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双休作业2
2018-2019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双休作业6

双休作业六(3.5~3.7)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姓名:________一、填空题(共24分,每空3分)1.(沈阳中考)夏季校园里鲜花盛开,小刚用照相机将美丽的鲜花拍摄了下来。
照相机的镜头对光有会聚(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若想使鲜花的像更大些,应使镜头靠近(填“靠近”或“远离”)鲜花。
2.小云利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进行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测得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是40 cm,则光屏上出现的是一个放大(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应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投影仪。
3.(威海中考)光电鼠标在电脑中应用非常广泛,其原理就是利用光源照射鼠标垫表面(如图所示),并被反射回光学感应器(相当于光屏),当鼠标移动时,感应器会连续接收鼠标垫表面所成的像,并利用数字信号来处理比较各个影像,以确定移动的距离和方向。
产生的结果传回计算机,而屏幕上的光标会根据这些结果来移动。
图中光学感应器、透镜、光源等元件固定在鼠标内,当光源的光照射在粗糙的鼠标垫上时会发生漫反射;当鼠标平放在鼠标垫上,凸透镜到鼠标垫的距离为7 mm,光学感应器距凸透镜3 mm,则在光学感应器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选择题(共54分,每小题6分)4.(2017·邵阳)下列关于光的知识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照相机的原理是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缩小的实像B.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实现遥控的C.近视眼镜是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D.投影仪的原理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5.“嫦娥二号”探测器与“战神”小行星擦身而过,按照从左到右的次序,探测器上的照相机先后拍摄了一组照片(镜头的焦距不变)。
对此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小,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小B.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小,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大C.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大,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小D.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大,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大6.教室里安装的电子白板投影仪,其镜头的焦距为15 cm,为了在白板上得到清晰的像,投影仪镜头到白板的距离应(A)A.大于30 cmB.小于15 cmC.等于30 cmD.大于15 cm小于30 cm7.(武汉中考)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6 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
2018-2019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双休作业12

双休作业十二(第四章~第五章)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姓名:________一、填空题(共33分,每空3分)1.(抚州中考)今年初,许多城市出现了雾霾天气,雾霾中的霾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等组成,大量吸入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而雾则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经液化而形成的;太阳出来后,雾会慢慢散去,是因为空气中的小水珠发生了汽化。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2.2016年春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罕见的旱灾。
进入夏季以来,气温的升高加剧了旱情,这是因为气温的升高增加(填“增加”或“减小”)水的蒸发。
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把水滴入果树下的土里,这是利用减小(填“增加”或“减小”)水在地面的表面积来减小水的蒸发。
第2题图第3题图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简易棉花糖机。
取少量蔗糖置于侧壁扎有几排小孔的易拉罐内,闭合开关,电动机带动易拉罐转动,并用酒精灯对易拉罐底部进行加热。
加热过程中,蔗糖颗粒变成液态糖浆,糖浆从易拉罐侧壁的小孔中被甩出后,糖浆继续前进,遇冷变成丝状糖絮,用筷子收集到棉花糖。
上述制取棉花糖的整个过程中,蔗糖发生的物态变化为先熔化再凝固。
4.测量大米密度时,小华发现米粒间有空隙,若把空隙的体积也算作大米的体积将使密度的测量结果偏小。
于是,她用一个饮料瓶装满水,拧上盖子,用天平测出总质量为143 g。
又测出48 g大米,放入瓶中,擦干溢出的水,再测这时的总质量。
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所示,则总质量为151 g。
由此可以算出这种大米的密度为1.2×103kg/m3。
第4题图第5题图5.小明家有一枚质量为2.1 g的银币,他想用量筒测算出该银币是不是纯银的(ρ银=10.5 g/cm3),所用的量筒规格如图所示,此量筒的分度值是1 mL,他能否鉴别出该银币?不能(填“能”或“不能”)。
二、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5分)6.关于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时会吸热B.太阳出来雾散了,属于液化现象C.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会不断升高D.水的沸点是100 ℃,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7.(雅安中考)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这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B.把糖放入水中,水变甜是熔化现象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D.冬天的早上,有时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8.(安顺中考)在严寒的冬天,需要排尽汽车水箱里的水并注入防冻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休作业二(2.1~2.2)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姓名:________
一、填空题(共30分,每空2分)
1.游乐场里的击鼓声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鼓声通过空气不断传入游客的耳中。
2.如图所示,小明用橡皮锤轻轻敲击鱼缸壁是为了让鱼缸振动而发出声音,同时她观察到水中的鱼受到惊吓,这说明水能传声。
第2题图
第3题图
3.(厦门中考)相传“舜作箫,其形参差”。
说明那时的箫是由许多长短不同的竹管排成,如图所示。
演奏时,美妙的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竹管参差不齐,目的是为了吹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4.小枫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小实验,A是一根一端固定的橡皮筋,另一端用细绳绕过一个滑轮连着一个小盘B,在小盘中逐渐增加小石子,用同样大小的力弹橡皮筋就能弹出不同的声音。
请你解释:这些声音的主要区别是音调不同,声音有这些区别的原因是橡皮筋的松紧程度发生了变化,振动的快慢发生了变化。
第4题图
第5题图
5.如图所示的是小明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在竹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
(1)吹奏竹笛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空气柱。
(2)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a,音调最低的位置是c。
6.将齿数不同的轮子固定在同一轴上,当轮子转动时,用一硬纸片分别接触不同的齿轮时,纸片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是不同的。
上面齿轮齿数较少,使纸片振动得慢,纸片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低;下面齿轮齿数较多,使纸片振动得快,纸片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二、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5分)
7.下列乐器中由于空气振动发声的是(B)
A.鼓B.笛子C.吉他D.二胡
8.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
如图所示,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A)
A.真空带B.塑料板
C.木板D.钢板
9.在撞击大钟后,大钟仍“余音未止”,分析原因是(C)
A.大钟的回声
B.大钟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空气仍在振动
10.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D.敲鼓时,听到鼓声,鼓面不振动
11.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盆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
这些现象说明了(D)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12.下列实验与实例,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C)
A.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使泡沫屑会不停地跳动
B.美妙的歌声使人心情愉快,发动机的噪声使人心烦
C.邮局电话亭用玻璃制成,隔音效果比较好
D.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13.(多选)如图是童谣“小蜜蜂”的一段歌词与乐谱,当小玲唱到“大家一起”这四个字期间,音调逐渐升高。
关于这期间小玲声音变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CD)
A.声带振动一次的时间逐渐增加
B.声带每秒振动的次数逐渐增加
C.声波的传播速度逐渐增大
D.声波的振动幅度逐渐增大
14.(多选)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D)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
D.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30分,每小题各15分)
15.小红和小芳在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中。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
轻地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
(2)将两张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1),比较声音的大小。
请你帮他们分析,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表中:
【评估与交流】
(1)声音靠固体传播的效果更好。
(2)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耳聋,但他用牙咬住一根小棒来感知声音,声音是靠固体传播的。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
16.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实验器材】
具体数据如下表:
【分析与论证】
(1)用同样的力拨动甲和乙两根钢丝,发现拨动乙钢丝时的音调高。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钢丝的长度、松紧程度相同时,钢丝越细,音调越高。
(2)为了探究钢丝音调的高低与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乙和丙两根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丙和丁两根钢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高。
家长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