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导读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 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 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 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 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 者也不会服从的。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 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 种。结交正直诚信的朋友,恕人大度的朋友,知 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 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 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便辟是指谄媚逢迎之人 善柔是指表面奉承而 背后诽谤人之人 便佞是指善于花言巧语之人
教学目标:
1.读《论语》知儒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 并走入《论语》, 通过诵读文言经典,积 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 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 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体验并追求理 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用法律去约束人的行为合乎规范只是 在外力作用下的强制结果,不如用礼仪、 道德去约束人们的 行为规范,它是发自于 心的,属于内在的自我要求,这样既可以 使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谐有序,更可以 完成人们内在心灵的自我升华。

《论语》导读教案

《论语》导读教案

《论语》导读教案《论语》导读教案一、教案背景与教学目标《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包括孔子的言行及其弟子之间的对话。

《论语》以其精炼、简洁的语言和思想深刻的内容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社会实践中。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论语》的导读,使学生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辨能力。

通过导读《论语》,学生将会对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观有更深入的认识,一个更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格将在他们心中形成。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2.1 教学内容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孔子的言行记录中华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2.2 教学方法导读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三、教学步骤与教学计划第一课时:《论语》导读简介通过讲解《论语》的背景、作者、内容和意义,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第二课时: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通过讲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道德准则。

第三课时:孔子的言行记录通过选取孔子的言行记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孔子的智慧和修养。

第四课时: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比较选取一些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现代社会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第五课时: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语进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将《论语》的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六课时:《论语》导读总结与答疑对整个《论语》导读进行总结,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四、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通过期末考试,以及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作业,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应及时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以进一步提高导读《论语》的教学质量。

五、教学反馈与提高措施通过学生评价、家长反馈及教师的自我评估,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应参加相关的培训与研讨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与素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文化经典导读——《论语》【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

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

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1、基本概况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爱新觉罗·弘历谒孔庙时被少年衍圣公教训的故事:弘历是乾隆皇帝的名字,他小时候去拜孔庙,拜完后访问孔府,看见孔府不如皇宫壮丽,就很轻蔑地对陪同参观的孔子后人衍圣公说:“孔府也不过如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吴泓一、了解学生阅读情况,提出问题1.师生互动:了解学生阅读的版本、读法(具体怎么读?读了之后有些什么感受?)。

2.教师总结:随便翻翻书,或者是从头到尾,只是读过,这样阅读经典或阅读《论语》,虽有印象,但基本是无用、无效的。

有用、有效的阅读,最好是“专业”阅读,而且是“专业”加上“有趣”(好玩)的阅读。

这里,先说说目前流行的《论语》的两种读法:①第一种读法:从头到尾,依序而读。

这种读法会让人感到“杂乱无章”,枯燥乏味,读着读着就没兴趣,没信心了。

当然,《论语》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章可循”的。

如北大李零教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的“自序”中,他说过自己早年读《论语》的感受:当年读《论语》,我的感受是,此书杂乱无章……看到后边,前边就忘了,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什么过人之处。

②第二种读法:以孔子或者《论语》的思想主题或者概念为主线来读。

这个难度很大。

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思想是有源头,有继承,还有自己观察社会、看到社会问题总结获得的。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思想繁盛,哪些是孔子学习继承来的,哪些是孔子原创的,不容易梳理,得弄清楚才是。

这种读法也是北大李零教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的“自序”中提到的:以概念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横读《论语》。

我把全书,归纳为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下分若干细目,按主题摘录,看这本书里,孔子的思想是什么样,与《墨子》、《老子》有什么区别。

如今,这种读法比较盛行!放到一般人的手里,容易流入以今逆古、古为今用的味道。

说白了会流入“误读”。

那么,有没有既专业又有趣(好玩)的更好的阅读方法呢?阅读一本经典,最主要或者首先要弄清楚哪些问题呢?下面,我分享一下我和我学生一起读书的心得。

我认为,阅读一本书一般要读出“这本书”的两种结构形态,特别是后一种结构形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论语》导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论语》导读教学设计

《论语》导读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有关背景资料。

2 了解孔子身世、经历、思想及影响。

3 理解孔子“仁”的内容4 理解孔子的孝道观念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有关背景资料2 学生推荐论语名言以及讲述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3 通过幻灯、视频引发学生对“仁”和孝道的探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了解论语的经典内涵。

2 重视孝道。

教学重点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基本情况2 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教学难点1理解孔子“仁”的内容4 理解孔子的孝道观念教学设想《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学生会有一定畏难情绪,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

故本课通过多种形式,如推荐名言、讲故事等方式,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他就是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二、孔子身世及生平1出生(引起学生兴趣)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

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tiáo)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

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

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

怎么与众不同?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

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

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hé)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名著导读《论语》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论语》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重要性;2.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经典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论语》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重要性;2. 《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和理念;3.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

教学流程:第一课:介绍《论语》的作者和时代背景1. 导入:通过一个短视频或图片展示,介绍《论语》的作者孔子和他的时代背景。

2. 继续介绍:讲解孔子的生平和主要贡献,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3. 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孔子的思想能够对后世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第二课:介绍《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和理念1. 导入:提供一段《论语》中的经典语录,让学生思考其中的意义和思想。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提供的经典语录进行讨论,了解其中的道德准则、教育理念等。

3. 小组展示:让学生在小组中汇报其讨论结果,让全班共同学习。

第三课:阅读《论语》中的经典语录1. 导入:学生自主阅读《论语》中的一段经典语录,在阅读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课堂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回答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3. 整理总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整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第四课:学习《论语》的应用与实践1. 导入:学生选取一段经典语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讨论如何将《论语》的思想应用到实际中。

2.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根据选定的经典语录进行小组活动,讨论和总结如何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课堂反馈与总结:1. 总结归纳:总结课堂上学习到的《论语》的重点内容和思想。

2. 学生反馈:学生表达自己学习《论语》的收获和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

3. 思考问题: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论语》中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导读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导读课”教学设计

经典著作《论语》导读教学目标:《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

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学重点、难点:读《论语》知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清楚名著导读的结构安排: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

教师补充介绍孔子的十大贡献第一、文化上的贡献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

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

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观念上的贡献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礼乐文明”。

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

孔子不言所谓有意志有灵验的“天命”和“鬼神”,而对西周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第三、文学上的贡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第四、哲学上的贡献《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书。

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

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

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案

名著导读《论语》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意图: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

但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说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

《论语》等书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

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教学设计: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

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学重点、难点:读《论语》知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

二、文本阅读,合作学习1、学生阅读课本中“名著导读--《论语》”内容,并圈点批注。

2、划出有关孔子的言论,并作简要分析(翻译)。

3、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及对后人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三、创设氛围,探究梳理1、学生介绍合作研究成果,解读孔子的言论,尤其是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他同学补充。

2、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1)《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希望建设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2)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

从治学角度,主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规律;从教育的角度,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育。

(3)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诚实,讲信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提倡为人正直,光明磊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突出要向贤人学习,不断自我反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著作《论语》导读
教学目标:《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

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学重点、难点:读《论语》知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清楚名著导读的结构安排: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

教师补充介绍孔子的十大贡献
第一、文化上的贡献
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

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

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观念上的贡献
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礼乐文明”。

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

孔子不言所谓有意志有灵验的“天命”和“鬼神”,而对西周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第三、文学上的贡献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
章的第一人。

第四、哲学上的贡献
《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书。

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

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

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引发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第五、史学上的贡献
孔子编撰的《春秋》是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鲁国历史的第一部史书。

这部《春秋》仅仅一万余字却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可谓言简意丰。

《春秋》为我国两千多年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应该说中国史学之父不是司马迁而是孔子。

孔子开修史之先河,是为我国史学奠基的第一人。

第六、教育上的贡献
在历史上,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人学校,在设坛办学、教书育人方面遐迩闻名。

孔子办学是政治家办学。

他所选编设置的六种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培养多方面人才服务的。

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学,取得了新的成就。

更为可贵的是,孔子办学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全民教育。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

第七、德育上的贡献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道败德失的春秋末期。

他不但告诉人们学做人、学文化、学技艺等方面的知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而且提出了以“中华十大传统美德”(简称“中华十德”)——“仁、义、礼、智、
信、忠、孝、勤、公、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师。

第八、体育上的贡献
孔子一向重视体育锻炼。

“射”和“御”是孔子开设的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必修课。

“射”是射箭,“御”是驾车。

作为先生的孔子很重视射箭,他本人的技艺也很高。

为了强健身体,孔子不但重视体育,而且注重营养卫生。

同体育锻炼相统一,孔子注重养生之道,为后世逐渐形成的养生学铺设了道路。

第九、美育上的贡献
所谓美育,就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和审美兴趣的教育。

孔子是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一起纳入教育内容的第一位先师。

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我们看到,孔子的诗教、乐教除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从政本领之外,还有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之意。

第十、政治上的贡献
尽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较短暂,但是政绩卓著。

孔子倡导道德政治。

孔子始终把人际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邻里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太平摆在重要位置。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政治主张。

孔子所说的德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法治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孔子在教化世人、稳定社会、安邦治国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二、文本阅读,合作学习
1、学生阅读课本中“名著导读--《论语》”内容,并圈点批注。

2、划出有关孔子的言论,并作简要分析(翻译)。

3、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及对后人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三、创设氛围,探究梳理
1、学生介绍合作研究成果,解读孔子的言论,尤其是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他同学补充。

2、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1)《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希望建设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2)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

从治学角度,主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规律;从教育的角度,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育。

(3)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诚实,讲信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提倡为人正直,光明磊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突出要向贤人学习,不断自我反省等。

这些言简意赅的言论,都堪称至理名言,即使是今天,仍有现实和借鉴意义。

四、拓展延伸:【美句美段积累】
(1)宋黄山谷
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2)清张潮《幽梦影》
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

(3)张放《什么是人生快事》
“悦“是会心的欢喜,仿佛晴云展容、西子含笑。

而“非斯文”的欢喜,不是狂笑,就是胡闹,或是恬不知耻的炫耀。

……读本书,一有什么心声和体悟就把它写下来,天天不乏饱满的精神与葱茏的活力,这才是圣人之“悦”。

五、探究写作:讨论完之后写一篇作文
1、孔子“十五志于学”,与咱们同学年龄相当,请结合你的学习兴趣,谈谈将来的志向。

(小组活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2、《论语》中有很多地方讲到人的性格特点以及相关行为方式,如“知者动,仁者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之类,同学们能否在《论语》中找到接近自己性格的描述?(片段描写)
3、论语中有很多格言警句,找几句,先翻译,再谈启示。

4、孔子的思想在当即社会的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