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反向的LCD箝位(精)

合集下载

lcd屏原理

lcd屏原理

lcd屏原理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是一种通过电压控制液晶分子排列来实现图像显示的平面显示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的屏幕,如电视、计算机显示器、手机、平板电脑等。

下面是关于LCD屏幕的原理的参考内容。

一、基本原理1. 构造:LCD屏由两片平行的透明电极板组成,中间夹层有液晶分子。

每个液晶分子有一个极性主轴。

2. 分子排列:液晶分子具有两种排列方式,平行排列和垂直排列,取决于电场的作用。

当正常情况下,液晶分子处于扭曲排列状态。

3. 光的偏振性:液晶分子的扭曲排列会改变光的偏振性,使得光通过液晶分子的过程中会有相位差。

4. 电场作用:当电压施加到液晶屏上时,电场会改变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从而改变光的偏振性。

5. 偏振板:液晶屏上的偏振板可以控制光的传播方向。

液晶屏夹层的两侧分别有两片偏振板,它们的振动方向垂直,只有当两个偏振面的方向平行时,光才能够通过。

二、液晶屏的工作原理1. 无电压状态下:当没有电场作用时,液晶分子扭曲排列,不会改变光的偏振性,光无法通过第二片偏振板,显示器呈现黑色。

2. 施加电压:当电压施加到液晶分子上时,液晶分子排列发生改变,光的偏振性也会发生改变。

- TN(Twisted Nematic)液晶:液晶分子在无电场时呈螺旋排列,施加电场后,液晶分子变直,光能够通过。

根据电场的不同强度,液晶分子的排列也不同,显示的颜色也会有所变化。

- STN(Super Twisted Nematic)液晶:增加了螺旋角度,可以使得液晶分子的排列发生更大的变化,显示效果更加明显。

- IPS(In-Plane Switching)液晶:液晶分子的排列与面板平行,可以提供更大的视角范围和更好的色彩还原。

3. 光源:液晶屏幕背部通常还有一片或多片光源,如冷阴极荧光灯或LED灯条,它们提供背光以增强显示效果。

三、液晶屏的优势1. 能耗较低:与传统显像管显示器相比,液晶屏幕的功耗较低,可显著减少能量消耗。

LCD检验标准(3.5及以上)

LCD检验标准(3.5及以上)

1.0目的指导员工按照此检验标准严格检验,为检验提供统一标准 2.0适用范围本检验标准适合于3.5”及以上所有TFT 。

3.0定义可视区:有效的显示区域,如下图所示。

4.0 抽样标准 参照MIL-STD-105E LEVEL=II AQL 允收标准:致命缺陷(CR )AC=0,主要缺陷(MAJ )=0.25 次要缺陷(MIN )=0.65 致命缺陷是指影响TFT 产品严重功能性不良,如串笔,漏笔等;主要缺陷是指影响TFT 产品质量的严重不良,如内刮等;次要缺陷是指对TFT 产品的质量影响轻微的不良,如条纹PI ,亮点等.5.0 检验条件及方法5.1 外观检查方法在光照度为1000±200lux 的日光灯下,眼睛距离待检玻璃30CM ±10 CM ;观察角度从垂直方向前后左右偏45度:5.2 除表面外观部分,ITO 走线部分用显微镜检验(参照6.2判断标准)5.3外观检查项目祥述及判定标准 5.3.1 点大小D 计算(X+Y)/2=点大小 5.3.2 若缺陷长为宽的2.5倍以上,则视为划痕和线状缺陷C 区:视区外 B 区:视区(V.A ) A 区:(A.A ) 边框ITO 引线边封口6.0 主要检验项目检测项目不良问题描述缺陷级别判断标准主要检测位置检测工具不良现象相应不良图片1.表面质量(抽样标准MIL-STD-105E LEVEL=II AQL 允收标准:致命缺陷(CR)AC=0,主要缺陷(MAJ)=0.25 次要缺陷(MIN)=0.65)a.表面脏点、线不良(能用酒精擦拭掉的不良将不作不良记录)MIN 参考表1整个TFT 眼睛、菲林尺b.ITO短路、断路断路短路CR 0 IC、FPC压贴部位显微镜c.ITO划伤划伤划伤CR 0 IC、FPC压贴部位显微镜d.ITO脱落脱落脱落CR 0 IC、FPC压贴部位显微镜e.ITO腐蚀腐蚀腐蚀CR 0 IC、FPC压贴部位显微镜f.玻璃缺陷参照6.2 整个TFT 眼睛2.外型尺寸以及可视区尺寸参照6.3 菲林尺、卡尺3.边框胶抽样标准:AQL=0.25 LEVEL=Ⅱ参照6.3 菲林尺、显微镜4.封口胶抽样标准:AQL=0.25 LEVEL=Ⅱ参照6.3 眼睛、显微镜5.功能测试参照7.06.1 外观点、线缺陷判断标准(包括:划伤、黑线、白线、异物、气泡、腐蚀、凹凸点等所有的点状、线状不良,此类未伤到线路外观缺陷按轻缺陷级别判定)检验项目内容缺陷级别判定标准TFT LCD检验标准(3.5〞及以上)文件编号WI-Q-016编写人朱林森版本A页数第3页共5页审批人刘伏波生效日期2013-6-56.2 玻璃破损检验项目检查判定标准X:破损的长 Y:破损的宽 Z:破损的厚度 T:单片玻璃的厚度 D:导电面的宽度 W:ITO 宽度缺点外观检验项目检验标准1.LCD破损1.X ,Y 破损不超过可视区(此项属玻璃表面破损) 容许2.破损造成导通点或框胶1/2 以上外露(此项属玻璃间之破损) 不容许2.切裂不良1.长度不计2. B > 1/2 导电层宽度或 B > 0.8mm 不容许3.切裂不良以工程图之尺寸为准4.切裂不良1.X,Y 触及框胶 1/2 以上或使导通点 1/2 以上外露.2. A > 1/2 导电层宽不容许类别视区内允许数点状缺陷可视区内D=(a +b)/2 MIND≤0.15 不限0.15<D≤0.25 20.25<D≤0.50 1D>0.50 0线状缺陷可视区内MINa≤0.05 b≤0.3 不限0.05<a≤0.10.3<b≤2.0 2a≥0.1按点状缺陷判断亮点子像素损坏MIN 1/2个子像素<D≤1个子像素 1 暗点子像素损坏MIN 1/2个子像素<D≤1个子像素 2X TYAY ZWXT6.3 外形尺寸/密封胶状态/封口状态检验标准检验项目 判 定 标 准外形尺寸参照相应型号的规格书。

lcd 主动矩阵 被动矩阵 原理

lcd 主动矩阵 被动矩阵 原理

lcd 主动矩阵被动矩阵原理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是一种常见的平面显示技术,它利用液晶材料的光电效应来实现图像的显示。

根据液晶材料的不同,LCD可以分为主动矩阵和被动矩阵两种类型。

本文将介绍LCD主动矩阵和被动矩阵的原理及其区别。

我们来了解LCD的基本原理。

LCD是由液晶层、电极层和偏振器构成的。

液晶层是由特殊的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它具有光电效应,可以通过电场的控制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电极层则用于施加电场,从而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

偏振器则用于控制光的透过方向。

当电场施加在液晶层上时,液晶分子会发生取向改变,从而改变光的透过程度,进而实现图像的显示。

主动矩阵LCD是一种常见的液晶显示技术,它采用了主动驱动电路来控制每个液晶像素的亮度和颜色。

主动矩阵LCD的每个像素都有一个对应的驱动晶体管,通过驱动晶体管的控制,可以精确地控制每个像素的亮度和颜色。

这种驱动方式可以实现高分辨率和快速响应的显示效果。

主动矩阵LCD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如手机、电视等。

被动矩阵LCD是另一种液晶显示技术,它采用被动驱动电路来控制像素的亮度和颜色。

被动矩阵LCD的每个像素之间共享驱动电路,通过扫描行和列的方式来控制像素的亮度和颜色。

由于被动矩阵LCD的驱动电路比主动矩阵LCD简单,因此成本更低。

然而,被动矩阵LCD的分辨率和响应速度较低,不能满足高要求的显示需求。

被动矩阵LCD主要应用于一些低端的电子产品中。

主动矩阵LCD和被动矩阵LCD在原理和性能上存在一些区别。

首先,主动矩阵LCD每个像素都有一个独立的驱动晶体管,可以实现高分辨率和快速响应的显示效果;而被动矩阵LCD的像素之间共享驱动电路,无法达到主动矩阵LCD那样的显示效果。

其次,主动矩阵LCD的成本相对较高,而被动矩阵LCD的成本较低。

因此,在选择LCD显示技术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来进行选择。

总结起来,LCD主动矩阵和被动矩阵是两种常见的液晶显示技术。

单片机与LCD显示屏接口技术讲解

单片机与LCD显示屏接口技术讲解

单片机与LCD显示屏接口技术讲解LCD显示屏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的输出显示设备。

而在许多电子设备中,单片机通常作为控制核心,负责控制各种外部设备的工作。

因此,了解单片机与LCD显示屏的接口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LCD显示屏的工作原理首先,我们先来了解LCD显示屏的工作原理。

LCD是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缩写,它是一种基于液晶分子光学性质的显示技术。

它通过对液晶分子进行电场控制,使得液晶分子在不同电场的作用下改变排列方式,从而改变光的透过性,实现不同的颜色和亮度。

单片机与LCD的接口方式单片机与LCD显示屏之间的通信和控制通常通过并行方式实现。

在并行接口中,数据和控制信号同时通过多根导线传输,这种方式具有传输速度快、稳定性好的特点。

一般来说,单片机与LCD显示屏的接口需要使用以下几个引脚:1. 数据总线(Data Bus):用于传输数据的引脚,通常由8或16根引脚组成,其中每一根引脚都对应一个数据位。

在写入数据时,单片机通过数据总线将数据发送给LCD显示屏,而在读取数据时,数据则是通过数据总线从LCD读取。

2. 控制引脚(Control Pins):控制引脚用于发送控制信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引脚:- 使能引脚(Enable Pin):用于启用或禁用LCD显示屏。

当使能引脚为高电平时,LCD显示屏开始工作,否则处于休眠状态。

- 数据/命令引脚(RS Pin):通过高电平或低电平切换,选择发送的是数据还是指令。

- 读/写引脚(R/W Pin):选择数据的读写操作。

当R/W引脚为低电平时,进行写操作;当R/W引脚为高电平时,进行读操作。

- 时钟引脚(Clock Pin):用于同步数据传输的引脚,通过控制时钟信号来使得数据传输按照指定的速率进行。

3. 电源引脚(Power Pins):提供电源供给的引脚,通常包括VCC引脚(正电源引脚)和GND引脚(地引脚)。

编程实现LCD显示在单片机与LCD接口中,我们需要编写相应的程序来实现数据的读写和控制操作。

lcd屏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lcd屏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lcd屏的结构和工作原理LCD屏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液晶显示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电子产品中最常见的显示技术之一。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屏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显示技术,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备受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LCD屏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便更好地理解LCD屏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

二、LCD屏的结构LCD屏由多个层次的结构组成,主要包括背光源、偏振器、玻璃基板、液晶层、透明电极和色彩滤光片等部分。

1. 背光源:背光源位于LCD屏的背面,其作用是提供光源供给LCD屏显示。

常用的背光源包括冷阴极荧光灯(CCFL)和LED背光灯。

2. 偏振器:偏振器是LCD屏的第一层,它的作用是对光进行偏振处理,只允许特定方向的光通过。

3. 玻璃基板:玻璃基板是液晶显示屏的主要支撑结构,也是液晶分子定向的基础。

玻璃基板上涂有透明电极,用于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

4. 液晶层:液晶层是LCD屏的核心部分,由液晶分子组成。

液晶分子的取向会受到控制电压的影响,从而实现液晶屏的显示效果。

5. 透明电极:透明电极位于玻璃基板上,用于施加电场到液晶分子上,从而改变液晶分子的取向。

6. 色彩滤光片:色彩滤光片位于液晶层的上方,用于调节光的颜色,实现彩色显示效果。

三、LCD屏的工作原理LCD屏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液晶分子的光学特性,通过改变液晶分子的取向来控制光的透过与阻止。

1. 原理概述液晶分子是长而细的有机分子,具有各向异性。

在没有电压作用下,液晶分子呈现出一种特定的取向,使得光无法通过。

当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的取向发生改变,光得以通过,从而形成图像。

2. 电场效应液晶分子的取向可以受到电场的影响,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会发生旋转或排列变化。

这是因为液晶分子的取向与电场的方向有关。

当电场施加到液晶分子上时,液晶分子会根据电场的方向进行旋转或排列,从而改变光的透过性。

3. 液晶分子的取向液晶分子的取向是通过透明电极施加的电场来控制的。

lcd屏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lcd屏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lcd屏的结构和工作原理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屏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的显示技术,其结构和工作原理是实现显示功能的关键。

一、LCD屏的结构LCD屏的结构主要包括液晶层、电极层、玻璃基板和偏光层等组成部分。

1. 液晶层:液晶层是LCD屏的核心部分,由液晶分子构成。

液晶分子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可以通过外界电场的作用改变其排列状态,从而实现光的传递和控制。

2. 电极层:电极层是液晶层的上下两个平行层,通过施加电压来控制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

电极层一般由ITO(Indium Tin Oxide)薄膜制成,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3. 玻璃基板:玻璃基板是液晶屏的支撑结构,承载着液晶层和电极层。

玻璃基板通常采用高度透明的玻璃材料,保证光线能够透过。

4. 偏光层:LCD屏中通常包含两个偏光层,分别位于玻璃基板的上下两侧。

偏光层的作用是过滤光线,使只有特定方向的光线能够通过。

二、LCD屏的工作原理LCD屏的工作原理基于液晶分子的光学特性和电场的作用,通过控制电场的变化来控制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从而实现光的传递和控制。

1. 液晶分子的排列:液晶分子在没有电场作用时呈现无序排列状态,无法传递光线。

当外界施加电场时,液晶分子会按照电场的方向进行排列,形成有序的结构。

2. 光的传递:液晶分子排列后,会改变光线的偏振方向。

经过第一个偏光层的滤波,只有特定方向的光线能够通过。

然后通过液晶层,光线的偏振方向会根据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发生变化,进而控制光线的透过程度。

3. 电场控制:通过控制电极层施加的电压,可以改变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

当电压为零时,液晶分子呈现无序排列,光线无法透过,显示为黑色。

当施加适当的电压时,液晶分子排列有序,光线能够透过,显示为亮色。

4. 色彩显示:LCD屏通常采用三原色原理来显示彩色图像。

通过在液晶层中加入RGB(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滤光片,控制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来实现不同颜色的显示。

论文反激变换器应用

论文反激变换器应用

(2-11)
(2-12)
I L1 =
Po U in η
(2-13)
输入电流峰值为
I L1 p =
Po U T + in S D U in ηD 2 L1
(2-14)
2.1.3 电流临界连续模式
电流临界连续模式介于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断续模式之间,电感电流波形如图
2-2(c)所示。这种模式下,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同时满足式(2-6)和(2-12)。将式(2-6)
代入式(2-12)得
I g = Io =
U inTS N1 U 2T 2 F D(1 − D) = in ON S 2 L1 N 2 2 LU 1 o
(2-15)
其中 I g 为临界连续电感电流。 对(2-15)求极值,可得当占空比 D=0.5 时,临界连续负载电流达到最大值 I g max :
I g max =
1.1.1 有损 RCD 箝位电路
RCD 箝位电路是加在变压器原边两端,而加在开关管两端的称为 RCD 缓冲,两 者可以组合使用。
T
+
D1
T
D1
N2 C
R C1
C
N1
N2
Cf
RL
+
N1 C1
S
C
f
RL
Hale Waihona Puke U inD SU in


R
D
图 1-1
RCD 箝位电路
图 1-2
RCD 缓冲电路
1
反激变换器的应用研究
本文重点研究了 RCD 箝位反激变换器稳态原理、参数设计准则及小信号特性, 其次研究了双管反激变换器稳态原理及其参数设计方法,还研究了电流控制技术。其 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六章: 第一章 分析了中小功率开关电源的理想拓扑,概述了反激变换器发展与现状。 第二章 分析对比了反激变换器三种工作模式及 RCD 箝位电路的设计。 第三章 研究了双管反激变换器稳态工作原理与设计。 第四章 研究了反激变换器小信号特性。 第五章 详细论述了基于电流控制 15W 27VDC/+12V(1.0A) 、-12V(0.25A)RCD 箝位反激变换器机内稳压电源( CCM 模式、 DCM 模式)与 1080W 270VDC/180V(6A)双管反激变换器开关电源的设计过程,给出了试验 结果,并与理论分析进行了比较。 第六章 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进一步工作的设想。

lcd中复位引脚的作用

lcd中复位引脚的作用

lcd中复位引脚的作用LCD(液晶显示器)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显示设备之一,它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如手机、电视、电脑等。

在LCD中,复位引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起到了重置LCD显示器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LCD中复位引脚的作用及其原理。

我们需要了解LCD显示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LCD显示器是一种利用液晶材料的光学特性实现图像显示的设备。

它由若干个像素组成,每个像素包含红、绿、蓝三个基色的亮度信息。

当电压施加到液晶材料上时,液晶分子会发生排列变化,从而改变光的传递方式,实现图像的显示。

然而,由于液晶材料的特性,LCD显示器在长时间使用或经历异常情况后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图像残留、颜色失真等。

这时,复位引脚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复位引脚可以将LCD显示器恢复到初始状态,清除所有的异常情况,使其重新开始工作。

具体来说,复位引脚是一个输入引脚,通常与微处理器或其他控制器相连。

当控制器检测到需要重置LCD显示器时,会向复位引脚发送一个特定的电压信号,触发复位操作。

在复位过程中,LCD显示器会执行一系列的初始化步骤,包括清除内部寄存器、重新设置显示参数等,以确保显示器能够正常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复位引脚的触发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些LCD显示器需要在复位引脚上保持低电平一段时间,而另一些则需要一个脉冲信号来触发复位操作。

因此,在使用LCD显示器时,我们需要仔细查阅相关的技术手册或数据手册,了解具体的复位引脚配置和触发方式。

除了复位引脚的作用外,它还可以用于其他一些特殊的应用场景。

例如,当我们需要在LCD显示器上更新固件或进行其他系统调试操作时,可以通过控制复位引脚来实现。

通过将复位引脚与控制器相连,并在特定的时机触发复位操作,可以方便地进行系统调试和固件更新。

复位引脚在LCD显示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触发复位操作,将显示器恢复到初始状态,清除异常情况,确保其正常工作。

同时,复位引脚还可以用于系统调试和固件更新等特殊应用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试条件:输入电压100V,输出电压10V,100W。 vCr不反向的LCD箝位电路比LCD箝位电路满载效率高16.2%。 输入电压200V,输出电压20V,500W,满载效率达到90.5%。
电路特点
1. 最小化占空比丢失。 2. 谐振回路循环能量很小。 3. 整机效率高。
主要内容
1. 隔离交错并联双管正激boost变换器 2. vCr不反向的LCD箝位电路 3. 结论
vCr 不反向的LCD箝位
隔离交错并联双管正激boost变换器
No reversal vCr of LCD clamping circuit for Isolated Interleaving Paralleled Two-Transistor Boost converter
梁永春
2003.11.11
开关管和二极管
电压应力
电流应力
开关管vclamp NhomakorabeaiM max iL max iLr max
D
Vi VCr m ax Vclamp
Dr
Vs VCr max Vi
iL m ax iLr max
效率曲线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D4
T Llk2 *
2
*
D3
M4
.
CR
无桥臂直 通和变压 器偏磁
L
Vi
M
隔离交错并联双管正激boost变换器
..
D5
M1
.
D2
.
T Llk1 *
1
*
D1
M2
.
D6
M3
D4
T Llk2 *
2
*
D3
M4
.
CR
L
Vi
M
隔离交错并联双管正激boost变换器
..
D5
M1
.
D2
.
T Llk1 *
1
*
D1
M2
整流二极管D5、D6上的电压为
Vo

Vbus n
电路特点
1. 桥臂没有直通,变压器没有单向 磁饱和,可靠性高。 2. 实现了开关管M1~M4的ZVS。 3. 必须增加箝位电路。
主要内容
1. 隔离交错并联双管正激boost变换器 2. vCr不反向的LCD箝位电路 3. 结论
L
D Cr
Vi
Dr M
背景和动机
L
Vi
M
.
M1
M4
.
M3
M2
.
T D1
D4
Llk *
*
D3 D2
CR
不导通开关两端的电压为Vbus 偏磁、桥臂直通
导通开关中流过电流峰值为Is
铁心利用率高
隔离交错并联双管正激boost变换器
L
Vi
M
电压应力 Vbus
电流应力 Is
..
D5
M1
.
D2
.
T Llk1 *
1
*
D1
M2
.
D6
M3
偏磁、桥臂直通 铁心利用率高
背景和动机
L
Vi
M
Isolated
DC/DC
CR
converter
隔离直流变换器每个开关的占空比皆为50% 隔离直流变换器每个开关实现ZVS
背景和动机
L
Vi
M
.
T
*
* D1 D4
*
M1
M2
.
D3 D2
CR
不导通开关两端的电压为2Vbus 导通开关中流过电流峰值为Is
偏磁 铁心利用率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电源重点实验室(APSC)
主要内容
1. 隔离交错并联双管正激boost变换器 2. vCr不反向的LCD箝位电路 3. 结论
主要内容
1. 隔离交错并联双管正激boost变换器 2. vCr不反向的LCD箝位电路 3. 结论
背景和动机
L Vi
Isolated
DC/DC
CR
converter
结论
1.隔离交错并联双管正激boost变换器 实现了开关管M1~M4的ZVS。
2. vCr不反向的LCD箝位电路提高了 整机效率。
Thank you!
.
D6
M3
D4
T Llk2 *
2
*
D3
M4
.
CR
L
Vi
M
隔离交错并联双管正激boost变换器
..
D5
M1
.
D2
.
T Llk1 *
1
*
D1
M2
.
D6
M3
D4
T Llk2 *
2
*
D3
M4
.
CR
实验波形
v pT1 vD1
i pT 1 vM 1ds
主要关系
输出电压表达式为
Vo

Vi n(1 D)
开关管和续流二极管的电压为 Vbus
具有隔离要求的单级功率因数校正 具有隔离要求的双向直流变换
背景和动机
L
Vi
.
T
*
* D1 D4
*
M1
M2
.
D3 D2
CR
不导通开关两端的电压为2Vbus 导通开关中流过电流峰值为Is
偏磁 铁心利用率高
背景和动机
L
Vi
.
M1
M4
.
M3
M2
.
T D1
D4
Llk *
*
D3 D2
CR
不导通开关两端的电压为Vbus 导通开关中流过电流峰值为Is
Lr
VCr不反向LCD箝位电路
..
D5
M1
.
D2
.
T Llk1 *
1
*
D1 M2
.
D6
M3
D4
T Llk2 *
2
*
D3
M4
.
CR
实验波形
iLr vCr iL vbus
谐振元件Lr和Cr
1.
Tr
42
Lr Cr DmaxT
2.
Cr

Llk

I
2 L
2(Vcem nVo ) (Vcem Vi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