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农民住宅巨变 看幸福
陕西关中农村废弃宅院改造再利用思考

陕西关中农村废弃宅院改造再利用思考摘要: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现有废弃宅院的实地调研,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经济条件、施工技术和资源特点,并适当融入新技术,提出具有适宜性和可实施性的废弃宅院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关中农村废弃宅院改造再利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特征日益明显。
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大量的农民工进城打工,有的甚至已经长期定居在城市之中,这就造成了大量农村宅院的废弃,这些废弃宅院占用土地、影响村容。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应该放至任之,而应以合理、科学的方法对这些废弃宅院加以合理的改造和利用,使其变废为宝,产生利用价值。
渭南市澄城县水洼村是关中地区体现与城市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的一个村庄,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
本文在研究水洼村现有废弃宅院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中农村独立式窑洞废弃宅院的改造再利用方案。
1.水洼村废弃宅院概况澄城县农村地区95%的人都住在传统的独立式砖箍土窑洞中,这里的许多窑洞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水洼村内现还保留着部分清朝的遗留老窑。
水洼村村民的宅基地比较大,一般在13m×50m到15m ×50m之间。
这里的院落保留着关中地区传统的四合院的形制。
院门一般在院子的东南角,位于院落最北端的两孔到三孔的正窑是最为基本的建筑。
位于正窑南侧、院子东西两边的东西两组厢窑和位于院落南端、大门旁边的倒座是主人根据具体需要和经济实力所修建的,相对比较自由。
有些院落有倒座而无厢窑,而另外一些则有厢窑无倒座。
水洼村废弃宅院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主人在城里工作,家中老人或者跟随儿女住在城里,或者已经过世,留下废弃的宅院无人居住。
其次,一部分村民分得新的宅基地,又由于老窑洞空间狭小,他们搬出老窑,在周边另建新窑居住,老宅基地宅院就被废弃。
这里废弃的宅院全为传统的窑洞式院落,而且这种废弃窑院大量存在,据统计,整个村子共有废弃窑院47个,废弃窑洞160孔,在整个村落中基本以“大分散、小聚集”状态分布。
关中新农村独院式住宅院落景观浅谈

关中新农村独院式住宅院落景观浅谈作者:陈卓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1期摘要:关中民居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传统独院式、单边独院式、两楼独院式三种基本户型,其分别代表了农村院落的三个不同时期。
在新农村规划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农村建筑选型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院落景观的设计,将先进的设计理论与农村长期已经形成的自发性的院落景观相结合。
关键词:新农村;独院式住宅;景观近年来,在国家紧抓三农问题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背景下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
全国各大院校、设计单位积极投身到这项严肃和艰巨的新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编制了多样化的规划和设计成果,在经历了多个实践项目后,本人对关中民居住宅及院落景观的形成有了初步的认识,对院落景观的设计产生了一些浅显的体会。
一、关中民居住宅及院落景观的形成陕西地理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中部为关中盆地,海拔在320~800米左右。
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很明显。
平原地区的民居,以木构架、土坯墙、夯土墙、砖墙为主要材料的单层坡屋顶建筑为主。
在台塬断续分布处也有少量生土窑洞民居,多半用于存放蔬菜、瓜果及柴草,一般不作居住之用。
关中盆地的民居从历史记载及现存民居的形式与布局看,还是属于北方类型。
民居的坡屋面形式以硬山居多,瓦屋面只作仰瓦,平面布局和构架举折与北京民居类似。
关中民居虽然具有自己的地方风格和特点,但其平面关系与空间组织仍属于中国传统院落式的民居模式。
它的主要布局特点是多沿纵轴布置房屋,以厅堂层层组织院落,向纵深发展的狭长平面布置形式。
归纳起来,关中民居的平面模式有:独院式、纵向多进式、横向联院式、以及纵横交错的大型宅院。
独院式平面是关中常用的民居平面布局形式,这类布局多沿用地四周布置房间,由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庭院、正房和后院。
为了多争取使用空间,在庭院两侧布置两栋单坡顶的厦房(在关中地区把厢房称作厦房),组成四合院。
这种独院式的用地面宽多为8米至10米,进深约20米,比较窄长,其布局特点是占地少、面积利用充分。
关中民居天气变化情况汇报

关中民居天气变化情况汇报关中地区位于我国中部,是一个气候多变的地区。
近年来,关中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备受关注,特别是对于民居建筑的影响。
本文将对关中地区民居天气变化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中地区的气候特点。
关中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由于地处内陆,受到山脉的阻挡,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气候干燥。
这种气候特点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冬季的寒冷干燥。
由于气温较低,民居建筑需要更好的保温性能,以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是夏季的炎热多雨。
高温和多雨容易导致民居建筑的潮湿和霉菌滋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首先,我们对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和材料。
其次,我们对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最后,我们针对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建筑设计和改进方案。
在冬季寒冷干燥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在民居建筑中加强保温措施,采用保温材料和改进建筑结构,以减少能量损失,提高室内舒适度。
在夏季炎热多雨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加强通风设计,采用透气材料,以减少潮湿和霉菌的滋生,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改进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民居建筑的耐久性也得到了增强。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这些方案,为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带来更多的改进和创新。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民居天气变化情况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建筑设计和改进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带来更多的改进和创新,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艺术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艺术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民居建筑。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以木材和砖石结合的方式搭建,主要包括四合院、庭院式民居和天井式民居。
在这些民居建筑中,四合院是最为典型的建筑形式,多以四合对称布局,有前、后、左、右四个进口。
四合院建筑的最大特点是空间利用率高,同时结构牢固、通风采光好。
同时,四合院在建筑设计上非常考究,主人公寓通常朝南,客厅朝北,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和防止北风的影响;而且房屋一般各自相对独立,以便于私密性和生活空间的分隔。
庭院式民居和天井式民居与四合院有不同之处,建筑不再是四合对称,而是以一个庭院或天井为中心分布,房屋则分布在庭院或天井的周围。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房屋与自然的融合更加紧密,同时也适合于透风透光等自然条件的利用。
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不仅在布局上有其独到之处,在彩绘艺术上也属于独树一帜。
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彩绘艺术源自唐代,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在建筑彩绘艺术中,主要表现了民间信仰和社会习俗,以及风景、鸟兽、花卉和书画等内容。
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彩绘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的美丽和精致,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体现了当地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还体现了当地的节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传统的陕西关中民居建筑常常装饰着各种各样的木雕、石雕、铁艺和窗棂等装饰,这些装饰不仅美观大方,更让人感觉到它们自身的特点和历史文化。
此外,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建筑还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水平和工艺精湛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
总之,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它们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建筑技术、文化观念和社会习俗,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建筑传统。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应得到认真的保护和传承。
关中地区民居的设计与改造

关中地区民居的设计与改造作者:马劭磊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第09期摘要:文章以袁家村“陕拾叁碧山堂店”为研究对象,探索关中民居蜕变成特色民居的生命再生。
整理并分析关中特色民居与传统文化缩影下民居之间的关系,挖掘传统民居改造和再造后的魅力。
秉承“向史而新,折射未来”的态度,传承地域历史脉络,融合现代建筑技术,发展关中民居的内在魅力。
关键词:关中地区;民居改造;传承;创新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7年度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7JK0024)阶段性成果;2018年度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8Z049)阶段性成果。
当今,现代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美丽乡村”振兴计划背景下,逐渐升温的城市周边乡村生态旅游,使城市居民对阔别已久的乡土文化、田园生活产生强烈的回归情结。
原因是人们内心追求对现代化城市生活中嘈杂、拥挤、匆忙环境的解脱与释放,在空间意义上去寻找城市边缘的乡愁记忆。
民居院落的改造与再生作为乡村旅游模式具有创意性的生活方式,不但满足归宿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重新赋予了村庄新的生命与活力。
民居的发展既保护当地的文化传统又激发人们对当地生态改善的思考,继续传承与革新当地民居建筑的余温。
一、项目概况袁家村,位于关中平原腹地的陕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处西咸半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利。
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物古迹26处,旅游景点5处,其中关中地区皇家陵园石刻石雕群中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的唐太宗昭陵坐落于此。
2007年袁家村确定了以昭陵旅游景点为辐射圈,以关中民俗休闲体验为切入点的设计思想开发建造了关中印象体验地,是目前陕西最具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度假体验地,被誉为“中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
陕西袁家村陕拾叁碧山堂店(下文简称“碧山堂”)是一家陕西文化的、特产的特色食品店。
它位于袁家村老街的核心区域,南接农家体验区域,北至关中民俗体验街,具有良好的商业背景。
原建筑及院落为村内50年代老宅,文化底蕴深厚。
浅析关中民居的发展方向

浅析关中民居的发展方向摘要:关中民居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随着时代发展,关中民居正处于一个发展与转型的阶段,出现了规划混乱,民居风格杂乱、传统文化丢失等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现代关中民居应从规划、技术、材料、历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形成关中新民居独有的特色。
关键词:传统关中民居、现代关中民居、关中民居发展方向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
合院式民居是关中地区居住的主要建筑类型,广泛分布于关中平原上,至今仍是村镇居民生活的主要载体。
一、传统关中民居关中民居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有北方建筑浑厚健硕之感。
传统关中民居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体系,土坯、夯土墙、砖墙为主要承重方式。
主体建筑大多为单层坡屋顶,院落布局严谨、建筑做工正统、构件装修精美、用材考究。
位于南五台山的关中民俗博物院中有许多保留下来的传统关中民居。
其平面布局模式以独院式为主,由独院式又引申出多进式和横向联院式。
独院式院落空间由门房、庭院、正房、后院及庭院两侧的厦房围合而成形成内向型的四合院。
多进式布局为独院式民居沿纵深方向重复组合而成,形成层层厅堂院落组成的序列空间。
横向联院是几个多进式宅院的结合,用数道墙门横向联通,使之变为仅供独户使用的民居类型。
功能上分为正房、门房、厢房、前院和后院等,正房为民居的核心建筑,位于院落中心,为我国传统的一明两暗布局,明间的功能为会客、起居,两暗房间是主人及长辈的住房。
门房可作为居室、书房、会客或贮藏等。
两边厢房一般供晚辈居住,或作为厨房、贮藏间。
前院也称为前庭或正厅,是主要的活动场所,供接待、婚丧、庆典之用。
后院一般供生活服务之用,设置厕所或养殖动植物等。
在大户人家中还有内院和偏院,主要作为起居生活空间,较为安静和独立,布局灵活,设置有亭、台、花厅等,用于装饰空间,增加趣味性。
关中民居建筑改造方案

关中民居建筑改造方案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关中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留传统文化的象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的发展,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进行改造和保护。
首先,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多是传统的四合院式结构,这种建筑形式在保证生活功能的同时也可以提供丰富的社交空间。
然而,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居住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四合院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
因此,可以考虑在传统结构基础上进行改造,增设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设施,以提高居住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其次,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多是木结构,这种结构在抗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
因此,需要对民居建筑进行结构加固和防灾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同时,可以考虑使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如钢结构和混凝土等,来增强建筑的抗震性和耐久性。
另外,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在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上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这种独特的文化特征是关中地区民居建筑的重要价值所在,也是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尽量保留原有的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同时进行必要的修复和翻新,以保持建筑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
此外,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通常存在着老化、破损和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建筑进行彻底的整修和保养,修复破损的部分,清除污染物,同时进行防水和防腐处理,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保护建筑元素的完整性。
最后,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改造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城市规划和发展需求,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以在民居建筑周围建设公共设施和绿化景观,提升居住环境和城市形象。
同时,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和旅游推广等,将民居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宣传和保护。
综上所述,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改造方案应该包括对建筑结构、设施、装饰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改进和保护措施。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关中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独特的特点。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原的西北部,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关中民居建筑方案在设计上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融合了地域文化和当地气候环境的特点。
关中民居建筑主要利用红砖、木材和土坯等材料进行建造,建筑形式多样,包括四合院、坊院、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是一个庭院式的建筑,分为前后两院,中间为厅堂。
前院通常是大门、花园、偏房等,后院则是主人居住的地方。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合理,通风和采光良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居住舒适性的理念。
关中民居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重檐式,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风格。
屋顶瓦片常采用灰色的陶瓦或红色的琉璃瓦,给人一种朴素而古老的感觉。
屋顶上往往还有独特的装饰,如龙凤、花纹等,凸显了建筑的华贵和艺术性。
关中民居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合理,注重居住功能的实现。
主要由厅堂、卧室、客厅、厨房等组成,其中厅堂一般是空间最大、讲究最为豪华的地方,常用作接待客人和家族聚会等。
卧室通常在主屋后院,为主人提供私密空间。
厨房往往在院子的一角,利用烟囱排放烟雾,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
关中民居建筑在装饰上也非常注重细节和色彩的搭配。
建筑外部的墙面常挂有红灯笼、彩带等装饰物,增添节日气氛。
室内的装饰包括壁画、家具、摆设等,常以优雅、简洁的风格为主。
红色常被运用于家具和装饰物中,代表着吉祥和喜庆。
而古老的木质家具则给人一种古老、典雅的感觉。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还要考虑当地气候环境。
关中地区四季分明,冬寒夏热。
因此,在建筑方案中往往采用了温度调节的设计,如屋檐的深度、房屋的朝向等,以保护人们免受酷暑和寒冷的困扰。
总的来说,关中民居建筑方案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还传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其设计中融入了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关中农民住宅巨变看幸福
展开全文
在陕西关中地区,中华民族母亲河最大支流渭河形成的平原,世世代代生存着的农民们,建国七十年来,居住条件翻天覆地的改善,就是我们国家好政策对农村人最有力的体现。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生产队时期给我留有深刻地记忆,我们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南部地区,农民们住的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我清晰地记得曾经的一句经典“农谚”,当年的锅头(锅灶)、隔年的炕、十年的老墙一起放!源于生产队的土地需要大量的“农家肥”(有机肥),而锅头、炕、老墙的材质经过人工的碾碎,扬起的尘沫用鼻子嗅起来,真的是
非常的“呛”人,经验丰富的农人就管这些“肥”称作“呛肥”,对于秋天植物玉米、大豆等,非常的有效。
因此,关中农民当年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十年内的新房!
——曾经的农民就是这样的耕作
土木结构的瓦房,院子里的大椿树、国槐树、榆树等,构成了关中民居曾经的标配,收工回家,圪蹴(ge jiu关中方言蹲着)在树下,听着“有线广播”或者“矿石耳机”里的样板戏,瞧着窗户纸上贴的窗花,在还没有网络的时代,就是关中农民最实惠的休憩和娱乐方式,农民们的愉悦感,不亚于欣赏着当下的大屏幕智能电视的快慰;土坯建造的房子,土坯外边的泥吧掉后,高处缝隙里经常有麻雀的窝,我们小伙伴动辄就垒人梯掏鸟窝玩;一家人大冬天挤在瓦房内,一个暖烘烘的火炕上过冬,就是当年最淳朴的记忆;盖房子也是生产队成员集体劳作的杰作。
时间步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逐渐富裕的关中农家,时兴起盖“砖木结构”的瓦房,窗户变大了、窗户框比曾经的窗棂大多了,安装着透明的玻璃,就是比土木结构的瓦房敞亮多了,不仅仅是房子结构的变化,室内固有的“板柜”也被新兴的“组合柜”“沙发”“茶几”等家具更新了,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大家的代步工具,崭新的“凤凰”“飞鸽”“红旗”自行车涌入寻常农家,丰富了农民们的物质生活,窗明几净一词
实实在在的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们关中民居的真实写照,记得那个时候的生产队已经解散,盖房子的人家,只需给工匠付工资;其他人都是义务来帮忙做小工,主家招待大家的白面馍馍、手擀面和“宝成”牌香烟(陕西卷烟厂曾经的一种香烟),就是最实惠的馈赠。
——生产责任制后农村兴起砖木结构的大瓦房
幸福的日子过得就是这样的飞快,十来年的光景一晃而过,伴随着国家的好政策,我们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农民,经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苹果、酥梨给勤劳的关中人赚得盆满钵满,进入新仟年,关中民居已经发展为“砖混结构”铝合金门窗的模式,并且是从院门一直盖到后院,动辄二十多米跨度的“全封闭式”建筑群,挨家挨户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再没有院落的空地长大椿树、老榆树了,挖掉的大树再也没有了使用价值,居室内液晶电视、影碟机、组合音响、电脑等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
而当全封闭模式的新房施工的时候,在关中农村初具规模的“建筑队”匠工、小工悄然兴起,再也没有人义务给邻居盖房子帮忙了,物质的富裕反而冲淡了“一家有事百家忙”的互帮互助的民风,我家盖新房的时候,我曾经予以帮忙盖房子的邻居们,就已经没有了帮忙的乡邻了,这是大家都忙忙碌碌抓经济的年代。
五羊、嘉陵、幸福等品牌的摩托,也变作全封闭家庭的必配,
“凤凰自行车”们也被农民们搁置在自己偏僻的后院角落。
提起被“下岗”的自行车,我不由得再赘述一下我舅舅家很早以前的住处,其实就在解放前,我舅舅家住的还是叫做“地坑窑”的住所,童年记忆中,每每到了我们骏马公社安家大队的舅舅家,我和表哥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钻进地坑窑,采摘窑口边的酸枣、搜寻窑畔上的斑鸠窝、或者掏土缝里的蝙蝠玩。
而舅舅总是担心我们,不小心掉入深深的窑坑,那是民国时期遗留的窑畔,解放后生产队给各家各户盖的新房,让舅舅家搬入新房、摈弃了地坑窑,废弃的窑壁总有稀疏的大块土稍微碰撞就垮塌,我们玩耍的新鲜感与危险的刺激并存,废弃的地坑窑,就是解放前我们关中民居最普遍的主角。
关中民居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就在新仟年后,农村土地延包政策让不少的青年农民没有了土地;国家鼓励农民发展“二三产业”的政策,为失地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了政策性的倾斜,离土农民有了一个新的称谓“农民工”,农民工大军给国家城市化的进程推波助澜,而国家的好政策也回报给率先进城者最实惠的恩赐——我们农民实实在在的有钱了!
——新仟年后农家盖起二层楼,整齐划一的新农村
更意想不到的是新时代关中农民,居然能在城市买房子,把关中民居做梦一般地移入大都市,新农民一下子也跻身于“电
梯洋房”,漫步都市的年轻人,指不定就是我们关中农民的“农二代”,国家的乡村道路硬化工程,让新生代的农民们也拥有属于自己的“小轿车”,极为顺畅地穿梭于农村老家、都市新家间,农家轿车轻而易举的替代了曾经风光无限的“摩托车”。
踏入关中新农民都市的新家,电脑、智能电视、空调、健身器械、各式家具无一不缺,花卉绿植、名家字画装饰居家,压根就辨不出这家的主人是“农民”的身份。
新房装修竣工乔迁之喜,亲朋好友前来贺喜,主家往往在饭店设宴款待,招待亲友的香烟也不拘泥于陕西的“猴王”“好猫”,“芙蓉王”“中华”也成为酒足饭饱的招待品。
——书法家余敬安先生书写春联的新宅
强国富民的好政策,让关中农民腰包鼓起来了;让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腰杆硬朗起来;七十年的共和国岁月,陕西关中民居天翻地覆的改变,舅舅家的地坑窑;我们家的土木结构瓦房;砖混结构新房;到现在咸阳市的商品房;我们家庭仅仅是陕西成千上万农民家庭的一个缩影,农民富了!我们的国家也强大了!
今年,我们祖国迎来大庆,我们普通农家还有比乔迁之喜更重要的喜事,我们小家庭也实现了一个非常大的“梦”,这就是我们的一双儿女也大学毕业!安居乐业的关中农民,为下一代的智力投资也有了成效!
走近郝景望了解更多关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