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练习题

合集下载

1《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5.1《论语》十二章一、单选题1.下列加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食无求饱求:追求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D.质胜文则野野:粗野、鄙俗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许多教学理论。

C.《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

D.南宋时,朱熹把《诗经》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见贤思齐焉②见贤思齐焉③可以群④远之事君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择善而从之⑦草菅人命A.①⑤/②③⑦/④⑥B.①②/③④⑦/⑤/⑥C.①⑥/②⑤/③④/⑦D.①④⑤/②/③/⑥⑦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③回虽不敏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⑤古之学者必有师A.②⑤B.②④C.①③D.①④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

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克已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论语》十二章 练习题

《论语》十二章  练习题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一、读懂文意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逸),敏.(勤勉)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到)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语气助词,表肯定)。

”(《学而》) 2.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如……何,把……怎么样呢?对……怎么办呢)?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3.子曰:“朝.(早晨)闻道.(仁义之道),夕死可矣。

”(《里仁》)4.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5.子曰:“见贤思齐.(向……看齐,与……一样)焉.(代词,他),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6.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毅,坚强),任.(担子,担当的东西)重而道远。

仁以为..(把……作为)己任.(责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盛土的竹筐),止.(停下来),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下)一篑,进.(前进),吾往.(前进)也。

”(《子罕》)9.子曰:“知.(同“智”,智慧)者不惑.(疑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1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约束自我)复礼.(先王之礼)为仁。

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称许)仁焉。

为仁由.(靠)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条目,细则)。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资质愚钝),请事.(实践,从事)斯语矣。

”(《颜渊》)11.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实践)之者乎?”子曰:“其.(表委婉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施加)于人。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练习题)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练习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792)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不逾.矩.()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传.不习乎(2)人不知而不愠.(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5)人不堪.其忧(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不亦说乎同,解释:(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解释:4.解释下列多义词。

(1)而{①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②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③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2)知{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3)其{①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②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_③回也不改其乐_____________(4)乐{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_③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5.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有朋.自远方来古义:今义:朋友。

(2)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3)三.人行古义:今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今义:一天。

(5)三.军.可夺帅也古义:今义:指陆军、海军、空军。

6.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形式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2)吾日.三省吾身(3)传.不习乎(4)温故.而知新.;(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饭.疏食,饮水7.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是记录及其弟子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8.根据提示默写。

(1)文中表明既要勤奋学习,又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句子是:,(2)曾子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品德修养的句子是:???(3)文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新)部编版语文七上《论语十二章 》课时练(附答案)

(新)部编版语文七上《论语十二章 》课时练(附答案)

11 《论语》十二章一、积累运用1.解释以下句子中的加点词。

〔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5〕不逾.矩〔〕〔6〕思而不学则殆.〔〕〔7〕人不堪.其忧〔〕〔8〕匹夫..不可夺志也〔〕参考答案:〔1〕按时〔2〕同“悦〞,愉快〔3〕诚信〔4〕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5〕越过〔6〕疑惑〔7〕能忍受〔8〕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参考答案:〔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有才德的人吗?〔2〕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3〕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3.用本文中的原句答复以下问题。

〔1〕文中讲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切磋交谈、探讨问题,既可以增长知识、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享受的句子是:〔2〕文中论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3〕谈时间之易失难得的句子是:〔4〕谈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参考答案:〔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选段,答复以下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4.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克己复礼之新说《论语》中“克己复礼"一句,历来的注释相当统一,即把“克己”解释为“克制自己",然后形成了一种修养方法。

这种注释本来是错误的,但是,因为统一,大家就都犯了错误,只有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边缘,抬手拉门,没摸到把手,于是自嘲地笑了笑说,“我不想碰壁”,转身走开了。

即将登台《百家讲坛》的傅佩荣先生说到这个问题,以“克"为“能”,“克己复礼"就是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

傅先生的这种说法其实也值得商榷。

钱穆说:“克犹胜也。

有约束义,有抑制义。

克己,约束己身也。

或曰:克己去私。

下文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谓上一己字特指私欲。

或又说:克己犹言任己,谓由己身肩任。

然下文‘四勿’,明言约束,非肩任义。

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

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也。

”克制(约束己身)以外,钱穆又提到“克己"的另一种说法:“克”取“任"义,克己犹曰“任己”,“任己"就是“由己身肩任”。

把其中的意义取出来,很明显,就是“从我做起"。

这就是所谓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的边缘。

但他以下文“四勿”明言约束,“任己"与“四勿”不相对应,遂又否定了这种解释.,这是他与真理擦肩而过。

“四勿"是颜回“请问其目”之后,孔子做出的答复。

目,一般解作条目,目还有一解,为要。

“请问其目",钱穆先生解作“请问详细的条目”,这是钱穆把“四勿"理解成“克己”的具体化,上下读来已经不通顺了。

其实,结合“四勿"“不要如何如何”的语气,“请问其目"就应该是“请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一则《论语》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12 《论语》十二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 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____(2)吾日三省..吾身三省:________________(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_____(4)温故而知新.新:________________(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____________ 殆:____________(6)逝.者如斯.夫逝:________斯:________(7)曲肱.而枕之肱:________________(8)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_____3.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5.填空。

(1)《论语》是____________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体裁)著作。

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论语〉十二章》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论语〉十二章》谈“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高中论语十二章的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论语十二章的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论语十二章的练习题及讲解### 练习题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主要记录了谁的言行?2.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仁”的概念,其核心是什么?3. 请列举《论语》中关于“礼”的三个主要观点。

4. 孔子在《论语》中如何论述“学”与“思”的关系?5. 《论语》中孔子对“君子”和“小人”有何不同看法?6.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中庸之道”是指什么?7. 孔子在《论语》中如何强调“诚信”的重要性?8. 请简述《论语》中孔子对“孝”的理解。

9.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以德服人”是什么意思?10. 《论语》中孔子如何论述“知行合一”?### 讲解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3.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礼”的观点包括: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礼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礼是体现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

4.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5. 孔子对“君子”的看法是他们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广泛的知识,而“小人”则缺乏这些品质。

6. “中庸之道”是指在处理事物时不偏不倚,保持中立和平衡的态度。

7. 孔子强调“诚信”是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它能够建立信任和尊重。

8. 孔子认为“孝”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体现了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9. “以德服人”是指通过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来影响和引导他人,而不是通过强制或暴力。

10. “知行合一”是孔子提倡的理念,即知识和行动应该相辅相成,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

以上练习题和讲解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和孔子的思想。

通过对这些练习题的解答,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一、基础积累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譬如平地..,未成一篑.回虽不敏,请事.斯语君子喻.于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士不可以不弘毅..迩.之事父,远之事君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有道而正.焉朝.闻道,夕.死可矣3.下面的成语都出自《论语》,请解释其意思。

如果其现代意思与文中意思不一样,请解释其现代意思。

见贤思齐:文质彬彬: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文意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③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④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⑤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⑦曾子曰:“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⑧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⑨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敏.于事而慎于言敏:勤勉B.就有道而正.焉正:匡正、端正C.质.胜文则野质:朴实、质朴D.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弘扬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任重而.道远人而.不仁,如礼何?B.其.“恕”乎君知其.难也C. 就有道而正焉.见贤思齐焉.D. 沛公起如.厕如.礼何3.下面有关文段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第①则,讲的是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专项强化练习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每空1分,共50分)
(1)时习说乎有朋不愠君子
(2)吾日三省为人谋忠不信传不习乎?
(3)十有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
(4)温故而知新可以
(5)罔殆
(6)人不堪其忧
(7)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
(8)饭疏食饮水曲肱不义于我
(9)三人焉善者而从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11)夺帅匹夫
(12)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
二、填空。

(每空1分,共45分)
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篇,以语录体和体为主。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2、《论语》与《》、《》、《》合称为“四书”。

3、表明了学须有友。

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
4、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5、曾参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句子是:???
6、强调复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是:,?
7、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是:,。

8、《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9、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10、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11、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12、《论语》中含义深远,金铿玉振,古往今来,不知激励过多少志士仁人在险恶的环境中守志不移的句子是:,。

13、《论语》中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之至,在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的句子是:,,。

,。

14、写出五个在《论语》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