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流体力学和流体传动

机械设计基础流体力学和流体传动机械设计基础:流体力学和流体传动流体力学是机械设计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到在各种机械装置中处理和传动流体的原理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并探讨在机械设计中流体传动的应用。
一、流体力学基础1. 流体的性质与分类流体是指能够流动的物质,包括液体和气体。
液体具有较大的分子间作用力,气体则具有较小的分子间作用力。
根据流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将流体分为静止流体和动态流体。
2. 流体的运动与力学性质流体的运动可以通过流体的速度矢量场来描述,液体和气体的运动都遵循连续性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
流体在运动中会受到各种压力和阻力的作用,这些力会影响流体的动力学行为。
3. 流体的流动特性流体的流动可以分为层流和湍流两种状态。
层流是指流体在通道内沿着平行层流动的状态,而湍流则是流体流动时产生的混乱和不规则运动。
湍流状态下的流体流动具有较大的能量损失和阻力。
二、流体传动的基本原理1. 流体静压传动流体静压传动是指通过静压力来传递力和能量的一种方式。
在静压传动中,流体通过密闭的管道或沟槽传递,产生流体的静压力,从而实现力和能量的传递。
2. 流体动压传动流体动压传动是指通过流体的动能来传递力和能量。
在动压传动中,流体通过管道或管路系统流动,产生动态压力,从而产生力和能量的传递。
动压传动常用于水轮机、风力发电机等机械装置中。
3. 流体液力传动流体液力传动是指通过流体的压力和速度来传递力和能量的一种方式。
在液力传动中,利用流体的压力和速度对液体进行加工和传递,实现力和能量的转换。
液力传动常应用于液压系统和液力变矩器等机械装置中。
三、流体传动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1. 液压系统液压系统利用油液在封闭管路中传递压力和能量,实现力和运动的控制。
液压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装置中,如起重机、挖掘机等。
液压系统具有精度高、传动效率高、控制方便等特点。
2. 液力变矩器液力变矩器是一种能够在旋转部件之间传递力和转矩的装置。
流体力学基础知识

目 录 Contents
一 绪论 二 流体静力学 三 流体运动学 四 流体动力学
第一章: 绪论
1.1 流体力学的研究对象
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平衡与运动的规律以及它与固 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其中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相对于固体,它在力学 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流体不能承受拉力。 流体在宏观平衡状态下不能承受剪切力。 对于牛顿流体(如水、空气等)其切应力与应变的时间 变化率成比例,而对弹性体(固体)来说,其切应力则 与应变成比例。
• 数值方法 计算机数值方法是现代分析手段中发展最快的方法之一
1.4 流体力学的发展史
• 第一阶段(16世纪以前):流体力学形成的萌芽阶段 • 第二阶段(16世纪文艺复兴以后-18世纪中叶)流体力学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阶段 • 第三阶段(18世纪中叶-19世纪末)流体力学沿着两个方
向发展——欧拉、伯努利 • 第四阶段(19世纪末以来)流体力学飞跃发展
体静力学的基础
第二阶段(16世纪文艺复兴以后-18世纪中叶) 流体力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阶段
• 1586年 斯蒂芬——水静力学原理 • 1650年 帕斯卡——“帕斯卡原理” • 1612年 伽利略——物体沉浮的基本原理 • 1686年 牛顿——牛顿内摩擦定律 • 1738年 伯努利——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即伯努利方程 • 1775年 欧拉——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即欧拉运动微分方
1.2 连续介质模型
• 连续介质 流体微元——具有流体宏观特性的最小体积的流体团
• 理想流体 不考虑粘性的流体
• 不可压缩性 ρ=c
1.3 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
理论分析方法、实验方法、数值方法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流体力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绪论1、质量力:质量力是作用在流体的每一个质点上的力。
其单位是牛顿,N。
单位质量力:没在流体中M点附近取质量为d m的微团,其体积为d v,作用于该微团的质量力为dF,则称极限lim(dv→M)dF/dm=f,为作用于M点的单位质量的质量力,简称单位质量力。
其单位是N/kg。
2、表面力:表面力是作用在所考虑的或大或小得流体系统(或称分离体)表面上的力。
3、容重:密度ρ和重力加速度g的乘积ρg称容重,用符号γ表示。
4、动力黏度μ:它表示单位速度梯度作用下的切应力,反映了黏滞性的动力性质。
其单位为N/(㎡·s),以符号Pa·s表示。
运动黏度ν:是单位速度梯度作用下的切应力对单位体积质量作用产生的阻力加速度。
国际单位制单位㎡/s。
动力黏度μ与运动黏度ν的关系:μ=ν·ρ。
5、表面张力:由于分子间的吸引力,在液体的自由表面上能够承受的极其微小的张力称为表面张力。
毛细管现象: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如果把两端开口的玻璃细管竖立在液体中,液体就会在细管中上升或下降h高度的现象称为毛细管现象。
6、流体的三个力学模型:①“连续介质”模型;②无黏性流体模型;③不可压缩流体模型。
(P12,还需看看书,了解什么是以上三种模型!)。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1、流体静压强的两个特性:①其方向必然是沿着作用面的内法线方向;②其大小只与位置有关,与方向无关。
2、a流体静压强的基本方程式:①P=Po+rh,式中P指液体内某点的压强,Pa(N/㎡);Po指液面气体压强,Pa(N/㎡);r指液体的容重,N/m³;h指某点在液面下的深度,m;②Z+P/r=C(常数),式中Z指某点位置相对于基准面的高度,称位置水头;P/r指某点在压强作用下沿测压管所能上升的高度,称压强水头。
两水头中的压强P必须采用相对压强表示。
b流体静压强的分布规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静止、同种、连续液体。
3、静止均质流体的水平面是等压面;静止非均质流体(各种密度不完全相同的流体——非均质流体)的水平面是等压面,等密度和等温面。
流体力学基础

机械油的牌号
是用40℃时运动粘度的平均值来标志的 例:20号机械油 ν=17~23 cSt(厘斯) 换算关系: 1 m2/s = 104 St = 106 cSt (=106 mm2/s) 斯(cm2/s) 厘斯(mm2/s)
(3)相对粘度
相对粘度又称条件粘度,它是按一定 的测量条件制定的。
根据测量的方法不同,可分为恩氏粘 度°E、赛氏粘度SSU、雷氏粘度Re等。 我国和德国等国家采用恩氏粘度。
粘温图 P9
5
3
4
2 1
a、 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T ↑ μ↓
影响: μ 大,阻力大,能耗↑ μ 小,油变稀,泄漏↑ 限制油温:T↑↑,加冷却器 T↓↓,加热器
b. 粘度与压力的关系
p↑ μ ↑ 应用时忽略影响
四、对液压油的要求
1.合适的粘度,粘温性好 2.润滑性能好 3.杂质少 4.相容性好 5.稳定性好 6.抗泡性好、防锈性好 7.凝点低,闪点、燃点高 8.无公害、成本低
以前沿用的单位为P(泊,dyne· s/cm2) 单位换算关系为 1Pa· = 10P(泊)= 1000 cP(厘泊) s
单位:m2/s
(2) 运动粘度ν液体的动力粘度μ与其密度ρ
的比值,称为液体的运动粘度ν, 即
运动粘度的单位为m2 /s。 以前沿用的单位为St(斯)。 单位换算关系为
4、迹线、流线、流束和通流截面 迹线: 流动液体的某一质点在某一时间间隔内在空间 的运动轨迹。
流线:表示某一瞬时,液流中各处质点运动状态的一条条曲
线。在此瞬时,流线上各质点速度方向与该线相切。在定常流 动时,流线不随时间而变化,这样流线就与迹线重合。由于流 动液体中任一质点在其一瞬时只能有一个速度,所以流线之间 不可能相交,也不可能突然转折。
第一章 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 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
1.1 流体主要的力学性质
1.1.1 连续介质假设
从微观上讲,流体是由大量的彼此之间有一定间隙的 从微观上讲,流体是由大量的彼此之间有一定间隙的 单个分子所组成,而且分子总是处于随机运动状态。 单个分子所组成,而且分子总是处于随机运动状态。 从宏观上讲,流体视为由无数流体质点(或微团)组 从宏观上讲,流体视为由无数流体质点(或微团) 视为由无数流体质点 成的连续介质。 成的连续介质。
第一章 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
1.1 流体主要的力学性质
实验证明,对于一定的流体,内摩擦力 与两流体 实验证明,对于一定的流体,内摩擦力F与两流体 层的速度差du成正比 与两层之间的垂直距离dy成反比 成正比, 成反比, 层的速度差 成正比,与两层之间的垂直距离 成反比, 与两层间的接触面积A成正比 成正比, 与两层间的接触面积 成正比,即 F=µAdu/dy (1-4) ) 通常情况下,单位面积上的内摩擦力称为剪应力, 通常情况下,单位面积上的内摩擦力称为剪应力, 表示, 以τ表示,单位为 ,则式(1-4)变为 表示 单位为Pa,则式( ) τ=µdu/dy (1-5) ) )、式 牛顿粘性定律, 式(1-4)、式(1-5)称为牛顿粘性定律,表明流 )、 )称为牛顿粘性定律 体层间的内摩擦力或剪应力与法向速度梯度成正比。 体层间的内摩擦力或剪应力与法向速度梯度成正比。
第一章 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
1.2 流体静力பைடு நூலகம்基本概念
变形得 p1/ρ+z1g=p2/ρ+z2g (能量形式 (1-9) 能量形式)( ) 能量形式 若将液柱的上端面取在容器内的液面上, 若将液柱的上端面取在容器内的液面上,设液面上方的 压力为p 液柱高度为h,则式( ) 压力为 a,液柱高度为 ,则式(1-8)可改写为 p2=pa+ρgh 1-10) (1-10) )、式 式(1-8)、式(1-9)及式(1-10)均称为静力学基本 )、 )及式( )均称为静力学基本 方程, 物理意义在于: 方程,其物理意义在于:在静止流体中任何一点的单位位能 与单位压能之和(即单位势能 为常数。 即单位势能)为常数 与单位压能之和 即单位势能 为常数。
流体力学基础

解:1. 活塞重力Fg: Fg=ρ2gv=120 N
2. 由活塞重力产生的压力pg: pg=Fg/A=3826 Pa
3. 由F产生的压力:
pf=F/A=318 310 Pa 4.h处的压力
p=(pg+pf)+ρ1gh=3.226x105 Pa
结论
从例2.1可以看出,表面力形成的压 力远远大于质量力形成的压力,因此, 在液压传动系统中近似地认为整个液 体内部的压力是处处相等的,并且等 于表面力形成的压力。
定义:又叫条件粘度。它是采用特定的粘度计在规 定的条件下测量出来的液体粘度。
• 恩氏度0E —— 中国、德国、前苏联等用 • 赛氏秒SSU —— 美国用 • 雷氏秒R —— 英国用 • 巴氏度0B —— 法国用
恩氏粘度与运动粘度之间的换算关系(查手册)
3.粘度与压力、温度的关系 压力↑,粘度↑;
温度↑,粘度↓。
4FGh
d2g
三、伯努利方程
理想流体 流束 一维流动
1
2
ds
gdsdA
pdA
(p+dp/ds)dA
压力
dz
重力 惯性力
1、理想流体运动微分方程微分方程
1)在流束两端截面上的压力
d
A (d)sd
A - d
s
d
A
2
2)重力
S
s
gdsdA
ds
3) 小微元体的惯性力
1
m adsd d u A ds(u du A ) pdA
个尺度的粒子的数量) 考虑因素:工作装置的抗污染的能力。
各类液压系统的抗污染等级
第二节 流体静力学
研究内容:研究液体处于静止状态的力学规律和这些规律的 实际应用。 静止液体:指液体内部质点之间没有相对运动,至于液体整 体完全可以象刚体一样做各种运动。
流体力学理论基础

3.2.2 伯努利方程
3.3 流动阻力基本概念
流体旳平衡—流体静力学基础
3.1.1 平衡状态下流体中旳应力特征
1、流体静压力方向必然重叠于受力面旳内法向方向
n
A
c
b
B
P
a
2、平衡流体中任意点旳静压强只能由该点旳坐标位置
决定,而与该压强作用方向无关。
z
c
pn
dz py
px dy O dx b
a
pz
x
PyD g sin J x
PyD ghc AyD gyc sin AyD
gyc sin AyD g sin J x
根据面积二次力矩平行移轴定理
J x Jc yc2 A
yD
yC
JC yC A
常见图形旳几何特征量
常见截面旳惯性矩
y
z h
b
Jc
bh3 12
y
dz
Jc
d4
64
0
0'
p0=p=pa+ρgh0
h0=(p-pa) /ρg =(119.6-100)×103/(1000×9.81)=2.0m
3.1.5 均质流体作用在平面上旳液体总压力
p0
O
C点为平面壁旳形心,
a
hD
hc h dp P
y
yc
D点为总压力P旳作用点 取微元面积dA,设形
bα
yD
dA
心位于液面下列h深处
T
A hE
hc
HP
D
B 60
解:闸门形心
hc 1.5m
总压力
P hc A
98001.5 ( 3 1) sin 60
流体力学水力学知识点总结

流体力学水力学知识点总结一、流体力学基础知识1. 流体的定义:流体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物质,包括液体和气体。
流体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够顺应容器的形状而流动。
2. 流体的性质:流体具有压力、密度、粘性、浮力等基本性质。
这些性质对于流体的流动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3. 流体静力学:研究流体静止状态下的力学性质,包括压力分布、压力力和浮力等。
流体静力学奠定了流体力学的基础。
4. 流体动力学:研究流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包括速度场、流线、流量、动压、涡量等。
流体动力学研究的是流体的流动行为及其相关问题。
5. 流动方程: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包括连续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
这些方程描述了流体的运动规律,是解决流体力学问题的基础。
6. 流体模型:流体力学的研究对象是真实流体,但通常会采用模型来简化问题。
常见的模型包括理想流体模型、不可压缩流体模型等。
二、水力学基础知识1. 水的性质:水是一种重要的流体介质,具有密度大、粘性小、表面张力大等特点。
这些性质对于水力学问题具有重要影响。
2. 水流运动规律:水力学研究水的流动规律,包括静水压力分布、流速分布、流线形状等。
3. 基本水力学定律:包括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这些定律是解决水力学问题的基础。
4. 水流的计算方法:水力学中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流速计算、水头损失计算、管道流量计算等,这些方法是解决水力学工程问题的重要手段。
5. 水力学工程应用:水力学在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水利工程、水电站设计、城市供水排水系统等方面。
6. 液体静力学:水力学中涉及了静水压力、浮力、气压等液体静力学问题。
这些问题对水力工程设计和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三、近年来的流体力学与水力学研究进展1. 流固耦合问题:近年来,液固耦合问题成为流体力学与水力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在这个方向上的研究主要涉及流固耦合现象的模拟、流固耦合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等方面。
2. 多相流动问题:多相流动是指不同相的流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混合流动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p gR
前页
后页
返回 主题
西 安 交 大 化 工 原 理 电 子 课 件
1.2.3
静力学原理在压力和压力差测量 上的应用
• 2.压差计
(1)U形压差计
设U形管中指示液液面高度差为R,指示 液密度为0,被测流体密度为,则由静 力学方程可得:
流向 z1 2 1 z2
p1 g z1 R p3
前页 后页
1.1 概述
返回 主题
西 安 交 大 化 工 原 理 电 子 课 件
1.1 概述
• 2 流体的压缩性
流体体积随压力变化而改变的性质称为压缩 性。实际流体都是可压缩的。 液体的压缩性很 小,在大多数场合下都视为不可压缩,而气体 压缩性比液体大得多,一般应视为可压缩,但 如果压力变化很小,温度变化也很小,则可近 似认为气体也是不可压缩的。
前页 后页
返回 主题
西 1.2.3 静力学原理在压力和压力差测量 安 上的应用 交 大 • 2.压差计 p p 化 (2)双液柱压差计 又称微差压差计适用于压差较小的场合。 工 z z 密度接近但不互溶的两种指示 原 液1和2 ,1略小于2 ; 理 R 扩大室内径与U管内径之比应大于10 。 电 子 p1 p 2 2 1 gR 课 图 1-8 双液柱压差计 件
1.2.3
静力学原理在压力和压力差测量 上的应用
A 1 h R pa
• 1.压力计
(2)U形压力计
设U形管中指示液液面高度差为R,指示液 密度为0,被测流体密度为,则由静力学 方程可得:
p1 p 2 gh p 2 p3 p3 p a 0 gR
2
3
将以上三式合并得:
0
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压力可传递,这就是巴斯噶定理; (4)若记, 称为广义压力,代表单位体积静止流体的总势能(即 静压能p与位能gz之和),静止流体中各处的总势能均相等。因 此,位置越高的流体,其位能越大,而静压能则越小。 返回 主题
前页
后页
西 安 交 大 化 工 原 理 电 子 课 件
1.2.3
前页 后页
1.3.1
基本概念
返回 主题
西 安 交 大 化 工 原 理 电 子 课 件
1.3.1基本概念
• 4.非牛顿型流体
凡是剪应力与速度梯度不符合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 均称为非牛顿型流体。非牛顿型流体的剪应力与速度 梯度成曲线关系,或者成不过原点的直线关系,如图 1-11所示。 宾汉塑性流体 涨塑性流体
表压
真空度
前页
后页
返回 主题
西 1.2.3 静力学原理在压力和压力差测量 安 上的应用 交 大 • 讨论 化 (2)指示液的选取: 工 指示液与被测流体不互溶,不发生化学反应; 原 其密度要大于被测流体密度。 理 电 应根据被测流体的种类及压差的大小选择指示液。 子 课 件
前页 后页
返回 主题
西 1.2.3 静力学原理在压力和压力差测量 安 上的应用 交 大 思考:若 U 形压差计安装在倾斜管路中,此时读 化 数 R反映了什么? 工 p2 原 p1 p1 p2 理 z2 电 ( 0 ) gR ( z 2 z1 ) g z1 子 课 R 件 A A’
前页 后页
1.2.1静止流体所受的力
返回 主题
西 安 交 (2)压力的两种表征方法 大 绝对压力 以绝对真空为基准测得的压力。 化 工 表压或真空度 以大气压为基准测得的压力。 原 理 表压 绝压 当地大气压 电 子 真空度 当地大气压 绝压 课 件
前页 后页
1.2.1静止流体所受的力
牛顿流体
假塑性流体
dv/dy 图 1-11 剪应力与速度梯度关系
前页
——静力学基本方程
后页
前页
返回 主题
西 安 交 大 化 工 原 理 电 子 课 件
1.2.2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 讨论
(1)适用于重力场中静止、连续的同种不可压缩性流体; (2)在静止的、连续的同种流体内,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压力 处处相等。压力相等的面称为等压面;
(3)压力具有传递性:液面上方压力变化时,液体内部各点的压力
西 安 交 大 化 工 原 理 电 子 课 件
第一章 流体力学基础
1.1 概述 1.2 流体静力学及其应用 1.3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 1.4 管路计算 1.5 边界层及边界层方程 1.6 湍流 1.7 流速、流量测量
前页 后页
返回 主题
西 安 交 • 1 连续介质模型 大 流体是由分子或原子所组成,分子或原子无时无刻 化 不在作无规则的热运动。假定流体是由无数内部紧密 工 相连、彼此间没有间隙的流体质点(或微团)所组成 原 的连续介质。 理 电 质点: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微团,其尺寸远小于设备 子 尺寸、远大于分子自由程。 课 件
静力学原理在压力和压力差测量 上的应用
pa
• 1.压力计
(1)单管压力计 或表压
p1 p a gR
p1 p a gR p1
A .. 1•
R
式中pa为当地大气压。 图 1-5 单管压力计只能用来测量高于 大气压的液体压力,不能测气体压力。
前页 后页
单管压力计
返回 主题
西 安 交 大 化 工 原 理 电 子 课 件
前页 后页
1.3.1
基本概念
返回 主题
西 安 交 大 化 工 原 理 电 子 课 件
1.3.1
基本概念
• 3.粘性及牛顿粘性定律
当流体流动时,流体内部存在着内摩擦力,这种内摩擦力会阻 碍流体的流动,流体的这种特性称为粘性。产生内摩擦力的根本 原因是流体的粘性。
牛顿粘性定律 :
y
v
yx
dv dy
τ z zx i zy j zz k
前页 后页
返回 主题
西 安 交 大 化 工 原 理 电 子 课 件
1.1 概述
• 3 作用在流体上的力
类似地,与x轴、y轴相垂直的面(参见图1-2)上受到 的应力分别为:
τ x xxi xy j xz k
z yx yy
流速 (平均流速)
基本概念
单位时间内流体质点在流动方向上所流经的距离。
V 1 u vdA A A A
质量流速
单位时间内流经管道单位截面积的流体质量。
G u
前页 后页
返回 主题
西 安 交 • 2.流速和流量 大 体积流量 化 单位时间内流经管道任意截面的流体体积, V—— 工 3/s或m3/h。 m 原 理 质量流量 电 单位时间内流经管道任意截面的流体质量, m—— 子 kg/s或kg/h。 课 件
F g xi g y j g z k
前页 后页
返回 主题
西 安 交 大 化 工 原 理 电 子 课 件
1.1 概述
• 3 作用在流体上的力
表面力:表面力是指作用在所考察对象表面上的力。
任一面所受到的应力均可分解为一 个法向应力(垂直于作用面,记为 ii)和两个切向应力(又称为剪应 力 , 平 行 于 作 用 面 , 记 为 ij, ij),例如图中与 z 轴垂直的面上 受到的应力为zz(法向)、zx和zy (切向),它们的矢量和为:
1 2 0
前页
后页
返回 主题
西 安 交 大 化 工 原 理 电 子 课 件
1.3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
• 1.3.1 基本概念 • 1.3.2 质量衡算方程----连续性方程 • 1.3.3 运动方程 • 1.3.4 总能量衡算和机械能衡算方程
前页 后页
返回 主题
西 安 交 大 化 工 原 理 电 子 课 件
两边同除以g得:
1 2 0 R g g
p z 为静压头与位头之和,又称为广义压力头。 式中: g g U形压差计的读数R的大小反映了被测两点间广义压力头之差。
前页
后页
返回 主题
西 1.2.3 静力学原理在压力和压力差测量 安 上的应用 交 大 • 讨论 化 (1)U形压差计可测系统内两点的压力差,当将U形管一端与被测 工 点连接、另一端与大气相通时,也可测得流体的表压或真空度; p1 p1 原 理 pa 电 pa 子 课 件
τy yx i yy j yz k
xx xy M yz zy zz xz zx
o y x
图 1-2
任一点所受到的应力
前页
后页
返回 主题
西 安 交 大 化 工 原 理 电 子 课 件
1.2 流体静力学及其应用
• 1.2.1 静止流体所受的力 • 1.2.2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 1.2.3 静力学原理在压力和压力差测量上的应用
R 3 3
p 2 gz2 0 gR p3
前页
0
图 1-7
U 形压差计
后页
返回 主题
西 安 交 大 化 工 原 理 电 子 课 件
1.2.3
静力学原理在压力和压力差测量 上的应用
根据而3、3面为等压面 及广义压力的定义
p1 gz1 p2 gz2 0 gR 1 2 0 gR
p1 p a 0 gR gh
图 1-6
U 形压力计
前页
后页
返回 主题
西 1.2.3 静力学原理在压力和压力差测量 安 上的应用 交 大 若容器 A 内为气体,则 gh 项很小可忽略,于是 : 化 工 1 a 0 原 理 显然,U形压力计既可用来测量气体压力,又 电 可用来测量液体压力,而且被测流体的压力比 子 大气压大或小均可。 课 件
返回 主题
西 安 交 大 • 对连续、均质且不可压缩流体, =常数, 化 gz p 常数 工 • 对于静止流体中任意两点1和2,则有: 原 p2 p1 g ( z1 z 2 ) 理 电 两边同除以g p2 p1 子 z1 z 2 课 g g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