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中的点苔
山水画中的点苔

中国山水画入门中国旅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北京闫正刘万朗冉祥正编著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绘画宝库中,也是独占鳌头,富有特色的艺术。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其悠久的演变过程。
它作为独立的画科出现,虽然比较晚,但也比欧洲风景画早一千多年。
研究我国山水画的历史发展,学习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敏锐的观察,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把热爱祖国一片赤诚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来,这对今天盛世求贤、振兴中华、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发扬我国光辉灿烂的艺术事业,是很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
中国山水画技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段七丁编著点苔在山水画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国画的塑造中,点子和线条一样,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相对线条,点子的线条更灵动,故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在山石的表现中,点法除了配合勾、擦、染,形成皴法表现之外,也直接从形态上以点苔、草迹、落叶、腐土、远树等一类面目,对山石形象进行生动、丰富的塑造。
另一方面,从形式上更是对线面用笔的表现,进行接气,提醒,深厚等等灵活的丰富和补充。
打点的笔,以弹性较强的键毫、兼毫为好。
笔有新、旧、秃,锋有锐顿、聚散。
其性不一,点出的面目自然各异,如:夹、圆、扁、破、浑。
更以用笔的部位、方向产生横竖、斜正、长短等等形态。
在实际表现中,这些丰富的点法随着水墨的浓淡、枯湿变化,更产生出无尽变化的灵性。
在广泛的应用中,生发出活泼的表现魅力。
点法的用笔、用墨与组合技巧,需要掌握如下:用笔打点,力有轻重、徐疾。
其效果或力透纸背而显得凝重、沉厚;或蜻蜓点水,风致飘逸。
笔的运动有直落坠点;有勾点结合;有点中带揉。
手法多,灵活性大。
掌握时要灵活的根据表现需要。
在同其它技法配合中生动、自然的发挥。
能够如此,自然是点与不点、点多点少均有道理。
一般规律是:一幅作品中,点子类型不可太杂。
否则,难以和谐。
又不可太单一,太单一会导致表现力度的贫乏。
用墨上,点子有浓淡,焦渴之别。
在笔的轻重缓急作用下,更产生憨浑、苍莽等精神特色。
浅析山水画中的苔点

浅析山水画中的苔点发布时间:2023-01-05T06:04:25.474Z 来源:《建筑创作》2022年8月15期作者:作者:吴旭亮[导读] 苔点在中国山水画中有着丰富的表现,苔点的大小变化,存在方式,疏密排列,虚实变幻的不同,都会带来不一样的画面效果,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
在中国绘画史的技法演变过程来看,苔点的运用是在皴法形成之后,而皴法是在线勾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苔点刚开始是表现苔藓杂草,山石地坡等被用来丰富画面的笔墨。
作者:吴旭亮单位:泰顺县吴旭亮石雕艺术工作室邮编:325504【摘要】苔点在中国山水画中有着丰富的表现,苔点的大小变化,存在方式,疏密排列,虚实变幻的不同,都会带来不一样的画面效果,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
在中国绘画史的技法演变过程来看,苔点的运用是在皴法形成之后,而皴法是在线勾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苔点刚开始是表现苔藓杂草,山石地坡等被用来丰富画面的笔墨。
发展至明清时苔点打破原先的传统形式,不被当作绘画固有的手段应用在山水画中,而是用以表达画家独特的思想感情。
苔点在微观、宏观上对画面起了调节作用,可以把控画面的节奏感、重心甚至是气韵,可以说是万能的调和剂,对画面具有多重作用,能够为画者所多方法使用,可塑性极强。
苔点也可以使得画面各元素之间界限明朗,又不乏联系。
【关键词】山水画;苔点;演变从形象上看,苔点是中国水墨画中对于石缝中杂草,山涧、溪畔灌木丛,以及远山上隐约的树木植被的高度概括。
从意境上看,是为收拾,丰富画面的装饰成分。
从画理上看,艺术规律受制于自然规律制约,但自然规律应从属于画理的要求。
苔点于山体交汇处,阴阳起伏处,能够贯通气脉,畅顺墨气,调节重心,突出主体。
一、苔点在山水画中的作用第一,苔点的基本作用就是用来表现山石上的植被,比如树木和苔藓,这在传统山水画里体现得最为明显,以苔点来表现远山上的花草树木以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
第二,苔点可起到醒目的作用。
醒目就是给画面提精神,在画面墨色比较暗淡或者层次分不开的地方往往会显得没“精神”,且空间关系不明显,这时运用苔点就会解决这些问题。
水墨点红法

水墨点红法
水墨点红法,又称“点苔法”,是花鸟画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尤其在表现花卉和叶子上,更显生动和灵活。
水墨点红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用墨或者浓墨画出花卉或者叶子的轮廓和结构。
2.然后,在轮廓和结构的基础上,用淡墨或者重墨在花卉或者叶子的适当位置点上几个点。
3.最后,用朱磦、朱磲或者曙红等颜色在墨点上进行点染。
点染的时候要注意墨点和颜色之间的呼应和对比,使画面产生一定的节奏感和层次感。
需要注意的是,水墨点红法并不是简单的在墨点上随意点染颜色,而是需要根据花卉和叶子的生长规律、形态特征以及画面的整体效果来灵活运用。
同时,还需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和深浅的变化,使画面更加真实和生动。
【书画课堂】(下)花鸟画中坡石,水口,苔藓,草的画法

【书画课堂】(下)花鸟画中坡石,水口,苔藓,草的画法古人说:“今人画不成观,必须丛点,不免生媸女添痂之诮。
”要之点苔应有作用,须根据一定需要,有一定形式,一定地点,才能衬托精神。
古人把点苔比作画人物的点睛,若点苔不好,便一败涂地。
点苔位置须慎审,在石上多生于石缝及岩之阴暗部分,在树干则多生于老干背面。
点苔时须详审位置,慎重着笔,凝神静气,推理所应加苔点的部位。
苔点更有破墨效果,浓处淡点,淡处浓点,遇有长皴,则放过不点,致成缀珠形式。
点苔不应过多过密,在树干应避免对称排比。
岩脚山缝者宜浓,石面石,肤者宜淡,更不能周点山石边沿,如堆积鼠粪,反失原意。
总之,点苔恰到好处,可增加坡石的苍厚和层次,着重处连点三五点,便能提起画幅精神,如美女簪花,倍增妍丽。
长苔宜用秃笔,中锋直闯,用侧笔则出纤弱效果,不好掌握,无论点苔用扁点、圆点、横点、竖点、单点、复点,三、五、七点,用笔宜活宜俏利,更要注意厚重,不然就不能长入石骨。
点苔时要求攒聚有情,聚散得势,若手法纯熟,即可出笔轻快活泼,疾迟应手,大小相间,于有意无意中一气呵成。
胸中须默记古人法度,但落笔时又不能为前人规矩所范囿,功夫到精熟时,自得从空垂下之妙。
点苔时着笔应有准、有序、有力,忌轻浮、飘忽、散漫,疏密得宜,则如天然妆成。
有时需点大湿点,在荷塘浅水间,竹根沙碛处多用之。
蘸墨直闯,听其自然洇漫,以得浑厚圆润之趣。
画草须分别山草、水草,山草硬壮而钝,水草细软而长。
草可因风向左右摇摆,画时须注意动势,草的欹斜应与花木主体的取势统一。
丛草多排生,间有交叉,才见风致。
但交叉不可过多过乱,忌编席、织篱。
随着季节的不同,画草时又要注意它的色彩及造型的变化。
草的种类约可分为春草、茂草、霜草、枯草、长草、卧草、遮根悬崖草等等。
表现方法有墨笔、色笔、双勾、白描、勾填、勾勒、率勾诸法。
水草中的水柳、蓼和等,可属于花卉范畴,其它还有萍草、荇草、蒲草和芦苇。
萍三叶丛生,浮于水面,荇草形状不一,皆可用于画荷花、水浮莲时填补空白。
山水画苔点技法解析

山水画苔点技法解析
苔点固形而异,有数十种之多。
清代郑绩
曾介绍点的用途,'其意或作石上鲜苔,或作
坡间蔓草,或作树中薛梦,或作山顶小树,概
其名日苔点。
''(见《梦幻居画学简明》),
其定义是很确切的。
这里主要是介纷表示叶、
草、花等非双匀的各类苔点,按照前人所总结
过的程式,对各种形状的点,加以区分和归类,
列成以下苔点名称表:
直点类:直垂藤点破笔点垂叶点尖头点
横点类:平头点仰头点垂头点横垂藤点
圆点类美术:大混点小混点柏叶点(胡椒点)梧桐点
斜点类:梅花点鼠足点菊花点椿叶点聚散椿点藻丝点弧线点类美:个字点(个字点双勾点)介字点(疏竹、杉叶点)松叶点(刺松点、攒三点攒三聚五点仰叶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表仅就其点状分类的,这种分类可便于初学者进行识别。
《芥子园画传》中曾说'点法虽不同,然随笔所至,于无意中相似者,亦复不少'。
所以不论其为圆点、斜点,近似相混之处是难免的,无法作出
截然之划分。
作为树叶而画的苦点,首先要辨明所画的树科是什么,才好根据其树科点缀出树头的外型,只有时状和树冠都一致了,才可以画出某一树科之特征来。
所以叶的聚散画法,要本千树科结构,不宜散乱,才可表现出树的品种。
传统山水画点苔的基本方式

传统山水画点苔的基本方式作者:毕振存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5期摘要:传统山水画中点苔作为山水画构成的重要组成元素,伴随着山水画的发展而演变。
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特点,点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画面中采用不同的方式点于不同的部位可达到不同的画面效果。
本文主要从传统山水画点苔的基本方式对其进行了阐述,在传统山水画作品中点苔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根据画面风格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笔法、不同形态的点法,多此一点便多一分生机、多一分韵味,使画面形成新的面貌。
关键词:山水画点苔方式点是概括了多种形象的符号,其绘画方式可根据山石的皴法、山水的章法和风格决定,它有很多种类,不少还可以用作点叶,具体可分为圆点式、横点式、垂点式、嵌色点式、杂点式等五大类。
然而画面中使用何种方式的点苔,旨在绘画者的意趣何在,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画面效果。
本文从点苔的方式着手逐一讲解,从而对点苔技法有更进一步的掌握。
一、圆点式圆点式主要有大圆点和小圆点之分,具体包括大混点、小混点、柏叶点和梧桐点,圆点是画苔点最主要的点法,种类比较多,比如大混点可以用来表现成片的秋叶,小混点表现稀松处的树叶,柏叶点用零散的小圆点构成远处柏树的叶的形状,等等。
这类点式的点法宜用中锋用笔点簇而成,取其圆厚,用笔如蜻蜓点水,其虚实、快慢、松紧的变化及其组合形态、情调等方面,与其他点式相比圆点式之类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故此类点在山水画中的运用较为广泛,最善于灵活运用圆点式的画家当属元代的吴镇,现代山水画家关于这方面的继承发挥也比较多。
吴镇最善于灵活运用圆点式。
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一生过着隐士生活,四十岁之前注重临摹,为其坚实的艺术奠定了深厚的功底,五六十岁时,他的山水画独立创作较多,待到晚年,画笔趋于粗率,于不经意间使情感充盈于画面。
最初元四家都学董、巨,而其他三大家皆更其面目惟吴氏画风,犹多存董、巨遗法,《洞庭渔隐图》此画从巨然法度中化出,实可谓巨然遗风。
每日一画|画山容易点苔难,山水画的点苔技法

每日一画|画山容易点苔难,山水画的点苔技法在山水画中,点苔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法,历来被画家所重视。
明唐志契云:“ 画不点苔,山无生气。
昔人谓苔痕为美人簪花,信不可缺者。
又谓画山容易点苔难,此何得轻言之。
”近代画家黄宾虹认为:“山水打点,似人物画点睛。
点非微不足道,点之得当,山水精神倍增。
” 可见,在山水画创作中。
点苔技法的运用至关重要,它既能状物达意,丰富画面内涵,又能点睛传神,突显被衬物的神采风韵,起到强化、突出艺术形象的作用。
苔点的表现技法是在皴法形成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皴法的一种演变。
从点的形态来看。
有圆点、横点、竖点、斜点、逆锋点、马蹄点、泥里拔钉点、大小混点、色点等多种形式。
点可以是具象的,用来表现山石、地坡、枝干上和树根旁的苔鲜杂草,以及峰峦上的远树等;它也可以是抽象的,什么都不代表,只是作为一种符号或造型元素。
“ 点” 虽然很小,但它同样讲究用笔、用墨,即使一小点也应有锋、有腰、有笔根。
有浓淡、焦渴之变化,运笔分轻重、徐疾,或如蜻蜒点水、高山坠石。
或勾点结合、点中带揉,手法灵活多变。
点的组合有分合、聚散,讲究自然节奏感。
在具体运用中,点作为一个基本的造型元素与线、面有机结合,并形成一个整体,而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
从山水画发展过程来看,苔点的功能和价值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点” 是皴的延伸在山水画技法的演变中,皴由线发展而来,苔点技法亦是皴法的一个演迸。
与“点”相似的皴法有钉头皴、雨点皴、芝麻皴、豆瓣皴、米点皴等,这些皴法是画家深入生活、观察自然,并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表现了画家的艺术追求。
如北宋画家范宽非常重视写生,他认为与其师古人,不如师造化:他常居山林危坐,观察云烟风月,日夕为真山写照,善与山水传神。
其代表作《溪山行旅途》描写的是关中景色,画中山峰巍然耸立、气势磅礴,一线飞瀑直泻深谷。
为了将自己真实的感受传达给受众,画家用一种十分质朴的豆瓣皴来表现山石质感。
这种皴法上粗下细,落笔重而收笔轻,形似豆瓣。
中国画皴法详解

中国画皴法详解
中国画的皴法是一种重要的绘画技法,用于描绘山石、树木、云雾等自然景物的纹理和质感。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国画皴法及其详解:
1. 直皴:用笔直的线条在画面上连续绘制,表现横向或纵向的纹理,形成简洁的效果。
2. 斜皴:将笔斜握,在画面上绘制斜向线条,常用于描绘山石的质感,表现出坚实和立体感。
3. 曲皴:用曲线状的线条在画面上绘制,常用于描绘云雾、水面等柔软的物体质感。
4. 点皴:用笔尖轻轻点画,形成细小的点状线条,常用于描绘纹理和细节,如树叶、花瓣等。
5. 挑白皴:在画面上留白处用笔描绘出不同形状的白线,使画面产生对比与层次感。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国画皴法,每一种皴法都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效果。
练习和掌握这些皴法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同时也需要理解和感受被描绘物体的形态和纹理。
只有在不断实践中熟练运用这些皴法,才能在绘画作品中达到自然、生动、有质感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入门中国旅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北京闫正刘万朗冉祥正编著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绘画宝库中,也是独占鳌头,富有特色的艺术。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其悠久的演变过程。
它作为独立的画科出现,虽然比较晚,但也比欧洲风景画早一千多年。
研究我国山水画的历史发展,学习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敏锐的观察,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把热爱祖国一片赤诚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来,这对今天盛世求贤、振兴中华、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发扬我国光辉灿烂的艺术事业,是很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
中国山水画技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段七丁编著点苔在山水画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国画的塑造中,点子和线条一样,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相对线条,点子的线条更灵动,故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在山石的表现中,点法除了配合勾、擦、染,形成皴法表现之外,也直接从形态上以点苔、草迹、落叶、腐土、远树等一类面目,对山石形象进行生动、丰富的塑造。
另一方面,从形式上更是对线面用笔的表现,进行接气,提醒,深厚等等灵活的丰富和补充。
打点的笔,以弹性较强的键毫、兼毫为好。
笔有新、旧、秃,锋有锐顿、聚散。
其性不一,点出的面目自然各异,如:夹、圆、扁、破、浑。
更以用笔的部位、方向产生横竖、斜正、长短等等形态。
在实际表现中,这些丰富的点法随着水墨的浓淡、枯湿变化,更产生出无尽变化的灵性。
在广泛的应用中,生发出活泼的表现魅力。
点法的用笔、用墨与组合技巧,需要掌握如下:用笔打点,力有轻重、徐疾。
其效果或力透纸背而显得凝重、沉厚;或蜻蜓点水,风致飘逸。
笔的运动有直落坠点;有勾点结合;有点中带揉。
手法多,灵活性大。
掌握时要灵活的根据表现需要。
在同其它技法配合中生动、自然的发挥。
能够如此,自然是点与不点、点多点少均有道理。
一般规律是:一幅作品中,点子类型不可太杂。
否则,难以和谐。
又不可太单一,太单一会导致表现力度的贫乏。
用墨上,点子有浓淡,焦渴之别。
在笔的轻重缓急作用下,更产生憨浑、苍莽等精神特色。
因此表现中。
尤其要注意笔墨配合时灵动的互补关系与制约关系。
活力,即在于笔与墨的调解中。
浓淡、枯湿的自然兼顾是其基本规律,灵活地随机应变是关键。
例如:在塑造中需要精神提醒之时,打点自然当以反差鲜明的笔墨点出响亮的视觉感受。
然而,这其中既包含有笔触的反差,也包含了墨色的反差。
如何取向、调节,即在于相对整体表现的笔墨,而不即不离的灵活应变了。
在组合上,点法更讲究自然之中的节奏感。
前人有所谓攒三聚五法,即是在最基本的组合上以三点或五点形成基本单位。
而在整体的面积单元间,又以此形成主要的组合形式。
这种奇数的组合方式,既能有效防止灵动的点子在组合上形成均匀、散乱的局面,又能自然地组合中,产生疏密、轻重的节奏感。
点子在组合中忌规整、匀散,又忌相同大小形态深浅的点子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
体貌相同的重叠只能产生笔墨的呆腻。
中国艺术百科全书吉林文史出版社二零零五年三月点:在山水画技法中点子的表现力是很丰富的,“点子”不但可以表现山石上的苔点,还可以表现山头上的小树。
另外树木的叶子、除用夹叶勾写外,大多是用点子来画的。
而山石的皴法中,更有“雨点皴”、“米点皴”、“雨淋墙头皴”、“芝麻皴”等许多点皴。
“点子”本身既可表示很多形象,还能起到装饰画面、丰富画面的重要作用。
一幅较平、较光的画,加上点子后便会增加几分苍茫浑厚的感觉。
“点子”还可以起到“联”的作用,它可以使笔与笔之间、墨与墨之间、笔墨之间、结构之间联成一体,使画面中的各个局部环节联成一个完整的“势”。
“点子”还可以起到遮掩败笔的作用,有些不太好的用笔,无法修改,就靠点子来盖住。
收拾整理画时,如感觉哪还不够,便可以用点子来“提”一下,“醒”一下,一提一醒,画面顿时变得厚和亮起来。
画山石在皴染之后,经常要经过点苔的程序,否则觉得过于光滑干净,苔点象征山石上的小树或者杂草等,后来逐渐向写意写趣。
北宋以前的山水画点多不点苔,南宋画家表现江南潮湿易生霉苔的山石,逐渐使用苔点,在元明两代点苔最为兴盛,如赵孟頫的“立苔”、王蒙的“渴苔”、倪瓒的“横苔”、沈周的“攒苔”及石涛的点苔都有独到之处,此外尚有泥金苔点,色苔点的使用。
传统山水画点苔的要求点景法1.目的要点点景,旨在山水画中,根据题材、内容、情节的需要,点缀相应的景点。
如轿车、桥梁、房舍、人物、畜兽、禽鸟等等。
用以增加主题的鲜明度,以及表现上的生动情趣。
点景分为两类,其一为建筑、交通设施、工具等人工建造物类;其二为人畜、动物类。
无论何类点景,应做到下述两个方面。
协调性。
点景的内容与形式首先必须与题材协调,与时代精神协调,尤其点景笔墨在全幅作品中的协调。
在传统笔墨的山水画中,去配现代化建筑设施,亦是不会和谐的。
此外还有地域特征与名族风情的协调。
又如将天山上的毡房或者西藏的喇嘛庙填写在江南的土山上是一样的,不会协调,如此等等。
不可想当然的随心所欲。
设置与景观既要合符情理,又要与笔墨表现的艺术氛围和谐。
简练与隐显。
点景在山水中是表现的点题。
故以点到为止,不可着意刻划使其独立于画面。
因为题与内容、情节的表现,更在于全局的配合协调中,从总的氛围上得以体现,所以,点景应以简练,有隐显地设置于总体的和谐之中。
景的隐显在于隐藏中有自然含蓄,意无尽之作用,显露中有鲜明的导向。
2、方法房舍、桥梁、舟车一类点景。
这一类着重注意安置的位置、方向、主次。
聚散上大结构的准确与生动。
勾画点染不宜过紧。
尤其内部结构,总要简洁松活。
注意点景前后、左右要有空间虚实感,更要有环境的空间与遮掩关系的配合。
用笔主要以中锋虚实灵活的发挥,线条的粗细与运行变化,要与环境及全局形成呼应,追求概括中的丰富,要有阴阳向背的感觉,或静与动势态表现。
墨线干后以淡色(多用赭石)复勒一次,求整、厚、活的效果。
然后着色,其冷暖、深浅与环境的关系既要突出,又要协调。
点景人物、牲畜、禽鸟、同样应注重大的动态与相关设施环境的配合。
大的动态需要概括与适度的夸张,同时要点出其动态与环境及人物间、人畜间、动物间的呼应,顾盼的联系,以其大的动态传神,协调全局的表现,自然地起到点题的作用。
点景位置的经营,可先从点子的面目,在总的经营位置上,形成大小疏密聚散虚实的关系,从铅笔点记,采用与全局协调的笔墨从容的勾点。
这一类点景,虽然少、小,然而却常常是画面的焦点,是敏感的部位,点的好,锦上添花。
点的不好,则破坏全局,尤其忽略不得。
正式勾画之前,可先单独联系几次,将练习的点景在做品上摆放,其大小、轻重、动态合适之后,才不疾不徐勾点。
着色用笔以点为主,落笔要在自然中适当错位,并留下余地。
浓淡深浅的变化,总以简明为妥,立足于简化便有生动协调的意趣。
点景德技巧熟练,有赖于平时的练习,速写是最见成效的手段。
中国山水画点苔的种类和表现方法中国画历代名家技法图谱山水篇。
点苔法上海书画出版社卢辅圣主编一九九零年九月点苔是山水画中一种含有装饰性和概括性的重要技法。
点苔的分类圆点式2页清唐代《绘事发微》云:“点苔之诀:或圆、或直、或横。
圆者,笔笔皆圆;直者,笔笔皆直;横者,笔笔皆横。
不可杂乱颠倒,要以顺点之。
用笔如蜻蜓点水,落纸要轻,或浓或淡,有散有聚,大小相间,于山又添以番精神也。
山头石面当点之处微加数点,望之逾觉风致飘逸。
”圆点式有大圆点和小圆点(又称胡椒点)之分,宜用中锋点,以取其圆厚。
用笔法似鸡啄米,其松紧,快慢虚实变化及组合形态、情调等等。
较之其他垂点式,横点式之类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因而在山水画中的运用较为广泛。
元代吴镇于圆点式最擅长,现代山水画家在这方面的继承发挥也较多。
横点式101页横点式,又称扁点。
由较平整的短线组成,尤宜与披麻皴相配,亦适宜于表现远树。
若以中锋横按,所形成的横点则为小混点和大混点(小和大的差异只在笔锋横按得轻重及墨色多少的不同),适于表现苍翠欲滴的树。
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云:“时作笔繁墨厚,布景幽深,山石重叠,必于轮廓分间处,层层加点苔缀,庶不混乱,而山脊接连处亦须点出气脉,一起一伏,势若游龙,虽千点万点不嫌为多,亦可以盖掩皴法漫乱而论之哉!”点苔的主要目的不在掩盖皴法漫乱,而在“点出气脉”,这对于横点苔来说尤为重要,元代黄公望和倪瓒的侧笔于苔点都非常出色。
他们所作的山水画皴法松灵秀逸,苔点虽不多,但画龙点睛、锦上添花,既强化了山脉蜿蜒的气势,又增强了山石苍浑的感觉。
历代名家在苔点方面确有不少珍贵遗产值得我们学习继承。
垂点式145页清秦祖永《绘事津梁》云;“画成树后应用若何点搭配,在临时斟酌之,不可忽略。
”他指出考虑点何种苔应贯彻纵横相破的原则,也就是树或山石若以纵直的用笔为主,那么就该考虑横苔以取对比;树或山石若以横的用笔为主,那么就该考虑点直苔以求变化。
龚贤《山水课徒稿》云:“点苔有宜扁点者,有宜直点者,趁势也。
”这话讲的比秦祖永更为概括、全面。
垂点式,亦称直苔,由极短的竖点笔划组成。
上细下粗者称针尖点,上平下尖者称钉头点,笔锋无论藏还是露,皆须沉着虚灵,切忌漂浮燥硬。
亦有上下匀齐者,更须中锋用笔,使之熟而不甜,纵而有法,归于自然而蕴以趣。
嵌色点式174页嵌色点,又称嵌宝点,是传统青绿、金碧山水或重彩花鸟画中常用的一种点苔法。
一般作画时先点墨点,然后再墨点中嵌点石青或石绿等色,留出四周墨痕。
嵌色点多点于近树之树干,亦可点于坡石。
关于点苔的程序先后,清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指出,“凡苍劲要醒凸者,点苔宜着色之后”;“凡秀润要浑化者,点苔宜未着色之先”。
他所指的是以墨点苔;至于像嵌宝点那样以石青或石绿等重色点苔,且又四周留以墨痕,画面效果当然是苍劲、醒凸、鲜亮的。
只是这类点在一幅画中不宜用的太多,否则会使整个画面太花、太跳。
当然有时候不妨出奇制胜,故意用铺排停匀的满纸嵌色点,求的艳丽闪烁、神秘的特异效果。
杂点式185页杂点式,包括泥裹拔钉点、破墨点以及杂用各种法式的点法。
泥裹拔钉点由垂直向下形如钉子的线条组成,宜中锋用笔,注意线条长短、粗细、干湿、浓淡的变化,远望如泥中插得一排钉子;破墨点多采用两遍或两遍以上的复点,或以浓破淡,或以淡破浓,用笔中、侧锋皆可;其他杂点式,尚有如石涛所说的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焦似漆邋遢透明点、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等,用笔多用中锋,亦有间以侧锋以至卧锋的。
如清?重光在《画筌》中所云:“点分多种,用在合宜。
圆多用攒,侧多用叠;秃锋用?,破笔用松;掷笔者芒,按笔者锐;含润者滴,带渴为焦;细等??,粗同坠石;淡以破浓,聚而随散。
繁简恰有定形,整乱因乎兴会。
”运用杂点式,虽然显示其变化,但仍要求通过点苔以形成抑扬顿挫节拍转换的内在的韵律感,从而有力地加强整个画面的情趣感染力。
中国画技法第二册山水人民美术出版社白雪石编著1985年9月16-18页树叶中国山水画中树叶的画法,可以分为点叶法和勾叶法(点叶法也叫单页法,勾也法也叫夹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