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内能学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3.2内能(教案)

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改变。
2.了解热量的概念。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或减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对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内能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以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内能改变,对内能改变方法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出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
重点难点1.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热量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提问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的足球图片。
师:图中的足球具有动能和势能吗?那么我首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动能?什么是重力势能?什么是弹性势能?用课件以表格形式显示。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高处的物体由于重力作用而具有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师:接着问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分别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用课件以表格形式显示。
决定动能的因素:速度、质量;决定重力势能的因素:高度、质量;决定弹性势能的因素:材料、弹性形变。
2【讲授】新课讲解1、内能课件展示运动的物体图片。
师:如图,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课件展示运动的分子图片。
师:那么,运动着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返回页面4列出分子动能的概念。
课件展示弹簧图片。
师:弹簧由于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而具有势能。
课件展示运动的分子图片。
师:那么,互相排斥、吸引的分子之间也具有势能。
返回页面4列出分子动能的概念。
从而引出内能的概念: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
师:冰山有内能吗?请_____同学回答。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3.2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内能的单位与功和能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J)。
3. 内能的计算:物体的内能与其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在相同温度和状态下,质量越大,内能越大;在相同质量和温度下,气态内能大于液态内能,液态内能大于固态内能。
4. 内能的改变: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实现。
做功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速度、高度和弹性形变有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计算方法。
2. 能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运用内能的改变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内能的改变原理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感觉冷的原因。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单位和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有关内能的问题,如烧水时水温升高的原因。
4. 随堂练习:课本练习题,巩固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改变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如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
7. 布置作业:课本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单位:焦耳(J)3. 内能的计算:与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4. 内能的改变:做功和热传递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00g的水的内能。
答案:根据公式,内能=质量×比热容×温度,假设水的比热容为4.18J/(g·℃),温度为25℃,则内能=200g×4.18J/(g·℃)×25℃=20900J。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合作中深入思考内能的相关问题。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4.问题导向:通过提出问题和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内能的相关知识。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感受物理的美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组织课堂提问,让学生回答问题,以评价学生对内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关注内能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什么是内能?内能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系?”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3.组织小组辩论赛,让学生就内能相关问题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小组内互相评价,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后撰写反思日记,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思考题等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组织小组辩论赛,让学生就内能相关问题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精品讲义专题13.2内能学案(学生版+解析)

第十三章内能(原卷版)课时13.2内能2022年课程标准物理素养3.3.2 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3.1.2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3.1.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物理观念: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科学思维: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科学探究:知道生活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
科学态度与责任:会用类比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识点一、内能1.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1)分子动能: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热运动。
物体内小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分子动能。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它们的动能越小。
(2)由于分子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因而分子具有势能,称为分子势能。
分子间距发生变化时,物体的体积也会变,所以分子势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2.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内能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3.对内能的理解:内能是物质分子的热运动能量,是由物质内部状况决定的能量。
物质由小量分子、原子组成,储存在系统内部的能量是全部微观粒子各种能量的总和,即微观粒子的动能、势能、等的总和。
物体内部小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跟温度直接相关,物体内部小量做热运动的粒子之间也具有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理解物体内能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内能是指物体的内能,不是分子的,更不能说内能是个别分子和少数分子所具有的。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共同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所以,单纯考虑一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是有现实意义的。
(2)任何物体存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3)内能具有不可测性。
只能比较物体内能的小小,不能确定这个物体具有的内能究竟是多少,因为内能是物体的所有分子具有的总能量,宏观量度比较困难。
4.影响物体内能小小的因素(1)温度是影响物体内能最主要的因素,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它具有的内能就越小,物体的内能还受质量、材料、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3.2内能》导学案

《13.2内能》详细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课件、铁丝、钳子、布、火柴、压缩空气引火仪、铅笔、图钉、砂纸导学过程:课前预习:1、北方冬天天气寒冷,人们为了不让菜窖里的菜冻坏,常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凝固时会热,使菜窖里的气温不致太。
2、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3、校门口新搬来了一个烤豆腐的小摊,同学们远远地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温馨提示:请注意食品卫生!)4、南极洲的冰川内能(选填“具有”或“不具有”),古人钻木取火是通过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
5、许多同学喜欢吃烤肉串,用炭火烤肉串的过程是利用的方式增加肉的内能的,但科学表明,经常吃烧烤食品有害健康。
新课导入:思考:装着开水的热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我们怎么称呼这种能量?导学一、内能(阅读课本P7前两段内容,并回答下面所提出的问题)比较1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而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运动的分子也具有能。
比较2:弹簧受到拉伸或压缩时发生形变,从而使弹簧具有弹性势能;而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也存在引力或斥力,因此分子间还存在能。
人教版九年级 13.2 《内能》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 13.2 《内能》导学案
一、基础知识回顾
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内容,能量是什么?举例说明能量的转化。
二、新知探究
1. 内能的概念
•定义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什么?
2. 内能与物质状态
•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内能的大小是否相同?
•解释为什么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内能的大小不同?
3. 温度的概念
•温度的定义是什么?
•温度的单位是什么?
•什么是绝对零度?
4. 内能变化的计算
•系统从A状态变为B状态,内能的变化就是什么?
•内能变化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内能变化的计算公式中,质量的单位是什么?
三、学以致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相关概念和计算。
请你从我们学到的知识中回答以下问题。
1.当你进入一个装有热水的房间时,房间内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
2.冰块在接触到空气之后会慢慢融化,这是因为什么?
3.如果一个物体的质量是100g,温度升高100°C,求内能变化量。
四、拓展思考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量的转化是无处不在的。
请你思考以下问题。
1.提出一个现实生活中能量转化的例子,并解释其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2.为什么在冬季我们会觉得穿多一点衣服就会更暖和?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温度的定义和单位。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思考拓展问题,我们进一步理解了能量转化的过程和原理。
请同学们在课后复习时,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内能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 《内能》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 内能》学案导学目标知识点:①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②加强对内能、温度、热量概念的理解。
③知道改变物体的内能的方法。
④知道热量的概念和单位。
学习重点:内能的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学习难点:对分子势能和分子动能的理解。
学习过程:自学指导一:内能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________,运动的分子具有___能,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___,它们的动能越___。
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具有____能。
3、物质内部____分子热运动的____能与分子____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____能。
内能的单位是____。
4、铁水具有____,冰块也具有____,一切物体,不论____都具有内能。
5、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______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____和分子间的____有关,内能与机械能是不同一种形式的能。
自学指导二:内能的改变1、冬天在室外用双手互相摩擦或者用嘴对着手呵气均可使手发热,前者是通过____的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后者是通过____的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
2、使____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____物体温度升高,____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物体间存在____是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热传递一直进行到物体的温度____为止。
3、热传递现象的实质是:____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
即是____的转移。
4、空气被压缩时,内能____,空气推动塞子时,内能____,因此,____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____,物体对外做功,其内能____。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____________。
5、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入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可使棉花____,这是因为________,使______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_______,使棉花燃烧。
人教版九年级13.2内能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a)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b)内能的大小与温度、质量、物质种类等因素有关。
c)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举例、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和改变方式。
1.学生已经掌握了温度、热量等基本概念,但内能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2.学生在探究内能改变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实验操作不熟悉、数据分析不准确等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和指导。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内能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需要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和实例。
4.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但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对物理学习存在恐惧心理,教师应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分工不均、沟通不畅等问题,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学会协作和沟通。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内能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内能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内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填空题:
a)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______。
b)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因素有关。
c)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______和______。
b)讨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方面的异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内能
班别、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预习自测
1. 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由于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而能与能的统称为机械能。
2.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地做运动。
3.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力和力。
4.内能的定义是: .
.
5. 决定一个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是,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有
和。
两者在改变内能上是的。
—————————————————课中探究案———————————————学习过程
一、内能
分子的热运动具有能;
产生原因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具有能。
(1) 物体都具有内能(铁水、冰块); (2)内能的影响因素有: ①温度:物体的温度越 ,内能__________;
注意 ②质量:质量越 ,分子数目越多,内能__________;
③物态:冰熔化成水,温度 ,内能 ;
……
(
3)内能的单位:__________。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发生条件:物体间________________。
结果 高温物体——内能减小 、温度降低(放热)
低温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__________的多少。
注:
1、热传递
(1)热量与内能不同: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变
化量。
若没有热传递发生,则谈不上热量概念。
(2)任何物质都具有内能,但不能说物体具有热量。
2、做功 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 、温度升高 (如:压缩、摩擦等)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_(如:膨胀摩擦做功——内能增加 瓶内气体膨胀对外做功: 气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白气”? 实 例
1.一小杯水和一大桶水,它的温度相向,它们的内能是否相同_____ ___?这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将一个薄壁金属筒固定在桌面上,筒里放一
些乙醚,用塞子将筒口塞紧。
拿一根绳子在筒外绕几圈
并迅速来回拉动,将会看到塞子跳离筒口。
这个现象说
明__________能和内能可以相互转化,即做功可以改变
物体的内能;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还有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用气筒向装有少量水的瓶里打气,当
瓶塞从瓶口跳出时.看到瓶中出现了白雾。
在“瓶塞跳出,
出现白雾”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
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搓手能使手的温度升高,这是用__________的方法使手的内能增加;使用电热水器给水加热,这是用___________的方式使水的内能增加。
5.下列属于通过做功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在火炉上烧水,水温升高
B .感冒发烧,用冷毛巾敷额头
C .用气筒给轮胎打气,气筒壁发热
D .炎热的夏天,柏油路面温度升高
6.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下列实例中,属于通过做功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用火烧水时水温升高
B .棉被被太阳晒得暖暖的
C .烧红的铁块浸入水中,温度很快降低
D .两手相互摩擦,手心发热
7.关于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热水比凉水含有热量多
B .一大桶水经一小桶水含有的热量多
C .一物体内能越多,它具有的热量越多
D .热量等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改变量
8、一瓶凉牛奶放入热水中加热(如图),在整个热传递过程中牛奶要__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水要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_。
热传递结束后,两者的温度_________。
时间
温度 牛奶 水 O
1.如图所示,是我国选手在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运会女子
冰壶比赛中夺冠的一个场景.比赛时两名队员在冰壶前方
“刷冰”,通过 __的方式改变冰的内能,使表面的冰
___ 成薄薄的一层水(填物态变化名称),这样就能够减
小冰壶与冰面之间的,使冰壶按照运动员预计
的运动快慢和方向运动。
2、1kg的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冰水混合物的内能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泡茶要用滚烫的开水,因为分子运动的快慢与_________有关.物体的温度升高,表明物体的内能_________,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4.下面事例中,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双手相互摩擦,手会变暖和 B.用热水袋焐手,手会变暖和
C.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变热 D.气体被压缩,温度升高
5.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石头被太阳晒热
B. 用锤子敲打钢板,锤子和钢板都会变热
C. 冬天,暖气使房间变暖
D. 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排气冲程
6.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B.0℃的冰没有内能
C.一个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不一定升高 D.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温度一定升高7.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热运动加快,物体的动能一定增大
B.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大
C.举高的杠铃有重力势能,但可能没有内能
D.冰冷的冰块可能没有机械能,但一定有内能
8、萧敏同学用电饭煲做饭,片刻后听到“噗-噗-噗”的响声,走近一看,发现水蒸气冲动了锅盖。
他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了这一现象:水蒸气对锅盖__________,水蒸气的内能___________,内能转化为锅盖的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