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浅论---优秀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可复制黏贴

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浅论A short discussion about compos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 landscapepainting目录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思想对图式的影响1.传统文化引导着中国审美的特殊性----------------------------------42.“以大观小”,“以小观大”的观察方法与特有的“散点透视”--------53.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中“三远法“的提出和运用----------------------7二.道家思想中的阴阳、有无观念对中国画图式的影响1.从太极图中延伸出的“S”形构图------------------------------------92.由“S”形演变成的“△”形构图-----------------------------------11三.传统山水画图式中特有的表现方式1. 起承转合--------------------------------------------------------122.传统山水画中的“开合”-------------------------------------------143.聚散、疏密、虚实的结合-------------------------------------------154.留空-------------------------------------------------------------18四.传统山水画与风水意志1.气局与图式-------------------------------------------------------192.画中“龙脉”与图式的关系-----------------------------------------19 五.题跋与鈐印------------------------------------------------22六.传统山水画与西方古典风景画的构图之异同1.东西方差异的起源-------------------------------------------------232.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古典风景画构图的主要不同之处-----------------243.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古典风景画的相似之处-------------------------24 七.结束语----------------------------------------------------25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优秀文化传统和广泛审美情趣的伟大民族。
中国山水画中的哲学思想

中国山水画中的哲学思想中国文化得宇宙观是由儒、道、禅三家作为精神主干而共同构造得,一方面它在艺术文化中体现为相互差不得美学倾向,另一方面这些美学倾向又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得差不多美学价值,从而区不于西方人得美学追求.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总体上持一种“天人合一”得终极宇宙观,它倾向于把自然与社会、心与物、超越与内在视为一个连续得整体.儒、道、禅三家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得哲学思想以及美学体系,也就直截了当妨碍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国山水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之一,有着独特得审美价值.山水画总给人一种淡远飘渺得感受,画中得物象虽取自然真物却又是抽象出来得,它并不是完全写实而是表达出人一辈子最深得意趣.中国山水画艺术不仅是一种精神折射于心灵得图景,即“寄情于景”,更是由山水得四时变化,其时序节律,风雨晴霾,朝露晚霜,云烟霞蔚得使然,使山水气象贴近了人得情感与心绪得丰富与变化.因而山水画表现之景不单单是物象得自然组叠,它更是一种境地得复合,是山水之景与人之情感得相交相融,即“物我合一”.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品味中国山水画中得哲学内涵.一、从山水画溯源讲哲学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一个十分重要得画种.就整个山水画得进展来看,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得过程.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画种出现于魏晋时期.汉末以来剧烈得社会动荡与变革,引起了社会思想得深刻变化.汉时占据统治地位得儒家思想受到强烈得冲击,独尊儒术得局面终被打破,各家思想都不同程度得进展,并相互间有所妨碍和融合.长期以来被冷落得老庄思想,魏晋时期被大多士族文人视为新得精神支柱,他们追求任诞放达得生活和超然物外得精神.名士们崇尚清谈玄学,同时又转向大自然,寄情山水,摆脱日益加重得社会苦恼,求得心灵得自由和文化得自觉.如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等基本上那个时代得典型代表.以老庄思想为核心内容得清淡玄学之风得兴起,是魏晋时期社会文化思想方面出现得一个重要现象,它导致了那个时期美学精神得重大转折.绘画艺术中得山水画得独立分科,受清淡玄学思潮得妨碍,在绘画作品中表达得则是一种人与自然得统一和融合.由于历史得缘故,那个时代现存得山水画真迹虽讲已荡然无存,但从遗留下来得一些山水文献中,我们仍然能品味出老庄哲学和魏晋玄学得精神对山水画得妨碍.如宗炳在他得山水画文献《画山水序》提出“澄怀味象”、“卧游”、“畅神”得绘画思想;王微得“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皆以“归去来兮”得精神作为山水画创作得主基调,将山水画作为挣脱尘世困扰,超然政治羁绊得精神依托.此后得山水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在山水得创作中,几乎无不遵循这一艺术理念与美学价值原则,追求与自然同化得天人合一.二、从山水画“意境”中品哲学思想从审美活动得角度看,所谓“意境”,确实是超越具体得、有限得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得时刻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一辈子、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得感受和领悟.这种带有哲理性得人一辈子感、历史感、宇宙感,确实是“意境”得意蕴.因此,“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得一种类型.“意境”理论得思想根源也是老子得哲学.历代山水画家在创作中非常重视意境得把握,往往从观景中造“意”,描绘中以黑白对比,虚实结合等手法制造出各种意境,引导观众从有限得时空进入无限时空,并产生哲理性得人一辈子感、历史感和宇宙感.首先,中国绘画中对事物得观看方法,一贯讲求主客观得统一,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山水画在写生时,主张整体观看.如山川得观看,画家要移步换形,步步看,面面观,平远、高远、深远,对各角度得气概都了然于胸.对山水自然得季节变幻,时刻得流淌也要有一个整体得把握.又或者是取自然一角,以小观大,借物移情,进而上升到“境由心生,情与物移动”得美学观和艺术观.不管是什么样得观看方法,在山水画中,都必须通过画家主观情思得熔铸与再造,使客观现实得形神与画家得主观情思有机统一.同时注重对审美客体得生命感受和宇宙意识得感受,从而把握对山水本源得真切感受和美感体验,最终抛弃自己对自然得认识、印象,而达到“本质直观”.强调观者得想象力,并“触景生情”,“以景传情”,达到天人合一境地.其次,中国画最差不多得造型手段是笔墨,它讲求笔情墨趣不仅仅因为它是形式美得要紧依靠所在,而且是中国画民族特色得一个重要标志.山水画意境得产生依靠于传统得笔墨得巧妙应用及创新.作为山水造型基础得线条,创作者必须对虚实、疏密、粗细、轻重、浓淡、大小、长短等形式进行对比考虑,才能充分体现笔墨得节奏、韵律和情趣.中国得传统山水画给画家留下了丰富得笔法、墨法,诸如山水得皴法、染法、点法、积墨、破墨等等.在绘画中运用这些传统技法、笔墨程式来印证自然山水,然后加以变化,以查找与传统技法不同得意趣,让人感受既传统又现代地表现出如今此地山水得意境.“神”得传达确实是意境得显露,既有浓雅强烈,清新深沉;也有透明皎洁,模糊烟雨.情意无尽,不管繁简浓淡,程式也好,自创笔法也好,终以意境出.再次,山水画艺术创作尽管取之于造化自然,但在笔墨间表现得山水自然,基本上在画家“意识”中通过筛选得、想象得山水自然和空间感受,能够打破时空得约束,具有极大得自由度与制造性.如黄公望得《富春山居图》表现得是富春江两岸得风光,直截了当从写生中来,但又不受写生得约束.在朝夕风雨中选择富春江最美得画面,用披麻皴法,表现存在于心灵深处得富春江.达到“江山美如画,而非画如江山美”得境地,从而把现实得自然山水提升到艺术得境地.总得来讲,中国山水画是一种画家情感因素得体现,笔墨是画家倾诉情感得媒介,并借以这种媒介来完成所要传达得内心意境,制造意境是中国山水画得精髓.生活中得山水自然要成为艺术得山水图像,必须经充分思虑,使自然山水成为心中山水,以达到“天人合一”得艺术追求.三、从山水画中得“空白”得处理谈哲学观中国古典哲学典籍《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它指得是知阳而守阴,知刚而守柔,一切处于蓄势待发之状态.“知白守黑”是中国画画面构成得“第一要诀”.其中黑不是墨黑色,泛指占有画面空间得物象,白也不是简单意义上得空白,是画面结构“呼吸”得气道,是画面有机得组成部分.画面得空间关系、对比关系、节奏关系等,因有了空白得存在,才给予人们无尽得想象空间.中国山水画讲求意境,意境得营造离不开有空旷感得留白.“白”在画中能够理解为空余得画面,它既是绝对得,又是相对得,如同道家对“无”、佛家对“空”得诠释一样.《黄宾虹画语录》中讲:“看画,不但要看画之实处,同时要看画之空白处.”意思就讲画面中空着得地点和着墨得地点一样基本上画面整体得有机结合.中国文人山水画非常讲究留白,尽管讲画面常常留有大量得空白,但却给人感受一点也不空洞,相反却非常有意境与感染力,让观者产生无限得时空遐想.如南宋马远在《寒江独钓》中只表现茫茫寒江,纵一叶孤舟,渔翁独坐舟之一端,躯体如冻结一般,全神贯注着那随着流水飘浮得钓丝,除了周围寥寥几笔微波外,其余皆是空白.但空白得表现并非虚无,而让人感到四周江水得宽泛,使画面产生一种江天空旷、寒意萧瑟得气氛,从而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之美得意境.中国山水画中得“无”确实是画面得空白,它是中国人心理上人文畅游得空间所在,是不需笔墨渲染就能尽现画境得高妙之处.中国山水画中寥寥数笔,用极其洗练得线条、笔墨来传达极其富有内涵得意蕴,画面使人回味无穷.如倪云林那几棵萧疏树木所表达出得意境,会比那画面上千百笔得重彩更令人神往.八大山人几笔率意挥写得枯木苍石,让人感知得是满纸得悠游之气.与西方绘画相比,西画里只会出现空间,可不能出现空白,他们认为空白在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得,而中国画恰恰在空白中大做文章,它得价值在于简胜于繁、虚胜于无、无胜于有,是“形而上”得高深得精神境地.四、结语哲学是文化思想得基础,也是文化得核心,每一个民族得文化艺术都必定要受到本民族哲学思想得引导和妨碍.中国山水画和中国文化血脉相连,相依为生.中国山水画蕴含着深厚得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得精神财宝.我们研究传统文化中得哲学思想对山水画得妨碍,目得在于了解中国山水画艺术精神形成得基础,了解山水画艺术得本质特征,以求继承和进展中国山水画艺术.现代山水画家追求对时空意识得变化,抽象形式得表现,传统技法和材料得变革,事实上不是对传统山水画得割裂,而是连续和进展,中国人千百年形成得观看体验人一辈子、自然、宇宙方法“精神”实质,依旧存在于现代山水画中,同时将一直连续下去,因为它是展示中国人风骨精神得一种特有表现形式.。
宗炳《画山水序》中道家思想对山水画的启示

疋… J 审 美 l-:f水逊 仃 审 美欣 赏 的 独 意 Jl,以 及 慢 州 r审
爻 j__{ 的 愉 悦 J_ JJ能 这 从理 论 上解 放 J Ili水i11I创 作 的 精
fI{1 , 从 ITI 仃 助 于 绘 IⅢj并 列 于 一 然 荚 卡l1人格 美 的 趟 脱
J}:n 美 学 . 上 怅 n·川 l I然 LII水 世 f】欣 常 『llJ 做 刮 埘
“j ” l,1 观 f{ j · 七 十 l J要 ¨Jj J Jkf1;1¨I f 【lIJI 永 九:《IJ
然 III水 世 ” 审 美 欣 赏 ¨ ljlf f小州 … r¨ j: 婧 人 ¨然 的 深
【美 术理论 究 】
炳 由
刁
《画 山水序》 中道家思想对 山水 画的启 示
i佩 佩
摘 要 :魏 晋 南 北 朗 准 }J【至】历 史 L比 较 村 殊 的 一·个 日 j期 ,政 治 }_极 璧 峙 但 是在 这 样 最混 乱 的社 套 秩 序下 . 所 现 出 的精 神 面 糖.由,是 最 富 于 自由 的 和 最浓 于 热怕 的 在这 样 大的 环 境 背 景 f,人 f门深 切 感受 到 了 生 命 意 义的 缺 失和 世 事 无常 的 悲 哀 此 时 宗炳 选择 一 生 弃 官 用 求 云游 ,集 道 家 思 想 于一 俸 ,最终 写 T 凹山 水 睁》 文 章 将 以 此 画 沦 为研 究 对 象 .进 一 碜探 析 其 中 所 蕴 舍 的 道 幂 思 想 及 其 思 想 对 d.1水 画 的 启 示
宗 从 礼 I 求 ,化 精 神 的 慰 奇 jL十 【1I水 , 茗‘
《… III水 序》
一
一
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山水审美的影响

道 家是 先秦美 学 中影 响较 大 的哲 学 派别 之一 ,尽管 当 时只 是 属 于诸 子 百家 中之 一家 ,还 不 是当 时 的显 学 ,但 道 家思 想 却在 魏 晋之 时 托身 玄学 而成 为 唯一 可 以与儒 家 思想 分庭 抗 礼 的哲 学 ,成 为后 世 影 响中 国传 统 文化 的基 本 力量 之 一 。而 山水 审美 在 中 国亦 有悠 久 的历 史 ,从先 秦开 始 萌芽 直至 后世 成 为艺 术 审美 的主 力 军 之一 ,虽 说对 于 山水 审美 的发 展产 生 影 响 的因素 有很 多 ,如 儒 、 道 、释 等 ,但 相 对 来 说 ,对 山水 审美 产 生 主 导 意 义 的仍 是 由老 子 、庄 子 开创并 发展 的道 家美 学思想 。 代 表 道 家 美 学 思 想 的 自然 是 老 子和 庄 子 。说 到 老 庄 ,就 得 先 谈 一下 几个 与 山水 审美 密切 相关 的 美学 范畴 和美 学 思想 。先 从 老 子 “ 妙玄 通 ”的 “ ”论 说起 。老子 在 《 微 道 道德 经 》 中论述 了 “ ”是什 么 。老 子说 , “ ,可 道 ,非 常道 ;名 ,可名 ,非 常 道 道 名 。无 名 ,万物 之 始 ;有 名 ,万物 之母 ”, “ 生一 ,一 生二 , 道 二 生 三 ,三 生 万 物 ” 。它 “ 惟恍 惟 惚 ” “ 之 不 见 ” “ 之 不 视 听 闻” “ 搏之 不得 ”,是 “ 状之 状 ” “ 无 无物 之 象 ”,看 起 来是 扑 朔 迷 离 ,令 人 难 以捉 摸 的 。从 这 里 我 们可 以 引 申 出这 么 几 个 观 点: 一是道 乃万 事 万物 之根 本 ,二 是无 名 论 ,三是 说 明老 子 的思 维 方 式 是 一种 整 体 、模 糊 思 维 。 这 几 点都 对 后 世 的 山水 审 美 影 响 颇 大 ,容 待后 面 详细 论之 。老 子还 说 “ 人法 地 ,地 法天 ,天 法 道 ,道法 自 ” 。这里 开始提 到了 “自 ”二字 ,但是这 里 的 “ 然 然 自 然 ”在其意义上 还不是 大 自然之 意 。详 究老子 的 “ 自然 ”之原意 , 当为 自然天成 , 自然而 然。道 的本 性是 自然的 ,离开 了 自然 ,也 就 不成其 为道 。詹 剑锋先 生说 “ 凡物 莫能使 之然 ,亦莫 能使 之不然 , 谓之 自 ”,这 是十分准确 的解释 。老子 在 《 德经 》中强调 “ 然 道 道 常无 为,而无不 为” ,这 也是与天 道、 自然无为 联系在一起 的。这 里虽 然没 有提 及大 自然 ,但是 也提 到 了日后 山水 审美 的一大 审美 特征 ,这 就是 在 自然 审美 中要 顺 其大 自然 的本 性 ,保 持 审美 者 自 然而 然的本 性 ,达到 山水 审美所 要求 的审美境 界 。 老子 除 了 以上 审 美 思 想 与 山 水 审 美 息 息相 关外 ,还 有 重 要 的一 点那 就是 “ 虚 极守 静笃 ”,这 种思 想发 展 到庄 子就 是 “ 致 无 己… 无 功 ” “ 无名 ”的精神 状 态 ,就是 在 审美 时要 保 持超 功利 的 、独立 的 、纯 粹 的审美 态度 。这是 与儒 家 的积 极入 世 思想 截然 对立 的 。老子 、庄 子 所处 的春 秋 战 国时代 ,当 时 已经 发现 了人 自 身 的普 遍 性 。在 这 种 具有 重 大 意 义 的 发 现 中 , 儒家 则主 要 从 伦 理 、政治 的角 度 出发 ,强 调 的是 调节 人与 人之 间 的关 系 ,从而 保 持整 个社 会 的和谐 。儒 家 反对 个人 脱 离集 体 ,每 个人 是处 于封 建 宗法 社会 中 的,它 的 “ 者爱 人 ”和 “ ”为 极 则 的思想 ,强 调 仁 礼 的是人 与人 之 间 的相互 依存 的 社会 性 。儒 家所 重视 的 不是 单个 的 人 ,对 于儒 家 来说 个人 不过 是 君 臣、父 子 、兄 弟 、夫 妇这 个大 网 上 的一 个个 小 的纽 结 。人 生的 目的不是 为 了获 得个 人 幸福 ,而 是 为了维 持社 会 的存在 和 正常 运行 。因此 ,这 极 大地 束 缚 了个体 与 社会 的和谐 发展 ,忽视 了作 为个 体 的人 的 正常 发展 。再 加 上封 建 社 会 的现 实也 着 实 压 抑 、 限 制个 人 的发 展 。在 长 期 的 封 建 社 会 中, 由于儒 家传 统 思想 的影 响 ,个人 要 受到 三纲 五 常 、仁义 、 礼 制等 重重 无 形 的束缚 ,再 加 上封 建君 主专 制 、社 会 的黑 暗动 荡 等 等 因素 的影 响 ,个人 在 社会 中是 感 到极 其压 抑 的 。而儒 家 思想 却 恰恰 不 能解 决这 一 问题 。于 是 ,批判 儒 家思 想 并突 出 了个体 的 道
如何欣赏山水之美议论文

如何欣赏山水之美议论文一、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哲学内涵)山水画就是中国的风景画,但又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山水画的产生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道家思想追求的是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能“官天地,府万物”“能胜物而不伤”。
道家思想追求素朴自然,简淡肃静的艺术精神,所以山水画多以水墨表现为主,以色为辅。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玄学兴盛的时期,玄学的代表思想就是道家的思想,这一时期政治动荡,民不聊生,许多文人名士为了躲避政治上的倾轧选择归隐,像陶渊明、嵇康、阮籍等,他们隐居山林,吟诗作赋,山水诗于是大盛,山水画也应运而生。
这都与道家思想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密不可分。
儒家思想对绘画的影响多体现在早期的人物画上,明劝戒,著沉浮,建立社会礼教,所以儒家思想是以入世为主的,而山水画多体现出世,禅宗思想对绘画的影响也比较深,但不如儒家、道家来得分明,影响更多的是后来的花鸟画。
当然这样绝对的划分是不严谨的,没有这样的必然,只能说是大致如此。
儒、道、释思想后来逐渐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山水画的发展也受到其他思想的影响,但总的看来主要的还是道家思想。
二、山水画的意境山水画的意境就是山水画所创造的境界,主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意造境生,营造“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山水画创造的意境不光是优美的景色、山川的风光,更多的是画家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脱于烦琐与庸俗社会的心灵居所,山水画的境界给人的是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神游场所,不论是北宗山水还是南宗山水,所表现的意境与功能无不如此,或是仙境一般的缥缈神奇,或是悠闲农夫渔樵的隐居之所。
文人山水画多表现的是逸居山林的情趣、素朴自然的水墨风光;宫廷画家的界画多表现楼宇宫殿是人间的繁华,也是超脱于人间的世外桃源。
不同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心灵居所。
这也是画家与观者的心灵沟通。
三、山水画的章法章法就是画面的布局,即构图法,顾恺之称作置陈布势,谢赫称作经营位置。
析中国山水画中的空灵意蕴

试析中国山水画中的空灵意蕴摘要: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思想基础是老庄的道家哲学“空”。
其意蕴对中国山水画创作与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宗炳的“含道映物”到郭熙的“林泉之志”,宗教精神贯穿其中。
本文从审美传统和宗教文化的角度试分析中国山水画的汪洋恣肆,空灵俊秀理想追求的思想根源,得出营造作品空灵审美意蕴是画家受传统文化和宗教思想影响结果的判断。
关键词:空灵;宗教;山水画;构图;形式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为中国画创作的指导思想,使自然界的万千气象与中国画传统的完美程式结合起来,尤其是在山水画中,顺理成章地把自然中云雾和画中的“空白”联系起来。
山水画以其独特的形式代表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白纸对青天”,任意挥洒,精心剩白,或青山秀水;或千岩竞秀;或华岳三峰……宇宙万物都可以在笔下出现。
画面中所呈现出的空灵之气,亦真亦幻,不仅表现了中国优美的自然山水面貌,也体现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哲学思考。
本文从宗教的角度试分析中国山水画中“空白”虚实所表达的空灵意蕴和形成的思想根源,以及对自然崇拜的审美观照。
一、“空白”虚实世界,空灵意蕴的载体所谓“空白”,是画面上最虚的地方,不着一点笔墨和颜色,古人称为“无画处”,也就是墨六彩(黑白干湿浓淡)的所谓“白”。
清华琳在《南宗抉秘》中说:“白即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雾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
”中国历代艺术家把绘画中的空白渲染得无比神奇,曰“计白当黑”、“无墨求染”、“画外之画,景外之景”、“笔不到意到”等等,空白成为山水画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被历代画家所推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思想追求或理想境界?纠其原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起:一是中国艺术家以自己的“灵想”来铸造时间和空间。
虚实是中国美学一对重要概念,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
道家思想对山水画艺术的影响

就会发现能够实现二者的统一。 圣人能够发 方式 , 就 出现了一些历史上 赫赫有名 的隐逸之士 。 他们在 山水 后再去观察物体 , 需要靠 自身的修养 , 就像南北朝 时期 的绘画 间 白食其力 , 冷静 的认 识社会和批 0 社会 的弊端 , 揭示矛盾 出 现总结和总结道 ,
现的根源 , 他们 以天道 自然作为法式 , 提出 了一些治疗社会 的
主张 , 对 于传 统是一种挑 战 , 否定 君权 , 在这 些基础 之上逐步 人认为 , 道家 的思想太 过消极和与世无争 了。但是 , 当我们 了 解到道家文化 出现背景 的时候 ,就可 以知晓这种 以柔克 刚和 以消极退守作为变通 的思想 ,实 际上是道家对于人格修养独 到见解和其文化和精神方面 的精髓 。老子 思想 之中的“ 无 为” 不是一般人理解的主张无所作为 的意思 ,而是叫我们要顺应 自然 的安 排 , 不强行做一些 违背 自然 , 虚妄 的事情 ; “ 不争 ” 就 是不要为了 自己的一 己私欲去 占用一些东 西 ; “ 虚无”在老子
讲究虚 、 松, 这是 山水画在艺 术上更加 成熟的 回归到真挚和淳朴的状态。 因此 , 在道家思想之 中, 提倡 做得 反对用笔太实 , 再次 , 道家崇 尚的“ 柔” , 影 响山水绘画表 现形式 和材 料 “ 自然 ” , 实际上就是 宣扬保持 自然 之心 , 要修 自然之道 , 他对 境 界 ; 于一些 扼杀 自然本性的行为坚决反对 。道家思想还 提醒人们 需 要注重 自己生命 的内涵 , 从而不 断的提升主体的精神世界 , 反对一切 浮躁 , 主张“ 清静 ” 、 “ 无 为” 。在老子 的“ 虚静” 的观念
形成 了以贵生存身作为核心 的道 家思想的理论体系 。也有些 然” 之中的“ 法” 是不一样 的。这里的“ 法” 是制造的意思 。
中国山水画是老庄的私生子--浅析老庄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相生”作画要稚拙古朴等思想, , 都是道家思 想“ 复归于朴” 的体现。知白守黑” “ 是中国书 画艺术形式的典型特征, 它来源于太极图。 “ 知白守黑” 《 出自 老子》 知其白, “ 守其黑, 为 天下式。根据河上公注:“ 以喻昭昭;黑 , ” 白, 以喻默默。 人虽自知昭昭明白, 当复守之以 默默, 如昧无所见 , 如是则可为天下法式。 ” 我们知道老子的原意是用黑白来比喻事理, “ 白守黑” 知 最初并未用来讲视觉关系。 周 《 易 系辞上》 有言:“ 一阴一阳谓之道也。 阴 ” 阳在太极图中是以黑白来体现的, 黑者为 阴, 白者为阳。 这一黑一白相互借助对方的 形态来衬托自己, 只要其中一方有变化, 另 一方也会因之而变,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互动 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可以说太极图是一个具 有强烈视觉美感的古典图形。知白守黑” “ 在 在色调和山 (树)的处理变革、 创新上。 就色调 中国山水画画上的运用最典型的就是中国 空白” 的运用。 禅家云:“ 色不异空, 空不 而言, 青绿山水首创于隋唐, 水晕墨章, 画中“ 而“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画中之白, ” 即画 兴乎唐代”遂有破墨、 , 泼墨之妙。 其后的五 异色。 中之画, 亦画外之画也。 只有合于物又不拘 代两宋以水墨为主, 至元代出现浅绛 , 发展 “ 才能使画作显得“ 和“ 活” 有 到明清时期水墨, 浅绛远远多于青绿。 中国 于物象,留白” 趣” “ 。 空白” 往往被赋予情思 , 是水非水, 是 “ 素朴” 水墨山水画的兴起与发展不是偶然 云非云, 是雾亦非雾。 它是一种表白与象征, 的, 是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绘画并深受老庄 在明处显现神秘。 如荆浩 思想的浸染, 在自己的心中开辟一方净土, 在亮处凸现谜 团, 写真秘诀》 所说:“ 天地之间, ……, 虚而不 遁悟心思 , 寄情于山水之间。 老庄对于色彩 《 动而愈出。正是这“ 白”“ ” 黑 、实虚” “ 、密 主张“ 见素抱朴”反对绚丽多姿, , 光彩夺目。 屈 , 、繁简” 中的“ 、虚”“ 、简” 、 白”“ 、疏”“ 给 老子曰:“ 五色令人目 五音令人耳聋, 盲, 五味 疏”“ 人以豁然开朗、 意趣盎然的舒畅。 令人口爽 , 驰骋败猎令人心发狂 , 难得之贷 收。 令人行妨。庄子则明确的提出:“ ” 朴素而天下 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 天道)自然的即为善, 二、 以形媚道” 中国山水画 “ — 所以老庄追求的是朴素单纯 形式美是对“ 的体悟 一、见素抱朴” “ — 老庄的色彩 人为的即为恶, 道” 中国的山水画 , 胚胎于汉魏 , 成立于东 之美, 自然而然之美, 毫无修饰与雕琢的痕 观与中国山水画的色彩 而发达于盛唐。 魏晋时代既是中国山水 在道家的色彩世界里, 黑与白是永恒的 迹, 大美”在庄子看来, 即:“ 。 个人本体的存在 晋, 主色调。 老子曰:“ 天下万物生于有 , 有生于 画的萌芽阶段 , 也是其重要的发展时期。 顾 不能为物所役 , 要在朴素、 自然中摆脱了一 恺之开绘画理论之先河 , 出“ 提 以形写神” , 无。、无色而五色成……白立而五色成” ”“ 。 切的“ 物役” 从而获得了绝对的自由, 他主张 使 中国画由萌芽开始觉醒, 继而宗炳所谈 他认为天地万物皆从无而来, 色彩亦如此, “ 物物而不为物所物”方能作逍遥游。 , “ 、理”王微所论“ 、致” 皆是中国 道” “ , 情” “ , 所以最单纯、 最朴素的白色便成为了色彩的 中国山水画讲究的“ 白守黑” “ 知 、 虚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
中国
山水画不仅追求艺术之美,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其中融入了
丰富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学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主张
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
这与山水画所表现的景色和意境是高度吻合的。
中国山
水画中的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追求虚静无为。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山水画中的山、水、树木等元素常常被表现得静谧脱俗,给人以悠然自得之感。
画面中的
山水静静地存在着,仿佛没有任何人工的痕迹,呈现出一种“无求无欲”的境界。
这种境
界与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的理念相呼应。
其次是追求温和悠远的气质。
道家思想强调“柔弱胜刚健”,主张柔和与和谐。
在中
国山水画中,山川河流多呈现曲线状,山石树木形态圆润而富有动感。
画面所表现的气氛
多是温和、悠远的。
这种温和悠远的气质使观者感受到一种宁静与放松,与道家思想中追
求自然之美的理念相契合。
再次是追求超脱尘世。
道家思想主张返璞归真,超脱尘世的纷扰。
山水画中的画面往
往没有人物,更多的是山水自然景观的描绘。
画家通过表现山水之美,让观者感受到一种
云淡风轻、超然物外的境界。
这与道家思想中的返璞归真相呼应,强调人处于自然之中,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最后是追求自由意境。
道家思想注重个体的自由发展和与自然的融合。
在山水画中,
画家往往以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来表达对山水的理解和感悟,注重随心所欲地创作。
中国山
水画中的意境常常是开放和开阔的,给观者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让观者根据自己的情感和
体验去理解和感悟画作。
这种自由意境与道家思想中个体发展和与自然融合的理念相契
合。
道家思想对中国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通过表现虚静无为、温和悠远、超脱尘世和自由意境等特点来传递道家的思想观念。
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道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并且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