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知识点归纳(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文言知识点通假字(必备8篇)

文言知识点通假字(必备8篇)

文言知识点通假字(必备8篇)文言知识点通假字(1)通假字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总结1、七年级七上: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

(《童趣》)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

(《《论语》十则》)尊君在不 “不”通“否”。

(《与陈太丘友期》)七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伤仲永》)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木兰诗》)满坐寂然 “坐”通“座”(《口技》)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两小儿辩日》)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2、八年级八上: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选贤与能 “与(ju)”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a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大道之行也》)略无阙处 “阙”通“缺” (《三峡》)八下: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与朱元思书》)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

(《马说》)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的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 “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岳阳楼记》)3、九年级九上: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肩执锐 “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

(《陈涉世家》)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 “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

七上文言文通假字、文学常识、文意总结

七上文言文通假字、文学常识、文意总结

3.用自己的话 怡然称快。 如:怡然称快。 讲清文言意思 高兴得连声叫好。 高兴得连声叫好。
疏通文意
余忆童 余忆童 稚 时,能 张 目 对 日,明 察 秋 毫,
我 回忆 细小 幼小 睁开 直视 因此,所以 明察秋毫 常常
小之物必 故时有 见 藐小之物必 细 察 其 纹 理,故时有
一定 仔细观察
物外
例如: 、昂首/观之 观之, 为之 为之强 例如:1、昂首 观之,项/为之 强
2、使之/冲烟 而飞鸣,作/青云 白鹤 观 、使之 冲烟 而飞鸣, 青云 白鹤/观 冲烟/而飞鸣 青云白鹤
(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句中“ ”表示明显的停顿, ”表示极短的停顿)
请 给 下 列 句 子 划 分 朗 读 节 奏 。
呀然一惊 虾蟆, 呀然一惊。神 定,捉 虾蟆,鞭 数十,驱 之
惊怕 心神 安定 捉住

别的

院子
译: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身来)观看它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便蹲下身来) 兴致正浓,忽然有一个很大很大的“野兽” 们,兴致正浓,忽然有一个很大很大的“野兽”,推倒了山压倒了树 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伸出来,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伸出来,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 的一声惊叫。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待到心神安 定下来,捉住癞蛤蟆,抽打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被的院子去。 定下来,捉住癞蛤蟆,抽打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被的院子去。
童 趣
沈 复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生活,那是多么欢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生活, 多么有趣,至今记忆犹新, 快,多么有趣,至今记忆犹新,下面请欣赏几副 童年的图片,让它们带我们回到童年时代。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通假字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通假字汇总

初中语文7-9年级文言文通假字汇总七年级(上)1.尊君在不不同否,意思:用于疑问句句末表示询问。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意思:愉快。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意思: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其人舍然大喜舍同释,意思:解除、消除。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意思:喂。

29.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意思:表现。

九年级(上)30.百废具兴具同俱,意思:全、皆。

31.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意思:嘱托。

九年级(下)32.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意思:躲避。

3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意思:辨别。

3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意思:感恩、感激。

与同欤,意思:语气词。

3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意思:先前、从前。

36.故不错意也错同措,意思:与“意”连用,译为“在意”。

37.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意思:青色。

3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意思:肢体。

3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意思:穿着。

40.与之论辨辨同辩,意思:辩驳。

41.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同熟,意思:仔细。

42.发闾左適戍渔阳適同谪,意思:谴责,惩罚。

43.为天下唱唱同倡,意思:倡导、发起。

44.卜者知其指意指同旨,意思:意图。

45.固以怪之矣以同已,意思:已经。

46.将军身被坚执锐被同披,意思:穿着。

古诗词曲中的通假字47.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帖同贴,意思:粘。

48.荡胸生曾云(《望岳》)曾同层,意思:重叠。

49.政入万山围子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政同正,意思:正当。

50.学诗谩有惊人句[《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谩同漫,意思:空、徒然。

51.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直同值,意思:价钱。

52.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同值,意思:价值。

53.不知饴阿谁(《十五从军征》)饴同贻,意思:送给。

(完整)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推荐文档

(完整)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推荐文档

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行》(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五、文言句式(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行》(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五、文言句式(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通假字在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假字是指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情况下,根据字形的相似性进行替换的字。

通假字在文字的表达上可以起到丰富语言、增加文笔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七年级中文言文学习中的通假字知识点。

一、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一种特殊的字形替换,指在发音相同或接近的情况下,用一个字替代另一个字以达到表达意思的目的。

通假字多为汉字之间,也有些通假字是与古音相关的。

例如,“壬”、“任”、“仁”这三个字在发音上都非常相近,所以在文言文中可以用其中任意一个字代替另外两个字进行表达,起到缩短表达时间的作用。

二、七年级常见通假字1. 人-仁-任-壬:这四个字读音相似,可以相互替换。

例如:“君子爱仁”的“仁”可以替换为“人”、“任”、“壬”,变成“君子爱人”、“君子爱任”、“君子爱壬”。

2. 之-止:这两个字可以相互替换。

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的“之”可以替换为“止”,变成“千里止行,始于足下”。

3. 无-毋:这两个字在意义上基本相同,在文言文中可以替换使用。

例如:“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无有二名”可以替换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毋有二名”。

4. 而-尔:这两个字都有“做”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可以相互替换。

例如:“以道养德,无以塞其耳目之欲,而能有识一切则”中的“而”可以替换为“尔”,变成“以道养德,无以塞其耳目之欲,尔能有识一切则”。

5. 乎-于:这两个字在意义上都表示“在”,可以相互替换。

例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乎其原者”可以替换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于其原者”。

以上是七年级常见通假字,掌握这些通假字对于学习文言文阅读有很大帮助。

三、注意事项通假字的替换必须注意语境和意义的对应关系,不能随意更改。

替换后表达的意思要和原来的一样,不能出现歧义。

此外,掌握通假字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

因为很多通假字都是与古音有关的,在不了解古音情况下,就会出现错误使用通假字的情况。

七年级上中考文言文通假字

七年级上中考文言文通假字

七年级上中考文言文通假字七年级上中考文言文通假字七年级上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yuè)”:通“悦”,愉快。

2、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

(《论语六则》)“罔(wàng)”: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识之。

(《论语六则》)“识(zhì)”:通“志”,记,记住。

4、尊君在不?(《期行》)“不(fǒu)”:通“否”,没有。

宁可共载不?(《陌上桑》)“不(fǒu)”:通“否”,吗。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pān)”:通“攀”,牵,引。

6、著我旧时袍。

(《木兰诗》)“著(zhuò)”:通“着”,穿。

7、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帖(tiē)”:通“贴”,粘贴。

8、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huǒ)”:通“伙”,伙伴。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ěr)”: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quē)”:通“缺”,断缺。

11、哀转久绝。

(《三峡》)“转”(zhuàn):通“啭”,声音转折。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竦(sǒng)”:通“耸”,高耸。

七年级下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zuò)”:通“座”,座位。

2、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强项令》)“臧(cáng)”:通“藏”,躲藏。

3、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班(bān)”通“颁”,分发。

4、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见(xiàn)”:通“现”,出现。

5、技止此耳!(《黔之驴》)“止(zhǐ)”:通“只”,只不过。

6、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岳飞》)“阙(quē)”:通“缺”,缺少。

八年级上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出现,显现。

2、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七年级上中考文言文通假字

七年级上中考文言文通假字

七年级上中考文言文通假字第1篇:七年级上中考文言文通假字七年级上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yuè)”:通“悦”,愉快。

2、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

(《论语六则》)“罔(wàng)”: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识之。

(《论语六则》)“识(zhì)”:通“志”,记,记住。

4、尊君在不?(《期行》)“不(fǒu)”:通“否”,没有。

宁可共载不?(《陌上桑》)“不(fǒu)”:通“否”,吗。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pān)”:通“攀”,牵,引。

6、著我旧时袍。

(《木兰诗》)“著(zhuò)”:通“着”,穿。

7、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帖(tiē)”:通“贴”,粘贴。

8、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huǒ)”:通“伙”,伙伴。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ěr)”: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quē)”:通“缺”,断缺。

11、哀转久绝。

(《三峡》)“转”(zhuàn):通“啭”,声音转折。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竦(sǒng)”:通“耸”,高耸。

七年级下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zuò)”:通“座”,座位。

2、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强项令》)“臧(cáng)”:通“藏”,躲藏。

3、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新课标七年级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览七年级(上册)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2、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论语〉十则》3、诲女知之乎“女”(rǔ)同“汝”《〈论语〉十则》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论语〉十则》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月》6、一切乌有“乌”(wū)同“无”《山市》7、裁如星点“裁”(cái)同“才”《山市》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七年级(下册)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伤仲永》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通“才”《伤仲永》11、对镜帖花环“帖”(tiē)通“贴”《木兰诗》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通“耶”《孙权劝学》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通“智”《两小儿辩日》14、满坐寂然“坐”(zuò)通“座”《口技》15、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未完,继续阅读 >第3篇:中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1、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能力的形成立足于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但中考前夕的科学指导对考生答题的积极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如何在复习过程中加强实效性,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本文为大家总结了七年级上册重要的通假字知识点,希望各位考生牢牢记住哦!1、项为之强“强”(jiāng) 通“僵”《童趣》2、不亦说乎“说”(yuâ) 通“悦”《〈论语〉十则》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论语〉十则》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论语〉十则》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 通“现”《西江月》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山市》7、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山市》8、尊君在不“不”(fǒu) 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