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哲学底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的哲学底蕴
摘要:中国哲学的“道”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形成了具有民族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即中国画;成就了中国特有的绘画精神――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黑白道天人合一意象
绘画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产物,是一个民族综合素养的体现。

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沉淀与发展中,中国画在华夏民族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下成为了中国人审美观念中特有
的一种艺术语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辩证思维艺术观。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主要以儒、道两家的哲学体系为中流砥柱,兼以南北朝时渐入我国的佛教。

它们在各自的发展中又逐渐有机融合,在本质上影响着中国文化,也影响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观察方式及思维观念。

正如潘天寿所言“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学。

”画家陈子庄也说:“学画要深究哲学,……不学哲学则不能振拔,将永陷魔窟之中”。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家将自然辩证法引伸为“阴阳”,于阴阳化生黑白、虚实、刚柔、动静等一系列对立统一规律。

老子谓:“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庄子曰:“虚实生白”,“唯道集虚”。

认为“白”显“黑”,“黑”彰“白”,黑白相生互为依存。

由此导致古今中国画家们对画面物象位置
的精心布局和对空白隐形语言的积极探索,在绘画的意象结构中,虚空和空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空白成了中国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表现语言。

尤其自宋元以来的文人画,逸笔草草,不拘形似,画家所描绘的自然生命常呈现在一片虚白之上。

如宋代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就提出:“凡经营下笔,须留天地。

何为天地?有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才立意定景”。

南宋山水画家马远,因常常以山一角或水一涯的局部特写,突出大量空间和浓郁的诗意,人称“马一角”;夏圭,因突破全景而仅画半边,中间旷大,近景突兀,远景清淡,自成一格,人称“夏半边”。

就拿夏圭的《寒林对雪图》来说,整幅画面以空?鞯纳搅治?背景,宁静安详,意境深邃,气脉贯通,格局新颖。

他有意留出右上角的空白,使整个画面中心靠左半边,善于大胆地概括和剪裁,开创了以少胜多、空灵深邃的格局。

“计白当墨”虚中有实,寥寥数笔,表现出一个异常广阔、旷远的空间,粗看意境深邃,细品回味无穷。

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青黑色也,是五色得以成立的母色。

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

老庄认为最高最美的艺术是自然本色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即是美的自然朴拙的特性所在,认为“五色,令人目盲。

”由此在唐代水墨画兴起之后,忠实地遵循了老庄“朴素”这一哲学思想,摒去五色,代之以墨,认为
墨乃颜色之王色,不加修饰,即可近于“玄幻”的母色,可俱五彩之色。

因而水墨画不以绚丽的色彩争取,而是化五色为素色,通过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淡浓浅,点的稠稀纵横,皴的披麻斧劈,这些最简洁的手段达到“畅神”“达意”的效果。

正如张彦远所说:“天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

草木敷荣,不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粹。

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

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山水画宗师荆浩在《笔法记》论绘画“六要”中也谈到:“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

”指出了墨在绘画中的表现力,用墨画画,以水分的多少调墨,就可以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所画对象的阴阳向背皆可得到自然表现,并不是着力用笔刻画的结果。

老子认为“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人、道、自然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庄子则强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在中国文人看来只有以虚静明澈的心灵去观照、感悟大自然,用“道”的观点去认识观察宇宙间万物,把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去感悟大自然的美妙与神秘才能达到“心物统一”,“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

于是在绘画中,画家以多角度的、灵活变动的视点去观察、审视宇宙间万物,创作出不同时空的奇特画面。

这种以道的本体而存在,“近观取其质、远观取其势”既
能体现画者心理真实又能体现自然内在真实的产物,唯有中国的散点透视能表达。

北宋画家郭熙在总结了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绘画实践后,在思想理论上创立了“三远论”。

他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后来韩拙在《山水论》中提出了“阔远”、“迷远”、“幽远”予以补充合称“六远”透视法。

这“六远”不同于西方的焦点透视,定然没有固定的视点,但是注重了从整体表现局部,能够表现出焦点透视所不能表现的“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创作出数十米、百米以上的长卷。

早在南北朝时代,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说:“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昆仑山)之形,可围千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可见运用这种“移动”透视法表现出的玄妙、深奥、幽静正表达出了道家思想的精髓。

“以种植为本的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的哲学,将人意自然化,自然人意化。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古人就重在以人为本性生命、内在气质之美,与大自然之美的和谐统一,认为审美客体不应该是孤立的、有限的“象”,“象”必须体现“道”,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于是中国画家们在描绘自然时也就摒弃了客观表相的视觉写真、再现,而是透过“象”去捕捉自然内部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写形传意、以形
达神。

石涛在论画中说,“以我襟含气度,不在山川林木之内,其精神驾驭于山川林木之外”。

也就是说只有超越物象才能融入无边无际的大自然当中,追求人与天地精神之往来逍遥。

画家黄宾虹在他的画语录中也说“画中山川,经画家创造,为天所不能胜者。

”“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

”先辈们的这些艺术观点把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心与物,天与人,十分妥洽地合为一炉, 是人与自然的一种高度和
谐的境界,是万物交融的整合感,亦是对中国哲学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认识论的形象阐释。

老庄哲学思想渗透着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中国文人的生活及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画家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运用“道”的思维观念经营组织画面,创造出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的绘画方式。

正如徐复观所说:“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画家及画论家,常常在若有意若无意之中,在不同的程度上,契合到这一点,但在理论上尚缺乏彻底的反省、自觉。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详见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2、董欣宾,郑奇.太阳的魔语[M].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陈子庄.陈子庄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8.
5、潘公凯.潘天寿画语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
社,1996.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本文系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规划课题资助项目立项编号10C036相关成果)
责任编辑:杨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