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泻下药
(精)《中药药理学》第七章 泻下药PPT课件

(4)利尿、改善肾功能
大黄酸、大 黄素、芦荟 大黄素po.
利尿 Na+,K+ ↑
抑制肾髓质Na+,K+-ATP酶
大黄
改善肾衰动物模 型的指标异常
氮质血症、 慢性肾功能衰竭
疗效肯定
▸ 泻下---- 肠道氨基酸吸收减少 ▸ 血中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合成↑ ▸ 抑制体内蛋白质分解 --- BUN来源↓ ▸ 促进BUN、Crea随尿液的排泄 ▸ 抑制肾代偿性肥大、缓解高代谢状态
煎煮和炮制方法 久煎蒽苷水解 继发性便秘、鞣质“泻剂结肠”
临床上慢传输性便秘患者绝大多数有长期服用接 触性泻剂如大黄、酚酞、番泻叶等病史,开始时多为 小剂量偶而服用,逐渐演变为长期应用,到后期则是 靠大剂量泻剂维持排便,不服泻剂不排便,形成“泻 剂结肠”(肠黏膜、平滑肌和肠内神经病变)。
(2)保肝、利胆
大量研究表明,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 右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导致。目前, 消化科医生已经可以通过内窥镜检查和呼气试验等诊 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抗生素的治疗方法已被证明能 够根治胃溃疡等疾病。马歇尔和沃伦的发现,革命性 地改变了世人对胃病的认识,大幅度提高了胃溃疡等 患者获得彻底治愈的机会,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作出 了贡献。也有人称幽门螺旋杆菌为幽门螺杆菌或幽门 螺旋菌。
免疫调节 显著提高感染模型动物的免疫功能。
(7)抗过氧化及抗自由基作用 大黄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是一种抗氧化剂,能清除O2-和·OH,并能抑 制·OH诱导的小鼠肝脏匀浆上清液过氧化脂质
生 成。
生品>酒炙品>清炒品。
2. 其他药理作用 抗精神病、强心、解热、延缓衰老、减肥等。
综上所述,大黄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与其荡涤 肠胃,攻积导滞,清热凉血解毒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 是泻下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免疫调节以及清 除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等作用;通过降低血液黏度、 增加血容量、改善微循环作用而逐瘀通经。大黄功效 的物质基础是蒽醌类衍生物。大黄对急慢性肾功能衰 竭的作用、降血脂作用、抗肿瘤作用,则是大黄功效 的现代进展。
第7章 泻下药

还可用于多种胃肠积滞之证。 还可用于多种胃肠积滞之证。
2.里热证
能泻火解毒,导热下行,可用于多种里热病证, 无论有无便秘,均可运用。
3.血证
3.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在内服 药方面,根据中医的“不通则痛”以及“六腑以 通为用”等原理,对某些急腹症属于实热结滞症 候,应用通里攻下,清热泻火的方法,获得良好 疗效,从而免除手术治疗,减轻病人痛苦。
大黄《本经》
【来源】本品为蓼
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 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 茎。
【性能】 性能】 有毒。 苦,寒。有毒。 归大肠、 膀胱经。 归大肠、胃、肺、肾、膀胱经。
【功效】逐水退肿, 功效】逐水退肿, 利尿, 利尿, 消肿散结。 消肿散结。
【应用】 水肿、臌胀。 1. 水肿、臌胀。牵牛子泻下之力颇强,又能通利小便,
可使水湿从二便排出而消水肿。如治水肿喘满、二便不利等症, 可配合桑白皮、木通、白朮、陈皮等同用;如用于腹水肿胀, 可配合攻下逐水药如甘遂、芫花、大戟等同用。
3.中病即止
第一节
攻下导滞药
凡泻下作用较强,能攻下通便,荡涤积滞,以治疗 便秘及胃肠积滞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攻下导滞药, 又称泻下攻积药,简称攻下药。 攻下药,多属味苦性寒,既能通便,又能泻火,适 用于大便燥结、宿食停积、实热壅滞等症。此外, 攻下药在临床应用上还用于下几个方面:
第七章 泻下药

第七单元泻下药第一节概述1.泻下药的性能特点与临床应用泻下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三类。
其中攻下药多为苦寒沉降。
既有较强的攻下通便作用。
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及实热积滞之证;润下药多为种子和种仁,富含油脂,能润滑大肠,促使排便而不峻泻,泻下通便作用和缓,主要适用于肠燥津枯便秘;峻下逐水药大多苦寒有毒,药力峻猛,主要适用于全身水肿以及停饮等正气未衰之证。
2.配伍方法应根据里实证的兼证及病人的体质,进行适当的配伍。
兼有表邪者,当先解表后攻里,必要时可与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泻;兼有正虚者,应与补益药同用,攻补兼施,使攻邪而不伤正。
3.使用注意使用泻下药中的攻下药、峻下逐水药时,因其作用峻猛,或有毒性,易伤正气及脾胃,故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者当慎用;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应忌用。
第二节攻下药大黄泻下攻积——治阳明腑实证(痛、胀、吐、闭)、热结便秘等。
荡涤肠胃,有将军之称。
川军。
清热泻火——治热毒痈肿(导热毒由大便排出)、火热上攻之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凉血解毒——治火热上炎之咽痛等,血热吐衄等。
逐瘀通经——治闭经、癥瘕等(新瘀宿瘀皆化,使离经之血从大便排出)。
配芒硝、枳实、厚朴;后下;活血用酒大黄;止血。
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之证。
(提高肠道渗透压,大黄促进肠蠕动,合用泻下力强)相须为用。
清热消肿——外用治疗口疮,咽痛,目赤及疮痈肿痛。
乳痈,肠痈,痔疮肿痛。
冲入药汁内或水溶化服。
番泻叶泻下通便——苦寒降泄,既能泻下导滞,又能清导实热。
①热结便秘;②习惯性便秘、老年便秘。
开水泡服或后下。
体弱者慎服。
芦荟汁液浓缩干燥物。
泻下通便——热结便秘。
清肝——肝经实火。
杀虫——外治顽癣,内治小儿疳积。
注意——入丸散服,用量0.6—1.5g,不入煎剂,孕妇及胃弱者慎服,有肾毒性。
第三节润下药火麻仁润肠通便——①津血不足肠燥便秘;②肠胃燥热津伤便秘。
郁李仁润肠通便——宜于便秘兼气滞腹胀者。
第七章泻下药

第七章泻下药第七章泻下药一、含义以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胃肠积滞、水饮内停等里实证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根据其药性和功效应用的不同,泻下药可分为润下药、攻下药和峻下药三类。
所谓里实证,系指外邪化热入里,结于胃肠,出现壮热、烦渴、腹痛、便秘等腑实证候;或泛指体内气血郁结、停痰、食滞、虫积等(《简明中医辞典》)。
里实证涉及范围宽泛。
本章重点介绍治疗积滞胃肠,腑气不通而致大便秘结以及水饮停聚所致胸腹水肿等里实证的药物。
泻下药的具体应用,体现了“八法”中的下法。
二、功效与主治1.共有功效与主治泻下药物都具有泻下通便功效,主要用治胃肠积滞或水饮内停等里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及水肿、臌胀、饮证等正气未衰,邪盛证急者。
其中,润下药以润肠通便为共有功效,主要用于肠燥便秘。
攻下药以泻下攻积为共有功效,主要用于各型便秘及多种胃肠积滞之证。
峻下药以峻下逐水为共有功效,主要用于水饮内停,形证倶实者。
所谓泻下,是指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以促使排便,治疗胃肠积滞或水饮内停等里实证的作用。
其中泻下力强,治疗胃肠积滞,大便秘结的作用称为攻下,又称攻下导滞或泻下攻积。
泻下力缓,治疗肠燥津亏,大便秘结的作用称为润下,又称缓下通便或润肠通便。
泻下作用峻猛,服药后能引起剧烈腹泻,治疗水饮内停等病证的作用称为峻下,又称峻下逐水、攻逐水饮或泻水逐饮。
若泻下力猛,仅用于水肿、臌胀者,称逐水或逐水退肿。
2. 兼有功效与主治攻下药还兼有清热泻火功效,部分峻下药分别兼有利尿,消肿散结等功效。
其中兼能清热泻火者,能苦寒直折,又沉降下行,使上炎之火下泄,可用于多种里热证,尤善治目赤、口疮等头面部火热病证,无论有无便秘皆宜;兼有利尿,消肿散结者,宜于水肿、小便不利,疮痈肿毒等。
三、性能特点1. 药性润下药作用缓和,主要用于肠燥便秘。
攻下药主要用于实热积滞及多种里热证。
峻下药主要用于水饮内停之证。
根据四气确定的原则,润下药多为平性,攻下药多为寒性,峻下药多为寒性,少数药物为温性或热性。
(精)《中药药理学》第七章 泻下药PPT课件

(4)利尿、改善肾功能
大黄酸、大 黄素、芦荟 大黄素po.
利尿 Na+,K+ ↑
抑制肾髓质Na+,K+-ATP酶
大黄
改善肾衰动物模 型的指标异常
氮质血症、 慢性肾功能衰竭
疗效肯定
▸ 泻下---- 肠道氨基酸吸收减少 ▸ 血中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合成↑ ▸ 抑制体内蛋白质分解 --- BUN来源↓ ▸ 促进BUN、Crea随尿液的排泄 ▸ 抑制肾代偿性肥大、缓解高代谢状态
煎煮和炮制方法 久煎蒽苷水解 继发性便秘、鞣质“泻剂结肠”
临床上慢传输性便秘患者绝大多数有长期服用接 触性泻剂如大黄、酚酞、番泻叶等病史,开始时多为 小剂量偶而服用,逐渐演变为长期应用,到后期则是 靠大剂量泻剂维持排便,不服泻剂不排便,形成“泻 剂结肠”(肠黏膜、平滑肌和肠内神经病变)。
(2)保肝、利胆
大黄
急性胰腺炎 动物模型
促进病理损伤的恢复
抑制多种胰酶的分泌
急性胰腺炎
疗效迅速可靠
急性胰腺炎 (AP):
临床常见的急腹症
轻者:胰腺水肿 重症胰腺炎:胰腺出血和坏死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AP发病初期:胰酶激活 胰腺自身消化
AP重症化:胰腺缺血、微循环紊乱、肠道细菌移位、胰 腺感染及氧自由基损伤等
大黄
多种原因致实验性 肝损伤动物模型
肝细胞肿胀、变 性、坏死↓;转 氨酶↓
机制: 诱导人体产生干扰素,抑制病毒繁殖; 促进肝细胞RNA合成和肝细胞再生; 促进肝脏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
大黄
疏通肝内毛细胆管 胆汁分泌↑、胆红素排泄↑ 促进胆囊收缩,松弛奥狄括约肌 胆汁分泌↑
黄疸指数 简称胆红素浓度。黄疸指数12毫克/100芦荟)、 牵牛子苷(牵牛子)、巴豆油(巴豆)、 芫花酯(芫花)
中药学七泻下药

湿热内蕴-苔黄腻,脉滑数
配伍意义
大黄-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之毒 君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桃仁-破瘀活血
芒硝-泻热导滞,软坚散结
臣
冬瓜仁-清肠利湿,排脓消痈
佐使
麻子仁丸《伤寒论》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痞满燥实—热邪与燥屎相结,腑气不通 热结旁流—热结迫肠中津液从旁而下 热厥--阳气受遏,不达四肢 痉病--伤津劫液,筋脉失养
实腹 热气 积不 滞通 ,, 内阴 结液
肠被
发狂--热扰神明,心神浮越
胃耗
配伍意义:
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 实 君
峻 下
芒硝—咸寒软坚,泻热通便
燥
臣
热 厚朴—下气除满
满佐
【配伍】根据里实证的兼证及病人的体质进行配伍。 【使用注意】因泻下药中的攻下药、峻下逐水药作用
峻猛,或具有毒性,易伤正气及脾胃,故使用时应 注意: 1.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者当慎用。 2.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当忌用。 3.泻下药易伤胃气,当奏效即止,慎勿过量。 4.峻下逐水药峻猛有毒,对其炮制、剂量、用法必
【主治】胃肠燥热,膀胱—小便频数
脾 约
大便秘结-燥热伤津,肠失濡润
证 苔微黄,脉细涩—燥热伤津之象
肠脾肠 胃津失 燥不濡 热足润
成无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 数而大便秘,故曰其脾为约。”
《素问》:“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 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 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番泻叶 甘苦咸 大肠经
番泻叶
功效 应用
第七章 泻下药

芦荟
愈创作用:芦荟中的多聚糖醛酸 愈创作用: 酯有促进肉芽生长的作用, 酯有促进肉芽生长的作用,抑芦 荟叶浆制成的含多糖类的凝胶制 剂,可用于皮肤或其他组织创伤 以及烧伤。 以及烧伤。
芦荟 抗肿瘤: 抗肿瘤:芦荟中蒽醌衍生物具有 高效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高效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抗菌:芦荟浸出液对皮肤真菌、 抗菌:芦荟浸出液对皮肤真菌、 绿脓杆菌、 绿脓杆菌、结合杆菌有一定抑制 作用。 作用。
常用药物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大黄
主要成分
主要成分为:蒽醌类衍生物, 主要成分为:蒽醌类衍生物,蒽醌类以 两种形式存在,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蒽苷, 两种形式存在,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蒽苷, 其中的蒽醌苷和双蒽酮苷为大黄主要泻下成 以二蒽酮苷中的番泻苷A 分,以二蒽酮苷中的番泻苷A、B、C、D、E、 F泻下作用最强。少部分为游离形式的苷元 泻下作用最强。 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 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 大黄素甲醚。此外,大黄还含有大量鞣质, 大黄素甲醚。此外,大黄还含有大量鞣质, 多糖等。 多糖等。
大黄
大黄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能促 大黄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 进胃黏膜PGE生成 生成, 进胃黏膜PGE生成,增强胃肠黏膜屏 障功能。 障功能。 大黄鞣质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可 减少胃液分泌量,降低胃液游离酸度。 减少胃液分泌量,降低胃液游离酸度。 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 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 大黄酸等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抑制作用。 大黄酸等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抑制作用。
利尿作用
某些泻下药具有 较强的利尿作用。 较强的利尿作用。
抗病原体
某些泻下药及其有 效成分, 效成分,对多种致病 真菌、 菌、真菌、病毒有不 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第七章泻下药

第七章 泻下药
•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 火麻仁 郁李仁 • 甘遂 大戟 芫花 牵牛子 商陆 巴豆 玄明粉
学习要求
• 1.掌握泻下药的基本药理作用。
• 2.掌握大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有 效成分及现代应用。
• 3.了解芒硝、番泻叶、芦荟的药理作用。
第七章 泻下药
• 泻下药的定义: •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以促进排便
• 急性感染性疾病:症见高热、腹痛、谵 语、神昏、烦躁、惊厥等。
谢谢各位的聆听
阑尾引炎起等的。积水;
以及各种原因
的便秘。
• 泻下药的分类: • 攻下药 润下药 峻下逐水药;
第一节 概述
泻下药的药理作用: 1、泻下作用★ 2、利尿作用 3、抗病原体作用 4、抗炎作用 5、抗肿瘤作用
泻下药的药理作用
• 1、泻下作用 • ⑴刺激性泻药(大黄、番泻叶) • 药物所含的结合型蒽苷类成分,口服抵
芦荟
• 【有效成分】 • 芦荟主要含有芦荟大黄素、芦荟大黄素
苷、芦荟皂苷等。
芦荟
• 【药理作用】 • 1.泻下:主要是蒽醌衍生物所致; • 2.保肝:改善ALT升高; • 3.抗菌:抑菌作用为主。
芦荟
• 【现代应用】 • 1.便秘(属于轻泻药) • 2.外科感染(消除局部炎症 ) • 3.肝炎(慢性疗效较好)
的六倍。 作用机理:抑制肾髓质钠泵的功能,减
少钠离子重吸收,水钠排泄增加。
改善肾功能
2、改善肾功能 作用特点:降低血中尿素氮(BUN)和
肌酐(Crea)的含量。
了解:肌酐和尿素氮
• 血中尿素氮主要经肾小球滤过,从小便 中排出体外,当肾小球受损时滤过率降 低,血中BUN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肌酐和尿素氮
• ①大黄泻下作用减少肠道对氨基酸吸收 • ②大黄增加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分解尤 其是肌蛋白的分解;促进尿素和肌酐随尿 液排泄等。
了解:糖尿病肾损害
• 大黄能降低糖尿病的肾损害: • 大黄可降低糖尿病大鼠尿蛋白排出 量,从而减轻肾脏肥大和肾损伤。
大黄抗病原微生物
3、抗病原体: 有效成分:大黄素、大黄酸等。 作用特点:对球菌作用强,其次为 杆菌;对真菌、病毒、阿米巴原虫 、阴道滴虫也有抑制作用。 大黄有抗HP作用。
本章结束
泻下药
芒硝
芒硝的有效成分
• 含水硫酸钠(Na2SO4· 10H2O)
[芒硝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功效:清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芒硝药理作用]
1、泻下作用 有效成分:硫酸钠 作用特点:饮水量多,泻下作用出现快 ,反之较慢。 作用机理:硫酸根离子不能被肠道吸收 ,提高肠道内渗透压,刺激肠道。
• 利胆作用: 有效成分:大黄。 作用特点:胆汁及胆红素排泄增加而产 生退黄作用。 了解:红细胞死亡后产生间接胆 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 红素(SIB),经肝脏转化成为直 是总胆红素(STB)。当胆红素过 接胆红素(SDB),组成胆汁,排 高时,损害中枢神经,最后可发 入胆道,最后经粪便排出。 生核黄疸抽搐死亡。
泻下药的药理作用
• 2.利尿作用 •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 4.抗炎作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大黄
大黄的有效成分
• 主要含蒽醌衍生物,有两种存在形式: • ⑴结合型蒽苷(多数)以番泻苷★的泻 下作用最强。 • ⑵游离型苷元(少数)如大黄素、大黄 酚、大黄酸等。
大黄的有效成分
• 注意:此外大黄还含有大量鞣质,如d儿茶素等,可产生止泻作用。
第一节 概述
• 泻下药的功效:泻下通便、消除积 滞、通腑泻热、祛除水饮;
第一节 概述
• • • • 里实证(实热内结)现代研究: ①急腹症() ①急性单纯性 ③胸膜炎、肝 ②急性感染性疾病() 肠梗阻、急性 硬化腹水、右 胆囊炎、急性 ③其他(积水、便秘等) 心功能不全 胰腺炎、急性 引起的积水; 阑尾炎等。 以及各种原因 的便秘。
【不良反应】
• 本品刺激盆腔神经,并使盆腔充血,故 体虚、月经期及妊娠妇女慎用或忌用。
芦荟
• 【有效成分】 • 芦荟主要含有芦荟大黄素、芦荟大黄素 苷、芦荟皂苷等。
芦荟
• • • • 【药理作用】 1.泻下:主要是蒽醌衍生物所致; 2.保肝:改善ALT升高; 3.抗菌:抑菌作用为主。
芦荟
• • • • 【现代应用】 1.便秘(属于轻泻药) 2.外科感染(消除局部炎症 ) 3.肝炎(慢性疗效较好)
(2)利胆
[大黄药理作用]
(3)保护胃黏膜 作用特点: ①大黄鞣质可减少胃液分泌, ②降低胃游离酸度, ③促进PGE生成而加强胃黏膜保护作用, ④大黄素等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
(4)抑制胰酶活性: 作用特点: 大黄可以促进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胰腺 病理损伤的恢复,治疗急性胰腺炎有效。 作用机理: 大黄有效成分对多种胰酶有抑制作用,减 弱其对胰腺细胞的自我消化作用。
番泻叶
• • • • 【药理作用】 本品含蒽醌衍生物, 1.泻下 其泻下作用及刺激性 2.抗菌 番泻叶口服可增加血小板及纤 较含蒽醌类其他泻药 3.止血 维蛋白原,缩短凝血时间、血 更强; 浆复钙时间、凝血活酶时间及 血块收缩时间,有助于止血。
番泻叶
• • • • • • 【现代应用】 1.便秘 2.急性机械性肠梗阻和手术后证候群 3.腹水 4.急性胰腺炎 5.清肠(术前肠道准备)
了解:急性胰腺炎
•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 于青壮年,主要病因为胰管阻塞、胰管 内压力骤然增高、胰腺血液淋巴循环障 碍等引起胰腺消化酶对其自身消化的一 种急性炎症。 • 大黄能防治糜蛋白酶或乙醇诱发的急性 水肿型或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大黄药理作用]
2、利尿 有效成分:大黄素、大黄酸等。 作用特点:作用显著,尿量可达对照组 的六倍。 作用机理:抑制肾髓质钠泵的功能,减 少钠离子重吸收,水钠排泄增加。
第七章 泻下药
•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 火麻仁 郁李仁 • 甘遂 大戟 芫花 牵牛子 商陆 巴豆 玄明粉
学习要求
• 1.掌握泻下药的基本药理作用。 • 2. 掌握大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 有效成分及现代应用。 • 3. 了解芒硝、番泻叶、芦荟的药理作用。
第七章 泻下药
• 泻下药的定义: •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以促进排便 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注意
• 大黄及蒽酮具有引起肠神经丛麻痹的泻 剂性肠炎,停药后可产生继发性便秘。 • 大黄在美国及欧洲地区为限制性使用植 物药,长期应用时应注意其安全性。
自学思考题
• 第七章 泻下药 • 1、芒硝与大黄合用增强泻下作用的机制 以及芒硝临床应用的禁忌。 • 2、番泻叶的现代应用有哪些? 用药时应 注意什么? • 3、芦荟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哪些药理 作用?
大黄
(2)改善血液流变性: 有效成分: 特点: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粘度。 作用机理: 大黄抑制细胞膜钠泵活性,提高血浆 渗透压,使血液稀释,血粘度降低。
了解
1. 血液流变性主要是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 流动性、凝集度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 血小板的聚集、释放等指标来研究血液。
[现代应用]
• 2、急腹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 肠梗阻、急性阑尾炎等) • 3、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 4、急性感染性消化道疾病(急性菌痢、 急性肠炎、急性病毒性黄疸肝炎) • 5、上消化道出血
[不良反应]
• ①一般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等; • ②致突变作用和遗传毒性,不宜长期大 剂量使用; • ③长期使用会引起肾功能不全和“泻剂 性肠炎” 。
• 急腹症病机:胃肠道功能减弱和病原微 生物感染为主。 • 急性感染性疾病:症见高热、腹痛、谵 语、神昏、烦躁、惊厥等。
保肝
保肝作用机理: • ⑴促进肝细胞再生; • ⑵刺激干扰素生成; • ⑶改善肝脏微循环。
利胆
利胆作用机理(环节): • ⑴疏通毛细胆管,改善胆汁淤积; • ⑵促进胆囊收缩,松弛odis括约肌; • ⑶增加胆红素排泄,减少溶血反应和黄 疸指数。
⑷改善肾功能
大黄治疗氮质血症的作用机理: ①减少肠道氨基酸吸收; ②增加蛋白质合成和抑制蛋白质分解; ③促进尿素和肌酐排泄; ④抑制肾代偿性肥大。
大黄泻下作用机制:
• ①结合型蒽苷在大肠被β葡萄糖苷酶水解生 成大黄酸蒽酮 ,刺激肠道神经丛,促进肠 蠕动。 • ②大黄酸蒽酮 (大黄素)具有乙酰胆碱样作 用,兴奋M受体,促进肠蠕动→ • ③大黄酸蒽酮抑制钠泵,使肠内渗透压增 加,机械性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
乙酰胆碱家兔离体肠管的影响
影响泻下的因素
配伍作用
• 芒硝与大黄合用的作用机制:
• 2、利胆 • 口服小剂量芒硝,可刺激小肠壶腹部, 反射性地引起胆囊收缩,胆道括约肌松 弛,胆汁排出增加。
• 3、抗炎 • 外敷可加快淋巴循环,增强单核吞噬细 胞的吞噬功能。
[现代应用]
1、便秘 2、急性乳腺炎及回乳 3、胆绞痛
[不良反应]
• 胃部不适, • 水肿患者慎用, • 引起盆腔充血,孕妇忌用。
大黄
(5)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降血脂: 有效成分: 作用特点:降低高脂模型动物TC、TG、 LDL、VLDL和过氧化脂质。 作用机理: 影响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有关。
血脂
• • • • 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 (HDL)
急腹症与急性感染性疾病
脂肪肝
(2)保肝
• 保肝作用的相关因素:
• ①减少肝组织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降低 血清透明质酸及黏连蛋白; • ② 恢复肝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和血液供 应,促进肝细胞再生; • ③通过泻下作用使有毒物质排泄加速, 减轻毒素损害。
抗肝组织纤维化部分机制
• 初步认为大黄的机制与抑制肝星状细胞 的活化与增殖有关。 • 了解:正常情况下肝星状细胞处于静止 状态。当肝脏受到炎症或机械刺激等损 伤时,肝星状细胞被激活,参与肝纤维 化的形成和肝内结构的重建。
• ①炮制 生大黄比制大黄作用强,炭制无效。 • ②煎煮 大黄久煎后作用减弱,以十分钟为宜,蒽 苷溶出率最高,泻下作用最强 。
影响泻下的因素
• 机理: ①大黄结合型蒽苷久煎后易被水解成苷 元,在小肠内易被破坏而作用减弱。 ②另外,大黄含有的鞣质久煎后大量溶出, 而鞣质对肠蠕动有抑制作用。
大黄鞣质的收敛止泻作用
改善肾功能
2、改善肾功能 作用特点:降低血中尿素氮(BUN)和 肌酐(Crea)的含量。
了解:肌酐和尿素氮
• 血中尿素氮主要经肾小球滤过,从小便 中排出体外,当肾小球受损时滤过率降 低,血中BUN升高。 • 所以BUN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 指标。
了解:肌酐和尿素氮
• 血内肌酐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而排出, 肾小管不重吸收,因此它代表了肾小球 滤过率。 • Crea值是反映肾功能的敏感的指标。
【不良反应】
• 虚脾胃虚弱者、食少便稀者、女性月经 期及孕妇忌用。
本章结束
自学思考题
• 第七章 泻下药 • 1、芒硝与大黄合用增强泻下作用机制? • 2、番泻叶的现代应用有哪些? 用药时应 注意什么? • 3、芦荟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哪些药理 作用?
“泻剂结肠”
• 了解:泻剂结肠 • NOS神经元增加,NO含量升高,停 药后产生继发性便秘。
[大黄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功效:泻热通便,凉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毒,逐瘀通经。
[大黄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1)泻下作用 有效成分:主要成分为结合型蒽苷,其 中以番泻苷A作用最强。 作用特点:除邪而不伤正!(作用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