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长江水运与沿岸城镇的互动发展——以松溉古镇为例
永川松溉:一品古镇 千年沧桑

永川松溉:一品古镇千年沧桑
邓明珠;何力
【期刊名称】《红岩春秋》
【年(卷),期】2014(000)008
【摘要】悠悠古镇在重庆永川城南,有一座古镇,它以境内松子山、溉(jì)水而得名松子溉,简称松溉。
滚滚流过的长江赋予了松溉特有的韵味,斑驳的老土墙和石板路记录了它历经千年的沧桑。
漫步在松溉古镇的街巷中,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些熟悉的地名:菜园坝、两路口、临江街、黄桷树……这绝不是古镇为了方便游览而临时取的名字,据资料考证,这些地名大多起于20世纪30年代末,因松溉的地形地貌与重庆市中区非常相似,当时聚汇于松溉的国民党官员便借用重庆市中区的一些地名来命名松溉的部分街巷。
从此以后,松溉便有了“小山城”“小重庆”的别称。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邓明珠;何力
【作者单位】《红岩春秋》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
【相关文献】
1.平西湖畔话沧桑鹰城脚下寻滍阳——访千年古镇之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 [J], 曹永钦;田新华;左朝阳;冀欣
2.重庆永川,松溉古镇的清幽时光 [J], 邹安超
3.文化旅游视角下重庆永川松溉古镇保护研究 [J], 刘建民;王雨
4.重庆永川区科协与松溉镇联合打造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J], 周舟
5.重庆永川板桥古镇岁月沧桑仍辉煌 [J], 周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永川,松溉古镇的清幽时光

O lY GEOGRAPHY城市地理/126~127/ Historic Town Songji重庆永川,松溉古镇的清幽时光Yongchuan文■*■邹安超图+刘洪兵松溉(ji),走进她,纯属有些不经意。
刚踏进古镇地界,目光被大大小 小的臟、横幅锁定,墙上'公路中、屋檐下,都醒目地招展着,显然有些 激奋游人意念的催化作用。
才知,这 里被列入“重庆十大名镇”,且被评为“重庆历史文化名镇"。
最吸引人的还是那品古镇,十里老街,百年风云,千载文脉,万 里长江”的横幅,我想,这定是对古 镇最恰当,对游人最具诱惑力的宣传 语吧。
汽车不断前行,古镇的清幽与古 朴便愈显浓郁。
左前方是迷人的小镇 风貌,大小宽窄的街巷及明清建筑醒 目抢眼,青灰色小青瓦房顶顺势排列 而下,棱角分明地将屋脊与屋檐.街巷与院落区分开来,蒙蒙地散发出古 韵,显出几分素朴,时不时还会有一 些黄葛树丫子从房檐屋顶挤出,墨绿,向上,勃发出生机与盎然。
右前方则 是旅游业带来的开发项目建设,同样 蓬蓬勃勃。
下了车,便问起十里长街街口的 一位大妈,古镇哪些地方有看头,往 哪走能少走路多观景?大妈是位热心 人,而在我们问路的同时,也聚拢来 几位古镇老人,你一言我一语给指明 了方向。
目艮前的古镇,幽静、素洁、古朴,就像一幅穿越历史的水墨画卷,让人感受着清幽的环境、清洁的石板路、清新的江风。
此时,人早已忘却尘世的暄嚣,屏气定神,凝望着,真觉古镇就是一本书呢,得慢慢品。
古镇的清幽,_踏进便知。
长且窄的街巷,低而旧的街面,大且茂密的黄葛树,精而细的雕塑,古老又沧桑的吊脚楼、穿斗屋、四合院,还有幽静又深邃的条条巷道,都在述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传承着素朴与纯情,淡然与宁静。
这分明是让人在欣赏一幅画,而我们,便是那画中人。
随便走进一间用圆木柱子搭建起来的穿斗屋,坐在陈设简单的屋内,看着一块木板紧挨一块木板镶嵌而成的墙壁,在有几分古色古香的桌子椅子凳子上,端起一碗冒着热气的盖碗茶,听着邻座几位老人慢条斯理的闲谈,心也慢慢恬静而虔诚起来,不觉更想深入地探寻古镇。
松溉古镇的历史介绍

松溉古镇的历史介绍
松溉古镇,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南部,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曾在这里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篇,是一个美丽的山城古镇。
古镇建于唐代,到宋代已十分繁荣,有“小重庆”之称。
明代以后因水路交通便利,而成为川湘边界的水陆码头。
是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镇现存有明清时代的四合院200余幢,有保存完好的明
清古建筑群和众多的明清建筑文物古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如明清时代的吊脚楼民居、四合院民居、古街道等。
其中以清代建筑风貌保存完好的“九宫十八庙”最为典型。
九宫十八庙是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保存最完整,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是由十座不同风格的建筑群组成。
它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层叠有致,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美丽壮观的山水画卷。
—— 1 —1 —。
写一篇描写《松溉古镇》的800字作文

标题:《松溉古镇——岁月静好,古韵悠长》
坐落在重庆市永川区长江北岸的松溉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在繁华喧嚣的城市边缘守护着一方宁静与古朴。
这座古镇犹如镶嵌在巴渝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
松溉古镇始建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沧桑洗礼,古镇石板街巷依然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
那青石铺就的小径蜿蜒曲折,宛如一条时间的长河,穿越了千年的风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街道两旁的老屋错落有致,木质结构的房屋雕梁画栋,窗棂上精美的图案和斑驳的墙面共同勾勒出一幅深沉而又生动的历史画卷。
古镇中心的罗家祠堂庄重典雅,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了当地家族世代传承的荣耀与信仰;而陈抟老祖庙则寄寓着人们对智慧先贤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此外,沿江而建的吊脚楼群映衬着碧波荡漾的长江水,呈现出“枕水人家”的独特风情,让人不禁驻足流连,感叹时光在这片土地上的流转与沉淀。
松溉古镇的美食文化同样引人入胜,其中尤以盐白菜、豆花饭等特色小吃最为著名,这些风味独特的佳肴不仅滋养了一方百姓,更是成为了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古镇更显静谧祥和,仿佛能听到岁月的轻声细语和历史的悠远回响。
总之,松溉古镇是重庆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历史文化名镇,它用砖瓦木石书写着过去,用悠悠岁月讲述着现在,用未来的眼光保护着这份厚重的历史遗产。
这里不仅是游人寻找心灵归宿的理想之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有力见证。
每一座古宅、每一块石板、每一道风景都蕴藏着无尽的故事,吸引着世人前来探寻,体验那份深深的古韵悠长。
明清时期江河水运与经济发展研究

明清时期江河水运与经济发展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发展的时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统一的王朝。
在这个时期,江河水运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交通运输、商品流通以及社会经济变迁等方面,对明清时期江河水运与经济发展进行探讨。
一、交通运输的改善明清时期,江河水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改善。
这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
首先,明清时期,江河水运的改善得益于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
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水利建设,修筑了大量的堤坝、航道和港口,使得水路更加畅通。
同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交通运输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也催生了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扩展。
其次,明清时期,商业的发达也促进了交通运输的改善。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商品的流通量大幅增加,这使得交通运输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政府也在此背景下加大了对交通运输的投资和管理,确保了水路的通畅。
二、商品流通的扩大明清时期,江河水运的改善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作为当时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水运为商品的运输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首先,江河水运能够连接不同的地域,使得商品可以从生产地迅速运输到消费地,这大大缩短了商品的流通时间。
其次,江河水运的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商品的交易价格也相对较低,从而促进了商品的销售。
特别是当时的粮食、盐等生活必需品,都依赖于江河水运进行运输,水运的畅通使得这些商品的供应得到了保障。
三、社会经济的变迁江河水运的发展也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水运的畅通促进了商品的交换与贸易,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特别是陶瓷、绸缎、茶叶等高档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和流通,为当时的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
其次,江河水运的发展也拉近了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各地之间的人员往来和信息传递都更加便捷,这为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提供了基础。
同时,江河水运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的兴起,城市的繁荣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山地传统古镇空间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松溉古镇为例

和建筑风貌的古场镇,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聚居地。
传统古镇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表现为对过去的历史建筑风貌、生活方式、空间形态的延续,是传统聚落的一种存在形式,拥有保存完善或可修缮的历史风貌,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地方特色、传统风貌和民俗风情。
古镇呈现出该地区的历史发展、进步的轨迹与脉络,蕴含着真实的历史信息,是该地区历史演变的见证者。
2.2研究对象本文选择松溉古镇作为研究对象。
松溉古镇作为川渝地区保存最完好的长江上游古镇之一,古镇空间形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形成了松溉古镇的整体特性。
本文主要结合古镇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影响因素,从山水格局、街巷空间和建筑形态三个方面对古镇空间形态进行分析。
3松溉古镇的空间形态研究 3.1松溉古镇概况3.1.1区位松溉古镇在重庆市永川区的东南方向,北邻永川区何埂镇,西靠永川区朱沱镇,南面隔江遥相呼应的是江津区石蟆镇,东面毗邻江津区朱扬镇。
古镇紧邻长江,顺江下游143 k m 可达重庆,沿江向上延伸229 k m 可达四川宜宾,在历史上是永川、荣昌、大足、隆昌、泸州等地区重要的物资运输配送中心。
古镇取名为松溉,是因为地域内原有山名“松子山”,有水名“溉水”。
松溉古镇有“一品古镇,十里老街”的文化特色,在2002年入选重庆市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3.1.2自然环境松溉古镇驻地距离永川城区约45 k m,位于丘陵地区,有许多山体;地貌以方山中丘为主,其次为浅丘峡谷。
全年平均气温约18.5 ℃,温度适宜,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
雨量适中,年均降水1 084 m m,日照充足。
空气湿度大,年平均湿度78 %,主导风向为北风或偏北风,风力一般为1~2级,有时达5~6级。
古镇自身处于长江上游的有利位置,地域内南部流过的是大陆溪,由北向南流,最后汇入长江的是上溪沟和后溪河,松溉古镇水利条件占据优摘要 山地传统古镇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本文选取松溉古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调研、测绘等,对松溉古镇空间形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乡土特色文化为导向的景观设计表现课程教改探索

【内容摘要】景观设计表现是一门以手绘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的综合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设计思维与动手能力相结合的综合技能。
手绘设计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均已被广泛应用到项目设计之中,并发挥着各具特色的设计表现作用,两者需要延伸到具体项目设计过程中才具意义。
文章以重庆市永川区松溉古镇为例,并根据项目的不同而呈现出特色文化、生态与艺术的共鸣。
【关键词】乡土特色文化景观设计表现松溉古镇重庆永川一、课程教改背景重庆市永川区松溉古镇是一个保留完好的明清建筑聚落群,独具特色的街景、院落、寺观、祠堂一应俱全,为古镇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乡土文化特色资源。
松溉镇政府为了重点发展古镇特色旅游,让外来游客体验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对古镇做了一个3至5年的详细策划,以古镇景观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引领松溉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古镇乡土文化特色的振兴。
二、课程教改目的与意义1.课程教改目的将松溉古镇的整体建设纳入到景观设计表现课程之中,是一个全面而实际的项目课题,一方面能提升学生对历史文化名镇的地域性认知,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历史文化名镇的数字化水平。
通过手绘表现技法进行巴渝建筑创作,运用中国画、油画、素描、马克笔、彩铅、水彩等综合技法,建立课外写生基地,使学生对传统民居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有所了解,有利于特色乡土文化景观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表现制作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空间展示系统,创建古镇数字互动网页平台和数字展览馆,将现代科技运用到古镇的表现之中,使游客参与体验古镇的文化特色。
2.课程教改意义建立在手绘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成果转化的市场运作方式,以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性建设为主导,提升古镇经济软实力,实现古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愿景目标。
三、课程教改内容1.松溉古镇乡土特色文化(1)松溉古镇所处区位“一品古镇,十里老街,百年风云,千载文脉,万里长江”,这是历史给予松溉古镇的真实写照。
松溉古镇濒临长江,距离重庆永川城区约40公里,顺江而下到重庆市区143公里,溯江而上到四川宜宾229公里,因境内有松子山和既水而得名。
基于水环境的江南传统聚落空间探析——以江苏省同里古镇为例

江南地区,先民择水而居、以水为生、辛勤劳作,共同聚居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了聚落。
至明清时期,以江南密布的河湖水网为基础,人们兴修运堤、开凿运河、围湖开垦,在不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在江南地区形成了以桑基稻田、桑基鱼塘为基础的农业体系;又依托江南便利的水运交通,以桑蚕业、纺织业、稻业为主要产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人们在长期对水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过程中,形成相适应的生计模式,并不断改造聚落水土关系,提高对水环境与水资源的利用,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格局。
本文以江苏省苏州市同里古镇为例,运用空间句法,以江南地区水脉文化为基础,研究江南传统聚落基于水适应性的选址分布与空间格局,探析江南传统聚落与水环境双向关联性。
1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1江南传统聚落概论从文化生态圈角度出发,本文对江南地理范围的划分,沿用李立在《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一书中的界定,包括上海、江苏长江下游、浙江杭州湾沿岸、皖南以及赣东北[1]。
“聚”指聚集,“落”指落地生根、定居[2]。
江南多平原、丘陵,水网纵横、湖泊星罗。
先民以水为生、辛勤劳作,形成了众多聚落。
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以丰富的物产为基础,依托便利的水运交通,形成了以纺织业等核心产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形成了周庄、同里、南浔、乌青等商业聚落。
摘要 “择水而居,以水为生”是江南传统聚落聚居生活的基本特色。
水环境是江南传统聚落发展、演变的核心要素,因此以水环境为切入点,分析江南传统聚落水环境文化内涵,并分析其在聚落中的物化表征,探析水环境对于传统聚落空间的影响机制。
以同里古镇为例,运用空间句法,从聚落文化内涵、聚落分布、演变、形态、空间等多个角度,运用量化指标分析水环境对传统商业聚落的影响,为当下乡村精细化建设规划原则的制定提供参照和依据。
关键词 江南传统聚落;水环境;同里;古镇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08.29Abstrac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Jiangnan are living by the water and relying on water resources. The water environment is the core el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Jiangnan. Therefore, the paper takes the water environ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Jiangnan, and analyzes its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settlement, and explores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of water environment on traditional settlement. The paper takes Tongli ancient town as an example, and uses spatial syntax.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water environment on traditional commercial sett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distribution, evolution, form, and space, etc. of the settlemen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the planning principles for the current refinement of the countryside.Key words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Jiangnan; water environment; Tongli; ancient town作者简介:葛澄钰(1997-),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城市发展的关 系》 主要是 以唐代 的汴河 为列 ,
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 的趋势 。
刘方 建的《 长江流域与成 都经 济的联 系》 等 。我 国的城市史 研究有一定 的进展 , 但 仍然显 现出一
些薄弱环节 。研 究 主要 着 眼于大城 市和城 市发 展的未来 , 而对小城镇和对历史的总结较少 。本 文就从水运这一视 角进行分析 , 分析水运的发展
在古 城镇 的兴 起 中所扮 演的角 色及 古城镇 的兴
起又是如何带动水运的进一步发展 的 , 以长江上
游松溉古镇 为例 。松溉古 镇是 长江上 游 的一 个
古 老的城镇 , 位于 重庆市永 川 区南 部 , 东接 重庆
市江津 区朱扬镇 , 南 临长江 , 西靠朱沱镇 , 北邻何
埂镇 。与重 庆市 江津 区石 蟆镇 隔江 相望 , 北 纬
年) 长江流 域每个 地 区 的人 口密 度数 量 都在 不
断地递增 , 且增 长的速度较快 。人 口密度情况呈 现 的是从上游到下游依次递增 的形势 。 随着人 口数量 的增 长 , 农 村 劳动 力数 量 剧 增, 农 村的生产力水 平也 随之 提高 ; 但 耕地 的数 量并没有 随之增加 。人 口数量 的增加 , 也使得大
邓 思 薪
( 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 院, 重庆 4 0 0 0 4 7 )
摘要 : 水运 和松 溉 古镇组 成 了一个互 为依托 的 系统 , 两者 相 互推 动 , 互为 影响 。 水运 的 畅通 影 响松 溉 古镇
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演变, 支持 着古镇的繁 荣; 而松溉古镇本身也是水运畅通的前提 , 明清时期随着古镇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 , 人 口是 主要 的生产力 同
时也是生产的动力 , 人 口的增加会加大商 品的需
求量和供应量 。人 口的数量 和密度 的高低一 直 以来都是 判 断地 区经 济发 展 的 主要标 志 之一 。 具体情况如表 1 所示 :
表1 明清长江流域人 口密度 比较表( 人/ 平方公里 )
V0 】 . 1 5.N o 1
宜 宾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i b i n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5年 1月
J u a n u r y,2 0 1 5
明清时期长江水运与沿岸城镇 的互动发展
— —
以松 溉 古 镇 为 例
由上表可见 , 从 明代 ( 1 5 9 8 年) 到清代 ( 1 8 3 0
镇也 , 商旅云集。 ” [ 1 J 2 “当 时 的松 溉古 镇 商 旅 云 集, 这 与其 得天独厚 的地理 条件相 关 , 长江位 于 古镇南面 , 另有小河流上溪沟和后溪沟 由北向南
流入长江 , 形 成 了天然 的河 域 网, 溯江 而上到 宜
收 稿 日期 :2 0 1 4— 0 9—1 1 作 者简 介 :邓 思薪 ( 1 9 9 0一) , 女, 重庆人 , 硕 士研 究生 , 主要从 事魏晋 南北朝 史研 究 。
1 期
邓思薪 : 明 清 时期 长 江 水运 与沿 岸 城镇 的 互 动发 展 — — 以松 溉 古镇 为 例
结果 。城镇化 的过程也 出现 了各种新 问题 , 使得
人们愈来愈关 注城镇 问题 。近代 以来 , 学者们也
试 图从古代 城镇 的发展来进行探究 , 希望能够得
出一些经验和教训 , 以科学的方式来促进现代城
究 的一系列学术研讨会 , 如斯坦福大学人类学 系
施坚雅教授 编著 的《 中国王 朝时 代 晚期 的城 市
地位 的提 升和城 镇规 模 的扩 大 , 古镇从 以往被 动 地适 应水运 的发展 到逐 渐 主动地 适应和 协调 , 人们 开 始利 用水资 源 , 在 遵循 自然规律 的 前提 下进 行 改造 , 以达 到古镇 和水 运 的 同步发展 。 关键 词 : 明清 时期 ; 长 江水 运 ; 松 溉 古镇
艺术》 就代表 了国外研 究 中国城市 的最 高水平 。 学界对 于运河与城 市关系研究 的专著很 少但有
一
镇 的发展 , 如傅 崇兰 的 《 中 国运 河城 市发 展史 》
是在 中国传统 的城市史研 究上进行新 的变革和 转变 , 开始关 注城 市发展 的原 因; 隗瀛涛 主编 的
些文章 。如井 红 波 的《 古 代 中 国的运 河交 通
松溉人利用有利优势转变自己的角色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了职业商人和外地的职业商人一起从事着经济活动他们把山区的农产品低价收购在一起再统一拿到市场上去卖化整为零以赚取差价这一做法使得偏远地区的农产品能够到达市场同时也可以减少农民的运输费用保证了本地商品交易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区域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1 5卷 第 1期
中图分类 号 : K 2 4; 1 7 5 5 2 .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 5 3 6 5 ( 2 0 1 5 ) 0 1 — 0 0 6 6 - 0 7
城镇 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巨大进 步 , 城
《 近代重庆城市史 》 , 开始 着 眼于地 区的城镇 发
2 9 。 0 8 , 东经 1 0 5 。 3 3 。由于境 内 的松子 山和溉 水所 以取名 为松 溉 。据 记 载 : “ 松子 溉 , 邑之雄
注: 本表数据根据 胡焕庸 和张善余 的《 中国人 1 5 1 地理 》( 华 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 1 9 8 4年版) 第5 1 、 5 6页计算 得来
镇的兴起 与发展不是一张线形图或平 面图 , 而是
展状况的研究 ; 杨 正太的《 一部 中国运 河城市史
专著》 , 开始有 了对城镇 兴起原 因的一 个专题 的
研究 。国外对 中国城市史 的研究也产生 了兴趣 , 美 国曾于 1 9 6 8 —1 9 6 9年举办 了有关 中国城市研
系统 的、 动态 的、 立体 的 , 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的
多数 的小农家庭面临着生存 的压力 , 在农村 中出
宾市顺江而下达重庆市区 , 进而可达武汉 、 上海 ;
同时陆路可通 达渝西 和川东 地 区。优 越 的地 理
位置 和长江航道 , 使松溉成 为这一带 的重要交通
和物资集散 地。
一
现了过剩 的劳动力 , 为 了维持 生存 , 缴纳 国家不 断增加的赋税 , 小农们不得不在有限的土地上从 事多种经营 , 或者把家内除了维持生存 以外 的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