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失独老人产下双胞胎称若不生孩子就选择死

合集下载

失独家庭,冷暖谁知-

失独家庭,冷暖谁知-

失独家庭,冷暖谁知?有这样一代人,他们出生于解放初,受过灾害苦,青春耽误在“文革”中,生儿育女又赶上计划生育。

这一代人,如今正逐渐步入晚年,而他们中的一部分却突然遭遇了“人生三悲”中的最痛——老来丧子。

34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带来了一个低抚养比的经济发展黄金期,却也牺牲了一代人的自由生育权利,更让这些独子家庭“伤不起”。

或许,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生政策实施伊始,很少有人会想到由此造成的“失独家庭”会从个体现象变为社会问题。

但当“失独父母”随年龄增长成为“失独老人”时,这个特定人群如何养老,就成为事关亿万中国人幸福和整个中国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

”国家、政府以及全社会都应该正视这个群体的存在,给予他们切切实实的关爱。

失独家庭的“三重深渊”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第一批610万孩子领取了独生子女证,从而也造就了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

在这些家庭里,父母将孩子视为唯一的希望和生命的延续,他们在独生子女身上寄予了全部的爱,却不得不承受失独的风险。

“不管是‘双独二胎’,还是放开‘单独二胎’,对我来说,都已经迟了,但总算是给了还能生育的独生子女家庭多一份延续生命的希望。

” 翻开手边的相册,看着女儿由呱呱坠地的娃娃出落成亭亭玉立的花季少女,李慧(化名)的眼里满是心疼和不舍。

李慧今年52岁。

25年前,女儿的出生曾带给过这个家庭无比的快乐。

但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事实,也在当时给这个家庭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直到8年前,这颗不定时的炸弹突然爆炸。

“孩子是猝死的,走的时候才17岁。

17岁啊,正是她最好的时候。

”从此,李慧成了一名“失独”母亲,她的家庭也就此成为“失独家庭”。

按照官方的说法,“失独家庭”是指由于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

其中,尤其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群体,由于过了生育年龄,重新生育和抚养子女的机会微乎其微。

“失独家庭”,已经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群体,一个缺少社会保障和关爱的“弱势群体”。

初中语文文摘社会一个失独母亲的自我拯救

初中语文文摘社会一个失独母亲的自我拯救

一个失独母亲的自我拯救打眼一望,60岁的郭敏没有任何值得多看一眼的地方。

她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头发花白,满脸皱纹。

晚上她会去幼儿园接两个4岁的孩子放学,1.5米的身材淹没在车流和烟尘中。

她一手拉着一个孩子,唠唠叨叨又快快乐乐。

在北京无数的城中村里,这样来帮儿女照看孩子的老太太实在是太多了。

但真相是:两个孩子不是她的孙辈,而是她的儿女。

56岁那年,她使用胚胎植入技术生下一对龙凤胎,刷新了北京地区产妇的年龄上限。

郭敏的独生女儿是在2022年因车祸去世的。

那几年,郭敏形容自己是“想啊想啊,脑袋都要炸了〞。

直到她看到一张报纸上的新闻,“日本有个女人60岁生了孩子〞。

那一刻,她无比感谢自己从南昌老家来到了资讯兴旺的北京。

第一次怀孕很顺利,却流产了;吃药补了一年身体,第二次成功了。

剖宫产下两个孩子,连植胚胎带生产一共花了8万元。

至今她都认为,这8万元是她这辈子花得最值的一笔钱。

尽管其中有3万是向老母亲借的,母亲后来发现她还不起,说:算了。

她保存了一张大女儿14岁那年的照片,不敢拿出来。

倒不是怕看了伤心,9年了,早已淡然。

两个小孩子争抢照片,“姐姐是我的〞,差点儿撕坏。

为防止失败,郭敏第二次植入了三个胚胎。

一个流产了,老伴主张再流掉一个,留一个女儿就够了,“咱们赚这点儿钱,两个怎么养得起?〞她坚决不同意,和老伴一直吵了3个月。

孕期过了3个月,就不好流产了。

她很满意。

2022年7月,65岁的老伴脑梗发作,好几个月才出院,如今在他与前妻生的儿子家住。

因此,现在郭敏一人养两个孩子,母子仨住在一间月租600元的出租屋里。

两个孩子正是满床乱爬的时候,稍有不慎就容易从床上掉下去。

她就在床头安了一根不锈钢杆子,两个孩子每人腰上套一根带子,另一端系在杆子上。

郭敏每天早上7点起床,给两个孩子冲奶粉、洗脸、洗屁股,8点半送他们去幼儿园。

然后回家做账,做到中午吃一袋方便面。

下午继续做账,5点去接两个孩子。

他们上的是家门口的打工子弟幼儿园。

失独老人自杀的原因

失独老人自杀的原因

失独老人自杀的原因1、什么是失独老人失独老人是指一群失去唯一孩子的五十岁左右的老年人。

失独意味着孤独。

孤独的心理学解释是一种被疏远、被抛弃和不被他人接纳的情绪体验。

孤独寂寞、社会活动减少加上失去子女的情感创伤使老年人产生伤感、抑郁情绪,精神萎靡不振,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

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更加加重,久而久之,免疫功能降低。

孤独也会使失独老人选择更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爱活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有的会因孤独而转化为抑郁症 ,有自杀倾向。

2、中国失独老人的现状按照已有数据,有些机构做了样本统计:目前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失独老人目前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基于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考虑,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

但是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他们的情感依赖和养老保障自然就成了一个越发凸显的社会问题。

3、失独老人往往由于心理创作过重,容易出现自杀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失独老人之所以会自杀,还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无法想象自己在没有子女的情况下生活下去。

因为,对于老人而言,子女就是自己的希望,尤其是只有一个子女的老人,他们或她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在子女身上。

一旦唯一的子女突然去世,老人心理所受的打击通常难以言喻,这个时候最容易造成失独老人轻生的想法。

第一,应尽快建立“失独家庭”救助政策体系。

首先应由人口计生委、计生协会、民政、统计等部门联合对“失独家庭”调查摸底,充分掌握实际情况,既要摸清户数,更要对需求调查分析,为研究制定或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将这类家庭优先纳入紧急救助范围;在对其调查摸底同时将建立详细档案,有针对性解决这些家庭在养老及精神慰藉上的问题,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关心帮助他们。

六旬失独母亲生下双胞胎闺女后的8年

六旬失独母亲生下双胞胎闺女后的8年

六旬失独母亲生下双胞胎闺女后的8年作者:来源:《华声文萃》2018年第10期8年前,因刚结婚不久的独生女儿煤气中毒去世,安徽合肥市的盛海琳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在59岁的高龄产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儿。

如今两个孩子已经8岁,即将上小学三年级。

他们一家过得怎样?记者前往盛海琳的家中与他们面对面交流。

用盛海琳的话说:生活一地鸡毛,幸福感正被忧愁取代,自己曾劝退前来咨询的其他高龄失独者,她的经历很难复制,劝她们放弃高龄妊娠的想法。

收入不低,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盛海琳的两个女儿分别叫做吴尚智、吴尚慧,寓意为“无上的智慧”,当年起名时对两个小生命寄予的期望,可见一斑。

如今,两个女孩看起来活泼、健康,虽然只有八岁,但个子已经长到了1.3米。

可是她们刚出生时,大的体重3.7斤,小的体重仅有2.9斤。

因为早产,两个宝宝住进了保温箱,由于盛海琳的情况特殊,当时没有相应的保险或报销政策,她说“当自己知道要全部自费时,脑袋要炸掉了”。

那个时候,靠着同事朋友看望时的份子钱和单位的资助,才缓解了捉襟见肘的局面。

盛海琳说,其实自己决定生下这对双胞胎的时候,并没有考虑经济方面的问题。

爱人在部队,她在医院上班,因此,“生养第一个女儿的时候,经济上感觉毫无压力。

”但这一次,盛海琳感觉不一样了。

虽然从家庭收入来看并不算低,但养育两个女孩,使得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为了挣钱补贴家用,盛海琳应企业的邀请,利用自己在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往来于全国各地进行讲座,和两个女儿聚少离多。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在两个孩子五岁以前,与她们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一年。

虽然是双胞胎,在外人看来长相差不多,但在妈妈眼中,两人还是有所不同。

盛海琳觉得,姐姐比较早熟,妹妹则情商更高一些。

虽然因为生活的压力常常愁眉不展,但只要听到别人夸奖两个孩子长得好,或者乖巧的时候,盛海琳的脸上还是会露出笑容。

矛盾与纠结:选择陪伴还是挣钱?因为踏上了一条至少在国内没有人走过的道路,很多时候遇到的都是其他人没有遇到的问题,所以矛盾与纠结始终伴随着盛海琳。

盛海琳:失独老人为爱重生

盛海琳:失独老人为爱重生

盛海琳:失独老人为爱重生作者:阿忠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6年第02期她是一位退休老人,年过花甲;她是一位失独老人,女儿夭折;她陷入了年迈而又无子女抚养的境地。

白发人送黑发人,她的生活没有了阳光,她的精神彻底崩溃,她想到了死。

有人劝她,你再收养一个孩子吧!她说不行,收养的孩子无法替代自己亲生的子女。

她非要自己亲自生一个孩子,慰藉孤独的心。

她叫盛海琳,一位花甲高龄的老人,拼死生下一对双胞胎,成为中国育龄最高的产妇。

新生命给她带来快乐和希望,也带来无尽的烦恼与辛酸。

当初那个疯狂而大胆的决定,让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2015年5月,以她为原型《你还在我身边——中国最高龄产妇盛海琳为爱重生》的故事新书,也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5年9月,盛海琳携一双女儿,座客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让她一夜暴红,成为名人。

她做出惊天动地的决定,要拿生命去冒险,想再生一个孩子盛海琳,女,今年66岁,是合肥友好医院一名内科医生。

丈夫吴京州曾在部队工作。

她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婷婷,1980年出生。

婷婷聪明乖巧,惹人喜爱。

婷婷喜爱唱歌和弹奏乐器,盛海琳给女儿买了一架钢琴,找来钢琴老师教她。

女儿多才多艺,喜欢跳舞、绘画。

这让盛海琳感到很满足,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幸福温馨。

1998年,婷婷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南京政治学院英语系。

学成归来,婷婷被分配到安徽省图书馆工作,生活很有规律,工作舒适惬意。

2005年,盛海琳办理了退休手续,每天有了充足的时间自由支配,她喜欢吃完饭后,逛商店,游公园,上广场,学跳舞。

除此之外,每天要给女儿做好吃的饭菜,女儿成了她心灵的寄托。

她感到晚年的生活丰富多采,美满快乐。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2008年9月,女儿结婚,盛海琳非常高兴,她对这个家庭有了新的期待,那就是抱外孙了。

想到这些,她做梦都会笑出声来。

2009年正月初五,年节时分,婷婷跟随丈夫回老家过年,看望婆婆。

新婚夫妇回来,婆婆一家热情招待新媳妇,每天瓜果梨桃,山珍海味,鱼肉蟹虾,红酒饮料。

十个失独家庭的故事

十个失独家庭的故事

十个失独家庭的故事失独家庭,是指因为意外、疾病等原因失去了独生子女的家庭。

他们经历了无法言喻的痛苦和挣扎,但他们也在这样的悲痛中,展现出了坚强和勇敢。

以下是十个失独家庭的真实故事。

第一位是王先生家的故事。

王先生和妻子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他们曾经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但后来他们决定成立了一家慈善基金会,帮助其他失独家庭和贫困家庭,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爱与希望。

第二位是李女士家的故事。

李女士的女儿因为一场车祸离世,她陷入了长时间的抑郁和自闭。

但在家人的陪伴和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她逐渐走出了阴影,开始重新投入生活。

第三位是张夫妇的故事。

他们失去了独生女,本来以为这个打击会让他们崩溃,但他们选择了领养了一个孤儿,用自己的爱填补了这个家庭的空缺。

第四位是刘先生家的故事。

刘先生失去了独生儿子,他选择了加入了一家关爱失独家庭的志愿者组织,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那些经历相似遭遇的家庭。

第五位是陈夫妇的故事。

他们失去了独生女,原本以为这个打击会让他们崩溃,但他们选择了创办了一家以女儿名字命名的慈善机构,帮助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

第六位是王女士家的故事。

王女士因为失去了独生儿子而陷入了绝望,但她最终选择了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用工作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第七位是杨夫妇的故事。

他们因为失去了独生儿子而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但他们最终选择了领养了一个孤儿,用自己的爱填补了这个家庭的空缺。

第八位是赵先生家的故事。

赵先生失去了独生女,他选择了成立了一家关爱失独家庭的公益组织,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那些经历相似遭遇的家庭。

第九位是孙女士家的故事。

孙女士因为失去了独生儿子而陷入了长时间的抑郁和自闭,但她最终选择了重新投入社会活动,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其他失独家庭。

第十位是周夫妇的故事。

他们失去了独生女,原本以为这个打击会让他们崩溃,但他们选择了成立了一家以女儿名字命名的慈善机构,帮助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

这些失独家庭的故事,或许让人感到心痛,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展现出了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2023年刘秀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2023年刘秀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2023年刘秀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2023年刘秀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1(804字)润物无声,正能量感染师生越是偏僻贫穷的地方,越需要优质的教育,也更加需要优秀的老师,从农村走出来的刘秀祥感同身受。

刘秀祥说,阻断贫困代际相传,核心就是教育。

如果一个贫困地区的娃娃能够通过读书走大山,那他的下一代命运就会不一样。

当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思想、境界和格局。

“现在读书的孩子,未来要挑起这个国家发展的大梁。

如果老师没有思想、境界和格局,是无法帮助孩子们承担起这些重任的。

”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老师这个职业,刘秀祥认为,“自己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望谟县实验高中,刘秀祥办起了工作室,主要进行教师组团式培训。

“工作室在今年6月开始动工建直录播室,目前已投入使用,计划每一期招25至30名学员,主要针对黔西南州德育教育相对薄弱的学校,负责德育工作的老师。

”“他是个很拼的人,是个很有激情的人,是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同事杨通鸿评价刘秀祥。

有一次,杨通鸿和刘秀祥一起查寝,发现一个学生没在寝室,便在校园内四处寻找。

找到学生后,刘秀祥并没有教训学生,反而给学生穿上棉衣,开口第一句就是:天气冷,先穿上衣服!“这样的方式瞬间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在我看来,这才是教育。

”杨通鸿说。

成风化人,润物无声。

刘秀祥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影响着老师和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刘秀祥极力反对“以分数论英雄”。

他认为,教育最根本的是树人,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而不是“立分树人”。

要通过正确的引导,为学生树立起正确价值观。

,望谟实验高中在校生2800多名,748人参加高考,318人本科上线,但刘秀祥丝毫不敢懈怠:“教学的路还很长,讲台上的每分钟都值得珍惜。

走好当下每一步,就是成功。

”2023年刘秀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2(640字)展示“伤疤”,激励学生相信梦想,刘秀祥“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举动被媒体广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成为流传广泛的动人故事。

从1998年到,从10岁到20岁,从初中到大学,从贵州望谟到山东临沂……10年时间,刘秀祥一边艰难求学,一边不离不弃地照顾母亲。

20个失独家庭的故事

20个失独家庭的故事

20个失独家庭的故事
失独家庭是指由于意外、疾病等原因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

他们经历了无法言喻的痛苦和无尽的悲伤,但他们依然坚强地活在世上,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有的失独家庭选择了坚强面对,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缓解心中的痛苦。

比如,有一位失独母亲,她在儿子离世后,选择了成立一家公益机构,帮助其他失独家庭走出阴影,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爱与希望。

还有一些失独家庭选择了沉默与孤独,他们不愿意与外界分享自己的痛苦,他们选择了一个人默默承受。

他们的故事或许不为人知,但他们的坚强与执着却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这些家庭中,有的夫妻因为失去孩子而选择了离婚,他们无法再面对彼此,因为每一次相视都是对彼此内心深处的伤害。

但也有一些夫妻因为共同的悲痛而更加珍惜彼此,他们携手走过了失去孩子的阴影,他们的爱情也因此更加坚定。

失独家庭的故事并不止于悲伤,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希望和渴望。

有的失独家庭在失去孩子后,选择了收养其他孩子,给予他们爱和关怀,用自己的方式弥补心中的遗憾。

有的失独家庭选择了投身公益事业,帮助更多的人,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爱与希望。

每个失独家庭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或许不同,但他们的坚强与勇敢却是相似的。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悲伤,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爱与希望,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失独家庭的故事,或许不为人所知,但他们的坚强与勇敢却是值得被铭记的。

让我们一起为失独家庭送上祝福,愿他们在悲痛中找到温暖,在坚强中找到希望。

愿每一个失独家庭都能走出阴影,重新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懂事,再恶劣也不会忏悔,不趁着年少轻狂的这股劲
全国奔波挣钱,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面 跑。 在很多朋友看来,如果没有智智和慧慧,老 两口肯定不会过的这么累,从老来得子的狂喜到 老来养子的种种阵痛须要让她们学会坚强,因为我这个年 龄生了她们,万一我要先她们而走呢?她们怎么 面对这个社会?我必须让她们坚强。”盛海琳哭着 表示。

【导语】2014 年 2 月 11 日消息,六旬失独 老人产下双胞胎,称若不生孩子就选择死。据央 视报道,盛海琳今年 64 岁,她的一对双胞胎女
儿今年 4 岁,相差整整 60 岁。她创造了中国高
龄产妇的生育记录,连她自己都承认,60 岁生孩
子,是逆着自然规律的,而她之所以这么做,是 因为一个意外。 2009 年春节,她的独生女儿婷婷和女婿不幸 煤气中毒,双双身亡。当年盛海琳夫妇是响应“晚 婚晚育”的号召,30 岁那年才有了独生女儿,母
不懂事,再恶劣也不会忏悔,不趁着年少轻狂的这股劲
受孕成功的胚胎,被移植到了盛海琳体内。 盛海琳受孕成功,一时间成了的性新闻,然 而对 60 岁的她来说,十月怀胎异常艰难。2010 年的 5 月 25 日 9 时 05 分, 60 岁的盛海琳产下了 一对双胞胎,两个孩子都是女儿,盛海琳给她们
起名叫智智和慧慧。 转眼间已经 4 年过去了,盛海琳夫妇的生活 被颠覆了。两个女儿给他们带来的生活压力,使 得这个年过六旬的女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生活 的重担。从两个女儿没满 100 天开始,她就开始
不懂事,再恶劣也不会忏悔,不趁着年少轻狂的这股劲
虽然她下定了决心,但阻力也是可想而知 的。首先就是老伴不同意,盛海琳最后以离婚相 要挟,最终说服了丈夫。但没有一家愿意帮她做
这个手术,的理由也很充分:盛海琳 69 岁了,
各方面条件都难以承受妊娠之苦,况且各方面风
险谁也承担不起。 盛海琳不愿意放弃,2009 年 7 月份,她找到 了解放军 105 的生殖中心,被感动之后的抱着试 试看的态度,答应给她进行试管婴儿手术,2009 年 10 月 13 号,也就是女儿去世 9 个月后,3 个
不懂事,再恶劣也不会忏悔,不趁着年少轻狂的这股劲
女俩的感情很深。 盛海琳对记者说:“我觉得我这个女儿被我 养的太好了,洁白无瑕,皮肤特别白,一点疤都 没有,漂亮、可爱、听话、懂事。我这个心爱的 作品打掉了,我的生命也就终止了。”女儿去世
后,盛海琳坦言当时的选择就是“死”。 为了从绝望当中走出来,老两口尝试了不少 办法,最后盛海琳萌生了一个念头,她想进行试 管婴儿手术,必须要有一个孩子,甚至到了要么 “生”要么“死”的地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