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学考试人力资源本科统计学计算题汇总复习
2023年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202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记录学原理试题(课程代码 0097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在每题列出旳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种是符合题目规定旳,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旳对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记录旳基本措施包括A.调查措施、汇总措施、预测措施 B.调查措施、整顿措施、分析措施 C.大量观测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推断法 D .时间数列法、记录指数法、回归分析法 2.构成记录总体旳总体单位A .只有一种指标B .可以有多种指标 C.只有一种标志 D .可以有多种标志 3.在分组时,假如某个标志值恰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值时,一般应A.将此值归入下限所在组 B .将此值归入上限所在组 C.将此值归入上、下限所在组都可以 D.单独设置一组 4.反应某一事物在一定范围内旳总数量旳记录指标是A.平均指标 B.动态指标 C .相对指标 D.绝对指标 5.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旳公式是A.∑∑fx B. f xf∑ C.∑∑⋅)(ffx D.x x -∑6.算术平均数旳基本形式是A.同一总体旳部分数值与所有数值之比B. 同一总体旳不一样部分之间数值之比C. 同一总体各项数值之和与数值个数之比D. 同一总体旳不一样步间数值之比7.是非标志旳成数P和Q 旳取值范围是A.不小于O B. 不不小于O C .不小于1 D. 界于O 和1之间8.在调查之前可以事先加以计算和控制旳误差是A .登记误差 B. 抽样误差 C.系统误差 D. 调查误差 9.在抽样调查实践中,常常使用旳抽样措施是A .重置抽样 B. 不重置抽样 C .重点抽样 D. 经典抽样 10抽样单位数(n )与置信度(t)旳关系为A .相等B .置信度(t)越低,则n 越小 C.置信度(t)越高,则n 越大 D .无关 11.进行整群抽样时,应尽量保证A .群与群之间旳差异较小,而群内各单位之间旳差异较大 B.群与群之间旳差异较大,而群内各单位之间旳差异较小 C. 群与群之间旳差异较小,而群内各单位之间旳差异也较小 D.群与群之间旳差异较大,而群内各单位之间旳差异也较大 12.三个或三个以上变量旳有关关系是A. 单有关B. 复有关 C .偏有关 D. 正有关 13.在回归直线bx a y +=ˆ中,b 表达当x 增长一种单位时A. y 增长aB. x增长b C . y 旳平均增长量 D.x 旳平均增长量14.已知两个变量,30,8,52===xy y x σσσ,则通过计算有关系数可知两者之间存在着A .高度正有关 B.明显正有关 C.低度正有关 D .微弱正有关15.对时间数列中各数值进行平均,即得到该数列旳A. 发展水平B. 平均发展水平C.发展速度D.平均发展速度16.时间数列中,比较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期期水平之比,称为A.发展速度B.定基发展速度C. 环比发展速度D.增长速度17.某企业2023~2023年各年销售额(单位:万元)分别为150、162、172、186、200,则该期间销售额年平均增长旳速度为A. 5.9% B.7.5% C.105.9%D. 107.5%18.使用移动平均法对线性趋势进行分析,能起到旳作用重要是A.平滑作用 B.移动作用C.平均作用 D.加总作用19. 将指数划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旳根据是其A.阐明旳是总体还是构成单位旳数量变动 B.反应指标性质C.编制措施 D.反应时间状况20. 某厂生产费用比上年增长50%,产量比上年增长25%,则单位成本上升A.37.5%B.25%C.20%D. 12.5%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在每题列出旳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规定旳,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旳对应代码涂黑。
广东自学考试人力资源本科统计学计算题汇总复习

人力资源统计学计算题质量:表示平均程度的量,是相对量,一般有劳动生产率(Q )、平均工资(X )、平均人工成本(L )。
质量变,数量固定在报告期。
数量:表示数目多少的量,是绝对量,一般有平均人数(T )、比重(F )。
数量变,质量固定在基期。
第三章例:某制造企业年5月份(31天)有制度公休日11天,采取一班制劳动,每班8小时,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为800人,其它情况如下:全日缺勤500工日,非全日缺勤800工时;全日停工100工日,其中被利用100工日,非全日停工400工时;全日非生产300工日,非全日非生产200工时;公休日加班100工日,加点150小时。
求:(一)该企业的(1)日历工日数、(2)公假工日数、(3)制度工日数、(4)出勤工日数、(5)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6)全部实际工日数;(二)分析计算该企业的工作时间利用情况。
解: • (1)日历工日数=800×31=24800日 • (2)公假工日数=11×800=8800日• (3)制度工日数=日历工日数-公假工日数=800×20=16000日 • (4)出勤工日数=制度工日-缺勤工日=16000-500=15500日 • (5)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出勤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工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 • =15500 - 300-400+100=14900日• (6)全部实际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日+加班工日=14900+100=15000日15500100%100%96.88%16000=⨯=⨯=出勤工日出勤率制度工日14900100%100%96.13%15500=⨯=⨯=制度内实际工作日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工日14900100%100%93.13%16000=⨯=⨯=制度内实际工作日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制度工作日100100%100%0.67%15000=⨯=⨯=加班加点工日加班加点比重全部实际工日1001001000.67114900=⨯=⨯=加班加点工日加班强度制度内实际工日• (1)日历工时数=800×31×8=198400工时 • (2)公假工时数=11×800×8=70400工时• (3)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假工时数=800×20×8=128000工时 • (4)缺勤工时数=8×500+800=4800工时• (5)出勤工时数=制度工时-缺勤工时=128000-4800=123200工时 • (6)停工工时数=8×400+400=3600工时 • (7)停工被利用工时=8×100=800工时 • (8)非生产工时=8×300+200=2600工时• (9)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出勤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 =123200-3600+800-2600 =11700工时 • (10)加班加点工时=8×100+150=950工时• (11)全部实际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时+加班工时=117800+950=118750工时第五章例 题11)计算甲车间基期、报告期的劳动生产率及其指数并填入表格中空白处; 2)计算乙车间基期、报告期的劳动生产率及其指数并填入表格中空白处; 3)计算全厂基期、报告期的劳动生产率及其指数并填入表格中空白处;4)分析计算全厂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劳动生产率固定组成指数以及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并对全厂的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作一个全面的分析。
自考统计学计算题知识点总结

统计分组 1、组中值:组中值=(上限+下限)/2缺下限组的组中值=该组上限-邻组组距/2 缺上限组的组中值=该组下限+邻组组距/2 2、众数出现最多的数d ΔΔΔL M 211o ⨯++=3、中位数从小排到大,中间的那个数4、平均数5、几何平均数6、标准差例题:计算下题中的中位数、众数、平均值、标准差n πx nx n ...x 2x 1G =••=Σf f 2)x Σ(x σn 2)x Σ(x σ:标准差;(已分组资料)Σff2)x Σ(x 2σ:方差的加权式;(未分组资料)n 2)x Σ(x 2σ:方差的简单式-=-=-=-=1)△1=50-30=20 △2=50-40=10 △1+△2=30 众数=10+(20/30)*2=11.33 2)中位数∑f/2=144/2=72 S m-1=45 fm=50 ∑f/2 - Sm-1=72-45=27 Me= 10+27/50*2=11.083)平均数=∑xi*fi/∑fi=1580/144≈11 4)标准差=2.15第4章1、区间估计最后推断的公式:2、两个理论: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3、四种抽样组织形式: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类抽样、整群抽样第五章1、相关关系:完全正相关(值为1)、完全负相关(值为-1)、部分正相关(0,1),部分负相关(-1,0),不相关(值为0)2、相关系数:取值范围是在[-1,1]区间3、回归分析:x x p p x t X x t p t P p t μμμμ-≤≤+-≤≤+()()2222∑∑∑∑∑∑∑---=y y n x x n yx xy n γΣf f 2)x Σ(x σ-=144644=基本形式:y=a+bx4、估计标准误差的计算估计标准误差指标是用来说明回归方程代表性大小的统计分析指标,也简称为估计标准差或估计标准误差,其计算原理与标准差基本相同。
估计标准误差说明理论值(回归直线)的代表性。
若估计标准误差小,说明回归方程准确性高,代表性大;反之,估计不够准确,代表性小。
大学统计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试题

统计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统计学复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20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以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
这项研究的样本是( A )。
A.2000个家庭 B.200万个家庭 C.2000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D.200万个家庭的人均收入2.在下列叙述中,采用推断统计方法的是( B )。
A.用图形描述某企业职工的学历构成B.从一个果园中采摘36个橘子,利用这36个橘子的平均重量估计果园中橘子的平均重量C. 一个城市在1月份的平均汽油价格D. 随机抽取100名大学生,计算出他们的月平均生活费支出3.为了调查某校学生的购书费用支出,从男生中抽取60名学生调查,从女生中抽取40名学生调查,这种调查方法是( D )。
A.简单随机抽样 B. 整群抽样 C.系统抽样 D. 分层抽样4. 下面的图形中最适合于描述数值型数据分布的图形是(C )。
A.条形图 B. 箱线图 C.直方图 D. 饼图5.与直方图相比,茎叶图(B )。
A没保留原始数据的信息 B保留了原始数据的信息C不能有效展示数据的分布 D更适合描述分类数据6. 如果一组数据不是对称分布的,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对于k =2,其意义是( A )。
A.至少有75%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B.至少有89%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C.至少有94%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D.至少有99%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7.如果峰态系数k<0,表明该组数据是( B )。
A.尖峰分布 B. 扁平分布 C.左偏分布 D. 右偏分布8.比较几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最适合的统计量是( D )。
A.极差 B. 平均差 C.标准差 D. 离散系数9.与标准正态分布相比,t分布的特点是( C )。
A. 对称分布B. 非对称分布C. 比正态分布平坦和分散D. 比正态分布集中10.为了估计某城市中拥有汽车的家庭比例,抽取500个家庭的一个样本,得到拥有汽车的家庭比例为35%,这里的35%是( B )。
11467《人力资源统计学》真题2015年1月

2. 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盈利和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是( ) A.降低人工成本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提高劳动报酬 D.提高劳动效益
选择答案: A
B
C
D
答案:B 解析:暂无
3. 遇到公休日和节假日时,计算月平均人数的人数处理办法是( )
A.节假日不计算 B.按其后一天的人数计算 C.按节假日加班人数计算 D.按其前一天的人数计算
A.处理结案率 B.一次调节结案率 C.企业调解处理比重 D.法院判决、仲裁和调解三者之间的一致关系指标 E.调节结案率
选择答案: A
B
C
D
E
答案:ABCDE 解析:暂无
28. 企业社会保险统计包括的指标是( ) A.企业员工福利统计 B.企业职工失业保险统计 C.企业集体福利 D.企业职工退休养老保险统计 E.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统计
解析:暂无
选择答案: A
B
C
D
E
答案:ABC 解析:暂无
24. 属于工资总额范围的有( ) A.职工计时工资 B.职工加班加点工资 C.职工计件工资 D.职工福利费用 E.奖金
选择答案: A
B
C
D
E
答案:ABCE 解析:暂无
25. 下列属于业余学习的有( ) A.技术表演示范 B.岗位练兵 C.师傅带学徒 D.社会成人大中专班 E.业余短训班
选择答案: A
B
C
D
E
答案:CDE
解析:暂无
三、 简答题(共2题,合计10 分)
31. 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综合评价的设计原则有哪些?
填写答案: 答案:
解析:暂无 32. 研究分析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增长关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 填写答案: 答案:
广东省2024年1月自考《11467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2024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课程代码11467)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领序存答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券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反映同一复杂总体在不同时期某数量方面的变动方向与变动程度的动态相对数称为A、静态个体指数B、动态总指数C、动态个体指数D、静态总指数2、在组距分组中,分组标志在每组中取的最大值称为A、全距B、下限C、组距D、上限3、反映各组标志总量与总体标志总量之比的指标是A、强度相对数B、结构相对数C、比例相对数D、比较相对数4、在出勤时间内由于停电、停水等原因未能从事生产工作而浪费的时间是指A、停工损失时间B、停工被利用时间C、非生产时间D、缺勤时间5、微观层面企业人力资源净增量非零而宏观层面社会人力资源净增量为零的人力资源规模变动状况,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规模的A、自然变动B、增量变动C、机械变动D、减量变动6、规定在单位时间(一般是一个工日)内,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应完成单位质量合格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的数量标准是指A、工时定额B、工作定额C、产量定额D、劳动定额7、从单个企业、单位范围内进行核算的劳动效益是A、社会整体劳动效率B、外部劳动效益C、直接劳动效益D、单个企业劳动效益8、下列不属于工资总额范围的是A、加班加点工资B、职工福利费用C、计件工资D、计时工资9、不仅受到各类人员平均工资变动的影响,还受到各类人员在企业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人员结构变化)影响的企业平均工资的变动被称为A、平均工资可变组成指数B、平均工资固定组成指数C、平均公知人员结构指数D、平均工资不变组成指数10、企业在招募录用职工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的各种支出,包括招聘成本、挑选成本、录用和安置成本等属于A、人力资源取得成本B、人力资源使用成本C、人力资源离职成本D、人力资源保障成本11、人工成本的主要部分为A、职工技术培训费用B、员工的上下班交通费C、工作服费和招工费用D、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费用12、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的全部可能劳动时间是指A、制度劳动时间B、出勤时间C、日历时间D、非生产时间13、为了使新聘用的职工熟悉业务,达到具体的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业务水平而发生的各种支出,包括岗前培训成本和脱产培训成本等属于A、人力资源保障成本B、人力资源使用成本C、人力资源开发成本D、人力资源离职成本14、如果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额增加,职工平均人数不变,则平均人工成本A、减少B、增加C、不变D、不确定15、企业在计算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体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属于A、教育经费B、从业人员劳动报酬C、福利费用D、社会保险费用16、规定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完成单位质量合格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需消耗的劳动时间标准是指A、劳动定额B、工作定额C、产量定额D、工时定额17、反映人均工伤保险费对受伤害者生活保障程度的指标是A、工伤保险覆盖系数B、企业工伤保险系数C、工资替代系数D、生活费用保障系数18、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形成的原则,下列属于劳动争议的是A、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发生的争议B、企业领导与职工之间的争议C、企业职工与职工之间的争议D、企业领导和领导之间的争议19、职工在工作时间外参加各类专业技术性质的学习和进修的培训是A、现场培训B、业余学习C、脱产学习D、专业教育20、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从业人员提供的福利费支出指标不包括A、职工计划生育保险B、集体福利性补贴C、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D、集体福利设施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467《人力资源统计学》真题2015年7月

2015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真题100分卷面总分150分钟答题时间60分合格分数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合计20分)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是()A.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质量方面B.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变动方面C.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总量方面D.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数量方面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D解析:暂无2. 决定着企业职工劳动报酬水平的指标是()A.人工成本的水平B.劳动生产率的水平C.劳动报酬的水平D.劳动效益的水平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B解析:暂无3. 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状况和层次结构,可反映()A.企业生产经营实力的总体水平B.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影响C.经济优势D.企业发展趋势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A解析:暂无4. 车工、刨工、钳工、锻工等分组的标准是()A.按劳动定额的完成程度B.按生产技术水平高低C.按劳动技能D.按与生产作业的关系程度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C解析:暂无5. 属于非工作时间的时间指标是()A.工间操时间B.上下班路途时间C.医疗卫生保健时间D.社交时间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A解析:暂无6. 按工时计算出勤率的公式是()A.出勤工时数/实作工时数X100%B.出勤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X100%C.出勤工时数/制度工时数X100%D.出勤工时数/日历工时数X100%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C解析:暂无7. 影响劳动者劳动安全与劳动卫生的各种因素的集合体称为()A.劳动保护B.劳动环境C.劳动保障D.工作场所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B解析:暂无8. 下列经济损失属于直接损失的有()A.受伤人员的工资及补助费B.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C.造成环境污染的赔款和罚款D.资源损失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A解析:暂无9. 制约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是()A全部从业人员B.生产工人C.基本生产工人D.辅助生产工人选择答案:A B C D 答案:C解析:暂无10. 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的计算公式为()选择答案:A B C D 答案:B解析:暂无11. 实作工时数据获得的主要途径是()A.测时B.原始记录C.统计台账D.写实选择答案:A B C D 答案:B解析:暂无12. 生产工人定额完成程度指标为()A B C D 选择答案:答案:A解析:暂无13. 列入工资总额范围的项目是( )A.职工福利费B.兼职的报酬C.劳动保护的各项支出D.超产奖选择答案: A B C D答案:D解析:暂无14. 当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低于平均工资增长速度,则企业的工资费用( )A.不确定B.相对节约C.相对多支付D.相对稳定选择答案: A B C DDD答案:D解析:暂无15. 我国建立职业技术开发体系的目的是( )A.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B.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C.提高劳动者的道德水平D.提高劳动者的业余学习爱好选择答案: A B C 答案:B解析:暂无16. 用来计算平均人工成本的计算公式有( )A.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额/报告期职工平均人数B.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额/基期产品产量C.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额/基期职工平均人数D.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额/报告期产品产量选择答案: A B C 答案:A解析:暂无17.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费用是( )A.工资总额B.福利费用总额C.劳动报酬总额D.人工成本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D解析:暂无18. 企业社会保险不包含()A.退休养老保险B.失业保险C.集体福利D.医疗保险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C解析:暂无19. 分析各个因素对总量变动的影响方面和影响和程度时,若总量变动是各个因素变动量相加之和,则使用的分析方法是()A.连乘因素分析法B.因素分析法C.差额因素分析法D.总和因素分析法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D解析:暂无20. 目的在于保证计划按时完成的分析是()A.预计分析法B.定期分析法C.专题分析法D.综合分析法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A解析:暂无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合计20分)21. 加班加点时间计入()A.制度工作时间B.日历工作时间C.全部实际工作时间D.出勤时间E.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选择答案:A B C D E答案:BC解析:暂无22. 对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有()A.企业人员结构变动B.工人工时利用情况C.实际工作日长度D.实际工作月长度E.企业人均技术装备程度选择答案:A B C D E答案:ABE解析:暂无2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般而言,企业计算劳动定额完成率采用的产品可以是废品B.计算个人劳动定额完成率,非工人过失造成的废品数量计入产量C.计算个人劳动定额完成率,非工人原因造成的废品不计入产量D.计算生产单位劳动定额完成率,所有废品数量都不计入产量E.计算生产单位劳动定额完成率时,非工人过失造成的废品数量计入产量选择答案:A B CCC DDDEEE答案:BD解析:暂无24. 下列属于工资总额范围的是()A.合理化建议奖B.物价补贴C.社会保险费用D.职工福利费用E.节约奖选择答案:A B答案:BE解析:暂无25. 属于现场培训的内容有()A.业余短训班B.岗位练兵C.技术表演示范D.社会成人大中专班E.师傅带学徒选择答案:A B答案:BCE解析:暂无26. 企业人工成本统计的范围是A.人工成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B.不问计入人工成本的费用的经费来源C.人工成本的支付是以企业全体员工为对象的D.不考试计入人工成本的费用的发放形式E.《企业人工成本是由企业》(或雇主)支付的选择答案: A B C D EEEE答案:ABCDE解析:暂无27. 反映企业合理化建议活动情况的统计指标有( )A.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人数B.职工技术协作活动成果C.合理化建议提出件数D.已实施合理化建议的经济效益E.合理化建议采纳件数选择答案: A B C D D D 答案:ACDE解析:暂无28. 属于集体福利带来的补贴范围的是( )A.企业员工的浴室B.企业员工的消毒室C.企业员工的理发室D.企业员工的哺乳室E.企业员工的洗衣房选择答案: A B C 答案:ACDE解析:暂无29. 为了满足需要,原始记录的内容应包括( )A.原始记录的名称和编号B.活动内容的记载C.计量单位D.填写时间E.填表人数及责任人签章选择答案: A B C 答案:ABCDE解析:暂无30. 企业人力资源计划完成情况分析,一般可分为( )A.微观分析B.预计分析C.定期分析D.进度分析E.宏观分析选择答案:A B C D E 答案:BCD解析:暂无三、简答题(共2题,合计10分)3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特点有哪些?填写答案:答案:解析:暂无32. 列出工作时间利用基本分析指标。
广东自考11467人力资源统计学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人力资源统计学(44-11467适用广东)速记宝典一、简答题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答:(1)人力资源规模、结构与素质统计;(2)劳动时间配置与利用统计;(3)劳动效率与劳动效益统计;(4)劳动定额统计;(5)劳动报酬统计;(6)人工成本统计;(7)劳动技能开发与鉴定统计;(8)劳动关系统计;(9)劳动者社会保障统计。
考点2:简述指标的分类。
答:(1)根据计算方式不同。
指标分为基本指标与派生指标。
(2)根据表现形式不同。
指标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3)根据性质不同。
指标分为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
考点3:简述统计分组的原则。
答:(1)完备性原则。
是指任意一个总体单位必须属于某一组。
这一原则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遗漏,否则各组总体单位之和一定小于总体。
(2)互斥性原则。
是指任意两组都不存在相同的总体单位,即任意一个总体单位仅能属于某一组。
这一原则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重复,否则,各组总体单位之和一定大于总体。
考点4:简述相对指标的种类。
答:(1)计划完成相对数,又称计划完成程度。
(2)结构相对数,各组标志总量与总体标志总量之比。
(3)比例相对数,同一总体内部组与组之间标志总量之比。
(4)比较相对数,两个总体相同指标之比。
(5)强度相对数,也称密度相对数,两个总体不同指标之比。
(6)动态相对数,总体两个不同时期相同指标之比。
考点5:简述规模的增量统计。
答:(1)增员统计(2)减员统计(3)人员净增统计(4)人员周转统计(5)人员变动平衡统计考点6:简述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综合评价的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源统计学计算题质量:表示平均程度的量,是相对量,一般有劳动生产率(Q)、平均工资(X)、平均人工成本(L)。
质量变,数量固定在报告期。
数量:表示数目多少的量,是绝对量,一般有平均人数(T)、比重(F)。
数量变,质量固定在基期。
第三章例:某制造企业年5月份(31天)有制度公休日11天,采取一班制劳动,每班8小时,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为800人,其它情况如下:全日缺勤500工日,非全日缺勤800工时;全日停工100工日,其中被利用100工日,非全日停工400工时;全日非生产300工日,非全日非生产200工时;公休日加班100工日,加点150小时。
求:(一)该企业的(1)日历工日数、(2)公假工日数、(3)制度工日数、(4)出勤工日数、(5)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6)全部实际工日数;(二)分析计算该企业的工作时间利用情况。
解:• (1)日历工日数=800×31=24800日 • (2)公假工日数=11×800=8800日 • (3)制度工日数=日历工日数-公假工日数=800×20=16000日• (4)出勤工日数=制度工日-缺勤工日=16000-500=15500日• (5)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出勤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工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 =15500 - 300-400+100=14900日• (6)全部实际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日+加班工日=14900+100=15000日15500100%100%96.88%16000=⨯=⨯=出勤工日出勤率制度工日14900100%100%96.13%15500=⨯=⨯=制度内实际工作日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工日14900100%100%93.13%16000=⨯=⨯=制度内实际工作日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制度工作日100100%100%0.67%15000=⨯=⨯=加班加点工日加班加点比重全部实际工日• (1)日历工时数=800×31×8=198400工时 • (2)公假工时数=11×800×8=70400工时• (3)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假工时数=800×20×8=128000工时• (4)缺勤工时数=8×500+800=4800工时• (5)出勤工时数=制度工时-缺勤工时=128000-4800=123200工时• (6)停工工时数=8×400+400=3600工时 • (7)停工被利用工时=8×100=800工时 • (8)非生产工时=8×300+200=2600工时• (9)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出勤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123200-3600+800-2600 =11700工时 • (10)加班加点工时=8×100+150=950工时• (11)全部实际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时+加班工时=117800+950=118750工时1001001000.67114900=⨯=⨯=加班加点工日加班强度制度内实际工日123200100%100%96.25%128000=⨯=⨯=出勤工时出勤率制度工时第五章例 题11)计算甲车间基期、报告期的劳动生产率及其指数并填入表格中空白处;117800100%100%95.62%123200=⨯=⨯=制度内实际工时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工时117800100%100%92.03%128000=⨯=⨯=制度内实际工时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制度工作时950100%100%0.8%118750=⨯=⨯=加班加点工时加班加点比重全部实际工时9501001000.81117800=⨯=⨯=加班加点工时加班强度制度内实际工时2)计算乙车间基期、报告期的劳动生产率及其指数并填入表格中空白处;3)计算全厂基期、报告期的劳动生产率及其指数并填入表格中空白处;4)分析计算全厂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劳动生产率固定组成指数以及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并对全厂的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作一个全面的分析。
解:(1)设 为全厂劳动生产率,q 为各车间劳动生产率,T 为各车间人数,则甲车间:q1=24000/2000=12万元/人;q0=10800/1200=9万元/人;乙车间: q1=32000/2000=16万元/人;q0=27000/1800=15万元/人;全 厂:①全厂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计算如下:11111220001620005600014.0(/200020004000q T q T ∑⨯+⨯====∑+万元人)0000912001518003780012.6(/120018003000q T q T ∑⨯+⨯====∑+万元人)01011920001520004800012.0(/200020004000q T q T ∑⨯+⨯====∑+万元人)00111014.0/111.1%12.6q T q T T T ∑∑==∑∑②劳动生产率固定组成指数计算如下:③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计算如下: 分析:①全厂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提高了11.1%,绝对数增加了1.4万元/人,总产值增加了5600万元。
这是由于②劳动生产率固定组成指数提高了16.7%,使全厂劳动生产率绝对数增加了00111014.012.6 1.4q T q T T T ∑∑-=-=∑∑(万元/人)14.012.65600-⨯=对总产值的影响:()4000(万元)01111114/116.7%12q T q T T T ∑∑==∑∑01111114122q T q T T T ∑∑-=-=∑∑(万元/人)14.012.08000-⨯=对总产值的影响:()4000(万元)01001012/95%12.6q T q T T T ∑∑==∑∑0100101212.60.6q T q T T T ∑∑-=-=-∑∑(万元/人)12.012.62400-⨯=-对总产值的影响:()4000(万元)2. 0万元/人,总产值增加了8000万元及③由于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下降5%,使全厂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减少了0.6万元/人,总产值减少了2400万元共同造成的综合结果。
计算结果归纳,得出平衡式:111.1%=116.7%x95%1.4=2-0.6 单位:万元/人5600=8000-2400 单位:万元例题2某企业总产值、生产工人人数与全部职工人数如下表:分析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及生产工人占全员劳动生产率比重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解:设q为全员劳动生产率, q’为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T’为生产工人在全部职工中的比重①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计算如下:相对数:绝对数:∑q1T1-∑q0T0 = 150-100 = 50 吨/人②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③生产工人比重指数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分析:①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提高了50%,绝对数增加了50吨/人,总产量增加100万吨。
这是由于②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提高了42.8%,使全员劳动生产率绝对数增加了45吨/人,使总产量增加90万吨;③由于生产工人比重指数提高了5%,150100100-⨯=对总产量的影响:()20000(万吨)''q T 178.584%15011==142.8%''12584%105q T 01''''q T q T 150105451101∑⨯=⨯∑-=-=∑∑相对数:绝对数:吨15010590-⨯=对总产量的影响:()20000(万吨)''q T 12584%10501==105%''12580%100q T 00''''q T q T 10510050100∑⨯=⨯∑-=-=∑∑相对数:绝对数:吨10510010-⨯=对总产量的影响:()20000(万吨)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增加了5吨/人,使总产量增加10万吨。
计算结果归纳,得出平衡式:相对数: 150% = 142.8%×105% 即①=②x ③ 绝对数: 50 = 45+5 (单位:吨/人) ①=②+③ 总产量:100=90+10 (单位:万吨) 例 题3分析计算如下:139.3%1003.2720283.2/=-=-=.劳动产数绝对数:(件人)111000111000a b c 10032月生率指==a b c 720a b c a b c 676221003.2120%576228361003.2836167.2/⨯⨯==⨯⨯-=-=.小时劳动产数.绝对数:(件人)111011111011a b c 生率指==a b c a b c a b c 57622836105.6%57.22279283679244/⨯⨯==⨯⨯-=-=.工作日长度数绝对数:(件人)011001011001a b c 指==a b c a b c a b c分析:略.通过计算得出如下关系式:相对数:139.2%=120%×105.6%×110% 绝对数:283.2=167.2+44+72 (件/人) 例 题4某企业资料如下表 :计算分析劳动生产率变动对总产量及对劳动量的影响 解: 设Q 为总产值,q 为劳动生产率,T 为平均职工人数 总产值Q 变动情况如下:绝对数:Q1-Q0=4950-3600=1350(万元)即报告期产值比基期产值提高了37.895%,绝对数增加了135057222792110%57.22072079272072/⨯⨯==⨯⨯-=-=.工作月长度数绝对数:(件人)001000001000a b c 指==a b c a b c a b c 11004950137.5%3600q T q T==∑∑万元。
(一)由于劳动生产率变动对总产量变动影响计算如下:说明劳动生产率指数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25%,使产值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990万元。
(二)由于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劳动量变动影响计算如下: 由于报告期产值比基期产值提高了37.5%,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则劳动力数量必须增加37.5%,从而使劳动力数量达到: T0(100%+37.5%)=3000x137.895%=4125 人; 而实际上企业只用了3300人,这就是说,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25%,使企业节约劳动力4125-3300=825人。
第六章例 题某企业计算期生产工人工时消耗与产量等资料为:合格品产量9000(件),非工人原因造成的废品产量170(件); 基本定额2工时/件,追加定额0.5工时/件实耗工时18700工时,缺勤1560工时,停工1124工时,非生产470工时;计算该企业工人与企业各种劳动定额完成情况并分析条件不正常和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对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的影响。