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寒潮天气简析
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

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引言寒潮是指寒冷的空气团伴随着强烈冷空气南下,使局地气温急剧下降的一种天气现象。
寒潮活动对我国的农业、能源、交通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1951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的特征,揭示其变化规律与趋势。
一、寒潮活动频率分析1951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共发生寒潮事件243次,年均发生次数为4.6次。
从时间分布上看,寒潮活动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且寒潮频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明显增加。
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吻合,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
二、寒潮活动空间分布分析我国的寒潮活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和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
东北地区寒潮活动最为频繁,次之是华北地区。
这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有关。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最北部,气候寒冷,冷空气南下时容易形成寒潮。
而华北地区紧邻东北地区,气候也相对寒冷。
西北地区和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由于地势和气候因素,也容易受到寒潮的影响。
三、寒潮活动的季节分布寒潮活动的季节分布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冬季,尤其是11月至次年2月。
这与冷空气活动的季节特点相吻合,冬季是我国冷空气活动最为频繁和强烈的季节。
其中,1月份寒潮活动最为频繁,其次是12月份和2月份。
四、寒潮活动的时空变化寒潮的时空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寒潮活动呈现出南北逐渐减弱的趋势。
北方地区寒潮活动频率较高,而南方地区寒潮活动频率较低。
其次,寒潮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
20世纪70年代以后,寒潮活动不再局限于东北和华北地区,而是向西部和南部地区扩展。
再次,寒潮活动的强度有所增强。
1951年至2006年期间,寒潮活动的最低气温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表明寒潮的寒冷性质有所增强。
五、寒潮活动的影响寒潮活动对我国的农业、能源、交通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寒潮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
寒潮导致农作物冻害和牲畜禽类的死亡,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寒潮天气等级气象标准

寒潮天气等级气象标准
寒潮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蓝色预警信号标准:48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5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5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黄色预警信号标准: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橙色预警信号标准: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红色预警信号标准: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如需获取更多关于寒潮天气等级气象标准的信息,建议查询中国气象局官网或咨询当地气象部门。
典型天气过程分析--天气分析I—寒潮1

低槽东移型
此类寒潮的冷空气常来自冰岛以南的 洋面,途径欧洲南部、地中海、里海、 巴尔喀什湖进入我国新疆或蒙古,然后 取西路或西北路影响我国各地。 这类寒潮的冷空气路径很长,容易 变性,所以寒潮强度不大。不过,在以 下三种情况下,冷空气可达到寒潮强度
(1) 低槽东移过程中,受地形、有新鲜冷空气 或贝加尔北部残留的冷空气合并使冷空气强度 加强. (2)低槽东移到乌拉尔山以东时,从黑海到里 海有明显的暖平流,高压脊发展,脊前西北气 流加强,促使新鲜冷空气从新地岛加速南下与 原低槽中的冷空气合并. (3) 蒙古气旋、东北低压强烈发展又向东北移 去,有利冷空气主力向东偏北移。黄河气旋及 江淮气旋发展将导致冷空气南下而爆发寒潮
以概括出三种主要的环流型:
小槽发展型 低槽东移型(这次过程) 横槽型
小槽发展型
小槽发展型也称为脊前不稳定小槽东移发展型。这类寒潮是由不 稳定短波槽发展引起强冷空气爆发造成的。 通常,高空500hPa不稳定小槽最初出现格陵兰以东洋面上。小 槽在东移南下过程中不断发展,最后在亚洲大陆东岸发展成一个大槽, 称为东亚大槽。对应槽后地面高压强烈发展,在高空西北气流影响下 东移南下,爆发寒潮影响我国。 实质是通过不稳定小槽、小脊发展,引导新地岛以西冷空气南下, 取西北路径经西伯利亚、蒙古入侵我国。
3、寒潮路径的预报:
1、地面高压的轴向。 地面冷高压的长轴方向往往就是寒潮入侵的方向。 如:高压长轴呈南北向时,冷空气南侵,当高压长 轴为东西向时,冷空气一般偏东移。
2、看地面正变压中心的移向。 地面+△P3和△P24中心的移向,大致与寒潮 高压的路径相同。 3、引导气流
4、寒潮降温的预报:
(1)、寒潮降温幅度预报,以确定冷空气的等级 ;
• • • • 符合寒潮环流形势 东亚大槽可能重建 南支与北支槽的叠加 地面气旋发展(先有北方气旋、后有南方气旋发展)
自然灾害——寒潮知识点总结

寒潮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剧烈剧烈降温..、冻害..等现象。
气..、雨雪..,并伴有大风象部门规定:一天内降温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以下称为寒潮。
所以,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分布:时间上,多发生在冬半年,秋末、冬季、初春,其中以秋末初春的危害最大。
空间上:入侵我国的寒潮多来自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部。
我国除①青藏高原地区和滇南谷地因地形原因不受寒潮影响②海南岛由于纬度低,离冬季风源地远受影响较小,③四川盆地因受地形的影响面受寒潮影响较小,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均能受到寒潮影响。
入侵中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①西路:源自北极,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对我国西北、江南及华南影响大;②中路:源自西伯利亚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直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③东路:从西伯利亚东北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和黄河下游地区南下,一般只影响北方。
天气:长江以北以大风、降温为主,长江以南则是大风、降温、雨雪天气危害:①强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秋末春初危害最大);②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③大雪、冻雨压断电线、折断电杆;④在干燥地区,寒潮可以引起沙尘暴;⑤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不利;⑥危害人体健康引发感冒、气管炎等疾病。
有利:①带来雨雪天气,缓解冬天的旱情。
(瑞雪兆丰年)②低温可以杀死过冬的害虫和病菌,减轻来年的病虫害;措施:①应加强监测预报②注意保暖。
③制定应急预案沙尘暴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分布:西北、华北地区。
发生时间:冬春季节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快行冷锋天气影响;③春季多大风④地表植被稀少⑤西北地区沙漠广布,沙尘物质充足。
寒潮定义及判断标准

寒潮定义及判断标准寒潮是指在较强冷空气活动的背景下,气温迅速降低、较大幅度的寒冷天气现象。
寒潮的到来往往会带来冷风刺骨、气温骤降等极寒天气状况。
在我国,寒潮往往伴随着早春季节的到来,在南方地区尤为常见。
一、寒潮的定义寒潮是指寒冷空气从北向南推进,侵袭我国南方地区,引起气温骤降和强烈的风寒天气现象。
寒潮的主要特点包括气温骤降、风力增强、天气晴朗等。
寒潮的强度通常由冷空气活动的强弱来决定,可以分为强寒潮和弱寒潮两种。
二、强寒潮的判断标准1. 持续时间:强寒潮的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3天以上。
2. 温度变化:寒潮到来后,气温会急剧下降,通常降幅在10摄氏度以上。
3. 最低温度:寒潮期间,气温会下降到较低的水平,最低温度多在冰点以下。
4. 风力增强:寒潮到来时,伴随着强大的寒风,风力可以达到5级以上。
5. 天气状况:寒潮期间,天空通常晴朗,并且降水较少。
三、弱寒潮的判断标准1. 持续时间:弱寒潮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通常为1-2天。
2. 温度变化:寒潮到来后,气温会有所下降,但降幅较小,一般在5摄氏度左右。
3. 最低温度:寒潮期间,气温最低点一般在0摄氏度左右。
4. 风力增强:寒潮到来时,风力有所增加,但一般不会达到5级以上。
5.天气状况:弱寒潮期间,天气多为多云或阴天,并且有时降水较多。
四、寒潮对人体的影响寒潮的到来会给人体带来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气温骤降和寒风刺骨的情况下。
寒潮期间,人们宜注意以下事项:1. 保暖防寒:穿着厚重、保暖的衣物,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
2. 增强体质:适量运动,加强体质锻炼,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
3. 注意饮食:寒冷天气下,可适当增加热量摄入,多吃一些暖身的食物,如姜汤、热饮等。
4. 防止感冒: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注意通风,避免感冒的发生。
5. 注意用火安全:使用取暖设备或生火取暖时,注意安全用火,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总结:寒潮作为一种典型的极端天气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寒潮天气简析(一)

寒潮天气简析(一)摘要:寒潮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从2008年年初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的冰雪天气来看,寒潮已经不仅仅影响我国北方居民的衣食住行,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都造成了严峻的考验。
分析寒潮的形成、路径、特点,有助于我们对寒潮做好预防,最大程度减少寒潮天气过程造成的损失。
1.寒潮的成因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
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
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
太阳辐射是大气环流形成和维持的最基本的原因。
太阳辐射的能量到达地球并被利用的仅是极少的一部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通过光合作用存储一部分;二是上层空间、云、地面反射一部分回太空;三是空气和地面(包括海洋)吸收一部分;四是地球向外层空间(太空)中辐射一部分(以红外线等电磁波的形式)。
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随纬度增高而减小。
在低纬度地区,即在35°N~35°S之间,辐射的收入大于支出。
在此以外地区,辐射的支出大于收入。
因此,低纬度有热量盈余,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高纬度有热量亏损,空气冷缩下沉。
这样导致了在高、低纬之间出现气压差,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
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赤道和极地之间产生了大范围的大气运动。
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
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
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2.我国寒潮的形成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
从我国往北去,就是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是气候很冷的地方,再往北去,就到了地球最北的地区北极了。
那里比西伯利亚地区更冷,寒冷期更长。
影响我国的寒潮就是从那些地方形成的。
2024版《寒潮天气过程》PPT课件

《寒潮天气过程》PPT课件目录•寒潮天气概述•寒潮天气的形成原理•寒潮天气的观测与预报•寒潮天气的影响与危害•寒潮天气的防御与应对措施•寒潮天气的研究与展望寒潮天气概述定义降温幅度大影响范围广伴随大风和雨雪定义与特点寒潮天气是指由于极地或寒带冷空气大规模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大风和雨雪的天气现象。
不仅影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短时间内气温骤降,降幅可达10℃以上。
寒潮天气往往伴随着大风和雨雪,给交通和农业带来不利影响。
冻害农作物低温导致农作物受冻,影响产量和品质。
影响畜牧业寒潮天气对畜牧业也有不利影响,如导致牲畜受冻、饲料短缺等。
道路结冰低温导致道路结冰,给交通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
影响航空运输寒潮天气可能导致航班延误或取消,影响旅客出行。
易引发感冒和呼吸道疾病低温使得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
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低温刺激血管收缩,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
通过对寒潮天气的深入研究,可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公众提供更准确的气象服务。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性指导农业生产保障交通安全促进人体健康了解寒潮天气的特点和影响,可以指导农业生产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损失。
对寒潮天气的预测和预警可以帮助交通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保障交通安全畅通。
通过研究寒潮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机制,可以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建议,促进人体健康。
研究意义与重要性寒潮天气的形成原理冬季,西伯利亚地区形成强大的高压系统,是冷空气堆积和向南爆发的重要源地。
西伯利亚高压极地涡旋阻塞高压极地地区低空的气旋式环流,可将冷空气引导至中纬度地区,与暖湿气流交汇产生寒潮。
中纬度地区高空的高压脊,可阻止冷空气向南扩散,使其在某地区堆积加强。
030201大气环流背景冷空气源地与路径源地冷空气主要源于北极、西伯利亚等中高纬度地区,这些地区冬季严寒,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
路径冷空气南下主要有三条路径,分别是西路、中路和东路。
寒潮定义及判断标准

寒潮定义及判断标准1. 引言寒潮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通常表现为气温骤降,严寒气流向低纬度地区侵袭。
寒潮的到来往往伴随着严寒、降雪和风寒等极端气象条件,对人类生产、生活和交通等方面都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对寒潮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 寒潮的定义寒潮是指由极地或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推进,引起气温急剧下降的天气现象。
这种天气现象通常伴随着强烈的冷空气、寒风、降温和可能的降雪。
寒潮的到来可以导致地表温度骤降,对农业、交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3. 判断标准3.1 气温下降寒潮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气温急剧下降。
气象部门通常通过测量气温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寒潮。
判断寒潮的标准之一是24小时内气温下降的幅度超过一定数值,例如10摄氏度以上。
3.2 冷空气源地寒潮通常伴随着冷空气团的南下。
通过观测气象卫星和气象雷达等工具,气象部门可以追踪冷空气的来源和移动路径,从而判断是否形成了寒潮。
3.3 风速增大寒潮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伴随着强风。
气象部门可以通过测量风速的变化来判断寒潮的到来。
通常,寒潮过程中风速会显著增大,特别是伴随着冷锋通过的时候。
3.4 降雪或降温寒潮往往伴随着天气的剧烈变化,包括降雪和气温的急剧下降。
当气象部门观测到这些现象时,可以判断发生了寒潮。
4. 寒潮的影响4.1 农业寒潮的到来可能导致农田冻害,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对农业生产尤为重要。
4.2 交通寒潮带来的降雪和冰冻天气可能对交通造成阻碍。
结冰的道路和积雪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增加,对交通运输产生重要影响。
4.3 生活气温急剧下降可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于居住在寒冷地区的居民。
保暖和防寒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5. 预警和防范5.1 预警系统为了及时应对寒潮的到来,气象部门通常会建立寒潮的预警系统,通过发布寒潮预警,提醒公众和相关部门采取防范措施。
5.2 防范工作公众应当关注气象预报,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及时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士学位论文题目我国寒潮天气简析学生指导教师年级系别地理系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我国寒潮天气简析孙丽男摘要:寒潮是我国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它关系到季节推迟或提前,甚至是反常气候的重要标志。
寒潮带来的强降温,大风雪、冻雨等天气,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农业收成、交通运输、电信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活。
分析寒潮的形成、路径、特点,有助于我们对寒潮做好预防,最大程度减少寒潮天气过程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寒潮分析影响措施一、寒潮的成因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人们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
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
寒潮标准:A.48小时内最低或平均温度下降10以上。
B.日最低气温≤4 ℃。
C.出现≥13米/秒的偏北风。
凡符合上述三个条件,则定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1]。
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
太阳辐射是大气环流形成和维持的最基本的原因。
太阳辐射的能量到达地球并被利用的仅是极少的一部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通过光合作用存储一部分; 二是上层空间、云、地面反射一部分回太空; 三是空气和地面( 包括海洋) 吸收一部分; 四是地球向外层空间( 太空) 中辐射一部分( 以红外线等电磁波的形式) 。
寒潮区分为单站寒潮、区域性寒潮和全国性寒潮。
单站寒潮的标准为: 过程降温≥10℃, 且温度距平≤- 5 ℃。
全国性寒潮的标准为: 达单站寒潮标准的南方站点数和北方站点数分别占当年总南方站点数和总北方站点数的1/ 3 和1/ 4 ; 或者达单站寒潮标准的站数占全国总站数的30 %以上, 并且过程降温≥7 ℃, 温度距平≤- 3 ℃的站数占全国总站数的60%以上。
区域性寒潮的标准为: 除全国性寒潮外, 达单站寒潮标准的站数占全国总站数的15 %以上,并且过程降温≥7 ℃,温度距平≤- 3 ℃的站数占全国总站数的30 %以上。
其中, 过程降温是指冷空气影响过程中, 日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温度距平指冷空气影响过程中最低日平均气温与该日所在旬的多年旬平均气温之差。
南北方的分界线取32°N。
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随纬度增高而减小。
在低纬度地区,即在35°N ~35°S 之间,辐射的收入大于支出。
在此以外地区,辐射的支出大于收入。
因此,低纬度有热量盈余,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高纬度有热量亏损,空气冷缩下沉,这样导致了在高、低纬之间出现气压差,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
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赤道和极地之间产生了大范围的大气运动。
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二、我国寒潮的形成过程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由于北极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气温很低,大气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这样,便形成一个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高压气团。
当这个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像决了堤的海潮一样,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地向我国袭来,这就是寒潮[2]。
每一次寒潮爆发后,极地或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就要减少一部分,气压也随之降低。
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冷空气又重新聚集堆积起来,孕育着一次新的寒潮的爆发[3]。
三、寒潮的路径入侵我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①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②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我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③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4]。
四、寒潮的特点寒潮过程98%伴有降水,36%伴有降雪,60%伴有大风。
寒潮爆发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表现为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
在内蒙古草原则为大风、吹雪和低温天气。
在华北、黄淮地区,寒潮袭来常常风雪交加。
在东北表现为更猛烈的大风、大雪,降雪量为全国之冠。
在江南常伴随着寒风暴雨。
据1951~2004年资料显示中国寒潮频数减少,造成中国寒潮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包括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强度的减弱及中国地表温度的显著升高。
当然, 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 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的自然变率又有什么贡献, 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五、寒潮的预报方法近年来, 我国寒潮预报仍以天气图和统计方法为主, 数值预报方法尚不普遍。
大致说来, 寒潮过程预报以天气图方法为主, 寒潮大风、霜冻等天气预报以统计方法为多。
用天气图做寒潮预报, 通常采用模式指标法, 即将历年寒潮过程分成几种类型模式, 然后分类找指标, 以备分析预报时使用。
用统计方法做寒潮天气预报的方式是很多的, 有用本站要素选取预报因子的, 有从天气图上选取因子的, 有的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多元分析的, 这些工作很多都以群众经验为线索进行验证使用[5]。
寒潮天气是“小概率”事件, 统计上不易处理。
如能按“天气阶段”来作统计, 情况就会好一些。
因为在有些天气阶段中, 寒潮出现的概率会提高许多[6]。
影响寒潮爆发的因素是很多的, 各种办法都只反映了一个侧面。
因此, 多年来广大预报员逐步形成了一套“多种经营、综合运用、由粗到细、逐步具体”的预报思路。
具体步骤大体可分为分析气候背景、划分天气阶段来确定有无寒潮,寒潮过程的具体日期和天气特点[7]。
三十年来, 寒潮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
这些成果使我国寒潮预报准确率与其它一些灾害性天气如暴雨、冰雹等相比, 居于领先地位。
当前, 寒潮研究所面临的任务也是艰巨的。
寒潮中期预报, 寒潮爆发机制和寒潮所形成的重大天气的预报是当前急需解决好的课题。
六、寒潮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一)农业寒潮和强冷空气通常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的影响最大,它带来的强降温超过农作物的耐寒能力时,就会使农作物发生冻害。
寒潮过境后,气温骤然下降,降温可持续一天至数天。
西北、华北地区降温幅度大,中部、南部降温幅度小,但可以出现冰冻和霜冻现象。
如在1955 年1月,由于寒潮连续爆发性的南下,武汉出现了-14.6℃,上海出现了-19.2℃,南宁出现为-2.1℃的极端最低气温,海南岛也出现了罕见的霜冻现象。
其中苏、皖、鄂、湘、赣等省不少地区连续出现10~15天的大雪和冻雨,导致了交通、电讯受阻,农牧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春秋时节,寒潮天气除大风和降温外,在长江流域以南常有雨雪,有时还会出现雷暴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特别是由寒潮引起的终霜、初霜和霜冻对华北、华中地区农作物的威胁更大,往往造成严重减产。
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农作物耐寒的生理学温度也都有一定的限度,如北方春小麦、豆类和油料作物属耐寒作物,可以承受-7~-10℃的低温,萝卜可耐-6℃的低温,白菜可耐-4℃的低温,而玉米、马铃薯只能耐-3~-2℃的低温。
而且,各种植物不同生长发育期阶段的耐寒能力也不同。
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当温度降到0℃左右时,就会明显受害。
历史上几乎每次寒潮过程都会造成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灾害程度会因冷空气入侵范围不同而有较大差异[8]。
寒潮冷锋之前常有一个低气压作为它的向导,所以,当寒潮前锋迫近时,首先刮起的并不是强烈的西北风,而是微弱的南风或西南风[9]。
因此,在寒冷的冬天,如果天气反常地暖起来并有偏南风,就是寒潮到来的预兆。
我国气象部门能够较为准确预报寒潮,可以提前作好防冻准备工作,这对确保农业丰收有着重要意义。
1、由于冷空气来时风力较大,棚架设施应注意加固,防棚架倒塌或大风掀开棚膜加重冻害,并做好温湿调控。
2、油菜、绿肥及低洼地段的柑橘园等应注意清沟排渍,防积水结冰加重冻害;叶菜类蔬菜可用稻草覆盖,减轻冰冻危害。
3、蔬菜或花卉大棚加盖草垫、双层薄膜等保温材料,提高棚内温度。
(二)交通寒潮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也不小。
寒潮伴随的大风、雨雪和降温天气会造成低能见度、地面结冰和路面积雪等现象,对公路、铁路交通和海上作业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如2003年12月7日,受一股强冷空气的影响,北京下了一场雪,随后造成路面结冰,当晚北京整个城区交通瘫痪,机动车完全拥堵在车道上,寸步难行,众多乘客误了飞机和火车,大风可使火车出轨以至颠覆。
我国大风吹翻列车的事,在新疆多处发生。
兰新铁路在哈密附近要通过“百里风区”,在天山达坂城一带要通过“三十里风区”。
自1961年至1982年,大风吹翻列车达10次之多。
每逢大风季节,列车常不能正点运行。
当有寒潮侵袭时,首先表现的就是寒潮大风,狂风大作,平均风速一般可达15米/秒以上,阵风可达25米/秒以上,风向多为西北到偏西,维持时间较长,一般为几小时到十几小时,有时可达2天以上,对飞机的正常运行会造成严重影响。
特别是大风与跑道形成45度以上交角、大侧风交角使飞机的起飞和着陆会变得很复杂。
在侧风中滑跑时,飞机两翼所受风的作用力不相同,迎风一侧机翼的升力增加,背风一侧机翼的升力减小,于是产生一个倾斜力矩。
另外,由于侧风压力中心与飞机重心不重合,还会产生一个使飞机向逆风方向旋转的转弯力矩。
当侧风很大,与转弯力矩作用相反的跑道面对机轮的反作用力,不足以使飞机保持平衡,飞机在强侧风条件下接地时,很可能发生轮胎破裂和起落架折断等事故,严重危及飞机和乘客的安全。
所以,有时因侧风太大超条件而关闭机场的事时有发生。
历史上,军队和民航都发生过因寒潮大风影响导致飞机起降遇大侧风偏离跑道的飞行事故。
另外,寒潮大风一般都伴有较强的扰动气流和气流忽大忽小极不稳定,极易造成飞机遭遇风切变和颠簸,给飞机操纵带来严重困难,甚至会导致飞行事故,危及飞机和乘客的安全。
寒潮来袭,不但会造成大风降温天气,而且在冷暖空气交界之处会导致雨雪天气,由于降水,低层湿度急剧增大,很容易产生低碎云,这种低碎云有时仅有几十米,而且云底高起伏很大,严重影响飞机的起飞和着陆。
同时由于寒潮降雨雪来的突然、强度大,很容易导致低层能见度迅速变差,当能见度低于机长起飞和降落标准时,飞机就无法起飞和着陆。
此时往往机场被迫关闭,导致航班延误或取消,给人们出行带来严重影响。
因寒潮降水造成低碎云和恶劣能见度影响飞行安全的事例屡见不鲜。
跑道结冰危及飞机起降安全。
由于寒潮刚入侵时产生降水,然后强冷空气到来,气温剧降,在跑道面上迅速冻结成冰层,飞机轮胎与冰层间摩擦力明显变得很小,起飞降落的飞机在有结冰的跑道面上滑跑时不易保持方向,极易冲出跑道。
飞机在温度很低的云中、雨雪中飞行,也容易产生飞机空中积冰。
空中积冰则严重破坏飞机的动机性能,给飞机操纵带来一定困难,飞机空中积冰严重时同样会危及航空飞行安全,航空飞行史上因飞机空中积冰发生严重飞行事故的案例也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