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凝式书法作品研究 ——以图像学为方法论
杨凝式《韭花帖》艺术风格探析

杨凝式《韭花帖》艺术风格探析[摘要]杨凝式作为五代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其传世经典书作《韭花帖》有着“天下第五行书”的美誉。
杨凝式所处的特殊年代,自身富有文藻且悟性极高,一生纵情山水、书法,造就了这位书法奇才。
唐末森严法度已对书法形成了束缚,世人亦图其所用,五代时期也沿袭此风。
杨凝式以己意作书,突破这种束缚,使得书法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局面,这种突破引起了宋人的共鸣,深刻的影响了宋代书家。
《韭花帖》作为杨凝式经典代表作品,为行楷书作品,布白舒朗,疏密有致,清秀洒脱,舒朗空灵,是书法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关键词]艺术;杨凝式;《韭花帖》;章法;笔法;[作者简介]王位辛,江苏沭阳工人文化宫,从事职工教育培训,书法艺术创作。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苦不堪言,乱世求生世人谨言慎行以求能够明哲保身,对于文艺事业的重视程度已经大不如前,书法作为文化事业的一部分也是在急速衰退中停滞不前,进入低谷,早年辉煌的唐代书学成就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政权迅速更迭的社会背景下,一个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的书家将横空出世——杨凝式。
在书法史上,因所处时期的特殊性,杨凝式作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不仅将唐代书风发展延续,其独特的书法风格还对宋代诸多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们在书法创作中受到启发与灵感。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杨凝式的出现,才能为黯淡无光的五代书法平添一抹色彩,使得五代时期的书法因他而被世人所铭记。
杨凝式笔法上追二王,深得晋人的雅调韵致,取法二王又深受盛唐书家影响,和而不同,风格多变。
流传下来的作品也被后世称为经典,其中著名的行楷作品《韭花帖》,通过研究杨凝式《韭花帖》,进而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杨凝式独特书风,以及对后世书家、学者的影响。
一杨凝式一生几次入朝为官,虽然历仕五朝,但因其为人是非曲直分明,仕途不顺,遂故作“狂”状,以如此疯癫状态化解潜在的政治风险,寄情于书法以逃避现实。
《中国书法》:杨凝式书法

《中国书法》:杨凝式书法五代杨凝式行书韭花帖无锡博物院藏编者按: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唐朝灭亡。
此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同时南方地区出现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等割据政权,北方有一个北汉,这就是“五代十国”。
五代时期存在了短短的五十余年,这一时期的书法家与存世作品寥寥无几。
但杨凝式无疑是五代时期最耀眼的明星,本期推出“杨凝式书法特辑”,试图将这一短暂的书法历史时期全面地呈现给读者。
五代书法史实与杨凝式地位问题阐绎(节选)何学森五代十国的书法成就,被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等北宋文化名流归结为杨凝式一人,后来基本上成为定论。
他们推崇杨凝式的理由有二:一是忠节见于艰危,二是行草雄放杰出。
注重品节,源自宋代文人满怀家国之思而检讨前车之鉴时的伤痛和焦虑,北宋范祖禹感慨地说:“自古易姓之际,必有仗节死义之臣忠于本朝,故贼臣惮焉。
唐之亡也,其宰相皆奸险趋利卖国与盗惟以倾覆宗社,士之立于朝者皆小人也,故以玺绶与人而不以为不可,劝进贼庭而不以为羞。
惟杨凝式一有言而其父大骇……”(《历代名贤确论》卷九十四)欧阳修也说:“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
”(《文忠集》卷一百二十九)杨凝式在五代的立身原则,一是佯狂求解脱,二是解脱不成则超然无为。
因此史书中关于其认真作为的记载非常有限。
其一是后唐长兴三年正月,右散骑常侍杨凝式等七人,与太常卿刘岳奉敕于郑余庆《书仪》内仔细检详删定。
(《五代会要》卷十六)这是随缘附和。
五代杨凝式行书韭花帖无锡博物院藏五代杨凝式行书韭花帖无锡博物院藏(局部)另外两件事比较主动。
一件事是:后梁以钱镠为尚父、吴越国王。
末帝嘉吴越贡献之勤,加封钱镠诸道兵马元帅。
朝议时,很多官员认为钱镠入贡是贪图市场贸易,不宜过以名器假之。
翰林学士窦梦征执麻制而泣,出言切直,指出钱镠无功于中原,兵柄不宜虚授。
窦梦征因此被贬蓬莱尉。
后唐时,窦梦征卒,杨凝式与中书舍人刘赞缌麻为位而哭。
试论杨凝式的书法艺术

试论杨凝式的书法艺术何 薇(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摘 要:五代时期,各地军阀藩镇割据,互有征伐,以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社会政治生活的附属品文化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书法艺术已不复唐代的鼎盛局面。
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杨凝式成为书坛硕果仅存的代表人物。
他的书法艺术上承唐之余绪,下启宋之尚意风气,对书法从唐代的“尚法”转换为宋代的“尚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五代;杨凝式;书法艺术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5-0040-02收稿日期:作者简介:何 薇(),女,陕西咸阳人,从事艺术史论方向的研究。
唐朝末年,政治已极其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土地兼并,加之各种苛捐杂税,李唐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农民大起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公元875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黄巢率领数千民众在家乡揭竿而起,于881年攻破唐朝京都长安,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
但是由于没有建立较为稳固的根据地和未乘胜追歼残余势力,使敌人有了喘息之机,得以蓄势反扑。
后终因弹尽粮绝,农民起义军被迫撤出长安,继而转战山东,黄巢于884年在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
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前后历时十余年,虽最终归于失败,但却给予了唐王朝以毁灭性的打击。
各地割据的军阀看到唐室衰微,早有自立之心,遂利用农民起义的契机,纷纷建国称帝。
公元907年,割据军阀朱温灭唐,建立政权,国号后梁,此后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
加之南方和北方的一些小国家,如前蜀、吴、闵、楚、南唐、荆南、后蜀、南汉、吴越、北汉等十个国家,史称十国。
直到公元979年,并立的这些政权才先后被北宋所灭。
这种混乱的局面一共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其间各地政权互有攻守,战争频发,兵戈迭起,频繁的徭役和兵役使得民不聊生,家破人亡,整个时代都处在一种政治变幻无常,经济萧条崩溃的危机下。
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统治者都忙于战事和争权夺位,根本无暇顾及文化的建设,文学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书法艺术虽承唐之余绪,但因大环境的关系,还是呈现出凋落衰败的趋势。
杨凝式《韭花帖》书法艺术研究

杨凝式《韭花帖》书法艺术研究
于潇键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年(卷),期】2024()3
【摘要】杨凝式是五代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其《韭花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件珍品,有“天下第五行书”的美誉。
杨凝式所处的年代特殊,其自身富有文藻且悟性极高,一生纵情于山水、书法,为后世留下了数件珍宝。
通过对《韭花帖》的研究,分析其书法艺术风格和特点,探讨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呼吁书学者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深化对其历史地位和价值的认识。
【总页数】3页(P136-138)
【作者】于潇键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
【相关文献】
1.锡博本杨凝式《韭花帖》再读
2.烽火与朝阳\r——杨凝式《韭花帖》新解
3.杨凝式的《韭花帖》
4.《韭花帖》
5.雄奇古淡纵逸天真——杨凝式存世书帖赏评兼及艺术风格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杨凝式的书法艺术风格

论杨凝式的书法艺术风格1. 引言1.1 论杨凝式的书法艺术风格杨凝式是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书法家之一,其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深受后人的喜爱和尊敬。
在书法界,杨凝式被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被视为传世佳作,展现了其深厚的书法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杨凝式的书法艺术风格融合了古今中外的书法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喜爱和推崇。
杨凝式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字体、笔法和布局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意境和内涵上也表现出深邃的思想和感情。
其作品多以豪放潇洒的行草为主,笔画工整而有力,线条流畅自然,极具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杨凝式的书法艺术作品传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书法风格,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和学习资源。
通过对杨凝式书法艺术风格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轨迹,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独特韵味。
杨凝式的书法艺术风格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杨凝式书法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和振兴。
2. 正文2.1 杨凝式的生平杨凝式,字子叔,号柯亭,别号辟叔,浙江湖州人。
生于南宋宁宁十一年(1195年),卒于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享年83岁。
杨凝式少年即显露出过人的书法天赋,师从学士陈半七学习隶书,后拜王素为师学楷书,继而又学草隶,研究朱巨、米芾、褚遂良等大家的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杨凝式年轻时曾在政府任职,后辞官隐居乡间,专心研习书法。
他一生谦逊好学,不满足于一技之长,不断探索创新,力求卓越。
在书法上,他提倡工、走、化、顿四法,注重笔法的变化和章法的布局,力求笔致疏而理致密,气韵生动。
杨凝式的生平虽然没有太多传世的资料留存,但他卓越的书法成就却是不可置疑的。
他曾在绢书《庐山醉翁帖》上题写“柯亭杨凝叔自题”六字,显示出他对自己书法的自信与自负。
论杨凝式的书法艺术风格

论杨凝式的书法艺术风格杨凝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他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书法风格深受后人的敬仰与推崇。
杨凝式的书法艺术风格独具特色,既有古朴典雅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创新的时代气息,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书法艺术风格。
杨凝式的书法作品在笔墨运用上非常讲究,他善于运用笔墨技巧,以一根毛笔、水墨为媒介,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书法作品线条流畅自然,用笔凝重有力,飘逸生动,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他的书法作品中,字体丰富多彩,运笔矫健,气势磅礴,挥洒自如。
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他还融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展现出了别样的书法魅力。
杨凝式的书法艺术风格在构图上非常独特,他擅长运用布局、结构等手法,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他对于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各个字体的运用自如,尤其擅长行书,其行书作品在墨意、形意上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他喜欢挥毫泼墨,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作品中常常出现大篆、大隶等独特的字体,将古代书法精粹展现得淋漓尽致。
杨凝式的书法作品在意境上也是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他擅长用笔墨表达自己对于世界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一种大气磅礴、雄浑有力的气魄和一种清丽淡雅的情怀。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峥嵘岁月、奔腾不息的生命力,也能感受到清新淡雅、流淌悠然的情感。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启迪和触动,让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洗涤。
杨凝式的书法艺术风格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书法作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艺术风格继承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又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元素,开拓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新境界,对于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疯”中设计师:杨凝式

“疯”中设计师:杨凝式横雨斜风,落纸云烟,淋漓快目。
——米芾杨凝式的书风徘徊于二王与颜真卿之间,其作品存世少,但件件耐人品味。
其取法路线明晰,兼有王羲之清润雅丽与颜鲁公痛快淋漓的不同调性,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特例,启发了诸多书史名家。
现试就杨凝式的几件作品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得到参照与启发。
目前所知《韭花帖》三个版本:一是清内府藏本,今存于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二是裴景福本,刊于《支那墨迹大成》,今藏台湾兰千山馆;三是罗振玉本,据考证罗振玉本为真迹。
原藏清宫,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已佚,收录于《百爵斋藏历代名人法书》。
罗振玉藏本《韭花帖》清内府藏本《韭花帖》《韭花帖》是杨凝式在初秋午休起来,得友人赠送韭菜花,为答谢友人馈赠美味而写下的手札。
凡7行,63字。
通篇流露出轻松的生活状态,闲适心境溢于言表。
从中可见王羲之兰亭之笔意,如“当”“一”“之”“初”“陈”“察”,与智永《千字文》中如“昼”“饥”“正”“蒙”“简”“盘”“秋”“初”“始”“谓”“铭”“载”“切”“谨”“惟”等亦有合拍,笔法源自兰亭内擫之势,用笔稳实,改兰亭一拓露锋为筑锋切入,腾挪重心、不动声色,字间留白多变,空阔而疏秀。
但如“忽”“盘”“味”“修”“鉴”等字,较之王羲之的行书,强化了粗细、收放、匀豁、枯润等对比关系,而“实”“谢”结体多变打破常规,精到而丰富。
特色之处正在于章法,字距拉开,裹束有致,形成了中轴行气将断未断,矩步从容的气机,令人神清意爽,意犹未尽。
这种独特的疏落式章法打破了字字紧密相连的传统行意识,开行书章法之先。
董其昌《容台集》评云:“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杨少师他书敬侧取态者有殊。
”董氏章法多从此出。
习者应需注意的是,杨凝式在传继经典作品时并非一味的全抄古贤,而是从主观审美上对笔法有独到理解。
如他面对风行的兰亭体系,并未直接从冯承素摹本及继承大王一拓直下用笔的智永取法,而是对零部件进行新的改造组合,变“徒青翠而奚托”为“文质彬彬”的独立风骨。
杨凝式书法艺术浅谈

杨凝式书法艺术浅谈发表时间:2018-09-18T10:14:20.370Z 来源:《知识-力量》4中作者:欧宝琛[导读] 五代时期政治腐败混乱,经济萧条,加上一直以来的纷杂战乱,社会不安定,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杨凝式以佯狂而独称雄杰。
在这般混乱的生活,许多士大夫都无心留意翰墨,在书法尤为冷门的情况下,杨凝式独树一帜,继承唐代遗风,振兴五代书法事业。
关键词:杨凝式;五(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摘要:五代时期政治腐败混乱,经济萧条,加上一直以来的纷杂战乱,社会不安定,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杨凝式以佯狂而独称雄杰。
在这般混乱的生活,许多士大夫都无心留意翰墨,在书法尤为冷门的情况下,杨凝式独树一帜,继承唐代遗风,振兴五代书法事业。
关键词:杨凝式;五代;书法;艺术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一作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或出郡望。
唐哀帝相杨涉之子。
自号癸巳人、杨虚白、希维居士、关西老农。
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到后周世宗显得元年经历了五朝八十二年的岁月。
唐昭宗天佑二年(公元905年)科举考试为进士,历任度支巡官、迁秘书郎,后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均历仕为官。
因其后汉时任职太子少师,又称曰“杨少师”。
又因佯狂,时人称之“杨风子”。
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一记:杨少师凝式……能文工书,其笔力健,自成一家体……在洛多游僧寺道观,遇水石松竹清凉幽胜之地,必逍遥畅适,吟咏忘归,故寺观墙壁之上,笔迹多满,僧道等护而宝之。
院僧有少师未留题咏之处,必先粉饰其壁,洁其下,俟其至。
若入院见其壁上光洁可爱,即箕踞顾视,似若发狂,引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与神会,出其壁尽,方罢,略无倦怠之色。
游客睹之,无不叹赏。
故冯瀛王次子少吉尝于寺壁留题曰:“少师真迹满僧居,只恐钟、王也不如。
为报远公须爱惜,此书书后更无书。
”进士安鸿渐题云:“端溪石砚宣城管,王屋松烟紫兔毫。
更得孤卿老书札,人间无此五般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装世界Packaging World艺术鉴赏
杨凝式书法作品研究
——以图像学为方法论刘亚娇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杨凝式是一位处于乱世而临危不乱的书法家,这是一个书法走向衰落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里出现了一个“笔迹纵意、遒放”的杨凝式。
分析杨凝式的作品可以得出他的学习走向以及背后的文学价值与人文精神,承起唐代的遗留书风,开启宋代尚意书风的大门。
杨凝式用自己的风格坚守了唐朝遗风,将渊源继承,却又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关键词:杨凝式;书法;作品研究;图像学
一、时代背景对于杨凝式风格的影响
五代在盛唐之后,中原地区开始相继分裂,出现了后晋、后汉、后周、后梁、后唐、等朝代,与此同时南方也分裂成前蜀、南唐、吴越、闽、楚、后蜀、吴、南汗、南平等,北方北汉,这即是“五代十国”。
五代时期仅仅存活了五十余年,这一时期的书法家和存世作品都寥寥无几,杨凝式便成为了最瞩目的那一个。
在这个期间,杨凝式打破了传统“尚法”的约束,同时也使唐法基础产生了动摇,进而传译出了“尚意”的声音你。
宋代许多著名书家都在杨凝式手上获得了消息,并将杨凝式作为自己的跳板,避免了“唐法”对于自身可能会造成的干扰,同时向二王等一众前贤获取自身所需之物,最终完成了宋代书风大旗的建立,让我国书法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五代时期文豪已岌岌可危,笔法衰败,而唯独杨凝式站稳了脚跟,成为五代时期伟大的书法家。
五代之前是唐朝的繁盛场景,在一种稳定且繁荣的社会中不仅经济、政治强盛,文化上也必定是百花齐放,所以在唐代出现了颜真卿、张旭、怀素、柳公权等,书法家们层出不穷,而五代以后便军阀混战,争权夺位,礼崩乐坏,社会稳定性因素降低,导致文化方向由百家争鸣的样貌转向抒发个人幽怨情感和注重个性表现的书法风格。
并且这个时期里,大部分书家都追求个性的表达,忽视传统笔法的继承,黄庭坚诗称“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准确的概括了杨凝式的地位。
杨凝式便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尽管五代是一个频繁战乱且社会动荡的时期,但正是由于这种社会环境的存在才能够为杨凝式搭建
起一个可以自由发挥、没有约束的平台,无常与狂颠给杨凝式带
去了全新的创作动力以及胆量。
李瑞清临曾于《韭花帖》题跋之中写到过这样一句话,杨景度为由,唐至宋一大枢纽。
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其将杨凝式视作了唐宋这一阶段书法风格转变的枢纽,同时其也是唐书中的“尚法”向宋书中“尚意”进行转折的一个关键点,李瑞清临着一番评价可谓是恰到好处!对于杨凝
式而言,其无疑是一位具有着大智慧的书法家。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自号杨虚白、关西老农,陕西华阴人。
唐末任职秘书郎,由于其出生之时正值癸巳年,故此其自称为癸巳人,其祖辈在唐代均担着任宰相等重要职位,被世人称为“杨疯子”,他
“装疯卖傻”是为了保全自己,朝代更迭,社会人心惶惶,这让杨凝式成为一个癫狂的人,所以不难看出,杨凝式聪明至极。
二、师承渊源
杨凝式书法基本上是学习二王,但升华了自己。
相较于前贤,其不像二王一般飘逸以及隽永,而与近代相比,其又不似唐代名家的平正和开阔,杨凝式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方圆并重,两者通过墨燥润来进行连接,结字时大时小,布白虽表面看来漫不经心,当经过仔细赏析后便会发现其深厚功底,称得上是巧夺天工、炉火纯青。
杨凝式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种程度,是因为其具有着追求自然以及心游天外般的心境,这就导致其书法风格不会被当时社会不良的习俗所感染,在其大部分的作品之中魏晋风格极为明显,并且在未来对宋代的几位名家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北宋书坛之中,王安石以及黄庭坚等人,都给予了杨凝式极高的评价,甚至还指出学书应学张凝式这一观点。
由于受到二王书风中精神以及意蕴的影响,杨凝式用笔极为奔放与奇逸,不管是布白亦或者是结体,其都能够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学书“远交近攻”,先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后上溯到王羲之、王献之,先尚法后取韵,杨凝式一变唐法,用笔奔放奇逸。
“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馀,此真可谓书之豪杰。
”[1]杨凝式通过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对二王亦步亦趋,而是站在先人的肩膀上进行创作,发挥自己独特的“遒逸”风格。
为什么说杨凝式用“近交远攻”的方法呢,其实是他机智的的一种表现,他先进攻距离自己
15
包装世界Packaging World 艺术鉴赏
朝代近的书法大家,得到欧阳询、颜真卿的作品在那个时代一定是比较容易的,学习起来也一定十分方便,通过对基础技法的掌握再进一步学习;其次再追溯二王,将法融进韵里,将王羲之、欧阳询书法风格中方硬内敛的笔法结体磨去棱角,加入自己的奔放遒逸的韵味,从而升华了技法的味道,也加入了自己的风格;与此同时对颜真卿书法中过于酣畅淋漓的单调章法做取长补短,形成萧散简远、收放有韵、出规入距的杨凝式风格。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评的十分准确,曰:“其笔迹遒放,宗师欧阳询与颜真卿,而加以纵逸”[2]杨凝式通过对盛唐书气和魏晋风韵的调和、融会贯通,使他没有被王羲之、王献之与颜真卿挡在书法门外,而是成为晋书或唐书的追随者,却走出自己的风采。
书法风格的形成少不了学习对象的影响,杨凝式也是其中一位。
刘煕载《书概》中云:“杨景度书,机括本出于颜,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
”点评非常准确。
三、作品中的美学价值——以图像学为方式研究
《韭花帖》是一封书信,作品书体为行书,是杨凝式的代表作品,内容是讲述中午午睡醒来,适逢有人馈赠韭菜花,品尝之后,香脆可口,遂执笔以表谢意。
此贴书写的流畅自由,有王羲之洒脱自在之笔意。
其次,在《韭花帖》中可以明确感受到杨凝式对唐代书法的法度的传承,几乎接近行书的作品,也依旧严格遵守法度,章法上无意的摆布也给人带来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像“韭花”“载”“充腹”等字都是严格遵守法度却不失自己的风格,内容就是轻松的记事,用笔轻盈也严谨。
《韭花帖》这篇文章通篇有七行,共计六十三个字。
文章内容洋溢着杨凝式自身轻松愉悦的心情,其闲情逸致以及闲适心境得以充分展现。
通过用韭花酱来搭配肥羊肉这一种饮食方式,我们便能够想象到杨凝式这一位贵族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古代人将牛羊肉作为祭祀用品,其中猪肉便显得下等一些。
古人通常将韭花称作“菁”,在八月收取韭菁来捣齑。
将韭花做成酱,是古人在涮羊肉时必不可少的一份材料。
杨凝式为了感谢朋友送给自己的这份韭花,写下了这篇文章,让其轻松愉悦的心情跃然纸上,尽管《韭花贴》只是一封简单的尺牍,但通过其却能发现杨凝式极为重视与友人之间的感情。
再说这《夏热帖》与《韭花帖》是完全相反的一番景象,《夏热帖》整幅书法用笔灵动、锋芒尽露、但不失浑厚凝重,俨然变成另外一番样子,却依旧风采熠熠,像《韭花帖》属于十分严谨遵守一些章法的作品,这幅作品就属于草书作品,洋洋洒洒的表达杨凝式的个人情感。
《夏热帖》是杨凝式写的一封信札。
内容是由于天气炎热,来给和尚们送来清热解暑的水来聊表问候。
此贴为杨凝式仅有的一份传世草书作品,作品本身并没有刻意去安排,而是一封普普通通的信札,但是其字迹却兼具了唐代颜真卿以及柳公权的特点,字体雄奇且险崛,用笔的风格也是爽利挺拔,这都与杨凝式在之前的楷书以及行书作品存在较大的风格差异,这也说明了古代文人的文学素养与书法功底之深厚,作品中大张大合十分夸张,却着实反映了天气炎热所带出来的躁动感,使整幅作品动感起来。
通过书写上加大对比,升华天气燥热带来的烦躁感,这样的放荡和摇曳把夏天的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出他内心的热情与奔放。
四、结语
杨凝式的书法延续了千百年,又为后世所推崇,不仅仅是他的作品,也包括他的为人。
这样的书法家是书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
杨凝式用自己的聪颖诠释了一代书法大家的魅力,他在五代那个书艺贫瘠的时代遗世独立,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变通古法,融汇贯通,完全为自己所用,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尤其是其书法造诣,被推到了五代时期最高水平、逾越唐朝、直至魏晋,是自身性情与性格、情感完美融合于书法中的代表。
杨凝式的褒奖实至名归,不仅仅在五代史上,也是整个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
宋人尤为推崇杨凝式,苏东坡于《东坡林志》里曾称杨凝式的字迹能够与自己相媲美且难以分出高下。
除此之外,黄庭坚对其也极为推崇,甚至赞美杨凝式的书法中,任何一个字都极其微妙、巧夺天工,可以和吴道子的画一起被称作“洛中二绝”。
杨凝式用自己的智慧成就了书法上的成功,将书品与人品表现得淋漓尽致。
都说字如其人,杨凝式便是一个代表,书法之路任重而道远,做人与书法之路略同,同时要求自己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并向他学习,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
[1]龙友.“意”与“险绝”:试论杨凝式的几件作品[J].东方艺术,2018(15):53-75.
[2]张慧.杨凝式《韭华帖》对尚意书风的影响[J].品牌研究, 2018(01):31-32+35.
[3]王硕.浓淡相宜,译在笔先[D].东北大学,2017.
[4]姜凯.试论杨凝式人品与书品——兼及其书法史意义[J].中国书法,2014(08):134-136.
[5]徐江山.闲静狂纵随我意——五代书家杨凝式研究[J].书法赏评,2012(01):41-44.
[6]何炳武.论杨凝式的书法艺术特色[J].华夏文化,2004(02): 43-4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