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制备小鼠原发肝癌模型方式比较
肿瘤动物模型构建实验技术

肿瘤动物模型得建立可以:(1)评价抗肿瘤免疫治疗得疗效;(2)作为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3)为肿瘤转移研究提供更好得研究平台;(4)为研发抗肿瘤转移性药物提供良好得实验工具。
实验方法: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实验方法原理: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就是指研究者用化学致癌剂、放射线、致癌病毒诱发动物得肿瘤等。
实验材料:肿瘤细胞小鼠试剂、试剂盒、无血清培养基质、3%中性甲醇石腊仪器、耗材、低温离心机、血球计数器、游标卡尺实验步骤一、肝癌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白鼠肝癌(1)取体重250 g左右得封闭群大白鼠,雌雄不拘;(2)按性别分笼饲养。
除给普通食物外,饲以致癌物,即用0、25%DEN水溶液灌胃,剂量为10 mg/kg,每周一次,其余5天用0、025%DEN水溶液放入水瓶中,任其自由饮用;(3)共约4个月可诱发成肝癌;(4)也可以单用0、005%掺入饮水中口吸服8个月诱发肝癌。
2.4-2甲基氨基氮苯(DBA)诱发大鼠肝癌(1)用含0、06%DBA得饲料喂养大鼠,饲料中维生素B2不应超过1、5~2 mg/kg;(2)4~6月就有大量得肝癌诱发成功。
3.2-乙酰氨基酸(2AAF)诱发小鼠、狗、猫、鸡、兔肝癌(1)给成年大鼠含0、03% 2AAF标准饲料;(2)每日每平均2~3 mg 2AAF(也可将2AAF混于油中灌喂),3~4月后有80~90%动物产生肝肿瘤。
4.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1)用剂量为每日0、3~14 mg/kg体重,混于饲料或饮水中给予;(2)6~9个月后255/300大鼠发生了肝癌。
5.亚胺基偶氮甲苯(OAAT)诱发小鼠肝癌(1)用1%OAAF苯溶液(约0、1 ml含1 mg)涂在动物得两肩胛间皮肤上,隔日一次,每次2~3滴,一般涂100次。
(2)实验后7~8周即而出现第一个肝肿瘤,7个月以上可诱发小鼠肝肿瘤约55%。
(3)或用2、5 mg OAAT溶于葵瓜子油中,给C3H小鼠皮下注射4次,每日间隔10天,也可诱发成肝癌。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该选哪种小鼠模型?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该选哪种小鼠模型?肿瘤免疫方向毫无疑问是当今肿瘤研究领域最热门的方向之一,但对于刚接触这个领域的研究者来说,仅用之前肿瘤研究中用到的小鼠肿瘤模型结果说服力会不足,比如最常见的人源肿瘤细胞系在免疫缺陷型小鼠上的成瘤模型,其免疫系统的缺陷,导致肿瘤免疫微环境的部分缺失或全部缺失,在用于评价PD-L1/PD-1抑制剂、CAR-T实体瘤效果上不够严谨。
那么目前有哪些肿瘤模型适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方向的研究呢?本文将为大家做一个简单梳理。
1. 同系肿瘤小鼠模型(Syngeneic Tumor Models )同系肿瘤模型是指利用同一物种的肿瘤细胞系在该物种上进行接种并成瘤的模型,常见的小鼠品系可以选择C57BL/6, BALB/c and FVB等,接种方式通常为皮下成瘤或尾静脉成瘤以及原位成瘤,这种模型特点是成瘤时间快,通常只需要4周左右(见下图)。
从免疫微环境的模拟程度来看,最终形成的肿瘤微环境与native 的肿瘤微环境还是一定区别的,同时会受到接种的数量、接种的方式、接种部位的影响,甚至注射本身引起的炎症反应也会影响到TME的形成。
相对来说,原位成瘤通常会更好地模拟肿瘤微环境,但对操作难度要求也会更多。
同系肿瘤小鼠模型一个问题是形成的瘤体异质性不够,因为均来源于同一种细胞系,瘤体的异质性水平对于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也会有影响。
2. 基因编辑肿瘤小鼠模型(Genetically Engineered Mouse Models)基因编辑肿瘤小鼠模型通常是自发性的肿瘤模型,通过全身性或组织特异性地过表达癌基因,或者敲除抑癌基因,在小鼠体内形成肿瘤,如KRAS、MYC过表达的乳腺癌小鼠模型,P53或PTEN敲除的前列癌小鼠模型,tamoxifen诱导的Cre-loxP特异性敲除肿瘤小鼠模型,这些模型的优点是肿瘤的生长过程经历了免疫耐受、免疫编辑、免疫抑制的过程,最终呈现的TME会比较接近native状态。
《基于磷酸戊糖途径研究大黄促进DEN致大鼠肝癌发生的机理》

《基于磷酸戊糖途径研究大黄促进DEN致大鼠肝癌发生的机理》一、引言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慢性肝脏疾病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某些中药材具有抗癌或促癌的作用。
其中,大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肝癌的研究中备受关注。
本研究旨在基于磷酸戊糖途径,探讨大黄对DEN(二乙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癌发生的机理。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采用DEN诱导的大鼠肝癌模型,大黄药材购自正规药店,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1)动物实验:选用健康SD大鼠,分为对照组、DEN组、大黄组和联合组。
其中,联合组大鼠先接受DEN处理,再给予大黄治疗。
(2)样本处理:收集各组大鼠的肝脏组织,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
(3)磷酸戊糖途径相关酶活性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肝脏组织中磷酸戊糖途径相关酶的活性。
(4)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
三、实验结果1. 大黄对DEN致大鼠肝癌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EN组大鼠肝癌发生率明显升高。
而给予大黄治疗后,肝癌发生率有所降低,说明大黄对DEN致大鼠肝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 磷酸戊糖途径相关酶活性变化实验发现,DEN处理后,大鼠肝脏组织中磷酸戊糖途径相关酶的活性明显升高。
而给予大黄治疗后,这些酶的活性有所降低。
这表明大黄可能通过调节磷酸戊糖途径相关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肝癌的发生。
3. 统计分析通过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讨论本研究基于磷酸戊糖途径,探讨了大黄对DEN致大鼠肝癌发生的机理。
实验结果显示,大黄能够降低肝脏组织中磷酸戊糖途径相关酶的活性,从而对肝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这可能与大黄中的活性成分有关,如芦丁、大黄素等,这些成分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内的代谢途径,抑制肝癌的发生。
此外,我们还发现大黄对DEN致大鼠肝癌的抑制作用可能与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关于肿瘤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

关于肿瘤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生物实验菌推荐搜索关键词列表:动物模型光热治疗HE染色常规的动物实验,除了皮肤或者骨的缺损修复,癌症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目前,癌症仍然威胁人类的一大疾病,因此需要动物实验来深入了解如何有效进一步治疗癌症。
通常,动物模型一般是研究者利用化学致癌剂或者致癌病毒诱发实验动物肿瘤。
那么肿瘤动物实验模型建立的优点主要有:抗肿瘤药物的筛选以及疗效;抗肿瘤转移性药物的研发以及研究平台。
因此,我们总结了常见癌症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供读者参考。
一、肝癌(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白鼠肝癌:第一种方式可以用DEN直接灌胃(10mg/kg,每周一次),其余5天用0.025%的DEN 水溶液供其饮用,约4个月可以诱发成肝癌;另一种方式可以直接用0.005%掺入水中饮用约8个月即可诱发肝癌。
(2)2-乙酰氨基酸(2AAF)诱发小鼠、兔、狗肝癌:可以将0.03%的2AAF混入饲料喂养;或者每只每日喂养平均2~3mg的2AAF,3-4月左右即可诱发肝癌。
(3)4-2甲基氨基氮苯(DBA)诱发大鼠肝癌:将0.06%的DBA 混入饲料喂养,饲料中的维生素B2不可超过1.5~2mg/kg。
(4)黄曲霉素诱发大鼠肝癌:将0.001~0.015ppm(每日用量)的黄曲霉素混入饲料中喂6个月后,肝癌诱发率可达80%。
二、肺癌(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小鼠肺癌:小白鼠每周皮下注射1%的DEN水溶液一次,每次剂量56mg/kg,总剂量达到1176mg,半年左右发癌率可达94%。
(2)乌拉坦诱发肺腺癌:适龄大鼠每次每只腹腔注入10%乌拉坦生理盐水液0.1~0.3ml,间隔3~5日再注,共注2~3个月,每只小鼠用量约为100mg。
3个月左右即可成功诱发肺腺癌。
(3)硫酸铵气溶胶诱发肺腺癌:让老鼠吸入硫酸胺气溶剂13个月即可诱发肺腺癌。
三、胃癌(1)不对称亚硝胺诱发小鼠胃癌:不对称亚硝胺的剂量为0.25ml/kg,3个月即可发生前胃乳头状癌,7-8个月诱发胃癌。
DEN诱导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的3.0T MRI影像学及分子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DEN诱导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的3.0T MRI影像学及分子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本研究拟采用DEN诱导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通过3.0T MRI影像学及分子机制研究该模型的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为肝硬化和肝癌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具体内容:一、研究背景: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特别是在中国,肝癌的发病和死亡人数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肝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涉及多种复杂的分子机制和细胞信号,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大鼠肝硬化肝癌诱导模型,并通过3.0T MRI影像学、组织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手段,研究该模型的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及其与人类肝硬化和肝癌的关系,为深入探讨肝癌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基础数据。
三、研究内容:(1)建立大鼠肝硬化肝癌诱导模型:本研究将采用DEN诱导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DEN是一种强有力的肝毒性物质,能够导致大鼠的肝脏损伤、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病变。
(2)3.0T MRI影像学分析:对DEN诱导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进行3.0T MRI扫描,观察胃肠道、肝脏、脾脏、肾脏等多个器官的病变情况,比较不同病变阶段的MRI影像表现。
(3)分子生物学分析: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等技术,分析DEN诱导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的分子机制和生物学行为,特别是研究DEN对基因表达谱和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发病机制和生物学意义。
(4)组织学检查: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等技术,观察DEN诱导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的病理变化,分析组织学特征和病变程度。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建立DEN诱导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并通过3.0T MRI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分析该模型的发病机制和生物学意义,对肝癌的诊治和预防将产生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肺癌动物造模实验报告

#### 一、实验背景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为了深入研究肺癌的发病机制、评估治疗效果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建立可靠的肺癌动物模型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二乙基硝胺(DEN)诱导小鼠肺癌,构建一种可靠的肺癌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详细观察和分析。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选用SPF级C57BL/6小鼠,雄性,体重18-22g,购自某实验动物中心。
##### 2. 实验药物二乙基硝胺(DEN),纯度≥98%,购自某化学试剂公司。
##### 3. 实验方法(1)动物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实验组:每周对实验组小鼠进行1次皮下注射1% DEN水溶液,每次剂量为56mg/kg,连续注射12周。
(3)对照组:每周对对照组小鼠进行1次皮下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4)观察指标:观察小鼠的生长状况、行为表现、体重变化等,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病理学检查。
#### 三、实验结果##### 1. 小鼠生长状况实验期间,实验组小鼠生长状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体重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 2. 小鼠行为表现实验组小鼠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而对照组小鼠无明显异常。
##### 3. 病理学检查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1)实验组小鼠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内细胞增生、肺泡结构破坏等;(2)部分实验组小鼠肺组织中出现肿瘤细胞,呈浸润性生长,符合肺癌的特征;(3)对照组小鼠肺组织无异常。
#### 四、讨论与分析本实验通过二乙基硝胺诱导小鼠肺癌,成功构建了一种可靠的肺癌动物模型。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病理学检查发现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符合肺癌的特征。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肺组织出现肿瘤细胞,表明本实验构建的肺癌动物模型具有可靠性。
3种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3种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及评价鲁智文;潘晓莉;宋宇虎【摘要】目的建立胆总管结扎(BDL)、硫代乙酰胺(TAA)及二乙基亚硝胺(DEN)联合四氯化碳(CCl4)3种不同机制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方法 C57/BL6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2组:BDL组、TAA组各20只,另1只雄鼠与3只雌鼠繁殖的小鼠作为DEN+CCl4组.肝组织作HE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及胶原沉积情况.结果 BDL模型组第4周时假小叶形成,死亡率为66.7%;TAA模型组随着造模时间的增加,小鼠第3周开始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在第4周假小叶基本形成,第8周时假小叶最为典型,死亡率为20.0%;DEN+ CCl4组第10周时假小叶基本形成,第12周时最为典型,无小鼠死亡.结论可成功建立BDL、TAA和DEN+ CCl4三种不同机制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Objective To establish liver fibrosis of three different mice models induced by bile duct ligation (BDL),Thioacetamide (TAA) and N-Nitrosodiethylamine (DEN) + Tetrachloride (CCl4).Methods FortyC57/BL6 male mice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randomly:BDL group and TAA group had 20 mice respectively.The other mice bred by one male and three female mice were used in the DEN combined CCl4 group.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collagen deposition of the liver tissue were observed by HE staining and Sirius red staining.Results The BDL modelgroup formed basical pseudolobule at the 4th week.The mortality rate was 66.7%.In the TAA model group,with the increasing of modeling time,mice began to appear hyperplasia of fibrous tissue at the 3rd week.At the 4th week,the pseudolobule was formed basically,and the most typical pseudolobule appeared at the 8th week.The mortality rate was 20.0%.Inthe DEN + CCl4 group,pseudolobule was basically formed at the 10th week and became more typical at the 12th week.No mice died.Conclusion The mice liver fibrosis model of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induced byBDL,TAA and DEN + CCl4 can be established successfully.【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8(027)004【总页数】3页(P390-392)【关键词】肝纤维化;小鼠;动物模型【作者】鲁智文;潘晓莉;宋宇虎【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4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的共同病理基础[1],绝大多数的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由肝纤维化发展而来[2],肝纤维化属于可逆性病变,因此,建立一种合适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对于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防治肝硬化和肝癌具有重要意义[3]。
关于肝癌小鼠模型创建的研究进展

关于肝癌小鼠模型创建的研究进展研究背景:肝癌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理解肝癌的发生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科研人员经过不断努力,提出了不同的肝癌模型来模拟疾病的发展过程。
传统肝癌模型:传统的肝癌模型主要包括化学诱导、放射诱导和遗传改变等方式。
这些模型的建立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在逼真度和模拟肝癌的复杂发展过程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为了更好地模拟肝癌的发展过程和研究肿瘤形成的机制,研究人员开始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创建肝癌小鼠模型。
通过操纵关键基因的表达,科研人员可以使小鼠产生与人类肝癌更为相似的肿瘤。
这种模型的优势在于更好地反映了肝癌的遗传特征和肿瘤发展的复杂性。
细胞移植模型:细胞移植模型是将人类肝癌细胞植入小鼠体内,使其形成肿瘤。
这种模型的优势在于易于操作,可以快速获得肿瘤,用于对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和治疗效果的评估。
然而,细胞移植模型也存在着不能完全还原肝癌复杂的微环境和肿瘤发展过程的局限性。
改进的肝癌小鼠模型:随着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将不断改进肝癌小鼠模型,以更准确地模拟人类肝癌的发展过程。
比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体内影像学技术,可以更精确地操纵小鼠基因表达和观察肿瘤的生长。
这些改进使得肝癌小鼠模型在研究肝癌的病理过程和新药的开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肝癌小鼠模型的创建是研究肝癌的重要工具之一。
不同类型的肝癌模型各有其优缺点,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模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肝癌小鼠模型的逼真度和仿真能力将不断提高,为肝癌研究和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介绍:二乙基亚硝胺( diethylnitrosamine,DEN)对人体和动物都存在剧毒性, 即使是小剂量注射或口服给药也会造成严重的肝损伤。由于对啮齿类动物诱导肝脏病变的稳定性,DEN 常用于观察啮齿类动物肝癌形成全过程中形态学的改变以检测其癌前病变。在应用 DEN后小鼠产生的肝损伤会引起肝硬化和肿瘤,使其成为分析人类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和过程的理想动物模型。
C57BL/6
雄
14D
腹腔
40
无,单药
40W
未提及
WT组诱癌成功率约:90%
2次/周,到16周
20W处死
3只死亡
4/40=7%
诱癌成功率33/40=82.5%
结节数:
雄性:7个左右
雌性:4个左右
未提及
WT:40只
敲基因组:40只
雄
12D
腹腔
10
配苯巴比妥(PB)饮水
24W
WT:10/40=25%
敲基因组:8/40=20%
WT:18/30=60%
敲基因组:15/32=46.9%
对照组10只/组
雄性
未提及
腹腔注射
组1:100
组2:75
组3:50
联合CCL4及乙醇饮水
20W
1组:8/30=26.
2组:5/30=16
3组:3/30=10
1组:20/30=67
2组:18/30=60
3组:13/30=43
其他发生肝硬化及药物性肝炎
小鼠死亡主要发生在1-3月
C57BL/6
48只
雄性
14D
腹腔
20
无、单药
分别于8、16、24、32、40W处死
造模中死亡4只
4/48=8%
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肝小叶结构逐渐被破坏, 肝细胞异常增生,出现病理核分裂,HCC结节形成,40周后出现坏死
C57BL/6
对照;10雌+10雄
实验组:20雌+20雄
雌雄各半
14D
腹腔注射
20
2W后腹腔注射四氯化碳( CCl4) 5 mL·kg 20%浓度
文献总结:
小鼠背景及数量
性别
注射日龄
注射方式
DEN(mg/kg body weight)
DEN配伍
处死时间(周)
死亡率(%)
成瘤率(%)
其他
C57BL/6
雄性
14D
腹腔注射
25
无,单药
24W&42W
未提及
实验组:
24W(1/9只)42W(majority/21只)肉眼可见肿瘤
C57BL/6
实验组:30只/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