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乳微球与抗体蛋白相互作用机理的荧光光谱法分析_俞思明
胶乳免疫比浊法与荧光免疫层析法的原理

胶乳免疫比浊法与荧光免疫层析法的原理胶乳免疫比浊法与荧光免疫层析法是两种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它们在医学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胶乳免疫比浊法主要利用抗原与特定抗体结合后,使得溶液浑浊度增加的特性,通过比浊度的变化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特定抗体或抗原。
而荧光免疫层析法则是利用特定荧光标记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荧光检测器上显示荧光信号的原理。
这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各有优劣之处,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进行探讨。
首先,胶乳免疫比浊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其原理比较简单,操作相对容易。
在这种方法中,首先需要将待检测的抗原与特异性抗体混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当复合物形成后,会导致溶液的浑浊度增加,通过光学方法检测溶液的浊度变化,从而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特定的抗体或抗原。
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速度快和成本低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生物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然而,胶乳免疫比浊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其灵敏度有一定的限制,只能检测较高浓度的抗原或抗体。
另外,由于比浊法是通过测定溶液的浑浊度来判断样品中的抗原或抗体,对于复杂样品的检测可能存在干扰。
因此,在一些需要更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应用场景下,研究人员开始寻找更加先进的免疫检测方法,其中荧光免疫层析法便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技术。
荧光免疫层析法是一种结合了免疫学和荧光技术的先进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特定荧光标记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荧光检测器上显示荧光信号。
荧光免疫层析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多样性强等优势,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相比于胶乳免疫比浊法,荧光免疫层析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检测到低浓度的抗原或抗体,并且可以应用于更加复杂的样品中。
荧光免疫层析法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不仅可以用于传统的生物学检测领域,还可以应用于分子诊断、药物研究和生化反应动力学等领域。
在医学诊断领域,荧光免疫层析法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检测各种疾病的标志物,如癌症标志物、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等。
荧光微球标记抗体制备的详细步骤及问题分析

荧光微球标记抗体方法及问题分析很多公司开展了荧光胶乳免疫层析做定量分析及胶乳增强免疫比浊分析项目,关注胶乳标记技术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多。
本人总结了部分胶乳微球标记技术相关主题帖,并加以分类,以便朋友们查阅,希望朋友们继续完善或分享经验。
1. 胶乳大小选择【求助】免疫胶乳或免疫颗粒(聚苯乙烯)的粒径免疫胶乳或免疫颗粒(聚苯乙烯)的粒径- 丁香园论坛【求助】乳胶免疫比浊中的乳胶颗粒大小与抗体乳胶免疫比浊中的乳胶颗粒大小与抗体- 丁香园论坛2. 胶乳标记方法【交流】蛋白如何偶联到聚苯乙烯乳胶颗粒上蛋白如何偶联到聚苯乙烯乳胶颗粒上- 丁香园论坛(求助)胶乳标记(求助)胶乳标记- 丁香园论坛【求助】抗原或抗体致敏胶乳的缓冲液和pH值抗原或抗体致敏胶乳的缓冲液和pH值- 丁香园论坛3. 胶乳标记过程问题【求助】胶乳偶联出现絮凝胶乳增强免疫比浊试剂稳定性问题- 丁香园论坛【求助】胶乳增强免疫比浊中抗体交联的问题胶乳微球物理吸附反应微球带磺酸基、羧基、醛基表面的都是疏水微球,都可以用来设计被动吸附蛋白。
磺酸基微球表面含带有负电荷的磺酸基团,pka大约为2,因此在酸性pH保持稳定。
醛基微球表面也带有磺酸基团,但能和蛋白行程共价键。
羧基微球表面含带负电荷的羧基基团,在pH5.0以上时保持稳定。
带有疏水基团的蛋白的吸附和配位结合,是最简单和直接的标记方法。
这种方法中,微球溶液和含目标蛋白的溶液混合,反应后,未结合的游离蛋白通过清洗步骤除去,从而获得胶体蛋白复合物。
疏水吸附方法只能用于疏水微球(硫酸盐、羧基、醛基表面修饰的微球)。
醛基表面修饰微球是一个特例,其疏水吸附结果取决于后来的共价结合。
虽然物理吸附是不依赖pH的,但反应缓冲液的pH对蛋白的结构有非常大的影响,从而影响蛋白吸附到微球上的反应效率。
一般,在被吸附蛋白等电点附近pH时,物理吸附效率会很高。
反应步骤:1. 用反应缓冲液系数蛋白到10mg/ml;2. 用反应缓冲液系数胶乳微球到1%;3. 将蛋白溶液加入到胶乳微球溶液中,10ml胶乳中加入1ml蛋白溶液。
胶乳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ASO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应用

胶乳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ASO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应用蔡武全;赵翠霞;杨剑平【期刊名称】《中国厂矿医学》【年(卷),期】2008(21)1【摘要】目的探讨胶乳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使用。
方法采用日立70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两点速率法测定,主波长为600nm,副波长为700nm,温度37℃,血清:试剂1:试剂2为3μl:250μl:50μl,并与胶乳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对比。
结果血清ASO的检出限为0~500IU/ml;平均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1.55%、2.11%;平均回收率为103.0%;该法(X)与免疫散射比浊法(Y)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方程Y=0.92X-8.2,相关系数r=0.993;血清甘油三酯浓度3.2mmol/L,血红蛋白浓度4.0g/L以下,胆红素浓度400μmol/L以下,对测定基本无干扰。
结论此法测定血清ASO线性范围宽,重复性好,准确性高,适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常规测定。
【总页数】2页(P91-92)【关键词】胶乳免疫透射比浊法;ASO;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作者】蔡武全;赵翠霞;杨剑平【作者单位】陕西省森林工业职工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相关文献】1.胶乳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β2微球蛋白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应用研究 [J], 常连刚;杜立水;宋衍秋;温丽娟;王春玲;曹凤芹;李和兰2.免疫透射比浊法在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降钙素原的方法学评价 [J], 戴婉如;周欢;林燕辉;伍严安3.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透射比浊法测免疫复合物的分析 [J], 浦春;程前玉;浦金合4.日立737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透射比浊法测免疫复合物的分析 [J], 赵克斌;王萍5.用ABBOTT CCX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Ig和C_3 [J], 孙振荣;陈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荧光微球与抗体偶联机理

荧光微球与抗体偶联机理荧光微球是一种具有荧光性质的微小颗粒,通常由聚合物或玻璃等材料制成。
荧光微球具有较强的荧光信号,可以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生物分析和生物检测等领域。
而荧光微球与抗体的偶联则是将荧光微球与特定的抗体结合,以实现对特定生物分子的检测和定量分析。
荧光微球与抗体偶联的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荧光微球的表面修饰和抗体的偶联。
荧光微球的表面修饰荧光微球的表面修饰是将荧光微球表面的官能团与化学试剂反应,引入特定的官能团,以便与抗体进行偶联。
常用的表面修饰方法包括羧基化、氨基化、硫酸化等。
羧基化是将荧光微球表面的羟基官能团与羧酸化试剂反应,引入羧基官能团。
羧基官能团可以与氨基化试剂反应,引入氨基官能团,也可以与硫酸化试剂反应,引入硫酸基官能团。
氨基化是将荧光微球表面的羟基官能团与氨基化试剂反应,引入氨基官能团。
氨基官能团可以与羧基化试剂反应,引入羧基官能团,也可以与硫酸化试剂反应,引入硫酸基官能团。
硫酸化是将荧光微球表面的羟基官能团与硫酸化试剂反应,引入硫酸基官能团。
硫酸基官能团可以与氨基化试剂反应,引入氨基官能团,也可以与羧基化试剂反应,引入羧基官能团。
表面修饰后的荧光微球表面具有特定的官能团,可以与抗体进行偶联。
抗体的偶联抗体是一种特异性很强的蛋白质,可以与特定的抗原结合。
抗体的偶联是将抗体与荧光微球表面的官能团进行化学反应,实现抗体与荧光微球的结合。
常用的抗体偶联方法包括生物素-亲和素系统、氨基酸偶联、交联剂偶联等。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是将荧光微球表面的生物素与抗体偶联。
生物素是一种小分子,可以与亲和素结合,形成稳定的生物素-亲和素复合物。
抗体可以与生物素-亲和素复合物结合,实现抗体与荧光微球的结合。
氨基酸偶联是将荧光微球表面的氨基酸与抗体偶联。
氨基酸可以与抗体中的半胱氨酸残基进行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氨基酸-半胱氨酸偶联物。
抗体可以与氨基酸-半胱氨酸偶联物结合,实现抗体与荧光微球的结合。
交联剂偶联是将荧光微球表面的交联剂与抗体偶联。
一种羧基乳胶微球与抗体的偶联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羧基乳胶微球与抗体的偶联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3e37a82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40.png)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1407689.9(22)申请日 2019.12.31(71)申请人 深圳市瀚德标检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坪山街道办事处六联社区浪尾村宝山路16号A栋02区4楼(72)发明人 郑招荣 柳秋月 梁灿丽 蔡佳龙 刘金超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44242代理人 于建(51)Int.Cl.G01N 33/543(2006.01)G01N 33/531(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羧基乳胶微球与抗体的偶联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羧基乳胶微球与抗体的偶联方法,涉及医学检测技术领域。
该方法通过对羧基化乳胶微球进行预处理、对羧基化乳胶微球进行活化形成活化中间体,最后再与抗体偶联的过程,有效地提高羧基乳胶微球单分散性、乳胶微球活化中间体的浓度以及羧基乳胶微球与抗体的偶联效率,避免乳胶微球发生自凝,维持乳胶微球的活化状态从而提高微球与抗体的有效结合率。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CN 111077304 A 2020.04.28C N 111077304A1.一种羧基乳胶微球与抗体的偶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质量分数为4%羧基乳胶微球原液与活化缓冲液按体积比1:15-25充分混合,离心,弃上清,向沉淀中加入4倍所述羧基乳胶微球原液体积的活化缓冲液,再次混合,超声,至溶液中的羧基乳胶微球处于单分散状态,得到微球悬液,将微球悬液于4℃保存备用;S2,将100g/L的EDC水溶液、100g/L的Sulfo-NHS水溶液以及所述微球悬液按体积比0.8-1.2:5.5-6.5:65-75快速充分混合,反应30min,得到第一混合液;S3,对所述第一混合液进行超声,至所述第一混合液中的羧基乳胶微球处于单分散状态后,离心洗涤,得到沉淀液,向沉淀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Tween-20混匀,得到活化微球液,将活化微球液于4℃保存备用,所述活化微球液中的Tween-20的质量分数为0.1-0.2%;S4,将0.1~1ug/μL的抗体溶液与所述活化微球液按体积比为3-4:1进行混合,偶联反应2h以上,得到微球-抗体标记物溶液;S5,向所述微球-抗体标记物溶液中加入1mol/L乙醇胺溶液,旋转混合均匀,得到第三混合液,所述第三混合液中乙醇胺的浓度为5~20mmol/L;S6,对所述第三混合液进行超声、离心洗涤,得到微球-抗体标记物沉淀,向所述微球-抗体标记物沉淀中加入保存液重悬,即得到含有质量分数0.5%的羧基乳胶微球-抗体标记物重悬液。
胶乳微球与抗体蛋白相互作用机理的荧光光谱法分析

光谱法 ( _ s 、圆二 色谱法 ( D) uv ) C 、傅里 叶变换 红外 光谱
法 ( I R 及核磁共振法 ( K' ) I NMR)7 。 而 ,在这 些方 法 中, Ⅲ。 然 。
乳 的凝 聚作用 , 免疫反应从宏观上被放 大 了。所以将不 同的 抗原 / 抗体连接在胶乳 微球 表 面,通 过免 疫检 测 ,可将 一些 常见 疾病 , 如肝炎 、流感等快速检测 出来 。 常用 的制备胶乳一 体蛋 白复合 物 的方法 有两 种 :物理 抗 吸附法和共价偶联法。由于吸附会引起固定于胶乳 微球表 面 蛋 白的部分解 吸及结构的变化 , 以用物理吸 附法制备 的胶 所 乳一 抗体蛋 白复合物特 异性低 ,在生物 诊 断 中的应用 受到 限 制Ⅲ ] 4 。共价偶联法能在最 大 限度 上控 制吸 附法 中出现 的问 题 , 为 目前制备胶乳一 成 抗体蛋 白复合物 的主要方法 。 在胶乳一 抗体蛋 白复合 物 的制备 过程 中 , 白 与胶乳 微 蛋
公司 ;1苯 胺基 萘一一 - 8硝基 苯 甲酸 盐 ( ANS ,美 国 Sg ) ima公
球的相互作用总会存在 , 而这些相互作用会 对 固定 于胶 乳微
球表面抗体蛋 白的功能特性 、空间结构 、生物 活性及其 在生 物诊断 中的应用产 生一定 的影 响,所以研 究它们之 问相互作 用 的机理 以及这些 相互作 用对胶 乳一 抗体蛋 白复合 物 中抗体
司; 其余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
1 2 主要 仪 器 .
超 声 波 细 胞 粉 碎 机 (Y 9 I 型 ) J -2I ,宁 波 新 芝 生 物 科 技 股
基于光谱学解析乳液凝胶体系中分子动态机制

基于光谱学解析乳液凝胶体系中分子动态机制光谱学在解析乳液凝胶体系中分子动态机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乳液凝胶体系是由水相和非水相组成的,具有乳液和凝胶的双重特性,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光谱学可以通过观察不同波长的光在乳液凝胶体系中的吸收、发射、散射等现象,帮助科学家了解分子在其中的动态机制。
本文将从乳液凝胶体系的结构特点入手,介绍光谱学在解析乳液凝胶体系中分子动态机制方面的应用,从而探讨其在相关领域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首先,乳液凝胶体系的结构特点。
乳液是一种由液体固体悬浮粒子所组成的胶体溶液,其主要由水相和油相组成。
在乳液中,水相和油相通过表面活性剂等物质形成胶束结构,使得乳液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流变性。
当乳液中的水相或油相发生凝胶转变后,便形成了乳液凝胶体系。
乳液凝胶的结构稳定性和特殊的流变性使得其在医药、化妆品、食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乳液凝胶体系中,分子的动态机制是十分复杂的。
科学家们通过光谱学技术,可以观察到不同波长的光在乳液凝胶体系中的吸收、发射、散射等现象,从而了解分子在其中的动态机制。
例如,通过红外光谱技术,可以观察凝胶中分子的振动和伸缩等特征,从而推断分子的空间结构和相互作用方式。
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技术,可以观察凝胶中分子的能级结构和电子跃迁等特征,从而了解分子的电子结构和激发态行为。
通过荧光光谱技术,可以观察凝胶中分子的荧光特性,从而了解其在激发态下的动态行为等。
这些光谱学技术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乳液凝胶体系中分子动态机制的有力工具。
光谱学在解析乳液凝胶体系中分子动态机制方面的应用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
首先,在医药领域,通过研究乳液凝胶体系中药物分子的动态行为,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设计出更加稳定和有效的新型药剂,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生物利用度。
其次,在化妆品领域,通过研究乳液凝胶体系中活性成分的动态行为,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改进化妆品的配方和性能,从而提高化妆品的质量和使用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 2卷,第8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Vol.32,No.8,pp2166-21702 0 1 2年8月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August,2012 胶乳微球与抗体蛋白相互作用机理的荧光光谱法分析俞思明1,彭运平1,2*,于淑娟1,吕 欢1,郭 丞11.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2.广州万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40摘 要 利用共价偶联的方法制备了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并采用荧光光谱法对复合物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以揭示胶乳微球与抗体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内源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共价偶联后,抗体蛋白的最大发射峰发生显著蓝移,最大发射峰强度显著降低,抗体蛋白的三级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胶乳微球与抗体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抗体蛋白的内源荧光有显著的猝灭作用,猝灭效果随着偶联体系pH值以及胶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
外源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共价偶联后抗体蛋白的最大发射峰强度显著增强,且随着偶联体系pH值的升高,抗体蛋白的疏水性显著降低,随着胶乳浓度的增加,疏水性逐渐升高。
关键词 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抗体蛋白;荧光光谱中图分类号:Q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4/j.issn.1000-0593(2012)08-2166-05 收稿日期:2012-02-23,修订日期:2012-06-1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2010AA0228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1564)资助 作者简介:俞思明,1985年生,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硕士研究生 e-mail:tayiya@126.com*通讯联系人 e-mail:pyp@wondfo.com.cn引 言 近年来,包被有抗体/抗原的胶乳微球已被广泛应用于免疫诊断中[1,2]。
免疫诊断的理论基础是抗原与抗体间的特异性反应[3],当抗原/抗体连接在胶乳微球表面时,一旦抗原/抗体与胶乳微球上的抗体/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由于胶乳的凝聚作用,免疫反应从宏观上被放大了。
所以将不同的抗原/抗体连接在胶乳微球表面,通过免疫检测,可将一些常见疾病,如肝炎、流感等快速检测出来。
常用的制备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的方法有两种:物理吸附法和共价偶联法。
由于吸附会引起固定于胶乳微球表面蛋白的部分解吸及结构的变化,所以用物理吸附法制备的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特异性低,在生物诊断中的应用受到限制[4-6]。
共价偶联法能在最大限度上控制吸附法中出现的问题,成为目前制备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的主要方法。
在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的制备过程中,蛋白与胶乳微球的相互作用总会存在,而这些相互作用会对固定于胶乳微球表面抗体蛋白的功能特性、空间结构、生物活性及其在生物诊断中的应用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对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中抗体蛋白性质的影响显得意义重大。
近年来,常用于研究微球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主要有: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圆二色谱法(C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及核磁共振法(NMR)[7-10]。
然而,在这些方法中,荧光光谱法被认为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研究微球与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方法[11,12]。
利用共价偶联法制备了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并且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胶乳微球与抗体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作用对抗体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以期为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在生物诊断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1 实验部分1.1 材料与试剂胶乳微球(粒径220nm),德国莫克公司;HCG-α单克隆抗体,美国Sigma公司;1-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N-羟基琥珀酰亚胺(Sulfo-NHS),均为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1-苯胺基萘-8-硝基苯甲酸盐(ANS),美国Sigma公司;其余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1.2 主要仪器超声波细胞粉碎机(JY-92II型),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公司;荧光光谱仪(F-4500),日本Hitachi Koki公司。
1.3 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的制备取0.1mL红色胶乳微球,加入0.9mL,0.1mol·L-1,pH 6.0的乙磺酸缓冲液(MES)均匀混合后加入EDC和Sulfo-NHS各5mg活化,室温下温和搅拌15min,10 000r·min-1离心15min,用0.1mol·L-1磷酸缓冲液(PBS)重复清洗沉淀三遍,去上清,沉淀经0.1mol·L-1 PBS重悬、振荡、超声处理后即得到活化的胶乳微球。
取40μL HCG抗体(10mg·mL-1)加入到1mL经过活化的胶乳微球溶液中,室温下温和搅拌4h,10 000r·min-1离心15min,沉淀用含0.05%Tween 20的PBS(0.1mol·L-1)重复清洗三遍,然后用0.1mol·L-1磷酸缓冲液(PBS)复溶,即得到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溶液。
1.4 内源荧光光谱分析荧光光谱的测定参照文献[13]完成。
在激发波长为295nm(狭缝5nm)进行发射波长扫描(320~400nm),每次测量前,扣除空白缓冲液背景并校正。
用0.01mol·L-1 PBS将抗体胶乳微球浓度调整为2×10-5~1.0×10-4 mol·L-1,体系的pH值为3.0~9.0。
1.5 外源荧光光谱分析将10μL ANS加入到2mL样品溶液中,振荡,避光静置15min,然后在激发波长λex=390nm,发射波长λem=470nm条件下测定样品的荧光强度,发射波长的范围为400~600nm。
每次测量前,用空白缓冲液扣除背景并校正。
1.6 表面疏水指数(S0)的测定利用ANS作为荧光探针测定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中抗体蛋白的表面疏水指数(S0),在pH 3.0~9.0,胶乳浓度2×10-5~1.0×10-4 mol·L-1的条件下测定了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中抗体蛋白的表面疏水指数的变化情况。
每个样品用0.01mol·L-1PB(pH 7.0)缓冲液进行稀释,使得抗体蛋白的浓度范围在0.01~0.4mg·mL-1。
每个蛋白浓度下的荧光强度差减未添加ANS空白样品的荧光强度得到蛋白的相对荧光强度。
以荧光强度对蛋白质浓度作图,初始段的斜率即为蛋白质分子的表面疏水性指数S0。
1.7 统计分析所有实验均重复3次,每次实验计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
利用SPSS软件对所有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以确定差异显著性(p<0.05)。
2 结果与讨论2.1 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的内源荧光光谱分析荧光光谱能够提供蛋白质分子中荧光生色基团所处的微环境信息,进而得到蛋白质结构变化等有用信息[14]。
有研究表明,微粒与蛋白质分子中荧光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会引起峰强度,峰位移等荧光参数的变化,通过分析这些荧光参数的变化能获得荧光基团所处的微环境及其与微球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等信息[15,16]。
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为蛋白质的三种内荧光基团,赋予了蛋白质的荧光特性,其中色氨酸被认为是对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氨基酸[17],所以本研究通过测定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中抗体蛋白上色氨酸的荧光发射光谱,探索抗体蛋白结构性质的变化以及抗体蛋白与胶乳微球间的相互作用。
图1给出了不同的pH值条件下,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的内源荧光光谱图。
由图1可以发现,抗体蛋白的最大发射峰显著蓝移(约15nm);同时,抗体蛋白的最大发射峰强度也显著降低,且随着pH值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图2给出了不同胶乳微球浓度条件下,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的内源荧光光谱图,与图1的趋势类似,抗体蛋白的最大发射峰显著蓝移,且抗体蛋白的最大发射峰强度也显著降低,随着胶乳微球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研究结果表明[18,19],最大发射峰位移的变化可以提供荧光基团所处微环境附近极性变化的重要信息,蓝移说明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色氨酸残基处于一个更为疏水的微环境中;而红移意味着色氨酸残基更加暴露于周围溶剂中。
抗体蛋白的最大发射峰显著蓝移,说明抗体蛋白的三级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其分子上的氨基酸残基处于一种更为疏水的环境中,Monica[20]报道了类似的研究结果。
除了显著的蓝移,荧光猝灭作用也非常明显。
有研究表明[20,21]纳米微球与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对蛋白质的内源荧光有显著的猝灭作用,猝灭效果与纳米微球的大小和浓度有关。
因此可以通过研究荧光猝灭作用来揭示纳米微球与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荧光猝灭效果可以用Stern-Volmer方程式来描述F0F=1+Kqτ0[Q]=KSV[Q](1) 这里的F0和F分别是有、无猝灭剂时的荧光强度,Kq为生物分子的猝灭常数,τ0为无猝灭剂时荧光团的寿命值,KSV为Stern-Volmer荧光猝灭常数,Q为猝灭剂浓度。
表1的给出了不同胶乳浓度下测定的KSV值。
由表1可以发现,随着胶乳浓度的增大,KSV值逐渐增大,表明猝灭效果随着胶乳浓度的增大增强。
对于生物大分子,τ0值大约为5×109 s,根据式(1),计算出生物大分子的荧光猝灭常数Kq值的范围为1012~1013 M-1·S-1,远远大于由动态碰撞机制得到的τ0值(2.0×1010 M-1·S-1)。
实验中的荧光猝灭并非由动态碰撞所引起,而是形成了基态荧光基团复合物(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而产生的静态猝灭。
Fig.1 Intrinsic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native antibody proteinand the antibody protein of latex-antibody complex withdifferent pH values.(a:native antibody protein;b~f:pH from 3.0to 9.0)7612第8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Fig.2 Intrinsic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native antibody proteinand the antibody protein of latex-antibody complex indifferent latex concentrations.(a:native antibody pro-tein;b~f:from 2×10-5 to 1.0×10-4 mol·L-1)Table 1 Stern-Volmer constant KSVindifferent Latex concentrationsLatex concentration/(mol·L-1)KSV/(mol·L-1)2×10-5 4.14×105±0.12×1054×10-5 5.40×105±0.05×1056×10-5 8.33×105±0.01×1058×10-5 8.71×105±0.25×1051×10-4 8.83×105±0.17×1052.2 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的外源荧光光谱分析ANS是一种阴离子疏水探针,对其所处微环境的极性非常敏感,能够与蛋白分子中的疏水基团结合而使蛋白的荧光强度增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