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黄山松》教学设计西师大版
西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4 黄山松》教案_10

黄山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读”、“说”的过程,以读代讲,以读代问,帮助学生体会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利用多媒体教学将黄山松奇与美的特点展示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感受黄山松的的形象、品格、精神。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材、教参,网络图片多媒体教室,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导入解说: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黄山,重点欣赏黄山松树的奇美,感悟它的品格与精神。
(板书:黄山松)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山松有三个特色,请同学说说都有哪三大特色?披文入情,载情入文根据老师出示的学习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探究黄山松的这三大特色。
(1)小组学习出示文字:明确学习要求。
①自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想想作者是怎样来描写黄山松的特点的。
②小组交流:哪些语句表现出黄山松的特点,画一画,读一读。
③感情朗读:读你喜欢的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出示一组松树生长在石上的图片出示句子:“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劲,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议啊!”设疑: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苍翠、坚劲、窈窕是什么意思?看到长势这么好的黄山松,作者为什么感到不可思议了呢?因为黄山松长在石头上。
那是金属利器都很难将它劈开的花岗岩啊,800摄氏度的高温下才会出现裂纹,而现在要将它挣裂的是黄山松的根啊,你有怎样的感受?黄山松生命力无比顽强。
(板书)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表达对黄山松的喜爱吧!2.更有不可思议的是什么?出示句子:“更有不可思议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摇曳着。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黄山松》语文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黄山松》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黄山松的生长环境和特点有一定了解;2.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黄山松的特点和生长环境;2. 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加深对黄山松的认识;3. 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加深对黄山松的认识;2. 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黄山松的图片、幻灯片或视频;2. 黄山松的生长环境和特点的相关资料;3. 学生的课本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呈现黄山松的图片或幻灯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黄山松了解多少?你们见过黄山松吗?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读一遍课文《黄山松》,然后提问:黄山松有什么特点?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问题,例如:为什么黄山松能在峭壁上生长?(学生分组讨论)3.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展示他们的分组讨论结果(学生展示)三、思维拓展(15分钟):1. 提问:黄山松为什么被称为“生命的奇迹”?(学生回答)2. 分组讨论:请学生再分组,讨论一个问题,例如:为什么黄山松能在极端的环境下生存?(学生分组讨论)3.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展示他们的分组讨论结果(学生展示)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老师出示几个句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2.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检查答案。
五、总结(5分钟):1. 对黄山松的了解进行总结;2. 向学生介绍下一堂课的内容。
六、作业:1. 黄山松是如何在峭壁上生长的?请写一篇短文,讲述你的观察和想法。
2. 复习今天的课文和课堂练习。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黄山松》语文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黄山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黄山松的精神品质。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观察大自然、感悟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山松坚韧、顽强、乐观的品质,培养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
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黄山松的精神品质。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把握黄山松的生长环境,理解其坚韧、顽强、乐观的品质。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黄山上有什么著名的景点呢?(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音、停顿和节奏。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讨论黄山松的生长环境如何?黄山松具有哪些精神品质?作者通过哪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来描绘黄山松?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课文中的排比、对偶等句式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讨论你认为黄山松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如何像黄山松一样坚韧、顽强?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3.拓展活动:以“我心中的黄山松”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二)课堂讨论黄山松的生长环境对它的成长有什么影响?你认为黄山松的精神品质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3.拓展活动:以“黄山松与我”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西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4 黄山松》教案_20

姿态奇特—— 向阳
紧密偎傍——团结
教学反思
特点三: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师: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黄山松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①团结松
随机出示句子。 “狮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树叫“团结松”。五六根枝条从近根的地方生出来,紧密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到了高处才向四面分散,长出松针来。因此,这一束树枝就变成了枝干,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文中概括黄山松特点的句子。
3.披文入情,载情入文
(1)小组学习
学习要求 :①自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想想作者是怎样来描写黄山松的这一特点的。 ②小组交流:黄山松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③感情朗读:读你喜欢的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师生交流
特点一:生在石缝里
师:从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你还知道那些描写黄山松的诗句?
特点二:枝条大多向左右平伸或倒生
出示图片。
师:观察图片,看看文中是怎样描写黄山松这一特色的。请你读一读描写这一特色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出示图片及文字:“显然,它不肯面壁,不肯置身于丘壑中,而一心倾向着阳光。”
小结:作者借物抒情,不仅细致地描绘了黄山松枝条生长的样子,而且从中发现了黄山松的向阳性,那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的品格与精神。
②蒲团松
出示蒲团松图片。师:观看图片,看看(下转44页)(上接47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蒲团松的?
拓展:多媒体出示诗句。
清人丁廷健有诗咏曰:“苍松三尺曲如盘,铁干横披半亩宽。”如今也有人写到:“松冠平扁似铺棉,形若蒲团半亩圆。大厦千间张锦绣,何如顶上好安眠。”
小结:这些诗句把蒲团松的形状及对它的赞美之情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黄山松那种团结的精神。
六年级语文下册《黄山松》教案 西师大版

《黄山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美,了解它的特点。
2、积累好词句,体会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学生:了解丰子恺其人,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材简析本文是著名作家丰子恺写的。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解读与提示第1段:课文开头,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这篇文章是围绕黄山松树的特点来写的。
从听人说黄山松有特色,到自己的概念变得明确,这里有两个层次,这样的描写,如说话一般娓娓道来,引起读者的思索。
第2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一个特点:有顽强的生命力。
作者首先注意了黄松的生存环境:松树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的生存环境简直太糟糕了。
“石罅”、“石缝”、“石上生”,作者反复强调,写出黄山松生存环境之奇特,生存之艰难。
以至于引起了作者的好奇:这松树生长靠的是什么呢?石头缝里有养料吗?作者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猜想松树的养料大概是一种叫做“石髓”的东西。
这里,作者没有用赞美的语言,没有用让人激情澎湃的诗一般的文字去赞美黄山松的生命力,而是通过作者的看,作者随意的思索,作者对那棵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的松树的描写,慢慢地把这个意思透露出来。
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读通这一部分,特别是“石罅”、“邛疏”、“窈窕”、“娉娉婷婷”这些词语,不仅要会读,还要能够了解它们的意思。
学生初读丰子恺的这篇文章,可能在文字上有一些困难,但是这个阶段过去以后,他们读类似的文章就不会再觉得特别困难,这对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很有好处。
第3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二个特点:一心向阳。
这是从黄山松枝条的特点来写的。
这里有两个层次,一是枝条向上生;二是长在悬崖边上的松树,它们的靠空中一面的枝条长得更茂盛,而面向崖壁一面则一根枝条也不长。
六年级下语文优秀教学案例黄山松西师大版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请你设计一个以黄山松为主题的宣传册"""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活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
2.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黄山松的美丽和奇特。
3.采用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2.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通过对黄山松的赞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培养审美情趣。
4.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为家乡、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信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设立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自信。同时,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黄山松为什么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课文中的黄山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共同探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拓展问题,如:“你觉得黄山松的精神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等,引导学生将课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语文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黄山松》教案

第4课《黄山松》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2.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赏析作品中的形象来体会作品要表达的情感;(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2.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黄山松》的创作背景。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松的文学作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素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美称,而那里的松树更是黄山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傲然挺立,像一面面“昂扬的战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这篇课文,来细细的品味欣赏。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关于黄山的视频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对黄山的介绍,激发同学们了解黄山的兴趣,进入课文主旨。
(二)(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作者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著有诗集《黄山松》,今天我们学习的《黄山松》这首诗歌是他的代表作。
2.学习字词,扫除障碍读准字音:在读这篇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扫除一下字词障碍,注意:要区分平翘舌,要读准声调,特别是多音字的读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î)雷霆(tíng)劲(jìng)枝迸(bèng)出夹袭(xí) 裸(luǒ)露(lù)3.自由读文,整体感知(1)过了生字新词关,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诗歌,来认识一下诗歌中的黄山松。
(2)交流读书体会还可以试着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自己眼中的黄山松。
(3)小结:嗯,这位同学体会到了黄山松的不屈不挠,你体会到了黄山松的艰苦奋战同学们很会读书,从诗歌里整体感知到了黄山松艰苦奋战、不屈不挠的精神。
西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4 黄山松》教案_15

西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4*《黄山松》教材分析:《黄山松》这篇课文是西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丰子恺写的一篇写景散文。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文章抓住黄山松的三个突出特点来具体介绍黄山的松树。
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层次清楚,突出了黄山松的特点。
学情分析:通过六年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独立阅读理解、感悟能力,而且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获得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逐步在拓展。
在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对写景文的学习方法有了相当的学习经验,虽然本文篇幅较长,但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美,了解它的特点。
2积累语段,体会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学习本文写法。
教学重点:在了解黄山松特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对它的喜爱和赞美。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内涵,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黄山松资料、图片等教学过程:导入: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播视频)有诗云: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
由有诗云:云随变幻无常致,松不雷同总怪枝。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山松》这篇文章去感受它的奇特魅力。
这是一篇“状物写景文”,在小学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这样的文章,如:著名篇章《桂林山水》。
作者抓住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
结合咱们的学习经验,总结一下学习写景文,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本文的作者丰子恺先生是一位文学大家,他是怎样把黄山松的特点形象而传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检测预习过渡:相信大家昨天利用预习单,将课文通读了几遍,也解决了文中的新词,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请小组长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词语和课文描摹囫囵臆测窈窕丘壑偎傍谛视耽搁娉娉婷婷2.课文围绕黄山松写了什么?我们在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时可以围绕课题,在他的前面或后面补充相应的内容,这叫题目扩充法,咱们在阅读中可以多多利用这种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黄山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重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自主学习:
1、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
2、写规范字:
雷tíng( ) 夹xí( ) luǒ( )露不屈不náo( )
3 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
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略)
板书设计:
顶风傲雪(自强)
坚毅不拔(拼搏)
百折不挠(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