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_中华文明探源_中华文明的曙光(jiang2

合集下载

《中华文明的曙光》评课稿《中华文明的曙光》评课稿

《中华文明的曙光》评课稿《中华文明的曙光》评课稿

《中华文明的曙光》评课稿《中华文明的曙光》评课稿《中华文明的曙光》是初一教材的第一课,对学生来说,他们是抱着期盼、兴奋的心情开始这门课程的学习的。

如何通过老师的教学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感到学习历史并不难,而且非常有趣,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根底,是这节课老师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史由证来”是史学的根本意识。

根据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目标,历史证据意识即是“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和简单直观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解和释史实”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1)通过不同途径历史资料。

老师提问“你认为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历史?”在学生答复之后,老师用图示进行归纳:通过历史博物馆、历史展览馆、图书馆、历史遗址、历史遗迹、学询问长辈、历史网站等途径获得的实物、图片、文献、口述等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黄帝和炎帝”一目的内容,那么是由学生分小组通过上网、读《上下五千年》、到图书馆等途径查找资料,课堂交流。

(2)指导学生从考古图片材料、文字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

教学过程中,老师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北京人骨骼化石图》、《北京人的工具》、北京人用火的遗迹》等一组北京人生活、生产的考古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文字;获取信息、合理想象,拉近学生与探究的距离。

特别是在观察北京人用火的遗迹图片和文字时,老师提出:“你从这些遗存中发现哪些信息?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说“灰烬厚达6米,说明他们保存火种”、“他们吃熟的食物,因为有烧过的兽骨”、也有的说:“他们也吃植物,因为有烧过的树籽。

”从学生的讨论、发言可以看出,他们初步具有了“证据”意识,用从考古图片资料图片中获取的信息作为证据,解决问题、言之有据。

(3)判断不同历史材料的价值。

黄帝和炎帝是中国神话传说时代的英雄。

神话不是历史,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世界上任何古老的民族的历史都离不开神话。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中华文明的曙光

原因: 农业技术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长,一些原 始聚落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向城市迈进。
特点: 城墙、功能分区、公共设施
陶制排水管
衡量城市发 展水平的重 要标准
形式: 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建筑:大型祭坛、神庙
阶层:巫师
对照图8—31,说说以下这些 文物是从哪些流域发掘的?图 案说明了什么?
黄河流域 图腾崇拜
高超的制造技术 质地细腻 非凡的审美情趣 造型精巧
图案丰富
四千年前 地余杭良渚文化
说明了什么?
墓的主人是集军事 权力与宗教权力于 一身的显贵人物
原因:
生产发展带来了剩余产品,社会分工 推动了商品交换
表现:
原来共同分享资源的公有制慢慢解体, 私有制出现了;先前人人平等的关系 悄然改变,人们因财富和权力的不同 而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粟作农业区 稻作农业区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为什么?
远古的黄河中下游 地区,气候适宜, 黄土深厚,易于开 垦和耕作,大量种 植耐旱的粟。长江 中下游地区雨量丰 沛,水网密布,气 候温暖,大量种植 喜湿的水稻。
陶器
(刻画符号)
发展历程:
实用
黄河流域 对龙的信仰
长江流域 对龙的信仰

《中华文明探源》教案

《中华文明探源》教案

《中华文明探源》教案第一课时《中华文明的曙光》一、【课程标准】课标:2-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2-1-3: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同时,通过找寻文明起源的标志及文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的最后一课,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渊源。

作为八年级与七年级衔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内容与原来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

尤其是本课的第一框《中华文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和其他三大古文明起源放在一课,同属于“大河文明”。

现在把其他三大古文明放在前,而中华文明放在后,不是否定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文明渊源。

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文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延续性。

2、教材结构分析:农业发展文字萌芽阶级分化文明的诞生早期城市原始宗教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文明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文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感悟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诞生的史实依据。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第八单元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教案-word文档资料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第八单元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教案-word文档资料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地域特征。

能试着描述早期中华文明人们的生产生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资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地,描述自然环境特征。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的方法来探讨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特征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华文明的探究,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至今。

2学情分析1、从学习心理分析:好奇性强,对未知事物探究心理强;好动,注意力专注度差,易分散;应多采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开展教学。

2、从知识储备分析: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更多的来自传说、故事、影视等,相关的知识储备较少,需教师补充教学资源,并注意引导。

3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作用。

难点:为什么出现文明,并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绵至今。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中华文明探源观看视频《中华印象》师:如何要你以一个词来形容你对中华文明的印象,你会选择哪些词?生:神秘、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师:你们知道,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活动2【活动】追溯文明1、将图8-32至图8-41的10件历史文物或遗迹的发掘地,在图8-31《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中相应的地名,标出下划线。

思考1:历史文物或遗迹的发掘地分布有什么特点?思考2:这一分布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思考3:黄河、长江流域的早期农业生产模式分别是?生活动(略)【活动】图说文明2、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下列一组历史文物或遗迹,记录从中获取的信息并写出小组的发现或结论。

生探究交流(略)活动4【活动】文明探因师问:中华文明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出现?生思考交流(略)师小结:随着生产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的进步(1)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剩余产品、社会的分工推动了商品交换?公有制解体、私有制出现?家庭(2)公有制解体、私有制出现?财富和权力的不同?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国家(3)农业技术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长?原始聚落规模不断扩大?城市。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
中华文明 的
起源



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
家 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
和 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祭坛
相关史事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朝阳,属

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 58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

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
渚 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
古 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
城 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
与 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 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 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 工程。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 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 筑,附近还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 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 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 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 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 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 共同构成了早期邮电部发行了一套《黄帝
古 陵》邮票。黄帝陵位于桥山之颠,陕西省中部黄陵县,
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 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合作探究
说说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和远古传说对认识中华文 明起源的意义。
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为认识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依 据,例如良渚古城遗址、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大量遗物证实 了当时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 家;远古传说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传说华夏族由炎黄部 落联盟逐渐演化而成,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 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精品教名师精编学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精品教名师精编学案 北师大版

学习导航1、炎帝和黄帝2、炎帝3、部落联盟,炎帝和黄帝,蚩尤,阪泉之野,炎帝和黄帝4、“禅让”,5、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探究交流说一说:距今约4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部落联盟,为了扩张势力,不同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归服黄帝,炎黄部落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二部联合将每个部落的图腾拼凑在一起成为“龙”作为华夏族共同的图腾——后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为纪念这两位人类始祖,自称“炎黄子孙”。

议一议:如:炎帝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和陶器,开辟集市,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发明文字、历法、音乐、指南针。

古史传说没有遗址、文物加以印证,只是人们口而相传,在流传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错误。

而史实则可以用遗址与文物,史书等加以证明。

想一想:通过推举方式产生威望高、公正、贤能、有才华、能为大家办实事(言之有理即可)比一比大禹的父亲治水采用堵塞的方法,而大禹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

启迪:1、从禹的父亲用“堵”的方法来治水没有成功,禹吸取经验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来治水取得成功。

从中可以知道,解决处理问题要有创新精神,我们应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2、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可以知道,要取得事业的成功,一定要坚持不懈3、从禹治水的艰难可以知道当时的灾害非常严重,探索灾害的产生原因,可以知道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就要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发展,人类应保护大自然。

4、从大禹治水成功,得到大家的信任和爱戴,我们可以知道如果要想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护,就应该为大家做好事训练反馈1 C2 C3 B 4C 5(1)黄帝(2)发明――指南针;大事――平定蚩尤乱(3)制造宫室、车船、兵器和衣裳(4)制造宫室、车船、兵器和衣裳真实可信,发明指南针不可信,有神话色彩。

这些必须通过科学证实,与考古发掘相符的就是科学可信的,当然这些发明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这一时期的发明创造。

第三课_中华文明探源_中华文明的曙光

第三课_中华文明探源_中华文明的曙光
22.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出现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 )
4、下列出土文物中,与我国开始迈进文明时代门槛 标志无关的是( ) A.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里发现的用火痕迹。 B、在黄河流域发现距今5000年的古城遗址。 C、在长江下游一处遗址中发现的玉器。 D、在辽河流域一处遗址中发现的祭坛。

文字的出现
• 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逐渐兴起。
• 陶器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最初的
陶器都很简朴、粗糙、以实用为主。渐渐地,一 些陶器的质地越来越细腻,造型越来越精巧,器 表的图案越来越丰富,体现了高超的制造技术和 非凡的审美情趣。 • 考古学家在多处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刻划符号的 陶器,他们推测,这可能是中国文字的雏形。
20.下列发生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大事,按先后顺序排列正 确的一组是( ) ①农耕已是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 ②制作弓箭、烧制陶器 ③使用天然火 ④人工取火 A、④③①②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①②③④
21.出现原始社会“天下为公”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 ( ) A、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 B、没有战争,和睦相处 C、人们有觉悟,互相谦让 D、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 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就进入了新石 器时代,并出现了早期农业。
黄河流域
• 远古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适宜,黄土 深厚,易于开垦和耕作,大量种植耐旱的
粟。
• 由此,北方形成了粟作农业,这种农业生 产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长江流域• 长江中下游地区源自量丰沛,水网密布,气 候温暖。• 由此,南方形成了 作农业区,这种农业 生产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上课课件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上课课件

第三环节
“虽然古埃及文明早已消亡,美索不 达米亚文明和印度河文明也早已不复存在, 但是中国文明却不间断地延续了下来。今 天,中国可以为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持久的 文明而自豪。”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在人类早期文明当中,唯有我们中华文明 延绵至今,为了使我们的文明代代传承,我们 应该怎么做?
文字的雏形、阶级的分化、 城市的出现和原始宗教的产生都 是( 文明起源 )的标志。

炎 帝 神 农 氏
(1)炎帝的功绩: 发明耒耜 lěi sì
教人农耕 尝遍百草
发明医药
发明陶器 开辟集市
(2)黄帝的功绩: 建造宫殿,发明车 船,制作衣裳,教 人们打井。让下属 发明文字、历法、 算数和音乐;其妻 嫘祖发明了养蚕抽 丝技术。
黄帝轩辕氏
说一说:我国传说时代 动人的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补天 女娲造人 精卫填海
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图8-34到图8-41的这些文物里哪些也能反应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分化?
气候适宜,黄土深厚,易于开垦和耕作
粟(粟作农业区) 水稻(稻作农业区)
雨量充沛,水网密布,气候温暖
导入
相传,天神女娲造人之后,大地上的人类 繁衍渐多,食物也愈来愈不足了。这时,出现 了一位大神炎帝,他是太阳之神,又称为神农 氏。神农氏看到人类以狩猎为生,不但危险, 而且数量也不充裕,于是他教人播种五谷,自 己生产粮食。神农氏教人播种的时候,天空会 纷纷落下很多谷种。把这些谷种收集起来撒播 到田里,就可以种出供人食用的五谷。神农氏 除了教人播种五谷,还让太阳发出光和热,使 五谷茂盛,另人类不愁衣食。他尝遍百草,发 明医药,医治人类的疾病。
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
馆的铸有大禹治水铭文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2018
长江流域
11/2/2018
长江流域
• 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丰沛,水网密布,气候温暖。 • 由此,南方形成了稻作农业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延 续至今。
11/2/2018
文字的出现
• 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逐渐兴起。 • 陶器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最初的陶 器都很简朴、粗糙、以实用为主。渐渐地,一些 陶器的质地越来越细腻,造型越来越精巧,器表 的图案越来越丰富,体现了高超的制造技术和非 凡的审美情趣。 • 考古学家在多处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刻划符号的 陶器,他们推测,这可能是中国文字的雏形。
猪纹黑陶钵
11/2/2018
人面鱼纹彩陶盆
艺术鉴赏会
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 让你想到了……
11/2/2018
绘画
艺术鉴赏会
大汶口的陶号角
让你联系到了……
11/2/2018
原始的音乐
艺术鉴赏会
青海的舞蹈纹彩陶盆
让你想到了……
原始的舞蹈
11/2/2018
艺术鉴赏会
山顶洞人的项链 让你感悟到了……
旧石器时代
11/2/2018
原始的审美观念
1、远古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量种植耐旱的粟,长江中下游地区 大量种植喜湿的水稻。由此,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 区和 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粟作农业
稻作农业
2、在新石器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陶器,当时的陶器 都很简单、粗糙,以实用为主。随着时间推移,工艺越来越精细, 体现了高超的 和非凡的 .
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 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原始社会中 宗教的最初形式之一。图腾为印第安语totem 的音译,即指一个氏族的标记或图徽。处于氏 族社会的原始人相信本氏族起源于某一动物、 植物或其他特定物类,并认为这种物类是其氏 族的象征和保护者,因而对之加以特殊爱护并 举行各种崇拜活动。而且,原始人一般对这些 物体持禁杀、禁食或禁止触摸等谨慎和敬畏态 度。原始氏族社会的这类现象即被称为图腾崇 拜。
3 生产发展带来了 剩余产品 ,社会分工推动了 公有制 ,这一切 审美情趣 制造技术 打破了原始聚落的宁静生活. 原来共同分享资源的 慢慢解体, 私有制 出现了.
商品交换
11/2/2018
11/2/2018
11/2/2018
11/2/2018
11/2/2018
11/2/2018
11/2/2018
11/2/2018
11/2/2018
中华文明诞生的标志:
早期农业 文字萌芽 阶级分化 早期城市 原始宗教
11/2/2018
• “虽然古埃及文明早已消亡,美索不达 米亚文明和印度河文明也早已不复存在, 但是中国文明却不间断地延续了下来。 今天,中国可以为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持 久的文明而自豪。”
11/2/2018
闻一多说:龙是蛇身、鹿角、鱼鳞、鲇须、马 毛、兽四肢、鹰爪组成,意味多个部落组成杂 器一起,因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11/2/2018
1、死者周围撒上象征生命的红色粉末
2、自然崇拜 无法理解,表现敬畏 对大自然雷电现象,天灾
3、祖先崇拜
4、图腾崇拜
11/2/2018
皇帝 先祖
动物、植物、日月星辰等
河姆渡居民已经种 植水稻,这与长江 中下游地区夏季高 温多雨的气候条件 有关
黄河流域降水较少, 气温相对比较低, 因此要种植耐旱且 产量高的粟

11/2/2018
河姆渡
半坡
说明河姆渡居民能 制作黑陶,而且出 现了饲养业
说明半坡居民能制 作色彩鲜丽的彩陶, 反映了当时的渔猎 生活,并且出现了 原始的艺术美
这些是挖掘出来的新石器 时代陶器,用途是什么?
11/2/2018
烹煮、储存食物, 舀水
河姆渡氏族距今约 7000 年,生活在多水、潮湿 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现 在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11/2/2018
河姆渡
半坡氏族距今约五六千 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 黄土高原,现在的陕西 省西安市半坡村
半坡
11/2/2018
你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古巴比伦
古印度
古埃及
古中国
11/2/2018
2、这些文明区域位于哪个温度带上?从地理环境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这些文明区域大致处于北温带。 邻近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和生长,适宜人类居住,能 够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这说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
11/2/2018
中华文明探源
中华文明的曙光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11/2/2018
11/2/2018
11/2/2018
• 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并出现 了早期农业。
11/2/2018
黄河流域
11/2/2018
黄河流域
• 远古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适宜,黄土深厚,易于开垦 和耕作,大量种植耐旱的粟。 • 由此,北方形成了粟作农业,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延续 至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1/2/2018
11/2/2018
艺术鉴赏会
11/2/2018
龙虎堆塑图,距今6000年左右, 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墓主为 一壮年男子,身长1.84米,仰身 直肢,头南足北。墓主左右两侧 有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形象,龙居 东,头朝北,背向西,身长1.39 米,高0.67米;虎位西,背朝东, 身长1.39米,高0.63米。蚌壳堆 塑龙虎图,反映了墓主人的权力 和地位。 原始宗教—— 图腾崇拜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