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1、确立(1)时间:20世纪 30 年代中期(2)背景:①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②经过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③新经济政策的取消。
试析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试析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论文报告: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一、引言二、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三、试析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 政治体制未能实现改革2. 农业革命未能按预期推进3. 市场经济改革未能顺利进行4. 企业改革缺乏实质性变化5. 缺乏有效的财政、金融和货币制度改革四、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案例分析1. 国家控制体系下的缓慢决策制定2. 文化传统和国家历史的限制3.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失败4. 市场经济改革的阻力5. 计划经济制度和独有产权的不协调五、结论六、参考文献引言20世纪60年代,苏联开始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旨在根除过度集权和控制,以推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增长。
但最终结果是,这一改革失败了。
本文试图通过揭示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对其中的失败原因进行探究以及案例分析,来寻找这种失败的原因。
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苏联在世界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里,成功地实现了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向为改革而生的工业化社会模式的转变。
苏联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表现显然优于整个20年代和30年代,但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变化和进化,苏联也意识到这种“社会主义强国”制度的不足之处,因而推出了“新经济体制”改革计划,希望以这种新制度的方式,为其经济体制带来更多的动力和权利。
该计划旨在通过取消经济集权和国家控制,重点关注消费品和服务产业,并加强自在独占生产力的控制。
苏联新经济体制的核心之一是企业自治论,企业自治论认为国家机构和中央指挥以及调度人员将把计划的任务从企业的所有者、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手中夺走,并拥有许多决策和管理的权力[1]。
试析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 政治体制未能实现改革。
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苏联政治体制未能实现变革。
这种未能实现变革的现象,反映在苏联政治精英权力竞争和利益冲突的加剧。
苏联虽然提倡经济重构,但是在2000多年的趋势中没有实现真正的先进制度。
苏联经济建设与改革

工人
农民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未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中央 内容: 地方
高度集中 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 计划 的指令性______经济
经济方法 积极性 压抑地方_______ 管理经济 企业自治 加速发展重工业
工业
集体农庄
积极性 1、压抑企业______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重工业 工业长期落后。 打破单一公 有制 公有 3、单一的_______制 压抑工人、农民的 积极性 _______
积极
(2)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 化;
(3)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弊端
(2)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从农民身上拿走东西,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4)执行计划指令,挫伤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5)二战后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斯大林模式,为 日后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第三单元
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之路 (二战前)
新经济政策(1918—1921) 斯大林模式(1936—1991)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之路 (二战后)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工业国有化
商 业 取消商业贸易,国家集中分配 容 分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 配 得食”的原则,平均主义分配
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道路, 工农支持,经济恢复、 政权巩固。
苏联模式之斯大林经济体制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俄国遭到国内外反革命势力武装进攻,为保卫和 巩固革命成果,苏维埃俄国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实行国有化;实行粮食贸易垄断 制,制定余粮收集制;实行义务劳动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 则 影响:为保证击退国内外武装干涉,争取战争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由于该政策同农民的利益存在矛盾,战争结束后,经济和政治上的危 机爆发。
• 列宁认为, 市场关系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 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 从列宁的立场后退, 他不顾苏联的实际, 急于消灭商品货币关系, 坚持 产品经济观, 致力于工业和农业间不经过商业这个中介人进行直接交 换, 一步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 “ 产品经济观, 即否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 否定价值规律、市场 的调节作用的观点, 一直居主导地位, 从而也就成为斯大林计划经济体 制的理论基础, 成为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难以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 革的一个重要原因。”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 布哈林认为, 俄国社会主义应该走和平进化之路: 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 义的过渡不应该伴随着阶级斗争的刀光剑影和粗暴的强制, 而应该在 和平、温和、自然的氛围中有机进化, 在经济竞争中用社会主义逐步 取代资本主义。 • 走民主法制之路。推进民主法治化进程,可从以下几点: 第一, 通过文化革命创造政治民主的必要前提。 第二, 使经济合理化, 为政治民主打下基础。 第三, 改变苏维埃政权的形式和无产阶级统治的方法, 使其更好地为政 治民主服务 • 布哈林设想的俄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漫长渐进之路。尽管布哈林也 曾强调速度问题: “现在我们和我们邻近的资本主义敌人同时在增长,在 这种情况下, 关于发展速度问题, 即关于我国发展快慢的问题具有特殊 的意义。”但他坚持从实际出发考虑时间和速度问题。
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内容
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内容
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是苏联在1965年至1982年期间实行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
该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优先发展: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工业优先发展。
政府加大了对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投资,以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
2.国有化: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政府通过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控制,确保企业能够按照政府的计划和要求进行生产和经营。
3.计划经济: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更加严格。
政府通过计划和指令来控制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以确保国家的经济目标能够得到实现。
4.技术革新: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下,政府加大了对技术革新的投资和支持。
政府鼓励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5.社会福利: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下,政府加大了对社会福利的投资。
政府通过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工业优先发展、国有化、计划经济、技术革新和社会福利。
该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计划经济的僵化和效率低下等。
苏联模式与新经济政策
是唯一的,而是多样性的,每个民族都应该找
到一条与本国实际相符合的社会主义道路,这 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正如列宁指出的:“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切民族 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 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 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面对苏联模式 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坚持了 真理,修正了错误,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的党在走过一段 弯路后,邓小平同志既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同时 也实事求是的指出了他晚年的错误,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 设的关键时期转危为安。而苏联并没有客观的认识到自
谢
谢!
己发展中的不足,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解体 是必然的结果。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客观审视苏联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就, 逐步破除苏联模式内在矛盾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对苏 联模式关于现实威胁问题回答所形成的“时代主题”的客观判断,既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国际环境背景,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 整和资源分配与整合的关键,是破解中国发展道路的首要问题和基础。 对苏联模式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认识问题的深刻解答,把握 了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即发展生产与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时代背景
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现实国情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文 化较落后,文盲占人口总数近80%,而且 作为世界上第一十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 设社会主义,苏联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 国家高速工业化 农业全盘集体化 党内干部大清洗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步伐
出版物刊名: 思想政治课教学
主题词: 经济体制改革;苏联人;计划工作;经济刺激;东欧国家;多种经济成份;九和;主人翁责任感;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关系体系
摘要:<正> 一股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浪潮,正在苏联许多部门兴起。
它向前推进的速度和涉及的内容,比起东欧国家来,更引世人瞩目。
早在1965年,苏联就开始进行比较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
但现在苏联人普遍认为,实行新体制成效不大,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果。
戈尔巴乔夫上任后指出:“今天我们面临的仍然是十几年前的问题,只是比过去更加严重了。
”低指标的第九和第十两个五年计划的任务都没有完成。
严峻的经济形势促使人们积极探索新的改革途径。
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改革
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改革苏联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
从1928年的五年计划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都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的调控程度非常高,所有生产活动都由国家来统一规划和管理。
这种经济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苏联经济的增长,但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
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指,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和指导。
苏联政府设立了中央计划委员会和地方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计划。
而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指标都纳入国家计划中。
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只负责执行国家计划,完成任务,而不进行市场竞争。
所有的生产资料和资源都由国家进行“调配”。
这种经济体制保障了苏联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中央计划委员会通过制定计划来调控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例如,钢铁和化肥在苏联的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计划经济可以按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和人力,保证这些重要产品的供应。
但是,这种经济体制也让苏联经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由于计划经济的不灵活性,企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出现了生产过剩和短缺的问题。
同时,企业也没有动力来提高生产效率,导致了浪费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的出现。
这些问题也成为苏联改革的导火索。
二、苏联经济改革的尝试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尝试对经济进行改革。
这一轮改革被称为“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在保持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加强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其具体方案包括:1、加强企业的自治权在早期的计划经济中,所有企业的行为都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决定。
而这种体制让企业没有动力提高效率,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因此,勃列日涅夫改革让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治权。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同时也可以进行内部竞争,提高效率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 苏 联 经 济 的发展 中发 挥 了 过 度 的 作
1 9 3 4 年他 便 宣 布 苏联
” 。
在雷 厉 风 行 的 工 业 化 和
“
冲 锋式
”
、
的竭 泽而 渔 的 农业 集体 化之 后
“
已 经 建成 社会 主 义社 会 的 基础
,
1 9 3 6 年 正式 宣 布
基本上 建成社 会 主 义
,
但 从 生产 力 的 标
,
发 展 中 的社 会 主 义
科 学地 认识 社 会 主 义 所 处 在 的 发展 阶段 是 进 行 经 济体 制改 革 和 选择 经 济体 制新模 式 的 理 论基 础
。
从3 0 年 代初 0 年 代到 8
苏 联 对社 会 主 义 发 展 阶 段 的 认识 大体上 经历 了 斯 大 林 的 社 会 赫 鲁 晓 夫 的 全 面 建设 共产 主 义 论
、
但遗
憾 的是 制 模式
斯 大 林 却抛 弃 了 列 宁 的
,
0 年 代 建 立 了 以 高 度集 中为 特 征 的 经 济体 在3
。
后 来 的 苏联 历 届 领 导人 也 都在 僵 化
教 条 的 理 论 指 导 下 不 同程度 地继 承 了 斯 大 林模
。
式 的衣钵
从 而使这 种模 式 存在 了 长 达 半个 世 纪 之 久
就 本质 而 言 的 模 式特 征
,
传 统 的 计 划 经 济 模 式 和 改 良的 计 划经 济 模 式
,
”
。
尽 管 赫 鲁晓 夫 和 勃 列
日 涅 夫 衬 斯 大 林模 式 有 所 改 良
。
但 并 未真 正 摆 脱 高度 集权
,
只 不 过 是 斯 大 林 模 式 的 变种 而 已
一 3 4一
革 命 以 及 其 他社 会 主 义 国 家改革 浪潮 的挑 战
不 能局 限 于 局 部 的 改 进
。
必 须 进行 根本 的 改革
建立
“
“
完善 的
”
、
有 效 的和 灵 活 的
”
经 济体 制新 模 式
,
经 过近
3
年 的理
论 探 索和 实践 倪
。 、
,
苏联 的
根本 改革
取 得 了令 人 瞩 目 的 进 展
经 济体 制 的 新模 式 变 化渐 显 端
一
新 模 式转 换 的 理 论 基 础 :
主 要 参考 文 献
〔1 〕 S t
a n e v e n
o
H
o n e
,
Mie h
e e
l V
,
.
H y
n e
s
,
A
n
t ir n
a
t t
e
r
P
r o
p
u
ls io
n
:
S t
a
t
u s
d
P
r o s
P
e e
t
s
.
(L ANL )
t
a
一 N 87 1 7 793
19 86
.
.
〔2 〕 R o b
s o n o
e r
L l
a
.
F
n
o r
w
na rd,Br o
r
ie
g
e
e
N P
C
a
s s e
n
ti
n
,
D
s
a
r
i d
M il l
fo
r
e r
,
Co
s
t
Co m p
a
r
i
。
-
f
一
C h
e
m ie
,
d
.
A
t ih y d
n
r o
Pu l s i
o
S y
t
e n l
h i gh
△V
Mis
s
io
n
A IA A
85一 14 55
。
准 来 看他 所 说 的社 会 主 义 与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所 设 想 的 社 会 主 义 相 比相 差 甚 远
尽管 如此
,
只
过 了 几年
,
,
起 码 存 在 过 三 种 经 济体 制模 式 ①
。
:
“
军 事 共 产 主 义” 模 式
“
、
“
新
”
模 式 和 斯 大 林模 式 ②
,
而 其 中只 有 从
“
” ,
“
军 事共产 主 义 ” 到
新 经 济政 策
”
是 真正
。
的 经 济 体 制模 式 转换
苏 联 在 列 宁 的 领 导 下 创 造 出 一 个含有 市场 机 制 的 计划 经 济 模 式 新 经 济政 策
〔4 〕 G
8 5 4 81
一
t t i
,
A
n t
im
t t
Pu l sio
fo
r
Sp
a
e
e
Ex Plo
r
a
t io
n
.
IAA
-
( H 4 3769 )
19 86
苏 联 经 济 体 制新 模 式 初 探
李
晓
( 吉林 大 学 国 际 经 济 系 )
在 苏联 7 0 年 的发 展历 程 中 经 济政 策
,
毫 克级 又 掌 握 了 储 存 技术
降 低 了 成本
、
建议 那
时 我 国应 当采 取 实 际 行 动
开 展 实验 方 面 的 跟 踪 研 究
中 国 工 程 物 理 研究 院
。
科 学 院理 论物
理 研 究所 及 高 能物 理 研 究 所 可 以 合作 起 来 承 担这 个 领 域 的 研 究 工 作
了 深刻 反省
, ,
,
戈 尔 巴 乔夫 上 台伊始
,
便 对苏联 历 次改 革进 行
。
.
看 到 了 产 生 阻 碍 机 制 的 根本原 因 就在 于 斯 大林模 式 已 远 远 脱 离 了 经 济 现实
“
” ,
因
,
, 此他 在苏 共 二 十 七 大 上 指 出 要冲 破 传统模 式 对僵 化 的经 济体 制
。 、
主 义 建成 并 向共 产 主 义 过 渡 论
、
勃列 日涅 夫 的 发 达社 会 主
,
义成 熟论 和 安 德 罗 波夫 的 发 达社 会 主 义起 点论这 四 个 阶 段
联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和 建设 的 重 任 时 用
“
。
0 年代 2
当 斯 大林 承担 起领 导苏
,
,
他的
”
,
“
军 事才 能
面 对 旧 体 制惯 性 的 束 缚 和 世 界新 技术
① 目前
“
,
有 些 学者 通 常 只 用
“
“
经 济模 式
“
”
一词
,
并 予 以 概 念 化 但 实际 上这 缺乏科 学 性
” ,
。
,
经 济模 式” 包括
经 济 体 制 模 式” 和
经 济发 展模 式
“
而 两 者 是不 同 的 概 念
”
“
。
② 国 内 外 一 些 学 者将 斯 大 林 模 式 分 为
生 产 用的 高能 质 子 加速 器 的 特性 研究 和 设 计研 究
( 软科 学研 究
。
,
不 是 建 造装 置 ) 冷却技术
,
,
,
储 存技 术
,
反 质 子 应 用 机 制 研究 等
,
跟 踪研 究 国 外的 发展
, 。
0 年代 9
如果 国外
,
( 如美 国) )
,
达
到计 划 预 期 的 水平
( 年 生 产 率 达 到微 克 级
1 98 5 m
〔3 〕 W i l l a
i
n u s e
B
.
Se Ce
,
o
t t t
,
U SA F
y
.
Pr
,
e
die t
s
A
r e
n
tim
,
a
t t
e
r
P
.
r o
p
e
l la
n
t
s
Co
u
ld
b
e
by
E
a r
l y V
u
2 1s t lp
e
n
u r
A
a
W
e r
ST P
r o
Ma
h
杜
21
,
1 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