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的作用原理及种类

合集下载

按摩的作用原理

按摩的作用原理

按摩的作用原理
按摩的作用原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刺激穴位:按摩可以通过刺激身体的特定穴位,如经络、经脉等,来调节和平衡身体的气血运行,促进气血的流通。

这种刺激作用可以激活身体的自愈机制,帮助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2. 改善血液循环: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皮肤、肌肉以及深层组织,使其在按摩过程中产生热量,进而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血液的流动可以带来养分和氧气,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排除代谢产物,加速组织修复和康复。

3. 缓解肌肉紧张:长时间的工作、学习或过度使用某些肌肉群,容易导致肌肉的紧张和疲劳。

按摩可以通过推拿、揉捏等手法,松弛和放松肌肉组织,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疼痛,提高肌肉的弹性和韧性。

4. 激活神经系统: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神经末梢,促进神经反射,激活神经系统。

这样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缓解身心的压力和疲劳。

总的来说,按摩通过刺激穴位、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激活神经系统等多种方式,调节身体的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

但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并非万能之术,适合的按摩方法和强度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具体问题来决定,如果有其他身体疾病或健康问题,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按摩。

按摩的原理是什么

按摩的原理是什么

按摩的原理是什么
按摩的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皮肤、肌肉、筋腱等组织,以调整身体的生理功能和疏通经络,达到舒缓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具体原理如下:
1. 机械刺激:按摩手法通过机械作用,在局部区域施加力量、压力和摩擦,从而激发和刺激人体受压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液流动,增加局部供氧、营养物质的输送,以改善组织代谢。

2. 神经反射作用:按摩刺激皮肤和肌肉,通过感受器的刺激,传递到脊髓和大脑皮层,再通过神经回路反馈调节到全身。

这种反射机制能够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影响器官的活动,起到调整生理功能的作用。

3. 肌肉松弛作用:按摩手法对肌肉施加力量和摩擦,能够使得紧张的肌肉得到舒缓和松弛。

这是因为按摩刺激可以促进去甲状腺激素的释放,通过神经末梢的刺激,影响肌肉的张力和收缩。

4. 疼痛缓解作用:按摩可以刺激大脑释放内啡肽和阿片样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减轻疼痛感知。

同时,按摩还可以刺激表皮和深层组织的传入神经末梢,分散疼痛信号的传导,使疼痛感减弱或消失。

总之,按摩的原理是通过机械刺激、神经反射作用、肌肉松弛
和疼痛缓解等多种机制相互作用,对人体产生舒缓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脚底按摩原理

脚底按摩原理

脚底按摩原理
脚底按摩原理是基于中医学的理论,主要是通过刺激脚底的穴位来调理身体的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和脏腑都与脚底的特定部位相连,因此按摩脚底可以达到调理整个身体的目的。

以下是脚底按摩的原理:
1. 经络通达: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有多条经络贯穿全身,而脚底则是经络在体表的反射区。

按摩脚底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调理脏腑功能的效果。

2. 穴位刺激:脚底有众多穴位与人体各个脏器相对应,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直接刺激相关脏器,起到调理作用。

例如,按摩足心的太冲穴可以促进肾功能,按摩足跟的足三里穴可以调理脾胃功能等。

3. 松解压力:脚底是人体与地面接触的主要部位,经常承受来自运动、站立和行走等压力。

在脚底按摩过程中,可以通过揉捏、推拿等手法松解脚部的肌肉和筋膜,缓解脚部的紧张和疲劳,进而改善整体的身心状态。

4. 刺激神经:脚底的皮肤和神经丰富,按摩脚底可以刺激足底神经末梢,通过神经传导作用影响脑部的神经系统,进而影响身体的某些功能,如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疫力等。

脚底按摩作为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虽然科学研究对其效果尚未完全证实,但很多人仍然通过脚底按摩获得
了舒缓疲劳、促进健康的效果。

然而,重要的是在接受脚底按摩时选择合适的方法和专业的技术人员,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足底按摩作用原理

足底按摩作用原理

足底按摩作用原理
足底按摩,也称为足疗,其作用原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反射区理论:这是足底按摩的基本理论,认为人体的各个器官和部位在足底有对应的反射区,通过刺激这些反射区可以达到调整身体功能、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2. 神经生理学原理:足底按摩可以通过刺激足部的神经末梢,反射性地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影响到大脑皮质,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如放松、减轻疼痛等。

3. 血液循环原理:足底按摩可以刺激足底的血管,增加足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有助于身体废物的排出和营养物质的输送。

4. 淋巴循环原理:足底按摩还可以刺激淋巴循环,帮助身体排除多余的水分和废物,维持体内液体的平衡。

5. 中医理论:在中医理论中,足底有许多重要的穴位,与体内的五脏六腑相联系,通过足底按摩可以调理内脏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总的来说,足底按摩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对足底的刺激,调节身体的内外机能,达到促进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推拿作用原理

推拿作用原理

推拿作用原理推拿,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手法按摩和压迫穴位,以调整人体气血,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推拿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中医疗法,其作用原理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释一下。

首先,推拿作用原理的第一点是通过按摩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

按摩穴位可以刺激周围的经络和穴位,从而促进气血在经络中的畅通运行。

这样可以达到调整气血平衡,疏通经络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效果。

其次,推拿作用原理的第二点是通过按摩刺激穴位,调整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功能与经络相通,通过按摩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脏腑的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

这样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效果。

再次,推拿作用原理的第三点是通过按摩刺激穴位,舒缓肌肉和神经。

按摩穴位可以刺激周围的肌肉和神经,舒缓肌肉的紧张,缓解肌肉的疲劳,舒缓神经的紧张,缓解神经的压力。

这样可以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各种疲劳和紧张,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效果。

最后,推拿作用原理的第四点是通过按摩刺激穴位,调整气血状况。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通过按摩穴位可以调整气血的状况,增加气血的供应,改善气血的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效果。

综上所述,推拿作用原理是通过按摩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舒缓肌肉和神经,调整气血状况,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效果。

推拿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中医疗法,其作用原理是非常科学的,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和保健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因此,推拿在中医疗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希望大家能够更加了解推拿的作用原理,从而更好地利用推拿来治疗疾病和保健。

3第三章 按摩作用原理

3第三章 按摩作用原理
按摩能够调和气血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以气动血。中医学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按摩治疗气血运行失常,是以推动气的运行为主要方法。无论是点、按、拿,还是推、揉、摩,都是以治气为主的。②以经调血,气血主要沿着经脉而运行。经脉起自手太阴肺经,止于足厥阴肝经。各经脉之间首尾相接,表里相关,周而复始,循环无端。按摩治疗伤筋、脏腑病变都采用按.摩、推、拿相关经脉及其胸穴,目的在于推动和激发经脉中的经气,加速或抑制经气的运行,从而推动或阻遏气血运行。③以筋养血。肝主筋,有疏泄条达之性。弹拨经筋可产生强烈的传导感,而这种强烈的传导正是肝的疏泄条达现象。它既能加快气血运行速度,又能疏通经脉与肌肉间阻滞的气血。因此,当气血运行缓慢或停滞时,常采用弹拔经筋的方法加以疏通。
跌仆扭挫,必伤及筋骨气血,导致气滞血瘀,阻滞经络,出现肿胀疼痛。按、摩、推、揉等手法,能促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促进了损伤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起到“血泵”作用,使瘀血逐渐吸收与消散,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按摩治疗时,可根据损伤的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法和选用适当的腧穴进行治疗。如胸胁迸伤,除在胸胁、背部用摩法、推法,授法外,还应根据其经脉循行和穴位的功效,采用按揉血会之隔俞穴,有活血祛瘀之功;拿揉阳陵泉以通调上下气机,加快瘀血消散。又如踝关节扭伤,主要用揉法作用于病变部位及其周围,同时按揉太冲、三阴交,以加强活血祛瘀的功效。
四、舒筋活血
损伤后,受损的肌肉、筋膜、韧带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可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反射,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的收缩、紧张甚则痉挛就是这一警觉状态的反映。其目的是减少肢体活动,避免对损伤部位的牵拉刺激,从而减轻疼痛。这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此时如不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以至不断发生有害冲动,加重疼痛和肌肉紧张收缩,并可波及到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痛病灶,形成恶性循环。无论是急性损伤还是慢性损伤,原发病灶还是继发病灶,都可刺激和压迫神经末梢及小的血管,造成局部血运及新陈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按摩是解除肌肉紧张和痉挛的有效疗法。它不仅可以直接放松肌肉,解除肌肉紧张和痉挛,而且还可以解除引起肌肉紧张的原因,达到标本兼治的双重目的。其作用机理包括三方面:①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2②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③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如腿肠肌痉挛,按摩时先用点、按、揉、摩等手法,再背屈踝关节,充分拉长BIM肌;若痉挛仍不能解除,可先充分踬屈踝关节,然后再推、按、揉排肠肌后侧。目的在于舒筋通络,解痉止痛。按摩手法治疗不仅加强了损伤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了损伤组织的修复,而且在加强血液循环的基础上,促进了血肿、水肿的吸收,起到松解消散软组织粘连的作用。

按摩与保健养生

按摩与保健养生

按摩的分类:
从按摩的治疗上分:
医疗按摩:
运动按摩:
保健按摩:
医疗按摩:
医疗按摩又称推拿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之一,也是 人类最古老的一种主要应用按摩以达到治病目的的物 理疗法。除治疗外科病(即伤科按摩)外,还可治疗 内科疾病(妇科、内科、儿科等),对于慢性疾病、 功能性疾病、发育性疾病疗效甚好。 目前从事医疗按摩的主要是盲人按摩医院、盲人按摩 诊所,以及中医院下设的按摩理疗科。
3、整理手法:扫散法,拿五经:五指拿头顶督脉和两旁太阳, 少阳经,自前发际经头顶向后至枕部,止于两侧风池穴。 叩击头顶。
例:头面部
适用范围:
头昏、头痛、失眠、面瘫、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头面部症状, 头面部保健。 注意事项: 1、多辅以颈项部推拿。 2、手法宜轻缓柔和,尽量避免头部的摇晃。
常用手法:一指禅推法
例:头面部
体位:受术者取仰卧位,术者坐于其头侧。
手法安排: 1、准备手法:开天门,用双手拇指交替直推印堂穴至神庭, 以局部约显红色为度。用拇指分推眉弓前额数遍。以单手 拇指桡侧从眉头由内向外推上眼眶,经下眼眶由外而内回 到对侧眉头,呈倒八字。 2、重点手法:挤按睛明,一指禅推、按揉头面部腧穴,重点 在攒竹、鱼腰、太阳穴、迎香、颊车、耳门、听宫、听会、 角孙等穴位。鱼际揉前额、面颊,重复数遍。指摩面颊部, 双手同时由前正中线打小圈到两侧耳前。从前向后按揉头 部三条线,在百会做重点停留,可加以振颤。
2、整复类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
稳:规范了手法动态的稳定性。 准:规范了手法操作的精准度。
巧:规范了手法用力的技巧性。
快:规范了手法发力的快捷性。
3、基本手法分类
摩擦类手法:推法、抹法、摩法、擦法、搓法。 挤压类手法:按法、点法、拨法、捏法、拿法、捻法、 踩跷法。 摆动类手法:揉法、滚法、一指禅推法。 振动类手法:抖法、振法。 叩击类手法:拍法、叩法、击法。 运动关节类手法:屈伸法、拔伸法、摇法、

SPA功能简介

SPA功能简介

SPA功能简介一、颈肩拍打浴(2人位)原理:利用自高处往下冲之动力水幕,冲击人体上半身之颈、肩、背部,进行水力按摩,藉以消除全身的紧张性。

功效:消除肩、颈酸痛不适,松驰上半身筋脉并消除疲劳。

二、活水穴道按摩浴(4人位)每组2个按摩喷咀,腿、腰、和背、臀间隔原理:利用强力活力喷头,对人体、背、腰腹、腿臀等穴位,施以一定水压的喷泉冲击,以达到按摩之作用,消除不同部位肌肉之酸痛。

功效:消除身体肌肉之酸痛,促进血液循环,美化身材线条。

三、弧勾冲击保养浴(2人位)原理:利用由下向上抛物线之动力水柱(直径约2CM),冲击人本上半身之头、颈、肩、背等部位,进行中性按摩,消除全身肌肉的紧张感和肩膀硬化,促进血液循环。

功效:消除肩、颈酸痛不适,减轻偏头痛,松驰上半身筋脉,消除疲劳。

四、水瀑(帘)洞保养浴(水瀑+坐式按摩,〈2人位〉)原理:先利用下落式瀑布(水帘)对人体进行片刻上半身冲淋按摩,然后使人体保持坐姿,并利用池壁喷头所喷射的水柱同时对其小腿和脚底进行穴位按摩,使全身得以彻底放松。

效果: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消除腿部酸痛。

五、水中氧泡按摩浴(3人位)原理:利用依人体工学设计之气泡床让人体轻松躺着,抽水打成气泡,然后利用气泡之振动冲击,按摩人体肩、背、腰、大小腿等部位,达到放松身心之效果。

功效:活化肌肤,减轻背部酸痛,轻松恢复疲劳。

六、振动气泡浴原理:利用池底气泡装置3所产生的大量气泡对人体进行振动按摩,以达到松驰筋骨,消除疲劳之效果。

功效:松驰筋骨,消除疲劳。

上海皓邦康体设备有限公司二OO七年八月五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远古至殷商时期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奴隶社会的形成,按摩术 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在考古发现的殷墟甲骨卜辞中就有记载,“卜 辞’’中有名的医师都是从事按摩的,而且出现 了“面摩”、“干沐浴”等保健按摩方法
.
6
远古至殷商时期
且卜辞中多次出现的一个代表手法的象形文 字“付”
其形象表示一个人用手在另一人的腹部按摩 可见该时期保健按摩已有雏形
可见按摩常与导引法同时配合应用,统称按摩 导引,多应用于养生健身,防治疾病
.
11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首次提到了“膏 摩”一词,并将其与针灸、导引等法并列, 使用药物外用与按摩相结合的疗法用于预防 保健
由此可见,按摩在春秋战国之前已形成,并 在秦汉前后盛行,后世养生家则将其发展为 自我保健按摩,以防病延年
按摩的作用原理及种类
.
1
按摩的作用原理及种类
按摩概述 按摩的作用原理 按摩的种类
.
2
按摩概述
按摩又称推拿,古称“按跷”“案杌”等,是 人类最古老的一门医术和保健养生方法,按摩 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
3
按摩概述
远古至殷商时期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代 清代 近代 现代
.
9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帛书《养生方》,还记载了一种 “药巾”性保健按摩法以温补阳气,激发人 的生理机能
.
10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记 述养生保健按摩的医学理论专著
其中的《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中央者, 其地平以湿 …… 故导引按摩者,亦从中央出 也。”
背、修脚”称为“养身四快”
.
28
清代
另外,轻柔舒缓而有节律的手法有宁心安神 的作用,名日“放睡按摩”术,这种按摩术 当时已经在理发业普及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 民地的国家
.
29
清代
随着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西方医学传人中 国,使中医按摩学受到了极大的摧残
在此期间按摩学著作甚少
当时按摩科培养的按摩人员以保健养生为主
这些等级职称的设置,为确认按摩在祖国医学 中的地位,开创按摩医学教育,促进按摩医学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16
隋唐时期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中明确提出:
“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 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
还提出老年养生保健按摩的作用及具体方法,并 给后世以极大的启发
高濂《遵生八笺》将按摩导引放在延年去病 的首要位置
.
26
按摩概述
远古至殷商时期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代 清代 近代 现代
.
27
清代
清代的保健按摩已成风气
尽管按摩仍然被排斥于正规医学领域之外,但 保健按摩在理发行业已形成传统,在浴室中也 有人从事此道
清石成金的《传家宝》将“剃头、取耳、捶
在商业性浴室中已经出现了专门替客人擦背的 按摩者
.
20
宋金元时期
宋代官修的医学巨著《圣济总录》对按摩疗法 进行了理论总结,第四卷治法篇有按摩疗法的 专论,肯定了保健按摩的补养作用,书中还整 理出一套养生按摩套路,称为“神仙导引”
这是当时最为系统的自我养生按摩套路
.
21
按摩概述
远古至殷商时期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
17
隋唐时期
孙思邈还在他的著作中详细介绍了称作“天竺 国按摩,此是婆罗门法”的古印度导引按摩术 和中国古代的“老子按摩法”,十分推崇这两 套按摩术的养生保健功效
.
18
按摩概述
远古至殷商时期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代 清代 近代 现代
.
19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保健按摩更加广泛地流传于 民间,按摩疗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发展 保健休闲性质的按摩在理发、沐浴业和民间流传
.
24
明代
明代首次出现了与保健按摩有关的著作——罗真 人撰的《净发须知》,又名《按摩修养歌诀》
此书主要论述理发技法与保健按摩,也包括美容 和治疗
明代的医家和养生家对按摩的养生保健作用有了 更深刻的认识
.
25
明代
冯时可《雨航杂录》云:“按摩为养生之一 术,劳役者资之而血不越乱,佚惰者资之而 气不壅滞。”
按摩博士是按摩学科的最高教官
.
14
隋唐时期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各病症之后均 不列方药,而附以大量按摩法
唐承隋制,但对过于庞大的按摩科设置予以 裁减
唐代的按摩科设置为按摩博士、按摩师、按 摩生,且在按摩师和按摩生之间增设了按摩 工这一层次
.
15
隋唐时期
按摩工为直接给宫廷贵族服务的按摩人员
.
7
按摩概述
远古至殷商时期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代 清代 近代 现代
.
8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先秦时期按摩的主流以医疗为主,但保健性 质的按摩,在文献中也有所提及
《孟子》中“为长者折支”就是运用包括四 肢关节运动类手法在内的按摩法,为老年人 做保健按摩的较早史料
.
12
按摩概述
远古至殷商时期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代 清代 近代 现代
.
13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的保健按摩形成了正规的体系,是按 摩发展的鼎盛阶段
隋朝政府设立了太医署
据《唐六典》记载,隋朝太医署设置有按摩博 士 20 人,按摩师 120 人,按摩生 100 人
.
30
按摩概述
.
4
远古至殷商时期
按摩起源于人的本能行为和劳动、生活实践 Nhomakorabea原始人在肢体受冻时知道用摩擦取暖,在外伤疼 痛时会本能地去抚摸或按压受伤部位,在打嗝、 咳嗽时,也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去拍打胸背部
就这样,我们的祖先从一代又一代与疾病抗争的 亲身体验中,从原始的、下意识的、简单的手部 动作中,总结出了按摩医学
明代 清代 近代 现代
.
22
明代
明代是按摩业重新振兴与再度沉沦的重要时期
明初,太医院恢复了被宋代取消的按摩科,按 摩疗法又得到了重视
1571 年,按摩科再次撤销
1576 年,在张四维《医门秘旨》一书中首次 出现了“推拿”一词
.
23
明代
此后,按摩医学在这一形势下向三个方向分化 以“正骨手法”的正骨科立足于正统中医学, 对小儿的按摩治疗以“小儿推拿”的名义在民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