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转移实验

合集下载

紫杉醇埋植剂对小鼠H22肝癌细胞淋巴结转移的治疗作用

紫杉醇埋植剂对小鼠H22肝癌细胞淋巴结转移的治疗作用

紫杉醇埋植剂对小鼠H22肝癌细胞淋巴结转移的治疗作用王新超;范健;石欣;高乃荣;缪玉山;周卫【期刊名称】《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8(27)1【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紫杉醇注射液和紫杉醇埋植剂对小鼠H22肝癌细胞淋巴结转移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无治疗组、空白埋植剂组、紫杉醇注射液组和紫杉醇埋植剂组.治疗12 d,各组一半小鼠取淋巴结称质量并行组织学病理检查,另一半取淋巴结制成无菌匀浆,接种于正常小鼠的腹腔,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无治疗组小鼠淋巴结质量为(96.9±16.4)mg,空白埋植剂组为(95.4±13.6)mg,紫杉醇注射液组为(78.4±14.2)mg,紫杉醇埋植剂组为(32.3±9.4)mg.无治疗组半数生存期为15 d,空白埋植剂组为15.5 d,紫杉醇注射液组为23.5 d,紫杉醇埋植剂组为28 d.结论:紫杉醇埋植剂对淋巴结转移性肿瘤有较好的疗效.【总页数】4页(P36-39)【作者】王新超;范健;石欣;高乃荣;缪玉山;周卫【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普外科,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普外科,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普外科,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药剂科,江苏,南京,210009;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R735.7【相关文献】1.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对非小细胞肺癌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 [J], 毛宁;熊弢2.小鼠H22肝癌细胞株淋巴结转移模型的构建 [J], 任为;李婧;熊尧;周黎明3.131I - angoistatin 对 H22肝癌小鼠的治疗作用 [J], 巴红珍;徐海峰;李延静;周飞华4.紫杉醇PLGA纳米粒注射剂对小鼠肺转移黑色素瘤的治疗作用 [J], 应景艳;徐爱仁;徐锦龙;马卫成5.含笑内酯对H22肝癌腹水瘤模型小鼠腹腔积液的治疗作用 [J], 韩有明;贾勇圣;佟仲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疾病小鼠模型系列之肝癌篇

疾病小鼠模型系列之肝癌篇

疾病小鼠模型系列之肝癌篇前面疾病模型专题已经为大家介绍了肺癌及胃癌小鼠模型,今天是疾病模型专题第三讲,小编将为大家介绍肝癌相关的小鼠模型。

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

根据美国癌症学会官方期刊发表的《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肝癌发生率高居恶性肿瘤第六位,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疾病(Fig.1)。

其中,中国的肝癌病例数占全世界总数的55%,肝癌已经成为我们的国家病。

Fig.1 排名前10的癌症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和死亡占比诱导肝癌发生的相关因素特别多,诸如:病毒,化学致癌物,酒精等,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因此,建立与人类肝癌生物学特性相近的动物模型,对于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药物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肝癌基本知识!肝癌的分类肝癌主要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肝癌: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原发性肝癌根据不同的组织类型分为:肝细胞肝癌(HCC)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其中HCC最为常见,约占70-85%。

●继发性肝癌:又称为转移性肝癌,其他脏器的肿瘤细胞经过血液、淋巴或直接侵入肝脏引发的肿瘤。

肝癌的发展进程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逐渐演变恶化的过程,从最初的肝炎到肝硬化,再到最后的肝癌,是一个多步骤的发展过程[2]。

Fig.2 肝损伤不同阶段(图片来自于网络)由于不同病因会引发不同基因的改变,导致肝癌具有异质性(Fig.3)[3],因此肝癌模型不具有普遍性。

接下来,小编就目前常用的肝癌模型进行综述,供广大研究者进行参考。

Fig.3 常见的肝癌模型病理图(a.DEN诱发的肝癌; b. DEN+CCl4诱发的肝癌;c.Mdr2肝特异性敲除引发的肝癌;d.Tak1肝特异性敲除引发的肝癌; e.Pten肝特异性敲除引发的肝癌;f.原位注射肿瘤细胞引发的肝癌)常见的肝癌动物模型01 01诱发性肝癌模型许多化学致癌剂达到足够的剂量及时间可诱发动物形成肿瘤。

BALB/c小鼠原位移植肝癌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BALB/c小鼠原位移植肝癌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q Ac t a Ac a d Me d We i f a n g V o 1 . 3 7 No . 1 2 0 1 5
肝癌模 型是 目前肝 癌实 验研 究最理 想 的动物 模 型 。但 原位 移植 手术 操作 难度 大 , 有 很 多技术 难题 需要 攻克 , 因此 本课 题组 经 反复 实 验 和 改进 , 建 立 了一 种 简 单有 效 的小 鼠原位 移植 肝 癌 模 型 , 为 肝 癌 的研 究 提 供 了有
术后 1只小 鼠麻醉 未苏 醒死亡 , 其 他均 于 当天苏 醒 , 第
2天 活动正 常 。2周 后 , 人 道 主义 处 死 小 鼠 , 解 剖 取 出
肝脏 , 肉眼可见 有乳 白色瘤 结节 形成 ( 图3 ) , 除 1只未
见 明显 肿瘤 外 , 其它 小 鼠均有肿 瘤 发生 , 小 鼠存 活 率和
常肝 组 织标本 用 1 0 % 中性 甲醛 固定 2 d后做 病 理 学 检 色, 光 学显微 镜下 观察 。
2 实 验 结 果
1 . 1 材料
B A L B / c小 鼠 , 雄性 , 4~6周 龄 , 体重 2 0 g
左右 , S P F级 , 购 自山 东 大学 动 物 中心 , 动 物 合格 证 号 为0 0 1 4 6 5 4, 实验 和饲 养 条 件 严 格 按 照 S P F动 物 的规 范要 求 ; H 2 2细 胞 , 本 室 常规 保 存 , 传 代 培 养 。D ME M 培 养基 及 1 6 4 0培 养 基 购 自 G I B C O公 司 , 胎 牛 血 清 购 自杭州 四季青 生 物制 品研 究 所 。 1 0 %水 合 氯 醛 、 注 射 器、 剪刀、 镊子 、 美翼牌 可 吸收 P G A无 菌 缝合 线 及爱 惜 康 的慕 丝 非 吸 收性 缝 线 购 自潍 坊 市 人 民医 院。 1 0 1  ̄ 1

肝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淋巴清扫手术

肝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淋巴清扫手术

肝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淋巴清扫手术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它的淋巴结转移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淋巴结转移是指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系统侵入周围淋巴结,并在此处继续生长和扩散的过程。

淋巴结转移对肝癌患者的预后和治疗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淋巴清扫手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切除可能存在淋巴结转移的区域,达到治疗和预防进一步扩散的效果。

一、肝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机制淋巴结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器官,它位于全身淋巴循环系统中,并承担着先天和获得性免疫的功能。

肝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通过淋巴液传播而来,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道后,通过淋巴液的流动被带到附近的淋巴结。

一旦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结,它们就可以在此处持续生长和扩散,由此引发淋巴结转移。

二、肝癌的淋巴清扫手术淋巴清扫手术是一种通过切除可能存在淋巴结转移的区域,以阻断恶变细胞扩散的方法。

在肝癌治疗中,淋巴清扫手术被广泛应用于早期肝癌和具有明确淋巴转移的晚期肝癌患者。

手术中,外科医生将依据肿瘤的位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切除首个淋巴结,并逐一清扫可能被侵犯的淋巴结,以确保彻底切除可疑淋巴结,并避免术后残余转移。

三、淋巴清扫手术的效果和风险淋巴清扫手术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和风险。

手术能够减少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早期肝癌患者,淋巴清扫手术能够明显减少恶变细胞的转移可能性,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然而,手术风险也不容忽视,淋巴清扫手术可能引发手术创面感染、术后出血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患者在选择手术治疗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优势和风险,做出明智的决策。

四、其他肝癌治疗方法除了淋巴清扫手术之外,肝癌的治疗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

例如,肝癌的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等。

化疗通过使用抗癌药物杀死癌细胞,放疗则利用高能射线破坏癌细胞DNA,而靶向治疗则通过干扰癌细胞特定的生长信号通路来遏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这些治疗方法有助于控制肝癌的进展和缓解症状,但并不能彻底治愈肝癌。

小鼠炎性腹水

小鼠炎性腹水

*
小鼠炎性腹水病理模型实验过程。 健康小鼠,体重20克左右,雄雌各 半,随机分为数组,分别灌胃药物数天。 末次给药后1小时进行实验。动物均腹腔 注射0.6%醋酸0.1ml/10g,再腹腔注射生 理盐水0.6ml/只;注射后立即称量并记 录动物体重,该作为0时体重(以此作为 计算体重变化的基准)。注射后2、4、6、 8小时分别称量并记录动物体重,计算在 不同时间段动物体重减少的数值;并以 此比较组间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
该实验注意事项:
①用于实验小鼠的体重最好在25克 左右,动物之间的体重差异最好在3克之 内; ②腹腔注射醋酸、生理盐水的数量 必须准确; ③称量动物体重必须使用电子天平, 其精度必须达到千分之一以上;
*
④用于组间比较的是不同时间段体 重减少的差值;而不是比较整体体重的 变化; ⑤该实验病理模型仅适用于灌胃给 药途径的药物研究,而不适宜于注射给 药的药物剂型研究。 ⑥如果检测腹水液中微量活性物质 (如激肽、组胺、前列腺素等)、电解 质含量的变化,可能有助于分析药物的 作用机制或作用环节。
对照组 消水散组 消水散组 消水散组 呋噻米组
———————————————————————————————————————————— 表中体重计量单位为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炎 性 腹 水 消 退 比 较
———————————————————————— — 组别 药后2h (g) 4h 6h 8h ———————————————————————— — 对照组 - 0.36 - 0.60 - 0.51 - 0.55 呋噻米 - 0.92 - 1.04 - 0.39 - 0.49 消水散 - 0.54 - 0.64 - 0.79 - 0.47 (大) 消水散 - 0.54 - 0.61 - 0.71 - 0.64 (中) 消水散 - 0.78 - 0.64 - 0.66 - 0.78 (小) ———————————————————————— —

氧化白藜芦醇对小鼠肝癌淋巴结转移的抑制作用

氧化白藜芦醇对小鼠肝癌淋巴结转移的抑制作用

氧化白藜芦醇对小鼠肝癌淋巴结转移的抑制作用韩彬;夏莉莎;蒙宁;任为;刘媛琪;周黎明【期刊名称】《中成药》【年(卷),期】2018(040)008【摘要】目的考察氧化白藜芦醇对小鼠肝癌淋巴结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7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阿霉素组(5 mg/kg)、白藜芦醇组(40mg/kg)、氧化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组(20、40、60 mg/kg),各组腹腔注射给药21 d.然后,测量小鼠体质量及肿瘤、淋巴结体积和质量,计算免疫器官指数,检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MMP-9、VEGF-C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氧化白藜芦醇组小鼠体质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肿瘤、淋巴结体积和质量明显减少(P<0.05,P<0.0l),并呈浓度依赖性;淋巴结转移更少;MMP-9、VEGF-C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氧化白藜芦醇可有效抑制小鼠肝癌淋巴结转移,并对免疫器官的影响较小.【总页数】8页(P1692-1699)【作者】韩彬;夏莉莎;蒙宁;任为;刘媛琪;周黎明【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四川南充637000;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基础医学2012级基地班,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基础医学2012级基地班,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6【相关文献】1.白藜芦醇对小鼠肝癌细胞株H22和胃癌细胞株MFC的抑制作用 [J], 林海;赵丽娟;李红;王秀华;杨世杰2.三氧化二砷联合5-氟尿嘧啶对小鼠肝癌H22细胞株的抑制作用 [J], 金洲祥;王向昱3.白藜芦醇对小鼠肝癌细胞H22的抑制作用 [J], 孙中杰;于良;潘承恩;杜立学4.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对小鼠肝癌细胞H22及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J], 肖建兵;林乐岷;李宝馨;杨宝峰;李晓东5.番茄红素的抗氧化性质及对肝癌小鼠H_(22)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J], 王伟华;韩占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淋巴细胞转移过继对小鼠肝脏损伤的探讨

淋巴细胞转移过继对小鼠肝脏损伤的探讨

淋巴细胞转移过继对小鼠肝脏损伤的探讨胡静;王洪武【摘要】目的:探讨经尾静脉注射小鼠淋巴细胞转移过继对肝脏的损伤作用。

方法:无菌分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经尾静脉注射进行转移过继实验,在不同时间点动态观察小鼠转氨酶和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0h相比,小鼠在转移过继第12小时后血清转氨酶上升至最高(P<0.05);在转移过继第4天,小鼠血清转氨酶ALT、AST 能够明显恢复正常,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在转移过继后36h 恢复正常。

结论:淋巴细胞转移过继实验可对小鼠肝脏造成的一过性损伤,该损伤效应在转移过继后4d可以恢复。

%Objective :To study hepatic injury effects on lymphocyte-adaptive transfer via tail veins in mice .Methods :Splenic lymphocytes were separated in sterile conditions and were adaptive transferred in Balb/c mice via tail vein .Ser-um aminotransferase and hepatic histopathology were detecte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 after lymphocyte-adaptive trans-fer .Results:The serum aminotransferas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o the peak in mice at 12h post lymphocyte-adaptive transferrin compared with those mice at 0h post lymphocyte-adaptive transfer .Serum level of aminotransferase (ALT and AST ) restored to normal at day 4 post lymphocyte-adaptive transfer .Compared with normal mice ,liver histopa-thology displayed no marked difference in mice at 36h after lymphocyte-adaptive transfer .Conclusion:Lymphocyte-a-daptive transfer can lead to hepatic injury in mice .These damages can be recovered at fourth day or later after lympho-cyte-adaptive transfer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3页(P281-282,285)【关键词】转移过继;肝损伤;淋巴细胞【作者】胡静;王洪武【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湖北省孝感市 43200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hepatic injury effects on lymphocyte-adaptive transfer via tail veins in mice.Methods:Splenic lymphocytes were s eparated in sterile conditions and were adaptive transferred in Balb/c mice via tail vein.Serum aminotransferase and hepatic histopathology were dete cte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 after lymphocyte-adaptive transfer.Results:The serum aminotransferase increased significantl y to the peak in mice at 12h post lymphocyte-adaptive transferrin compared with those mice at 0h post lymphocyte-adaptive transfer.Serum level of aminotransferase (ALT and AST ) restored to normal at day 4 post lymphocyte-adaptive pared with normal mice,liver histopathology displayed no marked difference in mice at 36h after lymphocyte-adaptive transfer.Conclusion:Lymphocyte-adaptive transfer can lead to hepatic injury in mice. These damages can be recovered at fourth day or later after lymphocyte-adaptive transfer.KEY WORDS Adaptive transfer,Hepatic injury,Lymphocyte细胞转移过继治疗是一种将通过输注特定细胞治疗疾病的生物治疗手段,通过体外激活和扩增自体免疫细胞,然后将其重新回输到疾病患者体内,促使其在体内发挥特定的细胞功能。

不同方法建立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差异性的探讨

不同方法建立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差异性的探讨

不同方法建立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差异性的探讨潘蕊;喻锟;张海亮;郑永仁;赵笑雨;唐钧泽;吴健铭;程欣【期刊名称】《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年(卷),期】2024(32)3【摘要】目的比较肿瘤细胞注射和肿瘤组织块移植方法建立小鼠肝癌原位模型的差异,为小鼠肝癌原位模型的建立提供技术参考。

方法取健康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注射小鼠肝癌H22细胞;B组注射腹水型肝癌H22细胞;C组采用小鼠肝癌组织块移植法;D组肝部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假手术组。

定期观察各组小鼠活动情况、体重变化。

记录4组小鼠的生存时间。

观察各组小鼠肝部成瘤状况、肿瘤程度、与腹腔脏器粘连程度和转移情况,并进行B超成像,检测血清中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异常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prothrombin, DCP)的浓度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 A组、B组、C 组小鼠造模操作时间分别为(3.36±0.44)min、(3.30±0.41)min、(5.68±0.65)min。

建模第25天,A组、B组、C组小鼠成瘤率均100.0%,A组腹腔重度粘连率为40.0%,B组腹腔重度粘连率为60.0%,C组与D组均未出现重度腹腔粘连。

A组、B组、C组小鼠腹水出现率分别为40.0%、100.0%、0.0%;腹壁瘤出现率分别为30.0%、60.0%、0.0%。

B组小鼠还存在肝转移情况(40.0%)。

B超成像、血清AFP和DCP水平检测、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与D组小鼠相比,A组、B组、C 组小鼠肝边缘均不光滑,回声欠均匀,可见稍低回声包块;保持AFP、DCP高分泌;存在大量炎症细胞与肿瘤细胞。

结论在第25天时,3种方法均可以建立肝癌原位移植模型,其中,相较于肝癌组织块移植,肿瘤细胞注射具有操作简单、肝内存在多个转移结节的特点。

而肝癌组织块移植相较于肿瘤细胞注射,则具有对腹腔等脏器影响较小等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资料 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转移实验 【署名】 指导教师:于晓棠 【摘要】 目的:通过可移植性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转移实验, 从感性上认识肿瘤侵袭与淋巴道转移的生物学特性,了解肿瘤动物实验模型建立的过程及意义。 方法:使用近交系 615 小鼠皮下接种腹水型肝癌高淋巴道转移菌株 ( HCa-F ) 进行肿瘤淋巴道转移实验, 取其淋巴结观察是否有淋巴道转移以及检测瘤株淋巴结转移能力。取肺肝肾组织切片以观察是否有血道转移。 结果:小鼠腹水型肝癌发生淋巴道转移,转移率为 40% ,并可造成相关器官发生病变。 结论:此方法操作简单,结果直观,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转移率较高。 【关键词】小鼠 腹水型肝癌 淋巴道转移 【前言】 为更好地了解肿瘤的发病机制、 肿瘤与宿主的关系、 肿瘤侵袭与转移的过程和治疗措施的有效性 ,需要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小鼠与人类在遗传学、病理学、 生物学许多特性方面相似 ,是肿瘤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而且目前的技术能够在 鼠的基因水平上设计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而获得相关疾病模型 [1]。小鼠模型是目前可以整合基础和临床肿瘤研究的武器 [2], 已应用于肿瘤研究的各个领域。随着对肿瘤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和一些新技术的运用, 精品资料

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并已得到广泛应用。 肿瘤转移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淋巴结转移是癌早期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且淋巴转移还可以成为进一步血道转移的桥头 [3] 。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转移试验是研究肝癌的淋巴道转移的生物学特性的试验。 因为新近流行病学资料表明, 我国的原发性肝癌病人数占全世界肝癌病人的一半以上。 由于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病人众多,致使我国的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其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在上个世纪我国进行大规模的现场筛查, 通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在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使肝癌有不治之症变成了部分可治之症。 近来综合治疗技术的发展, 大肝癌缩小后二部切除, 又使部分病人获得了可治愈机会。 随着临床治疗经验的积累, 逐渐意识到及时是小肝癌根治性切除,转移复发仍然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术后 5 年复发率可高达 50% 。解决这些问题, 单靠临床经验、 病例分析是远远不够的。 要涉及到肝癌的实质性问题——肿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 尤其是其转移的生物学特性。 对肝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进行实验研究,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转移模型系统。 HCa-F 是从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株 H22 中筛选出的特异性向淋巴道转移的细胞, HCa-F 为高转移细胞株,接种于 615 小鼠腋中线皮下淋巴结转移率高于80%[4][5] 。本实验为感性上认识肿瘤侵袭与淋巴道转移的生物学特性,了解肿瘤动物实验模型建立的过程及意义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正文】 方法: 一。实验材料: 精品资料

1。细胞系:高转移力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由大连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建 精品资料

株并保存。 2.实验动物:近交系 615 小鼠,雌雄兼用, 6—8 周龄,体重 18 —22g , 由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3。 主要仪器及器皿:搪瓷盆、温度计、离心管、 1ml 注射器、手术刀、眼科手术剪、眼科手术镊、乳胶手套、生理盐水、 1% 来苏儿溶液、 75% 酒精棉、10% 甲醛固定液等。 二。研究方法 1。细胞系获取:从液氮罐中取出高转移力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塑料冻存管, 立即放入 40 度的温水中,一分钟内使冻存液全部融化,拉力机送入无菌室中。 取出细胞悬液放入离心管中,有生理盐水洗涤 2 次,离心,弃上清,在加 1ml 生理盐水吹打均匀。向小鼠腹腔内接种 0。2mlHCa-F 细胞悬液,于第 6 天无菌条件取腹水。 2。615 小鼠脚垫接种肿瘤细胞:取 615 小鼠癌性腹水 0。1ml ,接种于 615 小鼠脚垫上。 定期观察肿瘤生长及淋巴结肿大情况。 四周后处死全部小鼠, 取瘤体及相关淋巴结,同时观察肺、肝、肾等器官。将上述组织固定于 10% 甲醛固定液中,石蜡包埋制片, HE 染色,显微镜检查。 3。组织取材:将皮下瘤体、淋巴结、肺、肝、肾选取病变部位,切成厚 2 — 3mm 的小于 2cm ×1cm 大小的组织块, 10% 中性甲醛固定。小块组织一般固定数小时,较大标本需固定 24 —48 小时。经冲洗(用递升浓度的酒精等) 、透明(用二甲苯等)、浸蜡(用石蜡),然后用石蜡将组织包埋成蜡块,再经切片机 切片和染色制成切片。一般常规作苏木精 -伊红染色。 4。切片脱色:石蜡切片法、 HE 染色法。 精品资料

(1) 脱水程序及时间:组织固定,冲洗,然后: 1)脱水。以下列顺序进行: 60% 酒精 30 分钟→80% 酒精 1—2 小时→95% 酒精 2—4 小时或过夜→ 95% 酒精 2—4 小时→100% 酒精 2—4 小时→100% 酒精 2 — 4 小时或过夜 ; 2)透明:二甲苯 I30 —45 分钟;二甲苯Ⅱ30 —45 分钟; 3) 浸蜡。蜡碗Ⅰ、Ⅱ、Ⅲ(各30— 45 分钟);包埋 ; 4) 修蜡块。修蜡块,贴号 ; 5) 切片; 6) 烘烤。烘烤切片 60 —70 摄氏度, 1 小时; 7) 染色。 (2) HE 切片染色程序与方法 : 1) 切片脱蜡水洗: 将烘干的切片浸入二甲苯Ⅰ、Ⅱ各10 分钟。 无水酒精 5 分钟(消除二甲苯) →95% 酒精 2 分钟→80% 酒精 2 分钟→70% 酒精 2 分钟→50% 酒精 2 分钟→自来水 冲洗 5 分钟(洗去切片上的酒精,切片透明)→蒸馏水清洗(防止污染苏木精染液)。 脱蜡是水华过程,目的是通过酒精的缓冲作用,易于水洗与染色。因为染剂是谁, 从无水酒精直接放入染液中, 容易引起激烈的扩散作用, 造成切片漂浮脱落或损伤组织。而经各级浓度酒精缓冲后即可避免发生这种现象。 2) HE 染色: 苏木精-伊红染色是先用苏木精将组织切片适当的果然,经水洗后再用盐酸酒精分化,弱碱性水溶液显蓝。使胞核呈明显的蓝色,胞质及背景无色。再经水 洗后用伊红染胞质,染成深浅不同程度的粉红色至红色。 苏木染色(染核) 15 精品资料

分钟→自来水冲洗 3 分钟→0。5% 盐酸酒精溶液分化数秒钟→自来水洗 2 分钟→ 弱碱性水溶液显蓝 30-60 秒→自来水冲洗 5 分钟→伊红1 分钟→蒸馏水洗 1-2 次。 3) 脱水、透明、封固: 脱水、透明的目的是使存留在切片上的水分及漂浮的染色液全部除净, 经透明剂的作用后, 将脱水剂清除出来, 使切片产生适宜的折光率。 最后用盖玻片及封固剂封固,便于观察和长期保存。 80% 酒精 10 秒→95% 酒精 10 秒→无水酒精Ⅰ3 分钟→污水酒精Ⅱ3 分钟→二甲苯Ⅰ5 分钟→二甲苯Ⅱ5 分钟→中性树胶封固。 结果: 时间 精神状态 是否触及肿块 有肿块只数

10 月 22 日 良好 否 0 10 月 24 日 良好 否 0 10 月 27 日 良好 否 0 10 月 29 日 良好 否 0 10 月 31 日 良好 否 0 11 月 3 日 良好 否 0 11 月 5 日 良好 否 0 11 月 7 日 良好 否 0 11 月 10 日 良好 是 5 11 月 12 日 良好 是 6 11 月 14 日 良好 是 6 11 月 18 日 良好 是 6 精品资料

显微镜下观察淋巴结转移的分布: 1。皮下瘤体: 大体:皮下瘤体较大,呈灰白色,质硬,与皮下组织粘附紧密,界限不清 LM :瘤细胞分布不规律(组织结构异型性) ,瘤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不一,核较大,胞质蓝染,呈嗜碱性(细胞异型性)

2。同侧腋下淋巴结: 大体:比正常淋巴结大,呈卵圆形,质硬,切面灰白色 LM :在淋巴结边缘窦处可看到某些细胞分布不规律, 细胞体积较大, 形态不一, 核较大, 胞质蓝染, 与在皮下瘤体的切片中看到的瘤细胞形态相似, 表明此淋巴结中的肿瘤组织是原发在皮下的肿瘤经淋巴道转移的结果

3 。 肝 肺 肾 大体:未见异常 LM :未见到组织结构和细胞异型性,表明此肿瘤未经血道转移 讨论: 615 近系小鼠是我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1961 年 5 月用本所饲养的昆明种白化雌性小鼠和由前苏联引进的 C57BL 血研黑色雄性近交系小鼠杂交而得到第一代后,用杂交第一代严格按照同胞兄妹交配的原则连续繁殖 20 代以上得 精品资料

到的一系棕色小鼠。由于 615 小鼠淋巴系统比较发达且有许多近交系,部分近 精品资料

交系有特定的自发性肿瘤, 可利用其自发肿瘤与人体肿瘤的相似之处作为动物模型进行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的研究。和国外的近交系小鼠相比, 较易饲养繁殖, 性情温顺,也适于实验肿瘤学,肿瘤病毒学的研究 [7][8] 。 近交系动物主要有如下的特点: ①基因纯合性,即基因型一致,遗传特性相同。从理论上说,不会因为隐性基因的暴露而影响实验结果的一致性。 ②遗传物质同源性。 同一品系内的个体间的皮肤或肿瘤移植不会被当作异己来排斥,各个体间的基因位点,及位点的分型是完全一致的。 ③表现型的一致性,近交系动物任何可遗传的体征都应是一致的,如生理、 生化以及组织学、形态学上的特征(毛色、体重等) ,甚至行为的类型都趋于一致。这一特点保证了动物实验数据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由于近郊动物有以上优点, 排除了一些对实验结果的不必要干扰。 它具有良好的、适合实验要求的遗传特性,被用于众多的实验领域如胚胎学、生理学、遗 传学研究等 [9]。 人体内对抗癌细胞的功能主要由免疫系统承担。免疫系统被肿瘤细胞阻塞, 淋巴液就会向相反的方向流动, 导致不符合常规的转移现象。 恶性肿瘤细胞转移的可能机制有: 1、淋巴道转移 2、血道转移 3、种植性转移。本实验中重点研究淋巴道转移。 恶性肿瘤侵入淋巴管后, 首先到达局部淋巴结, 局部淋巴结发生转移后, 可继续转移至下一站的其他淋巴结, 最后, 可经胸导管入血再继发血道转移。 移植性小鼠肿瘤模型是人为因素制作的一种实验肿瘤类型, 已被广泛应用与各种肿瘤的研究。 小鼠腹水型肝癌(H22) 瘤株可在多种品系小鼠身上移植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