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天气过程
南充市寒潮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南充市寒潮天气过程对比分析寒潮是冬季常见的天气过程,南充市作为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也受到了寒潮的影响。
下面将对南充市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对寒潮天气过程的定义进行简单介绍。
寒潮是一种强冷空气活动过程,主要由高空气旋和地表冷高压共同引起。
寒潮的特点是气温骤降,寒意明显,伴随着风力加大和天气逐渐转凉。
在南充市的寒潮天气过程中,可以观察到以下特点。
首先是气温的骤降。
南充市平均气温较低,因此寒潮天气过程中的气温骤降更加明显。
一般来说,南充市的冬季气温较为稳定,但是在寒潮天气过程中,气温会明显下降,有时甚至会降至0℃以下。
其次是风力的加大。
寒潮天气过程中,由于冷空气的来临,南充市的风力会逐渐加大。
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会形成较强的风,这种风一般被称为寒潮风。
寒潮风通常伴随着寒意和干燥的天气,对人体的感受较为明显。
寒潮天气过程还会引发一些天气现象。
比如降雪、雨夹雪等。
由于寒潮过程中的降水经过冷空气的作用,降水形态往往会转变为雪或雨夹雪。
在南充市,降雪的频率较低,但在寒潮天气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大面积的降雪现象。
最后是天气逐渐转凉。
南充市的冬季气温本身就比较低,但是在寒潮天气过程中,气温会进一步下降,并持续一段时间。
这使得南充市的气温逐渐转凉,冬季寒冷的特点更加明显。
南充市的寒潮天气过程与一般地区相比有一些特点。
其中包括气温的骤降、风力的加大、天气现象的出现以及天气逐渐转凉等方面。
这些特点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做好相应的防寒保暖工作。
典型天气过程分析--天气分析I—寒潮1

低槽东移型
此类寒潮的冷空气常来自冰岛以南的 洋面,途径欧洲南部、地中海、里海、 巴尔喀什湖进入我国新疆或蒙古,然后 取西路或西北路影响我国各地。 这类寒潮的冷空气路径很长,容易 变性,所以寒潮强度不大。不过,在以 下三种情况下,冷空气可达到寒潮强度
(1) 低槽东移过程中,受地形、有新鲜冷空气 或贝加尔北部残留的冷空气合并使冷空气强度 加强. (2)低槽东移到乌拉尔山以东时,从黑海到里 海有明显的暖平流,高压脊发展,脊前西北气 流加强,促使新鲜冷空气从新地岛加速南下与 原低槽中的冷空气合并. (3) 蒙古气旋、东北低压强烈发展又向东北移 去,有利冷空气主力向东偏北移。黄河气旋及 江淮气旋发展将导致冷空气南下而爆发寒潮
以概括出三种主要的环流型:
小槽发展型 低槽东移型(这次过程) 横槽型
小槽发展型
小槽发展型也称为脊前不稳定小槽东移发展型。这类寒潮是由不 稳定短波槽发展引起强冷空气爆发造成的。 通常,高空500hPa不稳定小槽最初出现格陵兰以东洋面上。小 槽在东移南下过程中不断发展,最后在亚洲大陆东岸发展成一个大槽, 称为东亚大槽。对应槽后地面高压强烈发展,在高空西北气流影响下 东移南下,爆发寒潮影响我国。 实质是通过不稳定小槽、小脊发展,引导新地岛以西冷空气南下, 取西北路径经西伯利亚、蒙古入侵我国。
3、寒潮路径的预报:
1、地面高压的轴向。 地面冷高压的长轴方向往往就是寒潮入侵的方向。 如:高压长轴呈南北向时,冷空气南侵,当高压长 轴为东西向时,冷空气一般偏东移。
2、看地面正变压中心的移向。 地面+△P3和△P24中心的移向,大致与寒潮 高压的路径相同。 3、引导气流
4、寒潮降温的预报:
(1)、寒潮降温幅度预报,以确定冷空气的等级 ;
• • • • 符合寒潮环流形势 东亚大槽可能重建 南支与北支槽的叠加 地面气旋发展(先有北方气旋、后有南方气旋发展)
寒潮的形成过程

寒潮的形成过程寒潮形成过程短期寒潮的短中期天气过程分为三大类:1小槽发展型2低槽东移型3横槽转竖型小槽发展型实质是通过不稳定小槽、小脊发展,把从大西洋到东西伯利亚的大倒Ω流型演变为东亚倒Ω流型的过程,引导新地岛以西冷空气南下,取西北路径经西伯利亚、蒙古入侵中国。
低槽东移型欧洲小槽东移过程中,有来自北方的新鲜冷空气并入,使小槽发展,导致寒潮过程。
低槽东移型寒潮要注意两股冷空气合并。
横槽转竖型东亚倒Ω流型建立时,极涡向西伸出一个东-西走向槽,槽前后是偏北风340°-20°与偏西风300°-250°的切变。
中期中期过程是寒潮爆发前的大的环流背景。
包括:a. 倒“Ω”流型b.极涡偏心型c.大型槽脊东移型。
倒Ω流演变特征a. 初始阶段:两个大洋北部脊向极地发展,极涡一分为二,分别移到东、西两半球,或极涡偏于东半球,则东半球为两个大洋脊挟持一个大极涡,形成大倒Ω流型b. 酝酿阶段:大倒Ω流型向亚洲地区收缩,形成东亚地区倒Ω流型,亚洲极涡加强并南压,极涡底部锋区加强,锋区上常有长波发展或横槽缓慢南压,形成强冷空气酝酿形势。
c. 爆发阶段:中纬度长波急速发展,或横槽转竖、或横槽南压,引导冷空气侵袭中国。
最后东亚大槽加深重建,过程结束。
中期预报系统东亚倒Ω流型的建立主要是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两个地区有高压脊向极区发展,并在北冰洋形成反气旋打通而形成。
预报员常把乌拉尔山的高压脊作为预报寒潮和强冷空气的关键系统。
综上所述,寒潮中期预报的关键系统应是两个大洋上的暖性高压脊。
寒潮主要特点寒潮的爆发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表现为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在内蒙古草原则为大风、吹雪和低温天气;在华北、黄淮地区,寒潮袭来常常风雪交加;在东北表现为更猛烈的大风、大雪,降雪量为全国之冠;在江南常伴随着寒风苦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寒潮个例分析

(1)寒潮酝酿过程
新地岛-喀拉海的冷低压中摆出一个 小槽(赶槽),并有-40 ℃冷中心与 槽配合,这股冷空气沿西欧脊前西北 气流东南下追赶来自欧洲东移过来的 冷空气。
10号08时500hPA
在贝加尔湖西部地区有来自欧洲的两股冷空气的汇合, 使负的ΔT24加强为-16 ℃,说明冷平流强度增强。
由欧洲移来的冷高 压移到咸海附近, 强度只有1029hPa, 中心附近最低气温 为-5 ℃ 10日08时地面
12日08时850hPa
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 升到1052hPa
11日08时地面图
冷锋合并为一条,强度 也加强了,锋后出现大 风和阵雪天气。
12日08时地面
综合上述情况,这次寒潮不但要 影响到我国北部地区,还会影响 江南地区。到 15日08时,东亚大 槽已经建立.寒潮冷锋也进南海, 本次寒潮宣告结束。
11日冷中心增强到-44 ℃, 从低压中生出一个小槽, 同时带出一股冷空气沿高 空西北气流东南下。
11日08时500hPa
在11日08时850 hPa图,可以 看到贝尔加湖至我国新疆北部 有一个强锋区,并伴有较强的 冷平流。
11日08时850hPa
这两股冷空气是否合并加强, 就成为这次冷空气东移能否 造成寒潮天气的关键。
15日08时地面
谢谢观赏
地面图长冷锋(主锋)的后 部出现一条较小的冷锋。同 时长冷锋已进入蒙古和我国 新疆北部地区。
11日08时地面图
(2)寒潮爆发过程
南、北两条槽线已经完全 合并并加强,而且移到贝 加尔湖、蒙古等地的下坡 地区。槽加深发展
11日08时500hPa
12日08时500hPa
可以看到,强锋区已压到哈 尔滨和哈密一线,锋区内的 冷平流强度和范围有明显的 增强和扩大。
寒潮-6(4-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6.4.1.寒潮中期过程的能量研究
Saltzman波数域能量方程,近似地写成如下形式:
动能
K (o) M ( n) F (n) C (o) D (o) 纬向平均 t n 1 n 1 K (n) 分波方程 M ( n) L ( n) C ( n) D ( n) t P (o) R (n) BFP( n) G (o) C (o) 纬向平均 t n 1 n 1 P ( n) 分波方程 R ( n) S ( n) G ( n) C ( n) t
M (n):n波动能向平均动能的转换率;F(n):n波对 平均动能的净边界通量;C: 有效位能向动能的转换率, 即斜压转换;D: 摩擦耗散; L(n)其它波向n波的动能 输送率,波波相互作用;R(n):n波有效位能向平均有 效位能转换率;BFP(n):n波对平均有效位能的净边界 通量; G: 非绝热制造率;S(n):其它波向n波的有效位 能输送,波波相互作用。
1
冷空气活动 (1) 高空图有冷舌 500hPa -48 700hPa -36 (2) 地面图有强冷高压配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冷空气的堆积
要预报冷空气是否会堆积成强冷空气,需考虑:
(1) 与冷舌相配合的小槽是否属于不稳定小槽
(2) 冷空气在东移过程中有无来自不同方向的 新冷空气补充或合并加强; (3) 高空的极涡是否分裂南下到亚洲北部 ; (4) 冷舌中,有无产生绝热上升冷却的环流条 件,若有正涡度平流,辐散有利上升产生绝热 冷却,冷舌增强。
气现象也可间接说明寒潮强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寒潮路径的含义
寒潮路径一般以地面图上冷高压中心、高空 图上冷中心、地面图上冷锋、冷锋后24小时正变 压、负变温的移动路径等来表示。日常工作中经 常使用的是地面冷高压,24小时正变压和高空24 小时负变温这三项中心的移动路径。
2011年春季河套地区一次寒潮霜冻天气过程分析

2011年春季河套地区一次寒潮霜冻天气过程分析2011年春季,中国河套地区遭遇一次罕见的寒潮天气,严重的霜冻天气给当地农作物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对这次寒潮霜冻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和影响。
一、天气形势2011年春季,河套地区的天气一直以晴朗、温暖为主,农作物生长态势良好,农民们对当年的丰收充满了期待。
4月初,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极地冷空气突然南下,导致河套地区的气温骤降,出现了寒潮天气。
二、天气过程1. 温度骤降在寒潮天气的影响下,河套地区的气温骤降到了零下,并且持续了数日。
尤其是夜间的气温更是低至零下十几度,对当地的农作物和果树造成了严重的冻害。
2. 严重冻害由于此次寒潮来袭比较突然,当地农民和农作物并没有做好充分的防寒措施。
当大宗农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受到严重的霜冻侵害,果树也大面积受损,导致严重减产。
三、影响分析1. 农作物受损此次寒潮霜冻天气对河套地区的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受灾面积广泛,减产幅度惊人。
农民们因此遭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2. 果树冻害果树是河套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此次寒潮导致的果树冻害更是让当地果农备受打击。
大面积的果树死亡,将严重影响当年的果品产量和果农的收益。
3. 生活影响寒潮霜冻天气还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室外温度的降低让人们不得不增加取暖设备的使用,同时也增加了取暖的费用开支,给家庭经济带来了一定压力。
四、结语此次2011年春季河套地区遭遇的寒潮霜冻天气给当地农民和农作物带来了严重影响。
通过这次天气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也提醒我们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极端天气,保护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前布置防护工作,以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稳定。
2024版《寒潮天气过程》PPT课件

《寒潮天气过程》PPT课件目录•寒潮天气概述•寒潮天气的形成原理•寒潮天气的观测与预报•寒潮天气的影响与危害•寒潮天气的防御与应对措施•寒潮天气的研究与展望寒潮天气概述定义降温幅度大影响范围广伴随大风和雨雪定义与特点寒潮天气是指由于极地或寒带冷空气大规模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大风和雨雪的天气现象。
不仅影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短时间内气温骤降,降幅可达10℃以上。
寒潮天气往往伴随着大风和雨雪,给交通和农业带来不利影响。
冻害农作物低温导致农作物受冻,影响产量和品质。
影响畜牧业寒潮天气对畜牧业也有不利影响,如导致牲畜受冻、饲料短缺等。
道路结冰低温导致道路结冰,给交通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
影响航空运输寒潮天气可能导致航班延误或取消,影响旅客出行。
易引发感冒和呼吸道疾病低温使得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
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低温刺激血管收缩,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
通过对寒潮天气的深入研究,可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公众提供更准确的气象服务。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性指导农业生产保障交通安全促进人体健康了解寒潮天气的特点和影响,可以指导农业生产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损失。
对寒潮天气的预测和预警可以帮助交通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保障交通安全畅通。
通过研究寒潮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机制,可以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建议,促进人体健康。
研究意义与重要性寒潮天气的形成原理冬季,西伯利亚地区形成强大的高压系统,是冷空气堆积和向南爆发的重要源地。
西伯利亚高压极地涡旋阻塞高压极地地区低空的气旋式环流,可将冷空气引导至中纬度地区,与暖湿气流交汇产生寒潮。
中纬度地区高空的高压脊,可阻止冷空气向南扩散,使其在某地区堆积加强。
030201大气环流背景冷空气源地与路径源地冷空气主要源于北极、西伯利亚等中高纬度地区,这些地区冬季严寒,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
路径冷空气南下主要有三条路径,分别是西路、中路和东路。
寒潮天气过程详解

寒潮天气过程详解寒潮是一种在冬季造成极端寒冷天气的天气现象。
寒潮通常由北极或西伯利亚的强劲冷空气系统移动而来,使得温度急剧下降,并引发降雪或冰雨等极端天气。
在中国,寒潮的频率较高,尤其在东北、华北和江南等地区,每年都有多个寒潮天气过程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寒潮的形成和传播寒潮是一种强劲的冷空气系统,其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受地球自转和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当北极地区强烈的高压系统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顺时针旋转时,就会将一股巨大的冷空气系统向南移动。
这个冷空气系统在移动过程中,会与其他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形成寒潮过程。
寒潮往往伴随着冷空气之间的冲击和前后冷暖空气相互侵入的现象。
当冷空气前沿覆盖到温暖的空气时,就会形成暴雪或冰雨等极端天气,这也是寒潮天气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寒潮天气的影响寒潮天气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很大。
首先,由于寒潮天气气温急剧下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很大。
在极端寒冷的天气里,人体很容易出现低温病,甚至是冻伤等症状。
再次,寒潮天气会影响交通运输,如道路结冰、积雪、散状冰雨等天气现象,容易导致道路交通拥堵和事故。
此外,寒潮天气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给农林渔牧等行业带来极大的损失。
如何应对寒潮天气?应对寒潮天气,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准备和预防措施:1. 穿足够保暖的衣服,尤其是保护头、脸、手、脚等部位,以防止低温病和冻伤等症状。
2. 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在气温极低的时候,少出门。
3. 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寒潮的变化和趋势,做好冬季保暖和安全工作。
4. 对于交通运输,减少出行,尤其是在恶劣天气的时候避免驾驶汽车、骑自行车和摩托车等。
5. 食品储存,抗冻应制订详尽的应急预案,妥善保管农作物和家畜,以减少寒潮天气对农民和畜牧业的影响。
总之,寒潮天气是冬季的一种常见现象,对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影响。
只有在做好预防和应对准备的基础上,才能降低寒潮天气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
1970年11月11日08时地面天气图
51
两股冷 空气合 并,槽 后脊的 发展及 槽的加 深,使 冷空气
南下
1970年11月12日08时500hPa等压面图
52
1970年11月12日08时地面天气图
53
1970年11月10-15日地面-△T24中心演示 图
59
1972年3月25日20时500hPa等压面图
60
阻高建立, 冷空气在 横槽北部
堆积
1972年3月27日08时500hPa等压面图
61
1972年3月28日08时500hPa等压面图
62
温度场振 幅大于高 度场,横 槽后有暖 平流,槽 前有疏散 等高线和 冷平流, 将转竖
1972年3月29日08时500hPa等压面图
35
三、寒潮的短中期天气过程
分为三大类: (1)小槽发展型 (2)低槽东移型 (3)横槽型
36
(1)小槽发展型寒潮
(脊前不稳定小槽东移发展型)
37
1963年12月19日20时500hPa等压面图
38
1963年12月21日20时500hPa等压面图
39
两支槽构成阶 梯,形成疏散 状等高线
1963年12月22日20时500hPa等压面图
29
30
二 、两个大洋中暖脊在中期天气过程中 的作用
东亚倒Ω流型的建立主要是乌拉尔山和鄂 霍次克海两个地区有高压脊向极区发展,并在 北冰洋形成反气旋打通而形成。
预报员常把乌拉尔山的高压脊作为预报寒 潮和强冷空气的关键系统。
综上所述,寒潮中期预报的关键系统应是 两个大洋上的暖性高压脊。
31
1 乌拉尔山高压脊的发展过程分为 三类:
第六章 寒潮天气过程
1
要点
1. 寒潮的定义、标准、天气 2. 影响我国冷空气的源地 3. 冷空气从寒潮关键区侵入我国的路径 4. 形成寒潮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 5. 寒潮中期天气过程有哪几类 6. 我国寒潮的短中期天气过程有哪些主要类型?
简要说明各类寒潮天气过程的异同点? 7. 寒潮预报应包括那些方面 8. 三类寒潮预报着眼点是什么
41
1963年12月22日20时地面图
42
1963年12月19-25日综合动态图
43
(2)低槽东移型寒潮
含义:欧洲小槽东移过程中,有来自北方 的新鲜冷空气并入,使小槽发展,导致寒 潮过程。
赶槽:在一个低槽的上游又有另外一 个移速更快的槽追赶而来,这个槽称为赶 槽。
44
(1) 低槽东移过程中,有新鲜冷空气或贝加 尔北部残留的冷空气合并使冷空气强度加 强。 (2) 低槽东移到乌拉尔山以东时,从黑海到 里海有明显的暖平流,脊前西北气流加强 ,促使新鲜冷空气从新地岛加速南下与原 低槽中的冷空气合并。
71
西槽
1969年1月26日20时500hPa等压面图
72
1969年1月26日20时700hPa等压面图
73
1969年1月27日08时地面天气图
74
1969年1月25-31日冷空气活动综合动态
图
75
暖层使冰晶、 雪花融化为 水滴
低层低温形 成过冷却水 滴
贵阳1969年1月29日19时探空曲线(雨凇发生)
极涡活动平均持续天数超过5天。
3 极涡的移动路径 ①经向性运动 ②纬向性运动 ③转游性运动
14
4 极涡的分类(依据100hPa环流) ①绕极型:北半球只有一个极涡中心,位于
80°N以北的极点附近的环流称为绕极型。 ②偏心型:北半球只有一个极涡,中心位于
80°N以南,整个半球呈不对称的单波型, 有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到阿拉斯加暖脊,欧 亚大陆高纬度为一个椭圆型冷涡。
移动路径 引导气流和引导槽
22
§6.3 寒潮天气过程
寒潮中期天气过程 两个大洋中暖脊在中期天气过程中的作用 寒潮的短中期天气过程 各类寒潮天气过程的特点比较
23
一、寒潮中期天气过程
1 .含义:寒潮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在一 定环流形势下向南爆发的现象,是一种大 型天气过程。
其整个生命史中,往往与半球范围 的超长波、长波活动有密切关系,有在这 些不同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阶段 性特点,构成中期过程。
26
27
b. 酝酿阶段:大倒Ω流型向亚洲地区收 缩,形成东亚地区倒Ω流型,亚洲极涡 加强并南压,极涡底部锋区加强,锋区 上常有长波发展或横槽缓慢南压,形成 强冷空气酝酿形势。
28
c. 爆发阶段:中纬度长波急速发展,或横 槽转竖、或横槽南压,引导冷空气侵袭我 国。最后东亚大槽加深重建,过程结束
整个寒潮中期天气过程,由两个大洋暖高 压脊发展——寒潮爆发——东亚大槽重建 ,一般为期2-3周。
54
1970年11月10-16日地面+△P24中心演示
图
55
1970年11月9-15日综合动态图
——为08时500hPa图上的槽线○地面图上冷高压的位
置
56
低槽东移型寒潮要注意两股冷空气合 并,本个例中,冷空气在12日合并加强, 寒潮地面高压也大大加强。
而冷空气的合并要注意喀拉海的槽移 速快,冷中心强度达到-44度 ,它的加 入使西来的冷空气大大加强
关键区 蒙古 河套附近 南下 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
天气:在长江以北以偏北大风和降温为主,
到江南以后,则因南支锋区波动活跃可能发 展伴有雨雪天气。
9
(2)东路 关键区 蒙古 华北北部 冷空气主力东移
低空冷空气转向西南 经渤海侵入华北 黄河下游 南下 两湖盆地下游
天气:渤海、黄海、黄河下游及长江下游出现东 北大风 ,华北、华东出现回流天气 ,气温较低 , 并有连阴雨雪天气。
12
§6.2 寒潮天气系统
一、极涡
1 定义:北半球冬季极区对流层中上层 500hPa上的绕极区气旋式涡旋,称为 极涡。
• 它是大规模极寒冷空气的象征,地面为 浅薄冷高压,700hPa转为低压环流
13
2 极涡的活动范围和维持时间
极涡中心出现频数最多且最集中的地区是 以极地为中心向亚洲北部新地岛以东的喀拉 海、太梅尔半岛和中西伯利亚伸展,另一端 则伸向北美洲的加拿大东部。
i . 温压场结构方面 ii . 风场转变方面 iii .阻高是否崩溃或不连续后退方面 iv. 长波调整方面
68
低层变形场作用
69
1969年1月26日08时500hPa等压面图
70
东槽前的变形场,北部的冷空气借助变 性场后部的偏北气流从低空扩散南下
1969年1月26日08时850hPa等压面图
15
③偶极型:极涡分裂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 亚洲北部和加拿大,整个北半球高纬环流呈 典型双波绕极。 ④多极型:北半球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极涡 中心,整个北半球形成三波绕极分布,波槽 的位置与冬季平均大槽位置接近。
16
极涡对我国寒潮天气的指示意义
只有极涡分裂变形,才有利于寒 潮冷空气的形成
17
二、极地高压
40
本次过程实质是通过不稳定小槽、小 脊发展,把从大西洋到东西伯利亚的大倒 Ω流型演变为东亚倒Ω流型的过程,引导 新地岛以西冷空气南下,取西北路径经西 伯利亚、蒙古入侵我国。
预报中注意:涡度平流,热成风涡度 平流、温度平流对槽脊发展的贡献,并注 意地形的影响以及等高线的形状、上下游 效应和长波调整。
中期过程是寒潮爆发前的大的环流 背景。
24
2 .中期天气过程的分类
a.
倒“Ω”流型(占全国性寒潮70~80%)
b. 极涡偏心型
c. 大型槽脊东移型
25
3 倒Ω流型演变特征(三个阶段)
a. 初始阶段:两个大洋北部脊向极地发 展,极涡一分为二,分别移到东、西两 半球,(或极涡偏于东半球),则东半 球为两个大洋脊挟持一个大极涡,形成 大倒Ω流型
76
(4)横槽旋转南下 500hPa上为东亚倒Ω流型,极地高压
可表示冷空气强弱,中心移动路 径可作为冷空气的移动路径。
注意:寒潮地面高压与阻塞高压的区别
21
四、寒潮冷锋
在寒潮地面高压的前缘都有一条强度 较强的冷锋作为寒潮的前锋,它随高度向 冷空气一侧倾斜,在高空等压面上对应有 很强的锋区,锋区结构上宽下窄在 300hPa及以下各等压面上均有明显的冷 槽和锋区
地并维持而使极涡分裂变形,有利于寒 潮冷空气形成 而中高纬阻高进入极地是由于极地高压 向南衰退,与西风带长波脊叠加造成 (正变高叠加使脊加强,利于阻高形 成)。
20
三、寒潮地面高压
含义:寒潮全过程中冷锋后地面高压, 多数属于热力不对称系统,高压前部有 强冷平流;后部则为暖平流,中心区温 度平流趋于零,少数高压始终为冷性。
10
(3) 西路
关键区 南下
新疆、青海、西藏高原东侧 西北、西南及江南
天气:降温幅度不大,不过当南支锋区波动与
北支锋区波动同位相而叠加时,亦可造成明显 的降温。
11
(4)东路加西路 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
冷空气从青海东南下,两股冷空气常在 黄土高原东侧,黄河、长江之间汇合, 汇合时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接着两 股冷空气合并南下,出现大风和明显降 温。
63
1972年3月29日08时850hPa等压面图
64
1972年3月30日08时500hPa等压面图
65
1972年3月31日08时500hPa等压面图
66
1972年3月28-31日综合动态图
细线为08时500hPa槽线,波线为08时500hPa 脊线, ○地面图上冷高压的位置
67
c.预报着眼点
45
(3) 蒙古气旋、东北低压强烈发展又向 东北移去,有利于冷空气主力向东偏 北移。
黄河气旋及江淮气旋发展将导致冷 空气南下而爆发寒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