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民俗论文 震后四川省北川羌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合集下载

北川震后羌民居开发特色客栈(民居酒店)的可行性分析

北川震后羌民居开发特色客栈(民居酒店)的可行性分析
设 备 上浪 涌 过压 幅 值 ( 电压 保护 ) 过 。这 三
目前 , 虽然 防雷经验和技术越 来越 成 熟 、 善, 还是不 能完 全控制和 杜绝 强 完 但
雷 电对 工 程 设 施 的 破 坏 。 首 先 , 技 术 上 从 进 一 步 优 化 、 善 防 雷 系 统 。 次 , 好 职 完 其 做 工 防 雷 知 识及 设备 运 用 的培 训 , 强 自动 加 化 设 备 的 防 雷 安全 。最 后 , 管 理 上 下 功 从 夫 , 强 雷 电 发 生 时 , 量 切 断 暂 时 不 用 在 尽 的供 电 设备 电源 和 通 讯 端 口 , 免 引 入 雷 避 电 。在 强 雷 电过 后 , 及 时检 查 、 复 、 要 恢 更 换 防 雷 设 备 。对 防 雷 系 统 应 设 有 专 人 管 理, 以确 保 系 统 运 行 正 常 。
来重大损失 。羌族聚居地 博物馆倒塌、 大
量 文物 被 毁 , 楼 、 脚楼 倾 覆 ,释 比 ” 碉 吊 “ 身 亡 或 失 踪 , 村 落 遍 布 瓦砾 , 国 乃 至 世 古 中 界 唯 一 的羌 族 自治县 北 川 更 是 满 目疮 痰 . I 传 统 民居 建 筑普 遍 倒 塌 。 北 川 县 刚 出 台 的 灾 后 重 建 规 划 把 传 承 和 开 发羌 文化 列 为 重 点 , 发 展 ( 发) 把 开
生活 , 发展北川经济, 就成为 灾后 重建的重要工作之一。北川县 的灾后重建规划把传承和 开发 羌文化列为重点, 把发展 ( 开发 ) 乡村旅
游 作 为展 现 羌族 文 化 的 重要 手 段 本 文 对 民居 酒 店 和 乡村 旅 游做 一 简要 阐 述 , 时分 析 了把 羌族 民居 这 一 羌族 文 化 重要 载 体 开 发 成 同

从灾后重建看羌文化的开发利用与传承——以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灾

从灾后重建看羌文化的开发利用与传承——以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灾

家, 但 很 多邻 再
认 识 。此 外 , 生存环 境的地形 、 山水 、 习俗、 甚 至气
于羌族 人 口集 中 的 区域 , 以致 在 第 六 次人 口普 查 中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2 - 2 5
候 也发 生 了较大 变 化 , 造 成 羌 族 文化 生 存 土 壤 的改
为外 地 、 外村 “ 移 民” ) 都有类 似境况 , 他 们 搬 进 新
事件 只能 通过 对知 情 者 的叙 述 进行 录音 、 录像 等 方 式来记 录 , 使羌 文 化 的传 承 隐 藏 巨大 风 险 。羌 族 人
口的绝 对 数量 较小 , 加 之 汶 川 大 地 震 重灾 区 主要 位
) 男, 硕 士, 四 川 音 乐 学 院助 理 研 究 员 。
刘立云( 1 9 6 6 ~ ) 男, 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
冯志飞
刘立云 /从 灾后重建看羌文化的开发利用与传承—— 以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灾后建设开发为倒
变, 羌 族文 化 的根 遭 到 破 坏 , 最 终 导 致 羌 族 文 化 繁 衍 与 发展 的 困境 。 ( 三) 外来 文化 冲击 下 的羌语 困境
中图分 类号 : J 6 0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2 1 7 2 ( 2 0 1 5 ) 0 4 - 0 0 9 4 - 4 0
羌 族主要 分 布 在 四川 省 茂 县 、 汶川县 、  ̄ I L J l I 县、 理县、 黑 水县 、 松潘 县 等 区域 , 全 国其 他 地 区 也有 极 少 量分 布 。按 第 六次 全 国人 口普 查 统计 , 羌 族人 口 为3 0 6 0 7 2人 , 是 少数 民族 中的少 数 民族 。但 作为

北川羌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北川羌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北川羌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摘要: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羌族文化是北川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对北川来说是极其珍贵和重要的资源,推进羌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北川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

当前北川在推进羌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羌族文化资源优势对北川旅游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推进羌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北川;羌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北川,是大禹故里,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也是我国的革命老区之一,北川区位优势独特,境内山川秀美,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前北川在推进羌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北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何更好地挖掘北川民族文化资源、凸显民族文化特色、整合各种资源优势,推动北川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对推动北川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北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各个地区或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也是北川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出路。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3 年前三季度,在北川县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9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6 亿元,增长12.9%;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 亿元,增长9.1%。

三次产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25%、30.7%、44.3%[1] 。

由此可见,在北川的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最多、增长率最高、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而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旅游产业在北川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数据显示,2013 年北川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45.84 万人次,比2012 年同期增长42.5%;实现旅游收入15.04 亿元,比2012 年同期增长69%[2] ,可见北川旅游产业增长迅速。

汶川大地震后的旅游文化与纪念品开发的论文

汶川大地震后的旅游文化与纪念品开发的论文

关于汶川大地震后的旅游文化与纪念品开发的论文摘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四川“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羌族旅游文化的提升与纪念品开发运用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通过课题组多次实地调研,提出了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羌族旅游文化与纪念品开发的新思维,新路径,新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从而实现羌族地区灾后重建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灾后重建;旅游文化;纪念品开发在我国少数民族藏羌聚居地,四川省阿坝地区,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巨大的空间。

追述历史,藏羌民族在千百年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特有文字、语言、宗教、习俗等民族文化。

这些悠久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后人继承和发扬。

经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阿坝地区为了尽快恢复灾后重建,提升旅游形象,开展了用地震遗址旅游文化与纪念品设计开发应用来完成阿坝地区灾后重建,用地震遗址来带动旅游经济,提升旅游业发展空间,在原来的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益于新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组成员通过对阿坝地区各地羌寨受灾情况多次实地考察,明确阿坝地区羌寨的旅游文化新模式可从纪念品导入,课题组一致认为纪念品设计与开发,可从阿坝地区羌寨地震前当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戏文故事等为题材,进行陶艺、浮雕、工艺品以及新材料的制作,及手工制作或小规模生产来自筹自建,投入到震后重建家园的活动中,并结合阿坝地区地震遗址旅游的开发,进行纪念品设计、生产、销售,拉动羌寨灾区经济增长,刺激羌寨旅游消费,促进羌寨经济发展,保障灾区基本生活,解决羌寨灾区就业状况,恢复重建家园的目标。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各地羌寨地震遗址应保存一部分,地震遗址对灾区尽量做到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挖掘其地震后的遗址内涵。

一、灾后重建新思维1.汶川大地震后部分地震遗址要保存好,不改变其本来面貌,使其得到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震后国内羌族文化保护论文

震后国内羌族文化保护论文

震后国内羌族文化保护研究综述摘要:2008年5月12日,羌族主要聚居区之一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对当地羌族文化造成灾难性破坏。

在地震灾区重建的过程中,灾区羌族文化保护工作得到了我国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尤其学术界在震后集中式出现了较多有关羌族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

对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国内有关羌族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并进行简要的分析与展望。

关键词:震后羌族;国内;文化保护;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144-02羌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享有“民族活化石”之称。

“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对羌族文化的保护研究工作在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进程中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震后较短的时间内出现了大量有关羌族文化保护研究的学术成果。

一、震后国内羌族文化保护研究概况(一)对震后羌族文化保护所受影响的研究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引起了羌族人民生产、生活及消费方式的变革,导致羌族文化发生着剧烈的变迁,加之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文化带来的灾难性破坏,凸显出研究新时期羌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意义[1],也引起人们对于震后羌族文化保护所受影响的普遍关注。

李大舟、张世均在《“汶川大地震”对民族文化保护的影响——以地震中的羌族文化为例》(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一文中谈到汶川大地震对羌族文化保护造成的双重影响:一是对羌族人口、物质文化、居住环境、精神面貌造成极大的损害;二是形成传统聚居区的分割,造成传统文化区域的瓦解。

此外,鲁炜中等的《“5·12”汶川地震对羌族文化的影响及其重建措施》(青年作家,2010年第10期)以及吴建国、张世均的《“汶川地震”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也是对震后羌族文化所受影响的相关研究。

(二)对羌族文化保护的理论探讨1.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探讨面临今天愈来愈剧烈的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冲击,同时又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打击,羌族传统文化在灾后重建中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汶川地震后对羌族文化的发展性保护研究

汶川地震后对羌族文化的发展性保护研究

汶川地震后对羌族文化的发展性保护研究羌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素有民族活化石之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羌族文化发生着剧烈的变迁,抢救和保护羌族文化已经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羌族主要聚居区的汶川特大地震又给羌族文化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及时对地震给羌族文化造成的破坏进行评估,并采取有效的抢救和保护措施已成为震后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汶川特大地震对羌族文化的破坏汶川里氏8. 0级特大地震的重灾区汶川县、北川县、茂县是羌族的主要聚居区,也是羌族文化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次重灾区都江堰、平武、理县、黑水、松潘等县(市)也有大量的羌族人口居住。

地震对羌族文化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性的影响,汶川特大地震可以说就是羌民族的一次灾难,是羌族文化的一次灾难。

(一)地震严重影响了羌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1.地震对羌族人口造成重大影响。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对文化的保护首先是对作为文化载体的人进行保护。

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历史和文化是以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承,人在文化保护中的地位就更为重要。

汶川地震造成大量羌族人口的伤亡,对羌族人口从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等各方面都造成重大影响,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进而影响羌民族以及古老珍贵的羌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不少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在地震中伤亡。

羌族文化由羌族长者,特别是依靠羌族文化的主要传承者“释比”来传承,地震导致不少原本就已经为数不多的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人去世,无疑增大了羌族文化保护的难度。

另外,不少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也遇难或受伤,例如北川县文化馆职工,市级非遗项目羌族民歌的传承人计学文以及前年曾代表羌族参加全国鼓舞鼓乐大赛,表演羌族特色铃鼓舞的羌人都在地震中遇难,凡此等等,这些稀缺性人才的遇难或重伤,必将严重影响羌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此外,能传承极富羌族特色的羌绣、羌笛、羌碉等民间传统工艺、传统技术的民间能工巧匠在此次地震中也有伤亡,这些人才的遇难或伤残对于羌族文化而言是很大的损失。

震后北川羌族特色景观旅游发展条件研究

震后北川羌族特色景观旅游发展条件研究

震后北川羌族特色景观旅游发展条件研究作者:彭星来源:《当代旅游》2015年第04期摘要:羌族特色景观旅游要根据羌族特色文化的区域文化持色建设羌族文化特色的人文生态保护区,以保护羌族、羌族文化及其特殊的生存空间环境等,尤其注重羌族特色文化的代表性区域和村寨的重点保护,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羌族文化生态村。

在遵循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规律下,发展特色景观,展现羌族文化特色关键词:北川;羌族;特色景观;旅游发展羌族特色景观是一实体范畴,是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带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羌族文化特色的综合体。

羌族特色实体是羌族艺术文化的载体,北川羌族特色景观因有羌族文化的内涵而独居特色。

羌族艺术文化是羌族生命力的表达,羌族特色景观既是羌族艺术文化的表达,也是羌族生命力的表达。

震后北川新县城新址定于安昌镇以东方向约2公里处,2009年时可利用面积约有8平方公里,距离北川老县城约23公里。

新址地势较为平坦,自然条件良好,非常适宜城镇建设,有利于北川灾后重建和未来经济文化发展。

调整后的北川新县城将新增土地283平方公里,人口达22万人。

在“5.12四川大地震”过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明确指出,要将绵阳市北川新县城建设为一个特色国际性的旅游小镇。

随后国家成立了专家设计小组,各方面专家共同研究、论证、设计这套羌族特色景观方案。

设计方案由国家选派专家小组制定,具有鲜明羌族文化特色,包括羌族碉楼、羌族院落等。

北川新县城的规划发展定位为该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四川省西部的旅游服务基地、现代化羌族文化城等目标。

羌族特色景观旅游发展中,要注重新建城镇和村寨应体现羌族文化特色,建设羌族文化传承的公共空间。

新建城镇应当在建筑风貌上体现羌族建筑文化特色或其文化要素,为羌文化艺术的传承提供空间及其环境,其中建筑风貌、公共文化活动空间、自然环境等要素最为关键。

另一方面,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实行活态保护、动态传承羌族特色文化。

北川震后羌民居开发特色客栈(民居酒店)的可行性分析

北川震后羌民居开发特色客栈(民居酒店)的可行性分析

北川震后羌民居开发特色客栈(民居酒店)的可行性分析作者:王莹邹洪伟谭颖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12期(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使绵阳市北川县羌族聚居地遭受到沉重打击。

如何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恢复居民正常生活,发展北川经济,就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工作之一。

北川县的灾后重建规划把传承和开发羌文化列为重点,把发展(开发)乡村旅游作为展现羌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对民居酒店和乡村旅游做一简要阐述,同时分析了把羌族民居这一羌族文化重要载体开发成民居酒店的可行性。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羌族文化;民居酒店;可行性“5•12”汶川大地震给震区旅游业带来重大损失。

羌族聚居地博物馆倒塌、大量文物被毁,碉楼、吊脚楼倾覆,“释比”身亡或失踪,古村落遍布瓦砾,中国乃至世界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更是满目疮痰.传统民居建筑普遍倒塌。

北川县刚出台的灾后重建规划把传承和开发羌文化列为重点,把发展(开发)乡村旅游作为展现羌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而羌族民居,作为重要的羌族文化代表之一,其合理的开发与使用也成为人们尤为关注的问题。

一、对乡村旅游和特色客栈(民居酒店)的理解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中的旅游活动总和,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及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在乡村旅游活动中,众多的城市居民往往选择以乡村农户为主体投资经营的乡村民居酒店作为休整之所。

民居酒店是指居民将自己家庭多余的房间出租给游客,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的一种旅馆经营方式。

民居酒店的开设,不仅可以缓解旅游旺季时当地住宿接待设施的压力,为开办酒店的居民提供了一条经济来源,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调和了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灾后北川羌民居开发特色客栈(民居酒店)的可行性分析与国外或者是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北川的乡村旅游乃至民居酒店仍然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尤其一些特色古建筑在地震中的损失较大,不少旅游资源被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民俗结课论文震后四川省北川羌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四川省北川羌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摘要: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民俗旅游资源丰富:有55个少数民族,以及14个世居少数民族,也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拥有丰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北川羌族其独特的地方风采、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氛和动人的民俗风情,为北川县民俗旅游提供了有利的优势资源。

但是,由于各种自然、经济等原因,其民俗旅游开发与发展比较滞后。

5·12地震更是深刻影响了北川的旅游发展。

本文将浅谈羌族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并分析2008年5·12地震对北川开发羌族民俗旅游的影响,探讨北川民俗旅游今后的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四川北川羌族民俗旅游开发正文:一、北川县概况:北川羌族自治县隶属四川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县,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县。

县城距绵阳市区60公里,距成都160公里。

北川历史悠久,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正式建县,据史籍记载,北川是华夏人文始祖、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第一位奴隶制社会的皇帝——夏禹的出生地,称“神禹故里”,是羌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

全县辖3镇17乡,总人口1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6万人,占总人口的84.5%。

全县皆为山区,山体巍峨,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

县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平均每公里海拔递降46米。

县域地势最高点内位于西部与茂县的交界处,海拔4769米,地势最低点位于东南香水渡,海拔540米,县内海拔相对高差达4229米。

北川羌族自治县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也较为显著。

总的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较少,无霜期较长,云雾多。

春季气温回升较快,夏无酷暑,秋雨连绵,冬季干燥少雨。

二、羌族概况:羌族,自称尔玛,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平武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甘肃南部、四川西南、云南部分地区,现有人口约32万人左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羌族有语言,无文字,很早就通用汉文。

羌族聚居的地区比较偏远封闭,大多居住在高山、半山地区,因此也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其传统的民俗文化也因此保存比较完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三、羌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客观的存在于一定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传承于民间的各种社会事象,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经济的、游艺的方面等。

羌族历史文化悠久,地处深山峡谷,交通闭塞,传统文化保存完好,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点。

(一)羌族的建筑文化资源碉楼是羌族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是羌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

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

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

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

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这在少数民族建筑史上时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羌族的饮食文化资源:羌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用餐方式、氛围和饮食方式,以及礼仪、祝词、祝酒歌等,构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过去,羌民的主食是玉米和土豆,辅以小麦、青稞、荞麦和少量的大米。

现在以大米为主食,其次为小麦、玉米和土豆。

羌族也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猪肉加杜仲1-2两清烛。

以上三种都能补肾。

羌民喜好喝酒,最有特色的是咂酒,是羌族人招待远方贵客的必备佳品。

具有羌族特色的食品还有羌腊肉、血肠、豆豉、“搅团”、“金裹银”、“面疙瘩”、“荞荞麻儿”、“切切面”等。

(三)羌族的服饰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的差异,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服饰习俗。

羌族的服饰丰富多彩,妇女服饰最有特点的是刺绣围腰、鞋子,男子服饰最有特点的是羊皮褂、烟荷包和云云鞋。

羌族人还爱戴银饰,如银耳环、银手镯、银项链、“长命锁”等,有祈福之意。

(四)羌族节庆文化资源:极富少数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是民俗旅游中的一大亮点。

北川地区除了有传统的汉族节日之外,还有特殊的羌族节庆,譬如农历六月初六的大禹诞辰及同时的祭山会、农历十月初一的羌历年、药王会、神禹殿庙会转山活动、婚丧仪式以及各村镇的庙会与民间集会等,这些都可以开发成集观摩、参与为一体的体验式旅游项目。

(五)羌族的手工艺资源:手工艺品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挑花和刺绣是羌族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是羌族劳动人民艺术的结晶。

羌族挑花刺绣的色彩以黑、白对比居多,主要用于妇女围腰上的装饰,图案题材广泛,主要源自于自然和生活,有山川、花草、动物等。

此外,羌族的服装、挎包、背包、荷包、鞋垫、云云鞋、香包以及竹木制品、骨雕、牛羊角雕等手工艺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魅力。

此外,羌族的信仰文化资源、歌舞文化资源等在此不一一列述。

四、震后羌族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现状2008年的5·12地震直接影响到震后北川旅游业的恢复与发展速度与方向。

震后旅游资源状况如下:(一)人文旅游资源受损较大。

(1)羌族的古老民居以及碉楼的坍塌。

(2)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被掩埋。

例如羌族文化保存较完好的北川县的羌族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大禹纪念馆、羌族民俗博物馆、禹羌文化研究中心等文化场馆都在地震中倒塌,大量文物和羌族文化档案资料、大禹研究史料文献、文化器物被掩埋或严重毁坏,许多关于羌族历史的文物在地震中被毁。

据绵阳市博物馆统计,北川在此次大地震中被埋的国家二级文物有2件,三级文物有121件,一般文物有280余件以及大量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这无疑对羌族的整个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有所损伤。

(3)一些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受损严重或将不复存在。

北川县永平堡石砌古城墙多处垮塌,城门开裂、变形;禹里乡禹穴沟传说中大禹出生地的众多遗迹受到损毁;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勒石村聚居遗址、克枯栈道、青坡门河坝遗址、石棺葬、砖石墓、布瓦羌族古碉楼、无影塔等无不遭到严重破坏。

因此次地震毁坏而不可修复的历史遗存也有一些,例如汶川姜维城,基本上完全坍塌。

(二)羌族人口受到重大影响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对文化的保护首先是对作为文化载体的人进行保护。

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历史和文化是以口授的方式进行传承,这样人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就更为重要。

地震造成大量羌族人口的伤亡,其中有不少是通晓羌族语言和历史文化的人,这无疑增大了羌族文化保护的难度。

此外,能传承极富羌族特色的羌绣、羌笛、羌碉等民间传统工艺、传统技术的能工巧匠在此次地震中也有伤亡,这些人才的遇难或伤残对于羌族文化而言是很大的损失。

但总的来说,羌民俗文化的传承人虽然在地震中损失严重,但并不代表羌文化丧失了可继承的载体。

(三)自然风光受损严重相比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损失,羌族居民所处的自然环境破坏更为严重。

恶劣的环境迫使部分羌族同胞移民,而更多的羌族人仍然选择继续留在自己的家园。

因此,这就给未来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提出了一个必须解决的命题:羌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和谐的生态环境之上。

而鉴于现在的情况,在旅游的重建过程中,又必须侧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不是开发。

五、震后北川羌族民俗旅游开发措施(1)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协作式管理模式。

北川民俗旅游业发展需要是更为广泛、更为有力的新型协作式战略管理模式。

这意味着,北川地方政府必须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突出并强化政府职能与政府行动,扮演好北川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领航员、掌舵者和服务员的多重角色。

全县上下统一观念、形成共识、协作配合、全力支持北川羌族民俗旅游发展。

(2) 依托新的地震旅游资源打造新的旅游市场,以此为契机进行羌族民俗旅游的全球化营销策略。

5·12地震出现了具有全球垄断性的地震城市废墟遗址资源及堰塞湖等其他的旅游资源,这为北川打造新的地震观光市场创造了绝佳的机遇。

地震把北川推向了全世界,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因此我们应抓住此契机,站在全球的角度,以地震推进北川的民俗旅游发展,提高羌族民俗旅游的知名度。

(3)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提升原有民俗旅游资源,完善原有民俗旅游市场。

北川自然旅游资源荟萃了多种类型的山地景观、多样化的高山自然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资源。

在政府公布的规划中提到:“在全国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全国各主类资源在北川都有分布,即8个主类;“亚类”共有27个,占到全国资源亚类总量的87%;“基本类型”67个,占全国总量的43%。

因此,从总体上讲,北川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层次齐全。

”因此,发展北川羌族民俗旅游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4)与大禹文化深度结合,突出北川民俗特色,统筹规划。

特色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生命线。

北川是“中国大禹文化之乡”,多年来在政府组织下,已形成深入全面的大禹文化的理论研究与民间的大禹崇拜氛围为禹羌文化传播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川羌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进行统筹的规划、分期实施。

应优先开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保证其优先发展,以带动整个北川地区民族旅游业的发展。

(5)提高认识,加强对羌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引导,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

民族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主潮之一,应提高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

因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多个方面和多个部门,必须强化北川政府的宏观引导及调控,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实现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多项有机统一。

(6)开发中旅游点、线、面应有机结合,形成北川羌族民俗旅游的立体开发网络。

羌族旅游开发依托羌族民俗博物馆、自然羌族村落或模拟村落建立羌族民俗旅游点;围绕这些旅游区(点) 的开发,实行区际合作,推动地区间联合行动,开辟羌族民俗旅游线路;依托羌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城镇,系列开发成集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北川族文化旅游区。

在开发中要遵循特色性、保护性、参与性、文化性、乡土性等原则,防止旅游区原生文化的西化、汉化、庸俗化和城市化。

北川要准确把握灾后旅游产业发展的态势,深化对旅游产业综合性的认识,把旅游产业发展放到四川省、全国乃至全球的旅游产业发展大背景中去审视、去思考、去定位,以开放性的思维和国际化的眼光谋求北川羌族民俗游的发展,实现羌族民俗旅游的多元化纵深化提升,旅游产业质量与效益并重的提升,旅游品牌的整体推进,旅游相关产业的整合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