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工 业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 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年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 地被风“刮走了”。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 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赫 鲁 晓 夫 勃 列 日 涅 夫 戈 尔 巴 乔 夫
2013-8-27
一 赫鲁晓夫改革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Хрущев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 1894 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原苏联 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 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 议主席(1958年--1964年)。美苏核对 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 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 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 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 的行为,引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 经叱咤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 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 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 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3、结果
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军备力量大为增长, 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 善。 执政后期,经济发展停滞,80年代经济全 面滑坡。
2013-8-27
他无视70年代末,世界 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坚持计划 经济理论与实践.他被暂时的 繁华表象所迷惑,改革半途而 废了。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 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 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 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 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 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 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 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 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 应当送给敌人……”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

材料3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政治: 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
材料4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 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 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5位下降至居世界第 18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 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 生产长期落后。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工业(侧重点):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 业自主权) 农业: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 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③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2.评价
材料一: 1975年社会总产值比1960年增长2.8倍。 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和石油产量翻一番, 钢产量增长1.5倍,汽车的年产量增长三倍多。九 五期间,谷物产量从1.3亿吨增长到1.8亿吨,肉 类从930万吨为1400万吨。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1.(09广东文基,34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 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 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 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 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在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 部的调整,以促进社会主义制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 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02 03
十月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苏联成立。苏联成立后,列宁领导人民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新经济政策,但在斯大林时期逐渐取消了这一政 策。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其特点是强调国家计划 、公有制和集体化。这种模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 和现代化,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弊端。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推动政治体制创新,加强 民主监督,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质量。
经济体制改革
民族问题处理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激发企业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 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重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 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和稳定。
THANK YOU.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就与问 题
改革的成就
实现农业集体化
苏联通过强制集体化政策,使大部分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实现了农业集体化。这一举措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提 供了有力保障。
建立现代工业体系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大规模工业化,通过五年计划等措施,迅速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为日后卫国战争和国际 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经济体制改革失败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未能建立有效的 市场经济机制,企业活力不足,资 源配置不合理,经济发展停滞。
民族问题处理不当
苏联在民族问题上处理不善,导致 民族矛盾激化,对国家统一和稳定 造成威胁。
对改革的启示
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
政治体制创新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以 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2023-10-27
目 录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就与问题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反思与启示
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上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次陪同外宾参观的过程中, 赫鲁晓夫手持玉米,正在兴高采烈地向外宾介绍他的玉米
种植计划。玉米是赫鲁晓夫的最爱,他认为,通过大规模
种植玉米,发展畜牧业,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但是, 岳 他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违背了 自然规律。在气候十分寒冷的苏联北部地区种植玉米,其 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他的继任者又进行 了怎样的改革?结局如何?为什么?
(
)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③④ C.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符合题意。 D 导致苏联解体的改革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B.②③④ D.①②③
岳 麓 版 历 史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苏联社会陷入__________的时刻。
2.方针: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战略方
针。 3.措施 (1)经济领域 ①从______上触动了经济体制,承认________是独立 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用________方法管理经济,打破 单一的__________形式,允许________存在。 ②把重点放在__________上。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工业:推行__________。运用__________,扩大了
企业的__________。 (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__________;降低农产品 收 购 计 划 指 标 ; __________ 农 产 品 价 格 ; 放 松 对 __________限制。 2.失败原因:没有突破原有__________框框,后期 更趋于保守。70年代下半期,与__________军备竞赛加剧。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复习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

2022.111.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消灭的是()A.社会经济进展丢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订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把握【答案】A2.《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间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救济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高校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答案】C3.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方案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见用市场调整作用取代国家集中方案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方案 B.由市场打算产品价格C.鼓舞私营企业进展D.削减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答案】D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5.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A.推动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答案】D6.20世纪30年月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
所以能够避开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A.实行重工业优先进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方案经济体制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解析实行公有制和方案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就会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当然也就避开了世界市场(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1

《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1知识与能力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
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概括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一、赫鲁晓夫改革【知识•梳理】1.改革的背景(1)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2.改革的内容(1)农业方面的措施有: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各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1)进步性:农业方面的改革,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
新农业政策的推行,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曾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的好转。
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两倍。
(2)局限性: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苏共依然错误地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超越实际的目标,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革。
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功近利。
(3)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
【深化•拓展】赫鲁晓夫改革的主导方向是什么?为什么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这一点上?提示:改革的主导方向放在农业上。
第17苏联的经济改革(寻访名医救苏联)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违背自然规律; 材料二: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 严重脱离实际,缺乏事实求是精神。
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 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根据材料试分析赫鲁晓夫医治苏联失败的原因?
在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有辱斯文,丑态百出。
1964年参与如何诊治已经病入膏肓的苏联呢?
勃列日涅夫医治处方
注意“扩大”“放松”“降低”
项目 工业
(重点)
内
容
①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 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②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②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③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 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4.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苏联身患重症,寻访名医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制 成发射成功
第一个征服太空的人
1961年,苏联第一艘载 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东方1号 加加林乘坐宇宙飞船“东方一号”
玉开 米展 运种 动植
赫鲁晓夫
苏联城市青年 出发参加垦荒
大规模种植玉米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 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 到1962年的3700万顷。 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 进作用。但是,由于许 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米,产量很低。 也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 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 计划最终失败了。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答案] ⑵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失败原因: 都没有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影响: 改革未彻底改变体制,制约了苏联政治经济的 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造成了苏联解体。 ⑶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运用辩证唯物 主义的观点评 价赫鲁晓夫的 改革;评价斯 大林 比较勃列日涅 夫改革与中国 的经济改革, 总结中国经济 改革成功的经 验
戈尔巴乔夫改 革与苏联解体 的关系 戈尔巴乔夫改 革与中国改革 的异同
勃列 日涅 夫的 改革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 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 ‚发达社会主义‛社会 1975年后,苏联进入经济停滞时期
3、苏共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在 A.赫鲁晓夫时期 B.斯大林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4、赫鲁晓夫改革的最大功绩在于 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 改善 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 有所提高 C、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 增长达10%以上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 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 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 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 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材料: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 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 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 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 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 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 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 食的进口。 请思考: 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②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③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标解读】1、掌握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背景、内容、结果和失败的原因)2、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的异同。
3、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的借鉴。
【学习任务】2. 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的异同。
3. 简述苏联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的借鉴。
【目标检测】1.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3.“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
”在苏联亡党亡国20周年之际,当代学者李慎明在《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中指出:苏联领导人自己从“否定党的领袖”到“否定党的历史、苏联的历史”开始,最终亡党亡国。
最早迈出这一步的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A.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经济体制B.重点在农业方面C.实施了“加速发展战略”D.实行轻重工业均衡发展战略5.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苏联政局动荡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③长期争霸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④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了动荡A.①②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7.俄国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8. (2014年福建卷-22)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9. 1(2015年江苏卷-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9.2 (2017全国新课标卷-34)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10.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
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请回答:(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1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
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
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伪造平等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据耶金等《制高点》材料二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一生的主要任务。
俄罗斯将永远不会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
第17课参考答案【学习任务】2. 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的异同。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相同:①指导思想: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②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调整;③结果:改革过程脱离了实际,成效不明显最以失败告终。
异:①内容: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则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②结果: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的经济改革在未见成效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③失败原因:前两者的改革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而后者虽从根本上变革经济体制,但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 苏联改革的启示:(1)改革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
(2)改革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3)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社会主义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必须不断探索改革实践。
【目标检测】1、【解析】D 虽然这是一则笑话,但形象地反映了苏联经济的状况。
人们开着飞机排队买面包,说明工业的发达和农业的落后,说明苏联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故选D。
2、【答案】B【解析】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蛮干家是一个贬义词汇,指的是不顾客观实际情况,盲目决策,引发了一些不良后果。
A、C、D选项都是赫鲁晓夫改革中正确的做法,体现不出蛮干,所以选B。
3、【解析】A 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政治上最大的事件就是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符合材料中“否定党的领袖”。
4、【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以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但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据此本题选A项,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C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D项不符合苏联经济发展特点。
5、【解析】D ‘民主化’、‘私有化’的主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内容,故D符合题意。
6、【解析】A 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过程、影响分析,苏联在争霸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科技的重视,为了争霸的需要在科技的投入是很大的,特别是军事方面。
7、【解析】C8. (2014年福建卷-22)D9.(2015年江苏卷-19)B9.2 (2017全国新课标卷-34)D据漫画题《又是斯大林格勒》可知,斯大林格勒已经发生过影响世界的重大事件,联系初中所学,二战中发生了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说明图中的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筑发生在二战之后,故可排除A。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图中是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苏联没有实现工业化,排除B。
二战严重影响苏联的经济建设并使经济建设停滞,故排除C. 二战之后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筑说明美国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更为恰当,故选D。
10(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个人作风的影响。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11.(1)(4分)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①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由加强转变为一定幅度的降低。
②减少政府开支,缩小福利规模,紧缩通货,削减税收,以刺激投资。
(2)(5分)①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二战后苏联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5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60-70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80年代中期以来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共同的局限性:未从根本上认识苏联的国情,改革未坚持实事求是。
(3)(3分)应该把政府的计划性和市场的自由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理由:①列宁时代的新经济政策是把政府计划性和市场自由性有机结合的典范,推动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
②美国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结合,起到了渡过经济危机,推动美国发展的作用,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
③社会主义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也是计划和市场的结合,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