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忍辱真修行

合集下载

弥勒救苦真经

弥勒救苦真经

弥勒救苦真经
梵语中的“弥勒”是指佛教的神兵,他到达一切众生的胸怀,将佛教的慈悲之
心传报给一切众生,把苦难从众生中拉走,让他们圆满结转。

弥勒救苦真经,其本义太广泛了,融合了佛法的慈悲精神、增长贤达的道心、显示了对有生之体的普遍关爱、人们行善受福的真理、施救那些已经面临灭亡危机的穷苦动物等,形成了一个以慈悲为主体,善良救恩、爱心帮助为特征的宗教体系。

世人异法心慈,道友都参透了慈悲之心。

这一慈悲之心将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能够完善自己心灵,发挥最大的愛心,能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身的正能量,改变自己的态度,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聚光灯显示正能量和慈悲之心,用慈悲将地球充满活力和爱心,使整个世界变得晴朗安宁。

另外,慈悲之心并不只是这么小的一个方面,还可以延伸到艺术,慈悲之乐可
以给听众带来空前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传播着慈悲的力量,唤起人们的感受,彰显弥勒的神圣威严。

结合行善受福的宗教慈悲,可以唤起每个人定力的积极性,把艺术和宗教的能量融合起来,让人们的生活更精彩,更加充实。

总之,弥勒救苦真经无不启迪众生,它博大精深,不断照护着众生,并且它的
慈悲思想已经影响了众多行善之士,他们按照这一慈悲思想来行事,以此来美化整个世界,把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和祥和。

弥勒佛降世的故事

弥勒佛降世的故事

弥勒佛降世的故事弥勒佛,又称弥勒菩萨,是佛教中的一尊佛祖,据说他将降临人间,成为可以救度众生的大圣众生之一。

弥勒佛降世的故事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

传说中,当时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让弥勒佛成为众生之主,替代了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告诉弥勒佛,众生在痛苦之中,需要他来化度。

弥勒佛因此深感责任,他起誓要在这个红尘中坚守圣贞,努力救度世间众生。

弥勒佛的教诲主要是“不杀生、不说谎、不偷盗、不嫖娼”,这些准则被尊称为“弥勒菩萨八功德”。

在诸多故事中,弥勒佛为人间大觉者、慈悲极致。

他总是站在生命的一面,不管是道人还是凡人,他都会尽力帮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弥勒佛降生的故事也很有名。

相传,在唐朝,长安城有一位富家子弟,叫做巴楚陀。

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接受佛法熏陶,特意请来了一位有名的高僧,神仙怪谈想问神仙也找到了他卢仝仿佛好没有用处的透视眼降临都市这位高僧告诉巴楚陀,弥勒佛将在人间降生,为了见证佛降世的奇迹,巴楚陀准备了很多供佛的物品,准备在穷人们的住处布施。

但是巴楚陀的母亲并不赞同他的行为,她认为这些穷人只是一些游民,没有劳动能力,自己却不断地要依靠巴楚陀的父亲才能够糊口,而巴楚陀并没有改变自己的计划,他变作一个行者,日夜来回穷人们的住处慰问他们,并且以自己的物质财富帮助他们。

多年以后,弥勒佛果然在巴楚陀的家中降生了,巴楚陀和他的家人都大呼奇异。

而巴楚陀的母亲也因为巴楚陀的行动渐渐地打消了对穷人的偏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将自己的个人利益置于大众利益之上,应该具有大无畏的胸怀,尽自己的所能去助人为乐。

弥勒佛的生命朴实,是一个普通人信仰和理念的楷模,他一生高尚纯洁,一心为善而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因此,弥勒佛的降世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以慈悲和善良的态度去处理每一个与我们联系的人和事。

【2018最新】弥勒佛最有名对联-范文word版 (6页)

【2018最新】弥勒佛最有名对联-范文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弥勒佛最有名对联大凡寺庙,进得山门的第一殿便是天王殿。

殿中有一尊凸肚袒胸笑口常开的佛像,这便是弥勒佛。

挂在弥勒佛像两旁的对联,各处寺庙均不一样,小编整理了以下弥勒佛对联,供大家欣赏!北京潭柘寺弥勒佛龛两边的对联大概要算最有名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四川峨嵋山灵岩寺也有一副令人回味无穷的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山东济南千佛寺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弥勒佛前的对联是: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

福建鼓山白云峰涌泉寺弥勒佛前的对联是: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看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坦荡荡的布袋中,无论空不空有不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乐升平。

台湾高雄市寿山龙泉寺大雄宝殿弥勒像前的对联是: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四川成都附近的新都宝光寺弥勒佛前有一联云:你眉头着什么急,但能守份安贫,便将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穿虑吃,只因可包罗万物,自然百事放宽心。

四川乐山寺凌云寺的弥勒佛前的对联曰: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四川峨嵋山洪椿坪弥勒佛堂联云:处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

杭州灵隐寺天王殿弥勒佛像两侧,有一副独具特象的对联: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湖南武冈山胜力寺联:肚肠宽肥容世界,大大大;心肺冷静笑人生,哈哈哈。

福州市鼓山涌泉寺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

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

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由来?四川峨眉山雷音寺投起针来,果能罗什译经寸金易化;吃了饭去,不学弥勒大肚滴水难消。

忍辱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经典训诫我们「耐心地忍受称赞与藐视。

」我们不应该在遇到美好的目标时感到高兴,也不应该在遇到令人不快的目标时感到气愤。

若我们在顺境时令到贪欲增长,那么我们即是不能忍受美好。

若我们在逆境时感到愤怒,那么我们即是不能忍受不快。

在此的要义是:「只有能够无贪地面对顺境及无瞋地面对逆境时,我们才是真正的有耐心。

」然而,关于忍辱波罗蜜,一般上注释只是形容忍辱波罗蜜为无瞋地忍受他人加诸己身的身体或语言上的攻击。

《行藏注疏》在「杂集」一章中提到:「以大悲心及方法善巧智为根基,在忍受他人的折磨时,以无瞋心所为主的心与心所组合是为忍辱波罗蜜。

」《初疏钞》在批注《殊胜义注》里简要提到的(戒、念、慧、忍辱、精进)五律仪时,把忍辱律仪定义为:「忍辱事实上是在忍受的四个名蕴。

有些导师认为它是慧,或者只是无瞋心所。

」有些学者认为:「巴利经典中训诫『耐心地忍受称赞与藐视』好像是指我们应该忍受称赞与藐视两者。

但实际上人们只有在受到折辱与藐视时才会感到不快与生气,没有人会在受到尊敬时感到生气。

因此,忍辱这一词应只适用于无瞋地面对一般上人们会感到生气的处境。

若在文字的含意上接受巴利经典的训诫,那么忍辱波罗蜜和舍波罗蜜两者之间是无差别的。

」由于这些学者所引据的是《行藏注疏》和《初疏钞》,所以他们的见解是不可不受考虑的。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忍辱是忍受他人的对待,而舍是无瞋无爱地对众生保持中舍。

列迪长老在其《吉祥经义释》一书中为忍辱所立的定义是「遇到美好的目标时不狂喜,遇到困难时也能无瞋地忍受。

」这定义符合「耐心地忍受称赞与藐视」这一训诫。

注释与经典的中和解释是:「菩萨在本性上是认真的人,所以美好的处境并不会令他贪心激动。

他自然无需特别努力即能安然不动心地面对美好的处境。

然而,在面对不快的事件时,他必须付出特别的精进以耐心地忍受它们,以便成就其忍辱波罗蜜。

」修习忍辱波罗蜜的菩萨必须忍受美好与不快的体验,以便贪和瞋不会增长。

由此,经典训诫我们应无贪地忍受称赞,以及无瞋地忍受辱骂与恶待。

谈修忍辱波罗蜜的秘密

谈修忍辱波罗蜜的秘密

谈修“忍辱波罗蜜”的秘密般若法味:谈修“忍辱波罗蜜”的秘密广钦老和尚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

2、有功夫的人,耳朵不听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恶,人家毁谤我们,骂我们恶人善人,都当做没听到、没看到,收摄六根不外驰。

只有那些没功夫的人,才整天窥伺他人的是非,斤斤计较。

3、修就是要修这些坏的、恶的,这些逆因缘,会启发出我们的智慧与知识,成就我们的忍辱行,让我们处处无挂碍。

当我们的智慧发展到某一程度时,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烦恼,所以,越是会修行的人,越是喜欢在逆境中修。

4、修行就是在修我们这忍耐性,修这种种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

舒适顺意的境界有什么可修?就是要在横逆的环境去磨、去修,万般事总要顺别人意思,事事忍辱,最后终会有好处,如果再分个我是他非,烦恼就惹上来了。

5、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什么事情不顺眼,就把耳朵关起来,眼睛闭起来,装着没听到、没看到,睁一眼、闭一眼,对人要和颜悦色,再怎么说,修行就是忍辱这两个字。

6、忍辱是修行之本,戒中也以忍辱为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处,能行忍的人,福报最大,也增加定力且消业障、开启智慧。

7、对于他人的侮辱,能忍下来,便是我们的福报,以后还会慢慢地开智慧,忍辱也是在开我们的智慧。

8、譬如说:别人骂你,那是消灾,给你不好的脸色看,那是‘最上供养’,要没有分别,如获至宝。

对厨房的饭菜,如果嫌好嫌坏地挑剔,自己本身会损福,反而还增加煮的人的福气。

9、受戒是受什么?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

依此去做,到哪里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即有德行,故人见生欢喜,亦可感化人。

10、任何横逆,就如同钱要让你赚,你不要,就是说境来了,你不修忍辱,反而起烦恼。

11、什么事都能忍得下来,才会进步,就是自己对,也要向他忏悔,那就是你的功德了。

12、打击我们的,你以为他是坏人,但是在修道来讲,是有帮助的,内心要感谢他。

布袋和尚诗偈对为人处世的指导

布袋和尚诗偈对为人处世的指导

奔南走北欲何为,日岁光阴顷刻衰。
自性灵知须急悟,莫教平地陷风雷。
俗话说“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世间之人整天为了生计而奔忙,但光阴如梭,在人还没有忙出名堂的时候,不觉人生已经老态龙钟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觉悟自心,便只有在轮回之中流转,不能得到解脱自在。布袋和尚意即劝人在为利益而忙的同时,要为自己的将来集聚资粮,不能永在生死轮回中沉浮。
契此和尚的这首诗偈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心无烦恼的人,就应当学会少欲知足,一切随缘。为了更好地与人相处,我们应当学会以忍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伤害我们的人。如果我们都能以弥勒菩萨的忍辱精神来对待外宋的伤害,不仅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伤害,而且还能够使你生活得平静安乐,无忧无恼。
居士又问布袋和尚:“有行李否?”答以偈曰:
层士又曰:“和尚此去,须止宿寺舍,莫依族舍而住。”答以偈曰:
我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
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
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
智者解安排,千古无一匠。
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
弟子劝告布袋和尚,应到寺院之中投宿,不到世俗人家去,免得被世人所轻慢。布袋和尚以这首偈语回应了弟子。他认为自己有一个三宝堂屋,这个堂屋内空没有色相,既不高也不低,四周也没有任何遮挡。布袋和尚所说的自己居住的屋子是无形五色的,他所说的堂屋是人心量的屋子,若人心量宽容,足可以容纳任何事物。诗愒接着说,这个堂屋是学者的身体比不上的,求法之人也难以得到具体的模样。这种堂屋具有大智慧的人才知道如何去安排,不需要工匠的雕琢,一个人若拥有了这样的堂屋,就能够修得正果,得到十方的供养了。
布袋和尚一次外出化缘,有居士问他:“和尚何姓?何年月日生?法腊几何?”师云:“你莫道我姓李,二月八日生,只这布袋与虚空齐年。”居上因谓师曰:“和尚此去,若有人问,只恁么对,不可堕他人是非。”师答以偈曰:

难忍能忍 难行能行

难忍能忍 难行能行

难忍能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文/李亮有一则佛家故事,讲的是佛陀住世时,舍卫城中住着一位赤贫如洗的佛弟子,名叫须赖。

他虽然贫穷潦倒,却十分深信佛陀所开示的教理,因此丝毫不把贫苦放在心上,日日寡欲知足,修持梵行,并且时常到僧团当中聆听教义,恭敬地供养礼拜佛陀。

须赖坚苦卓绝、一心向道的愿行,使他善名远播,许多人常跟随着他到精舍礼佛、听法,就连忉利天主释提桓因也知道了他的修行,不禁忧心地想着:“世间居然有这么一位罕见的行者,假若他继续积善修福,将来恐怕连我天主的位子都要不保了!”于是释提桓因以其神通力,化作一群人,向须赖住处走去。

须赖在家,突然听到门外有一群人正对着他谩骂嘲笑,极尽屈辱之能事。

然而,出乎释提桓因意料之外地,须赖丝毫不为所动,不发一语地继续禅修着。

于是,这群化人改以刀杖、瓦石破坏须赖的住处,甚至危及他的色身。

没想到,须赖竟然安忍于众人百般的迫害与侮辱,甚至心怀悲愍地看着他们。

两次试验都没办法动摇须赖的心志,眼看自己的天主地位即将要被夺去了,这时释提桓因可急坏了,于是化身成另外一个人,对须赖恶狠狠地说:“好哇!这么多人侵害你,你都不为所动,倘若他们要来杀害你了,看你怎么办?”没想到须赖竟以平稳的口气回答:“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假若有人想要将我杀了,我对他既不愤恨,也不会想报复,反而十分同情他们。

因为将来他们会自作自受,得到堕落恶道的果报。

”忉利天主释提桓因的计谋失败了,于是决定采用利诱的方式,企图动摇须赖的修行,他变化成许多人与一座金光闪闪的七层宝塔,向须赖劝说:“你就收下这座金塔吧!不但可以用它来布施,将来你的食、衣、住、行都不用忧愁了,享受人生不是很好吗?”“谢谢你的好意,但我自知今生的贫困乃是过去生所种下的因。

假若现在又轻易接受了这座金塔,来世恐怕会更加困苦了。

所以,我是不会收下它的。

况且,不义而取是盗贼之行,为智者所耻。

为了虚妄不实、无常的色身,而鬼迷心窍,做出不智之举,将来势必要尝受无量的苦果。

布袋和尚诗偈中为人处世的哲理

布袋和尚诗偈中为人处世的哲理

布袋和尚诗偈中为人处世的哲理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3-8-18 12:16:53繁體版布袋和尚是五代的一位高僧。

法名契此,又号长汀子。

明州奉化(浙江)人。

以神异著称,他在江浙一带化缘,出入市镇乡村。

经常肩上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人称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性格乐观恢谐、宽容大度、随遇而安、席地而卧。

能不气不恼地笑对一切欺辱羞骂,从来不计较别人也不报复别人,更不与人争长论短。

而且还能示人吉凶,无不灵验。

所以人们也都非常喜欢他,便称他为“欢喜佛”。

后梁末年,契此和尚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前,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诗偈,时人认为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在中国多数汉传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即为他的造像。

布袋和尚曾作有许多诗偈,阐述他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为人处世的独特观点。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他的部分诗偈。

布袋和尚一次外出化缘,有居士问他:“和尚何姓?何年月日生?法腊几何?”师云:“你莫道我姓李,二月八日生,只这布袋与虚空齐年。

”居上因谓师曰:“和尚此去,若有人问,只恁么对,不可堕他人是非。

”师答以偈曰: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这首诗偈表达了布袋和尚看破人我是非,不染指是非恩怨,忍辱宽容的哲理思想。

其中“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告诉我们世事纷繁复杂,人与人之间往往会因为见解和自身修养水平的不同,对于不符合自己心愿的人产生怨恨心理。

这些憎恨,既有同事之间因为名利等方面的争端引起嫉妒乃至暗中加害,也有因恋情失败产生的怨恨心理。

人世的许多悲剧莫不由怨恨产生。

总之,人世间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恩恩怨怨实在太多。

恩爱的夫妻可能转瞬间变成陌路,患难之交的朋友也可能分道扬镳。

世事变幻不定。

对于人世这么多的是非恩怨,布袋和尚却不去计较分别,因为他已经将世事看得很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弥勒忍辱真修行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传喜法师发布时间:2013-6-26 0:21:07繁體版
那个弥勒菩萨怎么说,你知道吗?我们庙里面进门,弥勒菩萨,你看胖不胖,为什么那么胖?那个不是吃出来的,这叫心宽体胖。

你知道我们弥勒菩萨心宽到什么程度?你知道吗?你说出家人在外面,他背着一个布口袋,别人给他什么,他就拿什么,他在外面走啊,教化众生啊,是不是都一帆风顺的?不是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们现在把弥勒佛供在那边供着,那我们供着,社会上人不一定买他帐的,对不对。

从社会上走的时候,什么样情况都有,那作为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那个弥勒菩萨他就说“有人骂老拙”,老拙是自己的称呼。

出家人对自己的称呼。

老纳因为衣服很破,补了一个补丁又一个补丁,对不对,叫老纳。

老拙呢,就是大智若愚。

对不对,别人看我们是不是觉得,这个人怎么去出家呢?我们为什么出家?我们自己笨蛋吗?是不是笨蛋?(众答:不是)
但是他喊自己叫老拙。

有人骂老拙,老拙怎么样?说他好。

你骂我坏,我说:我坏我坏,你好。

对不对,你好就好了嘛。

那你好。

我是好。

好了吗,就好了。

对不对。

有人骂老拙,老拙说他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不用你把我打趴下,我自己趴下,好不好。

要不要学我们弥勒菩萨?要学吧。

很重要的,有人打
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有人往出家人身上吐唾沫,怎么办?有人唾老拙,随它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你也少烦恼。

这个波罗蜜,真是宝中宝。

我们这个叫娑婆世界,什么叫娑婆世界?就叫堪忍世界,翻译成中国话叫堪忍世界。

我们要不要修忍?要不要修?你对你老公要不要修忍?对子女要不要修?亲戚隔壁邻居要不要修?都要修忍的。

要不要修忍?忍辱。

这个忍辱波罗蜜好不好?我们再来一遍好不好。

我念,你们跟我念一遍,有人骂老拙,老拙说他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它自乾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少烦恼。

这个波罗蜜,真是宝中宝。

是不是宝中宝?(众答:是)你肯定也能够心宽体胖,天天哈哈哈笑。

对不对。

心情好是别人送给你的,还是你修出来的?自己修出来的。

你自己如果不会快乐,别人怎么让你快乐,也快乐不了的。

对不对。

你自己要快乐,心境,修到快乐波罗蜜,心很宽,别人想障碍你也障碍不掉的。

就像你念佛念得好,你跟极乐世界通了,你要去极乐世界,别人拉你拉得住吗?拉不住的。

包括我们到时候要去世了,有时候有的佛教徒跟我说,哎呀,我这个死了之后怎么办,家里面人都不信佛啊。

我说你死了,还管他那些事情呢,对不对。

死了你自由了嘛,身体留给他们,随便他们怎么折腾去,你走了。

对不对。

管那些东西呢,还想我死怎么死,我后事你怎么办,你有没有帮我念佛、助念,有没有帮我吃素干嘛,你活都决定不了,你还死了决定。

就现在好好决定,把主意拿定了,对不对。

自修自了自安排,对不对。

就是这样的。

极乐世界想去,八头牛拉不回来,这才行呢。

别人打你个耳光子你就回来了,这你是修的什么吗?是不是。

要这样才行,管他家里人相信不相信,管他家里人帮不帮你,你自已修好了。

主意打定了,生命当死的时候是不是独来独往?真的是独来独往。

那现在大家一起过日子,也是珍惜这个缘份,过好日子。

朋友的处好朋友,家里面处好家庭关系,对不对。

因为这个缘份也是难得的嘛。

能做一家人容易不容易?不容易的。

所以既然做了一家人,我们要好好珍惜,对不对。

但是自己了生脱死,要不要打定主意啊?这个要打定主意的。

做一家人就是几十年嘛,人生那个家到底是不是你的家?那就是个凉亭啊,客栈。

你住宾馆要不要去买点东西给它装潢一下,你会不会?不会的吧。

因为第二天走了就走了,房卡一还就走了。

没有说这窗和这门去装一下,没有吧,一个也没有吧。

那我们是不是人生的过客?那家是不是凉亭?就是凉亭。

所以要看明白了,你心情是不是很好。

那你回去笑得就很自然,对不对。

对他们就打内心里慈悲,因为珍惜缘份嘛,能做一家人不容易的。

能做夫妻不容易,能做子孙不容易。

这时候不是自私自利的。

是一种智慧而产生的一种慈悲。

生命境界提高了,一点也没有减少对他们的爱。

但是一点也不会障碍自己的解脱,对不对。

我们学佛要不要这种境界?
你看,弥勒菩萨虽然那么说,有人骂老拙,老拙说他好,但是你看弥勒菩萨,谁请他去,他都满别人愿。

因为只要他走过的地,那个地就旱捞保收,大丰收。

所以后来别人就知道了,到种地的时候都去请这位师父,师父啊,你能不能到我家地里去走一走啊。

好好好。

这个张三来请他也答应,李四请他也答应,结果怎么样,他既在张三地里走,又在李四地里走,厉害不厉害。

所以为什么我们尊他为弥勒菩萨,他临命终的时候自己写了这一句话,怎么说呢: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他临终的时候写了这四句话,放在那边,然后往那一坐,坐在别人走廊里就圆寂了。

所以大家看到他圆寂留的这首偈颂,才知道他是真实的弥勒菩萨,从兜率天宫降到人间的。

那既然我们这是堪忍的世界,我们这个时代又是斗争的时代,人跟人斗,碰到什么就是斗,现在是不是这样?连我们学佛的碰到一起都要斗一斗,都要问:你是修什么法门的?对不对。

噢,然后,你是学密宗的,我们两条路,我是净土的。

都已经斗过了,对不对。

是不是这样的。

古代人有没有这样。

古代没有的,就这个时代这样,佛陀授记了,我们是斗争坚固的时代,所以弥勒菩萨教我们学佛的人,修行的人应该怎么样面对,所以弥勒菩萨还有很著名的一句,怎么种地,因为别人都请他到地里走,甚至有时候他也跳到水里帮别人去插秧,然后他也一边插秧,口诵一偈,就是修行结合生活当中:“手把青秧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


六根清净重要不重要?六根清净很重要的。

六根清净方为道,六根都不清净你还怎么修道。

对不对。

六根不清净,佛就在十万亿佛土之外,离你远着呢。

如果六根清净了,阿弥陀佛就跟我们咫尺之间,所以灵隐寺有个叫“咫尺西天”,那《弥陀经》里又写十万亿佛土,那灵隐寺又写“咫尺西天”,哪个对?两个都对。

你不觉悟就十万亿佛土,对不对。

如果觉悟了就咫尺之间。

我们再背一下好不好。

手把青秧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

弥勒菩萨慈悲吧,生活当中就告诉我们怎么修行。

我们遇到事情要不要退后一步,修行人就是要退后,不要跟别人抢,是不是。

不好的境界更是要退后一步,就是碰到好的境界,也应当先让别人。

对不对。

这样就好了。

所以我们平时在社会当中,不管怎么样的,我们的慈悲心不能消失掉。

学佛的人慈悲心不能没有掉,时时刻刻都要保持着,娑婆世界修慈悲心方便不方便?很方便。

首先你得忍辱,你自己不要发嗔心,对不对。

如果一发嗔心,怎么样?是不是火烧功德林啊。

火烧功德林,对不对。

一贪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一贪嗔心起,能烧功德林。

对不对。

所以佛说我们佛弟子,最有力的佛弟子什么人?大家知道吗?忍。

忍辱者是第一有力者。

最有力量的人不是把别人打倒,而是自己能够按捺住,能够忍住,对不对。

所以我见面讲第一个忍,第二讲要修慈悲,弥勒菩萨除了会忍,教我们忍,弥勒菩萨又叫什么?大慈弥勒,弥勒菩萨吃不吃众生肉?不吃众生肉。

弥勒菩萨圣诞日哪天?大年初一啊。

大年初一第一天,我们吃饺子那天就是他的生日啊。

他跟我们众生缘份好不好。

大慈很重要,大慈弥勒,就是说众生,让众生欢喜嘛。

对不对。

除了忍耐那些逆缘,还要给众生结善缘,欢喜缘。

所以这个很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