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肝细胞表皮生长因子信号转导相关磷蛋白的动力学研究

合集下载

细胞因子与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

细胞因子与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

细胞因子与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细胞因子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它们在细胞与细胞之间传递信号,引导细胞完成某些生理活动。

它们与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在体内形成复杂的信号通路网络。

这些信号通路与调控机制在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细胞因子与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细胞因子的结构和分类细胞因子可以分为胶原蛋白家族、细胞因子家族、细胞生长因子家族等多个类别。

胶原蛋白家族主要包括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结构性蛋白质。

细胞因子家族则主要包括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生物活性蛋白质。

细胞生长因子则包括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引导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蛋白质。

不同的细胞因子在结构上也存在差异,针对它们的结构特点,可以设计相应的信号通路实验方法。

二、信号通路的基本构成信号通路包括信号的接受、传导和响应三个部分。

细胞表面上的受体是信号的接受器,优化的受体结构可以提高信号的结合亲和力和特异性。

传导过程中,信号通路下游的蛋白质经过酶化修饰、磷酸化等后,会激活下游的蛋白质,从而实现生物学信号的传导。

响应最终会导致细胞酶活性、基因表达等生理及生化反应。

为了准确地观察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需要对信号通路的三个构成部分进行逐步细分,选择合适的实验手段进行研究。

三、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信号通路调控机制分析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信号通路调控机制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信号受体表达、信号转导通路的选择、信号分析和响应评估。

在这个过程中,信号受体在信号转导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受体的结构特点和识别信号的能力,可以选择相应的信号激活剂和抑制剂来研究信号通路的功能。

经过信号分析和响应评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信号通路在细胞和生物上的调控机制,这对临床医学研究和新药研发具有重大意义。

四、未来研究的重点信号通路与细胞因子研究的未来将集中于基因调控、RNA修饰、染色体结构等高级层次的调控机制。

同时,研究也将向生物大数据和系统生物学方向发展,以整体的方式研究信号通路对细胞活动的影响。

发育过程中形态发生素梯度形成和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

发育过程中形态发生素梯度形成和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

项目名称:发育过程中形态发生素梯度形成和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首席科学家:林鑫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二、预期目标1、项目总体目标本项目针对形态发生素梯度形成和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这一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整合在形态发生素研究领域已做出优秀成绩的研究单位和科学家,以果蝇、斑马鱼、小鼠等模式动物和细胞系为研究体系,利用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实验技术,系统地研究形态发生素的分泌、梯度形成和信号转导的调控,发现形态发生素与其它重要发育信号之间相互作用及机制,完善形态发生素信号转导与调控的分子网络,阐明形态发生素梯度形成和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在胚胎发育和组织器官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形态发生素在多种人类重要疾病(如先天性缺陷、肿瘤)中的作用机制。

以上研究结果将揭示形态发生素梯度形成和信号转导这一重要发育生物学问题的新机制,获得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打造一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发育生物学研究团队,使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行列。

同时本项目的实施也将有助于阐明相关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诊断和药物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为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

2、五年预期目标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揭示形态发生素梯度形成和信号转导的新机制;发现并鉴定参与形态发生素相关信号通路的新基因;解释这些新基因在发育过程中和人类疾病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发现形态发生素信号与其它重要发育信号间相互关系及其在人类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完善形态发生素信号转导与调控的分子网络;阐明形态发生素梯度形成和信号转导在胚胎发育和组织器官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形态发生素在多种人类重大疾病(如先天性缺陷、肿瘤)中的作用机制。

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Wnt、Hh、BMP、JNK、Hippo等信号通路与多种人类疾病密切相关,本项目将鉴定出这些信号通路中的未知成员,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检测方法、治疗方案和药物靶点。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作用机制1962年,CohenS用羧甲基纤维素从雄性小鼠颌下腺腺管分离出纯化神经生长因子(NGF)后发现另一类物质可使新生小鼠眼睑早开、牙齿早萌、体重减轻和毛发生长延迟,他提纯了这种由53个氨基酸构成的单链多肽称之为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1-3]1979年,Carpenter等人报道了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同年,Gregory从人尿中发现了能够抑制胃酸分泌的抑胃素,称之为尿抑胃素(Urogastrone,UG),并发现EGF与UG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极为相似,于是人们把EGF和UG这两种多肽看成同一物质,一般称之为上皮生长因子—尿抑胃素(EGF—UG)随后,在大白鼠、猪等生物体中均发现了表皮生长因子mEGF和pEGF 这之后关于EGF的生物学功能开展了大量研究经研究发现EGF 具有促进细胞分裂、与某些癌性病变密不可分,除此之外,对呼吸系统、生殖系统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EGF可以促进上皮细胞分裂增殖,Imanish J,Kamiyama K Iguchi等人在2021年发现应用EGF可以明显增加创面的内胶原和细胞DNA含量,加速创面愈合随后EGF 不论在临床应用还是美容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对EGF及其受体(EGF receptor,EGFR)的研究成为生物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其作用机制、影响因子和如何提高其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表皮生长因子家族、分子结构及其生物学效应11表皮生长因子家族在发现EGF后的40多年时间里,又先后发现了一些与EGF密切相关的生长因子,大小都在50~80个氨基酸之间,被称为EGF家族包括1976 年Todaro和Delareo在肉瘤病毒转化的3T3成纤维细胞培养介质中发现一种具有EGF活性的生长因子,命名为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α,TGF α)、之后又发现了牛痘病毒生长因子(vaccinia growth factor,VGF)、休普氏纤维瘤生长因子(shope fibroma growth factor,MGF)、粘液瘤生长因子(myxoma growthfactor,MGF)、两性调节蛋白(ampiregulin)、双向调节素(arnphireguli,AR)、betacellulin(BTC)、epiregulin(EPl)、结合肝素的EGF样生长因子(heparin-bingingEGF-likegrowth factor,HB-EGF)、痘苗病毒生长因子(vaccinia virus growth factor,VVGF)等12表皮生长因子的分子结构特点EGF是最早确立结构的生长因子1986年Bell等人通过基因克隆及重组分析,阐明了EGF 的基因位点及其编码序列,小鼠和人的EGF 基因均为单拷贝基因编码小鼠和人EGF的基因分别位于第3号和第4号染色体的长臂上hEGF 以hEGF-β和hEGF-γ两种形式存在,hEGF-β和hEGF-γ两者有98%的同源性和相似的分子结构,而且它们作用于同一个受体,并产生相同的生物学效应EGF的mRNA序列由4871bp组成,编码一个1217个氨基酸残基的大分子蛋白前体,有一个长3621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207个氨基酸残基EGF前体有两个类似疏水袋的序列,一个位于前体的N 末端,作为生物合成时的信号肽,在转录后很快被除去;另一个在前体的C端附近的成熟EGF序列之后,由于这一疏水序列后又跟有一个含大量碱性氨基酸的短序列,因而这段序列可能是固定在膜上的跨膜蛋白,类似于一个跨膜受体,被广泛的认为EGF就是在膜表面通过蛋白酶水解后由前体加工而来hEGF前体除具有产生成熟hEGF外,其可能本身也具有生物活性,如hEGF分子的C结构域可能与受体结合来刺激细胞增殖,也有人推测它可能作为一种膜蛋白,在离子转运及细胞识别中起识别作用EGF家族的成员在一级结构上相差甚大,有30%的同源性,但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EGF家族内存在着11个保守的氨基酸残基,其中完全保守的6个半胱氨酸残基,在分子内部形成3对二硫键,使得这些分子具有相似的空间构象,因而都能够与EGF受体结合,并且在生物学的功能上也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把它们归为一个家族,称为EGF家族EGF 家族的结构特征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它的一级结构,从中人们发现了多种吸引广大学者的序列;二是它的空间结构,借助高分辨率的核磁共振(NMR)分析技术已对EGF 的空间构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成熟的hEGF是具有53个氨基酸残基的不可透析的单链多肽,等电点(PI)为46,分子量为6045Da,对热稳定,含3个链内二硫键,从而在6~20、14~3l和33~42之间分别形成三个环,这些环状结构使EGF对蛋白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活性中心位于48~53个氨基酸残基之间,该二硫键对EGF生物学活性的发挥起重要作用成熟的小鼠表皮生长因子(mEGF)是一种水溶性、低分子量、对酸对热稳定、不可透析的单链多肽,由53个氨基酸组成,不含丙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含有3个链内二硫键,分子量约为6040Da,等电点为46,消光系数(280nm)为309,沉淀常数125s早期圆二色谱分析表明,mEGF的二级结构是致密的球状结构,其中约25%为β-片层结构,75%为无规则的螺旋卷曲,无α-螺旋后经核磁共振(NMR)研究证实其肽骨架中仅存在反平行的β-片层[19-20]mEGF在盐酸胍中的伸展动力学研究表明,mEGF是已知的最稳定的蛋白之一EGF对热稳定,在-20 ℃中能保持长期稳定;在中性溶液中100 ℃煮沸30 min仍保持稳定,但在100℃的01NNaOH或02NHCI中失活耐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消化EGF分子中不含丙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第53位精氨酸和第52位亮氨酸常被蛋白酶去除,因此EGF氨基端40多个氨基酸即具有该因子的全部活性EGF分子的空间结构可分为相对独立的N段和C段,这两部分较为刚性,分别由两对和一对相对柔性的二硫键相连,因此两部分的空间位置相对可变,整个分子较为柔性13表皮生长因子的生物学效应EGF对表皮、间皮、内皮细胞在体内外都起作用,还影响组织器官的生长和分化人们首次发现的EGF作用是能使乳鼠眼睑早开6~7 d,牙齿早萌5~6 d,并伴有牙齿体积减小现象此外,EGF还可促进心包膜、肾被膜、胆管和肺的发育(1)促进上皮细胞分裂增殖EGF具有促进细胞的增殖和上皮再生的功能,可以促进细胞有丝分裂以及糖、蛋白质、DNA、RNA合成,在临床上与很多疾病,如免疫性皮肤病、创面组织修复及牙周炎等的治疗密切相关,而在毛发囊泡细胞、鳞癌细胞中EGF却有抗增殖效应;EGF可以明显的增加创面的内胶原和细胞DNA含量,具有促进创面愈合作用,如促进外伤、手术、烧烫伤及各种激光损伤等引起的皮肤创伤愈合中有明显的效果;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用来治疗角膜损伤EGF强烈的表达于角膜上皮的深层细胞和角膜缘上皮细胞、部分结膜上皮细胞和结膜下结缔组织内成纤维细胞等眼表层组织以自分泌或(和)旁分泌的方式与EGFR相结合,促进角膜损伤修复;EGF是组织修复和细胞保护作用的内源性物质,在人类胃肠道、十二指肠粘膜溃疡愈合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在治疗肿瘤方面,最近国外用大量hEGF与毒素结合治疗神经胶质瘤、乳腺瘤、皮肤瘤,已取得一定疗效同时临床上还可以应用EGFR单克隆抗体拮抗EGF对人牙龈上皮细胞的促增殖作用,为防止牙周炎提出了新的思路及其理论依据EGF促进组织修复的功能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已被用于角膜、胃、肠道、肝脏、骨骼、神经等多种组织创伤的研究其研究和技术的进展即将在临床上广泛应用(2)EGF与某些癌性病变密不可分研究表明EGF与肿瘤有三方面的关系:①某些肿瘤细胞可以自分泌EGF 直接作用于胞膜上EGF受体,加速其无抑制地异常增殖②EGF受体的氨基酸排列和组成,与某些癌基因的产物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如EGF受体与病毒致癌基因src家族的产物有同源性,因此EGF受体不依赖EGF也能被激活,这种受体的持续激活可导致细胞不断生长,这可能是导致细胞恶变的原因之一③多种肿瘤细胞的EGF受体有过度表达现象,如鳞癌、多形性脑胶质细胞瘤、喉乳头状瘤等(3)EGF调节内分泌腺EGF与多种内分泌腺之间有密切的相互调节的关系,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多种内分泌腺的分泌EGF可以促进GnRH、CRF、GH、ACTH、LH、hCG、hCS、PRL、皮质醇等的分泌,抑制翠酮、雌二醇、甲状腺素等的分泌另外,EGF可刺激人骨肉瘤细胞分泌甲状旁腺激素样肽(PTH-like peptide),并刺激成骨细胞合成前列腺素E2(PGE2),促进胃泌素、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等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并参与消化机能的调节(4)对呼吸系统的作用EGF可经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对气道上皮细胞的功能进行调控作为一种肺内调节肽,具有抗氧化保护作用它可以上调γ-谷氨酰转肽酶的表达、加速外源性谷胱甘肽(GSH)向细胞内转运和促进GSH 合成、提高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及清除活性氧等EGF还可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来调控原癌基因bcl-2的转导水平此外,EGF对肺泡Ⅱ型细胞增生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如加速肺泡Ⅱ型细胞结构和功能分化,从而合成表面活性物质,促进胎肺成熟,进而参与肺损伤修复过程(5)EGF在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检测对DN的早期诊断、病情分析及临床治疗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EGF与糖尿病性腺轴的损伤关系的研究表明,胰岛素的作用部分由EGF调节;胰岛素或睾酮不足可导致EGF缺乏,而EGF缺乏可能是直接引起生精障碍的重要原因(6)EGF对生殖系统的主要作用①影响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②调节卵巢的发育与生殖功能刺激卵母细胞发育、抑制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诱发的排卵效应、刺激颗粒细胞增殖、影响颗粒细胞的甾体激素分泌与肽类因子的分泌③促进合子发育④ 作为胚胎营养因子调节早期胚胎发育既可通过EGFR提高早期胚胎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又可活化Na/KaATP酶,加快囊胚腔内液体的积聚,促进囊胚腔的形成与扩展;还可间接地使肌动蛋白发生磷酸化,引起细胞粘着性以及胚胎卵裂球的分化发生改变⑤ 通过激活胚泡和调节子宫接受性等途径启动胚泡植入(7)EGF作为具有神经营养活性的因子,在神经损伤后可以保护相应的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此外,EGF还是一种脑肠肽神经递质2EGF作用机制EGF通过与其细胞膜受体结合,在细胞内传递中构成一个复杂的代谢网络,诱导受体自身磷酸化,激活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催化多种底物蛋白酪氨酸残基(Tvr)磷酸化,启动、催化、维持与细胞生长、增殖有关的一系列生化过程21基本作用机制Ullrich 等人[30-31]提出二聚体学说,即EGF与EGFR结合后相邻受体相互靠近形成二聚体,聚集的受体相互进行催化,使自身酪氨酸磷酸化,从而使受体的激酶区激活的观点,该学说已得到了证实EGF首先与EGFR的胞外结合部位结合,导致受体分子发生二聚化,促使EGFR羧基末端的三个酪氨酸残基(Tyr)自身磷酸化位点发生磷酸化,使受体酪氨酸激酶活化,从而磷酸化受体本身及下游的信号分子;磷酸化的受体通过其磷酸化酪氨酸残基可与蛋白质的SH2结构域相互作用,结合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已知EGFR的活化可以使细胞内三磷酸肌醇和二酰基甘油增多,结果引起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增多,激活磷酸蛋白激酶c和磷酸蛋白激酶A,从而介导各种信号转导途径,使细胞增殖和功能发生改变诱导EGFR自身磷酸化的位点是在其羧基端1068、148、1173和氨基端一个位点的四个Tyr残基关于信息传递的过程,目前认为这种信息传递是以逐级放大形式来进行的即被激活的一级信息分子去激活下一级信息分子,以此类推,每一次传递都是激活过程而磷酸化的受体激酶区一方面能特异地与配体结合被磷酸化,另一方面又启动另外的信息分子,依次将信息传递到效应分子,使细胞内第二信使三磷酸肌醇和二乙酰甘油增多,引起细胞内游离Ca2+增多,激活蛋白激酶C和腺苷酸环化酶,改变细胞的骨架结构,使细胞分化、分裂和增殖等但时至今日,有关EGF的作用机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阐明22三种蛋白酶的激活(1)酪氨酸蛋白激酶(TPK)的激活:EGF受体的第三结构区具有特异性的TPK活性对此酶底物的研究是了解EGF如何刺激细胞增殖的信号传导过程的关键所在,EGF与受体结合诱导受体磷酸化,激活*****不仅能自身磷酸化,而且还使依赖于Ca2+离子的蛋白质或磷脂酰肌醇的磷酸化利用定位突变的方法已经证明:TPK磷酸化与否对酶活性有重要调节作用,高活性的TPK可促使细胞增殖或癌变(2)C激酶(PKC)的激活:EGF与受体结合从而诱导受体结构产生变化,通过G蛋白降低受体TPK活性,从而导致EGF与受体复合物的高亲合性结合快速下降,使受体受到功能上的下降调节,说明PKC活性与EGF密切相关,EGF表现的促细胞增殖、促癌作用有可能都是通过激活PKC来表现的,也可说明通过下降调节的反馈作用抑制了EGF受体促进细胞增殖的力可能正是由于PKC这种反馈抑制作用才使得正常细胞中EGF受体不会导致细胞异常增生(3)CAPK的激活:可能核内EGF受体或OAG(1-油酰-2-乙酰-消旋甘油)以外的其它第二信使来增强NC3H/10的染色体蛋白激酶(CAPK)的活性,EGF对CAPK的活性的影响有助于说明核内EGF的作用过程以上三种蛋白激酶的激活,从而保障了EGF受体复合物的一系列生理功能EGF的发现和研究的历史十分短暂,但其特殊的生物学效应决定了它的广泛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一些疑难病症,如重度烧伤、大面积创伤、消化道溃疡、角膜严重损伤等,均有望迅速治愈甚至目前的一些不治之症:如神经损伤、恶性肿瘤、AIDS 病等,也可能通过EGF 的使用而有所缓解和恢复可以预言,EGF 的应用必将为今后生命科学研究带来重大的飞跃。

细胞信号转导中的酪氨酸激酶家族

细胞信号转导中的酪氨酸激酶家族

细胞信号转导中的酪氨酸激酶家族细胞信号转导是细胞内信息传递的过程,可以响应内外环境刺激,驱动细胞发育和分化,调节代谢和生命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酪氨酸激酶家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酪氨酸激酶家族是一类特殊的酶,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酪氨酸激酶家族及其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酪氨酸激酶家族酪氨酸激酶家族是一类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酶或非受体酶,包括有肿瘤氧化应激蛋白1(TXNIP)、蛋白激酶C(theta)(PKCθ)、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HGFR、c-Me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肾上腺素受体(AR)、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等多种类型。

这些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都包括一个N末端的激酶结构域、一个C末端的调节结构域以及一个激酶活性控制区。

在特定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这些家族成员可以被磷酸化或其它方式被激活,以响应特定的信号分子和环境刺激,进而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等过程。

酪氨酸激酶家族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1.细胞分化和增殖酪氨酸激酶家族在细胞分化和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在肿瘤形成过程中,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活性增强,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并且可以影响各种细胞系的增殖和分化。

比如,IGF1R介导的信号途径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并参与胚胎发育和器官形成。

此外,受体激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R)在某些肿瘤细胞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肝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途径对生存和凋亡的调节至关重要,并与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有关。

2.信号传导酪氨酸激酶家族在信号传递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它们能够介导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激素的信号传递,并调节其他信号途径的活性。

比如,TNFR1通过其细胞外区域结合TNF及其相应的受体,激活下游IKK/IκB等转录因子,从而影响细胞生存和凋亡。

其他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如蛋白激酶C(theta)(PKCθ)则参与了免疫学应答和炎症反应的调节。

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作用机制研究

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作用机制研究

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作用机制研究生长因子和其受体是细胞生长和分化的重要信号通路。

生长因子是一类能够刺激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蛋白质分子,其受体是一类跨越细胞膜的蛋白质,位于细胞膜上,可以接受外界刺激并转导信号到细胞内部。

1. 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种类目前所知的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有很多种。

其中,最常见的包括:(1)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其受体(EGFR):EGF是一种重要的生长因子,可以刺激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

EGFR受体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具有自身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命过程。

(2)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受体(TrkA):NGF是神经生长和维持神经元生存的重要因子。

TrkA是NGF的高亲和性受体,调控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再生。

(3)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及其受体(PDGFR):PDGF是一种促进血管生成和组织再生的生长因子。

PDGFR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调控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等过程。

2. 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作用机制生长因子与其受体之间的信号转导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受体激活: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会导致受体二聚化,即两个受体分子相互结合形成二聚体。

二聚化后的受体会包含自身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使受体激活。

(2)下游途径:激活的生长因子受体会通过下游信号途径传递信号。

这些下游途径可以包括激酶级联反应、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等多个信号通路。

(3)转录调控:下游信号途径会影响到细胞内的基因表达。

通过这种机制,生长因子能够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命过程。

3. 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疾病中的作用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多种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1)癌症: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需要某些生长因子和其受体的参与,在肿瘤组织中这些因子和受体的表达往往比正常细胞更高。

控制生长因子的信号转导机制

控制生长因子的信号转导机制

控制生长因子的信号转导机制生长因子是一类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存活的胞外信号分子,它们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触发一系列信号转导机制,从而引起细胞内各种生物学效应。

控制生长因子信号转导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种调控因子和通路。

以下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控制生长因子信号转导的机制。

1.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嵌合蛋白:RTK是一类跨膜蛋白受体,通过结合生长因子促使其激活,从而启动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

多种受体激酶串联激活可引发复杂的信号传递网络。

对于一些细胞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它的特定激酶结构域的重复插入,导致RTK在缺乏激活配体时产生自聚集。

这种自聚集后会引发激酶的激活从而触发下游信号转导。

2.G蛋白偶联受体(GPCR):GPCR是一类跨膜蛋白受体,能够与多种生长因子结合,从而激活G蛋白及其下游效应蛋白。

激活的GPCR可以触发多条信号转导通路,例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改变、蛋白激酶C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的激活。

通过这些信号传递通路,GPCR能够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存活。

3.细胞外基质与整合素:细胞外基质和整合素是控制生长因子信号传导的重要组分。

细胞外基质能够与多种生长因子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从而调节生长因子的稳定性和活性。

整合素是一类跨膜蛋白,通过与细胞外基质结合,激活下游信号转导通路。

细胞外基质和整合素在多个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通路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4.调控蛋白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生长因子信号转导中非常重要的调控机制。

磷酸化是指磷酸酯键与蛋白质氨基酸残基之间的连接,通过酪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磷酸化,可以激活或抑制下游效应蛋白的活性。

磷酸化通常由激酶催化,而去磷酸化是通过磷酸酯酶去除磷酸基团,从而逆转蛋白的激活状态。

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调控,生长因子信号传导的开关可以快速开启和关闭,实现细胞内生物学效应的调控。

5.转录因子的激活和抑制:生长因子信号传导可引起转录因子激活或抑制,从而改变基因的表达水平。

生长因子和受体的分子机制分析

生长因子和受体的分子机制分析

生长因子和受体的分子机制分析在生命科学领域,生长因子和受体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生长因子是一种生物活性分子,可以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进而启动一系列的细胞信号传递过程。

细胞表面的受体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膜受体,另一类是胞内受体。

在这两类受体中,细胞膜受体是最广泛研究的对象之一。

细胞膜受体被广泛运用在医疗、工业和农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生长因子和受体的分类生长因子是一种由细胞或细胞分泌并作用于细胞外的化合物,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和生长。

根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的不同,生长因子和受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酪氨酸激酶类受体。

这类受体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HGFR)等。

这些受体具有单激酶性质,可以催化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受体酪氨酸残基自身磷酸化。

这种磷酸化是细胞二级信号通路的起始点。

第二类是细胞内酪氨酸激酶类受体。

这类受体通常被翻译出的酪氨酸激酶因子磷酸化,进而诱导信号通路的激活。

细胞内酪氨酸激酶类受体的例子包括Janus激酶、rII干扰素受体和胰岛素受体等。

第三类是鸟苷酸酰化酶类受体。

这种受体通常被细胞膜的G蛋白激活,并从内侧将信号传递到酵素的活性中心,从而诱导细胞的所有反应。

二、生长因子和受体的分子机制1. 生长因子的作用生长因子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启动了一系列的细胞信号传递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1)受体激活:生长因子接触到受体上的结合位点并结合,引起受体激活,从而会引起受体特异性的磷酸化。

2)信号转导:磷酸化的受体与多种聚合物结合,这些聚合物可以将信号分子带到细胞质内,生成信号分子的舞台。

信号分子在舞台上相互作用,形成大量复杂的信号路径。

3)细胞反应:信号通过转导路径进入细胞核,调控细胞基因转录和翻译产物的表达,这样才能够产生细胞的生理反应。

2. 受体的分类细胞表面的受体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膜受体,另一类是胞内受体。

肿瘤干细胞相关信号转导途径与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相关信号转导途径与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相关信号转导途径与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进展夏珊;赵梓纲;解方;贺晶【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4(024)012【总页数】3页(P1389-1391)【关键词】肿瘤;干细胞;信号转导;鳞状细胞癌【作者】夏珊;赵梓纲;解方;贺晶【作者单位】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皮肤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皮肤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皮肤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综合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6Makino等最早提出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的假说,推测肿瘤产生可能是由于CSCs导致[1]。

1997年Bonnet等首次实验证实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含有CSCs。

随后各项研究证实了CSCs存在于肿瘤实体中,与干细胞相似,具有以下特性:(1)失控的自我更新能力,CSCs能够无限地分裂产生与自身相同的子细胞,并有自我更新的能力,维持肿瘤细胞的生长;(2)高致瘤性,核型分析或畸胎瘤实验等表明,CSCs的致瘤性高于一般干细胞或其他细胞;(3)多向分化特性,CSCs在特定条件下能够诱导分化成为异质性子代瘤细胞,从而形成新的肿瘤;(4)化疗过程的耐药性,CSCs能够表达ABC家族膜转运蛋白,该蛋白能够将机体代谢产物、药物、毒性物质等排出细胞外,从而致使机体对许多化疗药物产生多重耐药性。

肿瘤中CSCs数量很少,比例不足5%,但其对肿瘤的存活、增殖、转移、复发和化疗耐药性有着重要作用,是肿瘤细胞群生命力的支柱[2-3]。

近年来,很多对CSCs的研究结果表明,CSCs的相关信号转导途径(如Wnt/β-catenin、JAK-STATs、Hh、PIP3等)对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4-6]。

本文主要对影响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CSCs内信号转导途径进行阐述,以期为鳞状细胞癌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1 鳞癌干细胞鳞状细胞癌属于皮肤表皮细胞的一种皮肤肿瘤,临床被称为皮样癌[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20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Vol.18No.20 2008年10月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Oct.2008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一种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能刺激上皮细胞和其他类型细胞生长的单链多肽,属胞外信息物质,主要通过和靶细胞膜上特异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结合,然后启动细胞内级联磷酸化反应,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前期的研究表明,EGF信号转导途径并不是单条的线形途径,而是在细胞内传递中构成一个复杂的代谢网络[1]。

目前许多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发展与EGF及其受体有非常密切的关系[2,3]。

本文从细胞整体水平的角度出发,采用双向电泳及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分析小鼠肝细胞在饱和浓度EGF持续刺激不同时间得到的相关磷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动力学变化,以确定EGF信号途径之间的相互影响、相文章编号:1005-8982(2008)20-2913-03·论著·小鼠肝细胞表皮生长因子信号转导相关磷蛋白的动力学研究*刘友平,姚富丽,杨烨,李洪(四川省泸州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及生物化学教研室,四川泸州646000)摘要:目的探讨小鼠肝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信号转导相关磷蛋白的动力学改变及其对信号转导最终生理效应的影响。

方法采用双向电泳及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并结合相关数据库资源,分析小鼠肝细胞在饱和浓度EGF持续刺激不同时间得到的EGF信号相关磷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动力学变化。

结果小鼠肝细胞内EGF信号转导途径中,大多数的磷蛋白都表现为激活后很快恢复到未刺激状态;个别磷蛋白则表现为持续活化状态,如Eps15和ER K2。

结论在细胞整体水平上,EGF信号途径中磷蛋白表现的动力学行为是受到整个信号转导系统整合后的动力学行为;个别磷蛋白表现为持续活化状态,这些改变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小鼠肝细胞;表皮生长因子;磷蛋白;细胞信号转导;动力学中图分类号:Q291文献标识码:ADynamics of phosphorylated proteins involved in the EGF signaling transduction system in mice hepatocytes*LIU You-ping,YAO Fu-li,YANG Ye,LI Hong(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Luzhou Medical College,Luzhou,Sichuan646000,P.R.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hange of dynamics of phosphorylated proteins involved in the signaling transduction of EGF in mice hepatocytes and its possible impact on ultimate physiological effects.【Methods】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method in combination with32P isotope labeling strategy was applied to assaythe dynamic behaviors of phosphoproteomes related to EGF signaling transduction in the whole hepatocytes.【Re-sults】The dynamic behaviors of most of phosphorylated proteins had been presented in a peak type with a vertex at5min or20min.However,a few of phosphorylated proteins had shown a persistent activation with a higher phos-phorylation level within120min,such as Eps15and ERK2.【Conclusion】Dynamic behaviors of most of phospho-rylated proteins are integrated by the intact signal network system.The activity of some signal proteins in EGF sig-nalling transduction system would be changed,which i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umor.Key words:mice hepatocytes;epidermal growth factor;phosphoprotein;cell signaling transduction;dynamics收稿日期:2008-05-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70071040)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第18卷abcd020406080100120time(min)120100806040200r e l a t i v e i n t e n s i t y020406080100120time(min)120100806040200r e l a t i v e i n t e n s i t y020406080100120time(min)120100806040200r e l a t i v e i n t e n s i t y020406080100120time(min)120100806040200r e l a t i v e i n t e n s i t y附表初步鉴定小鼠肝细胞EGF 信号转导相关磷蛋白互作用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这种相互交流对EGF 信号转导产生的最终生理效应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昆明种封闭群乳小鼠(泸州医学院动物科),蛋白质定量和双向电泳所用试剂及电泳仪器均购自BIO-RAD 公司,同位素(32P )磷酸二氢钠购自中国北京原子能研究所。

1.2方法1.2.1肝细胞的同位素标记及EGF 刺激取1~3d 乳小鼠的肝组织,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并传一代获得肝细胞。

选取长势相当的肝细胞18瓶,更换为无磷培养基,孵育30min 后,再更换为用无磷培养基配置的含同位素32P 为2.78×106Bq/mL 的培养基,孵育8h 。

将18瓶细胞分为对照组(3瓶)与刺激组(15瓶),给予刺激组EGF (10ng/μL )分别作用0、5、20、60和120min ,相应时间后将各组细胞放入液氮,以终止EGF 的作用。

1.2.2肝细胞的裂解及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倒尽培养液,各瓶加细胞裂解液400μL 冰浴作用30min 。

收集裂解液于E.P 管内(每组各收集一管)并离心13200r/min ,30min ,取上清液按Bio-Rad DC 法试剂盒操作手册进行蛋白质定量。

采用17cm 的线性IPG 预制干胶条(pH3-10),每根胶条上样量150μg ,按照BIO-RAD 公司的仪器说明书进行第一相固相pH 梯度等电聚焦,总伏时为80000Vh 。

随继进行第二相SDS-PAGE 。

电泳结束后,将凝胶进行固定→干胶→放射自显影。

电泳及放射自显影重复两次。

1.2.3放射自显影图谱分析采用PDQuest 2D 分析软件分析电泳图谱中磷蛋白的等电点及分子量,将实验所得磷蛋白质点与Swiss-Prot 及PPDB 等数据库资源中小鼠肝细胞磷蛋白质进行分子量、等电点及磷酸化状态的相互比较。

同时,采用PDQuest 2D 分析软件分析EGF 刺激不同时间,蛋白质磷酸化水平的变化,并绘制出相应的时间动力学曲线。

2结果2.1EGF 刺激后的小鼠肝细胞磷蛋白双向电泳图谱及磷蛋白初步鉴定结果采用PDQuest 2D 软件并结合磷蛋白数据库初步鉴定出已知的磷蛋白共10种,其中信号转导相关蛋白8种,糖代谢相关蛋白2种,见附表。

2.2小鼠肝细胞EGF 信号转导相关磷蛋白时间动力学改变比较分析刺激组中不同时间点的双向电泳放射序号Swiss-Prot 名称缩写理论pI 理论M W(kD)实验pI 实验M W (kD)信号转导蛋白1P42567EGFR 底物15EPs15 4.4898.471 4.496.72P42225信号转导子STAT1 5.4287.197 5.385.23P07901热休克蛋白86HSP86 4.9384.656 4.582.65P20444蛋白激酶C αPKC α 6.7376.851 6.775.96P27703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ERK2 6.5041.275 6.543.37Q9DBB1MAPk 磷酸酶3M KP3 4.7542.407 4.540.59Q9CQV814-3-3蛋白α/β14-3-3α/β 4.7727.955 4.726.410P70236MAPK 激酶6M APKK67.0037.432 6.935.7糖代谢相关蛋白4P12382磷酸果糖激酶-1同工酶BPFK-B 6.6285.300 6.583.78Q9R062糖原合成底物Glycogenin-15.0637.2704.735.5第20期刘友平,等:小鼠肝细胞表皮生长因子信号转导相关磷蛋白的动力学研究自显影图谱,发现不同EGF信号转导蛋白其磷酸化时间动力学曲线表现为不一样的峰型,大多数磷蛋白的动力学曲线最高峰值表现在5min或20min,如M APKK6(附图c)和14-3-3α/β(附图d),但个别EGF信号磷蛋白的动力学行为在持续高浓度的EGF刺激下却表现为持续活化状态,如Eps15和ERK2,见附图a、b。

3讨论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在细胞整体水平上,在持续饱和的EGF刺激下,大多数信号转导相关磷蛋白的动力学曲线最高峰值表现在5min或20min(图1c,图1d),即大多数的磷蛋白都表现为激活后很快恢复到未刺激状态,这与许多相关实验资料[4]是一致的。

这充分说明:①细胞对外界的持续刺激,其信号转导系统中的信号分子表现出自限性反应,这种反应使细胞对持续高浓度的EGF刺激产生了自适应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