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资料
知识点总结《中国历史》第二册

《中国历史》第二册隋朝——唐朝一、隋唐科举制度、大运河的开凿1、隋唐科举制度:是政治开放的表现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1)创立:隋文帝(杨坚)开始用分科考试办法选官员。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2)完善: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明经,进士科最为重要。
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武则天:创殿试,设武举制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2、大运河的开凿(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2)时间:605年——610年(3)大运河的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4)意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2、“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统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出现繁荣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治国方略:(1)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2)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3)善于用人。
他任命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4)沿用和完善隋朝三省六部制;(5)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6)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3、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在她统治期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4、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励精图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唐朝社会进入全盛时期。
三、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唐朝的粮食以粟和稻谷为主;饮茶之风风靡全国,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
(2)手工业——丝织业发达,以轻盈精薄著称;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
(3)商业——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内有坊、市之分,边疆各族和外国商旅云集,店铺林立,繁华异常。
中国历史第二册知识点-历史会考

《中国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统一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9、评价大运河的开通:⑴积极: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过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024年最新中国历史第二册知识集锦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唐一、知识点部分:1、隋唐时期,581年——907年,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大兴。
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3、隋朝留给后世的最大贡献是:开通了大运河;4、隋文帝时,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开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时,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武则天首创殿试。
5、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6、618年,李渊建唐朝,定都长安。
唐朝建于618年,亡于907年,经历了289年。
7、李世民于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做了皇帝,627年改年号为“贞观”。
8、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9、唐太宗时期,重用人才: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贞观时期著名宰相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人称“房谋杜断”;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10、唐朝农业发展迅速,改进了生产工具,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
11、唐朝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久负盛名,唐三彩是唐朝瓷器中的精品。
12、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13、为加强对西域管辖,唐太宗在天山以南设立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在天山以北设北庭都护府。
14、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15、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了尺带珠丹;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16、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政府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日本共向中国派遣13批“遣唐使”。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资料

一、隋唐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熟记P2,隋运河图)。
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
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
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
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

第1课――第8课:隋、唐隋朝:581年――618年,隋文帝杨坚(开皇之治)、隋炀帝杨广,都长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2)科举选拔官员;(3)开凿隋朝大运河,沟通南北联系;(以洛阳为中心,东北达涿郡,东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隋末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所杀,隋灭亡。
唐朝:618年——907年,唐高祖(李渊),定都长安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天可汗”(1)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2)善于用人,重视纳谏;(3)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合并州县;(4)科举增加考试科目,重视文化教育。
意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璟为相,励精图治。
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安史之乱:755――763,安禄山、史思明,唐由盛转衰;唐朝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现象。
唐末农民起义: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特点:流动作战;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唐朝灭亡:907年,朱温灭唐。
唐朝经济:粮食以粟、稻谷为主;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
曲辕犁、筒车;丝织品以轻盈精薄著称。
陶瓷:“邢白越青”、唐三彩;长安城,“坊”“市”分立。
民族关系:(1)西域旧地,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东突厥颉利可汗(2)回纥,骨力裴罗建立回纥汗国(后为回鹘),被唐玄宗封为“怀仁可汗”今维吾尔族祖先(3)粟末靺鞨,大祚荣,唐玄宗册封他为“渤海郡王”,后以“渤海”为号,“海东盛国”(4)南诏(今彝族、白族祖先)皮罗阁,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5)吐蕃(今藏族祖先)赞普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都逻些(今拉萨)对外交流:对新罗: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朝外国留学生以新罗人最多。
高中历史复习第二册

第二册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原始农耕(A)⒈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⒉概念: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⒊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⒋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5. 意义:⑴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⑵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
⑶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6. 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A)⒈炎黄传说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
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⒉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A)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⒈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
“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⒉夏王朝和国家的基本特征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世袭制、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等是其具体体现。
二.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二里头遗址(A)1.考古发掘显示: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2.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和居民的经济生活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商朝的建立1、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商朝。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资料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功绩: 一、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功绩: 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1206年 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1206年) 元朝建立和统一: 二、元朝建立和统一: 1、建立: 年忽必烈建立元朝,都城大都 建立: 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1 先后灭掉西夏、 南宋( 先后灭掉西夏、金、 南宋(1276 2、统一: 统一: 南宋抗元将领: 年)南宋抗元将领:文天祥 元世祖发展经济的措施: 三、元世祖发展经济的措施:
经济重心的南移 民族关系的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 ——五代辽宋夏金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原因: 南方战乱较少,自然条件适宜; ①南方战乱较少,自然条件适宜; 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 ②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劳动力 ③统治者重视生产 开始, 南宋最后完成 2.时间: 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 2.时间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 时间: 3.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3.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手工业 、商业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4.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4.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政府财政收入, 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经济重心的南移 3、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 ①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江南推广; 引进的占城稻在江南推广 水稻: 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江南推广; 太湖流域的苏州 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苏州、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苏湖熟,天下足) (苏湖熟,天下足);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产地在南方 棉花: 两广、福建扩展到 扩展到长江流域 ②棉花:从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茶树: ③茶树:在江南栽培有很大发会通河
人教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知识点

人教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知识点《人教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是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本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变革。
以下是这本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详细介绍如下:一、近代中国的社会与经济:自1840年以后,中国国家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技术落后,国力衰弱。
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旧文化观念开始面临挑战。
二、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接触和引进西方的资本主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思想。
江南、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新的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三、辛亥革命与共和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革命先驱孙中山成为了共和国的临时大总统。
四、北洋政府与内战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权经过多次更迭,内战频繁。
北洋政府成为了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
同时,中国共产党因为在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逐渐发展壮大。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参加了战争,从战争中获得了对德属胶澄城的承认和对先前租给德国的山东的权益。
六、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民族意识和革命意识的觉醒。
七、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党之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时期,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共和国民党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合作,共同对抗日本侵略。
以上就是《人教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这本教材以独特的视角来讲述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对于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历史的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隋唐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熟记P2,隋运河图)。
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
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
的塑像。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
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
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4、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
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
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著名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其中的吴道子被后人尊为“画圣”,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二、五代、辽、宋、夏、金等政权
1、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3、916年,契丹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后,契丹改国号为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并定都兴庆的政权);
4、1115,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
1127年,金灭亡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5、订立“澶渊之盟”的双方是辽与宋
6、南宋的抗金名将有岳飞和韩世忠等,岳飞于1140年在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兵。
7、北宋时发明了插秧农具“秧马”;还出现了牛转翻车;政府把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北方一些地方。
南宋时,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太湖流域一带的水稻产量很高,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8、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都有夜市、晓市,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三、元期
1、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政权。
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为政治中心、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
2、我国古代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
3、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地区),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
(图)
4、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并经常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元朝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是泉州。
6、火药用于制造武器,始于唐朝末年;司南制成于战国时期,指南针制成于唐朝,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7、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古代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8、词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兴起了晚唐。
宋朝时,词的创作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词人和词作。
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9、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杰作;元朝著名的书画家是赵孟頫,其名画有《秋郊饮马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