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简介的事迹】文天祥诗歌中的茶文化

合集下载

文天祥事迹简介(精选6篇)

文天祥事迹简介(精选6篇)

文天祥事迹简介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要用到事迹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

那么相关的事迹到底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天祥事迹简介,欢迎大家分享。

文天祥事迹简介篇1文天祥的时代,正是蒙古族侵略南宋的时代。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军攻打南宋,临安危在旦夕。

文天祥虽然是个文官,但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国家的一分子,就应当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

1275年,他毅然变卖了家产,招兵买马,购买军粮。

百姓纷纷响应,加入他的抗敌队伍。

由于元军势力强大,文天祥和其他将领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临安。

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军讲和,元军将领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胁要把他杀死。

文天祥说道:“国家存在,我也存在;国家灭亡,我也灭亡。

你们就是把刀、锯、油锅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军将领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扣留起来,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个船夫的协助,乘机逃脱。

他历经许多艰险,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组织抗元救国队伍,还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

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

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

文天祥知道国家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不会死去呢?死要死得有价值,让我们把红心留在史册上吧!”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关在地牢里。

元朝统治者劝文天祥说:“只要你投降,为我们出力,我们就让你享尽荣华富贵。

”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威迫利诱,也无法动摇文天祥尽忠报国的决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尽了折磨。

1283年,元朝统治者知道无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杀了。

文天祥临死时,朝南方拜了几拜,沉痛地说:“我报答国家的机会,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热爱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文 天祥的故事

文 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的故事文天祥,南宋末年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事迹传颂千古,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

文天祥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心怀壮志。

在年少时,他便立下了报国之志,刻苦攻读诗书,期望有朝一日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成年后的文天祥,才华横溢,科举考试中一举高中。

然而,此时的南宋王朝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

北方的蒙古铁骑虎视眈眈,不断南侵,南宋的国土日益沦陷。

面对国家的危局,文天祥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抗元的战斗中。

他散尽家财,招募义军,组织起一支抵抗力量。

尽管敌强我弱,但他毫不畏惧,率领义军与元军奋勇作战。

在战争中,文天祥经历了无数次的艰难险阻。

有一次,他的部队被元军重重包围,陷入绝境。

但他依然坚守阵地,鼓舞士气,与士兵们同生共死。

最终,在他的英明指挥下,部队成功突围。

然而,南宋王朝的腐败和软弱,使得局势越来越不利。

文天祥的抗争虽然英勇,但终究难以扭转大局。

最终,南宋王朝灭亡。

元军占领了南宋的土地后,试图招揽文天祥为他们效力。

但文天祥坚决拒绝,他表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豪迈的诗句,充分展现了他宁死不屈的坚定信念。

在被囚禁的日子里,文天祥遭受了元军的严刑拷打和各种威逼利诱。

但他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气节,不为所动。

他在狱中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痛恨。

文天祥的坚贞不屈,让元军感到无奈和敬佩。

最终,元军决定处死他。

在刑场上,文天祥从容不迫,面无惧色。

他向南方拜了三拜,然后慷慨就义。

文天祥的一生,是充满忠诚和正义的一生。

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在当今社会,文天祥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爱国情怀,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我们应该学习文天祥的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不退缩,不放弃。

文天祥及其诗词作品

文天祥及其诗词作品

文天祥及其诗词作品文天祥留给后人的千古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天祥这位人物及其诗词作品吧!1、文天祥简介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1256年20岁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后人称之为“状元宰相”。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大家知道,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以此判断文天祥是立德者,元太祖是立功者(秦始皇、隋文帝、元太祖分别第一、第二、第三次统一了中国)。

最后出面劝降文天祥的是元太祖,元太祖不让文天祥下跪,文天祥还是给他作了一个揖,这两个当时杰出的人物相见,也是惊天地泣鬼神!由于“帝欲用之,天祥不屈”(明·李贽评纂《史纲评要·元纪》)最终,文天祥就义。

元太祖杀之,又有些后悔,毕竟为文天祥的气节所感动!李贽在《史纲评要·元纪》(该书作者有争议)评价文天祥“死得好”,牟宗三评价曰“文天祥杀身成仁就是德,也就是福。

”(《中国哲学十九讲·圆教与圆善》李明辉记录)文天祥死得其所,德福齐聚,精神不死,万古流芳!果真是“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中庸》)2、文天祥的诗我们熟悉的文天祥的诗如:《过零丁洋》、《正气歌》、《扬子江》、《金陵驿》、《得儿女消息》等。

《正气歌》是文天祥的代表作,诗中一口气写了齐太史、董狐、张良、苏武、严颜、稽绍、张巡、颜杲卿、管宁、诸葛亮、祖逖、段秀实共12位杰出人物,歌颂了杰出人物的伟大德行,这些人物的伟大事迹感染了文天祥,文天祥以他们为行事楷模,牢固树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雄心壮志!对于这首诗,也有人认为诗味不够,如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坚持四不原则:1、押韵的`文件不选,2、学问的展览和典故成语的把戏也不选,3、大模大样的仿照前人的假古董不选,4、把前人的词意改头换面而绝无增进的旧货充新也不选),《正气歌》涉嫌1、2两原则,故而名落孙山。

文天祥简介

文天祥简介

文天祥简介文天祥简介文天祥,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文天祥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文天祥 - 简介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

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

元兵南侵、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

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

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其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文山全集》等,流传后世的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

文天祥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被后世历代传颂,文天祥写下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豪壮爱国也成为千古名句。

2002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出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岳飞与文天祥当年是参加“民族战争”(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而非“反抗外敌战争”为理由,不再将他们列为“民族英雄”,只承认戚继光、郑成功等为民族英雄。

1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主编余桂元发表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对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只把反对外来侵略的杰出人物如戚继光、郑成功等称为民族英雄,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地位与作用,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并在《青年时报》发表该观点。

此言论一出,在因特网上招致一片骂声。

文天祥在香港的后人也在记者采访时表示遗憾。

更多的人认为从政治的角度抹杀文天祥为民族英雄的定论是对历史的亵渎。

但从2003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版历史教科书中,文天祥已不再被称为民族英雄。

文天祥 - 生平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原名云孙,字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后,他又改字宋瑞,后号文山。

文天祥的资料简介

文天祥的资料简介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终失败。1276年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以继续抗元战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秋,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崖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1279年兵败被俘。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崖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文天祥的资料简介
文天祥
(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南宋末大臣,文学
家,民族英雄。宝佑四年(1256年)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着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பைடு நூலகம்》《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文天祥的个人简介

文天祥的个人简介

文天祥的个人简介文天祥的个人简介文天祥(1236~1283),小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字为名,改字履善;后又改字宋瑞,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南宋末大臣。

宝四年(1256年)进士。

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任湖南提点刑狱,次年调任知赣州,得元军渡江的消息,立刻组织万人起兵勤王。

德二年(1276年)正月,谢太后向元军投递降表,文天祥被派往元营谈判,被扣留,押解北上,后设法逃脱,再组织民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收复兴国等县,包围赣州,军势颇盛。

不过,文天祥组织起来的民兵,战斗力不强,很快就被元军击溃,文天祥的妻子也被元军俘掳。

他只好收拾残兵奔循州,驻南岭。

后在广东的潮州、惠州继续抗元。

祥兴元年(1278年),宋廷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

十二月,元军从海陆大举进攻,文天祥撤出潮阳,转移海丰。

因叛徒的.出卖,他在五坡岭再次被元军俘掳。

次年正月,被移上海船,经珠江口零丁洋时,写下〈过零丁洋〉一诗。

诗中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宁死不屈之志。

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北上,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初一抵达大都(今北京)。

前宋丞相留梦炎、受元朝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先后向他劝降,都被拒绝。

他身在狱中,但诗句墨迹传遍京城,被视同珍宝。

又在狱中写下千古传颂的〈正气歌〉,历数各代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人物,以明自己准备随时为国捐躯的决心。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今北京东四北大街府学胡同,一说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就义,年四十七。

文天祥的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他与张世杰、陆秀夫被称为宋亡三杰。

其存词不多,但大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风骨凛然,表现了诗人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有震撼人心之力量。

三首《酹江月》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其中又尤以前两首流传最广。

蛟龙(元)不是池中物之句常为后人所引用。

有《文山先生全集》。

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事迹

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事迹

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事迹文天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英雄,也是著名的诗人,那么关于诗人文天祥的事迹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关于诗人文天祥的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文天祥的英雄事迹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三人是宋末的杰出人物,其中以文天祥知名度最高,在宋元风云之际,文天祥的英雄事迹鼓舞了很多人,其品格与精神流传至今仍然可贵。

文天祥与南宋宝佑年间考取状元,和一般人印象中的“文弱书生”不同,文天祥在幼时即崇拜忠义之人,曾放出不得到忠义的谥号就枉为男子汉的豪言。

文天祥做官之后,不愿与贾似道、董宋臣等人同流合污,因此受到排挤。

不过,文天祥并未心灰意冷,在国家用人之际,他又回到了朝中。

当时的南宋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北方的元朝大军正向江南步步逼近。

文天祥率领义军转战东南,攻守之间异常艰辛。

公元1276年,南宋的谢太后带着小皇帝投降元朝,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代表宋朝出使元营,不料被元朝丞相伯颜扣留。

文天祥与近侍杜浒等十多人连夜奔走,才侥幸逃出,继续组织抗元斗争。

不久,文天祥被叛徒出卖,落入元朝大将张弘范之手。

文天祥不愿做俘虏,在北押解去见张弘范的路上吞了龙脑自杀,但没有成功。

文天祥见到张弘范,不愿给敌将行礼。

张弘范就让他写信给另一位南宋大臣张世杰,劝其归顺。

文天祥虽知张世杰不会投降,但也不愿写信,只作诗一首交差,这便是著名的《过零丁洋》。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诗充分表现出了文天祥舍身取义的决心,张弘范见劝降无望,将文天祥押解至元朝的大都。

文天祥在大都三年,于元朝的威逼利诱无动于衷,最后被害于菜市口。

文天祥乃一介文人,但力主抗敌,多次身犯险境而志不改,正是“威武不能屈”的典范,连元人编修的《宋史》也赞曰:谁说科举不能出伟丈夫呢?文天祥的字是什么古人称谓繁多,光父母取的名字和官家给的封号、谥号就够多的了,偏偏古人还爱给自己改改名、字,取个“号”什么的,所以导致几百年后的现代人有点犯晕。

民族英雄文天祥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

民族英雄文天祥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

民族英雄文天祥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文天祥,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作以爱国情怀和民族英雄形象为主题,深受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敬仰。

本文将从文天祥的背景介绍、他的爱国诗歌以及他的影响力三个方面来探讨他在民族英雄中的地位。

一、背景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希孟,号断却老人,福建福州人。

出生于南宋末年一个官宦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家境优渥。

他少年时期游学江南,师从程文石学习诗文和政治理论,思想逐渐形成。

1260年入仕,历任吏部尚书、枢密使等重职。

后来,元军南下,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文天祥面临选择,坚守南宋,投身抗元救国的斗争,展现了他坚定的爱国情怀和胆识。

二、爱国诗歌文天祥的爱国诗歌是他最为人称道的成就之一,他通过深沉的思考和犀利的笔触,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存亡的忧患。

他的诗作充满激情与力量,激发了无数民众的爱国热情。

首先,文天祥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思念和忧虑。

他在《过零丁洋》中写道:“亲朋无一字,老病无孤舟。

”这两句诗表达了他远离故乡和亲人的孤苦无依,以及他对家人的牵挂之情。

同时,他在《正气歌》中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句意味深长的诗,传达了他对国家复兴的殷切期望。

他深知只有通过坚决抗战,才能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

其次,文天祥的诗歌彰显了他对民众的关怀和鼓舞。

他在《大石头城道中遇僧》中写道:“梅峰自怜无处依,加上限烟世界辞。

行尽天山红雨恨,驱羊驱马意思迟。

”这几句诗映射了普通人民的疾苦和苦难,文天祥以此鼓励他们坚定信念,团结抗敌。

他以身作则,为官不苟言笑,依法治国,使人民欣赏他的高尚品德和为民请命的精神。

三、影响力文天祥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族英雄。

他的诗作鼓舞了许多志士仁人,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他的忠诚于国家、捧心于民众的形象,使他成为后世崇拜的对象。

文天祥的影响力还体现在他的思想和精神对后人的启示。

他强调的“忠君爱国,救国思想”被后世的爱国者所铭记,他的“顾全大局,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也影响了许多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天祥简介的事迹】文天祥诗歌中的茶文化
茶在中国很早就成为一种文化,当然,从吃、喝过渡到茶文化,其中经历了漫漫长夜。

唐朝陆羽(注1)著作《茶经》时,中国的茶文化已具雏形,《茶经》可谓茶文化的集大成者,从此以后的茶事基本都是以此为指导,也以此为规范。

到了宋朝,茶文化可谓发展到了极致,既有“斗茶”的赛事,也有因茶得职的“茶官”,日本现在的“茶道”就是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由南浦昭明禅师传回日本的(注2)。

那么,到了南宋末期,中国的茶文化是什么样的呢?由于年代久远,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当时的一些文字纪录和著作相互印证。

文天祥(1236~1283)是南宋最后一位丞相,也是一位多产的诗人。

他的诗歌都是其人生经历的写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当时所处的人情世故,可以看到他周围社稷的人文百态,他的诗歌,是我们了解当时茶文化的一扇特别好的窗口。

纵览《文山先生文集》中的诗词,与“茶”有关的只有屈指可数的两三首,收录如下:
《景定壬戌司户弟生日有感赋诗》
夏中与秋仲,兄弟客京华。

椒柏(注3)同欢贺,萍蓬(注4)可叹嗟。

孤云在何处,明岁却谁家。

料想亲帏(注5)喜,中堂自点茶。

《太白楼》
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此铸文渊。

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

《晚渡》
青山围万叠,流落此何邦。

云静龙归海,风清马渡江。

汲滩供茗碗,编竹当蓬窗。

一井沙头月,羁鸿(注6)共影双。

第一首诗《景定壬戌(公元1262年)司户弟生日有感赋诗》中写的是兄弟二人当时同在朝廷为官,客居京师繁华之地,在弟弟生日时的感想。

诗歌里面既有“椒柏同欢贺”的快乐,也有“萍蓬可叹嗟”的愁绪。

既是骨肉情深的欢愉,也是“料想亲帏喜,中堂自点茶。

”的思念。

想到母亲长辈在家即使再欢喜,也只能在大客厅里自己“点茶”汤以示欢庆。

这里出现的茶,是在庆祝的场合使用的一种礼法,可理解为一种隆重的庆祝活动,可见,当时的茶文化的确是盛行的,其次也说明它不是常态的。

这就跟我们现在过年过节做的一些事情,用的一些物品,吃的一些食物一样,平时我们并不做这些事情——做起来不容易,不用这些物品——用起来不简单,不吃这些食品——吃起来不便宜。

至于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在今后的文章中再说。

第二首诗《太白楼》的“茶”是《茶经》里的茶。

茶性本来平和绵软,是和平的象征,茶文化适宜清静安逸的人文环境。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天祥以茶励志,将驱除鞑虏,追求和平的决心也融入其茶诗中。

太白楼在中国比较出名的一共有三处,分别是济宁太白楼、马鞍山太白楼、歙县太白楼。

由于李白在济宁生活二十多年,天天在太白楼上饮酒赋诗,玄宗皇帝对李白的征召和赏赐很多时候与其有关,所以济宁太白楼与李白最为密切。

马鞍山太白楼位于马鞍山市采石矶附近,面临长江,背靠翠螺山,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长江三楼一阁”,是“中国四大历史名楼”之一,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

这座太白楼原名谪仙楼,传说诗仙李白常在此饮酒赋诗,最终醉酒捞月,乘鲸飞天,化为神仙。

歙县太白楼位于歙县城西的练江边,在太平桥西端,背后是连绵不断的山峦,和新安碑园相依偎。

传说这里原来是一个酒肆,李白来歙访隐士许宣平,但碰不到他,李白路过酒肆,曾在这里骤足饮酒,后人为纪念李白,特将酒肆改名为“太白楼”。

文天祥的《太白楼》应该是指马鞍山太白楼,因为只有它才在长江边上,才有“扬子江心第一泉”之说。

文天祥在征程途中经过太白楼,登楼观景,触景生情,以诗言志。

在太白楼上面对浩瀚的长江大河,想到江心的水是泡茶最好的水——第一泉,才会联想到茶经和陆羽,才会学着李白抒发胸臆,吟诗作对。

茶文化中关键的一环是选水,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茶汤的好坏,在对水的评价中自古就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说法,可见扬子江心水在选择泉水中的地位有多高,其典故恰恰就是来自茶圣陆羽。

陆羽的对茶的研究究竟有多高妙,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民间传说和记载来了解,这其中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中记载了一则陆羽辨水的故事:代宗时,湖州刺史李季卿久闻陆羽之
名,一日邀陆羽一起品茶,席间,李季卿问陆羽:“煮茶用什么水最好”?陆羽回答:“山泉水最好”。

又问:“天下名泉以何处最好”?羽答:“扬子江上的南零水”。

李季卿为了验证陆羽的话,遂命两名士兵驾船去取南零水。

两名士兵奉命取了水,途中却因船身晃动,桶里的水溢出一半,士兵怕长官责怪,就近用靠岸江水加满后,便回来交差了。

陆羽用木勺舀起水来看了一眼说,这是扬子江的水,但不是南零的,这水是靠近岸边的。

士兵争辩道:我亲自到南零汲的水,大家都亲眼目睹,不信可以问其它人,这怎么会有错呢?陆羽未置可否,让士兵将水倒入盆中,刚刚倒了一半,陆羽忽然叫停,说从这里开始才是南零水。

士兵大惊,没想到陆羽仅凭目测就发现了自己做的手脚,这一下不得不口服心服,大家对陆羽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件事传扬开去,人们都感叹茶圣果然名不虚传。

“扬子江心第一泉”作为诗歌的第一句,既是应景写实,又是因故用典,可谓匠心独运,出神入化。

“南金”是自许,“文渊”是神往,他希望来到太白楼上沾点诗仙的光辉,铸就未来学识渊博的文才胆魄。

文天祥非常清楚,要想过上和平的生活,首先必须成为好“男儿”,作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应该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和义务,将肆逆中原、涂炭生灵的侵略者赶尽杀绝,这就是第三句“男儿斩却楼兰首”的意思,“楼兰”意指西域,是对外来侵略者的泛称。

只有完成目前的艰巨任务,将来才会出现太平盛世,才有空“闲评茶经”,才有机会“拜羽仙”。

换言之,诗歌以“闲评茶经拜羽仙”作为和平生活的象征,可见茶文化在当时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第三首诗《晚渡》被编在《文山先生文集》第14卷中《指南后录》卷之一(下)里,这一卷的作品是文天祥在狱中自己编好的,都是在被元军生擒后北上途中及牢狱中写的诗词、文章等。

《晚渡》显然是其被押解北上时的作品,才会出现“青山围万叠,流落此何邦。

”的诗句,因为他是被押送的人,所以走的是什么路,走到什么地方自己都不清楚,否则就解释不通了。

“云静龙归海,风清马渡江。

”是写景,描述当时的周边环境,“云静”、“风清”反映出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虽然被羁押囚禁,但仍然乐观向上,也可以看出,其押送人员对他还是不错的,让他有心情赏景斌诗。

这首诗中表面看好象与“茶”没有关系,实际上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茶”是隐含在第三句中——“汲滩供茗碗,编竹当蓬窗。

”。

“茗”就是茶,“茗碗”就是茶碗、茶杯,所以,我说,这也算是一首茶诗。

“汲滩”是指河南南阳邓州市汲滩镇,它座落于湍河、赵河、严陵河三河交汇口的东岸。

始称三河口,后谓急滩,最后才是汲滩,但这一叫法看来至少也有七百多年了。

三河口常年船只不断,船户与农户经常在此交换、买卖东西,逐渐形成为一个远近有名的集市。

另据文献记载邓州附近的“邓州窑”(注7)位于今天河南南阳邓州内乡大窑店,距邓州约50多公里,邓州窑虽不是官窑,但也是宋代名窑之一,出产的陶瓷产品当然需要运输和贩卖出去,因此,汲滩的集市和运输条件自然成为其销售的有利条件,这才会有文天祥诗中的“汲滩供茗碗”,文天祥也才知道自己到了邓州。

后面的句子是写他自己的境况,理解起来比较简单,这里不再细述。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末期品茶已有专门的茶碗,而且有专门的名窑烧制,
可见,茶文化确实已具备一定规模。

综上所述,我们从文天祥为数不多的茶诗中可以看出,第一,在南宋末年,茶文化是盛行的,既是隆重的,但也并非常态;第二,当时茶文化是崇高的,令人向往的,甚至可以作为和平美好生活的象征;第三,茶文化是有群众基础的,是百姓喜爱的,其器具是专门生产和交易的。

这就是文天祥诗词中关于茶文化给我们的启示。

注:
1、陆羽733年-804年,一名疾,字鸿渐,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著有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2、日本《类聚名物考》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

3、椒柏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各上椒酒於其家长”原注:“正日进椒柏酒。

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能老。

柏亦是仙药。

进酒次弟,当从小起--以年少者为先。

”。

4、萍蓬比喻辗转迁徙,没有固定居所,喻行踪转徙无定。

唐杜甫《将别巫峡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亩》诗:“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

”。

5、亲帏亲:父母;帷:帷幄,帷幔,帷帐。

6、羁鸿《汉典》:亦作“羇鸿”。

犹征鸿。

唐王昌龄《出郴山口至垒石湾》诗:“寒月波荡漾,羇鸿去悠悠。

”。

唐柳宗元《湘口馆
潇湘二水所会》诗:“杳杳渔父吟,叫叫羈鸿哀。

” 明文徵明《夜坐》诗:“微风吹空星漠漠,时有羇鸿夜寥廓。


7、《陶录》全名为《景德镇陶录》清代景德镇人氏兰浦原著,六卷,后经弟子郑廷桂增补为八卷,另加入卷首《图说》和卷尾《陶录余论》共十卷,在嘉庆二十年(1815年)由异经堂刻印刷出版(四册一函)。

卷七《古窑考》洪州窑、越窑、柴窑、邓州窑、建窑等宋代名窑甚多,如饶州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建窑、象窑、吉窑、董窑、钧窑、耀州窑、邓州窑等等,皆为名品,各具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