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传导途径.doc

合集下载

科学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科学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科学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一种感官刺激。

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物体振动是由能量转化而来的。

可以通过以下实验来探索声音的产生:1. 实验一:弹簧振动器材料:弹簧振动器、扬声器、音频播放器步骤:a. 将弹簧振动器固定在支架上。

b. 将扬声器与音频播放器连接,播放适当的音频。

c. 将振动器触碰到播放器的扬声器上,观察振动器的振动情况并听到声音。

结论:振动器在受到音频振动的影响下产生了声音。

2. 实验二:琴弦振动材料:吉他、扬声器、音频播放器步骤:a. 将吉他的琴弦拉紧并固定好。

b. 将扬声器与音频播放器连接,播放适当的音频。

c. 将吉他的琴弦触碰到播放器的扬声器上,观察琴弦的振动情况并听到声音。

结论:琴弦在受到音频振动的影响下产生了声音。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是通过介质(如空气、固体和液体)进行的,介质的振动使声音能够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可以通过以下实验来探索声音的传播:1. 实验三: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材料:音频播放器、扬声器、厚纸板、容器步骤:a. 将扬声器与音频播放器连接,播放适当的音频。

b. 将厚纸板放置在扬声器前面,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

c. 在容器中装入水,并让扬声器的声音传播到水中,观察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情况。

结论:声音可以传播到空气中和水中。

2. 实验四: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材料:木槌、桌子、手机步骤:a. 将手机放置在桌子上,打开录音功能。

b. 用木槌敲击桌子,同时录下声音。

c. 通过桌子传导的声音在手机中可以清晰地听到。

结论: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导。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等介质传播。

结语:通过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

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声音的传播是通过介质进行的。

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现象,并应用于各个领域,如音乐、通信等。

声音的传播原理

声音的传播原理

声音的传播原理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通过振动的方式传播。

在讨论声音的传播原理时,需要考虑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首先,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产生压缩和膨胀的运动,并通过空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物质中的分子发生相应的压缩和膨胀,从而形成一种机械波。

这种机械波就是声波,它是一种纵波,即波动方向与能量传播方向相同。

接下来,声音通过介质传播,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当物体振动产生声波后,声波会以物体为中心向周围空气中扩散。

扩散过程中,声波会引起空气分子的振动,使得空气分子发生压缩和膨胀的运动,形成一系列传输声能的局部密度变化区域。

这些局部密度变化会传播到周围的分子,并以波动的形式传递下去。

在空气中,声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空气的密度、弹性模量和温度等因素。

一般而言,声速在常温下约为343米/秒。

当声波通过不同介质时,声速会有所变化。

例如,声速在水中大约为1482米/秒,而在金属中会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声波的传播遵循快慢性质:声波在密度较高的地方传播较慢,在密度较低的地方传播较快。

这是因为密度较高的地方,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使得声波的传播速度受到阻碍;而密度较低的地方,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使得声波的传播速度相对较快。

最后,当声波传播到达接收器时,接收器接收到声波引起的空气分子的振动,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或其他形式的机械振动。

例如,人的耳朵中的鼓膜会受到声波的压力变化影响,从而引起鼓室中空气分子的振动。

这些振动将通过听小骨传递到内耳中的感觉器官,进而触发神经信号发送到大脑,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总结起来,声音的传播原理可以概括为:首先,声音是由振动物体产生的机械波。

接着,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的传播,以分子之间的压缩和膨胀运动形式传递声能。

最后,当声波到达接收器时,接收器将声波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使我们能够感知到声音。

声音的传导途径

声音的传导途径

【实验目的】1.了解并比较声音传导的两种方式和途径;2.掌握检测声音传导途径的方法。

【实验原理】声音传入耳蜗有两条途径:(1)气导: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2)骨导:声波直接引起颅骨振动,进而引起位于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液的振动。

正常生理状态下以气传导为主,听力正常者气导时程比骨导时程持续时间长,即林纳试验阳性;当传音通路受阻时,气导时程缩短,等于或小于骨导时程,即林纳试验阴性。

正常情况下,人的两耳感受机能相同;骨传导的敏感性比空气传导低得多,故在正常听觉中引起的作用甚微。

但当鼓膜或中耳病变引起传音性耳聋,气导传导明显受损时,但骨导传导却不受影响,甚至相对增强,即魏伯氏实验。

【实验用品】人,音叉(256Hz或512Hz),胶管,棉球。

【实验方法和步骤】1、比较同侧耳的气导和骨导(1)保持室内安静,受试取坐姿。

检查者敲响音叉后,立即置音叉柄于受试者被检测的颞骨乳突部,受试者感觉声音的强弱及其变化。

(2)保持室内安静,敲响音叉后,先将音叉柄置于受试者的颞骨乳突部;当受试者刚刚听不到声音时,立即将振动的音叉置于受试者外耳道口1cm处,两叉臂末端应与外耳道口在同一平面。

受试者感觉声音的强弱及其变化。

(3)敲响音叉后,先将振动的音叉置于受试者外耳道口1cm处,两叉臂末端应与外耳道口在同一平面;当受试者刚刚听不到声音后立即将音叉柄置于受试者的颞骨乳突部。

受试者感觉声音的强弱及其变化。

(4)用棉球塞住受试者外耳道(相当于空气传到途径障碍),重复上述(1)-(3)步实验。

2、比较两耳的骨传导(韦伯氏实验)。

(1)敲击音叉后将叉柄底部紧压于颅顶中线上任何一点(或前额正中发际处),受试者两耳同时感受声音的强弱。

(2)用棉球塞住受试者一侧外耳道,重复上述操作,受试者两耳同时感受声音的强弱,记录两耳感受到的声音变化或受试者感到声音偏向哪一侧。

(3)取出棉球,将胶管一端塞入受试者被检测耳孔,胶管的另一端塞入另一个人的某侧耳孔,检查者将发音的音叉置于受试者同侧的颞骨乳突部,观察另一个人能否听到声音。

语音传导声音的原理

语音传导声音的原理

语音传导声音的原理语音传导是指通过物质媒介(如空气、水、固体等)传递声音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听觉器官(耳朵)来感知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的鼓膜,再由耳朵内部的结构传导到神经系统,最终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而声音的传导是基于声波的传播原理。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物质中的粒子的机械振动,进而在媒介中传播的能量波动。

它的传播方式可分为气体中的声波传播、液体中的声波传播和固体中的声波传播。

首先,先来看看在气体中的声波传播。

当一个物体进行振动时,例如人的声带颤动、音箱的振动膜等,振动引起周围空气分子的机械振动,形成一个“震荡点”。

这个震荡点会将机械振动传递给相邻的空气分子,使其依次传递下去。

每个空气分子在接收到振动后会以以极小的速度和与其它分子的相撞将振动传递给相邻的分子。

这样振动就在空气中传递,形成了一个像水波一样的波纹,称为声波。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在20时大约为340米/秒。

而在液体中的声波传播原理与气体中的原理类似。

在液体中,声波的振动是由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当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振动时,它会引起周围液体分子的机械振动,使液体中的分子逐渐向各个方向传递振动能量,从而形成声波。

液体的分子比气体的分子间距更密集,相互作用更紧密,因此液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一般较大,例如水中的声速大约是1500米/秒。

最后,我们来研究在固体中的声波传播原理。

固体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紧密排列组成的物质,因此固体中的声波传播具有一定特点。

在固体中,声波的传播是通过固体中的粒子相互作用引起的。

当一个物体在固体中振动时,它会引起固体中的粒子发生机械振动。

固体中的粒子间距较短,相互之间的作用较强,因此固体中的声波能够更快地传播,一般来说,固体中的声速要比液体和气体中的声速更高。

总结而言,无论是在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中,声波通过振动物体引起媒介中的粒子的相互作用,使振动能量在媒介中传播。

简述声波的正常传导途径

简述声波的正常传导途径

简述声波的正常传导途径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通过介质传播,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在空气中,声波的正常传导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振源产生声波:首先,声波需要有一个振源,通常是声源振动,例如人的声带、乐器的振动元件等。

这个振源的振动会产生空气分子的周期性振动。

2. 空气分子传递振动:振动的声源使空气分子沿着波的传播方向产生周期性的压缩和膨胀。

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形成了声波的波形。

3. 空气中的波动传播:声波通过空气中的波动以机械波的形式传播。

这个传播的过程中,相邻的空气分子之间传递能量,而实际上并没有物质的整体位移。

4. 外耳接收声波:传播到人类的耳朵附近时,声波会引起外耳(耳廓)的振动。

这个振动通过耳道传递到中耳。

5. 中耳传导:振动通过耳膜传递到中耳,中耳内的鼓膜会受到振动,进而使连接鼓膜和耳腔内的听小骨(听骨链)振动。

听小骨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

6. 内耳传导:随着听小骨的振动,声波的能量传递到内耳,进入
蜗蜗内的耳蜗。

耳蜗内的听觉细胞受到振动刺激,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脉冲。

7. 神经脉冲传递至大脑:最终,通过听神经,神经脉冲将声音信息传递到大脑的听觉中枢,使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声音。

这一系列步骤构成了声波在空气中传导的正常途径,从声源到人类大脑的听觉中枢,实现了声音的感知和理解。

声音的传播与声音的特性(物理知识点)

声音的传播与声音的特性(物理知识点)

声音的传播与声音的特性(物理知识点)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它通过介质的震动传播而成为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声音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的特性。

一、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在常见的介质中传播,包括空气、水和固体等。

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

声音的传播方式主要分为三种:空气传导、固体传导和空气传播。

1. 空气传导空气传导是指声音通过空气分子之间的传递来进行传播的方式。

当发声物体振动时,空气分子也随之振动,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将声波传递出去。

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音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等因素。

2. 固体传导固体传导是指声音通过固体介质中的分子振动来进行传播的方式。

当声波遇到固体界面时,会引起相邻分子之间的振动,进而将声波从一个固体传导到另一个固体。

固体传导的声音传播速度比空气传导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因为固体的密度通常比空气高,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更强。

3.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声音通过空气中的浓度、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变化来进行传播的方式。

声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通过空气的密度差异来传播,例如声音的折射、反射和衍射等现象。

二、声音的特性声音除了具有传播方式外,还有一些独特的特性,下面我们将介绍声音的频率、振幅和声速。

1. 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声波的振动周期数,单位为赫兹(Hz)。

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就越高;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人类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为20Hz到20kHz,不同的动物和物体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可能会有所不同。

2. 振幅声音的振幅是指声波振动的最大幅度,也可以理解为声音的响度或音量。

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亮;振幅越小,声音就越轻柔。

振幅的单位为分贝(dB),通常用来表示声音的强度。

3. 声速声速是指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的介质中声速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3米/秒;在水中,声速约为1482米/秒;在固体中,声速则会更高一些。

声音途径传导实验报告

声音途径传导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了解声音的传导途径,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效果,并分析骨传导与气传导的异同。

二、实验原理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才能传播。

声音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气传导和骨传导。

气传导是指声音通过空气介质传播到耳朵,而骨传导是指声音通过颅骨等固体介质直接传到内耳。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音叉、塑料薄膜、玻璃管、橡胶塞、耳塞、计时器、尺子2. 实验材料:水、空气、玻璃、塑料薄膜四、实验步骤1. 气传导实验:(1)将音叉敲击后,用塑料薄膜覆盖住音叉,保持薄膜平整;(2)将塑料薄膜的一端置于耳朵附近,另一端放入水中;(3)观察水中的波动情况,并记录波动频率;(4)重复实验,将塑料薄膜置于玻璃管内,并保持玻璃管密封;(5)重复步骤(3),观察玻璃管内的波动情况,并记录波动频率。

2. 骨传导实验:(1)将音叉敲击后,用橡胶塞堵住耳朵,使耳道封闭;(2)将音叉紧贴头部,敲击音叉;(3)观察耳朵附近的振动情况,并记录振动频率;(4)重复实验,将音叉紧贴玻璃管壁,并保持玻璃管密封;(5)重复步骤(3),观察玻璃管壁附近的振动情况,并记录振动频率。

3. 对比实验:(1)将音叉敲击后,分别进行气传导和骨传导实验;(2)比较两种传导方式下,水中的波动频率、玻璃管内的波动频率、耳朵附近的振动频率和玻璃管壁附近的振动频率。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 气传导实验:(1)水中的波动频率:50Hz;(2)玻璃管内的波动频率:50Hz。

2. 骨传导实验:(1)耳朵附近的振动频率:50Hz;(2)玻璃管壁附近的振动频率:50Hz。

3. 对比实验:(1)气传导实验中,水中的波动频率与玻璃管内的波动频率相同,均为50Hz;(2)骨传导实验中,耳朵附近的振动频率与玻璃管壁附近的振动频率相同,均为50Hz;(3)两种传导方式下,振动频率相同,说明声音在空气、玻璃和水等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六、实验结论1. 声音可以通过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途径传播;2. 在空气、玻璃和水等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相同;3. 骨传导与气传导在传播效果上没有显著差异。

声音传播原理

声音传播原理

声音传播原理
声音是一种以机械振动形式传播的机械波。

当一个物体发出声音时,它会通过振动产生压力变化,使周围介质中的分子也开始振动。

这些分子的振动会传递给相邻的分子,从而导致声波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依赖于介质,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在固体中,声波通过分子间的直接相互作用传递。

在液体和气体中,声波由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引起的压缩和稀疏传播。

具体来说,声音的传播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1. 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始于物体的振动。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迅速压缩和稀疏周围的介质,形成局部的压力变化。

2. 压力变化传递:刚刚形成的局部压力变化将通过介质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传递。

振动分子与周围分子发生碰撞,使其也发生压缩稀疏,从而产生更广泛的压力波动。

这种压力波动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3. 声波传播:压力波经过介质中的连续传递,形成了声波。

声波是由一系列的压缩和稀疏区域组成的,这些区域以固定的频率和振幅沿着传播方向传递。

声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如固体、液体或气体的密度和弹性模量。

4. 接收和解读:当声波到达接收器(如耳朵)时,它会导致接收器中的部分结构振动。

这些振动会被转化为神经信号,并通
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从而使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声音。

总的来说,声音的传播是通过物体振动产生的压力变化在介质中传递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通过分子的碰撞和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从而形成了声波。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特性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 2014 夏季学期专业实践综合训练实验
13.2 声音的传导途径
小组成员:
祖国 xxxxxxxx撰写人:
xx
【实验目的】
1.了解并比较声音传导的两种方式和途径;
2.掌握检测声音传导途径的方法。

【实验原理】
声音传入耳蜗有两条途径:
(1)气导:
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
(2)骨导:
声波直接引起颅骨振动,进而引起位于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液的振动。

正常生理状态下以气传导为主,听力正常者气导时程比骨导时程持续时间长,即林纳试验阳性;当传音通路受阻时,气导时程缩短,等于或小于骨导时程,即林纳试验阴性。

正常情况下,人的两耳感受机能相同;骨传导的敏感性比空气传导低得多,故在正常听觉中引起的作用甚微。

但当鼓膜或中耳病变引起传音性耳聋,气导传导明显受损时,但骨导传导却不受影响,甚至相对增强,即魏伯氏实验。

【实验用品】
人,音叉( 256Hz或 512Hz),胶管,棉球。

【实验方法和步骤】
1、比较同侧耳的气导和骨导
(1)保持室内安静,受试取坐姿。

检查者敲响音叉后,立即置音叉柄于
受试者被检测的颞骨乳突部,受试者感觉声音的强弱及其变化。

(2)保持室内安静,敲响音叉后,先将音叉柄置于受试者的颞骨乳突部;
当受试者刚刚听不到声音时,立即将振动的音叉置于受试者外耳道口 1cm 处,两叉臂末端应与外耳道口在同一平面。

受试者感觉声音的强弱及其变化。

(3)敲响音叉后,先将振动的音叉置于受试者外耳道口 1cm 处,两叉臂末端应与外耳道口在同一平面;当受试者刚刚听不到声音后立即将音叉柄置于受
试者的颞骨乳突部。

受试者感觉声音的强弱及其变化。

(4)用棉球塞住受试者外耳道(相当于空气传到途径障碍),重复上述
(1)-
(3)步实验。

2、比较两耳的骨传导( xx 实验)。

(1)敲击音叉后将叉柄底部紧压于颅顶中线上任何一点(或前额正中发
际处),受试者两耳同时感受声音的强弱。

(2)用棉球塞住受试者一侧外耳道,重复上述操作,受试者两耳同时感
受声音的强弱,记录两耳感受到的声音变化或受试者感到声音偏向哪一侧。

(3)取出棉球,将胶管一端塞入受试者被检测耳孔,胶管的另一端塞入
另一个人的某侧耳孔,检查者将发音的音叉置于受试者同侧的颞骨乳突部,观
察另一个人能否听到声音。

解释其传导机制。

【注意事项】
1.当敲击音叉时,用力不可过猛,切忌在坚硬物品上敲击以防损害音叉,可在手或大腿上敲击;
2.音放在外耳道时,两者相距 1cm,并且音叉叉支震动方向要正对外耳道,同时应防止音叉叉支触及耳廓、皮肤及毛发。

【实验现象描述及数据处理】
实验名称
xx实验项目
骨导检测无声后,再进
行气导检测
气导检测无声后,再进
行骨导检测
xx实验用棉花塞住检测耳的外
耳道,骨导检测无声后,
再进行气导检测
用棉花塞住检测耳的外
耳道,气导检测无声后,
再进行骨导检测
xx实
验敲击音叉后,将叉柄底
部紧压于颅顶中线上任何
一点现象
有声音
无声音
无声解释原因正常情况下,气导是声音的主要传导途径,声音经气导强度衰减小用棉花塞住检测耳的外耳道,气导阻断,骨导成为主要传导
通路。

有声
捂住一边耳朵后,
被捂的耳朵能听到
响声。

棉球塞住受试一侧外耳道,阻碍了该侧气导,骨导代偿性加强,因而声音偏向气导阻碍一
侧。

两人实验中,声音先通过一人的骨导进入耳蜗,再从外耳道发出,经胶管内的空气传导到达另一人的外耳道并被听到。

【思考题】
1、高频音叉和低频音叉在传导时有什么不同?
答:
首先,在正常气传导的过程中,振动从基底膜的底部开始,按照行波理论向耳蜗的顶部方向传播。

声波频率越高,行波传播越近,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越靠近卵圆窗;声波频率越低,行波传播越远,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越靠近基底膜底部,所以耳蜗底部受损主要影响高频听力,耳蜗顶部受损主要影响低频听力。

其次,实验中发现,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不同频率的音叉,产生的高频音比低频音传导的时程短,这种传导时程上的差异在进行骨传导实验时更加明显,使得越是高频音叉测出的气导与骨导的差别越大,原因可能与不同频率声
音的物理特性有关。

频率越高的声音,声衍射越不易产生;频率越低的声音,
由于声衍射作用,障碍物的遮蔽作用越弱。

因此高频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
吸收衰减,而低频传播损耗较小。

例如飞机在近处能听到高频声,飞远了只能
听到隆隆的低频声。

又如用音叉试验来检查听力用频率为 256 和 512 的音叉检查
骨导最合适,因为低于此频率的音叉测骨导时可引起震动感,高于此频率的
音叉振动不易通过叉柄传至颅骨,且气导强度较骨导高30-40dB。

另外,闻阈和痛阈也与频率有关。

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闻阈和痛阈不一
样,灵敏度也不一样,且这种关系是非线性的。

人耳的痛阈受频率的影响不
大,而闻阈随频率变化相当剧烈。

人耳对 3kHz—5kHz 声音最敏感,幅度很小的声音信号都能被人耳听到,而在低频区 (如小于 800Hz)和高频区 (如大于 5kHz)人耳对声音的灵敏度要低得多。

响度级较小时,高、低频声音灵敏度降低较明
显,而低频段比高频段灵敏度降低更加剧烈。

2、简述对骨导和气导的理解。

答:
气导是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是
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

此外,鼓膜的振动也引起鼓室内空气的振动,再经圆窗
传入耳蜗。

但是这一气传导在正常情况下并不重要,只是当听骨链运动障碍时
才可发挥一定作用,但这时听力大为降低。

骨传导是声波直接引起颅骨振动,再引起位于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
振动。

骨传导的敏感性比气传导低得多,因此在正常听觉的引起中作用很小,
但是当鼓膜或中耳病变引起传音性耳聋时,气传导明显受损,而骨传导不受影
响。

3、如何用实验鉴别传音性耳聋和感音性耳聋?
答:
对受试者进行魏伯氏实验,即敲击音叉后将音叉柄底部紧压于颅顶中线上
任何一点,若能听到声音,则表明受试者的骨传导正常,该耳聋为传音性耳
聋;若听不到声音,则表明受试者的骨传导和气传导都已受损,该耳聋为感音性耳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