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中国山水画中的空灵意蕴
宋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宋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山水画的发展方面。
宋代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拥有着较高的艺术性与价值。
以下是宋代山水画的主要艺术特点:1. 国风化与文人主义宋代山水画强调国风化和文人主义,注重表现人文情怀、哲理思考等内在感悟。
不再只追求客观景物的真实写照,而是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融入作品中。
这使得宋代山水画具有较为深邃和富有思想性的特点。
2. 淡雅传神与空灵意境宋代山水画通常采用淡雅色彩,倾向于用轻柔而含蓄的笔墨来描绘景物。
由于线条简洁、笔触细腻而流畅,在表现气象、纹理和光影效果上非常出色。
此外,通过运用拟声法和写意手法,宋代山水画家能够迅速捕捉并准确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创造出空灵、深远的意境。
3. 以山为主题的独特表现与前代绘画相比,宋代山水画更加突出对山的描绘。
宋代画家普遍具有对山水景观的情感和理解,他们通过笔墨技巧将山峦的形态、纹理和远近透视表达得十分生动而精准。
同时,还注重通过巧妙运用负空间和留白来创造出景深感,并加强对气势、奇幻与平衡的表现。
4. 钩法与枯法的运用钩法和枯法是宋代山水画中常见的特色技法。
钩法主要是运用顿挫起伏的笔触来勾勒物象轮廓线条,使得画面更具张力和动感;枯法则强调利用干笔、断形或断句等手法来简洁地表现景物之美。
这两种技法的巧妙运用赋予了宋代山水画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
5. 追求“风骨”的产生宋代山水画家追求作品所展示出来的文人风骨,注重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
这种追求体现了审美上的超越,使得宋代山水画成为一种具有独立人格和内涵的艺术形式。
总之,宋代山水画以其淡雅、含蓄的笔墨风格、对自然景物精准而生动的描绘、以及富有文人情怀和哲理意蕴等特点,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山水画的空灵之美

8山水画的空灵之美□周忠树界。
黄山有了云海的出没,白云载山山欲动,宛如人间仙境,妙不可言,这就是山水的空灵之美,画家不可不悟。
山水画创作要一半空灵,一半神秘,计白当黑,注重含蓄,尽得画外妙趣。
若空白处理得好,画面便生动感人,否则很难成功。
要画出有空灵美的山水画作品,必须在“虚”字上下功夫,山石树木本为实物,施以云雾虚之,画面顿觉空灵,虚实相生,虚则意灵,虚空既气,气韵则生动。
如果物象充满画面,反而没有了生气,失去空灵之趣。
山水画构图,往往在画面上留有大面积空白,其目的就是要与欣赏者一起开拓画面以外的空间美感。
我们在欣赏张大千和刘海粟的泼墨或泼彩山水画时,尤能体会山水画的空灵之美。
他们作画,大笔纵横,泼洒自如,因势利导,墨色淋漓,流淌自然。
画面中云气流动,远山似隐若现,加以点景人物、房宇、渔船,正是出其不意,妙造自然。
摘编自《美术报》传统山水画所呈现的诗情画意,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巧妙的空白处理,使其画外有画、画外有情,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和余地,产生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空灵之美。
山水诗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启发作用。
唐王维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北宋苏轼有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在山水画创作中,若空白处理得好,画面便有了空灵之气,令人遐想。
有诗意的山水画才能更好地表现意境美、空灵美,如:带雨云埋一半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山色空蒙雨亦奇,烟中信有无根树,雨外尤多没骨山,烟云出没有无间,半在虚空半在山……空灵是一种境界,是山水画家追求的象外之意,用有限的艺术形象表达无限的艺术境界。
“万物静观皆自得““道通天地有形外”“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画家要善于静观山水之奥妙,然后成竹于胸,用饱含抒情的笔墨塑造自然山川美景,为山水传神,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谷口人家》张大千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中国山水画的灵魂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传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绘画风格,它以山水为题材,通过笔墨和构图传达着中国艺术家对大自然的感悟与表达。
中国山水画的灵魂,不仅体现在作品中那种深远的意境和绵延不绝的意蕴,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中国文化、哲学与审美理念。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壁画和石刻,而山水画的发展则与中国文化、哲学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不仅是一种绘画表现手法,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和意境的追求。
它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思想,注重对大自然的敬畏、画家的自我悟性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思考。
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在于其表达的哲学思想。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山水画中常常出现人物与山水的交融,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合一之意。
通过山水画,艺术家着力表现出自己对自然界万物的感悟,展现出对世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在这种审美视角下,中国山水画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艺术表现手法,而是艺术家对人生境界的诠释和探索。
山水画蕴含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活力,引导人们通过作品感悟到自然界的神秘和壮丽。
除了儒家的思想,道家的哲学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道家强调虚静无为,注重对自然的超然境界。
在道家的影响下,山水画中常常表现出深邃蕴涵、空灵幽远的特点。
画家通过笔墨的运用,营造出虚无缥缈之感,让人领悟到超脱尘世的意境。
在中国山水画中,流畅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往往能营造出恬静淡泊、出尘脱俗的意境,使人在观赏时产生深深的超然之感。
佛家的哲学思想也对中国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家注重生命的超越和悟性的提升,山水画中常表现出壮美而空灵的景色,通过极简的表现手法,表达出永恒的宁静和生命的无尽。
中国山水画以自然为题材,却蕴含着对生命的洞悉和对永恒的向往,艺术家以细腻的笔墨表现出大自然的神秘和壮美,呈现出宇宙浩渺和生命之永恒。
中国山水画的灵魂也体现在其独特的审美观念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内在的美,重视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
在山水画中,艺术家往往通过构图、用色和笔墨表现出自己对大自然的审美感受和情感表达。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风格,它以山水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艺术家对自然界的感悟和情感。
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壁画和帛画,而在唐代及以后的宋、元、明、清等时期,中国山水画更是达到了巅峰。
中国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题材,但它并不仅仅是对山水的写实描绘,更重要的是艺术家通过山水画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情感和心境。
中国山水画所展现的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超然物外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所展现的意境是超然物外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赋予了超然的意义,被视为远离尘世的净土。
在中国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表现,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对人生境遇的沉静。
中国山水画中的山水并非简单的风景,而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投射和表达,是艺术家追求心灵净化和超脱的精神寄托。
二、意境深远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所展现的意境是意境深远的。
中国山水画重视表现自然界的宏伟壮丽,追求意境的深邃和情感的广阔。
在中国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山水的起伏变化、云雾的缭绕、树木的茂密等手法,使画面产生远近、空灵、凝重等立体感,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种深远的意境给人以启迪和感悟,让人从中领略到人生的深邃和广阔。
三、化腐朽为神奇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所展现的意境是意境清秀的。
中国山水画中的山水并不是野性和粗犷的,而是清秀和淡雅的。
中国山水画追求简约、淡雅、清新的意境,让人在欣赏山水画时感受到一种清新幽远的境界。
艺术家通过对山水的表现,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美,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雅与含蓄。
五、超越现实的意境。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蕴美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蕴美中国山水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深受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喜爱。
中国山水画的意蕴美是其深受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山水画的意蕴美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国山水画的意蕴美体现在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上。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对自然景观有着独特的感悟和理解,他们认为自然山水是道法自然的最佳表现,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他们在绘画中追求对自然山水形态和气韵的把握,追求对自然界的意境表现。
中国山水画注重气韵生动的表现,强调笔墨的韵味和意境的凝练,追求“意境超然、笔墨生动”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是中国山水画意蕴美的深刻根源。
中国山水画的意蕴美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上。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融合了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以及中国民族艺术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中国山水画以“山水有形、心境无边”为主要特征,既有对自然山水景色的写实描绘,又追求笔墨的意境表现,具有诗意的含蓄、意味深长。
在中国山水画中,艺术家们通过巧妙运用线条、色彩、形式等手法,将自然山水的形态、韵味和意境进行巧妙的摹写和抒发,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意蕴美。
中国山水画的意蕴美体现在其对自然的独特抒发和观照上。
中国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感悟和情感抒发,将自然山水的形态、气韵和意境进行了深刻的观照和描绘。
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家们常常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手法,将自然山水的山峦、江河、树木、云雾等景物进行生动地再现和表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展现了对自然的独特抒发和观照。
通过中国山水画,人们可以领略到自然山水的瑰丽风姿和深邃内涵,感受到自然界的变幻莫测和无穷魅力,体验到自然的宏伟壮丽和恢弘气象,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意蕴美。
关于国画山水中的意境表现分析

关于国画山水中的意境表现分析□宋保江摘要:国画作为一门经久不衰的艺术流传至今。
与花鸟画、人物画相比,山水画虽然起步较晚,但一直是文人墨客钟爱的题 材。
国画山水中的意境将中国画的传统审美观念与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的树木、高山、流水等寄托情感,追 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该文从经营笔墨、营造气势、置换虚实、情景交融等方面分析国画山水中的意境表现。
关键词:国画意境山水美术时空A R T EDUCATION RESEARCH对于中国山水画而言,意境就是它的 灵魂,画家并没有停留在对自然的简单摹 画或者对技术的一味追求上。
意境能够使 观者超越有限的、具体的事物和场景,进入 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并从中获得对人生、历 史和宇宙的一种极具哲理与智慧的体悟。
高品位的国画山水作品往往令欣赏者感受 到画外有画、意味悠长,并被其画外之意陶 冶,这就要求画家将笔墨、虚实、气势、布局 完全诗化,以突出意境的深远。
一、 经营笔墨对笔墨技巧进行恰如其分的处理,有 助于表现画中的形式之美。
我国古人对笔 有着深厚的热爱,对于笔的材质、粗细等选择极为挑剔,甚至对笔与纸的搭配都很讲 究。
运笔的方法有多种,如露锋、侧锋、顺 锋、逆锋等,不同笔法的表现力各不相同。
中国画也叫“水墨画”,足见墨的重要性。
历代画家经过细心推究,总结出泼墨法、冲 墨法、积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等着墨技巧, 这些技巧使山水画增添了独特的表现力 度。
墨又分为黑、浓、淡、湿、干五色,再加 上宣纸本身的白色,平面的画面中立刻呈 现出立体感,层次分明。
笔墨语言是意境 的根本。
近现代山水画家黄宾虹一生都在 追求艺术的至极至美,他游历了各大山川, 置身于大自然中,在实践中归纳出了“平、 圆、留、重、变”五种笔法和“浓、淡、破、泼、 积、焦、宿”七种墨法,开创了独一无二的浑 厚华滋的现代山水画审美新境界。
这“五 笔七墨”正是国画山水的精华,其中,笔法 的起伏转折体现出了雄伟有力的内在生 机,而墨以其独特的灵性增添了山水画的光辉。
透视宋元山水画的诗意空间美

透视宋元山水画的诗意空间美宋元山水画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代表性风格之一,它以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融入了丰富的诗意空间美。
在宋元山水画中,画家通过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将诗意与空间感融为一体,形成了深刻的空间美感,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灵享受。
宋元山水画所表现的诗意空间美,是通过画家对山水景象的诗意化表现和对空间感的高度追求而实现的。
宋元山水画家在表现山水时,常常通过选择不同视角和构图方案,营造出一种诗意化的山水意境。
例如,诗人画家王希孟的《寒山拾得》中,画家通过将寒山居士抬举至极高的地位,利用强烈的透视感和深邃的远景,打造出一种宏伟壮观的场景,表现出了寒山居士的伟大境界和人生观念。
此外,还有诸如董源的《清溪渔唱》、文同的《溪山行旅图》等作品,都是通过诗情画意的手法,展现出山水诗意的深远内涵,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精神感受。
除了诗意表现,宋元山水画还借助空间感的塑造,在表现山水的同时强调了画面的空间美感。
宋元山水画家通常通过景深和透视感的表现,打造出一种虚实相间、错落有致的空间感觉。
例如,李唐的《霁后山居图》中,画家运用景深的手法将画面由前往后划分为三个层次,画家通过高低错落的山峰和树木、远近不同的建筑物,营造出一种深深的空间感觉,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此外,还有唐寅的《夏日避暑图》、黄公望的《千秋万岁图》等作品,都是通过准确的透视感塑造出空间美感,展现出山水美的深刻韵味。
综上所述,宋元山水画所表现的诗意空间美,是在诗意和空间感的交叉点上实现的,是画家通过丰富的艺术手法将诗意和空间感融为一体而成的。
这种美感不仅为人类创造了伟大的艺术价值,更是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深深的情感共鸣,进而产生强烈的美的享受。
正是这种美感的展现,让宋元山水画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具备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瑰宝,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之一。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的传统形式,其独特的意境被人们所推崇和喜爱。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深邃、内涵丰富,透露着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而这种意境不仅仅表现在画面之中,更是源于中国人对自然、对生命、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体验。
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艺术意境,可以用“气韵生动”四个字来概括。
在中国山水画中,画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追求艺术创作的内在意境,力图将自然景色和艺术家的情感融为一体,使画面具有灵气和生命力。
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意境也包括了哲学思考和审美观念,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表现,传达出画家对大自然、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中国山水画所营造的意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气势磅礴的大自然中国山水画通过山水的雄浑、气势磅礴来表现大自然的力量和宏伟,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伟大。
这种意境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真实描绘,更是表现了画家对自然的敬畏与敬重,以及对自然神秘之处的思索和体验。
在中国山水画中,有的描绘高山巍峨、波涛汹涌的海浪,有的描绘蜿蜒曲折、奔腾不息的江河,体现了大自然的雄奇壮美和无穷魅力。
二、空灵悠远的意蕴中国山水画追求的不仅是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更在于山水之间所蕴含的空灵意蕴。
山水画中山峦叠嶂、云雾缭绕,水波荡漾、松柏参天,表现出一种空灵悠远之感,给人以超脱尘俗、返璞归真之感。
这种空灵悠远的意蕴,使中国山水画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形式,通过对山水的建构和表现,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超然的美感和意境。
三、意境深邃的内涵中国山水画所营造的意境还体现在其内在的丰富内涵上。
山水画家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现对自然、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理解,使得山水画具有深邃的意蕴和内涵。
在中国山水画中,既有表现自然风光的山水画,也有抒发情怀的山水画,更有表达哲理的山水画,这些不同类型的山水画都展现了画家对世界的独特认知和感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中国山水画中的空灵意蕴摘要: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思想基础是老庄的道家哲学“空”。
其意蕴对中国山水画创作与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宗炳的“含道映物”到郭熙的“林泉之志”,宗教精神贯穿其中。
本文从审美传统和宗教文化的角度试分析中国山水画的汪洋恣肆,空灵俊秀理想追求的思想根源,得出营造作品空灵审美意蕴是画家受传统文化和宗教思想影响结果的判断。
关键词:空灵;宗教;山水画;构图;形式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为中国画创作的指导思想,使自然界的万千气象与中国画传统的完美程式结合起来,尤其是在山水画中,顺理成章地把自然中云雾和画中的“空白”联系起来。
山水画以其独特的形式代表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白纸对青天”,任意挥洒,精心剩白,或青山秀水;或千岩竞秀;或华岳三峰……宇宙万物都可以在笔下出现。
画面中所呈现出的空灵之气,亦真亦幻,不仅表现了中国优美的自然山水面貌,也体现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哲学思考。
本文从宗教的角度试分析中国山水画中“空白”虚实所表达的空灵意蕴和形成的思想根源,以及对自然崇拜的审美观照。
一、“空白”虚实世界,空灵意蕴的载体所谓“空白”,是画面上最虚的地方,不着一点笔墨和颜色,古人称为“无画处”,也就是墨六彩(黑白干湿浓淡)的所谓“白”。
清华琳在《南宗抉秘》中说:“白即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雾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
”中国历代艺术家把绘画中的空白渲染得无比神奇,曰“计白当黑”、“无墨求染”、“画外之画,景外之景”、“笔不到意到”等等,空白成为山水画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被历代画家所推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思想追求或理想境界?纠其原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起:一是中国艺术家以自己的“灵想”来铸造时间和空间。
虚实是中国美学一对重要概念,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
恽南田在评他的一位朋友唐洁庵的画时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木,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
”艺术的妙境在无笔处,在无画处,在清空处。
一句话,在白处,白处涵括了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1](P156-172)这个有意味的世界还是意境创造的重要手段。
“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他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及幻想形象(虚)的总和。
”①宗白华认为“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这便是以景为实,以情为虚。
又说“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言。
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②而意境中的虚境,常常以虚、隐、空、无的形式存在,难于捉摸和言传,是被称为“言所不追笔固知止”,“是盖轮扁所不得言,以非华说之所能精”的部分。
大抵实处之妙,皆从虚处而生。
中国山水画在创造意境时,既注意画外虚境又注意画内虚境的情况十分普遍,“知白守黑”的创作原则,与藏与露、隐与显的理论密切相关。
二是中国绘画历来讲究造势,“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空白对于山水画“形式美”感的形成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它能使画面有起承转合、互相呼应的效果,也能形成线的韵律的整体对比,产生强烈的节奏感。
清华琳说:“于通幅之留空白处,尤当审慎。
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泄而散。
务使通体之空白,毋迫促,毋散漫,毋过寂寥,毋重复排牙,则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体之龙脉矣。
”可以看出,空白成为画中之龙脉地位,也是中国山水画形式美和画面构成的重要因素。
画面的经营需要精心考量,认真安排,比如美术史上常说的“马一角”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中除了一叶扁舟上一渔人垂钓以外,只画了寥寥几笔水波,却表现了在浩茫大江中垂钓者的逍遥自在。
画家巧妙的利用了四周大片空白突出主体,同时也给人以江水浩淼之想象,船篷上的蓑衣草笠的细节刻画又予以“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联想。
南宋这种小景点的画法,使画面留置大片空白,是水,是天空,是云雾,并不感到空,空白处更有意味,更显空灵[2]。
到了元代以后,画家们对“空白”的运用就更加广泛和熟练,最具代表性的是倪瓒,其《江亭山色图》所描绘的树、水、山、石,①蒲震元著《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5页②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页画面空白处使空静悠远的境界扑面而来。
再到后来的石涛、八大等文人画家,对画面的构图(经营)和操纵迹象就更加明显。
空白美在南宋画家的笔下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他们创造的“边角式”构图模式营造了一种空灵悠远之境,极大地拓展了传统山水的表现力。
如夏圭的《溪山清远图》中,画中近景是连绵不断的大石块,有聚有散,大石块中有树丛,丛树中现有楼阁,远景是若隐若现的山峦,亦重峦叠嶂,一条小溪流于当中。
画面巧妙的利用空白来观江山的空蒙隐约,简洁精炼,隐隐半边,却营造了意境深长,清旷空灵的神韵。
山水之难,莫难于意境。
李可染提出“意匠”这一概念,就是主张千方百计地运用表现手段和表现手法来表达意境,传达感情。
“知其黑,守其白”常被作为创造画中虚境的手段。
所谓“知白”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布白,利用大量的空白来辅衬与烘托形象,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神韵更加单纯而丰富。
蒋和在《画学杂论》中谈树石虚实中说:“树石布置,须疏密相间,虚实相生,乃得画理。
近处树石填塞,用屋宇填空。
远处山崖填塞,用烟云提空……”论述中的“提空”部分即画面中的空白,这种虚可能触发想象中生动完整的实,产生流动的美,理想的美,形成无穷意趣,使整幅作品“通体皆灵”。
“肆力在实处,而索趣乃在虚处。
”真正的艺术鉴赏家都观之无画处,观之物外。
潘天寿说:“我落墨处为黑,我着眼处却在白。
”高明画家往往深谙此理,灵活自如的运黑留白,以期妙超自然。
可见,画的空白处,才是虚静空灵境界的诞艺地。
二、从“林泉之志”,析山水画虚静清澈、自然空灵的审美观照范宽①坦言师法不如师物,师物不如师心,用自己的内心感悟和体验,“因心造境”,在他创造的山水世界里,营造出一片沉思和反省的纯化心境,一种纯净至虚,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境界。
在郭熙②看来,人们之所以爱夫山水和喜欢山水画,其根本原因就是人的本性中有“林泉之志”。
这一看法是很深刻的。
其思想基础是老子的顺应自然和庄子天地有人美的观点,正是天地自然之中有“大美”,所以观赏自然或山水画才能怡悦性情而“快人意”。
《林泉高致集·画意》①范宽,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重要作品有“溪山行旅图”等。
画面大气厚重,技法纯熟,体现北派山水之精神。
②宋代郭熙、郭思父子著有《林泉高致》,论及画旨(即山水训)、国意、画诀、画题、画格等内容。
《林……》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画指导性画论。
写道:世人止知吾落笔作画。
却不知画非易事。
庄子说。
画史解衣盘礴。
此真得画家之法。
人须养得胸中宽快。
意思悦适。
如所谓易直于谅。
油然之心生。
则人之笑啼情状。
物之尖斜偃侧。
自然布列于心中。
不觉见之于笔下。
晋人顾恺之必构层楼以为画所。
此真古之达士。
不然。
则志意己抑郁沉滞。
局在一曲。
如何得写貌物情。
摅发人思哉。
郭熙认为,绘画创作必须有庄子所谓解衣盘礴的心境,要胸中宽怀,意思悦适,这样才能把握自然而画之于笔下。
郭思还记其父关于欣赏诗之佳句也应有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之环境。
绘画创作“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原”。
创作也好,欣赏也好,绘画如此,诗歌也如此,都必须有胸中宽阔,意思悦适的心境,而不能抑郁沉滞,局于一曲。
郭熙所受老庄道学之影响,主要是在涤去尘俗、丘园养素等方面。
王微“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开始真正以审美眼光来看待自然,向建立人与自然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可以说,郭熙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亲密交融的审美关系。
把热爱山水及其创作与欣赏山水画看成是人的本性的需求,从根本上回答了山水画产生的原因。
郭熙山水画论涤去神仙与谈玄内容,发展庄子“与物为春”“与物有宜”的观点,同时还主张以审美的目光而不是以骄侈功利的目光来看山水,“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所谓林泉之心、林泉之志就是一种没有尘俗观念,虚静清澈的心境,而这正是人的一种精神上的审美态度。
由于郭熙抱着与自然亲近或与物相宜的态度,因此观察自然也就相当仔细,如郭熙谈四时不同而山水形态也有异:“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
春山淡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郭熙是以林泉之心临山水,以人之性情观景物,自然山水亦被人情化了,可谓以情观物,物以情化。
春山烟云连绵。
人欣欣。
夏山嘉木繁阴。
人坦坦。
秋山明净摇落。
人肃肃。
冬山昏霾翳塞。
人寂寂。
看比画令人生此意。
如真在此山中。
此画之景外意也。
见青烟白道而思行。
见平川落照而思望。
见幽人山客而思居。
见岩扃泉石而思游。
看此画令人起此心。
如将真即其处。
此画之意外妙也。
郭熙将人的不同心境、情意同四时之不同的景色加以对应,“情以物迁”,人们见春山春景而心意欣然,见秋山枝叶摇落而情感肃穆。
这与陆机讲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意思相近。
所以中国人很早就已指出人的各种情感意绪与不同的自然景观具有某种对应关系,人的心理结构与自然事物异质同构,而这实际上是中国人长期在观察自然、欣赏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建立的一种审美关系的表现,是物以情观,身与物化的结果。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登山观海中,人的相应的主观情意是随之而自然产生的。
人们和自然景物的这种审美关系,是实际地观照自然时发生的,但这些美好的自然景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愉悦,是“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于是山水画就成为自然山水景观与人观看自然山水时所产生审美意识的一种替代物。
郭熙说人们在观看描绘春山、夏山、秋山、冬山的山水画时,如果也能产生“人欣欣”、“人坦坦”、“人肃肃”,“人寂寂”的感觉时,“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这就是表现出了画的“景外意”[3]。
再进一步,观看画中青烟白道而思行,观看平川落照而思望,观看幽人山客而思居,观看岩扃泉石而思游。
山水画不但使人具有“欣欣”“坦坦”等心情,而且还能让人产生如临真境,而产生思行、思望、思居、思游的实践行为感觉,“此画之意外妙也”。
由观看山水画“景外意”,再到“意外妙”,步步深人而至妙境。
三、绵延千年的宗教文化,催生山水画自然灵远的意境中国文化从远古时代延续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我们一直把人和自然看作是无法分割的整体,认为宇宙、自然与人之间有一种心灵相通、血肉相连的关系,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察自然的方式为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