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阅读教育-郭英剑

合集下载

文学的意义与大学的使命——中央民族大学外语学院院长郭英剑教授访谈录

文学的意义与大学的使命——中央民族大学外语学院院长郭英剑教授访谈录

文学的意义与大学的使命——中央民族大学外语学院院长郭英剑教授访谈录李嵩岳【期刊名称】《疯狂英语》【年(卷),期】2008(000)005【摘要】2007年12月《中国青年报》"冰点·观察"栏目刊登了中央民族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郭英剑教授的文章《是大学改变社会,而不是社会改变大学》,文章对当前中国高等学校办学理念所存在的弊端流露出的忧心急虑,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针见血的批评,以及对大学乃至高等教育之使命和功能的追问,在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郭英剑教授是一位思想敏锐,学术造诣颇深的专家学者。

从近年来他发表的一系列学术性研究论文和时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敏于洞察,思路广达,眼光独到而且思想深刻、批判犀利。

下面这篇郭英剑教授的访谈录可以使我们管窥他作为此较文学及世界文学研究领域里卓有成就的现代型学者对全球化进程中的现代型大学乃至高等教育所作的反思,教师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培养中国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精神的认识,以及对作为民族文化精华一部分而参与到全球化和本土化之讨论中的高校文学课程的功能、作用及其如何教授的看法。

希望这份访谈录能够对从事外语教育的教师以及知识界的学者有所启示。

【总页数】4页(P4-7)【作者】李嵩岳【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相关文献】1.对华语语言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郭熙教授访谈录 [J], 郭熙;崔乐2.亚裔文学与文学经典:郭英剑教授访谈录 [J], 胡艳羽;刘婷;郭英剑3.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院长杨舒教授:理工科大学的外语专业定位 [J],4.访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俊清边疆研究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J], 陈超5.区域经济·学者风采——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曦辉教授简介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新阅读方法,打造书香社会

创新阅读方法,打造书香社会

创新阅读方法,打造书香社会
郭英剑
【期刊名称】《出版广角》
【年(卷),期】2022()8
【摘要】当下是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

那么,全民阅读要读什么,怎么读?当下的全民阅读存在什么问题?怎样创新阅读方法,才能更好地打造书香社会?文章针对上述问题,从与全民阅读密切相关的阅读规划、阅读推广、阅读分类、阅读品质四个方面寻找答案,进而探讨如何提高全民阅读质量,创新阅读方法,打造书香社会。

【总页数】5页(P11-15)
【作者】郭英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2.17
【相关文献】
1.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烟台市芝罘区全民阅读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营造书香社会从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开始--谈少儿图书馆(阅览室)的社会责任和阅读指导工作
3.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r——烟台市芝罘区全民阅读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4.阅读城市图书馆——看苏州图书馆“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5.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以安徽省芜湖市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与特色服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中美文学史上赛珍珠是一位非常特...

在中美文学史上赛珍珠是一位非常特...

中西文化的交融合流——对赛珍珠《帝王女人》的解读摘要在中美文学史上,赛珍珠是一位非常特殊的女作家。

由于长期生活在中国,她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甚至超过了对美国和美国文化的了解,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中西双重文化身份。

1938 年,她以中国题材的小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而使她这个“文化混血儿”享誉文坛。

因此,赛珍珠与其文学创作值得我们从中西文化交融互渗的角度加以研究。

笔者选取《帝国女人》,从赛珍珠双重文化的独特身份切入,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中探讨她的双重叙事特征,阐发两种文化的审美特质,并通过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对她的创作进行文化思考。

首先,立足于作家的身份,赛珍珠展现给大众一个东西二元文化交融的文学世界,清晰地传达出她对中西文化的思考:她立足于中国人的立场,从中国人的视角来观察小说人物的心理、喜恶、情感和情绪,灵活运用中国文学的叙事方法,铺展情节,凸显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

同时,由于赛珍珠受到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她的创作必然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学的特征,如狄更斯风格、莎士比亚风格、基督博爱情怀等。

其次,立足于女性的身份,赛珍珠本能地关注女性的命运,始终思考着女性的问题,塑造了一系列令人过目难忘的女性形象:默默无闻、逆来顺受的阿兰;被新式思想改造的桂兰;代表有理想、有知识的进步女子的梅琳……这些女性其实都杂糅了赛珍珠的中西双重文化意识。

最后,中西叙事手法与女性意识集中体现在历史长篇小说《帝王女人》中。

《帝王女人》是赛珍珠唯一一部以中国历史人物为塑造原型的小说,其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又带有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异质文化的相遇、相交、相融,使赛珍珠塑造出一个区别于其他中国作家所描写的慈禧:既传统又反叛的人物形象;既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礼仪、孝道,又有西方文化下的自我意识,是一个中西兼收的形象。

笔者认为赛珍珠的作品在跨语言、跨文化的这种特殊的文化语境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她及其创作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郭英剑英美文学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郭英剑英美文学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郭英剑英美文学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一、专业的设置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2人,下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郭英剑的英美文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何克勇的翻译与文化方向。

二、招生专业、人数及考试科目招生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本专业备注招生导师(或导师组)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导师备注郭英剑英美文学①1003日语或1004法语②2020英美文学③3023西方文论拟招收普通计划生1人,要求1)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毕业;2)一般要求有工作经验,如果在高校与研究机构工作,应具有讲师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3)发表过相关学术论著。

三、导师介绍郭英剑,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系博士后、哈佛大学英语系高级研究学者。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四、参考书目(推荐)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

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

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

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

最新-中美小学阅读教学比较研究 精品

最新-中美小学阅读教学比较研究 精品

中美小学阅读教学比较研究2019-7-6字数4468收藏此页到都市网摘阅读教学?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熏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备受关注。

在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中,很多国家都把阅读教学的改革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研究,这不仅仅因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更重要的是,各国对阅读教学的意义的理解,已超出了语文教育本身,而意识到阅读的意义远不止在于扩大孩子的知识面、积累语言材料,而且还在于有效提高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

本文将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从中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析入手,联系中美小学阅读教学实践,比较中美小学阅读教学的异同,以期对解决我国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中国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小学阅读教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小学阅读教学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

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景,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小学三四年级,除以上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习略读;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段篇;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读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五六年级,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收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研究性阅读;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从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来看?熏我国小学阅读教学不仅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熏而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熏对学生阅读提出了许多十分具体的要求。

做个“大”教师

做个“大”教师

做个“大”教师作者:朱永新来源:《新教师》2014年第06期一个小学教师,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

一个大学教师,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教育的畸形,让人们所学越来越精专,很多人在学问上越来越“窄小”;时代的发展,也让很多人直奔金钱而去,在品德上越来越“矮小”。

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的发展,中国教育的进步只能寄希望于无数“大”教师的身上。

郭英剑就是这样的一位教师。

英剑兄是在业界颇具影响力的学者。

他担任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又一直躬行于教学第一线,担负着具体的教学工作,是英美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我与英剑兄结缘,却是因为他另外两个不为人熟知的身份:民进会员和阅读推广人。

英剑兄曾任民进河南省委委员。

因此,在他来京工作后,我们围绕着教育,在我民进中央的办公室里有过多次愉快的交流。

还记得2011年年底的一天,他说起自己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一书中,把文学放在全球文化的背景下审视;他说起正在外国语学院进行去行政化的改革尝试,强化开学与毕业典礼的神圣仪式等。

在说到大学的功能时,他更是慷慨直言:大学改变社会,而不是社会改变大学!这就是大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大学应该是思想交集之地,培养人才之所,是人思考人类生存意义、学问真谛的地方。

当时我就感受到这位年轻的民进会员不仅学问精进,而且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想到王守仁教授认为他“在众声喧哗的公共话语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不由得深有同感。

除此之外,英剑兄也是热衷于推动阅读的有识之士。

他担任中国阅读学会副会长,不仅在自己任职的学院推动阅读,组织了比如新生“同读一本书”等阅读活动,而且在得知新阅读研究所要开展大学生阅读书目研制工作后,欣然担纲,率领团队积极研制书目。

我也在他的邀请下,参加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新生开学典礼,作为演讲嘉宾做了《一个人的世界有多大》的致辞,结合自己的经历讲了阅读、行走和理想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参与了他们阅读活动的启动。

亚裔文学与文学经典:郭英剑教授访谈录

亚裔文学与文学经典:郭英剑教授访谈录

亚裔文学与文学经典:郭英剑教授访谈录作者:胡艳羽刘婷郭英剑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20年第06期内容摘要:在数字化快速推进的时代,让文学经典重新焕发生机无疑是文学研究学者的重要使命。

本次访谈主要围绕亚裔文学、诺贝尔文学奖和外国文学以及文学经典阅读这三个话题展开。

郭英剑教授首先回顾了自已从事华裔文学研究的历程,然后谈论了自己对诺贝尔文学奖和外国文学使命的一些看法。

最后,郭老师不仅和我们分享了他关于文学经典化的途径以及阅读文学经典的必要性的一些重要见解,同时还给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年轻学者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

关键词:郭英剑;亚裔文学;文学经典;诺贝尔文学奖;世界文学Abstract: In the era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iz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literary scholars to promote the revival of literary classics. This interview centered on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rea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classics. In the interview, Professor Guo Yingjian first looked back into his own critical efforts in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n he talked about the mission of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Finally he shared with us his insights about the approaches of the canon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rea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classics and offered valuable suggestions to young scholars in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Key words: Guo Yingjian;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literary classics;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world literatureAuthors: Hu Yanyu is graduate student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E-mail:189****************.LiuTingis graduate student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430079, China). E-mail:***********************.GuoYingjianiscurrentlythedeputy Dean of Beijing Academy of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He is also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His research areas mainly include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literary translation, English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E-mail:*************.cn一、我的亞裔文学研究之路胡艳羽、刘婷(以下简称胡、刘):郭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访谈。

“两百万分钟”的忧患

“两百万分钟”的忧患
部 门首 先 要慢 慢 地放 手 , 目前 ,它 们对 各
生 知 识储 备 的 功 能外 ,还 应 该培 养 学 生 丰
富的想 象力 和批判 性 的思维 能力 。 而后者 , 恰 是 中 国的 基 础教 育 乃至 高 等教 育 所 最为 缺 失的 。 若 是从 17 年 算 起 ,中国 的教育 改革 98
维普资讯
Culur ・ t e
‘ ‘ 两百万分钟 "的忧 患
I 正在崛起的 中国于全球化进程 中日益突显其大国地位 ,但如何进行强劲
_的持续性发展?教育成为关键。“ 大学教育应该面向未来” 郭英剑教授曾撰文 , _表达自己 的观点, 同时作为一名在海外工作多 年的学者, 他善于以一种国际 视 -野审视我国的教育体制。
郭 英剑 :杨 老 的这 句话 我 也在 一些 新 闻报 道 中看 到 过 ,但 具体 并 不知 道他 是 在
郭英 剑 :首 先让 我 们 来谈 一 谈 两 百 万分 钟 :一 次全 球 考察 》这 部 纪 录 片。 所 谓 “ 两百 万分 钟 ” ,大体 上 是美 国高 中生 4 年 中的在 校 学 习 时间 。美 国高 中阶段 为 4 年 ,若 与 中国相 比,大 体相 当 于 中 国的 初
学术 资料 要 么 不对 学 生开 放 ,要 么借 用不
方便 ,造 成 了极 大 的浪费 。
不应 忘 记 的是 :基 础 教 育 阶段 除 了给 予 学
采 取一 种 “ 中庸 ” 的改 良方 式 ,这 样 既 可 以推 动 中国教 育 体制 的 发展 ,同 时还 能做 到有序 。 从 国家 层 面 而言 ,教 育 部等 行 政 职能
《 小康 》 :您认 为 中国 的
教 育 体 制 与 美 国 相 比 较 , 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郭英剑中美阅读教学差距巨大【仅就中学阶段母语教学中的阅读而言,中国与美国相比,无论是在层次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还有相当的差距。

】当今中国青少年的阅读现状令人忧虑和不安。

在这里,我想举美国中学教育的例子来反观我国青少年的阅读现状。

美国高中语言艺术课程中有必修的“语言艺术”类课程,其中,除了有以“语言基本功的强化训练”为主的课程外,还有文学类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非裔美国文学》、《现代世界文学》、《诗歌》、《科幻小说》、《莎士比亚》、《短篇小说》等。

这些课程均为一学期的课程,都是0.5个学分。

其中,《非裔美国文学》主要研读和讨论由非裔美国作家所创作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并撰写评论文章。

同时,还会讨论有关美国的问题,如美国梦等。

他们认为,美国是多元化的社会,理解少数族裔,有助于学生真正了解美国社会。

《现代世界文学》则要求学生阅读20世纪中期至今的各国文学作品,包括印度、南非、俄罗斯、法国以及美国的文学作品,希望使他们能够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及其价值观。

设计《诗歌》这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学着去读诗,熟悉诗歌的词汇,并去试着去寻找一首诗歌永恒的意义。

上课时,学生要读诗,对诗作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同时,还要学着写诗。

《莎士比亚》课程则要求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要求学生无论是在写文章还是在作口头表述时,都能够理解莎士比亚的语言和文学手法,同时,希望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人类情感,了解人类的情感冲突。

《短篇小说》围绕短篇小说的主题与结构来进行。

学生除了要阅读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短篇小说之外,自己还至少要写一篇短篇小说。

反观我们中学的语文教学,我有三方面的感想:首先,中国是诗歌的王国。

到了现当代,出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小说家。

仅就古代的文学史而言,我们可以拿出来单独讲上一讲的诗人,岂止只有李白、杜甫、白居易。

同样,在我们的近现代文学史上,为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以及现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历史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又岂止鲁迅、老舍和巴金。

但在我们的整个中学教育中,基本上是蜻蜓点水,学生了解的只是九牛一毛,还涉及不到“希望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人类情感,了解人类的情感冲突”这样的内容。

其次,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同样也有不同的文学经典。

但我们对汉族之外的文学作品的了解有多少呢?再其次,欲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阅读其国家的文学作品,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之一。

所以,学习世界文学(或曰外国文学)对于当今需要继续对外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同样是了解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需要,也是途径之一。

但回望我们的语文课,世界文学的内容同样是少之又少。

美国中学的课程设计有其明晰的设计思路:第一,学习本国文学;第二,学习本国其他族裔的文学;第三,学习世界文学。

这样的思路想培养学生具有怎样的思想境界,也就不言自明了。

由此可以看出,仅就母语教学中的阅读而言,中美之间无论是在层次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还有相当的差距。

美国中学生阅读量惊人【一个普通的美国高中生,一学年要阅读15个剧本、36部小说,还要在课堂上学习和讨论各种文学流派。

】“经典”的特征包括:第一经久不衰,第二具有典范性或权威性,第三经过了历史选择,是最有价值的书。

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经典阅读,读的大都是文史哲与艺术等,也就是文学、哲学、历史及艺术作品等。

那么,中国青少年应该读哪些经典之作呢?我想再次以美国中学生的经典阅读书目为例,使中国学者及青少年反思一下我们的阅读现状,并真正去思考我们的青少年应该去阅读哪些经典。

美国高中阶段都有所谓AP课程,AP是英文Advanced Placement的缩写,直译为“高水平课程”或“先修课程”。

只要想上大学的优秀学生一般都要选AP课程,否则,要想上好的大学,几乎无望。

让我以位于夏威夷瓦夏娃市(Wahiawa Hawaii)的雷乐华高级中学(Leilehua High School)“AP英语文学与写作”课程为例。

该课程为一学年的课程。

由于该校实行的是一学年4个学期制,所以,这门课程的相关内容,需要在4个学期之内完成。

该课程集中于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同时侧重写作批评性的文章。

这门课程都读些什么作品呢?剧本15个,小说36部。

在15个剧本中,既有欧洲古典戏剧,也有美国现当代戏剧。

在欧洲古典戏剧中,有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有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和《驯悍记》,还有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海达·高布乐》,共计8部。

在当代戏剧中,有田纳西·威廉姆斯的《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阿瑟·米勒《熔炉》和《推销员之死》,共计4部。

最后的3部作品,一部是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部是罗瑞恩·汉斯伯利的《烈日当空》,最后一部是桑顿·怀尔德的《我们的小镇》。

而在36部小说中,既有英美古典名著,也有英美现代经典之作,还包括了许多当代的著名作品。

其中,英国作家8位,共选小说10部。

包括:狄更斯的《双城记》与《远大前程》、哈代的《苔丝》、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艾米利·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奥维尔的《1984》、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康拉德的《基姆爷》、《黑暗之心》以及戈尔丁的《蝇王》。

美国作家有22位,共选小说25部。

包括:霍桑的《红字》、麦尔维尔的《白鲸》、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与《珍珠》、肖邦的《觉醒》、普拉斯的《钟形罩》、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与《喧哗与骚动》、赛珍珠的《大地》、赖特的《土生子》等古典与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作,还有莫里森的作品《宠儿》、艾米·谭的《喜福会》、伯恩斯的《小城风波》、安吉罗的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的鸟为何歌唱》、赫斯顿的《凝望上帝》、沃克的《紫色》、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的《第五号屠场》、卡波特的《冷血》、凯瑟的《我的安东妮亚》以及艾考特的《小妇人》等当代美国文学杰出作家的代表作。

在这个书单中,唯一属于英美之外的作家作品,是尼日利亚作家阿切贝的《瓦解》。

在上述作家中,有众多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当然了,学生们不仅要阅读这些作品,他们通过上课与讨论还要学习一些文学流派,如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超验主义、后现代主义、荒诞派,等等。

反观我国,即便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也难以涉猎到上述作品。

阅读经典关乎人的教育【一个真正想要学知识、长智慧的人,必然要经过阅读中的难读、难懂的阶段才能够真正有所进步。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面临的问题是,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课余时间少,没有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再加上教师和父母对经典阅读的指导不够,让很多学生觉得经典读物语言晦涩难懂,内容似乎也远离现实。

对于经典阅读,其实我们在认识上存在不少误区:关于语言的晦涩难懂。

为什么要在中学阶段让青少年学习古文?因为那些用古文书写的作品,就是历史中国和传统文化的承载者。

对于每一个时代的青少年来说,这是你必须要去掌握的。

作为学生,应该能够阅读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读不懂经典不是经典的错,而是你的错。

关于内容的脱离现实。

我认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她所具有的一种普世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去引导了。

其实,很多经典作品所讨论的问题,至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经典作品微言大义,不仅能够使人从中悟出为人处事以及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大道理,也能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对于青少年来说,经典阅读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在于,它是在着眼未来地解决当下的问题。

说白了,阅读经典关乎人的教育,要解决的是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应对未来的变化,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等。

经典阅读往往能够引发人们宁静的感悟和睿智的思考,更能使人学着去明辨是非、甄别善恶,区分正义与非正义,并且教人从有用之中发现高贵与美。

青少年的阅读,负载着伟大的使命,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未来。

而要完成这样的使命,需要全社会为此作出努力。

因此,我认为:全身心投入阅读,是青少年的义务;教会学生阅读,乃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把阅读放在重要位置甚至首要位置,一定要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敞开大门、吸引青少年阅读,则应成为图书馆、博物馆的立身之本。

而让青少年因阅读而成长、因阅读而成才,则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历史使命。

阅读、思考、写作缺一不可【语文教学应把写作摆在与阅读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而对青少年群体来说,阅读应该与思考、写作相提并论。

】当今中国,对于“怎么读”存在着诸多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提倡阅读的时候,忽视了阅读的群体分类。

无论是从国家的层面上,还是教育教学的体制内,抑或是从全社会的角度,提出“全民阅读”都是非常正确的。

但就阅读而言,还是应该把阅读的群体进行分类。

群体的不同,阅读的取向、目标和目的都不相同,一概而论难以奏效。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候,应该重点突出青少年的阅读,并且对青少年的阅读提出更加具体的指向和指导。

第二,在强调阅读的时候,忽视了思考。

翻看国内已经举办过的、正在举办的各种大型阅读活动,都只见阅读而罕见思考。

尤其是近年来,为了提高青少年乃至国民的阅读兴趣,“阅读”逐步变成了“悦读”。

但我认为,若过分强调“悦读”,会严重忽略阅读与思考之间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

因为阅读不仅仅带给人愉悦,还应该带给人思考,将阅读纯粹降低到一种使人感觉到愉悦的程度削弱了阅读的力量,更削弱了阅读能够带给人的那样一种思想的深刻。

我们不应忘记的是,阅读背后有思考,阅读之后也会带给人们思考。

第三,在倡导阅读的时候,忽视了写作。

倡导阅读,不能忽略写作,这一点,对青少年尤其重要。

让我再举一个美国中学教育的例子。

在AP课程中有关英语语言的学习,大都是与写作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有“英语语言与写作”、“英语文学与写作”等课程。

美国教育界认为,开设这类课程有两个基本目的,既要学生精于“读”,也要学生精于“写”。

所谓“读”,是要培养学生熟悉各种时期、多种学科、不同修辞语境的文章;所谓“写”,是要训练学生在各种情形下用书面表达自己。

在这类课上学习阅读与写作,都要求学生有一种阅读与写作的敏感性,要意识到作者的写作目的、读者的期待、谈论的主题以及语言如何表述、如何成为精彩文章等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特点:阅读是“基础”,写作是“重点”,而一切的主旨在于“交流”。

这对中国的学校教育特别是阅读教育,应该具有启发意义。

就各级学校教育而言,应该把写作摆在与阅读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而对于整个青少年群体来说,阅读应该与思考、写作相提并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