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金做胜,翦彩为人

合集下载

2019年介绍鲁迅文章的作文范文

2019年介绍鲁迅文章的作文范文

2019年介绍鲁迅文章的作文范文鲁迅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在他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种深切真实的感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在他所生活的年代里,弥漫着封建黑暗的气息,那个污浊的社会,不但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普通的“受众”,反而成为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作家,就像高尔基的作品《童年》之中的阿廖沙一样。

起初,面对日益衰微的旧中国,鲁迅先生和孙中山一样在学医,就在快学成时,鲁迅先生才真正意识到:想要救国,光凭身体上的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从思想上唤醒民众,自由的束缚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束缚。

从那以后,鲁迅先生便弃医从文,真正开始从思想上让民众觉醒。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有无数的人因鲁迅的文章而彻底醒悟,可也有人企图让鲁迅先生“碰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先生依然拿起笔,坚定不移的写着,即使前方有无数的暴风雨,他也会说“:我所走的路,为的是全中国的人民,,他们不了解我,我没有怨言,我坚信,我所走的路,一定是对的。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

”在为革命做出伟大贡献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狂人日记》,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在现我的眼中,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我欣赏他的作品,对他的作品,无论何时,我都是满怀期望地去阅读,在他的作品中,我时刻感受到那一种对于文学的热爱。

如果说文学创作是鲁迅的生命,那么他的对于文学的热爱,就是控制它整个生命的灵魂,假如当初鲁迅没有放弃学医,可能到现在,我们都还没有觉醒!在若干年后的今天,在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今天,我们记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他们都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伟大贡献。

但是别忘了,还有一个人;还有一个以笔为武器的普通作家;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革命家,鲁迅。

鲁迅是一个普通的人。

是一个站在我们中间的人。

是一个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人。

我听见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一个小屋子里面,有一个小女孩正跪在一块手工编织的花毯上看书。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唐代剪纸诗歌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唐代剪纸诗歌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试论唐代剪纸诗杨海英(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艺术设计系,内蒙古包头014030)摘要。

剪纸诗是唐代百花争艳的诗苑中的奇葩,是唐代诗歌艺术与剪纸艺术的合璧.本文依据《全唐诗》,采用。

以诗为媒、以诗证史”的方法,从民俗风尚、艺术成就、审美视角等多个雏度,对唐代剪纸诗进行整体观照,肯定其历史意义和独特价值.关t词t唐代;剪纸诗;艺术价值中圈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1009.7171(2010)01.0016-04唐代是诗歌的鼎盛时期,是剪纸的繁荣时期,也是各种艺术交融发展的时期。

《全唐诗》中有40多首描写剪纸的诗(姑且名之为“剪纸诗”),但与唐代5万多首诗歌相比,剪纸诗只是诗海之一粟,向来不为人所重,没有对其进行整体观照。

剪纸诗是唐代百花争艳的诗苑中的奇葩,也是唐代诗歌艺术与剪纸艺术的合鐾。

本文依据《全唐诗》【lJ,采用“以诗为媒、以诗证史”的方法,试从民俗风尚、艺术成就、审美意蕴和独特价值等多个维度对剪纸诗作一粗浅解读。

展现出唐代的民俗风尚陈寅恪先生的“以诗证史”之说同样适应于研究剪纸诗。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唐代李商隐《人日即事》),剪纸诗集中反映了剪纸广泛用于节令庆典、家居装饰和人生礼仪等的民俗风尚。

(一)庆贺节日之风俗。

剪纸和岁时节令有着紧密关系。

唐代剪纸诗描写人日、立春等节日活动的诗歌占较大比例,尤以描写皇宫里节日的剪纸创作、赏评活动为著。

人日节俗,汉朝始有,魏晋重之。

从唐代李适、郑倍等四、五位诗人《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的诗作可以看出,唐代人日的剪纸创作、赏评活动的隆盛。

这与“唐代每至人日放假一天,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大宴群臣据载”的历史记载一致。

此外,立春也是唐代一大节日,有游春、剪彩花、宴饮等习俗。

上官昭容和宋之问的剪纸诗就反映了唐代景龙年间皇宫立春剪纸赏评的盛况。

《唐书》记载,景龙四年正月初八立春,中宗皇帝命侍臣自“芳林门”经苑东至“望春宫”迎春,并出剪彩花“人赐一枚”,又令学士赋诗吟咏。

宋词: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词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个转移的过程,但这⼀切都是通过景物的变换和情绪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下⾯是分享的宋词: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宋代: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

钗头⼈胜轻。

⾓声催晓漏。

曙⾊回⽜⽃。

春意看花难。

西风留旧寒。

【译⽂】 ⼤雁南归,声声鸣叫,使⼈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

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缕炉烟。

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凤钗上所装饰的⼈胜⾸饰那么轻巧。

⼀夜凄凄⾓声把晓⾊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转星横,天将破晓。

转眼天光⼤亮,报春的花⼉想是开放了吧。

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那有⼼思出来争春!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

归鸿:这⾥指春天北归的⼤雁。

碧:青绿⾊。

背窗:⾝后的窗⼦。

凤钗:即头钗,古代妇⼥的⾸饰。

因其形如凤,故名。

⼈胜:剪成⼈形的⾸饰。

《荆楚岁时记》:“正⽉七⽇为⼈⽇。

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或镂⾦薄(箔)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

”⼈、胜:皆古⼈于⼈⽇所戴饰物,始于晋唐。

⾓:古代军中的⼀种乐器。

此处含有敌兵南逼之意。

晓漏:拂晓时的滴漏。

漏:古代滴⽔计时的器具。

⽜⽃:与⽃、⽜同。

两个星宿名。

【赏析】 这⾸词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名篇之⼀。

此词起⾸⼆句寓有飘零异地之感。

望归鸿⽽思故⾥,见碧云⽽起乡愁,⼏乎成了唐宋词的⼀条共同规律。

然⽽随着词⼈处境、⼼情的不同,也能写出不同的特⾊。

“归鸿声断”,是写听觉;“残云碧”是写视觉,短短⼀句以声⾳与颜⾊渲染了⼀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氛。

那嘹亮的雁声渐渐消失了,词⼈想寻觅它的踪影,可是天空中只有⼏朵碧云;此刻的情绪⾃然是怅然若失。

稍顷,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缕炉烟。

雪花与⾹烟内外映衬,给⼈以静⽽美的印象。

扬州剪纸的历史及应用

扬州剪纸的历史及应用

扬州剪纸的历史及应用扬州剪纸为代表的南方剪纸则以灵秀、唯美、雅致见长。

下面是网站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扬州是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

隋唐时期,人们就把剪纸作为一种乐趣,点缀和美化生活。

说起来,这和隋炀帝杨广有一定关系。

杨广当皇帝后,从大业元年605年开始营建扬州,至邗沟修竣,运河通航,便在这里大兴土木,广筑离宫别馆。

他三下扬州,恣意游乐。

在扬州城西的上林苑中,有全国各地的奇花异卉,宝兽珍禽,他每当夜间和宫女们游园,不张灯火,令人捕捉许多萤火虫送来,萤光漫山遍谷,照耀如同白昼。

到了冬天,园苑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炀帝游兴不减,却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叶点缀枝条,挂于树上,并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块、逐一布置水上,如同艳丽景色,以赏心悦目。

这种“萤苑”、“剪乐”,同那“迷楼”、“龙舟”一样,反映了隋炀帝奢侈荒唐的罪恶生活,但从剪彩为花这个侧面来看,却说明扬州剪纸的源远流长。

在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

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相观以为乐。

唐诗人李商隐所写“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之句,称赞了剪纸之美为人们所喜爱。

那时的剪纸还是具有迷信色彩。

扬州民间剪纸人、纸马及纸钱等,就是用于祭奠鬼神的。

大诗人杜甫在《彭衙行》诗中写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之句,就是这种民情风俗的反映。

20XX年春,扬州各界迎接“鉴真大师像”回故乡“探亲”,扬州艺人作了一套《鉴真大和尚》剪纸,赵朴初先生为之写“忆江南”词一首,中有“明月满城歌过海,神工剪纸与招魂”之句,爱引了千年风俗,以神来之笔,表达了故乡故国亲人对鉴真大师怀念之情。

唐代造纸业兴盛,扬州有较大的造纸作坊,唐宋时已大量生产质量很高的贡纸。

作为雄厚的物质条件,也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发展。

扬州自古多奇花异卉,唐宋以来历代扬州的文章太守、诗人墨客,莫不寄情花木,装饰风雅,演出许多的事,写下多少名篇。

平遥剪纸中的民俗文化研究

平遥剪纸中的民俗文化研究

探索研究[摘 要]剪纸是我国古老的艺术形式,其在民间流传甚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剪纸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地演绎和升华,其独特的视觉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成为民俗文化的图形象征。

平遥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与商业都会,具有丰富的文化,剪纸就是其中的一种。

这种民俗艺术随着时代变迁深扎于民间沃土中,具有丰富的地域农耕文化特色与民间生活乐趣,成为平遥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以平遥剪纸为研究对象,分析平遥剪纸中民俗文化产生的背景,揭示平遥剪纸这种艺术形式背后的民俗意蕴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平遥剪纸;民俗文化;背景;内涵[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9-0017-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康会瑶.平遥剪纸中的民俗文化研究[J].天工,2023(9):17-19.康会瑶 太原师范学院平遥剪纸中的民俗文化研究作者简介:康会瑶(1999—),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太原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一、平遥剪纸概述剪纸是我国极其普遍且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不同地区的剪纸艺术各具特色,唐朝李商隐在《人日即事》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

”山西剪纸是在悠久黄河文化中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出三晋大地上人民群众的创作热情。

平遥剪纸作为山西省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反映了平遥人民朴素的生活观念。

民间剪纸以实用功能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价值成了剪纸的主要价值之一,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总的来说,平遥民间剪纸是实用性、装饰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常见的剪纸类型有窗花、顶棚花、灯笼花等,主要以人物、动物、草木、花卉、神话形象为题材。

流传的图案除了常见的花鸟鱼虫,还有麒麟送子图、凤凰戏牡丹、莲花娃娃、蟾蟾吹笙笙等,这些剪纸运用象征的手法,极具内涵。

隋唐五代的首饰佩饰

隋唐五代的首饰佩饰

隋唐五代的首饰佩饰1.假髻隋唐五代妇女盛行高髻,不仅以假发补充,而且还像汉代巾帼那样做成脱戴很方便的假髻,称为"义髻"《唐书·五行志》:"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

"杨贵妃常以假髻为首饰,而好服黄裙,时人为之语曰:"义髻拖河里,黄裙逐水流。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张雄夫妇墓出土一件木胎外涂黑漆的义髻,其底部小孔留有金属簪的锈迹,此墓出土女俑头上髻式与此相同,上绘精致花纹。

该地唐墓出土一件纸胎涂漆描花的头饰,与峨髻相近,南京南唐二陵俑也戴此种头饰,惟没有繁缛的花纹,出土时称为纸冠,也可能为义髻之一种。

此外回鹘髻也是假髻,巾子则是衬垫头发所用。

2.发钗隋代发钗作双股形,有的一股长一股短,以利方便插戴,湖南长沙隋墓曾出土银质镶玉的发钗,钗首作花朵形,名为钗朵。

中晚唐以后,安插发髻的发钗钗首花饰简单,另有专供装饰用的发钗,钗首花饰近于鬓花。

晚唐适应高髻的实用出现长达30厘米至40厘米的长钗,仅江苏丹徒就出土700多件,陕西西安、浙江长兴等地也有发现。

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长37厘米,钗头有镂空的双凤及卷草纹。

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

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3.簪五代时用细金丝盘花,1956年安徽合肥西郊出土一批南唐保大年间的金首饰中,有一件双蝶花钿簪,用金丝盘成两只相向飞舞的蝴蝶,两翅满镶黄色琥珀。

4.步摇簪唐代贵妇簪步摇,陕西西安韦泂墓壁画,陕西乾县李重润墓石刻都有插步摇簪的人物形象。

《杨妃外传》说唐玄宗叫人从丽水取最上等的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亲自给杨贵妃插于鬓上。

"云鬓花颜金步摇",是唐诗人对杨贵妃的描写。

宋代女性词中的妆饰民俗

宋代女性词中的妆饰民俗

宋代女性词中的妆饰民俗谢穑(湖南女子职业大学)摘要:历代以来.妇女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往往会从她们的妆饰中表露无遗。

宋代妇女承前代之余凰。

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妆饰文化.这种妆饰文化许多女性作家热衷诉诸笔端,并在她们的词中得以体现。

本文主要从头饰、面饰和服饰三个方面来探讨之.关键词:宋代女性词;头饰:面饰;服饰历代以来.妇女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往往会从她们的妆饰中表露无遗.如唐代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普遍薄弱和对女子开放的相对宽容最先就是从她们的妆饰中得以体现。

据<旧唐书舆服志》载:武德、贞现之时。

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摹篱。

虽发自戎夷。

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

王公之家.亦同此制。

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童。

寻下故禁断。

初虽暂息。

旋又仍旧……则天之后。

帷帽大行。

幂篱渐息。

中宗即位。

宫禁宽驰,公私妇人。

无复幂篱之侧……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反。

士庶之家.又相仿效。

帷帽之制.绝不行用。

饿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

而尊卑内外。

斯一贯矣。

从流传下来的唐代仕女图我们也可以看出唐朝妇女妆饰时尚的开放。

元稹则把其艳诗的创作都归结于妇女妆饰的影响,他在<叙诗纪乐天书》中率言。

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鬓,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异.因为艳诗百余首。

”温庭筠的<菩萨蛮》直接写出了一贵族女子浓妆艳抹梳妆打扮的情景:。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褥,双双金鹧鸪。

”宋代妇女承前代之余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服饰、头饰和面部修饰的化妆艺术.这种妆饰文化许多女性作家热衷诉诸笔端.因而在宋代女性词中有比较全面的体现。

一、头饰‘’宋代妇女流行把长发缠成各种形式.在发髻上插以各种金、翡翠、玉珠做成的鸾风、花枝或各种应时饰物。

I、春幡春幡即古代的妇女在立春之日将丝织品剪成小幡.插在金钗上作妆饰。

如朱淑真就有几首诗词提到自己在立春那天着意打扮一番。

中国剪纸寓意有什么

中国剪纸寓意有什么

1、中国剪纸的题材重寓意,善用巧妙的方法表达深刻的含义,有的借物寓意,有的借用谐音、会意与象征。

2、纳吉析福:就是讨吉利,敬神析求幸福。

如吉庆有余、太平有象、金玉满堂、五福临门、一帆风顺、松鹤延年、鸾凤和鸣、鹏程万里,凤栖梧桐、莲生贵子等。

3、祛邪除恶:就是祛除邪恶,以及自己身心的邪念恶行。

如:钟馗啖鬼、艾虎辟邪、葫芦收毒、济颠驱魔、高祖斩蛇、雄鸡吃蜈蚣、金剪断蝎,以及门神等。

4、劝触警戒:就是劝导、勉励、警戒之意。

如:熊窃蜂蜜(诫贪婪)、巴蛇吞象(诫贪心)等。

5、趣味乐事: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乐事与情趣。

如:鸟兽同乐、老鼠偷油、老鼠嫁女、鲤鱼跃龙门、螳螂捕蝉、刺猬偷瓜等。

剪纸的起源与发展西周王朝的初期,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年幼即位,并由叔叔周公辅佐。

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游戏时,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弟弟,并说:“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侯,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周公说:“天子无戏言,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如实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传扬它。

”于是,周成王听从了周公的建议,把唐地封给了叔虞,叔虞日后也就被称为“唐叔虞”了。

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就是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程工艺品,当时称之为“剪彩”。

至西汉时期,人们开始用麻纤维造纸了。

传说西汉时期汉武帝非常宠爱他的妃子李夫人。

后李夫人不幸去世,汉武帝非常悲伤,卧不安席,食不甘味,简直思念不已。

这时,有个叫李少翁的方士前来拜见汉武帝,说自己能让汉武帝重新见到李夫人。

李少翁就用纸剪了一个李夫人的影像,到了夜晚,他把影像放在一顶方帐中,并点上了灯烛,这里就映出了李夫人的影子!在摇晃烛影中,李夫人隐约的身影翩然而至,又慢慢远去了。

武帝痴痴地看着那个仿如李夫人的身影,凄然写下: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这种用纸剪成人的形象,据说就是后来剪纸艺术的起源。

至魏晋时期,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剪纸的兴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镂金做胜,翦彩为人
作者:侯妍文
来源:《工业设计》2017年第03期
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抚顺,113122
摘要: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剪纸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创造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艺术。

不同地区的剪纸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造型特征,是千百年来农耕文明孕育了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国民间;剪纸;地域特点
引言
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剪纸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创造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艺术。

剪纸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造型特征,是千百年来农耕文明孕育了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剪纸艺术基本的表现形态是一种在极薄的平面上呈现出来的镂空雕刻效果。

1剪纸的制作工艺及种类
关于剪纸的制作工艺分为剪和刻,由于效果接近,所以统称为“剪纸”。

剪纸无法细微的刻画造型形象,对纸进行切割时如果想要达到画面完整不至于散落的效果,展示出来的线条和宽面之间是需要相应的连接的。

这样就形成了剪纸艺术特有的艺术特色,即线线相连,或者是线线相断,独特的韵味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民间剪纸艺术在长久的流传和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手法,例如:单色剪纸、折叠剪纸、套色剪纸、填色剪纸、分色剪纸、衬色剪纸、拼色剪纸、点彩剪纸、勾绘剪纸、木印剪纸等。

2剪纸的地域风格
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主要可分为五大地区:东北长白山区,黄河流域区,长江流域区,东南沿海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区。

这些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充分的保持了本土的原生态文化,反映着原创性的文化特征及农耕文化的意识和劳动人民朴实的审美特征。

由于民俗文化的产生直接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所反映出来的剪纸艺术特点也有所不同,大致上北方的剪纸更加的雄强粗放,南方的剪纸则更多的展现精致秀丽的特点。

东北长白山区的剪纸风格还遗存着满族的民俗文化的生活习俗,反映着满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信仰。

吉林满族剪纸采用多折叠的方法代替形象内部装饰的镂空;黑龙江的剪纸特点是幅面较大,剪纸风格粗犷,刀锋雄强有力,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陕北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剪纸,呈现出黄土高原拙朴雄健的特色。

陕西剪花无论是装饰性还是作为民间艺术范本,都引发了我们对于探寻中国美学渊源的思考;甘肃剪纸幅面不大,构图简单明快又富于装饰性,属于民间剪纸传统的大写意气派;山西剪纸如同山西南部的民间年画一样,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河北省的民间剪纸刻纸技法要求下刀准确,运刀流畅,作品染色与刻制有机的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又和谐统一的优美色彩效果;山东剪纸种类丰富,以窗花见长。

具有特色的胶东沿海地区剪纸,用粗线条构图,装饰趣味浓厚。

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使单纯爽快的外形更饱满丰富。

长江流域区剪纸风格,在粗犷之中蕴含着文静之趣。

四川作为巴蜀文化的中心,剪纸题材有各类吉祥纹样、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风格较为工整;湖北民间剪纸的纹样内容多变,充分的反映了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们抛开了现实生活的束缚,充分的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精炼而充满趣味;湖南民间剪纸主要有长条形、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类型,还有湘西一带的“扎花”或“凿纸”;从造型上看来,江西剪纸的线条刚柔相济,富有弹性,像是落笔有力行笔缓缓的中锋;江苏地处于长江下游,不论是汉儒还是农耕文化都繁荣发展。

构思大胆,风格粗犷,对比强烈,多表现劳动生活的场面。

东南沿海区剪纸尤以浙江金华、广东佛山为代表,审美倾向于雅俗共赏。

剪纸特色可谓是“凝练概括,厚中见秀,玲珑剔透,含蓄华丽”。

福建鼓浪屿渔民的“船花”、“顺风剪”,都是属于福建有名的传统剪纸,象征出海顺风、平安,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风格古朴表达的情感尤为真挚;广东佛山的剪纸具有金碧辉煌,苍劲古拙的特点;台湾平原较少,河川短促,台湾的宗教思想信奉道教,总体上台湾民间的生活习俗,与福建相似,剪纸风格也呈现相似的面貌。

以云、贵少数民族为主的西南少数民族剪纸,重服饰剪样。

广西的剪纸保留着一种民族本土的原生态特质,甚至还能反映出原始宗教和巫术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云南的多民族共存的特点,使剪纸呈现着多种不同审美趣味,无论从内容或是效果都精彩纷呈;贵州省的民间剪纸主要流行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刺绣较为发达的地区;西藏地区剪纸罕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剪纸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疆剪纸多用于背心花帽和靴鞋的刺绣,题材以花卉卷草为主,多给人以粗犷豪放之感。

民间剪纸是我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剪纸艺术亦承受着巨大的冲击。

有效的保护、研究和发展各区域民间剪纸艺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西秦.剪纸艺术.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董季群.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3]易心,肖翱子.中国民间美术.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侯妍文/女/1980年生/辽宁大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工艺美术、展示空间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