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物体的内能教案

合集下载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布置分层作业,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引导学生关注能源、环保等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7.教学评价,促进发展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举例: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意义。
3.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热传递规律的理解。
(四)情感态度与价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2.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物理的心得,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内能和热传递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突破难点
-设计系列实验,如观察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内能的变化。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物质种类的关系,突破理解难点。
3.多元教学,强化理解
-结合多媒体教学,如动画、视频等,生动展示热传递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等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物体的内能和热传递的学习表现出浓厚兴趣。然而,由于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物体内能和热传递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物体的内能-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

物体的内能-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

物体的内能-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一、知识概述1.1 定义物体的内能指的是一个物体内部分子或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能量总和,是物质的内部储存的能量。

一般用符号E表示。

1.2 特点物体内能是由于粒子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量,它具有以下特点:1.内能具有自身势能和热运动两个组成部分;2.物体的内能是一个状态函数,只与物体的状态有关,与物体的历史过程无关;3.内能的大小不依赖于物质的形状、体积等因素,而仅和物质的质量有关。

1.3 应用物体的内能在生产、科研、生活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如燃烧、冷却、变相态等过程都与物体的内能有关。

二、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内能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内能的计算方法;3.了解内能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内能的定义和特点;2.内能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1.内能与热的等价性的理解;2.内能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5.1 活动1:引入内能的概念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物体,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具有哪些内部因素影响其能量变化,从而引出物体的内能的概念。

5.2 活动2:内能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示意图等手段,解析物体内能的计算方法,要求学生理解并记忆相关的公式及其应用。

5.3 活动3:内能的应用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内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燃烧、冷却、变相态等过程。

六、教学练习6.1 练习1某学生用0.2千克水加热至100℃,过程中吸收了20千焦的热量。

求水的内能增加多少?解答:水的沸点为100℃,在常压下每克水可吸收4200焦耳的热量,因此0.2千克水吸收的热量为201000焦耳。

根据内能的定义,可得水的内能增加了201000焦耳。

6.2 练习2某燃料的燃烧焓为10.0千焦/克,燃烧1克该燃料能获得多少焦耳的热量?解答:根据燃烧焓的定义,该燃料燃烧1克可获得10.0千焦的热量,即1克该燃料可获得10.0*1000焦耳的热量。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物体的内能的定义、特点、计算方法和应用。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2. 详细内容:(1) 内能的概念及其意义(2) 内能的单位及其换算(3) 影响内能的因素:质量、温度、状态等(4) 内能与机械能、热能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及其换算。

2. 掌握影响内能的因素,能够分析生活中有关内能的问题。

3. 了解内能与机械能、热能的关系,能运用内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及其意义,内能与机械能、热能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影响内能的因素,内能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温度计、烧杯、水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课本、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冬天取暖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 讲解内能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意义。

(2) 介绍内能的单位及其换算,如焦耳、卡路里等。

(3) 分析影响内能的因素,如质量、温度、状态等。

(4) 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热能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能量转化的过程。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有关内能的问题,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1) 计算一定质量的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内能。

(2) 分析一个物体从高温环境转移到低温环境时内能的变化。

5.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内能的变化,如热传递、做功等。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内能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及其意义2. 内能的单位及其换算3. 影响内能的因素:质量、温度、状态等4. 内能与机械能、热能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计算一定质量的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内能,并解释原因。

2. 分析一个物体从高温环境转移到低温环境时内能的变化,并描述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1《物体的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1《物体的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2.运用生动的例子,如热水冷却、饮料加冰块等,阐述内能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3.通过图示和动画,介绍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解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进行课堂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内能的变化,如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观察温度计读数的变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三)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若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实验、讨论、研究报告等任务。
2.鼓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观点,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收获,提高学习效率。
1.通过提问方式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我们学习了哪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冰雪融化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冰雪会融化?它与内能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预测本节课可能涉及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新知
1.结合课本,详细讲解内能的定义、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2.学会运用物体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如热传递、物态变化等。
3.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设计简单的节能方案,分析生活中内能转换的实例。
a.内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b.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3章教案:第1节物体的内能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3章教案:第1节物体的内能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3章第1节——物体的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内能的计算: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4. 影响内能的因素:温度、质量、状态等。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而机械能是物体由于机械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掌握影响内能的因素。

2. 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能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影响内能的因素。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影响内能的因素,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搓手取暖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

2. 讲解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3. 讲解内能的单位:焦耳(J)。

4. 讲解内能的计算方法: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5. 讲解影响内能的因素:温度、质量、状态等。

6. 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而机械能是物体由于机械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7.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有关内能的问题,如烧水、做饭等。

8. 随堂练习:课本练习题,巩固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9.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进一步巩固内能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单位3. 内能的计算方法4. 影响内能的因素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讨论下列现象中内能的变化情况,并解释原因。

(1)烧水时,水温升高。

(2)冬天搓手取暖。

2022年沪科版物理《物体的内能》精选教案

2022年沪科版物理《物体的内能》精选教案

13.1 物体的内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内能的概念, 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 物体吸收(放出)热量, 温度升高(降低), 内能改变.3.了解热量的概念, 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教学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装着开水的暖瓶有时会把瓶盖弹, 推动瓶盖的能量是什么. 暖瓶没有运动, 所以不是机械能, 暖瓶也没有接电源, 也不是电能. 那么, 这一能量来自哪里呢?新课教学1.物体的内能探究活动1: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 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 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红墨水.实验现象:热水杯的颜色先变得均匀.实验结论:说明温度越高, 粒子的无规那么运动〔热运动〕越剧烈.〔1〕分子具有动能和势能类比: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被拉伸的弹簧的各局部互相吸引而具有势能;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分子间相互吸引也具有势能.被压缩的弹簧的各局部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结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同样具有动能, 而分子间具有相互作用力, 又使:它们具有势能.〔2〕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那么运动的动能, 以及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3〕机械能与内能的比拟内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与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无关.机械能是物体整体所具有的能, 是物体动能和势能之和, 与物体机械运动有关.例如:空中运动的足球除了整体具有机械能外, 同时还具有内能.想一想:冰山有内能吗?冰冷的冰山, 温度虽然低, 其中的水分子仍然在做热运动, 所以也具有内能. 一切物体不管温度上下, 都具有内能.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1〕做功可改变内能演示实验:克服摩擦做功克服摩擦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压缩气体做功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气体膨胀对外做功, 物体的内能减少.结论: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温度降低.小结:从能的转化看, 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功可以用来度量内能改变的多少.〔2〕热传递可改变内能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物体放热温度降低内能减少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或从物体的一个局部转移到另一局部.发生热传递时, 高温物体内能减少, 低温物体内能增加.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对流、热辐射. 热传导:放在热汤中的金属勺子变热了;对流:烧水水变热;热辐射:晒太阳.思考:你怎样让一段50 cm的铁丝温度升高呢?用火烧、太阳晒、用手焐, 用温度更高的物体使铁丝温度升高, 热传递.用手搓、在地上摩擦、用锤敲、反复弯折, 温度升高的过程, 往往伴随着运动,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是做功和热传递.〔1〕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 物体间内能传递的多少称为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2〕内能、温度、热量的关系①内能跟温度的关系温度的上下, 标志着物体内局部子运动速度的快慢. 因此, 物体的温度升高, 其内局部子无规那么运动的速度增大, 分子的动能增大, 内能也增大, 反之, 物体温度降低, 其内局部子无规那么运动的速度减小, 物体内能减小. 因此, 物体温度的变化, 一定会引起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的变化, 不一定引起温度的变化. 这是由于物体内能变化的同时, 有可能发生物态变化. 物体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内能变化了, 温度有时变化有时却不变化. 如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还有液体沸腾过程, 内能虽然发生了变化, 但温度却保持不变, 这是因为物体的分子势能发生了变化.②内能与热量的关系物体的内能改变了, 物体却不一定吸收或放出了热量, 这是因为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即物体的内能改变了, 可能是由于物体吸收〔或放出〕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或物体对外做了功〕.而热量是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变化的量度. 物体吸收热量, 内能增加, 物体放出热量, 内能减少. 因此物体吸热或放热, 一定会引起内能的变化.③热量与温度的关系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 温度不一定变化, 这是因为物体在吸热或放热的同时, 如果物体本身发生了物态变化〔如冰的熔化或水的凝固〕. 这时物体虽然吸收〔或放出〕了热量, 但温度却保持不变.物体温度改变了, 物体不一定要吸收或放出热量, 也可能是由于对物体做功〔或物体对外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变化了, 温度改变了.板书设计物体的内能〔1〕分子具有动能和势能.〔2〕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那么运动的动能, 以及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3〕机械能与内能的比拟内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与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无关.机械能是物体整体所具有的能, 是物体动能和势能之和, 与物体机械运动有关.〔1〕做功可改变内能.〔2〕热传递可改变内能.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是做功和热传递.〔1〕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 物体间内能传递的多少称为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2〕内能、温度、热量的关系.随堂练习1.在0℃的房间里, 静止在地面上的铅球〔〕A.具有机械能B.没有机械能C.具有内能D.没有内能2.以下关于物体的内能和温度关系的说法中, 正确的选项是〔〕A.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 物体的内能越大, 温度越高B.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 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C.物体的内能只和温度有关, 所以温度高的物体, 内能一定大D.物体的内能只和温度有关, 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一定高3.下面四句话中都有一个“热〞字, 其中哪一句话中的“热〞字表示温度〔〕A.热传递B.物体吸热温度升高C.摩擦生热D.今天天气很热4.物体从粗糙的斜面上滑下来, 那么〔〕A.机械能不变, 内能不变B.机械能增加, 内能不变C.机械能减小, 内能减少D.机械能减小, 内能增加5.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B.一定质量的物体, 温度越高, 内能越小C.物体的内能增加, 温度一定升高D.物体的速度增加, 内能一定增加6.以下关于内能的概念的说法中, 错误的选项是〔〕A.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B.0℃的冰不具有内能C.一个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 它的内能也变化D.内能和机械能的单位都是焦耳7.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有机械能的物体必有内能B.无机械能的物体必无内能C.有内能的物体可能无机械能D.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8.以下与物体的内能有关的因素是〔〕A.物体的运动速度B.物体的高度C.物体的运动速度和高度D.物体的温度9.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温度越高, 分子无规那么运动越快B.温度越高, 气体、液体、固体的扩散越快C.温度越高, 液体蒸发得越快D.温度越高, 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参考答案:1.BC 2.B 3.D 4.D 5.A 6.B 7.CD 8.D 9.D第二节声音的的特性教学目标1.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3.进行简单的专项社会调查, 使学生具有将科学效劳于人类的意识, 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教学重、难点1.重点(1)能对生活中声音的三个特性加以区分.(2)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2.难点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教具准备粗细不问的假设于条橡皮筋、疏密不同的梳子、硬纸片、尺子、鼓、小纸人、吉他、音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师:激昂的进行曲令人精神振奋, 婉转的歌声让人如痴如醉, 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却使人紧张、烦燥.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无规律、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做噪声,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乐音与噪声.新课内容一、响度、音调、音色演示实验:请一位同学上讲台, 用不同大小的力敲打鼓面或拔动琴弦, 大家听到的声音大小不一样.师:物理学中把入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板书1.响度.演示实验:再请一位同学用力敲打鼓面, 鼓声越大, 鼓面上的小纸人跳得越高.师:鼓声越大小纸人跳得越高, 说明了什么?生:说明鼓面振动幅度越大, 鼓声的响度越大.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说明, 物体振幅越大, 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动幅度简称振幅)生甲:用一只手将一根橡皮筋张紧, 另一只手拔动橡皮筋, 橡皮筋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现场表演:生乙:将一把尺子压在桌边, 露出桌面一局部, 如下图. 用大小不同的力拔动尺子, 尺子振幅不同, 声音的响度也不同. 尺子振幅越大, 声音的响度也越大.现场表演:生丙: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音叉, 音叉振动的振幅越大, 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音叉的振幅可从悬挂的乒乓球被弹开角度大小看出来.现场表演,生丁:用大小不同的力拔动吉他, 琴弦振动幅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也越大.师;大家讲得很好, 懂得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 加深对物理现象, 规律, 概念的理解.以上的实验说明了什么?生:讨论、归纳得出:声音的响度一般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声源振动幅度越大, 响度越大.板书师:声音的强弱常用分贝(dB)来表示.请同学们看课本听觉效果与声音的强弱表格.2.音调.师:板胡、笛子, 男女高音的声音高亢嘹亮, 大提琴、男女低音的声音消沉婉转,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上下称为音调.师:声音的音调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演示实验:如课本P42图3—16, 用齿数不同的齿轮敲打纸片, 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上下是不相同的. (齿轮转速相同)生:声音音调的上下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振动越快, 音调越高.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说明音调的上下与振动快慢的关系.生甲:用一把尺子压在桌边, 露出桌面一局部, 用大小相同的力拔动尺子. 当尺子露出局部较长时, 尺子振动较慢, 音调较低;当尺子露出局部较短时, 尺子振动较快, 音调较高.生乙:用纸片以相同的速度在疏密程度不同的两把梳子上刮过, 音调的上下不同, 在密的梳子上刮过, 音调较高;在疏的梳子上刮过, 音调较低.师:物理学中, 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 称为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简称赫, 用符号HZ表示.物体每秒振动1次, 其振动频率为1Hz, 例如:大提琴发出的最低音是27.5Hz, 国际标准音调的频率是440Hz.通过以上实验事例, 可得出什么结论?生:讨论、归纳得出:声音音调的上下与发声物体振动频率有关, 物体振动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板书.3.音色.师:“闻其声, 如见其人〞, 听到熟悉的人讲话声, 即使未见到人, 也能判断讲话的人是谁. 乐队演奏时, 凭音乐声也能听出有哪些乐器在演奏. 那么, 人们是根据什么来作判断的呢?其实, 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声音除了由于响度、音调引起的不同感觉外, 还与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有关.音色又叫音品, 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其音色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才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 不同乐器的演奏.举例:用手指敲击碗, 有裂痕的碗发出的声音比拟沙哑, 无裂痕的碗发出的声音比拟清脆, 即音色不同. 购置碗的顾客都是根据敲击碗发出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碗的质量好坏.师:向学生介绍:钟与编钟.演示实验:让学生上台演示课本P43图3—18橡皮筋吉他.师:请你说说你的体验.生:绷得紧又比拟细的橡皮筋发音的音调高, 粗的又绷得不紧的橡皮发声的旨凋低.师:胡琴、提琴等弦乐器的弦粗细, 绷紧程度不同, 所以发出的音调也不同.二、噪声的防治师:当今世界的四大污染是: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噪声来源于什么?生甲:噪声通常来源于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电机、机床等工业机械, 以及空调、冰箱等家电.生乙:音乐给人享受, 然而夜深人静欣赏音乐时, 假设音乐声过大, 那么会影响他人休息, 以致音乐变成了噪声.生丙:喜庆的鞭炮给一些人带来欢乐, 但也会破坏其他人的安宁, 成为令人讨厌的噪声.师:我国1981年制定的居民、文教区噪声标准是什么?生:白天不高于50dB, 夜晚不高于40dB.师;怎样才能减小噪声的影响? 有什么具体措施? (可以从噪声船产生、传播, 接收这三个环节考虑)生甲:在摩托车上装消声器.生乙:在高架桥高速公路两旁装隔音墙.生丙:在道路旁植树造林.师:如果工人所在的生产车间噪声很大, 怎么办?生:在耳朵上塞上棉花、或戴防噪声耳罩、或在振动的机器下垫泡沫塑料或加重加大底座.师:以上大家对减小噪声的措施讲得很好, 下面大家将以上措施归纳一下, 减小噪声有几条途径?生:1、从声源处减弱.2.从传播过程中减弱.3.从入耳处减弱.课堂归纳小结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生:讨论、归纳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1.乐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音色决定于振动物体的材料和结构.2.噪声的来源和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物体做无规律振动, 发出的难听、刺耳的声音叫噪声或干忧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也叫噪声;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入耳处减弱.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板书设计第二节声音的特性1.乐音与噪声.有规律的、好听的悦耳声音叫乐音. 无规律的, 难听刺耳的声音叫噪声.2、乐音的三个特征.(1)响度:与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2)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3)音色:与物体、材料、结构有关.3.噪声(1)来源。

13.1物体的内能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13.1物体的内能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教案:13.1 物体的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4.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单位以及与温度的关系。

2. 掌握内能的改变方式,并能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区分内能与机械能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讨论冬天感觉冷、夏天感觉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温度与物体内部能量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 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讲解内能的单位,指出在国际单位制中,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3) 阐述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说明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4) 介绍内能的改变方式,包括做功和热传递。

(5) 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强调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烧水时水温升高、摩擦生热等,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这些现象。

4. 随堂练习:(1) 判断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2) 选择题:下列现象中,属于内能改变的是()A. 抛物线运动B. 冰融化成水C. 划火柴D. 风吹树叶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内能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3.1 物体的内能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教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教案

第一节物体的内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一)、复习复习机械能的知识。

通过事例说明物体怎样才能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要特别强调由于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相互吸引,才使地面上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二)、情景导入装着开水的热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出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引入新课——内能。

【自主预习案】阅读教材,完成下列任务。

1、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于。

2、分子动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在不停地做,像所有运动的物体具有能一样,物体内运动着的分子也具有,称为分子动能。

3、分子势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这种作用力好似分子间连着一个看不见的弹簧一样,在弹簧被压缩或被拉伸时,弹簧具有。

当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时,分子间的“无形弹簧”被压缩或被拉伸,具有的势能叫。

4、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和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5、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内能的单位是。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演示实验: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红墨水,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水扩散的快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物体的内能教案【篇一:沪科版物理第十二章教案】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第一节温度与内能热现象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叫温度。

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摄氏温度。

温度计上有一个字母℃,它表示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

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 ℃。

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37 ℃,读作37摄氏度。

〖演示〗请一位同学将手伸入三只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烧杯中并说明感觉。

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

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

1.构造和原理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

泡上连着一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

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

从液面的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

所以,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体温计(1)体温计是用什么液体的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它的刻度范围是从多少度到多少度?(刻度范围是从35℃到42 ℃。

)刻度范围为什么是这样?(3)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最小一格表示0.1 ℃)(4)测体温时,为什么要把体温计夹在腋下近10分钟?(因为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使体温计中水银的温度跟人体温度相等。

)(5)测体温前,为什么要拿着体温计用力下甩?(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水银收缩时,水银从缩口处断开,管内水银面不能下降,指示的仍然是上次测量的温度,所以再用时必须向下甩。

)3.绝对零度和热力学温度宇宙中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大约是负273摄氏度,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

科学家们提出了热力学温度,它的单位是开尔文,用k表示。

热力学温度是以绝对零度即负273摄氏度为起点。

-273 ℃=0 k,0 ℃=273 k,100 ℃=373 k。

所以,摄低温度的数值加上273就等于热力学温度。

三、温度计的使用我们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认真观察温度计,首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温度计的量程是温度计能测量的温度范围。

因为被测物体的温度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值,则无法进行测量;被测物体的温度超过了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不但不能测出结果,还会使温度计内的液体把温度计胀破。

所以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还要观察温度计的分度值。

注意事项:1.使用前应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应:(估、放、读、取)(1)估:首先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选取合适量程的温度计(2)放:应使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得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

(3)读:待温度计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4)取:实验完毕取出温度计并放回原处内能: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什么?2、物体怎样才具有动能和重力势能。

3、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热水温水冷水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

(1)演示实验:分别滴入墨水观察扩散情况。

(2)实验表明什么。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

内能也常称热能。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5.改变内能的方式。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

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

一.做功〖演示〗压缩空气引火实验。

(1)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

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

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

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

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2)分析现象: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

(3)生活事例: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

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

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

〖演示〗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1)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

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

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2)分析现象:瓶塞跳起是水蒸汽对瓶塞做功,那么水蒸气的内能就减小,温度就降低,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有雾的产生。

(3)结论: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减小。

内能的改变可用做功来量度。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是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热传递通常物体温度的升降,反映出内能的改变。

那么一个物体温度的升高除了摩擦生热外还有其他方法吗?观察图12-11、12-12,并引导学生概括热传递共同特点。

1.热传递:列举事例说明热传递的现象。

①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直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

②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③归纳:热传递现象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

(即是内能的转移)6.热量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热量的单位:焦(j)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可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

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练一练:1.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的_________.2.使用温度计前,要看清温度计能够测量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分度值指的是_________.3.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的是_________.标准状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_________,沸水的温度是_________.4.专门用于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_________,它的温度测量范围是从_________℃到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_℃.5.(1)水的沸点=____ ℃=____K (2)沸水的温度=____ ℃=____K(3)绝对零度是____ ℃=____K (4)人体正常体温是____ ℃=____K6.有甲、乙两支量程相同的温度计,它们( ).a.长度相同b.玻璃泡大小相同c.分度值相同d.能够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相同7、5℃读作:;28℃读作:; -10℃读作:;8. 有一支用毕没有甩过的体温计,读数停留在38.2℃,被误用来测量病人的体温。

病人实际体温是37.8℃,体温计读数是______℃;如果病人实际体温是38.5℃,体温计读数是______℃。

9.物体内部_____________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其内能____________.内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的单位是____________.10.一根锯条放在火上烤一烤会变热,此时它的内能___________;若在木头上磨一磨也变热了,它的内能__________.前者是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改变内能的,而后者是通过_________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并且_______和_______对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_______的.使它的内能_________(选填“减少”或“增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液化气钢瓶严禁曝晒12.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利用劫持的客机,对美国的多个目标实施攻击,其中,一架质量为104t、约载35t燃油的波音757飞机,水平撞击世贸大楼的北部塔楼,另一架质量为156t、约载51t燃油的波音767飞机,则水平撞击南部塔楼,使两大楼产生幅度近1m的晃动和猛烈的燃烧,一个多小时后两幢110层的高楼遭受重创而相继倒塌,造成数千人伤亡.使大楼倒塌的能量来源于( ).a.飞机的重力势能 b.飞机的动能c.飞机的内能 d.燃油燃烧产生的内能第二节物质的比热容提出问题: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可能因素(1)水的质量。

猜想的理由: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加热时间长,吸热多(2)加热后的温度(3)升高的温度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

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别的物质也是这样的。

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比如水和煤油:如果它们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两者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实验方案的选择:方案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方案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

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

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

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怎样来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物质上的不同呢?-----在物理学中就用比热容来表示。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理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相等。

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4.查比热表:观察比热容表,了解常见物质比热容。

学会读表,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2)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时比热容不同(3)液体的比热容一般比固体的比热容大5.比热容的物理意义(2)查铜、铅、铝等物质的比热,并与水的比热作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