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一历史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人教版必修1)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秦朝中央的三个官职。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①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①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常设官职①三个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牵制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2.某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崇拜最高权力的奴性意识。
”“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度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度D.宗法制度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①三省六部制①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①明朝的内阁①清朝的军机处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4.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
”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A.执掌奏章,下达诏令B.统领百官,处理政事C.监察官员,审理大案D.草拟诏书,审议执行5.“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
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
”材料表明()A.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C.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6.史载:嘉庆十年,有个叫何元琅的御史,给皇帝上了一个《请酌改军机处名目》的奏折,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
”此事反映了军机处()A.与兵部的职能相互重叠B.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C.其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满D.已成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お7.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含答案

20.史载唐高宗在位时期处理的政务,将近300件,发现其中20多件有武则天参加,但大多是有关外戚和后宫的事务,而任命宰相、将领等重要事务,都由唐高宗亲自处理,材料主要表明
A.武则天干预朝政较为合理B.唐高宗临朝主政不决事
C.武则天政绩实在乏善可陈D.国事政务由唐高宗主导
C.没有设立相应的惩治措施来配合监察体制
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6.中国古代对地方管辖的措施不断变化。民间俗语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里的“州官”,其最早应该出现的
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
7.政治象征是指几乎所有的政治系统都依赖于一些象征符号、仪式行为或特殊话语来维持其运转。下列是殷商时期的政治象征
18.“日暮乡关何处是,今年除夕不放假;日照香炉生紫烟,今年除夕不放假。”网友们对2014年节假日放假安排吐槽的背后,更多的是表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结。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
19.“上海是个移民社会,我们的祖辈很可能来自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这里“省”的含义,最早出现于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③D.①
8.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A.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古代中国存在许多同居共财的家庭,如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居”,宋朝陈兢一家“十三世同居”。上述现象反映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卷

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2.《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
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建立保密制度B.震慑谋反之徒C.维护皇帝权威D.削弱丞相权力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B.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C.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4.下图为夏朝世系示意图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A.宗法制B.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制D.王位世袭制5.汉初吕后死后,诸吕秘密集合,共谋作乱,郡县官吏消极观望,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A.削弱中央集权B.稳定政治局势C.解决王国问题D.加强君主专制6.“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
”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A.分封制度B.世袭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D.宗法制度7.“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
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
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
”这表明军机处()A.由皇帝的亲信组成B.侵夺了南书房的权力C.军机大臣掌握实权D.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8.我国清代军机处能够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含答案)

【创新方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检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 1
一、全面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发展历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
元朝,强化于明清
两大
矛盾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三大发展趋势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对人们
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
个人的绝对权威
评价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
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发展
二、历代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割据、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措施。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单元训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

单元检测卷(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三字经》是弘扬国学的重要读本。
古人云:“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三字经》中出现“周武王,始伐纣。
八百载,最长久”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郡县制B.分封制C.中央集权制D.内阁制答案 B解析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A、C两项形成于秦朝;D项形成于明成祖时期。
2.下面是两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们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
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A.分封制B.宗法制C.世袭制D.禅让制答案 B解析吃团圆饭的习俗反映出中国人民重视亲情,故吃团圆饭的习俗受到古代中国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3.“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反映了西周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A.嫡长子继承制B.神权色彩浓厚C.政治等级森严D.贵族拥有政治、经济特权答案 A解析“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说明了继承权力的唯一性原则,这实际上说明了宗法制的继承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4.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考古发掘工作研究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
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
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A.政治上实行分封制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C.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格D.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答案 C解析从材料可以了解到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
本题选C项。
A、B两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明显错误。
5.下图是秦始皇,他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服饰只有他和继承他地位的子孙可以穿着。
这突出说明()A.秦朝服饰丰富B.秦朝注重礼仪C.皇权至高无上D.他对服饰很讲究答案 C解析据材料可知,秦始皇的服饰从名称、装饰和用途来看都是特殊的,这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1.“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
然后他们又用一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材料中所列举的“严密的组织”是指()A.宗法制度B.分封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D.科举制度2.明朝阁臣制取代了宰相制,后期的阁臣实际权力非常之大,被史家称为“有相权而无相位”。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阁臣是皇帝的政治秘书B.阁臣位极人臣地位极高C.皇权旁落阁臣越权越位D.君主专制制度自身弊端3.周代金文“封建亲戚”中的“亲”字写作“”( 字的左边是监狱,右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戚”字写作“”(字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一种武器)。
这反映了周代()A.受封诸侯的权利B.分封的对象C.受封诸侯的义务D.分封的目的4.1399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朱允炆,攻占都城南京,赶跑了当时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明成祖。
他虽然成功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盛世”,但后来封建史家仍以“篡位”视之,主要是因为他()A.是以武力夺取皇位的B.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C.违背封建道德规范D.不符合封建史家的利益5.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
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A.秦汉B.隋唐C.魏晋南北朝D.明清6.《吕氏春秋·当务》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
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纣故为后。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C.商王对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D.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7.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必修一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人民版含答案)

必修一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人民版含答案)【师说】2014-20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人民版必修1时间:4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0分)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中的“大道”是指()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A.①③B.②③.③④D.①②【解析】材料指的是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实行公有制和禅让制,故选A项。
【答案】 A2.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
对该图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A.图中诸侯四方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力之间的主要纽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显示的是周朝政治体制,因而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B两项所述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权力高度集中有违史实,D项所述的勤政爱民无法找到材料依据。
故选。
【答案】3.《国学》杂志评论我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的嫡庶权益分配,嫡统庶,以庶辅嫡。
”与此评论无关的制度应是()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世官制度D.丞相制度【解析】由“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即可知涉及的制度强调血缘亲疏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备选项只有丞相制度不看重这一点,故选D。
【答案】 D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对分封制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单元检测试卷: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右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场景,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此考试制度相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
该制度(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2.唐宋期间,中国古代立法呈现出从律令格式到敕令格式的转变,也就是皇帝命令文书的敕和赦文(皇帝的赦免诏书)具有了立法意义。
这反映了( )A.法律体系得到了完善 B.皇帝成为最高立法者C.国家立法走向制度化 D.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3.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这说明( ) 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
这里的“优秀”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的实质就是专制独裁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5.[2019·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月考]一位美国史学家曾评论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的第一次“革命”指( )A.王位世袭制确立 B.分封制的实施C.宗法制的创立 D.中央集权制的形成6.[2019·福州质检]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血缘政治向科举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7.[2019·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期末]历史上某一时期,出身卑微的人如果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就可能步入仕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封建礼制
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穿戴赤色画龙的衮衣和冠冕,诸侯穿戴黑中带红的衮衣和冠冕,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穿戴裨衣礼冠,位次于大夫的士则穿皮弁之衣。
材料体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不同的等级序列,反映了分封制的特点,故选A。
答案:A
2.右图是山西太原晋祠(周成王之弟叔虞立国之处),晋国属于()
A.功臣封国
B.姬姓封国
C.商族后裔的封国
D.周人恢复的被商灭掉的古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晋国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立国之处,故选B项。
A、C、D三项都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答案:B
3.《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载,屡建功勋,忠孝两全,被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这主要体现了古代哪一制度的影响() A.世袭制度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D.皇帝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
分析材料中“忠孝两全”“孝烈将军”所隐含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答案为C项。
答案:C
4.西周一诸侯的妻室和子嗣状况见下表,能继承该诸侯爵位的应是()
解析:“二哥(20岁)”。
答案:A
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某一官职“金印紫绶,掌武事”。
该官职应当是()
A.丞相B.太尉
C.御史大夫D.廷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三公九卿制。
从“掌武事”来看,该官职应当是太尉,因为秦朝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答案:B
6.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B.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宗法制D.宗法制和郡县制
解析:“周之失,在于制”,是指西周分封制后来导致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出现,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
“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是指秦亡于暴政,而不在于郡县制的推行。
答案:A
7.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出现“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的现象。
这说明当时()
①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②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④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④
解析:从材料信息不难看出分封制不利于中央权力的加强,而郡县制虽然够强化中央集权制度,但不能消除内乱。
故③④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A
8.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
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
A.秦朝B.汉朝
C.唐朝D.元朝
解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开创了省制,不同于A、B、C三个朝代的郡县制。
答案:D
9.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
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A.按军功选官B.按门第选官
C.科举考试选官D.按品德选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题干来看关键信息即选官标准注重文化素质,四个选项里只有C项能够体现。
答案:C
10.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A.三公九卿制B.内阁制
C.二府三司制D.一省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明代废除丞相,设立了内阁,A属于秦代,C属于宋代,D属于元代。
答案:B
11.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行省制的推行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内阁地位的上升D.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本题考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乾纲独揽……大权无从旁落”反映了君权的空前强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为军机处的设立。
答案:D
12.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解析:从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反映出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答案: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等大臣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
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材料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
——清·乾隆(1736~1796年在位)
(1)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下一代“皇帝”是通过何种方式产生的?(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如果欲下令治理黄河,最后负责实施的是哪个职能部门?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有何影响?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时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别?(10分)
(3)材料三中乾隆的言论反映出我国古代君臣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分)
解析:本题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题,组织三则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可得出“意图”;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知道皇帝是世袭产生的。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可知工部负责工程建设;第二、三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中“从无旁落”等信息,可知君臣是一种主仆关系,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1)强调功绩,神化皇权。
皇帝产生方式:世袭。
(2)工部。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
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掌政令的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
(3)关系:主子与奴才的关系。
基本特征:君主专制。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
材料三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
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选拔官员的方式和主要标准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弊端?(8分)
(3)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与材料二相比有何进步?(8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第(1)问根据材料中“举秀才”“举孝廉”分析出制度和标准;第(2)问要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前三品对官员选拔的垄断,结合相关知识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用科举制的积极意义来回答。
答案:(1)察举制度。
推荐。
才学和品德。
(2)九品中正制。
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得到任用。
(3)隋唐时期。
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