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哈姆莱特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的】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因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哈姆雷特(板书)二、作家作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liuxue86。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1、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 ⼈教版⾼中必修4第⼀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 背景《普通⾼中语⽂课程标准》要求学⽣“根据⾃⼰的学习⽬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的思想”,“养成独⽴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阅读能⼒”,“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的⽣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贴近⽂本,从⽂本出发去体会⼈物的内⼼,把握⼈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现实是⽂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流传⾄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对⽂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种畏惧的⼼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作,更让学⽣感觉到⽂本阅读费时费精⼒;同时⽂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论,这些⾔论对学⽣有着很强的震慑⼒。
于是很多学⽣放弃了对⽂本的细致阅读,。
⽽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论的认同,努⼒在⽂本与评论之间架起⼀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本,更远离的学⽣⾃⼰的⼼灵,与《普通⾼中语⽂课程标准》对学⽣个性化阅读能⼒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9⽇上午,在⾼⼀(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单元的第四篇课⽂。
这⼀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物语⾔,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如下: 〖教学⽬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第一章: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1.1 作品背景1.1.1 《哈姆莱特》的作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
1.1.2 《哈姆莱特》创作于1606-1607年,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
1.1.3 该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寻求真相、复仇而展开的故事。
1.2 作者简介1.2.1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剧作家、诗人,被誉为“戏剧之父”。
1.2.2 莎士比亚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以及2首长诗。
1.2.3 他的作品主题丰富,形式多样,对后世文学、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剧情梗概2.1 丹麦国王克劳狄斯杀害了哥哥哈姆莱特,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哥哥的妻子格特鲁德。
2.2 哈姆莱特王子在大学得知父亲被杀真相,返回国内准备复仇。
2.3 哈姆莱特利用一出戏剧验证母亲的背叛,确信克劳狄斯的罪行。
2.4 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与好友霍拉旭、恋人奥菲莉亚等人物展开了一系列复杂的情感纠葛。
2.5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哈姆莱特杀死克劳狄斯,但也在战斗中身亡。
第三章:主要人物3.1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勇敢、聪明、矛盾,为了复仇而痛苦挣扎。
3.2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阴险、狡诈,杀害哈姆莱特的父亲,篡夺王位。
3.3 格特鲁德:克劳狄斯的皇后,哈姆莱特的母亲,对哈姆莱特的复仇产生矛盾心理。
3.4 霍拉旭:哈姆莱特的好友,忠诚、聪明,帮助哈姆莱特策划复仇。
3.5 奥菲莉亚:哈姆莱特的恋人,善良、天真,因哈姆莱特的复仇而陷入困境。
第四章:教学目标4.1 了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
4.2 掌握剧情梗概,理解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4.3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第五章:教学方法5.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剧情梗概和主要人物。
5.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艺术特色。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哈姆莱特》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
3.领悟作品中的复仇主题,理解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
2.作品中的复仇主题及道德困境。
3.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哈姆莱特复杂心理的把握。
2.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哈姆莱特》的历史地位。
2.激发学生对《哈姆莱特》的兴趣,为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阅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哈姆莱特》第一幕,初步感知作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哈姆莱特的出场,分析其性格特点。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的复仇动机。
2.提问:哈姆莱特的复仇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道德困境?二、案例分析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二幕,关注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道德困境,探讨如何解决这些困境。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
2.提问: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二、文本解读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三幕,关注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的交往。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之间的情感纠葛。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探讨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第四课时一、课堂导入2.提问: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复仇主题有哪些独特之处?二、作品分析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四幕,关注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看法。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分析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的复杂性和悲剧性。
3、探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结构和戏剧冲突等方面。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其复仇行为的动机与意义。
(2)理解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内涵。
2、难点(1)探讨作品中的悲剧根源和哲学思考。
(2)对作品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进行深入剖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情节梗概和人物形象。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分析法: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语言、情节和人物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哈姆莱特》的电影片段或讲述一个与复仇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2)讲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状况以及对莎士比亚创作的影响。
3、情节梳理(1)请学生简述自己所了解的《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
(2)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清晰地梳理出故事的主要线索和重要情节。
4、人物分析(1)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让学生讨论哈姆莱特在面对父亲死亡、母亲改嫁和叔父篡位等一系列变故时的心理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和挣扎,探讨其性格中的矛盾性。
总结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优柔寡断、机智勇敢、正义善良等。
(2)分析其他重要人物如克劳狄斯的阴险狡诈、波洛涅斯的世故圆滑、奥菲利娅的单纯善良等。
探讨这些人物与哈姆莱特之间的关系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5、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讨论《哈姆莱特》的主题,如复仇、命运、人性、道德等。
(2)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主义思想。
6、艺术特色赏析(1)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如丰富的词汇、生动的比喻、深刻的独白等。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第一课时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的相关知识。
2、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复杂的性格特点。
3、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认识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4、品味作品的语言艺术,感受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及其转变过程。
(2)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2、难点(1)理解哈姆莱特延宕复仇的原因。
(2)探讨作品所反映的人性、道德、命运等主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哈姆莱特》的电影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对这段剧情有什么感受?对主人公哈姆莱特又有怎样的印象?”(二)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2、讲述《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三)情节梳理1、请学生简要叙述《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
2、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确保学生对故事有清晰的了解。
(四)人物形象分析1、哈姆莱特(1)组织学生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从他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2)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指出哈姆莱特性格的复杂性,如优柔寡断、机智勇敢、深沉思考等。
(3)探讨哈姆莱特性格的形成原因,包括家庭变故、社会环境、个人理想等因素的影响。
2、其他人物(1)分析克劳狄斯、乔特鲁德、奥菲利亚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在作品中的作用。
(2)讨论这些人物与哈姆莱特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五)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所反映的主题,如复仇、人性、道德、命运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适当的辩论。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评价,点明作品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和深刻性。
(六)语言艺术欣赏1、选取作品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朗读并体会其中的语言魅力。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大全

⾼中语⽂《哈姆莱特》教案⼤全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亚创作于1599年⾄1602年间的⼀部悲剧作品。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中语⽂《哈姆莱特》教案⼤全,希望⼤家喜欢! ⾼中语⽂《哈姆莱特》教案⼤全⼀ 教学⽬标: 1、了解莎⼠⽐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
2、明确课⽂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物的写作特点。
3、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 体味“⽐剑”中主要⼈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 ⽂学评论界有⼀句名⾔:“有⼀千个读者就有⼀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剧作家莎⼠⽐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物。
⼆、作者简介。
威廉·莎⼠⽐亚,英国⽂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代表作有四⼤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莎⼠⽐亚⽣活在⽂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到中年的莎⼠⽐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主义的理想给⼈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思考,社会过渡时期的问题⼗分突出。
《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和混乱社会的⼀种审美观照。
三、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物的死亡⽽结束。
主⼈公虽然死了,令⼈⼼痛,但他为之奋⽃的理想却胜利了,使⼈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公之死给⼈以悲壮感,⽽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物的⾏动必须出⾃他们本⼈的意志和内⼼,即悲剧⼈物之所以⾛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应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四、复述基本剧情 明确:《哈姆雷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
⽽叔⽗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
王⼦与幽魂对话,获知叔⽗谋害⽗王之真相,王⼦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出⽼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当场⾊变,母后以为王⼦疯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剧情介绍
丹麦王驾崩,但幽魂不散,将被害真情告于哈姆莱特王子。王子叔父克劳迪斯服丧未满二个月,即霸占先王后并继承王位。丞相波罗尼斯依附奸贼,强迫女儿奥菲利娅与王子绝交,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亦从中作梗。王子装疯卖傻骗过所有的人,为证实幽魂所言真假,导演一场老王被毒杀无言短剧,请新王和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皇后与王子对话,丞相躲在幕后偷听,为王子所误杀。奥菲利娅难忍情人发疯及失父之痛投河自尽,引起雷欧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斯共谋陷害王子。比剑时在剑锋放毒,并在赏酒时下剧毒,皇后误饮毒酒。雷欧提斯背后攻击王子,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一切皆为新王所设计,王子报了仇,死前托咐友人霍拉旭将真相告白于天下。
学生识记:
1、威廉•莎士比亚(1564一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欧洲以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
2、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2、把握作品主题,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悲剧艺术美,领会其人文主义理想。
【教学重点】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作品的主题。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
1、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的语言。
2、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③国王先问“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说明他心照不宣,内心已明白哈姆莱特的用意,同时担心杀人阴谋被人揭穿。
④国王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腾地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现了罪恶被人揭穿时烦躁、害怕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这时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等。
三、背景介绍
3、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上演“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
②哈姆莱特对奥菲莉娅说的话有何特点?为什么?
③国王看戏时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
④国王看戏后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
①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
②哈姆莱特故意坐在奥菲莉娅身边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本剧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课文节选的是第三幕第二场,讲的是哈姆莱特通过导演一出“戏中戏”来证明叔父的罪行,决心复仇的故事。
五、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梳理情节结构。
戏前戏中戏后
2、完成“思考•探究•练习”二,进一步把握剧情。
明确:哈姆莱特让演员演一出情节跟自己父亲的死状相似的戏,并让好朋友霍拉旭从旁观察叔父的表情。他导演这场“戏中戏”的目的是想试探国王和王后,证实叔父杀父娶母、篡权夺位的罪行。
3、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相关链接:
1、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人文主义所说的“人”,实质上是理想化了的资产阶级自身和资产者个人,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
《哈姆莱特》教案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授课人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法,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诗化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感情。把握悲愤忧郁的基调。
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部名著。
二、作者简介
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后家道中落,前往伦敦谋生。莎士比亚青年时期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当上一名雇佣演员。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后来,他参加编剧的工作,并且成为剧团的股东。他又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扩大了他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杰出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从1590年起至1612年止的二十多年中,莎士比亚一共完成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共一百五十四首、戏剧三十七部。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谁来为大家举例?
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
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